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系统观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特殊儿童教育与心理学心得体会
特殊儿童教育与心理学心得体会
特殊儿童教育与心理学是一个非常综合和复杂的领域,我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到了以下几点体会:
1. 理解和包容:特殊儿童教育与心理学首先要建立在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
每个特殊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困难和需求,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差异并提供专门的教育和支持。
2. 个体化教学: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个体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教学策略,帮助他们取得最大的进步。
3. 融入主stream教育系统:特殊儿童教育与心理学的目标之
一是让他们能够融入主流教育系统。
这需要我们不仅关注他们的学术表现,还要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帮助他们逐渐适应和融入正常学校环境。
4. 家庭支持:特殊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健康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和计划,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5. 心理健康和情绪支持:特殊儿童往往面临着来自外界的挑战和压力,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
因此,心理健康和情绪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情绪调节能力。
总的来说,特殊儿童教育与心理学是一个需要综合多学科知识
和多方合作的领域。
通过理解、个体化教学、融入主流教育、家庭支持和心理健康支持,我们可以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支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34302课程名称: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英文名称: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时:32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应用心理学专业考核方式:开卷先修课程:生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学二、课程简介《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课程,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变态心理学对童年期特殊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由于要论及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所以这门课程也会涉及到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理论和特殊教育的诸多方面。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是一门偏向应用的课程,在探讨特殊儿童及其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为各种主要类型的特殊儿童的突出心理特征做出准确的描述,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和康复训练的方法。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is a branch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It is th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special childhood issues by abnormal psychology. This course involves the educational issues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so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educational psychology, education theories and special education. It is an application-oriented course that attempts to give an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the conspicuous psyc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main types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and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basisof relevant psychological theory.三、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特殊儿童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出极为丰富的多样性和显著的差异性。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智障儿童是指在智力发育上出现了明显偏离正常,程度与限制的一类儿童。
他们在认知、学习、社交和情感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因此需要接受特殊的教育和生活关爱。
对于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特殊教育,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以便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
一、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1. 认知发展滞后智障儿童的认知发展明显滞后于同龄儿童,他们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抽象概念和复杂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弱,因此教学要简化、具体,需要注重重复和巩固。
2. 学习困难智障儿童学习的速度和效率都较低,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指导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学要结合其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社交沟通困难智障儿童在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困难,他们往往难以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也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需要特殊教育老师和家长的耐心指导和帮助,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力。
4. 自理能力差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较差,需要长期依赖他人的照顾和帮助。
他们在个人卫生、饮食和穿着方面需要额外的指导和训练,以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二、智障儿童特殊教育的重要性1. 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智障儿童由于认知发展的滞后和学习困难,需要接受特殊的教育和学习辅导,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提高学习成绩。
特殊教育能够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障碍,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2.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智障儿童往往因为自身的特殊情况和学习困难而自卑和沮丧,特殊教育能够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和辅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价值观和自尊心,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生活。
