西津渡改造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津渡改造调查报告指导老师: xxx
小组成员: xx
xx
xx
学习专业:建筑
2014年11月
摘要:如今人人都知道要保护古建筑,好像这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这个问题在中国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争议过程。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面,中国的古建筑保护仅限于文物单位,像北京四合院和古村落这样的没有明显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由于占据了城市和乡村的经济中心位置,却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成为规划者和开发商的眼中钉。
关键词:破旧立新,原真性,后期问题,交通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次改朝换代都要焚烧前朝的书籍、文物和建筑,以阻断人民对前朝的记忆,否定人民对前朝的崇拜和臣服,这从新上任的统治者的利益角度来考虑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实这种传统是根植于民间的,比如长辈的房屋盖好了,晚辈将来会拆毁重建,否则难以树立自己在家族中的威望,难以证明自己这一代人对家族的贡献,一句话,不破旧不足以立新。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肯定是拆旧建新的主要原因。
房子和衣服一样,是身外之物,随时可以换掉,以适应新的领袖和新的时代,中国人千百年来传承的只是忠孝仁义之类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具体的物品,这就是中国人对古建筑保护的逻辑根源。这种破旧才能立新的思想是隐性的,甚至是潜意识的,很少有人把他写出来放到台面上讨论,因为通过否定前人来肯定自己,这种做法显然不够高明,带着残忍、愚昧的味道。但无论如何,历史事实就是这样,中国这个民族,从来都不完美。
而然,破旧立新的改造真的适合吗?它带来什么问题呢?
例:西津渡改造
简介:
西津渡历史街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老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面积约60万平方米,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这里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西津渡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西津古渡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是为数不多的“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山林城市,她三面环翠,一面临江,秀雅兼具,气度不凡。而西津渡历史街区正是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她背山面水,以其恰如其分的尺度和布局,引入大江横陈的气势,其内涵丰富,形态独特,堪为历代文人墨客称颂。西津渡历史街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面积约60万平方米。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见证了镇江城市发展史。街区内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保存着自唐代以来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十一五”时期的西津渡改造建设建设
一是完成五大文化历史集中展示区。建成中国救生博物馆、观音文化展示馆、鉴园、西津雅苑、玉山景区。
二是初步沟通1800米的旅游通道。修建、修复重要建筑(如税务局公馆、工部局巡捕房、德士古火油公司、广肇公所、朝阳楼、江南饭店、玉山避风馆、需亭等等)和大批传统民居、建设西北两出入口的牌楼和公建设施,完善市政功能,初步形成小码头商旅观光街。
“十一五”西津渡历史街区总投资约1.8亿元,对基础设施、公共景点建设、重要文物的建设、修缮等公益性投入将投资8000万元。其余1亿元将采取融资建设、招商引资、市场化销售的方式,对新建仿古民居、修缮重要建筑的实施综合运作,滚动开发,力争实现项目自求平衡。改造西津渡,面积约10.67公顷。
为了让这条富有代表性的古老街区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充分展现它的文化价值。镇江市政府多次对西津渡风景区进行了翻新维修,使的景区在保护中复兴,在保护中传承,也提高街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保存街区生活风情,实现了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
政府利用西津渡,发挥其本因发挥得价值,围绕旅游产品与商业产品来展开。从旅游产品来看,着手于软硬件设施、衍生的旅游纪念品等方面,如需要景观设置、亮化设置等多方面提升,现阶段更是需要结合城市级别的宣传来拉升自身的宣传层级与覆盖面,尤为在文化活动,情景商业、区域性的市井商业挖掘与复原加重。
从商业产品来看,建立在原本拥有的风貌情景弄里建筑的基础上,将目的性、指向性消费为主要商业设置方向,更现实的考虑便是建立在大的宏观系统的项目视角下。存活性最强的商业便是中小型旅游配套与中型成规模性、比较优势明显的城市商务接待类型商业。
而目前街区的格局以单一或多个单一的动线编制而成,人流往来形成单方向的劣势特征,未能形成有效的人流回路,所以我们在不改变整体建筑格局的情况下,需要在空间和商业业态上做文章来实现最大化的产品业态组合优势,如主出入口的游客集散中心的设置,各个中心节点中小型广场的设置,目的性消费业态的设置(如端头酒吧、居酒屋的设置)。这里的商业应该注重两个原则,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古典与传承的结合。
值得关注的是,《保护条例》草案提出了要“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四条),“应当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保持传统的街道肌理和空间尺度”(第二十三条)。文物普查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真实性和完整性”和“整体保护”的规定,不仅反映了公众对各地大拆大建、拆旧建新、毁真造假之风的普遍质疑,也表达了公众对城市管理者保护文化遗产拓宽新思路、采取新举措的期待。
毋庸置疑,历史街区需要保护的是文物建筑的原真性、历史建筑的风貌特征、空间肌理的完整性、生活方式的地域性、人文精神的延续性,需要更新的是残破的房屋结构、落后的基础设施、凌乱的沿街搭建、肮脏的环境死角、不协调的新建建筑、老化的人口结构、衰败的经济活力。所以在翻新过程中要避免大拆大建,在保护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开发,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原真性”,而这几点这翻新和保护的过程很难百分百保证。
然而,保护与翻新之间矛盾突出,是难以避免的。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施工技术落后,很多陈旧房屋因为翻新、重建等等维护行为导致古建筑失去了原真性。虽说用现代技术重现了古代建筑的外观美,但这依旧属于破坏历史,损坏文物,换句话来说,这就是赝品。
调查中发现人们认为古建筑改造,使其失去了原真性的人约占46%,这类人们大多是一些在校的学生和老者,学生们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西方文化更在意有形的传承,包括文物、古建筑、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并不是因为西方社会现在经济更发达,更有能力这样去做,而是西方文化骨子里就喜欢有形的传承。这类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学生们更多的赞同保持古建的原真性,而老人则更多的是怀旧不舍。
在问卷调查中,有60℅的当地居民认为: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施工技术落后,很多陈旧房屋因为翻新、重建等等维护行为导致古建筑失去了原真性。虽说用现代技术重现了古代建筑的外观美,但这依旧属于破坏历史,损坏文物,换句话来说,这就是赝品。
我们不管房主是出于什么目的,也不管是政府还是房主的错,尽管这只是改造过程中的个案,但在改造过程中出现这些问题,多多少少会引起我们对建筑原真性的质疑。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当地的好多老人反映:他们在这居住一辈子了,已经习惯这里的一切,突然告诉他们要搬迁,他们感觉很不适应。
当然,还是很多人很喜欢现在的改造的,由于地处西津渡风景区,极大的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巨大的车流量产生了很多噪音,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