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传统节日介绍
青海地区春节传统习俗大揭秘
青海地区春节传统习俗大揭秘青海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以其独特的藏族和回族文化而闻名。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青海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更是充满了独特的风情。
本文将带您揭秘一些青海地区春节传统习俗。
1. 祭灶节:祭灶是青海地区春节的重要传统习俗之一。
在除夕之夜,每家每户都会设立一个小灶,燃起火,用以祭祀灶神。
人们将糕点和水果摆放在灶台前,以感谢灶神保佑一年的平安和丰收。
2. 踩高跷:踩高跷是青海地区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
年轻人会身着节日盛装,戴上花冠,踩着高跷,行走在村庄的大街小巷中。
他们会表演各种技艺,如舞蹈、杂技等,同时也会吸引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目光。
3. 赛马会:青海地区的藏族人民热爱赛马,而春节期间的赛马会更是他们的传统活动之一。
在洛河镇举办的青海赛马会是最著名的赛事之一,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和藏族人民。
这是一个展示藏马风采和彰显民族文化的盛会。
4. 制作酥油灯:制作酥油灯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用酥油和面粉制作成各种造型的酥油灯,如花、鸟、兽等,然后在夜晚点亮。
这些美丽的酥油灯点亮了整个节日的氛围,代表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5. 鞭炮齐鸣:在春节期间,青海地区的居民会燃放大量的鞭炮,以驱逐邪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天空中爆竹声声,烟花绽放,把喧嚣和热闹的气氛推向高潮。
这也是让人感受到春节气氛的重要元素之一。
6.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在青海地区的春节庆典中同样不可或缺。
人们扮成龙和狮子,在村庄和街道上舞动,给节日增添了喜庆和热闹的气氛。
这也是展示当地民族特色和团结精神的表演。
7. 吃年夜饭: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青海地区的人们在除夕夜会聚在一起享用年夜饭。
年夜饭上的菜肴丰富多样,有鱼、肉、蔬菜等,每一道菜都寓意着吉祥和团圆。
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青海地区春节传统习俗的揭秘带我们领略到了这个地区独特的文化风情。
这里的传统习俗融合了藏族与回族的特点,是世界各地游客来青海观光的重要理由之一。
青海传统节日
青海传统节日春〓〓节在传统中是历时最长的节日。
同时是历史最长、最普遍的节日。
据传起源于夏朝。
“夏正建寅”,遂以正月为一年之始。
从除夕至正月初五日为一个段落,此后虽仍为春节期间,但对正月初十、十五、黑十七、正二十等几天又较为重视。
直到过了正月二十日,春节始告结束。
腊月三十日,或小尽的二十九日夜即除夕夜,俗称三十晚夕,有守岁的习惯。
这一习俗,可以追朔到汉末魏晋之际。
晋?周处《风土记》载:“至除夕达旦不眠为之守岁。
”此日,儿孙辈向长辈拜年叩头,长辈须赏以压岁钱,俗称散年钱儿。
除夕前两三日内,每家都要擀长面、煮肉(称为下锅)、蒸馍、炸油果及馓子。
除夕中午以后,用符录、钱马将面柜、菜刀、擀杖之类封存,春节3天之后始开封。
3天之内,食用熟食及切好的长面条等。
除夕下午5时许便开始“安神”、贴钱马。
钱马是用正方形的黄表纸,按对角线折成三角形,贴在门正中,此后债主便不得上门讨债,人人可安心过年。
青海花儿中唱的“三十晚上贴钱马,才知道过年的了。
”即指此。
至夜1时许,便进入了新的一年,全家人由老辈主祭请神,点松棚,放鞭炮,俗称“出天行”。
黎明,多数人家还要赴隍庙进香。
拂晓前,挑水伕要向各家送水一担。
一般先商家,后一般士民。
送水入门时,口喊“青龙扑满怀,元宝滚进来,掌柜的大发财,接财来!接财来”云云,名讨吉利。
各家必有馈赠,特别商家必佳肴待之,并赠以数倍甚至10倍于平时工价的赏钱。
水伕虽辛苦大半夜,而其收入往往等于平时半年所得。
大年初一至初五,是最受重视的时间。
初一至初三,以熟食与擀长面为主。
妇女3天不出门。
男人们初一也不出门交际,在家与家人团聚,或只在叔伯、通家之间团拜。
初二开始进入拜年活动。
一般先亲后友,有岳父母者先向岳父母家拜年,其后外祖、伯叔、姨姑、好友。
拜年时向各家列祖神龛叩头进香,言祝福之词。
至一般人际关系、商事往来户,公务人员互拜,仅投名刺、拜帖而已,没有互赠礼品的习俗。
只有商界、政界向上司(间有学生、艺徒向老师送年礼的)送年礼。
青海本土风俗文化介绍
青海本土风俗文化介绍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为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民俗活动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每年的正月,是青海人民的狂欢节,将正月里的节日气氛渲染得异常热闹红火,而且这样的狂欢要持续到农历二月二才结束。
“四月八”庙会湟源县传统“四月八”庙会,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湟源县的一个重大传统节日。
在庙会当天,会举行传统的宗教仪式,祈求县城五谷丰登,群众家庭幸福。
大通老爷山朝山会据悉,大通朝山会可能出现于明末清初,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朝山的日子,隆重而神秘的仪式如期举行,一代又一代子民们祈福平安,祷告万事如意,风调雨顺。
在朝山会期间,同时又有“花儿”会,杂技等表演。
赛马节玉树人无论登山敬神,迎宾送客,操办婚事,都离不开赛马竞技,玉树的赛马节,在西部地区是最有气势的一大节目,特别是每三年一次的“大节”,足有十万人参加。
节前,来自玉树地区的民众就早早赶来,在河谷平原预先支起帐篷迎接节目。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引人入胜的歌舞。
“跳欠”“跳欠”俗称“跳神舞”,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表演者为寺院的僧人,他们头戴面具,身着色彩艳丽的服饰,用手势和动作表达各种佛教寓意,并由专门的僧人用舞钹、唢呐等伴奏。
塔尔寺跳神活动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土族纳顿节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目,也称“庄家人会”、“庆丰收会”等。
“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娱乐”,举行时间可谓超长,从夏末麦场结束时(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一直持续到秋天(农历九月十五)才结束,历时近两个月,所以有人称纳顿节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青海的民俗民风
青海的民俗民风
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处青藏高原,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这里的民俗民风非常独特,具有浓郁的藏族和回族文化特色。
