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报任安书 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文字素材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报任安书》写作背景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那么相似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前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关于此信的写作年代,一说是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说是在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有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
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波谰起伏。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
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
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
《报任安书》

不因为父母妻子
为让文采流传后世
不因为缺乏勇气
同“磨”,埋没 不同寻常 称道
表被动 尽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 才 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 困穷 才 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编著,撰写 贬谪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大都, “抵” 抒发愤懑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 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 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 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 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 他的意见。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 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 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 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 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 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 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 道理 指代囚禁 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 尚且 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古人对奴婢的贱称
舍生就死
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为节而死,怯懦的 人如果仰慕节义,哪里不能勉励自己呢! 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能识 别舍生就死的道理,怎会自甘沉溺于牢 狱的侮辱中呢!就是奴婢尚且能下决心 自杀,更何况像我这种处于不得已境地 的人呢!
因为
第五层说明自己没有“早自裁绳墨之 外”,已受凌辱,无节气可言,自己 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 杀。
课文的第二段段意:
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 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1)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 “蝼蚁”无异; (2)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 之渐也”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价值。
名称:报任安书别名:报任少卿书年代:西汉作者:司马迁体裁:书信文章译文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仆役太史公司马迁再拜。
少卿足下:从前承蒙您给我写信,用谨慎地待人接物教导我,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十分恳切诚挚,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
我是不敢这样做的。
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
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
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
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
像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虽然才能像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稀有,品行像许攸、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用这些来引以为荣,恰好会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来信本应及时答复,刚巧我侍从皇上东巡回来,后又为烦琐之事所逼迫,同您见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没有些微空闲来详尽地表达心意。
现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临近十二月,我侍从皇上到雍县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间您就会有不幸之事发生,因而使我终生不能向您抒发胸中的愤懑,那么与世长辞的灵魂会永远留下无穷的遗怨。
请让我向您略约陈述浅陋的意见。
隔了很长的日子没有复信给您,希望您不要责怪。
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如何修身,是判断他智慧的凭证;一个人是否乐善好施,是评判他仁义的起点;一个人如何取舍,是体会他道义的标志;一个人如何面对耻辱,是断定他是否勇敢的准则;一个人建立了怎样的名声,是他品行的终极目标。
报任安书1

刚开始写还没有完成,恰逢遭遇到这场 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遭 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如果 我真的能写成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 山,传给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流传进 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受辱 的旧债,即便我千万次地被侮辱,难道 会后悔吗?但是这些只能向智者诉说, 难以向俗人说清楚啊!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 明,——;——,《兵法》修列;——,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 4、《诗》三百篇,——————。 5、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6、及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 用,————————————。
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诎体 (qū) 关木索 (guàn) 摩灭 (m ó) 头枪地 (qiāng) 大底 (dǐ) 放矢 (yì ) 前辱之责 暴肌肤 (pù) (zhài) 箠楚 (chuí ) 圜墙 (yuán) 囹圄 (líng yǔ ) 强颜 (qiǎng) 槛阱 (jiànjǐng )缧绁 (léi xiè) 愠色 (yùn) 倜傥 (tì tǎng)
生存选择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 垂名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 他以先贤为榜样,强调通过立言来实现自我的人 生价值。他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的生死观.表明“忍辱立名”的荣辱 观,以圣贤的教导和事迹激励自己,身处逆境奋 斗不止,珍爱自己的生命,通过奋斗来创造价值。 这是对传统生死观和荣辱观的继承和突破,塑造 了逆境困厄中奋斗不止的民族性格和精神,直到 今天仍然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述的是关于哪一方面的意见?
