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第四章经典习题

合集下载

统计学习题_第四章_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习题答案

统计学习题_第四章_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习题答案

统计学习题_第四章_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习题答案第四章静态指标分析法(⼀)⼀、填空题1、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测度值(指标)主要有、和。

其中和⽤于测度品质数据集中趋势的分布特征,⽤于测度数值型数据集中趋势的分布特征。

2、标准差是反映的最主要指标(测度值)。

3、⼏何平均数是计算和的⽐较适⽤的⼀种⽅法。

4、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不等时,要⽐较其数据的差异程度⼤⼩,需要计算。

5、在测定数据分布特征时,如果M M e X 0==,则认为数据呈分布。

6、当⼀组⼯⼈的⽉平均⼯资悬殊较⼤时,⽤他们⼯资的⽐其算术平均数更能代表全部⼯⼈⼯资的总体⽔平。

⼆.选择题单选题:1.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总量指标可分为()A 总量指标和时点总量指标B 时点总量指标和时期总量指标C 时期总量指标和时间指标D 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2、某⼚1999年完成产值200万元,2000年计划增长10%,实际完成了231万元,超额完成( )A 5.5%B 5%C 115.5%D 15.5%3、在同⼀变量数列中,当标志值(变量值)⽐较⼤的次数较多时,计算出来的平均数()A 接近标志值⼩的⼀⽅B 接近标志值⼤的⼀⽅C 接近次数少的⼀⽅D 接近哪⼀⽅⽆法判断4、在计算平均数时,权数的意义和作⽤是不变的,⽽权数的具体表现()A 可变的B 总是各组单位数C 总是各组标志总量D 总是各组标志值 5、1998年某⼚甲车间⼯⼈的⽉平均⼯资为520元,⼄车间⼯⼈的⽉平均⼯资为540元,1999年各车间的⼯资⽔平不变,但甲车间的⼯⼈占全部⼯⼈的⽐重由原来的40%提⾼到了60%,则1999年两车间⼯⼈的总平均⼯资⽐1998年()A 提⾼D 不能做结论 6、在变异指标(离散程度测度值)中,其数值越⼩,则()A 说明变量值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低B 说明变量值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C 说明变量值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D 说明变量值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低7、有甲、⼄两数列,已知甲数列:07.7,70==甲甲σX ;⼄数列:41.3,7==⼄⼄σX 根据以上资料可直接判断( )A 甲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B ⼄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C 两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相同D 不能直接判别8、杭州地区每百⼈⼿机拥有量为90部,这个指标是()A 、⽐例相对指标B 、⽐较相对指标C 、结构相对指标D 、强度相对指标9、某组数据呈正态分布,计算出算术平均数为5,中位数为7,则该数据分布为() A 、左偏分布 B 、右偏分布 C 、对称分布 D 、⽆法判断10、加权算术平均数的⼤⼩() A 主要受各组标志值⼤⼩的影响,与各组次数多少⽆关; B 主要受各组次数多少的影响,与各组标志值⼤⼩⽆关; C 既与各组标志值⼤⼩⽆关,也与各组次数多少⽆关; D 既与各组标志值⼤⼩有关,也受各组次数多少的影响11、已知⼀分配数列,最⼩组限为30元,最⼤组限为200元,不可能是平均数的为() A 、50元 B 、80元 C 、120元 D 、210元12、⽐较两个单位的资料,甲的标准差⼩于⼄的标准差,则()A 两个单位的平均数代表性相同B 甲单位平均数代表性⼤于⼄单位C ⼄单位平均数代表性⼤于甲单位D 不能确定哪个单位的平均数代表性⼤ 13、若单项数列的所有标志值都增加常数9,⽽次数都减少三分之⼀,则其算术平均数() A 、增加9 B 、增加6 C 、减少三分之⼀ D 、增加三分之⼆ 14、如果数据分布很不均匀,则应编制 ( )A 开⼝组B 闭⼝组C 等距数列D 异距数列 15、计算总量指标的基本原则是:( )A 总体性B 全⾯性16、某企业的职⼯⼯资分为四组:800元以下;800-1000元;1000—1500元;1500以上,则1500元以上这组组中值应近似为 ( )A1500元 B 1600元 C 1750元 D 2000元 17、统计分组的⾸要问题是 ( )A 选择分组变量和确定组限B 按品质标志分组C 运⽤多个标志进⾏分组,形成⼀个分组体系D 善于运⽤复合分组18、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组,下限为200,⼜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 ( )A 230B 260C 185D 215 19、分配数列中,靠近中间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少,靠近两端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多,这种分布的类型是 ( )A 钟型分布B U 型分布C J 型分布D 倒J 型分布 20、要了解上海市居民家庭的开⽀情况,最合适的调查⽅式是:() A 普查 B 抽样调查 C 典型调查 D 重点调查21、已知两个同类企业的职⼯平均⼯资的标准差分别为5元和6元,⽽平均⼯资分别为3000元,3500元则两企业的⼯资离散程度为 ( )A 甲⼤于⼄B ⼄⼤于甲C ⼀样的D ⽆法判断 22、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取决于 ( )A 变量值B 频数C 变量值和频数D 频率23、如果所有标志值的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1/5,⽽标志值仍然不变.那么算术平均数 ( ) A 不变 B 扩⼤到5倍 C 减少为原来的1/5D 不能预测其变化 24、计算平均⽐率最好⽤ ( )A 算术平均数B 调和平均数C ⼏何平均数D 中位数25、若两数列的标准差相等⽽平均数不同,在⽐较两数列的离散程度⼤⼩时,应采⽤ ( ) A 全距 B 平均差 C 标准差 D 标准差系数26、若n=20,∑∑==2080,2002x x ,标准差为 ( )A 2B 4C 1.5D 327、已知某总体3215,3256==eMM,则数据的分布形态为( )A左偏分布 B 正态分布 C 右偏分布 D U型分布28、⼀次⼩型出⼝商品洽谈会,所有⼚商的平均成交额的⽅差为156.25万元,标准差系数为14.2%,则平均成交额为( )万元A11 B 177.5 C 22.19 D 8826、欲粗略了解我国钢铁⽣产的基本情况,调查了上钢、鞍钢等⼗⼏个⼤型的钢铁企业,这是()A普查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多选题:1.某企业计划2000年成本降低率为8%,实际降低了10%。

统计学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统计学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四章一.思考题1、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测度?答: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测度和描述:一是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各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各数据远离其中心值的趋势;三是分布的形状,反映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态。

2、怎样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地位?答:平均数在统计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推断的基础。

从统计学思想上看,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重心所在,是数据误差相互抵消后的必然结果。

3、简述四分位数的计算方法。

答:四分位数是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位子上的值。

四分位数是通过3个点将全部数据等分成4分,其中每部分包含25%的数据。

中间的四分位数就是中位数,因此通常所说的四分位数是指处在25%位置上的数值和处在75%位置上的数值。

它是根据为分组数据计算四分位数时,首先对数据进行排序,然后确定四分位数所在的位置,该位置上的数据就是四分位数。

4、对于比率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采用几何平均?答:几何平均数是适用于特殊数据的一种平均数,主要适用于计算平均比率。

当所掌握的变量值本身是比率的形式时,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比率更为合理。

5、简述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答: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主要应用于分类数据。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变量值,其适用于顺序数据。

平均数也称均值,它是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是集中去世的主要测量值,它适用于数值型数据。

