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司马迁之生死观
从屈原到司马迁亦谈生死

教学争鸣新课程NEW CURRICULUM楚国的屈原曾在与渔父的对话中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看出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西汉的司马迁这样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在司马迁看来,死要有意义、有价值,不能如鸿毛般轻易死去,而今我也从屈原和司马迁两人身上谈谈他们及现代国人的生死观。
一、屈原与司马迁之生死对照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楚国杰出的政治家。
因被奸人所害而流放,楚亡后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面对汨罗江,选择了“悲壮”之路,用死亡来捍卫自己心中的神圣。
只给人们留下了《楚辞》和《离骚》,留下了他不屈的性格和纯白无暇的人格。
而他本人也被后世公认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38岁时他继承了父亲司马谈的太史令官职,经多年苦心准备,正式开始完成《史记》的编写工作。
后司马迁因同情降将李陵,被处以残酷的宫刑。
面对奇耻大辱,他选择了在狱中含垢隐忍,并最终完成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有人说司马迁有一面镜,一面历史的镜,照出了上至轩辕、下至武汉的人生沧桑。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无论是屈原的死还是司马迁的生,他们皆是胜利者,都让世人看到了他们流传百世的一面。
二、古人之生死观所谓生死观,主要指对于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那么面对生死,靠什么评价,又依赖于什么呢?1.以不朽与做人的基本信念评价生死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可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了不朽的理论。
古人对不朽有三个经典标准:立德、立言、立功,并很有把握地认为,只要做到了这三条之一,就可以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于是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都不约而同地为了实现不朽这一目标奋斗不息。
但在生死一途上并不因为引进了不朽理念就万事大吉,难以预料的命运从来不会让人们按部就班地经营自己的不朽事业。
屈原司马迁生死观作文

屈原司马迁生死观作文你说这古人的生死观啊,那可真是千奇百怪,但要说特别有代表性又让人深思的,屈原和司马迁这两位可就得好好唠唠了。
咱先说说屈原。
屈原那可真是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对楚国那是一片赤诚之心啊,就像一个深陷热恋的人,爱得那叫一个深沉热烈。
楚国就是他心中的白月光,容不得一点污点。
可是呢,这楚国当时的情况就像一艘破船,四处漏水,那些个奸臣小人就像蛀虫一样,把楚国蛀得千疮百孔。
屈原满心的抱负,满腹的才华,却得不到施展,还被排挤、被陷害。
在他眼里,这楚国要是没救了,他活着也没啥意思了。
你看他写的那些诗,满满的都是对楚国的热爱和对黑暗现实的绝望。
他就觉得自己的清白之身不能被这污浊的世道给玷污了,所以呢,“扑通”一声就跳进了汨罗江。
他这一死啊,可真是惊天动地,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惋惜和敬仰。
他的生死观就是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生命的价值和理想、和尊严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要是理想破灭了,尊严受损了,那活着还不如死了呢。
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宁可在最美的时候凋谢,也不愿意在风雨中被摧残得不成样子。
这屈原和司马迁的生死观,就像两个极端,但又都让人敬佩。
屈原的死是一种壮烈的抗议,他用死来捍卫自己的理想和尊严;司马迁的生是一种坚韧的抗争,他用活着来书写伟大的历史。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生死并不是简单的活着或者死去,而是和一个人的价值观、理想、使命紧密相连的。
有时候,死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守;有时候,生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
咱啊,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没他们那些遭遇,但也能从他们的生死观里学到不少东西呢。
比如说,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像屈原一样宁折不弯,还是像司马迁一样忍辱负重呢?这可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呀。
司马迁和屈原的生死观演讲稿