关于"推贤进士"的意见。
《报任安书》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身处逆境,终于成功 相信自己也能成功 进一步表明自己
“隐忍苟活”的原
第6段重点字词 •仆窃不逊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不谦虚 •散乱的文献 •考订 纲纪、规律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探究
•通晓 •恰逢,正好
第5段重点字词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不同寻常
•仲尼厄而作《春秋》 •困穷 •不韦迁蜀 •贬谪
•发愤之所为作也
•故述往事,思来者
•愤懑
•使……思
•以舒其愤
•思垂空文以自见
•舒散
•流传 通“现”,显 示
第5段:
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 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 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 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 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 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 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 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 之所趋异也。”不仅如此, 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 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 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 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 世界。
第三节:
• • • • • • • • • • 固主上所戏弄 倡优所畜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志穷罪极 太上不辱先 其次易服受辱 系狱抵罪 衣赭衣 安在其不辱也 殆为此也 • • • • • • • • • • 本来 像乐师优伶一样 为动用法,为…而死;同等看待 只,仅仅 使动用法,使…受辱 交换/换 囚禁 穿着 哪里、怎么 大概
第4段重要字词 •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仆于妻子何如哉 • 亦颇识去就之分 •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 恨私心有所不尽 • 鄙陋没世 • 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司马迁和屈原生死观异同

•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 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一衡量生死 的标准。 •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 蒙世俗之尘埃乎?”从屈原的话语中,我仿佛看见了 一个羸弱却不屈的身影。 • 同是政途失意,两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司马迁选 择了饱含屈辱的活,屈原选择了决绝的死。我们无法 判定二人的生死观谁贵谁贱,但我们都由衷承认,二 人的选择都令人敬仰和敬佩。
以宁 皓赴 皓湘 之流 白, ,葬 而于 蒙江 世鱼 俗之 之腹 尘中 埃。 乎安 ?能
司马迁 是积极 入世的, 面对挫 折百折 不挠, 忍辱发 奋。
司马迁不 赞成悲观 地结束自 己的宝贵 生命,要 想得长远, 顾全大局。
越王勾践,卧 薪尝胆,终于 “三千越甲可 吞吴”。也如 鲁迅所说:请 愿是不在其中 的,更何况是 徒手。 项羽为刘邦所 败,自刎于乌 江;文天祥受 俘,元世祖以 高官厚禄劝降, 却宁死不屈, 从容就义。
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 终极指向。面对生与死,应该怎样抉择呢? 儒家说舍生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 不懈努力,因为理智知道永生 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 朽的理念。
轻人 于固 鸿有 毛一 ,死 用, 之或 所重 趋于 异泰 也山 。, 或
不赞成无 谓的死, 那样既糟 践了生命, 也于社会 无益。 他们以 一死, 照亮了 中华民 族的节 气。
可以说, 屈原也 是入世 的。
屈原不赞成 委曲求全, 低声下气地 苟活于世, 丧失尊严, 不如一死摆 脱功与名。
担忍 千天 秋地 至奇 重辱 ︐︐ 赋成 无史 韵家 离绝 骚唱 ︒︔
对于生死,司马迁看重的是生的价值,死的意义。倘若杀 身成仁、舍身取义,死亦有何惧! 司马迁认为举事成名,为国而死是值得的。 司马迁赞扬志大功高者,也欣赏隐忍就功名的志士,并尽力歌 颂他们不死小义,成就大业。 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强调:“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 何所不勉焉。”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如果现在死了没什么 价值,则要避免无谓的牺牲,以求日后做出更大的功业。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
【篇一:生与死——读《报任安书》有感】
《过零丁洋》里有一句名垂千史的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面对生死,有人或许以生践志,亦或许以死明志,亦或许苟且偷生。
论生: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终于有机会吐露压抑了许久的痛楚:“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每思其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是何等的痛楚啊!在古代文人墨客眼中,遭受极刑,那是何等的奇耻大辱。
可是,司马迁却欣然接受了,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就是完成著作《史记》而表于后人,这就是以生践志。
还有一种,无耻小人总是惜命,为了使自己活得更久些,做一棵墙头草——两边倒,东倒西歪的。
譬如,《红岩》书中——浦志高,在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时,却放弃了革命党人心中的信念,出卖自己的灵魂,心甘情愿的为国民党做走狗,甚至严重损害了共产党的利益。
这类人或许能够活些时日,但灵魂上却深深烙印上了“叛徒”的耻辱。
这就是苟且偷生吧。
论死:飞蛾扑火,众人皆知,为了追逐那短暂的光明,心甘情愿地冒着被烧死的危险,冲向火光,在终于汲取到那一丝丝的温暖时,也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古代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遭受奸佞的诽谤,直到最后被。
报任安书(节选)

回信目的:
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 2段)
回信内容:
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 辱,不能胜任。(第3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
自见”。(第4、5、6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
负嘱托的原因。(第7、8段)
《报任安书》集评 通篇淋漓悲壮,如泣如诉,自始至终,似一气呵成。 盖胸中积愤,不能自遏,故借少卿“推贤进士”之语,做 个题目耳。读者逐段细绎,如见其慷慨激烈,须眉欲动。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 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
6.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7.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 介词,对)
(副词,竟然)
五、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翻译。 1.若望仆不相师 ( 师,名词用作动词,效法) 2.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 牛马,名词作状语,像