在青海,每年的藏历新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这时,人们会穿上节日盛装,进行祭祀和游行等活动。
此外,还有藏族的“郎谷”和“腊达”的节日,以及回族的“花会”和“斋月”等传统节日。
青海的民间艺术也非常丰富,有藏传佛教的“唐卡”绘画、藏族民歌舞、回族的“马灯戏”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也是传承着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青海还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比如藏族的“哈达”礼仪、回族的“拜师”礼仪等。
这些习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承着民族文化和精神。
总之,青海的民俗民风非常独特,充满了多民族的魅力和风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青海的风俗名称
青海的风俗名称
青海的风俗名称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括:
1. 藏戏:藏戏是青海地区传统的文艺表演形式,以唱、舞、演、打等形式表现出来。
藏戏有多种类型,如水乡戏、扎什伦布寺戏、格萨尔王传奇戏等。
2. 藏族婚礼:藏族婚礼是藏族人民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通常持续3-7天。
婚礼期间,新郎新娘进行各种仪式和活动,如舞蹈、唱歌、祈福等。
3. 青海湖祈福:每年农历六月,青海人民会在青海湖边举行传统的祈福仪式,祈求丰收、平安、健康等。
4. 青海湖赛马会:青海湖赛马会是青海地区的一项传统运动。
每年农历七月,青海湖畔会举行盛大的赛马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观众和选手。
5. 藏族舞蹈:藏族舞蹈是青海地区的一项传统文化艺术,以其优美的姿态、高度的艺术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藏族舞蹈有多种形式,如藏舞、土舞、歌舞等。
6. 朝觐:青海地区有着众多的回族和其他穆斯林信仰者,每年会前往麦加朝觐。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穿上传统的朝觐服饰,做出各种虔诚的礼仪和祷告。
- 1 -。
青海民俗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 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 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 (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 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 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 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 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 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 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日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 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 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 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 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高台
高跷
旱船
舞狮
舞龙
秧歌
二、青海各民族饮食民俗
藏族饮食习俗
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牦牛奶、牛羊肉、糌粑等。食品的花样虽不算多, 却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奶食类:在青海藏区,牛奶通常用来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酸奶 有一种芳香的气味,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为主食,认为酸奶能使他 们益寿延年。
酸奶
藏族人的酥油茶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茶。制 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 水久熬成浓什,再把茶水倒入 “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 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 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 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 可口的酥油茶了。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 特殊.先将奶计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 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 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 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 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 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青海中秋节风俗
青海中秋节风俗
青海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共同节日。
中秋节期间,青海的各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赏月、吃月饼和龙舟竞渡。
在青海,赏月是中秋节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人们通常选择在户外的公共场所或者自家的庭院里赏月,用抬头望月来舒解内心的烦躁和压力。
此外,吃月饼也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
青海的月饼包括甜的和咸的,其中以咸的为主,口味清淡,用以配合茶水品尝。
在一些地方,龙舟竞渡也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这种活动通常在青海湖、海东市和玉树州等地举行。
龙舟竞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划船来纪念屈原的逝世。