3. 促进其社交和情感发展智障儿童在社交和情感方面存在困难,特殊教育能够通过系统的社交训练和情感培养,帮助他们克服社交障碍,提高情感表达能力,融入家庭和社会,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七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七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七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篇1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
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要进行专门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
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其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特总结中学生心理特点如下:1.情绪。
包括焦虑、强迫、抑郁、烦躁。
具体表现为:厌恶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乏力,听课不认真,不认真做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成绩提上去,产生了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怒,依赖性增强。
2.行为。
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大多都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自控能力差。
以前学习良好,成绩不错,后来受心理成长因素的影响,学习中表现为学习困难,上课无法集中精力,记忆力下降,复杂的题目无法集中精神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上课摆弄物品或发呆、思想不集中等。
第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性格变得孤僻,不愿与同学交往,学习、生活缺乏积极性,上课不愿回答问题,身体困乏,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第三,品德标准不明。
现今社会中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与品行标准不明有很大的关系。
行为违反无法控制,思虑不周,如说脏话、打架、说谎、偷东西、抽烟、喝酒、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
3.生理。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也是人生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在这一时期,学生无论在身体的形态上、机能上,在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上,还是在肌肉力量上和运动能力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生理上的这些发展又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基础。
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案例深度研究与推广
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案例深度研究与推广在幼儿园教育领域,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特殊儿童包括有身体障碍、智力障碍、感觉障碍等特殊情况的儿童。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这部分儿童往往被忽视或排斥,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开展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成功的案例更是需要深度研究与推广。
1. 案例介绍1.1 案例背景在中国某幼儿园,有一位特殊儿童小明,他患有言语发育迟缓的情况,但在其他方面表现良好。
1.2 教育方案幼儿园为小明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包括专门的口语训练课程和个别辅导时间。
幼儿园老师还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视觉辅助教学、游戏教学等,以帮助小明更好地融入班级学习和生活。
2. 深度研究2.1 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到个性化教育在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中的重要性。
每个特殊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只有量身定制的教育方案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
2.2 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在这个案例中,幼儿园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小明的特点和需求,使得他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
这也给其他普通儿童展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增加了他们对特殊儿童的理解和包容。
3. 推广与展望3.1 推广价值这个案例在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领域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心,每一个特殊儿童都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也可以在普通儿童中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3.2 未来展望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的推广,促进更多幼儿园开展特殊儿童融合教育。
并且,我们也需要更多的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4.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对特殊儿童本身有益,也能教育普通儿童更加包容和理解。
希望这样的教育理念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以上就是对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案例的深度研究与推广的文章内容。
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启发。
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与普通儿童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普通儿童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心理发展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而且共性远大于差异。
这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特殊教育学者已经形成的共同认识。
1.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性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都存在很多共性。
台湾学者陈政见认为,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①发展历程模式相似;②生理组织结构相似;③心理需求要素相似;④人格结构发展相似;⑤社会适应内容相似。
特殊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高、体重、体型、结构、机能等都在自然地生长变化。
他们同样经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重要的发育阶段。
在青春期,特殊儿童的身体也会发生急剧的变化,性成熟时性:别特征明显。
在心理方面,特殊儿童同样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顺序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也是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例如,盲童、聋童、天才儿童等的思维发展首先要经历感知运动阶段,然后发展至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最后才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2)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共同作用遗传、环境和教育在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上同样起重要作用。
