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拷问 生命的思考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文字素材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报任安书》写作背景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那么相似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前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关于此信的写作年代,一说是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说是在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有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
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波谰起伏。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
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
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
《报任安书》

不因为父母妻子
为让文采流传后世
不因为缺乏勇气
同“磨”,埋没 不同寻常 称道
表被动 尽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 才 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 困穷 才 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编著,撰写 贬谪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大都, “抵” 抒发愤懑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 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 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 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 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 他的意见。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 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 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 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 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 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 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 道理 指代囚禁 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 尚且 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古人对奴婢的贱称
舍生就死
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为节而死,怯懦的 人如果仰慕节义,哪里不能勉励自己呢! 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能识 别舍生就死的道理,怎会自甘沉溺于牢 狱的侮辱中呢!就是奴婢尚且能下决心 自杀,更何况像我这种处于不得已境地 的人呢!
因为
第五层说明自己没有“早自裁绳墨之 外”,已受凌辱,无节气可言,自己 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 杀。
课文的第二段段意:
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 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1)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 “蝼蚁”无异; (2)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 之渐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读后感

司马迁报任安书读后感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文章,它以一封信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自己遭遇的不幸和对朋友任安的思念之情。
这封信不仅展现了司马迁的坚韧和乐观,也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也对司马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展现了作者对自己遭遇的不幸的坚韧和乐观。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坦诚地向任安述说了自己遭受的种种不幸,包括被腐刑所伤、家破人亡、遭受流放等等。
然而,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和悲观,相反,他用坚定的语气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
他说,“故人之生也,不得与之久长,或为富贵,或为贫贱,或为贤良,或为愚顽,或为齐全,或为残缺。
然则天之所以人也,岂偶然哉?”。
这段话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司马迁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理解。
他认为人生的不幸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心态积极,坚持乐观向上,就能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未来。
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命运的理解,让我深受启发。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应该沉湎于悲伤和绝望,而是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坚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其次,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对任安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他说,“愿闻故人之状,虽有不幸,不废望也。