在青海,龙舟竞渡也变成了一种追求团结和友谊的竞技活动。
总之,青海中秋节的风俗和习惯丰富多彩,让人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更加了解和感受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
- 1 -。
春节传统习俗青海民俗文化的代表
春节传统习俗青海民俗文化的代表春节传统习俗:青海民俗文化的代表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日子。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青海承载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其中的春节传统习俗更是代表了青海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几个青海春节传统习俗,以展现青海的民俗文化。
一、拜年贴福春节期间,青海人们喜欢互相拜年,传递美好祝愿。
其中一项重要的习俗是拜年贴福。
青海人们在悬挂春联的门楣上贴上“福”字,寓意着新的一年将带来好运与幸福。
拜年贴福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也是一种传统礼仪。
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制作自己的福字,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二、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传统的中国舞蹈形式,在青海的春节庆典中也非常流行。
人们手持龙狮道具,舞蹈起伏有致,犹如巨龙翻腾,威武而神秘。
舞龙舞狮不仅能带来喜庆和祥和的氛围,也被认为能驱邪辟邪、保佑平安。
观看舞龙舞狮表演已成为青海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当地居民。
三、藏戏表演藏戏是藏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戏剧形式,也是青海春节期间的重要表演活动之一。
藏戏以唱、念、做、舞为主要表演形式,讲述了传统的藏族故事和历史传说。
演员们穿着华丽的藏族服装,扮演各种角色,通过精彩的表演和动人的歌舞,带给观众们视听的享受和文化的体验。
藏戏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也是传承青海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
四、火把节火把节是青海春节期间的独特习俗,被誉为“高原上的狂欢”。
火把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人们手持火把,跳跃、挥动,形成了一道壮观的明亮火海。
人们在火把旁围成圈子,跳起独特的舞蹈,唱着欢快的歌曲,庆祝新年的到来。
火把的火焰象征着驱邪辟邪,焚烧旧年的不利和坏运气,带来新的希望和好运。
火把节不仅是一个狂欢盛会,也是青海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总结:春节传统习俗是青海民俗文化的代表,体现了青海人民的独特风情和丰富内涵。
通过拜年贴福、舞龙舞狮、藏戏表演和火把节等传统习俗的参与和传承,青海人民不仅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也继承了民族文化的血脉。
青海特色文化故事摘抄
青海特色文化故事摘抄
1.热贡六月会:热贡六月会是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民间传统的节日,它源于藏传佛教法事活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这个节日以宗教为依托,以舞蹈、歌唱、戏剧为主要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2.土族纳顿节: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土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纳顿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举行,持续时间为三天。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上盛装,跳起传统的舞蹈,还会进行表演和比赛等活动。
3.青稞酒文化:青稞酒是青海地区的特色酒品,有着悠久的酿造历史。
青稞酒不仅口感独特,而且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青海,人们会在各种场合饮用青稞酒,如节日、婚礼、祭祀等。
4.河曲马:河曲马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特有的马种,具有耐力好、奔跑能力强等特点。
在当地,河曲马被视为珍贵的财富,也是当地人民心中的骄傲。
5.锅庄舞:锅庄舞是藏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广泛流行于青海、四川、
云南等地区。
锅庄舞具有欢快、热烈的特点,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6.昆仑神话:青海省境内的昆仑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昆仑山地区,流传着许多有关昆仑神话的故事,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
重阳节在青海的传统手工制作
重阳节在青海的传统手工制作在青海,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用各种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来庆祝和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青海重阳节传统手工制作的一些独特之处。
一、绣制红花头巾重阳节是尊重老人、敬拜祖先的日子。
在青海,人们通常会用传统的手工绣制红花头巾来庆祝这个节日。
这种手工制作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艺,需要用高质量的红丝线来绣制,图案多样,包括花朵、福字和其他吉祥图案。
绣制红花头巾需要手工绣花技巧娴熟,细腻的线迹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二、制作彩云灯笼重阳节晚上,人们也经常会挂上彩云灯笼来庆祝。
彩云灯笼是一种用纸和竹子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形状逼真,色彩鲜艳。
制作彩云灯笼需要选用优质的纸张,手工折叠和粘贴,使灯笼看起来更加美观。
而彩云灯笼也常常会加上纸质的吉祥图案,如花鸟、山水等,展现了青海的独特风景。
三、编织羊毛毡靴在寒冷的青海地区,重阳节正值秋末冬初,正是穿上温暖靴子的时候。
人们常常会用手工编织羊毛毡靴来庆祝这个节日。
羊毛毡靴是一种传统的青海手工制品,制作材料主要是当地生产的高质量羊毛。
编织羊毛毡靴需要将羊毛纺成纱线,然后通过编织、挑花等技术制作而成。
这种手工制品不仅保暖舒适,同时也展现了青海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泥塑手工艺品青海还以其精美的泥塑手工艺品而闻名。
重阳节期间,人们常常会制作泥塑神像、动物和其他吉祥物来庆祝节日。