司马迁和屈原的生死观演讲稿人为什么而活着?一个延亘千古的话题。
如果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生物是为了繁衍而活着,生物界不少昆虫都可以证实这一点。
但用来解释这个问题未免太生硬片面了。
两千多年前投身汨罗的屈夫子应该想不到自己的毅然赴死会引起文坛的千古长叹。
身为人臣,屈原很清楚自己是为什么而活着。
为楚国,或者更确切地来说,是为楚君。
所以当郢城沦陷的消息传来时,他投河自尽了。
从此汨罗江中多了一位吟唱千载的诗人。
面对生死,他选择了死亡。
在此之时,面对同样问题的还有渔夫,他选择了生。
现代很多人都偏向于渔夫的明哲保身,认为屈原是愚忠。
不可否认,是那个时代造成了这一历史悲剧,但悲剧大多又是宏大的。
在中国历史中,这一死是壮烈的,无关他人。
时间来到天汉二年,司马迁选择活下去的那一刻。
在此之前,他为汉武帝而活,在此之后,他获得了自己的解放,为自己而活。
在尊严和价值之间,他选择了价值,也赢得了至今不息的尊敬。
“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
”司马迁没有死,但他却获得了重生。
选择活下去,每时每刻对司马迁来说都是煎熬。
很难想象司马迁写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心情如何,但在他选择宫刑的刹那,文坛上就有了一座厚重巍峨的大山,阴阳割昏晓。
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前者是司马迁,后者是屈原。
屈原为国而活,司马迁为《史记》而活。
那么,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再回到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得到,人不是单纯地为了繁衍而活,而是为了更深层次的价值。
或许这便是人类有别其他生物最关键的一点了吧。
其实纵观古今,为价值而活者比比皆是。
从屈原到司马迁,再到历朝历代数不尽的王侯将相、平民草芥。
活着,是一种伟大,死亡,也是一种伟大。
面对生死的抉择,也是面对人生价值的抉择。
现在,请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到底为什么而活着?。
从现代的角度看屈原的死与司马迁的生

从现代的角度看屈原的死与司马迁的生“生与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屈原选择死以明志,司马迁选择隐忍著书。
古人义举可钦可敬。
而我们当代人又要选择怎样一种生命观呢?屈原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他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
他认为美政就是看君主能否解决民生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正是因为他的爱民、忧民、为民,他才为人民所爱戴。
而面对两次遭流放的打击,屈原忍受着巨大的孤独与痛苦,始终不肯“变心以从俗”,终于无路可走,只有以死明志,杀身成仁。
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存,用完全的屈辱铺写的生存,一种令肉体与精神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
假如就为此而死,按照他的话来说,也算是“重于泰山”,但是,他还有必须活下来的理由,他要完成史记,他要完成自己最终的理想,在生死面前,他选择了为事业而隐忍苟活。
我从一个当代人的角度看来,当一个人才能未尽,功名未立之时,他的死不过如九牛一毛,不能产生任何的影响。
既然屈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所针对的是广大的百姓,为的也是使平民能够安居乐业。
而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依靠君主的权利,也就是说君主只是一种工具。
朝代在变,伴随着君主也在变,但人民是不变的,屈原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目的,也应该是不变的。
所以他没有必要为一个朝代的灭亡,而灭亡自己。
相反,他应该找准时机,选择适合的君主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就像魏征,他也是前朝的大臣,为什么又对李世民尽忠职守?他为的也是人民,而不是为一代君主是否能够流芳百世。
死亡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我认为这是逃避现实。
屈原的死,没有换来盛世,反而会使他的政敌暗暗窃喜。
社会失去了一个醒着的人,一个清白的人,只会让社会更加的混浊,众人更加的昏迷。
死节与苟活——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