”这句话表达了司马迁对任安的深切思念和对朋友的关心之情。
即使自己遭受了不幸和苦难,司马迁仍然牵挂着任安,希望听到他的消息,希望他能够过得幸福快乐。
这种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让我深受感动。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显得越来越稀缺,许多人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和照顾朋友。
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情感表达,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和可贵。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珍视和维护自己的友情,对朋友要有真诚的关怀和深厚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友情更加持久和美好。
生丝抉择费思量——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高二语文《报任安书》学习资料生丝抉择费思量——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能够说,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
生命只有一次,故贪生怕死也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
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到今都不曾停歇。
由于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朽的理念。
古人对不朽有三个经典标准,即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
并很有把握地认为,只要做到了这三条之一,就能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这个估价或者离事实不远。
由于有了这个明确标准,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才俊彦就不约而同地攒足了劲为了实现不朽这个目标奋斗不息。
但在生死一途上并不由于引进了不朽的理念就万事大吉。
由于无从把握、难以预料的命运从来不会让人们按部就班、妥妥帖帖地经营自己的不朽事业。
于是,由于突如其来的命运降临,历史就不断提供了面对生死抉择的画面。
由于所有的生命体都有避死向生的本能,人有别于其他生命体之处或者就在于,为了某个自认为崇高的目的,能够逆本能而动,主动选择死亡。
就如孟子以前所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就如为了坚守士可杀不可辱及人活一口气等等信念。
所以一旦人们在能够生的时候选择了死,总是表现出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般的壮烈,荡气回肠,激越千古。
当不朽与做人的基本信念不可调和时,是生还是死,这个难住哈姆雷特的选择题就常常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而这个难题也由于不朽概念的存有,就使得无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用勇敢或怯弱来界定。
生死关头最能显示英雄本色,通常选择死,肯定会被认为是有勇气的表现。
但英雄与否也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当这道生死难题摆在司马迁面前时,经过无尽的掂量,他以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毅然选择了生,并最终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
读《报任安书》有感800

读《报任安书》有感800篇一读《报任安书》有感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那可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啊!这封信里,满满的都是他的悲愤与坚韧。
我就在想,司马迁遭受了那么残酷的刑罚,换做是我,可能早就崩溃了。
但他没有,他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要完成《史记》这部巨著。
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啊!也许,正是因为他经历了如此巨大的痛苦,才能对历史和人性有那么深刻的洞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多有力量!他让我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有意义。
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点挫折算啥?跟司马迁比起来,那简直不值一提。
可我们为啥还常常唉声叹气?是不是我们太脆弱了?读了这篇文章,我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坚强,要像司马迁那样,为了心中的目标,啥都不怕!篇二读《报任安书》有感读完《报任安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司马迁,这个伟大的史学家,他所承受的苦难简直超乎想象。
被处以宫刑,这是多大的耻辱啊!但他却没有被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著书立说的决心。
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我处在他那样的境地,能有他那样的勇气和毅力吗?可能我早就一蹶不振了。
文中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犀利而深刻。
他那种不畏惧权威,追求真相的精神,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想想我们现在,有时候为了一点小事就怨天尤人,真该好好反思反思。
司马迁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这篇文章,真的让我深受启发,也许会影响我的一生呢!篇三读《报任安书》有感《报任安书》,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司马迁的不屈灵魂。
他在那样艰难的处境中,还能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我就在琢磨,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是对历史的热爱?还是对正义的追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些例子让我明白,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斗志。