泥塑是一种将湿润的黏土雕刻成形的技艺,需要有一双灵巧的手和细腻的触觉。
制作泥塑手工艺品需要耐心和技巧,塑造出来的作品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极大享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了解了青海重阳节传统手工制作的一些独特之处。
绣制红花头巾、制作彩云灯笼、编织羊毛毡靴和制作泥塑手工艺品,都是传统技艺的精华。
这些手工制作不仅是青海重阳节庆祝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青海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展示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底蕴。
希望大家通过这些手工制作,能更好地了解并珍惜青海的独特之美。
青海地区春节的风俗习惯
青海地区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欢度新年的时刻,也是展示各地区独特风俗习惯的时候。
青海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在青海地区,春节被视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青海地区春节的风俗习惯。
一、除夕之夜:家庭团聚与拜祖在青海地区的农村地区,每逢除夕之夜,人们都会亲密团聚在一起,共度这个重要的时刻。
全家人以团年饭为重,一起享用一顿丰盛的晚餐。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家中设一张祖先牌位,进行拜祖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祝福。
在青海地区的藏族和回族地区,拜祖活动更加庄重,人们会点燃香烛,高唱祈福的歌曲,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幸福。
二、迎新春:放鞭炮与舞龙舞狮除夕过后,青海地区的人们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
这一天,人们会放鞭炮,以驱走邪恶,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举办盛大的舞龙舞狮表演,以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舞龙舞狮的表演队伍会穿梭于街头巷尾,吸引着许多人观看和参与,气氛非常热闹喜庆。
三、祭马采草玩夺球在青海地区的一些牧区,人们还有一项独特的春节风俗活动,即祭马采草玩夺球。
这项活动通常在春节期间举行,人们会骑马到草原上采草回家,在采草的过程中组织起篮球赛。
这场比赛的规则和篮球类似,但更加具有观赏性。
比赛结束后,人们还会举行奖项颁发和群众演出活动,整个过程热闹而有趣。
四、歌舞表演与民俗游园青海地区的各民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歌舞文化,春节期间,人们会展示各类传统歌舞表演。
表演形式包括藏戏、独角戏、花灯舞等,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此外,在青海地区的一些城市和景区,还会举办民俗游园活动,向游客展示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美食和特色节目,为春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风味。
五、贺年音乐会与庙会游园在城市地区,青海地区也会举办热闹喜庆的贺年音乐会。
这是一场集文艺表演和庆祝活动于一体的盛会,吸引了许多观众前来观看。
此外,庙会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青海人的春节习俗别具特色
青海人的春节习俗别具特色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全国各地人民渴望和平、繁荣和幸福的日子。
青海作为中国西部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所以青海人在春节期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一、舞龙舞狮在青海的春节期间,舞龙舞狮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活动。
人们身着鲜艳华丽的龙、狮皮服装,手持龙、狮头装饰品,随着锣鼓的声音,整齐地舞动起来。
这种形式的表演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同时也代表着辟邪、祈福和迎接新春的意义。
二、藏戏表演在青海,藏戏是非常有名的一种表演形式。
藏戏通常在春节期间进行,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装,扮演各种角色,演绎神话传说或者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观众们会聚集在一起,目睹这种具有独特藏族特色的戏剧表演,享受文化的熏陶与艺术的享受。
三、赛马竞技青海是中国马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马文化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春节期间,青海人民会举行盛大的赛马竞技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赛。
比赛开始前,人们会进行祈福仪式,祈求马神保佑比赛顺利进行。
这是一项富有激情和观赏性的活动,也是青海春节习俗中的一大亮点。
四、制作年画青海人在春节期间还有制作年画的传统习俗。
年画通常以红、黑、白等颜色为主,绘制吉祥的图案和文字,用以祈求来年平安和幸福。
制作年画的过程中,人们要选取吉祥寓意的图案,并且手工绘制,这是一项富有情感和技艺的艺术活动。
五、吃年夜饭与全国各地一样,青海人也会在春节的除夕夜举行盛大的年夜饭。
年夜饭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共同享用丰盛的菜肴,体验家庭温暖和团结的力量。
青海的年夜饭以牛羊肉为主要食材,搭配各种青稞面食和传统糕点,味道鲜美且独具藏族特色。
以上所述,是青海人春节习俗的一些特点。
青海的春节庆祝活动秉承着保留传统、弘扬文化的宗旨,让人们更加了解青海的独特风情和深厚的民族文化。
同时也让青海人民在春节期间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无论是舞龙舞狮、藏戏表演、赛马竞技、制作年画还是吃年夜饭,都体现了青海人民对新年的热忱和喜悦,是青海人过年庆祝的重要一环。
青海传统节日介绍(DOC)
青海传统节日土族波波会时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地点:青海互助县的土族乡村介绍:“纳顿”是士族人的传统节日。
人们穿上最好的服装从下川到上川,追随着纳顿,笑逐颜开,扶老携幼,探亲访友,畅谈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
花儿会时间:农历六月介绍:数万名回、东乡、保安等民族的“花儿”歌手和观赏的群众汇集到花山唱“花儿”,有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活动。
还举办民间社火、商品交易会。
热贡藏乡六月会时间:农历6月15日~28日地点: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介绍:“六月会”主要活动有:祭神、上口扦、上背扦、跳舞、爬龙杆、打龙鼓,最后是法师“开山”。