死节与苟活——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
屈原与司马迁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两个伟大的文学家。
他们的政治观点、生活理性,都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尤以其生活价值观尤其引人注目。
屈原生命价值观把死亡看做一种荣耀,他认为:“苟且离乱度日,死亦为鬼雄”。
他相信,死亡可以让人成为永恒的英雄,拥有不可磨灭的伟大荣誉,有无穷的崇高,所以他自己走上死路,以牺牲自己来护卫让父老乡亲受益的自由机制。
司马迁生命价值观与屈原不同,他认为“乃有益之道,勿受之以死。
”,司马迁不认为死亡是一种荣耀和崇高,他相信只有在活着的状态下,人们才能够继续成长,只有不断地竭力奋斗,人们才能真正体现价值,他认为苟活着才是幸福的。
屈原与司马迁这两个伟大的文学家,产生了独特的生命价值观,也为我们提供了人生道路上的参考。
无论是“死节”还是“苟活”,它们都是一种励志,可以让我们学习如何面对死亡或者生活,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
[屈原的另类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关于死的思考
![[屈原的另类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关于死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6d0b60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2.png)
[屈原的另类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关于死的思考当今世界,形形色色的名人充斥各种媒体。
但凡是名人,那么定有惊人之举,或有著书立传,或有艳遇绯闻,如果碰上那些爱出名且爱走捷径的记者,就是一个杀人犯贪污犯强奸犯,只要他愿意,也立刻能够被提升到名人的行列中去。
如果把屈原和这些名人放在一起陈列,我以为,那汨罗江恐怕会怒号,而诗人的灵魂恐怕也将不得安息了。
可话得说回来,那屈原确实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大名人,早在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已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这个可是世界级别的红头文件。
以今天煤体的眼光来审视,屈原身上的卖点更多。
譬如他著作等身但性格怪异,他的非正常死亡,或许还有隐蔽的知己红颜等等。
如果稍加炒作,必定蜚声全球,给国人更多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不仅仅只是寂寞的青史垂名,以其孤独的光芒照耀身后那些有骨气的文人们了。
据史料记载,屈原生前曾一度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年纪轻轻的他就成为了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想当初他仅二十余岁,无论政治才能还是文学才能都足以傲视群雄,少年得志,才华横溢,风度翩翩,自然是最抢镜头的风云人物,理当走在潮流的顶端。
可是这个诗人气质的政治家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这表明屈原也是一个缺乏幽默感不会搞笑讨厌油滑的怪人,当你手执长矛,雄赳赳气昂昂站在百姓的利益上,那你必然站在当权权贵的对立面,也就失去了在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润滑剂,因而也绝不可能政治圈子里长久立足。
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只能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所以终其一生,他都会头痛,因为赞誉和唾骂将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他的一生将注定了孤独,但决不会寂寞。
如果屈原出现在此时,他还必定会招致无数官司缠身的麻烦,除了《离骚》、《九章》、《天问》、《九歌》、《楚辞》等篇章,某某后人还会质疑他的其它作品是否出自于他本人,与他争夺版权。
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

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2008-06-24 23:09:48)转载▼标签:生命价值观腐刑《史记》李陵教育分类:备课材料屈原遭受奸佞小人陷害,不愿苟活终至投江而死;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要“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最终著成《史记》。
《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为题写篇小论文。
博主之见:两人对生命的理解似有不同之处:屈原选择了慷慨赴死,司马迁选择了忍辱负重。
但无论是生还是死,其实都是生命的形式,两个人对生命价值观的理解是有相似之处的。
两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相似之处,他们都遭遇不平,满腔忧愤,他们都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抑郁忧愤之情,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
屈原用其一生,来饯行自己忠君爱国的诺言;用生命之躯,来维护自己“皓皓之白”而不使自己“蒙世之温蠖”;用“九死犹未悔”的精神,来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不渝追求;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韧劲,来见证自己对真理的不懈求索精神。
屈原虽在处境困顿之时,以投江结束生命向混沌的楚君臣抗议。
而司马迁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选择的是忍辱负重,保留生命,他认为“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在他的思想里,此时去死,是轻于鸿毛的,他要把未竟之著《史记》完成,让它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只有这样,死后才有意义,才能重于泰山。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之死,不无惋惜之意,但这并不影响司马迁对屈原精神的推崇和膜拜,也并不影响后人对屈原的崇敬。
可以说,他们两人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厚而味重的精神大餐。
相关资料: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他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生于龙门,20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初任郎中,后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屈原司马迁生死观作文