首先,遗传是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
遗传因素给特殊儿童带来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决定了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
例如,自闭症儿童可能终身都会带有这种病症所特有的某些特征。
其次,环境和教育提供了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如果家长和教师因孩子有残疾而低估了其发展潜力,没有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那么儿童的心理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例如,超常儿童的遗传素质非常优异,但如果教师和家长不提供有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教育,其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也不会成为现实。
(3)心理需求是心理发展的内因环境和教育是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儿童心理教育论文范文
儿童心理教育论文范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儿童心理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儿童心理教育论文范文篇一《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摘要:小学教育中的教学风格、内容,校园风气、氛围,教师,以及同师长与同学的互动在各方面对儿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教师及学生本身等层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使之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发展一、引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二、儿童心理及其发展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
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
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
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
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
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
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最新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笔记
自考03518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笔记第一章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引论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WHO 健康定义:健康是身体无病和心理健康。
即完整的生理、心理健康状态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异常可能是严重的也可能是轻微的,严重的心理异常称为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的标准:生理学标准、统计学标准、社会适应标准、主观经验标准。
1)生理学标准:健康即没有疾病,心理没有疾病即心理健康。
2)统计学标准: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或功能越是接近于普通人群的平均值,则心理越健康;越是偏离平均值,则心理越不健康。
3)社会适应标准: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把心理健康描述为一种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较难达到的理想状态,并作为人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卫生工作的标准。
4)主观经验标准:此标准体现了心理健康的主观感受性,认为心理健康与否依赖于个体的自我感觉,即个体认为自己是否有心理困扰,是否需要得到支持和帮助。
2.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对象是正常人中有心理问题者)心理治疗(对象是心理健康水平低或心理机能失调及有心理障碍者)3.儿童心理健康的参考标准:1)经常保持愉快心情,有幸福感;2)符合年龄特点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3)具有健全的人格,富有和谐的思想和习惯;4)恰当的自我控制,行为符合常规和年龄;5)能适应环境,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6)乐于交往,易相处,能得到社会的公认;7)身体健康,智力正常;8)能根据自身年龄特点,循序渐进。
4.心理健康教育:广义:是指一切有助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健1全人格的教育活动;狭义: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的、以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的专门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帮助儿童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潜能,塑造健全人格;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学会认识环境,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更好、更快地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掌握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未来的社会。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够在社会环境中健康的地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应社会生活变化节奏,能与人正常交往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够预防心理障碍或异常行为前者是从宏观上要求人应该达到的可能状态,后者是指对未出现的异常行为进行防御与抵抗心理健康教育: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一切又助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有关教育、学科渗透和社会影响等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的、以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的专门教育。
一般来说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狭义的意义。
与“心理健康教育”含义相近或使用范围接近的表述通常有“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
特殊儿童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特殊儿童则是指那些由于其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文化的特点,使其心理较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影响的儿童。
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特征)一、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性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都存在很多共性在心理方面,特殊儿童同样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顺序2、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共同作用3、心理需求是心理发展的内因二、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性1、特殊儿童的身心缺陷明显多于普通儿童2、特殊儿童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在差异都明显大于普通儿童3、特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适应明显差于普通儿童三、特殊儿童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关系特殊儿童的发展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有机结合,一般发展提供了一切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所有的发展都无法实现;同时,特殊儿童又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特殊发展训练。