6、简述异众比率、四分位差、方差、标准差的使用场合。

答:异众比率主要适合测度分类数据的离散程度,对于顺序数据以及数值型数据也可以计算异众比率。

四分位差主要用于测度顺序数据的离散程度。

方差和标准差适用于测度数值型数据的离散程度。

7、标准分数有哪些用途?答:首先是比较不同单位和不同质数据的位置。

其次是和正态分布结合起来,求得概率和标准分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还有就是在假设检验和估计中应用。

统计学习题四

统计学习题四

第四章抽样推断一、单项选择题1、对一个有限总体进行有放回的抽样时,每次抽取的结果是:A、相互独立的B、相互依赖的C、互斥的D、相互对立的2、对一个有限总体进行无放回的抽样时,每次抽取的结果是:A、相互独立的B、相互依赖的C、互斥的D、相互对立的3、对一个无限总体进行无放回的抽样时,每次抽取的结果是:A、相互独立的B、相互依赖的C、互斥的D、相互对立的4、若两个事件是独立的,则:A、也一定是互斥的B、不可能是互斥的C、有时会出现互斥D、是否互斥要看两事件的具体情况5、以下哪一个符合概率分布的要求:A、P(X)= x / 4 ( x = 1、2、3 )B、P(X)= x2 / 8 ( x = 1、2、3 )C、P(X)= x / 6 ( x = 1、2、3 )D、P(X)= x / 3 ( x = -1、1、3 )6、若随机变量Y与X的关系为Y = 2X + 5,且E(X)= 4,D(X)= 2,则随机变量Y的期望值E(Y)与方差D(Y)分别为:A、11.4B、13.6C、13.8D、11.67、若随机变量X服从正态分布,且()10P和()20XP的>=XE,μ= 5,则()5<X概率分别为:A、0.0228 , 0.1587B、0.3173 , 0.4772C、0.1587 , 0.0228D、0.4772 , 0.31738、抽样推断的目的在于:A、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B、用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C、了解样本的基本情况D、对样本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9、小样本一般是指样本单位数:A 、30个以下B 、30个以上C 、100个以下D 、100个以上10、样本指标是:A 、唯一确定的B 、是随总体的确定而确定的C 、是随样本的确定而确定的D 、不随总体和样本的确定而确定11、用重复抽样的平均误差公式计算不重复抽样的平均误差,结果是:A 、高估误差B 、低估误差C 、恰好相等D 、不一定高估或低估误差12、抽样平均误差与抽样极限误差相比,一般来说:A 、前者大于后者B 、前者小于后者C 、两者正好相等D 、前者可能大于、小于、等于后者13、抽样平均误差反映了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A 、实际误差B 、实际误差的平方C 、平均误差程度D 、可能误差范围14、一个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有一定的误差,而样本指标的期望值等于被估计的总体指标,称为抽样估计的:A 、无偏性B 、一致性C 、有效性D 、优良性15、抽样极限误差是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A 、抽样误差的平均数B 、抽样误差的标准差C 、抽样误差的可靠程度D 、抽样误差的最大可能范围16、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抽取样本单位,如果要使抽样平均误差降低50%,则样本容量要扩大到原来的:A 、2倍B 、3倍C 、4倍D 、5倍17、对400名大学生抽取36%进行不重复抽样调查,优等生为10%,概率为95.45%,优等生比重的抽样极限误差为:A 、4.0%B 、3.8%C 、8.0%D 、7.6%18、在进行抽样估计时,常用的概率度z 的取值是:A 、1<zB 、31<<zC 、30≤≤zD 、3>z19、在计算必要的样本容量时,若成数的方差未知,则可选择( )进行计算。

人大版统计学 习题加答案第四章 假设检验

人大版统计学 习题加答案第四章 假设检验

第四章 假设检验填空(5题/章),选择(5题/章),判断(5题/章),计算(3题/章) 一、填空1、在做假设检验时容易犯的两类错误是 和2、如果提出的原假设是总体参数等于某一数值,这种假设检验称为 ,若提出的原假设是总体参数大于或小于某一数值,这种假设检验称为3、假设检验有两类错误,分别是 也叫第一类错误,它是指原假设H0是 的,却由于样本缘故做出了 H0的错误;和 叫第二类错误,它是指原假设H0是 的, 却由于样本缘故做出 H0的错误。

4、在统计假设检验中,控制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不超过某个规定值α,则α称为 。

5、 假设检验的统计思想是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可以认为基本上是不会发生的,该原理称为 。

6、从一批零件中抽取100个测其直径,测得平均直径为5.2cm ,标准差为1.6cm ,想知道这批零件的直径是否服从标准直径5cm ,在显著性水平α下,否定域为7、有一批电子零件,质量检查员必须判断是否合格,假设此电子零件的使用时间大于或等于1000,则为合格,小于1000小时,则为不合格,那么可以提出的假设为 。

(用H 0,H 1表示)8、一般在样本的容量被确定后,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α,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为β,若减少α,则β9、某厂家想要调查职工的工作效率,用方差衡量工作效率差异,工厂预计的工作效率为至少制作零件20个/小时,随机抽样30位职工进行调查,得到样本方差为5,试在显著水平为0.05的要求下,问该工厂的职工的工作效率 (有,没有)达到该标准。

KEY: 1、弃真错误,纳伪错误 2、双边检验,单边检验3、拒真错误,真实的,拒绝,取伪错误,不真实的,接受4、显著性水平5、小概率事件6、1.25>21α-z7、H 0:t≥1000 H 1:t <1000 8、增大 9、有二、 选择1、假设检验中,犯了原假设H 0实际是不真实的,却由于样本的缘故而做出的接受H 0的错误,此类错误是( )A 、α类错误B 、第一类错误C 、取伪错误D 、弃真错误 2、一种零件的标准长度5cm ,要检验某天生产的零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建立的原假设和备选假设就为( )A 、0:5H μ=,1:5H μ≠B 、0:5H μ≠,1:5H μ>C 、0:5H μ≤,1:5H μ>D 、0:5H μ≥,1:5H μ< 3、一个95%的置信区间是指( ) A 、总体参数有95%的概率落在这一区间内 B 、总体参数有5%的概率未落在这一区间内C 、在用同样方法构造的总体参数的多个区间中,有95%的区间包含该总体参数D 、在用同样方法构造的总体参数的多个区间中,有95%的区间不包含该总体参数4、假设检验中,如果增大样本容量,则犯两类错误的概率( ) A 、都增大 B 、都减小 C 、都不变 D 、一个增大一个减小5、一家汽车生产企业在广告中宣称“该公司的汽车可以保证在2年或24000公里内无事故”,但该汽车的一个经销商认为保证“2年”这一项是不必要的,因为汽车车主在2年内行驶的平均里程超过24000公里。

统计学第四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统计学第四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第四章一、单项选择题1.由反映总体单位某一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到的指标是()A.总体单位总量B.质量指标C.总体标志总量D.相对指标2.各部分所占比重之和等于1或100%的相对数()A.比例相对数B.比较相对数C.结构相对数D.动态相对数3.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A.104.76%B.95.45%C.200%D.4.76%4.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品成本比上年度降低10%实际产品成本比上年降低了14.5%,则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A.14.5%B.95%C.5%D.114.5%5.在一个特定总体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存在一个单位总量,但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标志总量B.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但必须只有一个标志总量C.只能存在一个单位总量和一个标志总量D.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和多个标志总量6.计算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是所要计算的平均指标的总体单位应是()A.大量的B.同质的C.有差异的D.不同总体的7.几何平均数的计算适用于求()A.平均速度和平均比率B.平均增长水平C.平均发展水平D.序时平均数8.一组样本数据为3、3、1、5、13、12、11、9、7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A.3B.13C.7.1D.79.某班学生的统计学平均成绩是70分,最高分是96分,最低分是62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的测度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是()A.方差B.极差C.标准差D.变异系数10.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大小时,其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A.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相等B.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C.两个总体的单位数应相等D.两个总体的离差之和应相等11.已知4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4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采用()A.简单算术平均数B.加权算术平均数C.加权调和平均数D.几何平均数12.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决定于总体次数的分布状况。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习题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习题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一.判断题部分题目1:同一个总体,时期指标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值的大小与时点间隔成反比。