舞蹈分为三种类型:舞神、舞龙、舞军,场面恢宏壮观,舞姿潇洒粗犷,各村轮流举办,节日盛况空前。
那达慕大会时间:七、八月间介绍: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
土乡纳顿会时间:农历7月12日~9月15日地点:民和县最南部的三川地区介绍:“纳顿”土语为玩的意思。
节日期间,数十里的川道沉浸在欢乐之中,到外彩旗飘动,鼓乐喧天。
人们穿上最好的服装从下川到上川,追随着纳顿,笑逐颜开,扶老携幼,探亲访友,畅谈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
穆斯林圣纪节时间: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地点:当地清真寺介绍:中国大多穆斯林聚众节日当天举行纪念活动,诵经、赞主赞圣,宣讲穆圣传教历史和圣训以及个人生平事迹等。
还要宰牛羊集体设宴庆贺,表示对穆圣的缅怀。
而“茂鲁德”意为“穆圣诞辰”,系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穆斯林对“圣纪日”的称谓。
穆斯林开斋节时间: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地点:当地清真寺介绍:节日早晨沐浴盛装,喜气洋洋地赴寺参加会礼,并按规定交纳开斋捐,藉以完善全月斋功,周济贫穷,共度佳节。
会礼结束时,互道“色兰(目)”,表示节日祝贺,并依礼俗宴请宾客,互赠节日食品。
青海人过春节的传统习惯
青海人过春节的传统习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庭团聚和欢庆的时刻。
青海作为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其过春节的方式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青海人过春节的传统习惯。
一、贴春联春节前,青海人会贴春联。
春联是一种以红纸为底,用黑色或金色字迹书写的对联,通常反映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青海人在门口或是屋内的窗户上贴春联,以表示新的一年的祈福和来年的好运。
传统的春联内容通常会包括吉祥词语和吉祥动物,比如“福禄寿喜结连理”,“四季平安”,“年年有余”等。
二、为祖先祭拜在青海,家族的祖先崇拜十分重要。
在春节当天,青海人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或是祠堂,献上祭品,祈求家族的祖先保佑家庭平安、春耕丰收、人们身体健康。
除了献花、烧香、燃放鞭炮外,有些地区的青海人还会进行传统舞蹈和歌曲的表演,以示敬意和庆祝。
三、吃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一餐,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青海人会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享用一顿丰盛的晚餐。
传统的年夜饭菜肴丰富多样,有鱼、肉、蔬菜、米饭、汤等。
每道菜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比如鱼代表年年有余,肉则象征团圆和丰收,蔬菜则寓意着吉庆和生机。
四、放鞭炮青海人过春节时也喜欢放鞭炮。
放鞭炮有着驱邪避祸、辟恶消灾的寓意,以及庆祝和喜庆的象征。
在除夕夜的时候,青海的大街小巷都充满了鞭炮的声音,彩色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给人们带来喜庆和热闹的氛围。
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青海人过春节时不可或缺的节目之一。
龙和狮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神兽,舞龙舞狮被认为能驱邪化煞、祈福辟邪。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组织队伍进行舞龙舞狮表演,舞者们穿上龙狮舞动的服装,伴随着锣鼓声和鞭炮声展现出独特的舞蹈动作,给人们带来喜庆和热烈的气氛。
六、拜年相互拜年是春节期间的常见习俗之一。
青海人会在正月初一或是正月初二,穿上盛装前往亲友家拜年。
拜年时要洋洋洒洒地送上新年祝福和问候,还要准备红包作为礼物。
拜年时,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双方互致祝福,增进亲情和友情。
青海回族的风俗
青海回族的风俗引言青海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自治区,其中回族人口比较集中。
回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个,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青海回族的风俗,介绍他们的婚姻习俗、服饰传统、节日庆祝和饮食文化。
婚姻习俗1. 订婚仪式回族的订婚仪式通常在婚礼前的一个月举行。
在这个相亲的过程中,男方家庭会派一位媒人去女方家庭提亲,商讨婚事。
如果女方家庭同意,媒人会将双方的喜酒定下来,这个时候正式定下了婚约。
2. 婚礼仪式回族的婚礼仪式非常庄重隆重。
通常在婚礼的前一天,男方会请来一位经验丰富的媒人,帮助双方家庭进行婚礼现场的布置。
婚礼当天,新郎会骑着马,头戴花环,由一群热情的亲友护送新娘到婚礼现场。
在婚礼上,新娘会佩戴华丽的头饰和传统的婚纱,而新郎则穿着传统的回族服饰。
婚礼仪式中还会进行祭祀活动,家族长辈会在新娘新郎的身上撒上红豆,象征着祝福和美好的未来。
3. 婚礼习俗回族的婚礼习俗非常多样化。
在婚礼上,亲友们会送上礼金和礼物,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
而新婚夫妇则会回赠一些纪念品,作为回礼。
婚礼上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娱乐活动,如舞狮、武术表演等。
在回族婚礼上,宾客们会享用丰盛的饭菜,其中必不可少的是羊肉。
回族人民视羊肉为珍贵的食材,婚礼上的羊肉菜肴尤为丰富多样。
服饰传统1. 男装回族男子的传统服饰是白色的长袍,袍子下摆分为前后两截,方便骑马时穿脱。
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的圆帽,帽顶有一个纱穗。
在正式场合,回族男子会佩戴一字锦带。
在寒冷的冬季,男子会穿着一件大衣保暖。
回族男子的传统服饰非常朴素,体现了他们淳朴的生活方式。
2. 女装回族女子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
她们通常穿着色彩鲜艳的袍褂,上面绣有各种华丽的花纹。
衣襟、袖口和下摆都绣有金线和珠子,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女子头戴黑色头巾,头巾上还会别上一朵花或饰品,增添了女性的魅力。
3. 现代服饰随着时代的进步,回族人民的服饰也逐渐与时俱进。
如今的回族男女都穿着现代化的服装,但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元素,如头饰、花纹等。
青海湖边的藏族赛马节
青海湖边的藏族赛马节
青海湖边的藏族赛马节是青海省一年一度的盛大传统节日。
每年的
六月,当青海湖畔的草原转绿,藏民开始准备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在藏族人民心中,赛马节不仅是一场盛大的体育比赛,更是一场民族
文化的展示和传承。
