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留守儿童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代留守儿童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城市化进程也随之不断推进,愈来愈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力离开农村,纷纷涌入城市务工。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量的农村儿童不能跟随父母,被迫留在农村,由父母其中一方或家长爷爷奶奶等长辈抚养,这就是所谓的“农村留守儿童”。

虽然“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定词汇伴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潮而出现,但直到2004年,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才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后,随着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力军,他们中大部分已结婚生子,他们留在农村的孩子则接替他们成为“新生代留守儿童”。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达到6102.55万。长期关注农村留守人口问题的专家叶敬忠老师的调查数据表明,交通安全事故已经成为留守儿童非正常死亡的重大隐患之一。在过去十年间,我国每年有超过1万名15岁以下儿童因交通意外伤害而死亡,这个数字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而这其中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又占了相当一部分。因此,农村新生代留守儿童的交通安全问题应当且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与配合,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交通意外发生率。本文拟对“新生代留守儿童”交通安全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探讨,并对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影响新生代留守儿童交通安全的原因分析

1.自控能力较差,安全意识严重不足

青少年儿童原本就生性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差,而其中的农村儿童,其安全意识更是严重不足,尤其喜欢在路边上玩耍、打闹,甚至在车辆临近时横穿公路。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些留守儿童中不少迷上了智能手机,吃饭、坐车,甚至连过马路的空隙都不放过。由于儿童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观察力、判断力比较差,因而对危险的感知、预判和反应速度会明显低于成年人,不注意道路上行使的各类车辆,一心多用,观察不周,更是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此外,儿童是接受交通安全教育的黄金时期,但在我国儿童接受道路交通安全的年龄普遍较晚。学校本应是留守儿童学习社会知识的重要场所,但又忽视对学生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或是流于形式或做表面文章,因此很多儿童交通安全知识严重缺乏。

2.农村道路建设标准低,交通安全设施不足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多数地方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少村村通公路修建时因陋就简,在原来机耕道的基础上改建而成,道路宽度比较窄,达不到双向通行的要求,技术等级较低。再有修建的公路缺乏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临山、临水、临崖、急弯、陡坡比较多,施工质量和标准比较低。且大部分道路由于没有明确养护责任和专项维护资金进行维护和治理,完工后就没有维修过,路面破损严重,路面状况差。警告、禁止、指示牌等交通标志缺失;防护墩、挡阻墙或防护栏基本没有,盲区、盲点多。

3.校车安全隐患大,非法营运屡禁不绝

在我国农村地区,交通条件相对较差,道路等级低、路况差,维护不善,达不到客车通行的条件和标准,公路交通运输网络不健全,客运网络覆盖率低,出行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加之近年来农村许多地方因生源数量不足而撤点并校,以至本来就运力严重不足的校车还要面临承载路途远的困境,因而校车超载、超速的问题就屡禁不止了。更为过分的是一些农村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为了节约运营成本,在没有经济条件购置新车的情况下,购买电动三轮车、拼装车、二手车或濒临报废的车辆及非法营运客车接送学生的现象仍比较突出,校车的安全隐患很大,学生出行安全难以保障。

4.公路市场现象严重,校园门前交通混乱突出

校园门前交通问题更是由来已久,“校园门口小摊贩问题”已成为农村中小学门口普遍存在的现象,一到上学、放学时段门口小摊的周围挤满了学生,加上接送学生的摩托车、电动车等机动车辆,人流、车流,交织混杂拥挤现象十分严重,不仅影响交通且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带来了严重的交通混乱和不安全问题。

5.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机动车驾驶员素质低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重文化教育,轻安全教育”现象,害怕冲击文化课教学,影响升学率,交通安全教育的意识不强,认为学校只负责学生在校园里面的安全,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交通安全是家长的事儿,与校方无关。对于交警部门到校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学校甚至以学生“学习任务重、课程安排紧”为借口推辞不做。虽说也有部分学校也主动邀请交警来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但宣传的形式单调、缺乏亲和力、针对性和创新性,固守于上交通安全课、发放宣传手册、悬挂宣传条幅、摆放宣传展板等几种宣传教育方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内化于心提高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外化于行使之养成自觉主动地遵守交通安全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农村新生代留守儿童交通安全的对策

1.加大投入改善留守儿童出行条件,完善学校周边交通安全设施

各级政府应将农村道路安全隐患整治纳入预算,落实专项资金治理安全隐患,集中有限财力重点改造急弯、陡坡、临水、临崖及长下坡路段。交通部门在设计、新建、改造农村公路时,要充分考虑农村交通的特点和需求,认真落实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与道路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的交通安全设施“四同步”原则。同时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过程中的监管,完善农村道路

日常养护机制,加强道路日常养护,确保道路设施齐全,养护规范,路况良好,使得农村道路交通水平不断提高。

2.创新交通安全教育方式,提升交通安全教育的针对性

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偏小,信息接收能力弱,传统说教式、填鸭式的交通安全教育模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成效,应根据儿童的特点积极探索寓教于乐的互动性、体验式交通安全教育方式,如每周安排一次“徒步旅行”,由老师、交警带着孩子们走在街上,一路上交警为孩子们介绍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教孩子们如何观察路面的交通状况,指导孩子们如何自己过马路。道交法及其实施条例属于法律法规,内容枯燥乏味,专业术语较多,儿童难以接受。若想要儿童接受,就必须进行创新,提高宣教的针对性,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宣教途径与载体形式,幼儿的特点决定要使用与其认知水平相适应的载体,可选用一些儿歌、故事和游戏以增加趣味性,也可行模拟表演。小学生要以兴趣为导向,选着寓教于乐的游戏、体验类教学等具有吸引力的载体。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已比较高,可以采用体验与互动的方式,在实践与参与中理解安全行为的重要性。要教给儿童交通安全基本常识,增强儿童的交通安全意识,让孩子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3.加强路面管控力度,净化学校周边道路安全环境

加大整治力度,严格管理幼儿和小学生接送车,严查其超载、超速、假牌假证、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车辆搭载学生等各类违法行为。强化校园周边道路环境的巡查力度,对三轮车、摩托车等非客运机动车接送学生行为予以取缔。同时,乡镇政府要对中小学周边道路的流动摊贩进行重点整治,交管部门加大对学生接送车辆乱停乱放、不按规定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整治和取缔马路市场、占道设摊以及在道路上堆放杂物、打晒粮食等占道行为,净化学校周边交通环境。切实做到政府牵头,负责组织,部门协同,具体实施,明确分工,健全制度,措施得力,以此来逐步构建农村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期有效地管理机制。

4.强化源头管理,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人、车是道路交通安全的源头,从道路交通安全角度,机动车驾驶人是“源中之源”。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违法是造成留守儿童参与交通时遭受人身伤害的主要因素。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机动车拥有量逐年上升,车辆在村内超速、驶近学校门前及附近路口和人行横道不减速避让、超载、疲劳驾驶等现象极易造成儿童交通事故,因此提高机动车驾驶人驾驶技能,强化交通安全教育是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减少事故发生的治本之策。

5.探索留守儿童道路安全新机制,提升农村交通路管理信息化水平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的通知》规定,乡镇政府承担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主体责任。《安全生产法》第72条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