牛马一样) 3.倡优所畜
4.太上不辱先
(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
15.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16.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完全相反)
( 详尽,详细 )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虚词。 1.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 介词,在)
2.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 连词,因
而) 3.乃欲引节 4.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 副词,才) ( 副词,才) ( 连词,表目的)
会因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而抱憾终生,同时也无法一
抒胸中的积愤之情,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生丝抉择费思量——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高二语文《报任安书》学习资料生丝抉择费思量——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能够说,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
生命只有一次,故贪生怕死也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
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到今都不曾停歇。
由于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朽的理念。
古人对不朽有三个经典标准,即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
并很有把握地认为,只要做到了这三条之一,就能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这个估价或者离事实不远。
由于有了这个明确标准,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才俊彦就不约而同地攒足了劲为了实现不朽这个目标奋斗不息。
但在生死一途上并不由于引进了不朽的理念就万事大吉。
由于无从把握、难以预料的命运从来不会让人们按部就班、妥妥帖帖地经营自己的不朽事业。
于是,由于突如其来的命运降临,历史就不断提供了面对生死抉择的画面。
由于所有的生命体都有避死向生的本能,人有别于其他生命体之处或者就在于,为了某个自认为崇高的目的,能够逆本能而动,主动选择死亡。
就如孟子以前所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就如为了坚守士可杀不可辱及人活一口气等等信念。
所以一旦人们在能够生的时候选择了死,总是表现出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般的壮烈,荡气回肠,激越千古。
当不朽与做人的基本信念不可调和时,是生还是死,这个难住哈姆雷特的选择题就常常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而这个难题也由于不朽概念的存有,就使得无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都不能简简单单地用勇敢或怯弱来界定。
生死关头最能显示英雄本色,通常选择死,肯定会被认为是有勇气的表现。
但英雄与否也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当这道生死难题摆在司马迁面前时,经过无尽的掂量,他以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毅然选择了生,并最终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
《报任安书》

写作技巧分析
(1)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 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 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 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 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译文:想要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通晓古往今来的变化,成就自己独到的(历史)见 解。 4、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 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译文: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书,能藏之于名山 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布到社会上,就可 以抵偿以前所受的屈辱,即使碎身万段,又有什么 可后悔的呢!
小 结
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经历形成了司马迁 超越时代的文化人格,虽然作为王朝的史官 却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学者立场。《史记》不 仅具有雄伟的气魄,而且反映出不断强化的 君主专制统治对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压迫 意识到这个时代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体现了 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史记》不 仅是汉代最伟大的著作,也是整个中国文化 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章培恒
课文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 复迟表示歉意。(1- 2 )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自己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揭示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3、4)进一步说 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 《史记》。(5 、6 ) 第三部分: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 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7)
①研习第1、2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 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从 报任安书 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夜深人静,再次翻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细细想来,文章思路开阔,气势起伏跌宕,言辞真切感人,心中默默替司马迁和任安鸣不平。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判为宫刑,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
可见,他们的遭遇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悲惨,都是关乎人的生命的重大遭遇。
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生死观。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个阐明人生意义的罕譬,片言居要,百意烛照,感悟生命,洞明人生,彪炳千古,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生死观寻求表达形式的偶然结果。
如果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必须要用其他形式来表达他当时的思想感情。
不过,用书信形式表达,在司马迁看来,在我们看来,是当时最恰当不过的形式。
因为书信是一种亲切的,心与心直接交流的方式。
所以,他运用书信的形式可以和有过不幸遭遇的知心朋友面对面地、像促膝谈心一样地娓娓道来,弹奏心曲,使文章更真切、更感人、更容易叩响自己和友人灵魂深处那根最为亢奋人心的琴弦。