()题目2:全国粮食总产量与全国人口对比计算的人均粮食产量是平均指标。

()题目3:根据分组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当各组单位数出现的次数均相等时,按加权算数平均数计算的结果与按简单算数平均数计算的结果相同。

()题目4:同一总体的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对比得到的相对指标是比较相对指标。

()题目5:某年甲、乙两地社会商品零售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例相对指标。

()题目6: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计划在上年的基础上降低2%,实际降低了3%,则该企业差一个百分点,没有完成计划任务。

()题目7: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之比,它说明了单位标准差下的平均水平。

()题目8:1999年与1998年相比,甲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是乙企业的一倍,这是比较相对指标。

()题目9:中位数与众数都是位置平均数,因此用这两个指标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缺乏代表性。

()题目10:对两个性质相同的变量数列比较其平均数的代表性,都可以采用标准差指标。

()题目11:利用变异指标比较两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时,标准差越小,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大;标准差系数越小,则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小。

()题目12: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题目13:权数对算数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只表现为各组出现次数的多少,与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无关。

()题目14;能计算总量指标的总体必须是有限总体。

()二.单项选择题题目1: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是()。

A、质量指标B、总量指标C、相对指标D、平均指标题目2:总量指标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D、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题目3:总量指标是用()表示的。

统计学4章练习题+答案

统计学4章练习题+答案

第4章练习题1、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变量值称为(A)A.众数B.中位数C.四分位数D.平均数2、下列关于众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A.一组数据可能存在多个众数B.众数主要适用于分类数据C.一组数据的众数是唯一的D.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3、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称为(B)A.众数B.中位数C.四分位数D.平均数4、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位置上的值称为(C)A.众数B.中位数C.四分位数D.平均数5、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例称为(A)A.异众比率B.离散系数C.平均差D.标准差6、四分位差是(A)A.上四分位数减下四分位数的结果B.下四分位数减上四分位数的结果C.下四分位数加上四分位数D.下四分位数与上四分位数的中间值7、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称为(C)A.平均差B.标准差C.极差D.四分位差8、各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平均数称为(C)A.极差B.平均差C.方差D.标准差9、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除以标准差后的值称为(A)A.标准分数B.离散系数C.方差D.标准差10、如果一个数据的标准分数-2,表明该数据(B)A.比平均数高出2个标准差B.比平均数低2个标准差C.等于2倍的平均数D.等于2倍的标准差11、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大约有(B)A.68%的数据B.95%的数据C.99%的数据D.100%的数据12、如果一组数据不是对称分布的,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对于k=4,其意义是(C)A.至少有75%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4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B. 至少有89%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4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C. 至少有94%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4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D. 至少有99%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4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13、离散系数的主要用途是(C)A.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B.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C.比较多组数据的离散程度D.比较多组数据的平均水平14、比较两组数据离散程度最适合的统计量是(D)A.极差B.平均差C.标准差D.离散系数15、偏态系数测度了数据分布的非对称性程度。

统计学第4章练习题及答案

统计学第4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4章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平均指标反映了( )①总体次数分布的集中趋势 ②总体分布的特征③总体单位的集中趋势 ④总体次数分布的离中趋势2.某单位的生产小组工人工资资料如下:90元、100元、110元、120元、128元、148元、200元,计算结果均值为128=X 元,标准差为( )①σ=33 ②σ=34 ③σ=34.23 ④σ=35 3.众数是总体中下列哪项的标志值( ) ①位置居中 ②数值最大 ③出现次数较多 ④出现次数最多4.某工厂新工人月工资400元,工资总额为200000元,老工人月工资800元,工资总额80000元,则平均工资为( )①600元 ②533.33元 ③466.67元 ④500元5.标志变异指标说明变量的( )①变动趋势 ②集中趋势 ③离中趋势 ④一般趋势 6.标准差指标数值越小,则反映变量值( )①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②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③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④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7.在抽样推断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指标是( )①全距 ②平均差 ③标准差 ④标准差系数二、多项选择题1.根据标志值在总体中所处的特殊位置确定的平均指标有( ) ①算术平均数 ②调和平均数 ③几何平均数 ④众数 ⑤中位数2.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因素有( )①总体标志总量 ②分配数列中各组标志值③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 ④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 ⑤权数3.标志变异指标有( )①全距 ②平均差 ③标准差 ④标准差系数 ⑤相关系数 4.在组距数列的条件下,计算中位数的公式为( )①i f S fL M mm e ⋅-+=+∑12②i f S fU M m m e ⋅-=∑12--③i f S fL M mm e ⋅-+=∑12- ④i f S fU M mm e ⋅-=+∑12-⑤i f S fU M mm e ⋅-=∑12-+5.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有( )①n n n X X X X ⋅⋅⋅121- ②nX X X X nn ⋅⋅⋅121-③122121-++++n X X X X nn - ④∑f fIIX ⑤n IIX三、计算题1.某企业360名工人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料如表1:试分别计算7、8月份平均每人日产量,并简要说明8月份平均每人日产量变化的原因。

统计学第四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统计学第四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第四章一、单项选择题1.由反映总体单位某一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到的指标是()A.总体单位总量B.质量指标C.总体标志总量D.相对指标2.各部分所占比重之和等于1或100%的相对数()A.比例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结构相对数 D.动态相对数3.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A.104.76%B.95.45%C.200%D.4.76%4.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品成本比上年度降低10%实际产品成本比上年降低了14.5%,则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A.14.5%B.95%C.5%D.114.5%5.在一个特定总体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存在一个单位总量,但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标志总量B.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但必须只有一个标志总量C.只能存在一个单位总量和一个标志总量D.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和多个标志总量6.计算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是所要计算的平均指标的总体单位应是()A.大量的B.同质的C.有差异的D.不同总体的7.几何平均数的计算适用于求()A.平均速度和平均比率B.平均增长水平C.平均发展水平D.序时平均数8.一组样本数据为3、3、1、5、13、12、11、9、7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A.3B.13C.7.1D.79.某班学生的统计学平均成绩是70分,最高分是96分,最低分是62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的测度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是()A.方差B.极差C.标准差D.变异系数10.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大小时,其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A.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相等B.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C.两个总体的单位数应相等D.两个总体的离差之和应相等11.已知4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4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采用()A.简单算术平均数B.加权算术平均数C.加权调和平均数D.几何平均数12.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决定于总体次数的分布状况。

