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俗语
汉语俗语
汉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它们结构稳定、言简意赅、内容广泛,形象生动.汉语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谱、惯用语.“俗语"之“俗”有两层含义:一取通俗之意,可以与“雅言”之“雅"相对,说明俗语是大众的、群众的、民间的;二取约定俗成之意,表示俗语是由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认定形成的。
这一名称不仅能准确地反映出汉语俗语的两大基本性质,同时还能与“民俗”之“俗”完美地契合起来,预示着两者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由此看来,用“俗语”这一名称来指称汉语中这类特殊的语汇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俗语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有着以下几种性质:一、口头性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的存在形式,也是俗语的基本存在形式,这一点从俗语诞生至今都不曾改变过。
如果说在文字产生之前,或者说在民众得以广泛使用文字之前,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俗语只能依靠口头创作和流传的话,那么在民众掌握了文字,而且可以运用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感情之后,俗语的口头存在也没有随之消逝,那就是民众主观愿望选择的结果了。
因为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口头语言表达自有其优越性所在。
二、集体性1.创作的集体性“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汉语俗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自发创作的,它们直接反映社会经验、记录礼仪习俗、抒发思想情感。
2.传播的集体性集体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可能同时兼具听者和讲者的双重身份,时而接受、时而保存、时而传播,在使用或传播俗语的同时就已经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参与到了集体创作的过程之中。
3.接受的集体性任何一句俗语从产生到被广泛使用,必须要经过民众的加工,得到大众的认可,空间范围小到族群地区、大到国家民族,时间范围可以纵横古今,使其具有普遍性或公共性的价值,才会被普遍接受约定俗成。
4.归属的集体性俗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共有的财富,不为某个人所私有。
多数俗语根本找不到具体的出处,其所有权属于集体,使用权则归属集体中的任何个人,因此在引用时无法署名,也不需要署名。
经典民间三字俗语有哪些
经典民间三字俗语有哪些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如桃花运——指男子在爱情方面的运气。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经典民间三字俗语,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经典民间三字俗语(一)黑心狼——比喻心狠手辣六亲不认的人。
桃花运——指男子在爱情方面的运气。
保护伞——比喻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的力量或有权势的人。
乌纱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
传声筒——比喻没有主见专会鹦鹉学舌的人。
癞皮狗——比喻缺乏理智不要脸皮的人。
捞稻草——比喻在绝境中作徒劳无益的挣扎。
回马枪——回过头来给追击者的突然袭击。
破天荒——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
一锅端——比喻全部消灭或尽其所有。
抱佛脚——原来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软骨头——比喻没有骨气的人。
红眼病——羡慕别人有名或有利而心怀忌妒的毛病。
芝麻官——指职位低权力小的官(含讥讽义)。
敲竹杠——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
半瓶醋——比喻对某种知识或某种技术只了解一点儿的人。
迷魂阵——比喻使人迷惑而上当的圈套计谋。
落水狗——比喻失势的坏人。
眼中钉——比喻令人头疼的人。
鬼把戏——阴险的手段或政策。
摇钱树——比喻能借以获取钱财的人。
二杆子——比喻不务正业好吹嘘的人。
试金石——比喻可*的考验人的方法,也指对事物的可*的检验方法和依据。
墙头草——比喻无主见的人顺风倒的人。
打游击——比喻从事没有地点的工作或活动。
半边天——比喻新社会妇女的巨大力量能顶半边天,也用来指新社会的妇女。
纸老虎——比喻外强中干的人。
耍贫嘴——比喻不管对方是否愿意听而唠叨地说。
经典民间三字俗语(二)吃鸭蛋——比喻在考试或竞赛中得零分。
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欲望和兴趣。
马蜂窝——比喻难于对付的人或能引起麻烦和纠纷的事。
鬼门关——迷信传说中的阴阳交界的关口,比喻凶险的地方。
窝里斗——家族或团体内部彼此钩心斗角。
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
100个汉语常用俗语
100个汉语常用俗语1、八竿子打不着。
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几万字的文字也能做成三五百页的大书,一些书的图和文八竿子打不着,配得莫名其妙,文不够图来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2、拔出萝卜带出泥。
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
“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
3、饱汉不知饿汉饥。