我们在生活中,稍微遇到点不如意,就想放弃,这怎么行?司马迁难道不比我们惨多了?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他身上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说不定,经历了风雨,就能见到彩虹呢!这篇文章,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由《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由《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作者:周菊琴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4期周菊琴(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摘要]《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信,从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生死观念。
他既不主张自我维护,也不反对他人躲避灾祸、保全自身;他倡导的是人的尊严;主张有价值的死亡;赞扬虽受他人迫害但却坚持自我、无怨无悔的大无畏的精神。
[关键词]《报任安书》;司马迁;生死观[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4-0078-02[作者简介]周菊琴,女,陕西渭南人,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版“浩然正气”一章中选取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回复有人任安的一封书信,当时好友任安因受巫蛊之乱的牵连而喊冤入狱,他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帮助他“尽推贤进士之义”,将自己从牢狱中解救出去。
然而一直到任安受到腰斩处决时,司马迁才写下了这篇回信。
从这封回信中可以看到,司马迁怀着愤恨不满的情绪,讲述了自己受到的屈辱,充分表达出他内心的痛苦,并向好友解释了自己“苟活”于世的原因,倾诉了其“就极刑而无愠色”,一定要帮助父亲完成《史记》的原因,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司马迁的生死观念。
因此可以说,《报任安书》是研究司马迁生死观念的重要文章。
一、《报任安书》中有关司马迁生死观的名句解读在《报任安书》一文中,司马迁写下了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表达出司马迁的生死观念,也为研究司马迁生死观念的后人指明了方向。
从这句话中看出,司马迁认为生命是否能够发挥出价值,主要是个人主观意愿的选择。
在司马迁看来,自己的身份极其卑微,只是一名小小的官员,因此一直受到旁人的冷眼相对。
但如果自己伏法被诛的话就如同动物身上掉下的鸿毛一般,显得十分微不足道,生命显得丝毫没有价值。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
无数次看完《报任安书》,无不为史马迁悲惨经历扼腕叹息,和为其实现人生价值受尽凌辱而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
史公是史学的集大成者,而其《报任安书》更是一篇旷世奇文。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汉代书信体散文的代表作, 亦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
作者名为回复友人任安的来信, 实为借题发挥, 倾述满腹的牢骚与不平。
其中回顾了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受刑的全过程,叙述了忍辱著书的目的、决心、毅力,及其极端痛苦悲愤的心情。
文章充满了作者受刑后的无限痛苦与悲凉,因是与友人倾述, 故可以无遮无拦, 尽情渲泄, 因是借题发挥, 故能为所欲为, 淋漓酣畅。
以下就这篇文章我从三方面来分析司马迁。
一、拳拳之忠, 款款之愚从《报任安书》中的自述, 可见司马迁完全是按照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 在他的灵魂深处深深地打下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烙印, 而且虔诚地信仰, 将之视为立身行事的座右铭。
在《报任安书》中他这徉阐述到: “修身者,智之府也; 爱施者, 仁之端也; 取与者, 义之府也;耻辱者, 勇之决也; 立名者, 行之极也。
”从其“智、仁、义、勇、行”的五种品德论述中我们才以确认其思想意识中的荣辱观念已根深蒂固。
司马迁认为“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
”这段话清楚地表述了司马迁的人格理想。
这种人格理想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 广泛吸取先秦时的各种进步人生观、道德思想的精华而形成的。
其精神实质就是刻苦自励, 积极进取, 在居仁蹈义、以道自任的原则下, 最大限度地保持个人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尊严, 实现士人个体生命的价值。
在这五种品行中“修身”在先, “立名”为极。
为此,他诚惶诚恐, 竭尽才力, 然而,社会生活却无情的嘲弄了他。
二、隐忍苟活、矢志不渝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 本来是怀着“欲以广主上之意, 塞涯毗之辞”的一颗忠义的心,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 结果却是“信而见疑, 忠而被谗”,被刘彻投进了监狱,并且最后终于“因为诬上,卒从吏议”被判处以腐刑。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伟哉,司马迁——读《报任安书》有感流连于唐朝的风华,流连于宋朝的儒雅,流连于元代的四海归一和明清的肃穆庄严。
我可以对任何一个时代流连,但我知道,在我的心中,那所敬的,所爱的,永远只是那独一的汉朝。
虽然那里有勾心斗角,有尔虞我诈,有诽谤污蔑......但这仍不能阻挡我对汉朝的爱,因为只有在那里,才有那唯一的太史公,才有那让世人惊叹的司马迁。
司马迁在千古绝唱《报任安书》中,将他强烈真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将封闭压抑的情怀一吐为快,字字血泪,处处真情,理灼古今,动人心魄。
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隐忍苟活、坚韧不跋、矢志不渝的大丈夫、真英雄,他有着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
司马迁被诬定罪,因“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
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身受腐刑。
“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他抑郁,他痛苦。
这种最卑劣的刑罚使“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的司马迁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与摧残。