统计学第4章练习题及答案

统计学第4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4章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平均指标反映了( )①总体次数分布的集中趋势 ②总体分布的特征③总体单位的集中趋势 ④总体次数分布的离中趋势2.某单位的生产小组工人工资资料如下:90元、100元、110元、120元、128元、148元、200元,计算结果均值为128=X 元,标准差为( )①σ=33 ②σ=34 ③σ=34.23 ④σ=35 3.众数是总体中下列哪项的标志值( ) ①位置居中 ②数值最大 ③出现次数较多 ④出现次数最多4.某工厂新工人月工资400元,工资总额为200000元,老工人月工资800元,工资总额80000元,则平均工资为( )①600元 ②533.33元 ③466.67元 ④500元5.标志变异指标说明变量的( )①变动趋势 ②集中趋势 ③离中趋势 ④一般趋势 6.标准差指标数值越小,则反映变量值( )①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②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③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④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7.在抽样推断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指标是( )①全距 ②平均差 ③标准差 ④标准差系数二、多项选择题1.根据标志值在总体中所处的特殊位置确定的平均指标有( ) ①算术平均数 ②调和平均数 ③几何平均数 ④众数 ⑤中位数2.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因素有( )①总体标志总量 ②分配数列中各组标志值③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 ④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 ⑤权数3.标志变异指标有( )①全距 ②平均差 ③标准差 ④标准差系数 ⑤相关系数 4.在组距数列的条件下,计算中位数的公式为( )①i f S fL M mm e ⋅-+=+∑12②i f S fU M m m e ⋅-=∑12--③i f S fL M mm e ⋅-+=∑12- ④i f S fU M mm e ⋅-=+∑12-⑤i f S fU M mm e ⋅-=∑12-+5.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有( )①n n n X X X X ⋅⋅⋅121-Λ ②nX X X X nn ⋅⋅⋅121-Λ③122121-++++n X X X X nn -Λ ④∑f fIIX ⑤n IIX三、计算题1.某企业360名工人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料如表1:试分别计算7、8月份平均每人日产量,并简要说明8月份平均每人日产量变化的原因。