赛马节通常在青海湖湖畔的宽阔草原上举行。
活动开始之前,整个
草原都会被装点得头头是道,五彩的经幡在风中飘扬,各色的帐篷在
阳光下闪闪发光。
藏族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手持风马旗,随着节
拍欢快地舞蹈。
场面壮观,热闹非凡。
在赛马节上,最引人瞩目的当然是赛马比赛。
藏族人民自古以来就
骑马为生,他们对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在赛马节上,各种各样的马
匹汇聚一堂,参加各类赛事。
不仅有传统的赛马比赛,还有马上射箭、马上表演等丰富多彩的项目。
赛马比赛一触即发,每匹马都在全力奔跑,场面非常激烈。
观众们在喧闹中震撼,为自己心爱的骑手呐喊助威。
除了赛马比赛,青海湖边的藏族赛马节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表演。
藏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人们会在赛马节上表演经典的藏戏、
藏歌,还有特色的藏族舞蹈。
此外,还有手工艺品展示、传统美食品
尝等活动,让游客在欣赏赛马比赛的同时,领略到了藏族独特的文化
魅力。
赛马节不仅是藏族人民庆祝丰收的盛会,更是一次展示自己传统文
化的平台。
通过赛马节,藏民们传承和弘扬了自己的优秀文化,让更
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片神秘的土地。
青海湖边的藏族赛马节,是一次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的盛大庆典,也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旅行体验。
青海春节民俗活动与传统手工艺品
青海春节民俗活动与传统手工艺品新年来临之际,中国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样的春节民俗活动,以庆祝传统的农历新年。
而在青海,这些民俗活动与传统手工艺品更是别具特色,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民智慧。
本文将介绍青海省内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以及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
一、春节民俗活动1. 《舞龙》青海春节期间,舞龙是一项受欢迎的活动,人们手持着长长的龙身,在街头巷尾舞动,象征着吉祥与祥龙献瑞。
这是一种充满力量与欢乐的表演艺术,也是展示青海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舞狮》与舞龙类似,舞狮是春节期间的另一个传统活动。
由两人分别扮演狮子的前后两部分,以夸张的表演形式,展示狮子的活力与灵动。
舞狮的背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寓意着辟邪驱邪、增添喜庆。
3. 《拉神》拉神是青海纳西族地区较为盛行的一项民俗活动。
人们会在春节期间举行拉神活动,将食品、米酒、水果捆绑在树上,以示向神灵祈福,祈求来年的丰收与幸福。
这项民俗活动不仅是一种信仰表达,也是人们对神灵的感恩与敬畏。
二、传统手工艺品1. 《唐卡》唐卡是青海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被誉为“活佛画”。
它以精湛的绘画技艺和丰富的宗教寓意而闻名,通常以丝绸布和麻布为底材,用颜料绘制佛教题材的图案和人物。
青海的唐卡不仅制作精良,而且富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被广泛用于佛教寺庙和家庭供奉。
2. 《宝饰》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宝饰手工艺品独具特色。
藏族的饰品以金银、珊瑚、珍贵宝石为主要材料,设计独特,工艺精细。
土族的腰带、耳环等饰品则以色彩绚丽、线条简约为特点,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这些宝饰既是美丽的装饰品,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3. 《毛毡》青海毛毡是当地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被誉为“塞上绣品”。
以山羊毛为原料,由手工制作而成,其精湛的刺绣工艺和丰富多彩的图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毛毡常常被制作成靠垫、挂毯和箱包等实用品,同时也是独特的装饰品,展示了青海民俗文化中的富足和温馨。
总结:青海春节民俗活动与传统手工艺品丰富多彩,体现了青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青海的民俗民风
青海的民俗民风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这里的民俗民风丰富多彩,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的独特风情。
藏族是青海省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的民俗民风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藏族的传统节日中,最为盛大的要数藏历新年了。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上盛装,跳起欢快的舞蹈,同时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赛马、射箭、摔跤等。
此外,藏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婚礼仪式,叫做“婚礼拉绒”,这是一种非常隆重的仪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
回族也是青海省的重要民族之一,他们的民俗民风也非常有特色。
在回族的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要数开斋节了。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上盛装,到清真寺里祈祷,同时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赛马、射箭、斗鸡等。
此外,回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婚礼仪式,叫做“婚礼拜月”,这是一种非常隆重的仪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
土族和撒拉族也是青海省的重要民族之一,他们的民俗民风也非常有特色。
在土族和撒拉族的传统节日中,最为盛大的要数“吃新节”了。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上盛装,到田间地头去采摘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同时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赛马、射箭、斗牛等。
此外,土族和撒拉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婚礼仪式,叫做“婚礼拜天”,
这是一种非常隆重的仪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