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一个法国人曾挺疑惑地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老把忙挂在嘴边,简直是不懂得享受生活,我没搭理他,因为他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你们国情是虚位待人,我们的国情是多人待一位。
”4、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这次市有关方面之所以安排曾在中国证券市场翻云覆雨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出山,标准也就是这一条,‘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
”5、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6、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
告诫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等时不要孤注一掷,要多留几条后路。
“营销专家告诫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
”7、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与6近似,也有遇到困境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一种选择。
“媒体不如多宣传一下——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是考上大学才有出路。
让家长和考生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8、闭塞眼睛捉麻雀。
比喻盲目地办事情。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象’,粗枝大叶……还在我们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
9、唱白脸。
白脸:京剧中的反派角色。
指扮演反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苛刻的态度。
10、唱对台戏。
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反的行动,或有意搞垮对方。
“半岛电视台:同西方唱对台戏”11、唱高调。
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道德问题上我们似乎总是陷入一种误区:唱高调的受到赞扬,说实话的遭到贬损;唱高调的得到好处,说实话的丢掉实惠。
汉语常用俗语惯用语类编1000句
常用俗语惯用语类编1000句(一)1、八竿子打不着:形容二者之间关系、疏远或毫无关系。
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和自显示本领,互相竞赛。
3、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4、白马王子:比喻少女倾慕的理想的男子。
5、八九不离十:几乎接近(实际情况)。
6、百闻不如一见:听到一百次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7、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比喻人或集团虽已失败,但其势力依然存在(多含贬义)。
8、半斤八两(一作“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
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9、包打天下:包揽打天下的重任。
比喻由个人或少数人包办代替,不放手让其他人干。
10、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处于困境的人。
11、宝刀不老:比喻年纪虽老但功夫或技术并没减退。
12、报屁股:指报纸版面上的最后位置(含诙谐意)。
例,~文章。
13、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14、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
15、彼一时,此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改变。
16、便宜行事:经过特许,不必请示,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就斟酌处理。
也说便宜从事。
17、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比喻不管对方用什么计策、手段,都有办法对付。
也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18、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到绝境不肯死心。
也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19、不见棺材不落泪: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知痛悔。
20、不费吹灰之力:形容做事情非常容易,不费什么力气。
21、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22、不知天高地厚:形容见识短浅,狂妄自大。
2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历艰险,就不能获得成功。
24、炒冷饭(也说“抄现饭”):比喻重复已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没有新内容。
25、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
三字俗语有哪些
三字俗语有哪些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学习下三字俗语吧。
三字俗语有哪些1.瓮中鳖:指落入绝境,难以逃脱的人。
2.跟屁虫:指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毫无主见的人3.糊涂虫:指糊里糊涂,不明事理的人。
4.可怜虫:指受人鄙视的可怜的人。
5.应声虫:指随声附和,没有主见的人。
6.寄生虫:指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的人。
7.人中凤:指出类拔萃的优秀之人。
8.落水狗:指失势的坏人。
9.癞皮狗:指死皮赖脸,卑鄙无耻的人。