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动态数列

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动态数列

精选文档第四章动态数列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动向数列中属于时点数列的是A.历年在校学生数动向数列B.历年毕业生人数动向数列C.某厂各年工业总产值数列D.某厂各年劳动生产率数列组成动向数列的两个基本因素是A. 主词和宾词B. 变量和次数C. 分组和次数D. 现象所属的时间及其指标值动向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能够相加的是A.相对数动向数列B.均匀数动向数列C. 期间数列D. 时点数列最基本的动向数列是A.指数数列B.相对数动向数列C. 均匀数动向数列D. 绝对数动向数列动向数列中,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长短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 期间数列B. 时点数列C. 相对数动向数列D. 均匀数动向数列动向数列中,指标数值是经过连续不停登记获得的数列是A.期间数列B.时点数列C. 相对数动向数列D. 均匀数动向数列以下动向数列中属于期间数列的是A.公司历年员工人数数列B.公司历年劳动生产率数列C.公司历年利税额数列D.公司历年单位产品成本数列动向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不可以够相加的是A. 相对数动向数列B. 绝对数动向数列C. 期间数列D. 时点数列动向数列中,指标数值大小与其时间长短相关的是A.相对数动向数列B.绝对数动向数列C. 期间数列D. 时点数列动向数列中,指标数值是经过一次登记获得的数列是A.相对数动向数列B.绝对数动向数列C. 期间数列D. 时点数列编制动向数列的最基来源则是保证数列中各项指标一定拥有A. 可加性B. 可比性C. 连续性D. 一致性基期为某一固准期间水平的增添量是A.累计增添量B.逐期增添量C.均匀增添量D. 年距增添量基期为先期水平的增添量是A.累计增添量B.逐期增添量C.均匀增添量D. 年距增添量累计增添量与逐期增添量之间的关系是A.累计增添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添量之和.A.精选文档B.C.累计增添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添量之差D.累计增添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添量之商E.累计增添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添量之积F.均匀增添量等于G. A.累计增添量 B. 逐期增添量H. C.逐期增添量之和除以逐期增添量的项 D. 以上均不对I.动向数列中的发展水平是指J. A.总量指标B.相对指标K. C.均匀指标 D. 以上指标均可L.进行动向剖析的基础指标是M. A.发展水平B.均匀发展水平N. C. 增添量 D. 均匀增添量O.动向数列的剖析指标主要包含两个类型,即P.发展水平易发展速度B.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Q. C.均匀发展水平易均匀发展速度D.增添量和增添速度R.序时均匀数和一般均匀数的共同点在于二者S.都是依据动向数列计算B.都是依据变量数列计算T.都是反应现象的一般水平D.均能够除去现象颠簸的影响U.依据期间数列计算序时均匀数应采纳V. A.简单算术均匀法B.加权算术均匀法W. C.简单序时均匀法 D. 加权序时均匀法X.依据间隔相等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均匀数应采纳Y.简单算术均匀法B.加权算术均匀法Z.简单序时均匀法D.加权序时均匀法AA.依据间隔不相等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均匀数应采纳BB.简单算术均匀法B.加权算术均匀法CC.简单序时均匀法D.加权序时均匀法DD.依据间隔相等中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均匀数应采纳EE.简单算术均匀法B.加权算术均匀法FF. C.简单序时均匀法 D. 加权序时均匀法GG.依据间隔不相等中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均匀数应采纳HH. A.简单算术均匀法B.加权算术均匀法II. C. 简单序时均匀法 D. 加权序时均匀法JJ.序时均匀数计算中,“首未折半法”运用于KK. A.期间数列的资料B.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资料LL.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资料MM. D.由两个时点数列组成的相对数动向数列NN.将研究对象在不一样时间上的数目差异抽象化,从动向上说明现象在某一期间内发展的一般水平的方法是OO. A.一般均匀数B.序时均匀数PP. C. 均匀发展速度 D. 均匀增添速度QQ.间隔不相等的中断时点数列计算均匀发展水平,应采纳RR.以每次改动连续的时间长度对各时点水平加权均匀SS.用各间隔长度对各间隔的均匀水平加权均匀.精选文档对各时点水平简单算术均匀以数列的总速度按几何均匀法计算依据采纳的对照基期不一样发展速度有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与环比增添速度C.定基发展速度与定基增添速度环比增添速度与定基增添速度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表述为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B.增添量与基期水平之差C.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D. 增添量与基期水平之比基期为前一期水平的发展速度是A.定基发展速度B.环比发展速度C.年距发展速度D. 均匀发展速度基期为某一固按期水平的发展速度是A.定基发展速度B.环比发展速度C.年距发展速度D. 均匀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两个相邻期间的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之差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C.之和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D.之积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增添速度是A.动向数列水平之差B.动向数列水平之比增添量同发展速度之比增添量同作为比较基准的数列水平之比定基增添速度与环比增添速度的关系表现为定基增添速度等于各环比增添速度的连乘积B.定基增添速度等于各环比增添速度的连乘积的n次方根各环比增添速度连乘积加一等于定基增添速度加一定基增添速度等于各环比增添速度加一后的连乘积减一既然总速度是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那么均匀发展速度就应按A. 简单算术均匀数计算B. 加权算术均匀数计算C.几何均匀数计算D. 调解均匀数计算发展速度与增添速度的关系是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增添速度加一环比增添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减一C.定基增添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D.环比增添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动向数列中的均匀增添速度是各个期间环比增添速度的算术均匀数各个期间环比增添速度的调解均匀数C.各个期间环比增添速度的几何均匀数.精选文档D.各个期间环比增添速度的序时均匀数采纳几何均匀法计算均匀发展速度的原因是各期环比发展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各期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各期环比增添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各期环比增添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已知各期定基发展速度和期间数,而不知道各期水平要计算均匀发展速度A.只好用水平法计算B.只好用累计法计算C. 两种方法皆能计算D. 两种方法都没法计算已知各期间发展水平之和与最先水平实期间数,要计算均匀发展速度A.只好用水平法计算B.只好用累计法计算C. 两种方法皆能计算D. 两种方法都没法计算当动向数列剖析目的是重视于观察期未发展水平,则均匀发展速度A.应采纳算术均匀法计算B.应采纳调解均匀法计算C. 应采纳几何均匀法计算D. 应采纳方程式法计算当动向数列剖析目的是重视于观察整个期间中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则均匀发展速度A.应采纳算术均匀法计算B.应采纳调解均匀法计算应采纳几何均匀法计算D.应采纳方程式法计算动向数列中的均匀发展速度等于各期间定基发展速度的序时均匀数各期间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均匀数各期间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均匀数D.各期间定基发展速度的算术均匀数几何均匀数所计算的均匀发展速度的数值大小不受最先水平易最未水平的影响只受中间各期发展水平的影响只受最先水平易最未水平的影响既受最先水平易最未水平的影响,又受中间各期发展水平的影响累计法计算均匀发展速度的本质是从最先水平出发按均匀增添量增添,经过n期,正好达到最未水平B.按均匀发展速度发展,经过n期,正好达到第n期本质水平按均匀发展速度计算获得的各期理论水平之和正好等于各期的本质水平总和按均匀发展速度发展获得的各期理论水平之和正好等于最未期的本质水平直线趋向方程YC=a+bx中a和b的意义是是截距,b表示X=0的趋向值表示最先发展水平的趋向值,b表示均匀发展水平表示最先发展水平的趋向值,b表示均匀发展速度.是直线的截距,表示最先发展水平的趋向值;b是直线的斜率,表示按最小平方法计算的均匀增添量47. 用最小平方法配合趋向直线方程Y C=a+bx在什么条件下,a=Y;b=ΣXY/ΣX2A.ΣX=0B.Σ(Y-Y)=0C.ΣY=0D.Σ(Y-Y)2=最小值二﹑多项选择题组成动向数列的两个基本因素是A.变量B.次数C.现象所属的时间D.现象所属的范围E.反应现象的统计指标数值动向数列按研究任务不一样能够分为A.绝对数动向数列B.均匀数动向数列C.相对数动向数列D.期间数列E.时点数列动向数列的作用表此刻A.描绘现象变化的过程B.说明现象发展的速度和趋向探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对现象的发展进行展望反应现象整体的散布特色期间数列的特色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能够相加数列中指标数值大小与其期间长短无直接关系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不可以相加数列中指标数值大小与其期间长短有直接关系数列中指标数值往常是经过连续不停登记而获得的时点数列的特色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能够相加数列中指标数值大小与此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不可以相加数列中指标数值大小与此间隔长短有直接关系E.数列中指标数值往常是经过中断登记而获得的以下动向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不可以相加的有A.绝对数动向数列B.相对数动向数列B.均匀数动向数列 D.期间数列时点数列以下数列中,属于两个期间对照组成的相对数动向数列有A.全员劳动生产率动向数列B.百元产值收益率动向数列C.员工人数动向数列D.计划达成程度动向数列出勤率动向数列以下数列中属于期间数列的有A.历年年未人口总数B.历年出生人数B.历年工业增添值 D.各月商品库存量各月未银行存款余额以下数列中属于时点数列的有A.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B.高校每年在校学生数C.银行每个月未银行存款余额D.商铺各月商品库存额.我国历年外汇贮备量编制动向数列应依照的原则有期间长短应当相等B.指标的经济内容应当同样C.整体范围应当一致D.指标的计算方法应当一致E.指标的计算价钱和计量单位应当一致动向数列中的水平剖析指标有A.发展水平B.均匀发展水平C.增添量D.均匀增添量E.均匀发展速度动向数列中的速度剖析指标有A.均匀发展水平B.增添速度C.均匀发展速度D.均匀增添速度E.发展速度以下指标中属于序时均匀数的有A.均匀发展水平B.均匀增添量C.均匀发展速度D.均匀增添速度E.均匀指标动向数列中的发展水平包含A.期初水平B.期未水平C.中间水平D.报告期水平E.基期水平将不一样期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均匀所获得的均匀数称为A.一般均匀数B.算术均匀数C.序时均匀数D.动向均匀数E.均匀发展水平均匀增添量的计算公式是逐期增添量之和/逐期增添量项数逐期增添量的序时均匀数C.累计增添量/动向数列项数-1D.累计增添量/动向数列项数累计增添量/动向数列项数+1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A.两个相邻期间的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C.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加一D.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增添速度加一后的连乘积环比发展速度乘积等于总速度增添速度和发展速度的关系为A.仅差一个基数B.发展速度=增添速度+1C.定基增添速度=各环比增添速度的连乘积C.定基发展速度=定基增添速度+1定基增添速度=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1定基增添速度等于A.累计增添量除以基期发展水平B.定基发展速度减去一C.总速度减去一D.环比增添速度的连乘积逐期增添量除从先期发展水平环比增添速度等于A累计增添量除以基期发展水平 B.环比发展速度减去一.精选文档C.定基发展速度减去一D.环比增添速度的连乘积逐期增添量除从先期发展水平动向数列中的发展水平能够是A.总量指标B.相对指标C.均匀指标D.变异指标E.样本指标增添1%的绝对值等于累计增添量除以定基发展速度逐期增添量除以环比发展速度C.逐期增添量除以环比增添速度×100D.累计增添量除以定基增添速度×100E. 固按期水平除以100计算均匀发展速度的方法有A.几何均匀法B.水平法C.方程式法D.累计法E.序时均匀法均匀发展速度从广义上讲属于A.静态均匀数B.动向均匀数C.序时均匀数D.几何均匀数E.调解均匀数计算均匀发展速度的几何均匀法和方程式法的差异是A.数理依照不一样B.重视点不一样C.合用条件不一样D.合用范围不一样E.对资料要求不一样常用的长久趋向测定的方法有A.时距扩大法B.挪动均匀法C.分段均匀法D.最小平方法E.季节比率法直线趋向方程Y c=a+bx的参数b是表示A.趋向值B.趋向线的截距C.趋向线的斜率D.当X=0时的Y c的数值当X每改动一个单位时Y c均匀增减的数值三﹑填空题1.动向数列一般由两个基本因素组成,即和。