屈原司马迁生死观作文
《从屈原司马迁看生死观》
哎呀呀,说起屈原和司马迁呀,这两位可真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嘞!
咱先说说屈原哈,他那可是个对国家超级忠诚的人呐!为了自己的国家那是操碎了心哟!你想想,他因为对楚国的爱和对那些腐败现象的不满,最后竟然投江自尽啦!这得是多大的决心和无奈呀!
就说有一次我看到江边的芦苇,那长得可茂盛啦。
我就想啊,屈原当年是不是也看到过这样的芦苇呢?他是不是在江边徘徊的时候,看着那江水和芦苇,心里有着万千的思绪呀!他觉得国家没救了,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了,干脆就选择了以这样壮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得是对国家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呐!
再看看司马迁,嘿,他可就不一样啦!虽然遭受了那么残酷的刑罚,但他就是顽强地活下去啦!他要把历史记录下来,要让后人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
我记得有一回我去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看着那些古老的文物和记载,我就在想,司马迁当年写《史记》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一笔一划地认真记录呀!他在那么艰难的处境下,还能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的太了不起啦!
你看,屈原选择了死,为了他心中的理想和国家;司马迁选择了生,为了他的使命和责任。
这两种生死观其实都很伟大呀!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选择,有时候可能也会面临生死的抉择呢。
也许我们没办法像他们那么伟大,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故事里得到启发呀!不管是选择生还是死,只要是出于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那就是有意义的嘞!
总之嘞,屈原和司马迁这两位古人的生死观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哟!
嘿嘿,我这作文写得还不错吧!。
生与死的抉择(屈原与司马迁)

生与死的抉择(屈原与司马迁)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每一个人从出生起就注定了要面对死亡,但,每一个人的死亡方式都不一样。
有的人选择自杀,比方屈原,有的人选择坚毅的活着,比方司马迁。
人在一念之间会决定好多事,有时,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
屈原和司马迁,一个断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面对磨难的抗争方式完整不一样。
屈原选择了死亡,而司马迁则选择了持续奋斗。
面对两次遭流放的打击,屈原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他忍耐着巨大的孤单与难过,一直不肯与世俗狼狈为奸。
终于无路可走,只有以死明志,成仁取义。
关于他的抗争,我们只好表示叹服与敬佩,而不可以有任何。
谴责与谈论。
他能够死,也能够活,但是他选择了死。
这是他的选择。
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另一条路。
遭到宫刑以后,他在破败的官邸中忍耐着凄清的永夜,一阵阵的痛苦袭来。
一个铮铮铁汉变得残破不全,命运的不公,无理地降临在他身上。
人竟要这样困难无趣地活着吗无望深重地压迫在他的心头。
也许,他想到了死。
但假如一个人碌碌无为,即便他肢体健全又能如何呢事业上的侏儒不是与身体上的残破一。
样可怕吗因此,他选择持续英勇坚毅的活下去。
面对宫刑的奇耻大辱, 他固然也是“每念斯耻,汗何尝不发背沾巾也”,并且难过到“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如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但他想到未成之作,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跟勇气,终于忍气吞声,达成了父亲留下的。
修史重担。
他的功名盖世,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让后代只好敬为神明。
屈原之死,是“一死以明志”,而司马迁,未死志亦明。
究其因是由于两人之志不一样,因此对磨难的抗争方式也不一样。
屈原志在辅国安民, 政治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生命中的全部都环绕着政治,当他再三遇到打击,政治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对他来说,辞赋不过“小路”,而他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千古绝唱。
而司马迁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理想在于他的《史记》,在于史有所传。
司马迁和屈原生死观异同