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概要(判断选择)一、特殊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对特殊儿童白身的意义1、促进特殊儿童更好地适应环境。
内容主要包括:不良适应的预防,不良适应的早期发现,对不良适应儿童进行诊断分析以及对不良适应的矫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1.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教育手段进行干预和调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认为,心理健康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2.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的能力。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3.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学分支,它关注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有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2)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3)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2)针对学生心理问题,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3)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干预和调节;4)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
五、预期研究成果:本研究预期取得以下几个成果:1)探究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2)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3)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为班级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1.本课题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系统地研究了人的心理机制、感觉记忆、思维技能以及动机情感、心理差异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点
第一章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引论(重点)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如何理解儿童心理健康(一)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读心理健康的标准做了不尽相同的表述,可以归于以下4类:1. 生理学标准:此标准源于传统的医学领域,较为被动消极,只是指出了心理健康没有哪些不正常的表现,却没有指出应该具有哪些表现。
2. 统计学标准: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特征和功能越是接近普通人群的平均值,越是心理健康;越偏离平均值,则心理不健康。
3. 社会适应标准(受人本影响):把心理健康描述为一种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较难达到的理想状态,并作为人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卫生工作的标准。
4. 主观经验标准:此标准体现了心理健康的主观感受性,认为心理健康与否依赖于个体的自我感觉,即个体认为自己是否有心理困扰,是否需要得到支持和帮助综上所述,对于心理健康的判断必须是多维度的、综合的。
因此,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也必须从认知到行为多方面着手,使个体能善于自我平衡内在情绪,自我称赞和自我肯定,提高对周围环境中人、事、物的应对能力。
(二)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殊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
2、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途径和方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培养儿童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儿童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首先,使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其次,维护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影响健康的各种不利;最后,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一是在全体儿童中开展教育,使儿童正确认识自已,增强适应环境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儿童,使其摆脱障碍,提高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儿童的心理素质。
因此,提供面向全体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即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一切教育活动之中,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_常考重点
自考03518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新版教材)常考重点第一章特儿心理健康教育引论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WHO 健康定义:健康是身体无病和心理健康。
即完整的生理、心理健康状态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异常可能是严重的也可能是轻微的,严重的心理异常称为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的标准:生理学标准统计学标准社会适应标准主观经验标准⑴生理学标准⑵统计学标准: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特征和功能越是接近普通人群的平均值,越是心理健康;越偏离平均值,则心理不健康⑶社会适应标准(受人本影响):把心理健康描述为一种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较难达到的理想状态,并作为人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卫生工作的标准。
⑷主观经验标准:此标准体现了心理健康的主观感受性,认为心理健康与否依赖于个体的自我感觉,即个体认为自己是否有心理困扰,是否需要得到支持和帮助2、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对象是正常人中有心理问题者)心理治疗(对象是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心理机能失调及有心理障碍者)3、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⑴开设专门课程⑵全面渗透⑶学科教学渗透⑷个别咨询辅导⑸团体咨询辅导⑹创设有利环境二、特儿与心理健康教育1、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儿童年龄范围是0-18周岁。
2、特儿心理发展特点⑴特儿心理发展的一般性①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顺序②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共同作用③心理需求是心理发展的内因⑵特儿心理发展的特殊性①特儿的身心缺陷明显多于普通儿童②特儿的个体内差异和个体间差异明显大于普通儿童③特儿的学习和生活适应明显差于普通儿童。