统计学练习题04--第四章动态数列

统计学练习题04--第四章动态数列

第四章 动态数列一、单项选择题:1.某单位的营业收入如下:200万,220万,250万,300万,320万,则平均增长量为 ( ) (A)5120 (B) 4120(C) 5200320 (D)42003202.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比的指标是 ( )(A)逐期增长量 (B)累计增长量 (C)环比发展速度 (D)定基发展速度3.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 ( ) (A)na a ∑=(B)na a a a a a nn 2 (2)1321+++++=- (C)12 (2)1321-+++++=-n a a a a a a nn (D)∑-=--++++++=11112321212...22n i in n n f f a a f a a f a a a 4.某厂近四个月来的产品销售额如下:200万,210万,230万,270万,则平均增长速度 ( ) (A)4200270(B) 3200270(C) 12002704- (D) 12002703- 5.增长量是指 ( ) (A)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 (B)基期水平与报告期水平之差 (C)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减1 (D)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6.下列属于时点数列的有 ( ) (A)各月产量 (B)各月人均利润 (C)各月平均工资 (D)各月储蓄余额7.某单位四年管理费用的环比增长速度为3%,5%,8%,13%,则平均发展速度为 ( ) (A)4%13%8%5%3⨯⨯⨯ (B) 4%113%108%105%103⨯⨯⨯ (C)4%13%8%5%3⨯⨯⨯-1 (D)4%113%108%105%103⨯⨯⨯-18.某地99年GDP 为2139亿元,若按年均增长9%的速度发展,GDP 翻一番所需时间是 ( ) (A) 8.04年以后 (B)8.04年以内 (C) 11.11年以后 (D) 11.11年以内9.某商店五年的营业额为:20万,30万,35万,45万,50万,则平均增长量为 ( ) (A)530 (B) 430 (C) 120505- (D) 120504- 二、 多项选择题:1.以下命题正确的是 ( ) (A)时期数列中的各指标数值可以相加 (B)时点数列中的各指标数值可以相加(C)时期数列中各指标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无关 (D)时点数列中各指标数值大小与间隔长短无关 (E)时点数列中各指标数值是通过连续登记取得的2.以下命题正确的是 ( ) (A)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B)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C)定基增长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D)相邻两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E)相邻两定基增长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3.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的关系是 ( ) (A)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累计增长量 (B)逐期增长量之积等于累计增长量(C)相邻两累计增长量之商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 (D)相邻两累计增长量之差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 (E)相邻两累计增长量之积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4.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循的原则有 ( ) (A)时期长短相等 (B)总体范围一致 (C)内容相同 (D)计算方法一致 (E)计量单位一致5. 以下命题正确的是 ( ) (A)在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若侧重考察最末一期水平,则应采用水平法 (B)在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若侧重考察最末一期水平,则应采方程法(C)在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若侧重考察全期累计总量,则应采用几何平均法 (D)在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若侧重考察全期累计总量,则应采方程法 (E)在计算平均增长速度时,若侧重考察全期累计总量,则应采水平法6.下列属于时期数列的有 ( ) (A)历年的人均产值 (B)各月商品周转次数 (C)历年总产值 (D)历年销售收入 (E)历年职工人数7.平均增长量是指 ( ) (A)逐期增长量之和/时间数列项数 (B)逐期增长量之和/(时间数列项数-1) (C)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 (D)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 (E)累计增长量/逐期增长量的个数8.具有不可加性的时间数列有 ( ) (A)时期数列 (B)时点数列 (C)相对数时间数列 (D)平均数时间数列 (E)分配数列9.将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加以平均所得的平均数是 ( ) (A)动态平均数 (B)静态平均数 (C)序时平均数 (D)平均发展水平 (E)一般平均数10.用水平法求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公式有 ( )(A)nni ixx ∏==1(B)nn a a x 0=(C)n R x =(R 表示总发展速度) (D)11-=n n a ax (E)1ni i oa x a ==∑ 三、 计算题:1.某彩电仓库4月1日有300台彩电,4月3日调出150台,4月6日调进200台,4月15日调出100台,4月22日调出120台,4月26日调进142台。

统计学习题第四章集中趋势的量度:平均指标

统计学习题第四章集中趋势的量度:平均指标

统计学习题第四章集中趋势的量度:平均指标第四章浓度趋势的测量:平均指数第一节算术平均值简单算术平均值、加权算术平均值、算术平均值的性质第二节中值对于未分组的数据,四分位数和其他分位数和中间数的性质第三节模式对于未分组的数据,模式的性质第四节几何平均值和调和平均值以及其他几何平均值、调和平均值的关系一个班级中男生的比例是66.7%,那么男生对女生的比例是()2.在频率分布图中,()被标记为对应于曲线最高点的变量值3.当频率偏斜时,()必须在x和M0之间4。

算术平均值、调和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也称为(数值)平均值,模式和中值也称为(位置)平均值,其中()平均值不受极端变量值影响5。

谐波平均值是根据()计算的,因此也称为(倒数)平均值6.加权算术平均值由()加权,加权谐波平均值由(每组中的总分数)加权7。

对于未分组的数据,如果总单位数为偶数,中间位置两个标志值的算术平均值为()2,单选项1。

分析统计数据,可能不存在的平均指数是()A模式b算术平均值c中位数d几何平均值2。

对于相同的数据,算术平均、调和平均和几何平均通常具有以下数量级的关系(d)a mg≥MH≥xb MH≥x≥mgc MH≥mg≥xd x≥mg≥m3。

在以下四个平均值中,只有()是位置平均值A算术平均值b中值c调和平均值d几何平均值4。

从计算方法来看,?P1Q1?P1Q1/KP为()A算术平均值b调和平均值c中值d几何平均值5。

从右边的变量序列可以看出:()ama0 > MDM0;M0>30 D Md>30 完成生产配额的年龄10-XXXX如下:81,56,76,67,79,62,72,61,77,62 60,73,65,58,70,60,59,69,58,6880,59,62,59,83,68,63群体距离为4);(2)尝试找出该社区退休年龄的算术平均值和中位数;(3)尝试找出本社区退休年龄的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3。