屈原被人陷害,遭到 流放,看着祖国被破, 他毅然选择了自杀, 保持自己的忠贞节操。
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 终极指向。面对生与死,应该怎样抉择呢? 儒家说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道家说 ; 佛家说 。
人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 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 不懈努力,因为理智知道永生 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 朽的理念。
轻人 于固 鸿有 毛一 ,死 用, 之或 所重 趋于 异泰 也山 。, 或
故
|
屈原的死充分说明了一点,政治是理想主义者玩不转的游戏。 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畔浪水滔滔,一个形容枯槁的老者赤着脚、披散 着头发在沙滩上且吟且唱,冷冽的江风吹皱了他的早已破旧的楚服。 以往重视仪容的他,现在也顾不得整理自己的衣服,只是一直在江边 徘徊,一直地唱着。
满腹经纶的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践行自己的理想,希冀着 把利国利民、富国强兵的美政推向全国。然而,事实是残酷的,朝政 逐渐被子兰等奸邪小人所把持。
以宁 皓赴 皓湘 之流 白, ,葬 而于 蒙江 世鱼 俗之 之腹 尘中 埃。 乎安 ?能
司马迁 是积极 入世的, 面对挫 折百折 不挠, 忍辱发 奋。
司马迁不 赞成悲观 地结束自 己的宝贵 生命,要 想得长远, 顾全大局。
越王勾践,卧 薪尝胆,终于 “三千越甲可 吞吴”。也如 鲁迅所说:请 愿是不在其中 的,更何况是 徒手。 项羽为刘邦所 败,自刎于乌 江;文天祥受 俘,元世祖以 高官厚禄劝降, 却宁死不屈, 从容就义。
为什么司马迁会隐忍苟活,屈原却依然赴死,他们为什么有不同的选择?

为什么司马迁会隐忍苟活,屈原却依然赴死,他们为什么有不同的选择?“好死不如赖活” 意思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源自于司马迁"所以隐忍荀活",这句话演变而流转下来的。
司马迁“隐忍苟活”的原因:在司马迁遭受极为不人道的宫刑时,他可以选择以一死来求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人的赞誉。
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来了个急转弯。
他想到死去的父亲司马谈遗命他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史书,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他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
因为他懂得,人生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尽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卑微的,然而,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犹疑、苦闷、凄凉、孤独、失落、痛楚、绝望等等,都不能搅乱他内心深处的宁静。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巨著,就不得不“隐忍苟活,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虽被万戮,岂有悔哉!”反之,“假令仆伏发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的生死观充满辨证法;是遵循“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舍生取义,宁死不屈,还是“弃小人,雪大耻”,以实现“名垂于后世”而“隐忍苟活”,这要综合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权衡,要看怎样做才对社会、对后世更有价值和意义。
屈原“慷慨赴死”的原因:从《渔父》中可以体会出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
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
屈原苏武司马迁的生死观作文开头

屈原苏武司马迁的生死观作文开头篇1:哎呀,你知道吗?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超级难的作文题目,叫做“屈原、苏武和司马迁的生死观”。
我一开始听到这个题目,眼睛都瞪得像铜铃一样大,心想:“这是啥呀?听起来好深奥哦!”但是,你猜怎么着?我决定用一种超级有趣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就像我们在操场上聊天一样轻松!“嘿,小华,你知道屈原吗?”我一边啃着苹果,一边问旁边的小华。
“屈原?是不是那个跳河的诗人啊?”小华眨巴着眼睛,好奇地问。
“对对对,就是他!他可是个超级有骨气的家伙。
”我兴奋地挥舞着手中的苹果,好像它就是屈原的笔,“你知道吗,屈原就像我们手里的苹果,外表看起来红彤彤的,但是里面却藏着一颗坚强的心。
他宁愿跳进汨罗江,也不愿意屈服于那些坏人。
”“哇,那他好勇敢啊!”小华的眼睛里闪烁着敬佩的光芒。
“是啊,他就像我们的超级英雄,为了正义,可以不顾一切。
”我模仿着超级英雄的姿势,感觉自己也变得英勇起来。
“那苏武呢?他也是英雄吗?”小华又问。
“当然了!苏武就像是我们冬天里的暖宝宝,即使被敌人抓去,被流放到冰天雪地的北海,他还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向敌人低头。
”我伸出手,好像手里真的握着一个暖宝宝,“他就像那些在寒冷中依然绽放的梅花,坚强不屈。
”“哇,那他一定很冷吧?”小华打了个寒颤,好像自己也被冻到了。
“哈哈,是啊,但他的心是火热的,就像我们的友谊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改变。
”我拍了拍小华的肩膀,给了他一个坚定的眼神。
“那司马迁呢?他也是英雄吗?”小华的问题像连珠炮一样,一个接一个。
“司马迁啊,他就像是我们的故事书,虽然他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但他还是坚持写下了《史记》,让后人知道了古代的历史。
”我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桌子,好像在敲打历史的大门,“他告诉我们,即使身体受到了伤害,但精神和知识是永远不会被打败的。
”“哇,他们都是超级英雄啊!”小华的眼睛里充满了崇拜。
“没错,他们都是我们的超级英雄,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生死。
屈原司马迁生死观作文