10.看门狗:指讨好主人,甘当奴才的人。
11.哈巴狗:指驯服的奴才。
12.缩头龟:指胆小怕事的人。
13.吸血鬼:指残酷欺压榨取人的人。
14.纸老虎:指貌似强大,实则软弱的人。
15.笑面虎:指外表和善,心地凶残的人。
16.母老虎:指凶悍泼辣,蛮横无理的妇女。
17.拦路虎:指制造障碍,阻挡前进的人。
18.铁公鸡:指爱财如命,一毛不拔的人。
19.落汤鸡:指浑身湿透,十分狼狈的人。
20.狐狸精:指专事迷惑人的女人。
21.白眼狼:指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人。
22.老狐狸:指阴险狡诈,老奸巨猾的人。
23.变色龙:指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
24.独眼龙:指瞎了一只眼睛的人。
25.癞蛤蟆:指肮脏丑陋的人。
26.千里马:指才能出众,有所作为的人。
27.三脚猫:指技艺不精,一知半解的人。
28.偎灶猫:指无精打采,萎靡不振的人。
29.出头鸟:指表现突出,才能出众的人。
30.比翼鸟:指恩爱夫妻。
31.笼中鸟:指身受束缚,失去自由的人。
32.孺子牛:指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
33.老黄牛:指勤恳工作,任劳任怨的人。
34.丧家犬:指失去靠山,到处乱窜的人。
35.蓬间雀:指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
36.地头蛇:指独霸一方,欺压人民的人。
37.美女蛇:指外貌美好,内心奸诈的女子。
38.过街鼠:指人人痛恨的坏人。
汉语俗语词词源研究
汉语俗语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是指民间广泛流传的、具有一定含义的简短语句。
俗语一般都是通俗易懂的,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而且往往带有一定的幽默感。
俗语是汉语语言的一部分,它在汉语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俗语的词源研究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旨在探究俗语的来源和发展过程。
俗语的词源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俗语的含义,并对汉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
汉语俗语的词源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从俗语的字面意义进行研究。
有些俗语的字面意义比较直接,可以根据字面意义来推断俗语的含义。
例如,俗语“一言九鼎”
的字面意义是“一句话可以抵九鼎”,其含义是说一句话很有分量,很有威信。
•从俗语的语境进行研究。
有些俗语的字面意义不太明显,需要根据俗语的语境来推断俗语的含义。
例如,俗语“打铁还需自
身硬”的字面意义是“打铁的人还需要自己的铁锤很硬”,其含义是说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有能力。
•从俗语的文化背景进行研究。
有些俗语的含义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有关,需要了解这些文化背景才能理解俗语的含义。
例如,
俗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的含义与中国民间传说中的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故事有关。
汉语俗语的词源研究是一项复杂而有趣的课题,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语言和文化。
常用俗语大全
常用俗语大全一、常用熟语现代汉语词典对熟语的解释是:“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如‘慢条斯理、无精打采、不尴不尬、乱七八糟、八九不离十’等.”从这个解释我们可以看到,熟语和成语很接近,但范围比成语要广泛.成语除了符合熟语所具备的特点之外,还具有简洁精辟、大多由四字结构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书面来源或典故、书面色彩较浓等特点.在语言里,一般词组是临时组合的,而各种熟语则是经久沿用有了定型的,它具有丰富的内容,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并且口语化程度高,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结构上,不限于四字词组,包括多由三字格组成的“惯用语”,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歇后语”,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俗语”和揭示客观事理、富有教育意义的“谚语”等.在使用上,虽然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但大多比较灵活,例如中间插上其他成分,如“炒鱿鱼”——“炒你的鱿鱼”.下面常用熟语100个以惯用语和俗语为主,提供较准确的解释,供师生们参考.1.八辈子.形容时间久、程度深.如:“我跟着你算了倒了八辈子霉了,自打处对象到结婚,连个布丝儿都没穿过你的.”2.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如:“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如:“几万字的文字也能做成三五百页的大书,一些书的图和文八竿子打不着,配得莫名其妙,文不够图来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3.八九不离十.几乎接近实际情况.如:“奥斯卡提名今晚揭晓,娱乐周刊预测八九不离十.”4.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如:“一年一度的退伍工作就要开始了,辛海伟入了党,当了战斗班长,可当文艺兵的事‘八字没一撇’.”5.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如:“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拿来主义如:“法海和尚见许仙不答应,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关了起来.”6.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办事情.