这种情况下,选择“死节”是一种解脱,活着要承受的痛苦实在太多太多,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
但太史公却选择了隐忍苟活。
他说:“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为了完成先父的遗愿,为了《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宁愿忍受所有的嘲笑、侮辱与自己的责骂。
这是何等的伟大啊!忍受着“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司马迁坚韧不跋,矢志不渝。
他以古代圣贤发愤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些古代圣贤历经磨难,最后成功的典例让他看到了那盏指明灯的光辉。
于是他夜以继日地撰写〈史记〉。
他正日没命地挥刀竹简,拼命地刻写,只怕对不起父亲,只怕对不起那些过往的英雄,只怕没有人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留传后世!司马迁拿刀的手指结了茧,茧破了流血,再结茧,再破;不知破了多少次,那简册以弄得血迹斑斑。
报任安书的生死观

报任安书的生死观说起生死观,我总会想起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这哥们儿在里头写了好多心里话,讲了他对生与死的看法,读来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咱们今天也来聊聊这个话题,不过咱不拽文,就用大白话,看看能不能把这事儿说得既明白又带劲儿。
说实话,生和死这事儿,谁都得面对,谁都绕不开。
有的人活得风光无限,可心里头却不一定痛快;有的人一辈子平平淡淡,却乐在其中。
司马迁呢,他老人家在里头写的那些话,就像是给我们这些后来人上了一课,告诉我们:生死啊,不单是活多久那么简单,关键是你咋活,你咋看。
你想啊,司马迁那时候,被整得那叫一个惨,受了宫刑,这在古代可是奇耻大辱。
一般人早就想不开,寻短见了。
可他呢,愣是挺过来了,为啥?因为他心里头有个信念,他得把《史记》写完,得给后人留下点儿啥。
这就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咱们平时遇到点儿挫折,也得学学这精神,别动不动就想着放弃,得往前看,往好处想。
再说说死,这死字儿听起来吓人,其实也没那么可怕。
关键是,你死了之后,能给人留下点儿啥?是让人念叨你的好,还是让人骂你的坏?司马迁选择了前者,他用自己的命,换来了《史记》这部千古绝唱。
咱们呢,虽然不能都像他那么伟大,但至少也得活得有点儿追求,有点儿意义吧。
别等到快死了,才发现自己这辈子啥也没干成,那可就亏大了。
有时候我就琢磨,这生死啊,其实就跟咱们平时过日子一样,你得有个规划,有个目标。
你不能整天浑浑噩噩的,不知道自己在干啥。
你得知道自己为啥而活,为啥而死。
就像咱们平时说的,“人活着得有奔头”,就是这个意思。
你得有个奔头,才能活得有劲儿,才能活得有意义。
当然了,这生死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的人年轻的时候,觉得啥都不怕,天不怕地不怕,连死都不怕。
可等到岁数大了,经历的事儿多了,想法也就变了。
开始怕死了,开始珍惜生命了。
这其实也是好事儿,说明你成熟了,懂得生活了。
不过啊,不管你咋想,这生死啊,终究还是得面对的。
咱们能做的,就是好好活着,活得精彩点儿,别给自己留遗憾。
灵魂的拷问 生命的思考

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夜深人静,再次翻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细细想来,文章思路开阔,气势起伏跌宕,言辞真切感人,心中默默替司马迁和任安鸣不平。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判为宫刑,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
可见,他们的遭遇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悲惨,都是关乎人的生命的重大遭遇。
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生死观。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个阐明人生意义的精辟语句,感悟生命,洞明人生,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其实,我认为人死都是需要勇气的。
因为人的本能就是求生欲强。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失去了生命,梦想、成功、希望都无从谈起,所以司马迁也在为自己求生找出口,“夫人情莫不贪生怕死,念父母,顾妻子”。
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的负责。
作为一个有生命尊严的知识分子,在命运转折关头所迈出的堪称伟大悲壮的步伐,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一个人踩着自己的影子前进,提着自己的头发飞翔!无怪乎20世纪另一个英雄鲁迅大声疾呼:“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在生存的过程中,各人的经历不同,耐挫心理也不同,在很多的挫折困难中,有的人选择了轻生,有的人选择了做一个行尸走肉的人,这是对生活的轻率,对生命的怯懦,不负责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他的人已经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简单而伟大的概括出来生命的意义,以及思想灵魂的作用。
肉体的生存过程是短暂的,如何让思想以灵魂在肉体腐烂消失后依然“活着”,这正是我们所要想的和所要做的。
每一个生命都是历史的传承者,高贵、低贱、伟大、平庸、积极、颓废……林林总总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自身存在的意义,人躲不过的是时间,真正对自己负责的有所为也需要对时间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将来,期待未来,也就知道了生命的意义。
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读后感

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读后感1. 读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真让我感慨万千。
你想啊,司马迁遭受了宫刑,这简直是奇耻大辱,换做一般人,估计早就想一死了之了。
就像一只骄傲的孔雀突然被拔光了羽毛,那种羞耻感是难以忍受的。
可是他没有,他选择了忍辱负重地活着,为啥呢?因为他心里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事儿。
2. 司马迁在生死抉择面前,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
我就想啊,他当时得有多强大的内心啊。
如果是我,我可能就会像个脆弱的瓷器,一碰就碎了。
他却不一样,为了完成《史记》,他把生死看得很淡。