屈原司马迁生死观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生命的烙印:屈原与司马迁的生死抉择》在历史的长河中,两位伟大的灵魂——屈原与司马迁,他们的生死观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华夏文化的天空。
屈原的死与司马迁的生

屈原的死与司马迁的生读司马迁的《史记》,感触最深的是《屈原贾生列传》。
每读此章,都会遗情想像其中有关联的两位伟大人物———屈原和司马迁。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必然面对生死,但漫漫历史长河,屈原的死和司马迁的生,如此强烈的碰撞与交会,依然称得震撼心灵,激荡千古!屈原生活在金戈铁马的战国末期,天下大势为“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凭“博闻强志”、“娴于辞令”的杰出才能,屈原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
左徒只比令尹低一级,相当于副总理兼外长,“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应该说,能在这样大的舞台上一显身手,也算是少年得志了。
可惜,屈原毕竟只是个“业务型人才”,感情过于激烈袒露、品格又出奇的正直,既不善和“一把手”搞好关系,也不喜与同僚拉拉扯扯,这样,在他人谗言之下,逐渐为楚王疏远。
公元前305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秦的怀抱。
屈原反对,结果被楚王逐出郢都。
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郢都。
这一切让屈原绝望和悲愤:时代悲剧与个人性格因素交织,结局也就注定了。
最终,他来到汨罗江边,抱石自沉。
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有许多人为屈原的死叫屈。
的确,以屈原的卓越才能和赫赫名气,跑到其他诸侯小国,当个部级干部应该问题不大。
不愿从政,凭他吟诗作赋的高超和写材料的拿手戏,去哪个王公贵族府里当个师爷绝对绰绰有余。
就算傍个“大款”,以他在政府里长期任职形成的丰富人脉,不说赚个盆满钵满,至少日子也可以过得很滋润。
连司马迁都感叹:“怪屈原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但屈原就是屈原,屈原不得不死。
这如同谭嗣同,一旦认定“中国变法当从流血始”,便义无返顾“我以我血荐轩辕”。
又如同文天祥,身在敌营也必“不指南方誓不休”,最后“留取丹心照汗青”。
虽然谭嗣同可以选择逃亡,文天祥也可选择高官厚禄,但他们就是不得不死。
这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气节!在许多时候,气节比生命更重要。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饱经精神和生活上的摧残与痛苦,眼看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以他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人格上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注定了他必然选择殉国殉道。
张曼菱 择生与择死 原文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