⑶特儿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关系3、特儿的心理问题分为:障碍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4、影响特儿心理健康的因素:⑴生理因素.①遗传因素的影响②病毒和病菌感染的影响③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的影响④严重躯体疾病和生理机能障碍的影响(神经系统影响是儿童行为的主要因素)⑤生化和内分泌因素的影响⑥微量元素的缺失的影响⑵心理因素①认知因素②情绪因素③个人因素⑶社会因素①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教养不当的主要表现:a过度保护b过度溺爱c过度严厉d过度放松e教育过于随意②学校环境和教育方式③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④生活事件和环境变迁5、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意义:⑴对特儿自身的意义:①促进特殊儿童更好地适应环境②帮助特殊儿童调整自身③帮助特殊儿童最大可能地发展④促进特殊儿童尽可能多方面发展⑵对特儿家庭的意义⑶对学校教育的意义⑷对社会的意义6、特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目标是多元的分三级⑴一级目标定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发展为主⑵二级目标定位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解决心理问题,以预防为主⑶三级目标定位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以矫治为主7、特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⑴针对性原则⑵主体性原则⑶发展性原则⑷整体性原则⑸活动性原则⑹成功性原则特儿心理教育的内容:问题预防行为矫治功能开发三、特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1、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⑴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发生转移(预防和发展方向)⑵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共存互补(个别与团体)⑶关注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⑷心理健康教育力量趋于整合(家庭社区学校)⑸逐步开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素质⑺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研究.2、国内现状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3、我国特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⑴对特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脱节⑶教育的实践缺乏科学性①个别化倾向②医学化倾向③课程化倾向④德育化倾向4、特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⑴补救性功能⑵预防性功能⑶发展性功能第二章特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一、特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观特殊儿童存在观特殊儿童发展观特殊儿童教育系统观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复杂系统观1、特殊儿童存在观⑴特儿存在的客观性⑵特儿存在的一般性⑶特儿存在的特殊性2、特殊儿童发展观⑴特儿发展的可能性⑵特儿发展的现实性促进特儿发展由可能到现实的条件:⑴学校教育⑵家庭环境⑶医学手段和生物科技水平⑷物质条件⑸社会环境⑶特儿发展的心理动力:儿童现有的心理水平和教育提出的新任务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推动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提高。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学段教育教学事业持续发展,有关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情况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高度重视。
但是,与现实预期不相契合的是,由于大部分学前特殊儿童在身体、心理、智力、健康等层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诸多教育措施的落实困难重重,阻碍居多。
为了切实保障每一个学前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让这些特殊孩子在接触社会、学习知识、实现康复、寻求发展中快乐成长。
教师应该以不同学前特殊儿童具体情况为抓手,就具体教育实践职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展深度剖析与有效研究,并加强对教育措施的优化,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路径的拓展,在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各方通力协作,有机联动中为实现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效能提升,确保每一个学前特殊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助力,铺设道路。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问题;对策学前特殊儿童特指身心存在缺陷,需要予以特殊对待的3--6岁幼儿。
这些孩子与普通正常儿童相比,由于身体方面存在一定残缺、心智方面不够健全,而且性格比较孤僻、内向,思想比较极端,内心比较自卑,使得其接受教育的难度较大。
对于这些学前特殊儿童,教师在教育、引导、帮教时,也应该采用异于正常儿童的教育方式,给予其更多关爱、呵护、帮助,这使得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显得更难开展,所存在的阻碍、束缚、影响更多。
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时,应该从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出发,根据不同孩子所存在的差异开展针对性教育,落实有效性对策,为学前特殊儿童创设更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成长环境,帮助其树立成长自信,塑造良好意识,获得更好发展。
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为一类特殊的受教育群体,很多学前特殊儿童在身心、思想、意识、性格等方面都具有异于普通正常孩子的差异与不同。
这使得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措施落实难度较大,问题居多,也严重影响了每一个学前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更好发展。
1.社会关注不够充分,教育保障严重匮乏为了促使每一个学前特殊儿童可以更好适应社会,社会各界理应给予其更多关注、呵护。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例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例【关键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Talking about how deaf children speci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Wang Zhen【Key words】Deaf children; Mental health聋哑儿童在我国是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
这一群体人数众多,情况复杂。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末全国人口数,推算出本次调查时点的我国总人口数为130948万人,据此得到2023年4月1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
其中听力残疾2004万人,占24.16%;言语残疾127万人,占1.53%。
从残疾状况和致残原因来看,先天性聋哑的儿童将比后天性聋哑的儿童数量多、比重大。
造成先天聋哑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遗传疾病、近亲结婚、妊娠期疾病以及一些地方病等。
这些聋哑儿童先天的或在婴幼儿时期便无法和周边世界进行正常的交流,由于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机会,社交活动的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感。
因此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健全的同龄儿童相比会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聋哑学生孤独倾向强于一般学生,便与他们的自身特点有关。