这就好比一个登山者,在暴风雪中,心中只想着登顶,不在乎身体的伤痛。
3. 哎呀,司马迁对生与死的看法,真的让我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了。
他受刑之后,可能也有无数个夜晚辗转反侧,想着干脆死了算了,死了就解脱了。
可他就像那黑暗中的灯塔,虽然遭受重创,但仍然坚定地散发着光芒。
他想到自己的使命,想到那些还未记录的历史,于是他选择生,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啊。
4. 读了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我就觉得他是个真正的勇者。
你看,在古代,名誉那可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
他失去了名誉,却还能坚持活着。
这就像一颗被雷劈过的大树,树干都焦黑了,却依然努力扎根,想要重新长出枝叶。
他活着,是为了让那些伟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不被埋没,这是多么伟大的胸怀啊。
5. 司马迁面对生死的态度,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想他周围的人可能也有劝他放弃的,说死了就不用受这么多苦了。
但他就像逆流而上的鱼,不随波逐流。
他深知自己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的荣辱,而在于给后世留下一部伟大的史书。
他的这种坚持,就像是一把火炬,在黑暗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着希望。
6. 说到司马迁的生死观,我不禁要问,我们现代人有多少能像他那样呢?他遭受了那么大的打击,还能为了理想活着。
我们现在很多人,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寻死觅活的。
他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无论风雨如何侵袭,始终屹立不倒。
而我们有时候就像风中的小草,一吹就倒了。
他选择生,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责任。
谈《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的精神世界

谈《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的精神世界作者:刘勇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内容摘要:《报任安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隐含了极其丰富的人生意蕴。
从《报任安书》中,我们看到一位伟大的天才是怎样惨遭黑暗现实的荼毒之苦,感受到一个无辜的灵魂在如何倾吐那千古奇冤的苦闷忧愁,聆听到一个不屈从于命运的文化巨子的呐喊悲歌,体验到司马迁所经历的精神痛苦和他所进行的不屈抗争的情怀。
这也让我们产生了惨烈与悲壮、渺小与伟大集一身的复杂体验,并在体验中,心灵也得到涤荡,精神也得到了升华。
关键词:《报任安书》司马迁精神世界《报任安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隐含了极其丰富的人生意蕴。
在这篇书信散文中,司马迁淋漓尽致地抒发内心的愤懑之情,字里行间浸透着一种浩然之气,表达出自己对于生与死的意义的思考,成就了一篇与《离骚》相媲美的激荡奇崛之作,完成了他生命的蜕变和精神的涅槃。
在《太史公自序》中关于“李陵事件”只有“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一句直接的叙述。
在正史中太吏公只能将这件事引发的难言之愤深深地埋藏在心中。
这是何等的痛苦不堪和万般无奈!“李陵事件”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他的郁结之气必然要通过另外的途径,以另外的形式得以舒展。
于是,在给任安的这封回信中,在这看似很私人的自由的空间里,太史公终于找到了一个倾吐郁结已久的满腔愤懑的出口。
腐刑在十分重视子嗣和后世香火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一种极辱的喻意,它不但摧残受刑者的身体,更要折磨受刑者的精神,因此,腐刑对受刑者具有双重惩处的功用。
文中“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墓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历数10种“不辱”“受辱”,用排比、对比、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极写出人生各种耻辱,突出腐刑之不堪忍受,隐含着无限的悲愤。
他非常清楚,受腐刑的人“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又说“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每想起自己受腐刑的耻辱时,“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内心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司马迁的人生观与生死观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他对历史的认识和记录方式,对人生的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的人生观是以君子的修养为核心的。
他认为,君子应该修养自己的德行、智慧和身体,并且应该秉持高尚的道德准则,以善良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司马迁的生死观则强调对生命的尊重,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神圣的,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留下来。
他还认为,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是人应该在生命中尽可能地发扬自己的潜能,并为自己留下美好的记忆。
报任安书的人生观

报任安书的人生观【引言】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报任安书》中,他阐述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
这篇文章以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为主要内容,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面对人生。
如今,这篇文章仍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对我们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启示。
【司马迁的人生观】1.司马迁的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认为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富贵也是天意。