关于择生与择死的讨论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读到《离骚》、《史记》等作品,我们常常会被作者对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所感动或者触动。
其中,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最为著名的两个案例。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楚国的忠臣。
他反对秦国侵略楚国的行为,但是却遭到了楚怀王的不信任和排斥。
屈原不得不选择了投江而死,成为了一个千古留名的悲剧英雄。
从屈原的角度来看,他选择了择死。
他看到了楚怀王的昏庸和秦国的野心,但是却无法改变这一切。
他发现自己无法为楚国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贡献,于是选择了以死明志,以示不屈的精神。
从这个角度来看,屈原的择死是出于自己对于政治的失望和对于道义的坚持。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屈原的选择也可以被解读成择生。
他虽然在政治上受到了打击,但是他仍然有着优秀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
他完全可以选择到别的国家去继续他的政治生涯,也可以选择放下政治,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但是,他却选择了投江而死,这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逃避和放弃。
从这个角度来看,屈原的选择也可以被理解为择死。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撰写了《史记》等重要的历史著作。
司马迁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来为祖国留下真实的历史纪录,以此来警示后人。
然而,司马迁的遭遇和选择与屈原有着相似之处。
司马迁因为追求真实历史,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
他遭受到酷刑,被割去了鼻子、刺去了目睛,被判为宦官。
在狱中,他依然坚持不屈,继续着自己的文字创作。
他被释放出狱,但却因为受尽折磨而病逝于家中。
司马迁的遭遇可以被理解为择死,因为他明知自己会受到严刑拷打,却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
他可以选择妥协,可以选择隐忍,可以选择摆脱肉体上的痛苦。
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对真理的追求,选择了以死明志。
然而,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司马迁的选择。
他可以选择隐忍妥协,可以选择放弃自己的原则,可以选择过上宁静的生活。
但是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坚持。
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迁的选择也可以被理解为择生。
屈原的“死”与司马迁的“忍”——兼谈文学教育中的生命意识