于是乎,在《报任安书》中,那种刚柔相济的谈吐,鞭辟肯綮的伦理,敏于思辨的睿智,游刃有余的言辞,简直有“惊风雨,泣鬼神”之势,表现了司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生死之观,显示了他伟大的人格,在我国文坛上激起了石破天惊的反响。
在司马迁遭受极为不人道的宫刑时,他可以选择以一死来求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人的赞誉。
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来了个急转弯。
他想到死去的父亲司马谈遗命他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史书,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他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
灵魂的拷问 生命的思考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夜深人静,再次翻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细细想来,文章思路开阔,气势起伏跌宕,言辞真切感人,心中默默替司马迁和任安鸣不平。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判为宫刑,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
可见,他们的遭遇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悲惨,都是关乎人的生命的重大遭遇。
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生死观。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个阐明人生意义的罕譬,片言居要,百意烛照,感悟生命,洞明人生,彪炳千古,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生死观寻求表达形式的偶然结果。
如果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必须要用其他形式来表达他当时的思想感情。
不过,用书信形式表达,在司马迁看来,在我们看来,是当时最恰当不过的形式。
因为书信是一种亲切的,心与心直接交流的方式。
所以,他运用书信的形式可以和有过不幸遭遇的知心朋友面对面地、像促膝谈心一样地娓娓道来,弹奏心曲,使文章更真切、更感人、更容易叩响自己和友人灵魂深处那根最为亢奋人心的琴弦。
于是乎,在《报任安书》中,那种刚柔相济的谈吐,鞭辟肯綮的伦理,敏于思辨的睿智,游刃有余的言辞,简直有“惊风雨,泣鬼神”之势,表现了司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生死之观,显示了他伟大的人格,在我国文坛上激起了石破天惊的反响。
在司马迁遭受极为不人道的宫刑时,他可以选择以一死来求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人的赞誉。
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来了个急转弯。
他想到死去的父亲司马谈遗命他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史书,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他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
因为他懂得,人生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尽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卑微的,然而,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犹疑、苦闷、凄凉、孤独、失落、痛楚、绝望等等,都不能搅乱他内心深处的宁静。
报任安书(节选)

重点分析
勇怯,势也:勇敢或胆怯,是在不同形势下显示 的。 强弱,形也:强大或软弱,是在具体情况下表现的。 审矣:明白了。夫: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 蚤:通 “早”。 斯:指示代词,这。 殆:副词,大概、恐怕。
第3段翻译: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 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 被正义公理所激愤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 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 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相爱护,独身一人, 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有何眷 恋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 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 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 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 牢狱生括而忍受屈辱呢?
第二段第二层
原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 之所趋异也。 重点分析
或:无定代词,有的、有的人。 于: 比。 用之所趋:意思是为什么去死。用, 介词,因。之,代词,代“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不同情况。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 其次诎(qū)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 (chuí )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 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 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之 处,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 的事迹,使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 就象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 脚,终于不能被人重用,便退而著书 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流传下文 章来表露自己的本心。
第6段翻译: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 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 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 本末,考察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 帝,下至于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 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 篇,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 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 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
行文大量运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气呵成,对偶、引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穿插其中,气势宏伟。
这篇文章对后世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
(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这些人都是(因为)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
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报任安书赏析

报任安书》赏析中国古代散文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宝库,其精神营养价值之大,令其他文体望尘莫及。