他写道:“夫生者,人之本;死者,人之终。
本既立,则其终者不可逃。
”这里的生死观表现出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认为人应当正视生死,不强求长寿,也不畏惧死亡。
2.司马迁的价值观:忠诚、孝道、仁爱、正义司马迁在文章中强调了忠诚、孝道、仁爱和正义等价值观念。
他认为忠诚是人对国家、君主和朋友的忠实,孝道是对父母的敬孝,仁爱是对他人的关爱,正义是为人处事的准则。
这些价值观念构成了司马迁人生观的核心。
3.司马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坚韧不拔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挫折,司马迁展示出乐观、豁达、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他在文章中表示:“吾闻之,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吾岂有小人之志哉!”这里的豁达心态让人敬佩。
同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际,仍能坚持撰写《史记》,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如何践行司马迁的人生观】1.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正视生死,顺其自然我们应该学会正视生死,认识到生死轮回是自然规律。
在生活中,我们要珍惜生命,但不要过分追求长寿,更不能畏惧死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死面前保持平和的心态。
2.坚守价值观:忠诚为国,孝顺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以忠诚、孝道、仁爱和正义等价值观念为人生准则。
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孝顺,关爱他人,为人诚实守信。
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更加充实、有意义。
3.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困境,勇往直前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豁达、乐观地面对困境。
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勇往直前。
正如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际,仍能坚持撰写《史记》,成为我国古代史学的瑰宝。
司马迁报任安书读后感(范文5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读后感(范文5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司马迁报任安书读后感(范文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司马迁报任安书读后感(范文5篇)》。
第一篇:司马迁著作报任安书读后感司马迁著作报任安书读后感司马迁是古之奇才,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名学者,是不屈不挠忍辱含垢完成《史记》的天下良史,《报任安书》读后感。
这都不错,但是这是历史给予他的评价,准确而不贴切。
我读了《报任安书》之后,更愿意用自己的满腔情感把他描述成为一个身负不羁之才的,至纯之烈,至情至性之人。
似乎一直以来,敢于说真话的人总是要遭到命运的诅咒。
比干是,伍子胥是,司马迁也逃脱不了这个毒咒。
“李陵”一案,武帝食不甘味,听朝不怡,而司马迁竟“不自料其卑贱”,偏偏要去同这个马蜂窝,不知“全躯保妻子”。
李长之认为这是个必然,因为这才是这个不羁才子的性格。
我以为此言得之:因为他至纯,在两千多年前那个封建等级如此森严的城堡中,他竟不知自保,以一己之肉身,去顶撞武帝的尖刀利刃,如何不被刺的浑身是伤,血迹斑斑?!因为他至纯,不屑于明白政治中的黑色漩涡,见坐在龙椅上皇帝“惨怆怛倬”,竟欲效其款款余忠,终不能自列,而为诬上,招致一代奇才身陷囹圄,惨受凌辱,佴于Q室,为天下笑;因为他至纯,为官清廉,所以家贫不能自赎,;因为他至纯,以为“载盆何以望天”,所以绝宾客之知,忘家室之业,一心一意地依靠他的明主,尽其所能,唯思尽忠,以至于一朝为人主所弃,身陷囹圄,则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迁十岁治《尚书》,二十学《公羊》,饱读诗书,博闻强记,游学海内,西至巴蜀,东至齐鲁,有“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才,自比随和,形若由夷,。
这样的司马迁竟因为“其质纯”而遭受中材之人尚不能忍的刑罚。
可怜司马迁心属慷慨之士,托于君子之林,存鸿鹄之志,有“文采定要表于后世”之雄心,有不世之才,却身为刀锯之余、`茸之贱隶!悲夫!司马迁定是切肤剜骨地痛!所幸的是,司马迁有着自己的刚烈与坚持。
拆书-《报任安书》司马迁的灵魂泣血!

《报任安书》司马迁的灵魂泣血!01读《史记》,不了解司马迁,就不能触摸到这部鸿篇巨著的灵魂。
想了解司马迁,不读《报任安书》,就处难于感知一代史家的伟大之处。
我们能看到的,往往是永恒司马迁光身后光辉显耀的一面,悔恨却不知其高高无以言表的屈辱和悲伤,仿佛身披光鲜的外衣,掀起来看到的是累累的伤痕。
是苦难和屈辱的人生,是虚无和精神的摧残,挫而弥坚,愈挫愈奋,锤炼出该一颗无比内心强大的内心。
《史记》是司马迁人生的真实写照,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司马迁的曲折人生成就了《史记》的伟大。
刘安是司马迁的好朋友,应该是爱人朋友的那一种。
在高光先生的《司马迁》中有详细的描述,在司马迁被汉武帝治罪期间,任安倾其所有来搭救司马迁。
按照汉朝的律法,可以缴纳一定量的罚金来减免罪行,司马迁属于重罪,需要缴纳巨额罚金约三十万金。
司马迁家境不穷苦,那里能拿出这么多钱。
任安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约十万金,可惜除援手任安外再无人肯张开援手,因无法凑足三十万金而搭救未成。
这是任安对司马迁的情义,司马迁非常感激,视为知己。
02在汉武帝时期,有件非常关键性的事件——戾太子谋反。
在古代太子谋反动摇国本根基,事态非常严重。
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汉武帝是有无数次的,刚开始认为太子死有余辜,后来又恶行觉得太子被逼而反死的冤屈。
而任安正是属于太子谋反的那一派,汉武帝认为,任安在太子危急之时首鼠两端怀有贰心为人不诚,处任安以腰斩之刑。
在危急时刻,任安想到了老友司马迁,因为司马迁常追随跟随汉武帝左右,有谏言的机会。
司马迁深知任安之罪绝无宽恕的假如可能,自己虽然在汉武帝发出声音身边有说话的时机,但或许为李陵直言所惹得大祸的确没有了结,岂敢再以向汉武帝唐突谏言。
司马迁非常为难,他要保全自己的死于非命,因为有越来越重要的使命,他只能修书一封,向好友任安倾诉苦衷暗示一切。
在《报任安书》中,周公向任安敞开了心扉,利斯涅了自己复杂的心绪,自卑与失望,屈辱与怨恨,无奈与不甘,忧郁与苦闷,节义与死生……。
司马迁《报任安书》读后感5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读后感五篇篇一记得苏东坡曾说过这样的话,原文记不大清楚了,大意是:读《报任安书》如果没有悲痛流泪,就不可为人。