除了聋哑儿童自身的生理原因外,影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还有很多外在因素。
一、聋哑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
由于聋生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刻地理解,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的偏低,造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片面主观地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无法正确地、深刻地判断是非、好坏、善恶、美丑,易于受到社会上坏人的引诱,模仿了社会上不良的道德行为,并把其作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来效仿。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在学校里,老师的批评,可能导致聋哑学生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
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可能导致聋哑孩子离家出走,对父母不理不睬。
在社会上,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生怕别人嘲笑,对自己没有信心。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以下是一些建议:
1.了解特殊学生的需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之前,需要了
解特殊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例如他们的心理状态、学习情况、家庭背景等。
这有助于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2.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提供个性化
的心理辅导。
例如,对于自卑的学生,可以提供自信心训练和心理疏导;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学习策略和方法指导。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疏
导的基础。
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4.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
育活动,如讲座、工作坊、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
5.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特殊学生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情感压力和困
扰,需要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关注。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
6.与家长合作:家长是特殊学生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教师需要与
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更好的支持。
7.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特殊学生的问题较为严重,教师需要及时寻
求专业帮助,例如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等。
总之,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需要个性化、多元化、情感支持和专业帮助等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节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第三节肢体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8)第二节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2)第一节超常儿童的心理健康第一节单亲、离异、重组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7)第二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9)第三节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21)第二节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视觉障碍是由于视觉系统浮现结构或者功能上的缺损或者疾病,无法透过视觉吸取或者传递足够的资讯,而导致日常生活上的显著艰难及限制。
(一)盲 1、一级盲 2、二级盲(二)低视力 1、一级低视力 2、二级低视力1、对过程的影响2、对个性的影响1、情绪特征2、人际关系3、自我意识4、意志特征1、精神创伤期2、震惊、否认期3、悲哀及退缩期4、屈服及沮丧期5、重新认识期(重新肯定期)6、适应期(对应期 )7、自我接纳和自尊期1、情绪不稳定问题及其处理2、学习不专心问题及其处理 (1)注意力存在缺陷 (2)外部环境的干扰 (3)独立行走能力差(4)不良的家庭环境 (5)吸引教师注意 (6)学习目标不明确3、暴力行为问题及其处理4、畏缩、害羞问题及其处理5、逆反心理及其处理 (1)视觉障碍儿童的逆反心理及反抗行为 (2)视觉障碍儿童反抗行为的处理(一)音乐疗法 (二)沙盘游戏 (三)感触游戏教会儿童每次吃东西之前要洗手;如果他彻底看不见,匡助他学会吃各种食品的滋味;每次都让他坐同一个位子,筷子、碗、勺子都在同一位置,按同一顺序摆放,相同的食品最好放在桌子同一位置,并放在盘子的不同地方;手把手教他用杯子喝水,把喝水的杯子放在相同的位置,使用权他容易拿到,杯子最好是不易破碎的塑料或者不锈钢制品,以免伤害视障幼儿;应在家庭洗澡的地方以相同的方式教儿童学会洗澡,如果他一个人不能单独去洗澡的地方就要安排家人陪他去,还可以从屋里到洗澡的地方牵一根绳子,匡助他摸着绳子自己去洗澡的地方;告诉视障儿童洗澡时为防止别人看见,应在没人的地方洗澡或者在洗澡时关上门,并拉上窗帘;洗澡后要他穿干净的衣服,告诉孩子穿的衣服必须时常换洗,也可教他闻闻衣服的滋味,以了解自己所穿衣服是否脏了。
简述幼儿教师在特殊儿童教育评估中的职责
幼儿教师在特殊儿童教育评估中的职责一、概述近年来,特殊儿童教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特殊儿童是指在身体、智力、感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存在障碍或有特殊需求的儿童。
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进行系统的评估,从而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和服务计划。
在这一评估过程中,幼儿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职责和能力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特殊儿童教育评估的重要性1.特殊儿童教育评估的背景特殊儿童教育评估是指根据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认知、情感、社交、行为和学业等方面的评估。
评估结果将作为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和服务计划的重要依据。
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评估是确保其能够获得适当教育和服务的前提。
2.特殊儿童教育评估的意义特殊儿童教育评估对于特殊儿童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评估,可以全面了解特殊儿童的个体特点、能力水平、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为其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和服务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还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融合和个性发展,提高其自尊、自信和生活质量。
三、幼儿教师在特殊儿童教育评估中的职责1.整合资源,协调团队幼儿教师作为特殊儿童教育的第一线教育工作者,负责统筹评估过程中的各类资源和力量,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还需协调园所内外的多学科专业人员,构建教师、家长、专家和社会资源的联合评估团队,在评估过程中形成合力,达成一致意见。
2.实施个案观察,收集客观数据幼儿教师需要利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对特殊儿童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收集客观的数据和信息。
通过日常教学活动、行为记录、作业表现、专项测试等方式,获取特殊儿童各个方面的表现和发展现状,为评估提供依据和证据。