在这些散文之中,以情感人,催人泪下,具有强大感染力的首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这是一篇用血泪写成的至情之文,一字一滴泪,一句一滴血,句句慷慨激越,段段唏嘘欲绝,它是被侮辱被损害者的血泪控诉,是不屈不挠者对黑暗社会声讨的檄文,是伟大的民族精英在身残处秽中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宣言。
本文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当然与司马迁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个“情”字。
这个情不是痴男怨女的恋情,但比男女恋情更加凄婉;这个情不是侍父养母孝敬之情,但比孝敬之情还要纯真;这个情也不是忠君效国之情,却比忠君效国更加高尚。
这个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是人类最神圣最具有代表性的生命之情。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在自己生命遭受极端摧残之后写的。
那是一个把人当作畜生的时代。
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话,便横遭暴行,惨受宫刑。
昨天还是国家大臣,今天便被阉割,毫无尊严可讲。
宫刑之后的司马迁,精神上的打击异常沉重,忍辱负重,苟且偷生,饱尝了死亡一样的人生况味。
当一个有尊严的人不再在乎尊严的时候,当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人过着一种耻辱生活的时候,他还要为人类著书立说,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多么凄惨又多么悲壮的行为啊!什么叫知识分子?有人说,那些为了人类的进步,在黑暗中挣扎,不畏惧任何权势,哪怕是死亡的威胁,哪怕是精神的摧残,哪怕是人格的剥夺,都义无反顾的人,才叫知识分子。
他是人间真理和正义的化身,他把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看作生命的本体,他把传播这种意志和精神作为责无旁贷的义务。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也就是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
中国杰出的文人,像屈原、苏轼、李贽、谭嗣同、鲁迅等等,都是这样。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两千年前,司马迁就认识到生与死的价值,并作出了毫不含糊的解释。
这种人生观发扬了孟子“生”与“义”的精神之髓,并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报任安书的知识点

报任安书的知识点《报任安书》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饱满的感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报任安书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报任安书的知识一通假字1、诎:诎体受辱2、以:及以至是3、罔:及罪至罔加4、摩:古者富贵而名摩灭5、底: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6、失yì:放失旧闻7.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8. 思垂空文以自见。
9.责zhài:则仆偿前辱之责二掌握下列字词:1、曩:曩者辱赐书2、望:若望仆不相师3、剖符丹书:非有剖符丹书之功4、文史星历:5、祝:近乎卜祝之间6、倡优:倡优畜之8、节:不与能死节者比9、就:卒就死耳10、用:用之所趋异也11、趋:用之所趋异也12、太上:太上不辱先13、箠楚:关木索、被箠楚受辱14、婴:剔毛发、婴金铁受辱17、传zhuàn:传曰刑不上大夫18、渐:积威约之渐20、圜huán墙:幽于圜墙之中21、强qiǎng颜:所谓强颜耳24、械:受械于陈25、倾:权倾五伯28、钳:季布为朱家钳奴29、引决、自裁:不能引决自裁30、绳墨: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31、以:以稍陵迟32、陵迟:以稍陵迟33、引节:乃欲引节35、缧绁léixiè:何至自沉溺缧泄之辱哉36、臧获:且夫臧获婢妾37、没mò世:鄙陋没世38、表: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39、倜傥: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40、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41、厄è:仲尼厄而作《春秋》42、修列:孙子膑脚,《兵法》修列44、空文:思垂空文以自见45、见xiàn:思垂空文以自见46、稽jī: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订48、究:究天人之际49、通邑:通邑大都50、负下:且负下未易居51、乡党:重为乡党所笑52、累:虽累百世53、垢:垢弥甚耳54、闺閤gé:身直为闺閤之臣55、岩穴: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56、狂惑:以通其狂惑57、剌谬làmiù: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58、曼辞:曼辞以自饰三词类活用1、文史星历:2、倡优:倡优畜之3.孙子膑脚。
18《报任安书》知识整理

乃
(8)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副词,才。 ) (9)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无乃,固定短语,语气副词,表推测语 气,岂不是……,恐怕……吧)
之
1、况仆之不得已乎。 (取独) 2、无兄弟之亲。 (定语后置标志) 3、而用流俗人之言。 (助词,的) 4、藏之名山,传之后人。 (它) 5、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助词,不译)
7.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 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现在,我即使想要修饰打扮,用美 好的言辞为自己解脱也无济于事,对一般 人来说不会相信,恰好是自取侮辱罢了。 8.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 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 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 是因为他们生存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啊!
积微约之渐也
具于五刑
殆为此乎?
仆于妻子何如哉 亦颇识去就之分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 仲尼厄而作《春秋》 不韦迁蜀 发愤之所为作也 以舒其愤 仆窃不逊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如何 职分(界限) 遗憾 终结一生 困穷 贬谪 愤懑 抒发 不谦虚 散乱的文献 考订;纲纪、规律
一、通假字
1.其次诎体受辱。 诎,通“屈”,弯曲。 2.其次剔毛发。 剔,通“剃”,动词。 3.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关,通“贯”,套上;箠,通“棰”,杖 刑。
(9)孙子膑脚 (名作动,受膑刑) (10)退而论(论述见解)书策 (名作动,写成书,著书立说) (11)请略陈固陋 (形作名,因塞鄙陋的想法)
(1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形作名,富贵的人) (13)流俗之所轻也 (形作动,轻,轻视) (14)思垂空文以自见 (使……流传) (15)且勇者不必死节 (为动用法,为……死)
有人说“英雄是寂寞的”。我也深 深感到司马迁在他追逐理想的道路上也是 寂寞的。就因为说了几句真话而惨遭李陵 之祸,受牢狱之苦,遭宫刑之难。即便如 此,他仍未放弃生命。“人固有一死,或 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之所以有这样的生死观,是因为他有完成 《史记》的理想与抱负。正是这理想支撑 着他面对满朝文武的白眼,面对亲朋好友 远离自己而依旧坚强。
报任安书中体现司马迁生死观的句子

报任安书中体现司马迁生死观的句子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在狱中写的一封信,其中体现了他的生死观。
以下是其中几句体现生死观的句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夫以一瞬之间,区区几纸,阴阳之别,岂在人力!”