一个未分组的数据被称为2、3、5、8、9和12。

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动态数列

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动态数列

第四章动态数列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动态数列中属于时点数列的是A.历年在校学生数动态数列B.历年毕业生人数动态数列C.某厂各年工业总产值数列D.某厂各年劳动生产率数列2.构成动态数列的两个基本要素是A.主词和宾词B.变量和次数C.分组和次数D.现象所属的时间及其指标值3.动态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A.相对数动态数列B.平均数动态数列C.时期数列D.时点数列4.最基本的动态数列是A.指数数列B.相对数动态数列C.平均数动态数列D.绝对数动态数列5.动态数列中,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长短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时期数列B.时点数列C.相对数动态数列D.平均数动态数列6.动态数列中,指标数值是经过连续不断登记取得的数列是A.时期数列B.时点数列C.相对数动态数列D.平均数动态数列7.下列动态数列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是A.企业历年职工人数数列B.企业历年劳动生产率数列C.企业历年利税额数列D.企业历年单位产品成本数列8.动态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不可以相加的是A.相对数动态数列B.绝对数动态数列C.时期数列D.时点数列9.动态数列中,指标数值大小与其时间长短有关的是A.相对数动态数列B.绝对数动态数列C.时期数列D.时点数列10.动态数列中,指标数值是通过一次登记取得的数列是A.相对数动态数列B.绝对数动态数列C.时期数列D.时点数列11.编制动态数列的最基本原则是保证数列中各项指标必须具有A.可加性B.可比性C.连续性D.一致性12.基期为某一固定时期水平的增长量是A.累计增长量B.逐期增长量C.平均增长量D.年距增长量13.基期为前期水平的增长量是A.累计增长量B.逐期增长量C.平均增长量D.年距增长量14.累计增长量与逐期增长量之间的关系是A.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和B.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差C.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商D.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积15.平均增长量等于A.累计增长量B.逐期增长量C.逐期增长量之和除以逐期增长量的项D.以上均不对16.动态数列中的发展水平是指A.总量指标B.相对指标C.平均指标D.以上指标均可17.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指标是A.发展水平B.平均发展水平C.增长量D.平均增长量18.动态数列的分析指标主要包括两个类别,即A.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B.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C.平均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速度D.增长量和增长速度19.序时平均数和一般平均数的共同点在于两者A.都是根据动态数列计算B.都是根据变量数列计算C.都是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D.均可以消除现象波动的影响20.根据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A.简单算术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简单序时平均法D.加权序时平均法21.根据间隔相等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A.简单算术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简单序时平均法D.加权序时平均法22.根据间隔不相等连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A.简单算术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简单序时平均法D.加权序时平均法23.根据间隔相等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A.简单算术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简单序时平均法D.加权序时平均法24.根据间隔不相等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A.简单算术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简单序时平均法D.加权序时平均法25.序时平均数计算中,“首未折半法”运用于A.时期数列的资料B.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资料C.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资料D.由两个时点数列构成的相对数动态数列26.将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差异抽象化,从动态上说明现象在某一时期内发展的一般水平的方法是A.一般平均数B.序时平均数C.平均发展速度D.平均增长速度27.间隔不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应采取A.以每次变动持续的时间长度对各时点水平加权平均B.用各间隔长度对各间隔的平均水平加权平均C.对各时点水平简单算术平均D.以数列的总速度按几何平均法计算28.根据采用的对比基期不同发展速度有A.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B.环比发展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C.定基发展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D.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29.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可以表述为A.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B.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差C.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D.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30.基期为前一期水平的发展速度是A.定基发展速度B.环比发展速度C.年距发展速度D.平均发展速度31.基期为某一固定期水平的发展速度是A.定基发展速度B.环比发展速度C.年距发展速度D.平均发展速度32.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A.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B.之差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C.之和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D.之积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33.增长速度是A.动态数列水平之差B.动态数列水平之比C.增长量同发展速度之比D.增长量同作为比较基准的数列水平之比34.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的关系表现为A.定基增长速度等于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B.定基增长速度等于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的n次方根C.各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积加一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加一D.定基增长速度等于各环比增长速度加一后的连乘积减一35.既然总速度是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那么平均发展速度就应按A.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B.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C.几何平均数计算D.调和平均数计算36.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的关系是A.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增长速度加一B.环比增长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减一C.定基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D.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37.动态数列中的平均增长速度是A.各个时期环比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B.各个时期环比增长速度的调和平均数C.各个时期环比增长速度的几何平均数D.各个时期环比增长速度的序时平均数38.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理由是A.各期环比发展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B.各期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C.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D.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39.已知各期定基发展速度和时期数,而不知道各期水平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A.只能用水平法计算B.只能用累计法计算C.两种方法皆能计算D.两种方法都无法计算40.已知各时期发展水平之和与最初水平及时期数,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A.只能用水平法计算B.只能用累计法计算C.两种方法皆能计算D.两种方法都无法计算41.当动态数列分析目的是侧重于考察期未发展水平,则平均发展速度A.应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B.应采用调和平均法计算C.应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D.应采用方程式法计算42.当动态数列分析目的是侧重于考察整个时期中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则平均发展速度A.应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B.应采用调和平均法计算C.应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D.应采用方程式法计算43.动态数列中的平均发展速度等于A.各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B.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C.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D.各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44.几何平均数所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的数值大小A.不受最初水平和最未水平的影响B.只受中间各期发展水平的影响C.只受最初水平和最未水平的影响D.既受最初水平和最未水平的影响,又受中间各期发展水平的影响45.累计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从最初水平出发A.按平均增长量增长,经过n期,正好达到最未水平B.按平均发展速度发展,经过n期,正好达到第n期实际水平C.按平均发展速度计算得到的各期理论水平之和正好等于各期的实际水平总和D.按平均发展速度发展得到的各期理论水平之和正好等于最未期的实际水平46.直线趋势方程Y C=a+bx中a和b的意义是是截距,b表示X=0的趋势值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表示平均发展水平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表示平均发展速度是直线的截距,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是直线的斜率,表示按最小平方法计算的平均增长量47.用最小平方法配合趋势直线方程Y C=a+bx在什么条件下,a=Y;b=ΣXY/ΣX2A.ΣX=0B.Σ(Y-Y)=0C.ΣY=0D.Σ(Y-Y)2=最小值二﹑多项选择题1.构成动态数列的两个基本要素是A.变量B.次数C.现象所属的时间D.现象所属的范围E.反映现象的统计指标数值2.动态数列按研究任务不同可以分为A.绝对数动态数列B.平均数动态数列C.相对数动态数列D.时期数列E.时点数列3.动态数列的作用表现在A.描述现象变化的过程B.说明现象发展的速度和趋势C.探索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D.对现象的发展进行预测E.反映现象总体的分布特征4.时期数列的特点A.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B.数列中指标数值大小与其时期长短无直接关系C.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不能相加D.数列中指标数值大小与其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E.数列中指标数值通常是通过连续不断登记而取得的5.时点数列的特点A.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B.数列中指标数值大小与其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C.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不能相加D.数列中指标数值大小与其间隔长短有直接关系E.数列中指标数值通常是通过间断登记而取得的6.下列动态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不能相加的有A.绝对数动态数列B.相对数动态数列B.平均数动态数列 D.时期数列E.时点数列7.下列数列中,属于两个时期对比构成的相对数动态数列有A.全员劳动生产率动态数列B.百元产值利润率动态数列C.职工人数动态数列D.计划完成程度动态数列E.出勤率动态数列8.下列数列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有A.历年年未人口总数B.历年出生人数B.历年工业增加值 D.各月商品库存量E.各月未银行存款余额9.下列数列中属于时点数列的有A.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B.高校每年在校学生数C.银行每月未银行存款余额D.商店各月商品库存额E.我国历年外汇储备量10.编制动态数列应遵循的原则有A.时期长短应该相等B.指标的经济内容应该相同C.总体范围应该一致D.指标的计算方法应该一致E.指标的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11.动态数列中的水平分析指标有A.发展水平B.平均发展水平C.增长量D.平均增长量E.平均发展速度12.动态数列中的速度分析指标有A.平均发展水平B.增长速度C.平均发展速度D.平均增长速度E.发展速度13.下列指标中属于序时平均数的有A.平均发展水平B.平均增长量C.平均发展速度D.平均增长速度E.平均指标14.动态数列中的发展水平包括A.期初水平B.期未水平C.中间水平D.报告期水平E.基期水平15.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所得到的平均数称为A.一般平均数B.算术平均数C.序时平均数D.动态平均数E.平均发展水平16.平均增长量的计算公式是A.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项数B.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C.累计增长量/动态数列项数-1D.累计增长量/动态数列项数E.累计增长量/动态数列项数+117.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A.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B.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C.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加一D.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增长速度加一后的连乘积E.环比发展速度乘积等于总速度18.增长速度和发展速度的关系为A.仅差一个基数B.发展速度=增长速度+1C.定基增长速度=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C.定基发展速度=定基增长速度+1E.定基增长速度=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119.定基增长速度等于A.累计增长量除以基期发展水平B.定基发展速度减去一C.总速度减去一D.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E.逐期增长量除以前期发展水平20.环比增长速度等于A累计增长量除以基期发展水平 B.环比发展速度减去一C.定基发展速度减去一D.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E.逐期增长量除以前期发展水平21.动态数列中的发展水平可以是A.总量指标B.相对指标C.平均指标D.变异指标E.样本指标22.增长1%的绝对值等于A.累计增长量除以定基发展速度B.逐期增长量除以环比发展速度C.逐期增长量除以环比增长速度×100D.累计增长量除以定基增长速度×100E.固定期水平除以10023.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方法有A.几何平均法B.水平法C.方程式法D.累计法E.序时平均法24.平均发展速度从广义上讲属于A.静态平均数B.动态平均数C.序时平均数D.几何平均数E.调和平均数25.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的区别是A.数理依据不同B.侧重点不同C.适用条件不同D.适用范围不同E.对资料要求不同26.常用的长期趋势测定的方法有A.时距扩大法B.移动平均法C.分段平均法D.最小平方法E.季节比率法27.直线趋势方程Y c=a+bx的参数b是表示A.趋势值B.趋势线的截距C.趋势线的斜率D.当X=0时的Y c的数值E.当X每变动一个单位时Y c平均增减的数值三﹑填空题1.动态数列一般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和。

