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同步
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雾凇.(sōng) 长堤.(dī) 毳.衣(cùi)
B.沆砀.(dàng) 拏.(ná) 喃.喃(nǎn)
C.金陵(lín) 芥.(jiè) 崇祯.(zhēn)
D.更.定(gēng) 铺毡.(zhān) 痴.(ch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客.此(客人) 拥.毳衣炉火(裹着、围着)
B.上下一.白(全) 雾凇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
C.余拏.一小舟(撑) 强饮三大白
..(大杯酒)
D.湖中人鸟声俱.绝(全,都) 及.下船(等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余.住西湖余.拏一小舟
B.是日更.定矣更.有痴似相公者
C.是.金陵人是.日更定矣
D.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二、文言文阅读
4.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________,字宗子,号________。

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本文是作者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而写的小品文。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7.下列句子中“一”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上下一.白B.余拏一.小舟
C.一.童子烧酒D.湖心亭一.点
8.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9.文中写景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10.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所展现的景色。

11.文中作者所表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痴”字,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文章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概。

C.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D.文章委婉地传达出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①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一)》] [注]①棹(zhào):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船。

1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突兀.(__________)
如颊.(__________)
目酣.神醉(__________)
丁酉.(__________)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突兀
..层崖中
(2)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14.文章哪些语句写出了西湖的全景?
15.作者游西湖时心情时怎样的?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三、综合性学习
16.阅读下列材料,请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为了弘扬千年蜀道文化,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第七届蜀道文化旅
游节于5月18日在剑门蜀道·剑门景区开幕。

材料二广元是从成都到西安这条古蜀道上的璀璨明珠,从建县至今有2300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它是中国古栈道文化的集中展现地,是三国历史文化的核心走廊,又是武则天的家乡,也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川陕苏区主战场。

它的文化主要集中在剑门蜀道文化、三国文化、抗金抗元文化、特色女性文化、红色文化和川北民俗文化等方面。

(1)学校开展以“弘扬千年蜀道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仿照示例为此次活动方案补充两个活动内容。

活动主题:弘扬千年蜀道文化
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画说蜀道文化
(2)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蜀道文化,第四中学拟邀请本地民俗专家李先生本周星期五下午3点到学校为全体学生做讲座。

假如学校委派你前去邀请,你会如何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A项,“毳”应读“cuì”;B项,“喃”应读“nán”;C项,“陵”应读“líng”。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项“客此”中的“客”应解释为“客居”。

3.A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项,“余”都是“我”的意思。

B项,“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C项,“是”判断动词/指示代词,“这”;D项,“白”白色/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4.(1)湖中/人鸟声/俱绝(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析】
【分析】
【详解】
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

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

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

(1)句意: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句意: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句意: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4)句意: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点睛】
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
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

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

5.陶庵梦忆明末清初张岱陶庵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注意“庵”字的写法。

6.(1)消失。

(2)勉强,尽力。

(3)哪能。

7. A
8.(1)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2)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9.本文写景的句子有两外,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然后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

10.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个墨点般的湖心亭、我那一叶小草般的小舟、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罢了。

11. C
【解析】
6.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如“绝:消失。

”“强(qiǎng):尽力,勉力”。

7.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A项中的“一”是副词,“全,都”的意思,其他三项均为数词。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俱:都。

绝:消失。

一:全或都,一概。


9.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第一段写景,第二段写人和事,所以写景的句子集中在第一段,“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

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
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

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采用白描手法,不得不使我们惊叹。

10.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描绘文言语句所表现的景象,要在理解文言文语句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再加以描绘,抓住“湖上”的景物特点来描写,语言要生动形象,不脱离原意。

11.C 项文中没有体现“与民同乐”的情怀。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2.wùjiáhān yǒu
13.(1)高耸的样子。

(2)想要。

14.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15.作者完全陶醉于西湖的美景中了。

从“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中可以看出来。

【解析】
【分析】
12.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颊”“酣”可用形声字来辨析。

“酉”不要读成“西”的拼音。

13.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突兀:高耸的样子。


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提取。

在《西湖一》中,第一次去西湖游玩,从武林门走,远远地望见保俶塔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已然飞往西湖,一字“即”已道出作者想去一睹“芳容”的迫不及待。

随着时间和行程的推移,袁中郎连用“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由远及近地描写了西湖的全景。

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
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

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

“已心飞湖上也”。

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惟“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所在。

“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才一举手,已不觉目酣神醉”,借以反衬西湖之美。

虽云“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实际上他却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
喻:“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退洛神时也。

”作者的感情由此进入极高的审美境界。

【点睛】
参考译文
从(杭州)武林门西行,远远看见保俶塔高高耸立在层层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上了。

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就划着小船进入西湖。

(只见)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华好像少女的颜面,温柔的春风好像醉人的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

这时想用一段话来描写(眼前美景),却不可得,大约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

我游西湖经历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丁酉年二月十四日。

16.(1)示例:礼赞蜀道文化漫话蜀道文化(2)示例:李先生(李老)您好!我是第四中学的学生,我校邀请您于本周星期五下午3点到学校为全体学生做“蜀道文化”讲座,不知您是否方便?
【解析】
【分析】
【详解】
(1)考查设计活动内容的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活动的主题是“弘扬千年蜀道文化”,能没人活动主题来设计,并符合实际情况即可,例如:传承蜀道文化、歌唱蜀道文化等等。

(2)考查语言的表达。

邀请他人型口语交际要注意以下要素:称呼、礼貌用语、自我介绍、
阐明缘由,发出邀请。

本道题结合语境第四中学校以邀请本地民俗专家李先生本周星期五下午3点到学校为全体学生做讲座,把以上要素一一具体化即可。

注意语言要得体有礼貌,语气要诚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