“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这些句子表达了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人无法改变。
他也强调了人生在世的态度,认为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屈不挠。
这些观点反映了司马迁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司马迁的人生观与生死观

司马迁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司马迁的人生观、生死观是非常积极,非常壮烈的,这贯穿在《史记》的各个篇章、人物、事件上。
扩而言之,说《史记》全书就是对司马迁本人的人生观、生死观的深刻阐释,也未为不可。
试从几个方面看:司马迁认为:人生一世,应该不失时机地艰苦奋斗,以期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一番贡献,扬名声,显父母,使自己列于“立德、立功、立言”的士君子之林《太史公自序》在表述《史记》选择什么人入“列传”时说:“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毫无疑问,《史记》所敬佩、歌颂的都是轰轰烈烈,为社会、为人世作出了突出贡献,或是在“立德”、“立言”上有突出表现的人。
在司马迁笔下,不只他所敬佩的人是如此艰苦奋斗,勇于事功,即使那些受他批判的人也几乎都具有这种积极奋斗的精神。
如李斯人生哲学的要义就是“得时勿怠”,就是“因瑕衅而遂忍之”。
司马迁这样看别人,也这样要求自己。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立名者,行之极也。
”又说:“君子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引用父亲的话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他感于时代的要求与父亲的教导,立志要继孔子之后写第二部《春秋》。
志大才疏是许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司马迁的认识也难免有不少偏颇,但不可否认,这里所表现的那种积极入世、艰苦奋斗、勇于建功立业的精神是极为可贵的。
人类社会正是靠着这种锐气、力量,才得以不断前进,如果都像庄周那样把一切都看穿了,都去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潇洒,那人类社会还能有什么创造,有什么进步呢?司马迁认为:人在困难面前,应该百折不挠;在灾难与逆境中要忍辱发愤,而困难与逆境恰好是激发人前进,鞭策人夺取最后胜利的绝好动力正是本着上述精神,《史记》写了越王勾践、伍子胥、苏秦、张仪、范雎等一系列忍辱奋斗的人。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事已为人们所熟知。
范雎早年,曾被魏齐所害。
魏齐“令人笞击雎,折胁拉齿。
雎佯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
报任安书

推演
遭受困厄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被放逐 创作 连,乃,于是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编著 被贬官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被囚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
通抵 抒发愤懑
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使动用法,使……思考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
相师:效法你
译文: 情意十分诚挚恳切,似乎是抱怨我 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附和一般俗人的看 法,我并不是这样的。
原文:请略陈固陋。阙(quē)然久不报, 幸勿为过!
请:请允许我
陈:陈述
固陋:形容词用作名词,固塞鄙陋的意见
见识浅薄的意见
阙然:隔了很久
幸:希望
过:责备 译文: 请允许我大略地陈述一下自己固塞鄙陋的 意见。隔了很久没有给您回信,希望您不要责怪。
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研究 关系 通晓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
写成 正赶上,恰逢 因此 承受
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怨怒 确实 通“已”
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
那么 通 “债” 即使
遭受杀害
遗憾 终结一世 文章
采不表于后世也。
显露,流传,名词活用作动词
结合注释阅读第2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不为父母妻子 不是因为缺乏勇气
让文采流传后世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
通“磨” 尽 不同寻常 被称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夜深人静,再次翻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细细想来,文章思路开阔,气势起伏跌宕,言辞真切感人,心中默默替司马迁和任安鸣不平。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判为宫刑,任安也因戾太子事件被判为腰斩。
可见,他们的遭遇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悲惨,都是关乎人的生命的重大遭遇。
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生死观。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个阐明人生意义的罕譬,片言居要,百意烛照,感悟生命,洞明人生,彪炳千古,震响史册,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生死观寻求表达形式的偶然结果。
如果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必须要用其他形式来表达他当时的思想感情。
不过,用书信形式表达,在司马迁看来,在我们看来,是当时最恰当不过的形式。
因为书信是一种亲切的,心与心直接交流的方式。
所以,他运用书信的形式可以和有过不幸遭遇的知心朋友面对面地、像促膝谈心一样地娓娓道来,弹奏心曲,使文章更真切、更感人、更容易叩响自己和友人灵魂深处那根最为亢奋人心的琴弦。