自己 的理 想 抱 负 , 们 常 常 周 游 列 国 , 秦 暮 楚 。孔 子 他 朝
个 人 在 沅 湘 之 间踽 踽 独 行 , 切 吟 哦 , 不 忍 国破 之 悲 终
人 留下 了《 离骚》 《 问》 《 、天 、九歌 》《 、九章》 等不朽诗篇 ,
成 为 中 国文 学史 上 第 一 位伟 大 的浪 漫 主义 爱 国诗 人 。 开 创 了 中国 诗歌 由集 体歌 唱到 个 人独 创 的新 时代 。 “离 骚 ’ , 离忧 也 ” 《 ‘ 者 犹 (屈原 贾 生 列 传 》 。虽 然满 ) 腹 忧 愤 的 屈原 在 文 学想 象 中作 出 了 “ 莫 足为 美 政兮 , 既 吾 将 从 彭咸 之 所 居 ”《 骚 》 以下关 于屈 原 未 标 明 出处 (离 , 者 皆 出 自该 诗 ) 的抉 择 , 在 现 实 生 活 中却 不 忍 离 楚 远 但 去而“ 宁赴 湘 流 ” 过 去我 们 常 常把 屈 原 的 死认 为 是 诗人 。
两 位 文 学 伟 人 的 生 命 意 识 和 人 格 精 神 ,并 兼 及 探 讨 当
下 文 学 教 育 中的 生 命 意 识 问题 。
的爱 国精 神使然 。 诚然 , 这一解释不无道理。 因为屈原本
为 楚 国贵 族 , 楚 王 同姓 共 族 。 不 仅 有 一 份 对 国家 和 与 他 君 主 的 忠诚 , 有 一份 难 以割 断 的宗 族 亲情 。 而 , 也 然 我们 不 能 把 忠 君 爱 国 的道 德 训 诫 作 为 屈 原 抱 身 赴 死 的唯 一 缘 由 , 至于 遮 蔽 或 消解 一 个 生命 主体 关 于生 死 考量 的 以
屈 原 出 身 于 楚 国贵 族 , 生 博 学 多 才 。 怀 “ 政 ” 一 胸 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何等豪迈与崇高的一步啊!他为自己的定位从朝臣转为民间第一史家了。
《史记》是一总民间文本的伟大示范。这不仅因为作者是被放逐与驱逐之士。更是由于它的立场不是取媚于某位帝王。它的观点不是沿袭于某朝某代,它是以作者个人的人文立场,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因而能超越政治变迁,物换星移。《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指引后来人之路。它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
中国的古人有时甚至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赵氏孤儿》中的二位忠直之士在争执“谁当去送死,谁当留下保护孤儿,并负责将血海深冤告诉他申雪”时,年老的公孙杵自愿去死,自说是选择了容易的事,就请盛年的程婴承担“活”的重任吧。
近读《吴密教授事》。吴给学生讲过一个“退麝投岩”之典。出处不明。我怀疑可能是吴密先生自撰。他说,麝鹿被猎人追杀无计时,会跑到岩边,将自已身上的麝香掏出,搓入泥土,归还大地,不令猎人所得。然后,投岩而亡。吴密将文化人的生命与使命的关系比喻如此。
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
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浩气还太虚”,回归自然。中国人承认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精,气,神为天地所化。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气概,归还到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水去。回“来处去”。
在“文革”中,不少著名的知识分子罹难。其中一部分是自尽的。亦有一部分存活者,继续他们毕生未竟之业。这两种命运都是有传统出处的。前者师从屈原,后者以司马迁为训。自然,“文革”也是有出处的,“焚书坑儒”是也。
“生还是死?”
莎士比亚的名句,令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成为西方“择生择死”的思索形象。西方人士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有异。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与个人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把自我的小生命看做是民族的大生命的一环。舍小取大,故有欣慰之感。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官刑。司马迁是一朝为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完成千古《史记》,中国的第一部非官方记载的历史文学。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欲灭亡中国,尤其穷追要扑杀我民族的精英。吴密与西南联大的诸教授们跑到了云南,这正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岩边”,他们将自己的麝香掏出,哺育后生,还给中华,以雪国耻。同时也准备好了誓不投降。吴密的比喻,正是发自内心的行为,而非只是课堂上的高调。
好一个“退麝投岩”!在此,一部西南联大的历史,已将“择生”与“择死”糅在了一起,这是司马迁与屈原的统一。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回的狂澜,惟一的坚持。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què)。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献身的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身为“楚臣”,三闾大夫,楚国的高级官员和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回的狂澜,惟一的坚持。
屈原即是著名范例。他是不会要等到敌国军队进入,将他抓获再受辱而死去的。在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自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悲吟着,高歌着,行步着,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官刑。司马迁是一朝为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完成千古《史记》,中国的第一部非官方记载的历史文学。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日寇及友军俱不能理解:在寡不敌众的时刻,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可以讲,中国的高人志士们,在求生不能的时候,亦行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念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韩小蕙主编《读人记·古代篇》
[阅读建议]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择生” 与“择死”的不同该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呢?
张曼菱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我当如何?幼稚之中,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非学者化的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带给我一生的滋养。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许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这明明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
司马迁选择“受刑”,弃政从文。正是这毅然之举,使司马迁从匍于地的朝臣中站立出来,超越了所谓君主,将他的事业和人生寄托,从当朝君主的体系中分离了出去。此可谓: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pàn)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què)。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献身的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身为“楚臣”,三闾大夫,楚国的高级官员和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日寇及友军俱不能理解:在寡不敌众的时刻,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可以讲,中国的高人志士们,在求生不能的时候,亦行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念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
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浩气还太虚”,回归自然。中国人承认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精,气,神为天地所化。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气概,归还到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水去。回“来处去”。
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清明节。清明时的中国,生人走到死界边,冥冥之中的灵魂也来到人世相逢,中国人,不只是活之交中,活进五千年的历史里。这使得中国人“在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漫长浩荡。
屈原即是著名范例。他是不会要等到敌国军队进入,将他抓获再受辱而死去的。在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自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悲吟着,高歌着,行步着,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
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所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非学者式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pàn)着我。
中国的古人有时甚至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赵氏孤儿》中的二位忠直之士在争执“谁当去送死,谁当留下保护孤儿,并负责将血海深冤告诉他申雪”时,年老的公孙杵自愿去死,自说是选择了容易的事,就请盛年的程婴承担“活”的重任吧。
近读《吴密教授事》。吴给学生讲过一个“退麝投岩”之典。出处不明。我怀疑可能是吴密先生自撰。他说,麝鹿被猎人追杀无计时,会跑到岩边,将自已身上的麝香掏出,搓入泥土,归还大地,不令猎人所得。然后,投岩而亡。吴密将文化人的生命与使命的关系比喻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