当时没有读过此文,直到现在也只阅览了节选,但深觉苏子之话无虚言。
司马迁写此信,可谓借信言志。
道出了渴望被人理解的心愿,可世人不慧,至今尚有人无法体会太史公一片雄心壮志。
更何况当时,人们大概均认为太史公是贪生怕死之徒耳。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句话让后世之人终于明白了太史公忍辱负重的原因。
即使我们明白了,但如果换成我们呢?我们自己能有这样伟大的勇气吗?我们也许会推脱:司马迁有那么广博的知识,那么傲世的才华。
可是,那就一定可以成功吗?成功还要1%的灵感。
所以司马迁是冒了不成功,便成仁的风险。
那么,如果《史记》失败了呢?可能他的名誉,他的理想,他的灵魂便连同他自己那不全的躯体被历史的长河所卷走。
就是说,司马迁是托福神灵,得传《史记》?非也,《史记》的成功与否并不重要,真正的解脱是司马迁精神的升华,他摆脱了世俗的一切,融入了《史记》之中,使《史记》获得了生命,才能不朽地流传下去。
信中作者感情的流露,无不使人为之动情。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不是神,肉体上的创伤对于他是有如蛆附骨的影响。
而从他发自肺腑的话中,更使我看到他内心深处的伟大。
这已经不是语言的表述,早已上升到了心灵的传递,受此齐天大辱,才真可叫忍辱负重了。
有人说,司马迁因受腐刑而作《史记》,这话未免过于恶毒。
逆境中创造奇迹虽话不假,但这绝非根本因素。
重要的,是他那颗高傲、纯洁又伟大的心,把一滴滴血与泪凝聚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煜煜闪光。
司马迁用他人格的伟大远远超过了他所受到的大辱。
而《报任安书》则记录下了他品质的点点滴滴,更是让我们后世之人使其作为自己心中的榜样,受益终生。
篇二《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回给好友任安的一封书信,信中陈述了他为完成《史记》的编撰,而不得不忍辱负重、坚持活下去的心境。
语文4.16《报任安书(节选)》学案(2)(语文版必修1)

万般情怀言辞中——《报任安书》学习攻略【思考领悟】1.司马迁强调,“士节不可不勉励”,“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读了《报任安书》,你怎样评价古人“刑不上大夫”的观点?2.古人一直崇尚秉笔直书的“良史”精神,主张史书要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唐代刘知几《史通》)。
但司马迁却列举大量史实,说明“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种“愤而著书”的思想是否有违“良史”精神?应该怎样看待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3.司马迁以非凡的毅力,忍辱负重,“就极刑而无愠色”,完成了巨著《史记》,为人类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
但《三国演义》中,竟出现了“武帝不杀司马迁,致使谤书流传于世”的语句。
从历史的另一个侧面看,我们该怎样评价汉武帝不杀司马迁,反而任命他为中书令这件事?【鉴赏评价】万般情怀言辞中——浅析《报任安书》的抒情艺术《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
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
辞气沉雄,情怀慷慨。
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
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
“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悲切郁闷,溢于言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如泣如诉,悲痛欲绝……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
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
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排比句,竟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
这类语句,有如一道道闸门,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后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动地。
报任安书

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之 处,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 的事迹,使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 就象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 脚,终于不能被人重用,便退而著书 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流传下文 章来表露自己的本心。
第6段翻译: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借助于 自己拙劣的文笔,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 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 的本末,考察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 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 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 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 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历史的变革, 成就一家的学说。
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 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 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 我确实希望著成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 名山,传给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流传 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 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杀 戮,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 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 人讲清楚啊!