统计学第四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统计学第四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第四章一、单项选择题1、由反映总体单位某一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到的指标就是( )A、总体单位总量B、质量指标C、总体标志总量D、相对指标2、各部分所占比重之与等于1或100%的相对数( )A.比例相对数B.比较相对数C.结构相对数D.动态相对数3、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 )A、104、76%B、95、45%C、200%D、4、76%4、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品成本比上年度降低10%实际产品成本比上年降低了14、5%,则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 )A、14、5%B、95%C、5%D、114、5%5、在一个特定总体内,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A、只存在一个单位总量,但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标志总量B、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但必须只有一个标志总量C、只能存在一个单位总量与一个标志总量D、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与多个标志总量6、计算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就是所要计算的平均指标的总体单位应就是( )A、大量的B、同质的C、有差异的D、不同总体的7、几何平均数的计算适用于求( )A、平均速度与平均比率B、平均增长水平C、平均发展水平D、序时平均数8、一组样本数据为3、3、1、5、13、12、11、9、7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就是( )A、3B、13C、7、1D、79、某班学生的统计学平均成绩就是70分,最高分就是96分,最低分就是62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的测度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就是( )A、方差B、极差C、标准差D、变异系数10、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大小时,其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 )A、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相等B、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C、两个总体的单位数应相等D、两个总体的离差之与应相等11、已知4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与销售额,要求计算4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采用( )A、简单算术平均数B、加权算术平均数C、加权调与平均数D、几何平均数12、算术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决定于总体次数的分布状况。

统计学习题 第四章 抽样估计

统计学习题 第四章  抽样估计

第四章抽样估计一、判断题1.抽样估计的目的是用以说明总体特征。

2.抽样分布就是样本分布。

3.既定总体在当抽样方法、抽样组织形式和样本容量确定时,样本均值的分布惟一确定。

4.样本容量就是样本个数。

5.在抽样中,样本容量是越大越好。

6.抽样的目的是判断样本估计值是否处于以总体指标为中心的某规定区域范围内。

7.当估计量有偏时,人们应该弃之不用。

8.对于一个确定的抽样分布,其方差是确定的,因而抽样标准误也是确定的。

9.抽样极限误差越大,用以包含总体参数的区间就越大,估计的把握程度也就越大,因此极限误差越大越好。

10.非抽样误差会随着样本容量的扩大而下降。

二、单项选择题1.想了解学生的眼睛视力状况,准备抽取若干学校、若干班级的学生进行测试,则()。

A.观测单位是学校B.观测单位是班级C.观测单位是学生D.观测单位可以是学校、也可班级或学生2.下列误差中属于非一致性的有()。

A.估计量偏差B.偶然性误差C.抽样标准误D.非抽样误差3.抽样估计中最常用的分布理论是()。

A.t分布理论B.二项分布理论C.正态分布理论D.超几何分布理论4.抽样标准误大小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A.样本容量B.抽样方式、方法C.概率保证程度D.估计量5.下列关于抽样标准误的叙述哪个是错误的?()A.抽样标准误是抽样分布的标准差B.抽样标准误的理论值是惟一的,与所抽样本无关C.抽样标准误比抽样极限误差小D.抽样标准误只能衡量抽样中的偶然性误差的大小三、计算分析题1. 某小组5个工人的每周工资分别为520、540、560、580、600元,现从中用简单随机抽样形式(不重复抽样)随机抽取2个工人周工资构成样本。

要求:(1)计算总体平均工资的标准差;(2)列出全部可能的样本平均工资;(3)计算样本平均工资的平均数,并检验其是否等于总体平均工资;(4)计算样本平均工资的标准差;(5)用抽样平均误差的公式计算并验证是否等于(4)的结果。

2.从某大型企业中随机抽取100名职工,调查他们的工资。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11:计算平均指标最常用的方法和最基本 的形式是( C)。 A、中位数 B、众数 C、算术平均数 D、调和平均数
12: 在什么条件下,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 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结果相同(B )。 A、权数不等 B、权数相等 C、变量值相同 D、变量值不同
13:某公司下属五个企业,共有2000名工 人。已知每个企业某月产值计划完成百分 比和实际产值,要计算该公司月平均产值 计划完成程度,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数的方 法计算,其权数是(B )。 A、计划产值 B、实际产值 C、工人数 D、企业数
10、时点指标的特点有(BE)。 A、可以连续计数 B、只能间断计数 C、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有关 D、数值可以直接相加 E、数值不能直接相加
11、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有(ABCDE)。 A、有名数 B、百分数 C值影响的平均 指标是(CE)。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中位数 D、几何平均数 E、众数 13、以下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 (ABCD)。 A、人口密度 B、平均每人占有粮食产量 C、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E、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22:甲、乙两数列的平均数分别为100和 14.5,它们的标准差为12.8和3.7,则 (A ) A、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 B、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甲数列 C、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D、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比较
23、不同时点的指标数值(B)。 A、具有可加性 B、不具有可加性 C、可加或可减 D、都不对
14.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 (×)
15.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 )
16.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 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 ) 17.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反映了现象总体 的规模和一般水平。但掩盖了总体各单 位的差异情况,因此通过这两个指标不 能全面认识总体的特征。( √ )

统计学第四章习题答案

统计学第四章习题答案

第四章统计数据的概括性度量4.1 一家汽车零售店的10名销售人员5月份销售的汽车数量(单位:台)排序后如下:2 4 7 10 10 10 12 12 14 15要求:(1)计算汽车销售量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2)根据定义公式计算四分位数。

(3)计算销售量的标准差。

(4)说明汽车销售量分布的特征。

解:Statistics10Missing 0Mean 9.60Median 10.00Mode 10Std. Deviation 4.169Percentiles 25 6.2550 10.00754.2 随机抽取25个网络用户,得到他们的年龄数据如下:单位:周岁19 15 29 25 2423 21 38 22 1830 20 19 19 1623 27 22 34 2441 20 31 17 23要求;(1)计算众数、中位数:排序形成单变量分值的频数分布和累计频数分布:(2)根据定义公式计算四分位数。

Q1位置=25/4=6.25,因此Q1=19,Q3位置=3×25/4=18.75,因此Q3=27,或者,由于25和27都只有一个,因此Q3也可等于25+0.75×2=26.5。

(3)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Mean=24.00;Std. Deviation=6.652(4)计算偏态系数和峰态系数:Skewness=1.080;Kurtosis=0.773(5)对网民年龄的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分布,均值=24、标准差=6.652、呈右偏分布。

如需看清楚分布形态,需要进行分组。

为分组情况下的直方图:为分组情况下的概率密度曲线:分组:1、确定组数:,取k=62、确定组距:组距=( 最大值 - 最小值)÷ 组数=(41-15)÷6=4.3,取53、分组频数表网络用户的年龄 (Binned)FrequencyPercent Cumulative FrequencyCumulative PercentValid<= 1514.0 14.016 - 20 8 32.0 9 36.0 21 - 259 36.0 18 72.0 26 - 30 3 12.0 21 84.0 31 - 35 2 8.0 23 92.0 36 - 40 1 4.0 24 96.0 41+ 1 4.0 25 100.0 Total25100.0Mean 23.3000 Std. Deviation7.02377分组后的直方图:4.3 某银行为缩短顾客到银行办理业务等待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