3.与家长交流,获取家庭情况幼儿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与特殊儿童的家长进行交流和交流,了解其家庭背景、教育期望、成长环境和特殊需求等情况。
家长是特殊儿童的第一位教育者和生活伙伴,其提供的家庭信息和观察报告不仅对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个性化教育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普通儿童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特殊⼉童与普通⼉童的⼼理发展既有共性,⼜有差异,⽽且共性远⼤于差异。
这是⽬前国内外⼤多数特殊教育学者已经形成的共同认识。
1.特殊⼉童⼼理发展的⼀般性 特殊⼉童⾸先是⼉童,其次才是有特殊需要的⼉童。
⽆论⽣理上还是⼼理上,特殊⼉童和普通⼉童都存在很多共性。
台湾学者陈政见认为,特殊⼉童与普通⼉童的共性主要体现在5个⽅⾯:①发展历程模式相似;②⽣理组织结构相似;③⼼理需求要素相似;④⼈格结构发展相似;⑤社会适应内容相似。
特殊⼉童处于⽣长发育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体重、体型、结构、机能等都在⾃然地⽣长变化。
他们同样经历乳⼉期、婴⼉期、幼⼉期、⼉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重要的发育阶段。
在青春期,特殊⼉童的⾝体也会发⽣急剧的变化,性成熟时性:别特征明显。
在⼼理⽅⾯,特殊⼉童同样遵循⼉童⼼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顺序 特殊⼉童的⼼理发展基本上也是遵循由低级到⾼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例如,盲童、聋童、天才⼉童等的思维发展⾸先要经历感知运动阶段,然后发展⾄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最后才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2)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共同作⽤ 遗传、环境和教育在特殊⼉童的⼼理发展上同样起重要作⽤。
⾸先,遗传是特殊⼉童⼼理发展的基础。
遗传因素给特殊⼉童带来与⽣俱来的解剖⽣理特征,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决定了特殊⼉童⼼理发展的可能性。
例如,⾃闭症⼉童可能终⾝都会带有这种病症所特有的某些特征。
其次,环境和教育提供了特殊⼉童⼼理发展的现实性。
如果家长和教师因孩⼦有残疾⽽低估了其发展潜⼒,没有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那么⼉童的⼼理发展就会受到很⼤的限制。
例如,超常⼉童的遗传素质⾮常优异,但如果教师和家长不提供有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教育,其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也不会成为现实。
(3)⼼理需求是⼼理发展的内因 环境和教育是特殊⼉童⼼理发展的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
特殊⼉童的需要有物质⽅⾯的,如⾷物、⽔、⾐服等;也有精神⽅⾯的,如学会某种技能,完成⼀件⼿⼯作品,将来找到⼀份⼯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系统观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分类号G7601前言1.1 复杂性科学与复杂系统观科学发展史说明,近400 年来的科学创造了一整套可操作的方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所遵循的方法论是还原论,主张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去研究。
但现代科学却表明,许多宇宙奥秘来源于整体的涌现性。
还原论无法揭示这类宇宙奥秘,因为真正的整体涌现性在整体被分解为部分时已不复存在。
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通过对系统科学及其应用的探索和研究,提出“凡是不能用还原论方法处理的或不宜用还原论方法处理的问题,而要用或宜用新的科学方法处理的问题,都是复杂性问题”,并认为复杂性研究应纳入系统科学范围。
其系统学观点曾得到胡锦涛主席的高度肯定。
因此,不能把复杂性全部归结为认识过程的不充分性,必须承认存在客观的复杂性。
复杂性科学正是以复杂系统及其复杂性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20 世纪40年代以来形成的控制论、信息论、一般系统论(简称“老三论” )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简称“新三论” )以及相变论、混沌论、超循环论、自组织自适应论、分形论等原理。
复杂系统工程是以系统工程为基本方法解决复杂性(含整体涌现性、层次性、非线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等)及其系统问题的综合性技术(强调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三个相结合)。
适于复杂巨系统的工程方法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强调还原论与整体论、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局部描述与整体描述、确定性描述与不确定性描述、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五个相结合),着重揭示客观事物构成的根本原因及其演化历程。
复杂系统观于1990 年初提出,其核心内容(包括复杂性科学原理与复杂系统工程方法论)已经历了三次飞跃:一般系统一简单巨系统―一般的复杂巨系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1.2 复杂系统观的理论基础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揭示:复杂物质是由许多简单物质组成的,各组成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信息。
相互作用的综合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老三论”的意义就在于发现了复杂系统并阐明系统功能大于子系统功能之和。
“新三论”及其它理论则进一步揭示了复杂系统发展规律和深层次特点:耗散结构论揭示了系统能保持处在远离平衡点的位置上长期不变,在向环境散热同时,能从环境中吸收物质和能量,补充自己热量的散失,因而可以在开放散热的同时保持熵不增加。
生命就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具有以负熵“维生”的耗散结构特性。
在负熵可以增加系统内部多样性的意义上讲,负熵就是信息。
协同论揭示了某些复杂开放系统在外界变化(信息)达到一定阈值时,就会自发形成一种有序结构。
这就是说,有序化并不总是在力学规律下被强制形成,信息的作用可以使某些开放系统形成自发有序,称之为自序。
客观事物中所包含的差异性即信息影响力使生命世界越来越走向协同自序。
而超循环论主要研究在生命系统演化行为基础上的自组织协同作用。
突变论探讨不同层次上各类系统普遍存在着的突变式质变过程,揭示系统由一种稳定态演化到另一种不同质的稳定态,既可以通过非连续的突变,也可以通过连续的渐变来实现。
而相变论即研究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有序、无序之间改变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混沌论所描述的则是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系统整体稳定、局部随机运动的状态叫“混沌”,局部随机运动在量的方面是随机的、不相同的,在质的方面却是自相似的(分形)。
其短期行为可以预测,而长期行为不可预测。
综上,耗散结构理论为质变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协同论为质变提供了运作机制,混沌论为质变提供了动作模式。
其他复杂性理论则在上述理论研究基础上,研究系统如何向更高一层次系统转化的一系列问题,如自组织论及自适应论,分别揭开了两种复杂系统的面纱。
2复杂系统观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复杂系统观认为真正的复杂性应当具备自身特有的规定性,即使已被人们认识甚至找到解决办法,它仍然是复杂的,主张“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处理”,保留系统产生复杂性的根源( 如非线性、远离平衡态、混沌、分形、模糊性等) 。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呼吁用复杂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教育的研究对象。
因此,研究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复杂现象,就绝不能局限于运用简单性、唯一性、单向性和确定性等线性思维模式,而应充分借鉴和运用开放性、复杂性、层次性和不确定性等非线性思维模式与后现代意识开拓研究思路。