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象’,粗枝大叶……还在我们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7.拆烂污.捣蛋、胡来.如:“并且因为两国反动派向两国人民撒了许多谎,拆了许多烂污,就是说做了许多的坏宣传和坏事,使得两国人民的联系极不密切.”毛泽东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8.唱白脸.白脸:京剧中的反派角色.指扮演反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苛刻的态度.如:“记得有一次妈妈生病了,她都坚持要我背乘数表,背不出就不准我吃饭.妈妈唱白脸,爸爸就唱红脸,所以当时我更喜欢爸爸多一点.”9.唱对台戏.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反的行动,或有意搞垮对方.如:“半岛电视台:同西方唱对台戏.”10.唱反调.提出相反的主张,采取相反的行动.如:“凯伊离职前与布什唱反调,称伊拉克没有非法武器.”11.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如:“值得注意的是,在道德问题上我们似乎总是陷入一种误区:唱高调的受到赞扬,说实话的遭到贬损;唱高调的得到好处,说实话的丢掉实惠.”如:“大凡贪官都喜欢唱高调——而且是反腐倡廉的高调.究其缘由,一为恐慌,二为掩饰.”12.唱空城计.比喻掩饰自己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方法;比喻某单位的人员全部或大部不在;形容肚子饿.如:“在春运安全最关键时刻,南充两个乡镇党委、政府竟关门闭户,无人上班值班.昨日记者从南充市有关部门获悉,两个唱‘空城计’的乡镇党委书记受到停职检查处理.”如:“难怪肚子大唱空城计,原来该吃晚饭了.”席娟我就是赖定你,怎样13.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任务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如:“百兽联欢猴子唱主角”如:“京城百姓拜年短信唱主角,一小时发送一千万条”14.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撤职.如:“就业问题时常困扰着大家.没工作的人找工作,有工作的人又存在着随时被炒鱿鱼的危险.”如:“韩亲美外长被炒鱿鱼,可能暗示韩对美政策有变.”15.撑场面.指维护表面的排场;维护体面.如:“因为资金紧缺的原因,将于今日开幕的第六届长春电影节走到了一个骑虎难下的境地.虽然开幕式闭幕式请来了不少港台明星撑场面,但真正唱主角的电影人却寥寥无几.”16.吃不了兜着走.比喻某人行为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大贪污犯谢鹤亭伏法鲸吞千万元,吃不了兜着走”如:“没有证据就是诽谤,我让她吃不了兜着走.”17.吃错药.比喻说话办事有违常理.“头一两天我老在后悔,放着明媚秀丽的桂林不要,偏偏跑到这来活受罪,真是吃错药”18.吃香的喝辣的.形容生活条件非常好.如:“小虎子爬起来骂道:‘你他吗的狗眼看人低,小爷我现在可是有钱人了,我要进去吃香的喝辣的,你还得伺候小爷我呢……’”蒋胜男玉手乾坤19.吃小灶.比喻享受到特殊照顾.如:“美经济学家提醒中国外贸:‘吃小灶’不足取,以长期补贴刺激出口会破坏经济平衡”如:“青岛队主教练汤乐普根据这种情况,决定让这员‘新丁’吃小灶,先单练一周,然后再随队训练.”20.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比喻不好的东西迟早要让人知道.如:“……但这种短期行为却为今后的交房酝酿了极大的风险隐患.因为,‘丑媳妇’早晚是要见‘公婆’的.”21.穿小鞋.比喻暗中报复人,刁难人.如:“谁谁再也不穿小鞋了,因为那个靠帮派势力上台的党委书记被撤了职……”张洁沉重的翅膀如:“道理明摆着,不去‘祝贺’一下,把自来水公司得罪了,以后给你‘穿小鞋’,经常停水,有你受的.”22.闯红灯.比喻超越法现有的规则办事.如:“‘别闯红灯’,这不仅是对我们党政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对于我们体育健儿来说,同样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使自己树立‘别闯红灯’的意识.”23.打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助势.如:“过去打仗也好,现在搞工业也好,我都不喜欢站在旁边打边鼓,而喜欢当主角,不管我将演的是喜剧还是悲剧.”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如:“当别人问他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还作诗时,鲁迅推说:‘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诗人的一出现,就洗手不作了.’”24.打官腔.指说些官场上的辞令、口吻,或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或责难别人.如:“听报告、看文件以及在新闻媒体中,常见某些领导干部‘打官腔’.”如:“儿女同父母说话,没有听说打官腔的,因为父母是长辈、是亲人.党政干部是人民公仆,讲话发言,与群众交流思想,不能打官腔.”25.打水漂.比喻白白投入而没有收获.如:“大赤包是眼里不揉沙子的人,向来不肯把余钱打‘水漂儿’玩.”老舍四世同堂如:“致富心切上了当,四十万元打水漂.”26.打退堂鼓.比喻办事中途退缩.如:“伏明霞:临阵又打退堂鼓”如:“周先生,项目做了一半,你们公司就要打退堂鼓吗”汉语熟语学习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7.打小报告.如:“学习委员在班主任面前打小报告,排挤他人以谋得班长的宝座.”余秋雨霜冷长河如:“告密又称作‘打小报告’,一度非常流行.”28.打预防针.比喻提前打招呼,作好思想准备,以防患于未然.如:“公务员上岗先打‘预防针’”如:“先打预防针,大学生热衷‘提前职业化’”29.打圆场.调解纠纷,缓和矛盾.如:“每次对某件事物口无遮拦地进行炮轰完后,崔永元总是能够出人意外的打圆场.”如:“开会时,常常遇到老板不满意某位同事的报告或观点,或会议进行一半时,同事因意见不同而造成尴尬的气氛.身为与会者的你,该怎么打圆场,好打破僵局,继续进行会议呢”30.大气候.比喻出现在较大范围的某种政治、经济形势或思潮.如:“湖北大学引进博士群形成大气候”如:“乒坛‘三小虎’何时能成大气候”31.大水冲了龙王庙.比喻自家人损害自家人.如:“大水冲了龙王庙,宿州派出所无辜抓走海关警察”32.当面鼓对面锣.比喻面对面的谈判或交换意见.