第五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 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 他对余生的看法。
小 结
作者议论的基本思路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 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 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司马迁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 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 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 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 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 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不 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 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 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 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深人静,再次翻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细细想来,文章思路开阔,气势起伏跌宕,言辞真切感人,心中默默替司马迁和任安鸣不平。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判为宫刑,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
可见,他们的遭遇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悲惨,都是关乎人的生命的重大遭遇。
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生死观。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个阐明人生意义的罕譬,片言居要,百意烛照,感悟生命,洞明人生,彪炳千古,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生死观寻求表达形式的偶然结果。
如果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必须要用其他形式来表达他当时的思想感情。
不过,用书信形式表达,在司马迁看来,在我们看来,是当时最恰当不过的形式。
因为书信是一种亲切的,心与心直接交流的方式。
所以,他运用书信的形式可以和有过不幸遭遇的知心朋友面对面地、像促膝谈心一样地娓娓道来,弹奏心曲,使文章更真切、更感人、更容易叩响自己和友人灵魂深处那根最为亢奋人心的琴弦。
于是乎,在《报任安书》中,那种刚柔相济的谈吐,鞭辟肯綮的伦理,敏于思辨的睿智,游刃有余的言辞,简直有“惊风雨,泣鬼神”之势,表现了司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生死之观,显示了他伟大的人格,在我国文坛上激起了石破天惊的反响。
在司马迁遭受极为不人道的宫刑时,他可以选择以一死来求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人的赞誉。
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来了个急转弯。
他想到死去的父亲司马谈遗命他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史书,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他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
因为他懂得,人生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尽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卑微的,然而,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犹疑、苦闷、凄凉、孤独、失落、痛楚、绝望等等,都不能搅乱他内心深处的宁静。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巨著,就不得不“隐忍苟活,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虽被万戮,岂有悔哉!”反之,“假令仆伏发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的生死观充满辨证法;是遵循“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舍生取义,宁死不屈,还是“弃小人,雪大耻”,以实现“名垂于后世”而“隐忍苟活”,这要综合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权衡,要看怎样做才对社会、对后世更有价值和意义。
于是,司马迁作为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人中最富于洞察力和预见性的天才之一而活了下来,继承了父亲的遗业,完成了一部大书——《史记》:上自皇帝,下至汉武帝,包罗了人生的全部光荣和梦想,苦难与悲怆。
人固有一死,既然都是死,那就不如铤而走险,死中求活,死中求富贵,求生存,于是有陈涉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为之风云骤变,英雄奋起,秦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也有了司马迁的苟且偷生,在愤激中完成不朽之作《史记》,他不止一次地表白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活在逆境中,面对挫折,面对苦难,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更应该懂得怎样去求生存,谋发展。
正如歌德所言:“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
”英国培根也曾经说过:“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创造的。
”司马迁的遭遇和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厄运既可摧残和毁灭弱者的肉体和生命,但也可激起强者的生命巨浪,成为其创造人生价值的催化剂。
人生世上,厄运难免伴我而行。
面对现实,司马迁不企盼生活中只有白天而没有黑夜,航程中只有坦途没有暗礁,人生只有幸福而没有灾难。
宫刑,在古代是一种惨无人道的酷刑,是对人的肉体和精
神无以复加的摧残和打击。
这对于司马迁来说,确实是一个难以忍受的屈辱。
然而,宫刑并没有毁灭司马迁,反而促使司马迁成就了一番事业,促使他“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给后人留下了无以伦比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使它成为斐然旷世、名扬千古的百代伟人。
其实,我认为人死都是需要勇气的。
因为人的本能就是求生欲强。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失去了生命,梦想、成功、希望都无从谈起,所以司马迁也在为自己求生找出口,“夫人情莫不贪生怕死,念父母,顾妻子”。
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的负责。
作为一个有生命尊严的知识分子,在命运转折关头所迈出的堪称伟大悲壮的步伐,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一个人踩着自己的影子前进,提着自己的头发飞翔!无怪乎20世纪另一个英雄鲁迅大声疾呼:“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在生存的过程中,各人的经历不同,耐挫心理也不同,在很多的挫折困难中,有的人选择了轻生,有的人选择了做一个行尸走肉的人,这是对生活的轻率,对生命的怯懦,不负责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他的人已经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简单而伟大的概括出来生命的意义,以及思想灵魂的作用。
肉体的生存过程是短暂的,如何让思想以灵魂在肉体腐烂消失后依然“活着”,这正是我们所要想的和所要做的。
每一个生命都是历史的传承者,高贵、低贱、伟大、平庸、积极、颓废……林林总总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自身存在的意义,人躲不过的是时间,真正对自己负责的有所为也需要对时间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将来,期待未来,也就知道了生命的意义。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体自身灵魂的必然拷问。
生命像火炬般燃烧,昨日是燃烧的灰烬。
错过了太阳你流泪,夜里是否还会有群星?作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不朽之著,《史记》无法回避生死的问题;作为一位学富无车、身经磨练的旷世文学家、史学家,面对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司马迁更是有着卓越的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