青海的民俗民风非常丰富多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情和习俗。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也可以领略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青海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青海
青海,是个美丽的地方,也是个让人喜欢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青海,在青海有许多有趣的风俗,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青海,最不能错过的就是藏历新年了。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藏历新年又称“夏扎节”、“法会”等。
它起源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藏历年的前一年称为“麦秋”,后一年称为“丹巴”。
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就要数藏历新年了。
藏历年从腊月初八开始,直到第二年正月十七结束。
新年期间,藏族人民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跳神、赛马会、赛马会……在这一天里,人们可以穿上自己喜欢的服装,戴上自
己喜欢的头饰和装饰品,然后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唱歌跳舞。
过藏历新年时,一般都要在寺院举行诵经祈祷活动。
诵经时,人们要手持酥油、酥皮花、哈达等物向菩萨朝拜。
人们还要将自己的愿望写在纸上,然后焚香祷告。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传统节日土族波波会时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地点:青海互助县的土族乡村介绍:“纳顿”是士族人的传统节日。
人们穿上最好的服装从下川到上川,追随着纳顿,笑逐颜开,扶老携幼,探亲访友,畅谈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
花儿会时间:农历六月介绍:数万名回、东乡、保安等民族的“花儿”歌手和观赏的群众汇集到花山唱“花儿”,有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活动。
还举办民间社火、商品交易会。
热贡藏乡六月会时间:农历6月15日~28日地点: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介绍:“六月会”主要活动有:祭神、上口扦、上背扦、跳舞、爬龙杆、打龙鼓,最后是法师“开山”。
舞蹈分为三种类型:舞神、舞龙、舞军,场面恢宏壮观,舞姿潇洒粗犷,各村轮流举办,节日盛况空前。
那达慕大会时间:七、八月间介绍: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
土乡纳顿会时间:农历7月12日~9月15日地点:民和县最南部的三川地区介绍:“纳顿”土语为玩的意思。
节日期间,数十里的川道沉浸在欢乐之中,到外彩旗飘动,鼓乐喧天。
人们穿上最好的服装从下川到上川,追随着纳顿,笑逐颜开,扶老携幼,探亲访友,畅谈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
穆斯林圣纪节时间: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地点:当地清真寺介绍:中国大多穆斯林聚众节日当天举行纪念活动,诵经、赞主赞圣,宣讲穆圣传教历史和圣训以及个人生平事迹等。
还要宰牛羊集体设宴庆贺,表示对穆圣的缅怀。
而“茂鲁德”意为“穆圣诞辰”,系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穆斯林对“圣纪日”的称谓。
穆斯林开斋节时间: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地点:当地清真寺介绍:节日早晨沐浴盛装,喜气洋洋地赴寺参加会礼,并按规定交纳开斋捐,藉以完善全月斋功,周济贫穷,共度佳节。
会礼结束时,互道“色兰(目)”,表示节日祝贺,并依礼俗宴请宾客,互赠节日食品。
穆斯林古尔邦节时间: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介绍:过节前,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
节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
新疆的维吾尔族在古尔邦节时,无论是城市或农村的广场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
青海美食文化青海德令哈藏族人的酥油茶青海是我国的西部省份,因青海湖而得名。
南方西方与新疆、东南与四川、东方北方与甘肃接壤,幅员辽阔,居住着汉、藏、回、撒拉、土、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古为西戎地,汉初为羌地,部分属金城郡管辖,王莽时置西海郡,后凉设乐都郡,隋设西海、河源郡,唐代吐蕃兴起,南部、西部属吐蕃,东部仍由中央王朝统治,宋代在西宁设西宁州,元代在青海设宣慰使司,明代设西宁卫、麻儿匝安抚司,清代设西宁府、西宁办事大臣等统辖其地。
数千年来,境内各民族交错杂居,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通婚,共同繁衍发展。
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这块宝地,创造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灿烂文化。
青海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海拔3000~5000米。
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海拔也在2600米以上。
青海高原和盆地草原辽阔,牧草丰茂,是优良的高原牧场。
东部的青海湖周围、黄河河谷是主要的农业区,主产春小麦、青稞、蚕豆、养麦、马铃薯、油菜籽等。
蔬菜品种不很多,主要有萝卜、白菜、辣椒等。
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大多从事畜牧业生产,而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则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
牧区主要食用牦牛肉、羊肉,乳品主要是牦牛奶,也食青稞(多做成糌粑)、大米、面粉等。
青海的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汉族饮食习俗汉族分布于青海各地,是青海人数最多的民族。
青海的汉族大部分是从内地迁来的。
这里的环境与内地大不相同,但汉族的饮食习俗基本与内地保持一致。
当然,青海的汉族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饮食习俗也有了自己的特点。
西宁市人口大多是解放后从内地各省迁来的,南方人仍保持主食大米的传统,而北方人则喜食面食,没有形成统一的饮食习俗。
农区集中在日月山以东地区,日月山以西就进入牧区了。
农区的平川地带春夏季气温较高,种植小麦、玉米、青稞和养麦及各种蔬菜。
青稞种植面积不大,因为青稞成熟早,收下青稞,可以腾茬种白菜、萝卜,或者做打麦场。