2.1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构成要素所谓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由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中介因素构成,具备特定功能的复杂系统。
首先,“特殊儿童”是系统中重要的构成要素。
何谓特殊儿童?中外特殊教育专家在论及此概念时,多主张从教育的角度来界定特殊儿童。
如柯克(Kirk ,1983) 认为,特殊儿童是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偏离常态,需提供特殊教育服务才可发展其潜能的儿童;陈云英(2004) 则认为,特殊儿童一般是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国际上泛指一切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在我国则指的是残疾儿童。
尽管从特殊教育学的视角认识特殊儿童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但简单援引其概念既不符合对特殊教育作广义解读的国际趋势,也不符合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
朴永馨(1999) 曾提出,广义的特殊儿童包括正常发展的普通儿童之外的各类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专指生理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在著名的“萨拉曼卡宣言” (1994) 中,特殊儿童的概念较为宽泛,包括有能力障碍的儿童和处境不利或边缘群体儿童、英才儿童。
所以,界定“特殊儿童”应在充分肯定儿童作为人的本质基础上表明儿童具有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的特殊需要,这种解释也会带来人们观念和实践方式上的重要变化。
因此,需要心理健康专业服务的对象范围正在代科学的双刃性,更理性地发展还原论科学;才能弘扬“以人为本”的特教理念,真正实现还原论和整体论两种科学体系的正常对接,优势互补,在21 世纪的中国真正构建起富有特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体系,尤其是方法论体系的创新。
其实,中国国情与发达国家不同,与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也不同,在特殊儿童众多而教育投入有限的国情下,如何切实提升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对其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专业服务?这不仅仅是使其免于心理疾病的困扰,而是要具备多元整合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理念,注重特殊儿童生命活力和身心潜能的充分发挥。
如果把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看作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走本土化的中国特色之路,创新中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则我国特殊教育目标乃至整个教育的根本宗旨更就容易实现。
3复杂系统观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解读引入复杂系统观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强调“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是特殊儿童”,应“始终把特殊儿童当作特殊儿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会衍生出自组织、自适应、整体涌现的效果,有利于从整体上维护和增进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从局部还原和恢复特殊儿童的心理机能。
复杂系统观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许多宏观思路上的启示:要超越传统的线性思维(简单孤立思维)与还原论等理论束缚,就必须运用复杂系统观创造性地解读该系统特性及其复杂作用,从而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思路。
3.1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整体性与非线性作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和多目标的复杂巨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媒介等要素。
教育者应具有整体的观点和系统的思维,关注系统各部分的属性及其相互作用(整体涌现性),不能只罗列各个方面或以“加法”思维来寻求问题的解决。
例如,对特殊儿童的某一心理问题的咨询、辅导或训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途径配合,应探求各方面产生相互作用的机制,注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和广泛性。
复杂系统的非线性作用还启示我们,非线性意味着无穷的多样性、差异性、可变性、奇异性和创新性,不能用线性思维解释非线性作用,否则会误以为教育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导致“采用一个最好的方法就能把特殊儿童教育好”的错误结论(一因一果)。
例如,对有“多动”行为问题的特殊儿童就不能简单机械地采取行为矫正的方法解决,而是要分析其行为问题的复杂机理(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结合实际采纳合适的方式或多元组合的方法,并注重长效机制。
3.2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动态性与不确定性作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复杂的动态系统,这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特殊儿童的心理素质及其发展,控制那些影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找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与整合方法。
例如,可通过控制或疏导儿童的情绪问题进而促进其心理多方面的发展。
系统的动态性还意味着复杂系统的子系统间不断的、复杂的、多变的相互作用造成“混沌”现象,使系统具有整体稳定性和局部不稳定性,如特殊儿童心理问题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就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
混沌运动微观上是可预测的,宏观上是不可预测的。
例如多动症儿童的个案研究中,对于短期可预测的行为采用确定性描述,而对于其未来的不可预测的长期行为可采用不确定性描述。
不确定性作用启示我们,教育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是可预测的,但宏观问题、整体趋势则难以把握,而具体问题一定会在一个“长程传播”之后出现一个放大的结果,例如对听障幼儿的不良行为不能忽视,否则会衍生为复杂的社会适应问题并导致其整体功能的受损。
3.3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开放性与主动适应性作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开放性”意味着复杂系统是动态变化的,处于动态的非平衡状态,并有可能形成新的相对稳定有序的结构。
开放性使得各种突现性因素可以便捷地对系统进行干扰。
为了促进特殊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就要采取多种方法收集其信息资料,综合分析,以“开放的心态”处理不断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从而采取有效对策与合理措施进行干预。
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需要教育系统内的专业协作,也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调整与改善。
此外,开放的、非平衡态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内外不断进行大量的信息和人员交流,而人、财、物、信息的畅流又具有很大的协同力和促进力,形成一个越来越高级的耗散结构型生态系统。
即子系统具有一定的主动适应性,通过主动行为获得信息,通过相互作用交换信息。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会对外部环境有塑造作用,例如残障儿童奋发向上的积极心理不仅对残疾人群体也对健全人有激励作用,甚至促进整个社会对残疾人更多的理解与接纳。
3.4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自组织性与协同性作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通过内部相互作用会自行产生组织性和相干性(自组织现象),在自适应、自组织的过程中,以不断“涌现”的方式形成独特的整体行为和特征,且各子系统间并非均衡发展,而是彼此间协调发展、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