于是乎,在《报任安书》中,那种刚柔相济的谈吐,鞭辟肯綮的伦理,敏于思辨的睿智,游刃有余的言辞,简直有“惊风雨,泣鬼神”之势,表现了司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生死之观,显示了他伟大的人格,在我国文坛上激起了石破天惊的反响。
在司马迁遭受极为不人道的宫刑时,他可以选择以一死来求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人的赞誉。
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来了个急转弯。
他想到死去的父亲司马谈遗命他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史书,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他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
因为他懂得,人生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尽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卑微的,然而,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犹疑、苦闷、凄凉、孤独、失落、痛楚、绝望等等,都不能搅乱他内心深处的宁静。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巨著,就不得不“隐忍苟活,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虽被万戮,岂有悔哉!”反之,“假令仆伏发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的生死观充满辨证法;是遵循“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舍生取义,宁死不屈,还是“弃小人,雪大耻”,以实现“名垂于后世”而“隐忍苟活”,这要综合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权衡,要看怎样做才对社会、对后世更有价值和意义。
于是,司马迁作为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人中最富于洞察力和预见性的天才之一而活了下来,继承了父亲的遗业,完成了一部大书——《史记》:上自皇帝,下至汉武帝,包罗了人生的全部光荣和梦想,苦难与悲怆。
人固有一死,既然都是死,那就不如铤而走险,死中求活,死中求富贵,求生存,于是有陈涉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为之风云骤变,英雄奋起,秦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也有了司马迁的苟且偷生,在愤激中完成不朽之作《史记》,他不止一次地表白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活在逆境中,面对挫折,面对苦难,我们不应该自暴自弃,更应该懂得怎样去求生存,谋发展。
正如歌德所言:“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
”英国培根也曾经说过:“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创造的。
”司马迁的遭遇和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厄运既可摧残和毁灭弱者的肉体和生命,但也可激起强者的生命巨浪,成为其创造人生价值的催化剂。
人生世上,厄运难免伴我而行。
面对现实,司马迁不企盼生活中只有白天而没有黑夜,航程中
只有坦途没有暗礁,人生只有幸福而没有灾难。
宫刑,在古代是一种惨无人道的酷刑,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无以复加的摧残和打击。
这对于司马迁来说,确实是一个难以忍受的屈辱。
然而,宫刑并没有毁灭司马迁,反而促使司马迁成就了一番事业,促使他“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给后人留下了无以伦比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使它成为斐然旷世、名扬千古的百代伟人。
其实,我认为人死都是需要勇气的。
因为人的本能就是求生欲强。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失去了生命,梦想、成功、希望都无从谈起,所以司马迁也在为自己求生找出口,“夫人情莫不贪生怕死,念父母,顾妻子”。
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的负责。
作为一个有生命尊严的知识分子,在命运转折关头所迈出的堪称伟大悲壮的步伐,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一个人踩着自己的影子前进,提着自己的头发飞翔!无怪乎20世纪另一个英雄鲁迅大声疾呼:“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在生存的过程中,各人的经历不同,耐挫心理也不同,在很多的挫折困难中,有的人选择了轻生,有的人选择了做一个行尸走肉的人,这是对生活的轻率,对生命的怯懦,不负责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他的人已经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简单而伟大的概括出来生命的意义,以及思想灵魂的作用。
肉体的生存过程是短暂的,如何让思想以灵魂在肉体腐烂消失后依然“活着”,这正是我们所要想的和所要做的。
每一个生命都是历史的传承者,高贵、低贱、伟大、平庸、积极、颓废……林林总总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自身存在的意义,人躲不过的是时间,真正对自己负责的有所为也需要对时间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将来,期待未来,也就知道了生命的意义。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体自身灵魂的必然拷问。
生命像火炬般燃烧,昨日是燃烧的灰烬。
错过了太阳你流泪,夜里是否还会有群星?作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不朽之著,《史记》无法回避生死的问题;作为一位学富无车、身经磨练的旷世文学家、史学家,面对灵魂的拷问、生命的思考,司马迁更是有着卓越的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