山地气温较低,大多不适于小麦生长,而以各种杂粮为主。
汉族农民的传统主食是白面制品,有馒头、饺子、面条、烙饼、釀皮子等各种花样,其食法同甘肃、陕西接近,口味偏酸辣。
面条多采用抻拉法,可宽可细。
最有特色的是当地的揪面片儿。
青海人揪面片的技术很高,站得离锅远远的,揪出的面片不停地抛到沸水中,速度可与山西刀削面高手相媲美,而且面片儿大小、厚度也很均匀。
羊肉面片儿风味独特,食后令人难忘。
青海人称锅盔为“焜锅”,藏族等民族也食,烙得很厚很大,外酥香,内松绵,耐存放。
要切成四五厘米宽的长条儿食用。
平川的农民认为白面食品不耐饥饿,还常常用白面同山区农民换杂粮吃。
山区农民主食为杂粮,其食法同北方各省农民近似。
青海因为牧区广大,农区的汉族也养猪养羊,肉食相对比较丰富。
多数人喜食羊肉。
农村蔬菜不多,西宁市附近蔬菜生产较发达,内地各省的常见菜,西宁也都有生产。
青海夏季来得晚,人们常于六七月去山野里采食蕨菜,于七八月去草原或林间采拾蘑菇,于九十月间采集发菜,这些活动均能为人们带来无限乐趣。
青海水产不多,但青海湖里的鱼,尤其是无鳞湟鱼很有名气,产量也高。
另外,海鱼等海产也不时销往这里,为人们的日常饮食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藏族饮食习俗青海省藏族大多聚居在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果洛州、玉树州。
以剽悍豪爽著称的藏族兄弟是古羌族的一支。
他们长期生活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
这里牧草丰茂,主要牲畜是牦牛和羊。
农作物以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
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牦牛奶、牛羊肉、糌粑等。
食品的花样虽不算多,却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奶食类:在青海藏区,牛奶通常用来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
酸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为主食,认为酸奶能使他们益寿延年。
肉食类:青海藏区居民只食偶蹄动物,禁食奇蹄类动物。
至于栖息在江河湖泊中的鱼类,虽说无蹄无爪,但在传说中它们是属于龙家族的,也不能食用。
倘若有人竟然敢吃鱼,据说必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牧民们烹制肉食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白煮,从无烧、烤、煎、炸、炒之类的烹饪习惯。
煮肉十分讲究火候,通常是将带骨头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滚沸一阵儿,捞出来就可以食用了。
这种半熟的开锅肉,肉中见血,但吃起来鲜嫩不腻,越吃越香。
因为大块肉要用手抓着吃,所以当地把这种肉叫做“手抓”。
吃手抓时一手抓肉一手执刀,把肉片削下来吃。
也常常用牙咬住肉,拿起小刀顺着嘴唇把肉割断,大口大口地咀嚼。
初次目睹这种吃肉方式的汉族客人往往为之瞠目,担心他们会割破嘴唇。
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青海藏区就连四、五岁的孩子也会用这种方法吃肉。
他们吃过肉的骨头,都刮得干干净净。
藏族人不允许将未啃干净的骨头扔掉。
“下更保”(干肉)也是藏区人民的美食,家家必备。
这种干肉多在秋末冬初时制作,选用肥壮的牛羊宰杀后,劈成大块,挂在避光通风处阴干。
这种干肉不再烹调。
食者用刀割下一块,放进嘴里,嚼得津津有味。
“下更保”是一种主副兼顾的食品,能长期贮存,携带食用又极方便,故是外出放牧和狩猎时的干粮。
在冬季,藏族人还喜欢用“下更保”蘸辣椒吃,香辣味美,生津开胃,活血驱寒。
牧区藏族一般无固定的餐次,饿了即食。
故常见牧民闲暇时即坐下来,边谈笑,边嚼干肉和喝奶茶,牧猎时,也不时割下一块肉放进嘴里。
做灌肠是藏族妇女最拿手的的技艺之一,灌肠基本上分为四种:一是肉肠,肠内装肥瘦兼有的肉丁;二是面肠,肠内装进油和面,有时也拌进一些野葱末;三是肝肠,肠内装捣碎的肝;四是血肠,肠内装牛羊的鲜血。
藏族牧民进食肉和肠有一定规矩。
要由帐房主妇负责按人分配,包括客人在内,每人面前均放一份。
主妇分配食品时是非常公正的,每个家庭成员面前的肉和肠,在品种、数量上都力求一样。
当然,可能给老年人和儿童以特殊的照顾。
如果在滚开的锅里只有一个羊心,热情的主妇也会把它分成数块,让每人都尝到。
只有一种肉——腰子,传统习惯是不能分食的,要给男主人吃。
米面食品:大米和面粉是牧民们喜爱的粮食。
他们除用大米熬奶粥、肉粥,用面粉做面片、饺子、烤饼和油炸饼外,还做一些颇具草原风味的食品,有:糌粑、“仪贴”(油搅团)、安多面片、面条等。
还有“雪吐”(水油饼),“卡什茨”、“曲什茨”、“郭勒洛洛”(以上均为烤饼类)、“醒”(酥酪糕)、“折阔”(大米汤)等,多在礼仪活动中食用。
青海藏区每年消费大量茶叶,牧民们可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一日无茶。
其茶为砖茶,来自内地。
藏区并不产酒,牧民们爱饮的青稞酒来自毗邻的城镇。
藏民不分男女老幼对酒都有偏爱。
青海藏区饮酒时不摆菜肴,不猜拳行令,而以歌伴酒,不用杯盏酒盅,而用平日饮茶的小碗,要记得碗是个人专用的哦。
撒拉族饮食习俗撒拉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绝大多数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邻近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乡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
青海省西宁市和祁连、乌兰、贵德、同仁、兴海等县及新疆的一些地方,也有少量撒拉族人居住。
撒拉族自称“撤拉尔”,汉文史书中有“撒兰回回”、“沙刺族”、“撒拉回”、“撒鲁儿”、“萨喇”等称谓。
至于撒拉族的来源等问题则无正式记述。
根据一些史学家的研究和民间传说,撒拉族可能是古代来自中亚撒马尔罕一带的一个部族同青海省循化一带的藏、回、汉等民族长期融合后形成的一个民族。
传说他们的祖先赶着骆驼,驮着一部《古兰经》来到循化街子,只剩下18人(一说是7人)。
因骆驼到此化为石头,遂定居于此,时间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农历五月十三日。
但这仅是一个传说,实际年代应是比这更早的元代。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习惯,包括衣着、服饰、饮食、起居等,大致与当地回族相似,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撒拉族以务农为主。
食用的粮食主要是小麦、青稞、荞麦。
通常的吃法是做成馍馍、面条、散饭和搅团。
散饭和搅团的做法,都是在沸水中撒面粉,搅成糊,只是搅团较稠些。
吃搅团时,一般要另备汤菜和蒜、辣椒等调味料。
每到农历六月,当青稞临近收割时吃“麦索儿”(即“吃青”)。
方法是将青稞穗头剪下,捆成小捆,用柴草火烤熟。
然后搓出青稞仁即可食,也叫“控青稞”。
若将烤熟的麦仁磨成细粉,装进碗,浇上熟菜油,拌入蒜泥、油泼辣子、盐等,再配上拌菠菜等青菜,便成为麦索儿。
不过,麦索儿要当天做当天吃,隔夜则变馊。
面条制成雀舌状,极滑口。
油香、馓子、焜锅饼、油搅团(以油拌面制成)也是撒拉族爱吃的面食。
撒拉族仍保留着牧民的许多饮食习俗,爱吃羊肉,尤其是手扒羊肉和羊肉火锅,还喜食酸奶,嗜好茯茶、麦茶和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