如:“八个战士围成一圈,当面鼓对面锣地数落起来,说得小符鼻尖上直冒汗.”如:“报纸交流的局限是呆板、迟到;电视则是当面鼓、对面锣,而且一般当面说的东西不会说得很深,这是人之常情.”33.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比喻按实际情况办事.如:“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今天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能够在商场里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还希望在购物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这就是今天的‘山’,因此商家必须唱这个‘山’上的歌.”如:“与基层朋友打交道,使用最多的便是语言.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要我们‘到什么山唱什么歌’.”34.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某种欲望或兴趣.如:“军歌嘹亮三大悬念吊胃口”如:“李永就是用这种‘吊胃口’的方法,迷惑着一个个善良女性的心,诈骗了她们35万余元的钱财”35.定心丸.能使人情绪安定的东西.如:“上海为民工办保险外来劳动力吃上‘定心丸’”如:“一位农民举着今年9月刚刚换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说:‘农民有了‘定心丸’.”36.翻老账.指发生矛盾时提起从前发生的事情,纠缠对方过去所犯的错误.如:“还是那句话,老罗家跟老窦家的冤仇,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从我这开始,决不再翻老账,咱们重打鼓另开张.”单田芳薛家将如:“吵架当然是释放紧张心理的一种方式,对于夫妻关系其实也是有好处的,但必须就事论事,抓住某一件事情,而不能翻老账、记旧仇.”37.干打雷不下雨.如:“但我们发现,许多优惠政策是干打雷不下雨,真正能落实的很少.”38.赶鸭子上架.比喻被迫去做不得已的、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如:“唐小山叹道:‘我一辈子就是不想当大英雄,你偏逼我赶鸭子上架吗’”李凉暗器高手如:“某部一位领导要求机关各部门注意培养人才,特别要注重培养那些能力尚弱的年轻干部,要‘赶鸭子上架’,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39.高不成低不就.指在选择事物或选择配偶时,好的得不到,差的又不合心意.如:“她的眼睛长到脑门上,东选西挑,高不成低不就……”蒋子龙弧光如:“高不成低不就,医学本科毕业生有点尴尬.”40.高姿态.指对别人宽容、谅解.如:“说话者并不真的认为自己作错了事,只不过是表示一个‘高姿态’,缓和一下双方的矛盾,这样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41.滚雪球.比喻事物在原来的基础上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如:“信仰它和崇拜它的人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反动派就是用流血屠杀的手段,也止不住共产党这种如万马奔腾的发展趋势.”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如:“银行存款怎样最划算‘滚雪球’存钱法好.”42.过电影.形容对过去的事情一幕幕地回顾.如:“他所说的‘过电影’,主要是指联系实际来思考问题.”穆青等县委书记的榜样“把一些基本数据、常用公式、重要定理‘过过电影’.”43.过干瘾.形容个人的欲望表面上接触了,实际上没有得到满足.如:“当然,想过干瘾的,未必是坏人.与明星无缘的青年人,也有自费出个挂历什么的,过把明星瘾的.”如:“过了一会儿,三人中的杨某终于‘鼓起’勇气,提议道:与其在这里看电影过干瘾,不如照着片子中的情节,自己也来干一次吧.”44.过五关斩六将.比喻曾经值得骄傲的业绩,也比喻克服重重困难.如:“当初进公司都是过五关斩六将,上下都看好,但为什么时间一长,态度皆变,到后来要么是苦苦支撑,要么走人,有两次居然是老板不留情面炒走的,这一切都是什么造成的”45.好了伤疤忘了痛.比喻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就忘了过去的苦日子.如:“中国有句俗话,谓之‘好了伤疤忘了痛’.但是,我们中的有些人不仅健忘,而且麻木,竟至伤疤还未好就已经忘了痛.”如:“吴仪:中国走出非典阴影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46.海水不可斗量.比喻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而加以低估.如:“招聘人才不是买蔬菜,挨个捏捏捡捡,照个大鲜亮的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种道理和事例,用人单位自然明了.但怎么一到自己招聘人才时就犯了糊涂呢”如:“上小学时,每次考数学总能获得好成绩,老师不止一次地表扬我.那时,我总是暗暗高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嘛”47.恨铁不成钢.恨某人不争气、不成材.多用于对学生或子女,有时也用于对下属或公众人物.如:“事后,政委又深入到基层连队了解情况,发现在训练、管理中冷嘲热讽甚至辱骂战士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一些带兵骨干却认为,自己并没有体罚战士,只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才骂几句,没有什么大不了.”48.横挑鼻子竖挑眼.指什么都看不上,过份挑剔.如:“不少评委对应聘者还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如:“大家对规划横挑鼻子竖挑眼,毫无保留、毫不留情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批评.”49.换汤不换药.指形式改变了而本质没有改变.如:“个别已开张或即将开张的音像超市,实际上是过去‘音像城’的延续或‘变种’,经营品种依然以盗版节目为主,只是更换了经营方式,可谓‘换汤不换药’.”50.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喻抓住了次要的东西而放弃了主要的东西.如:“TCL集团总结了自身在通信设备市场的得失,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捡了通信终端产品这个芝麻,而丢掉了通信系统产品这个西瓜.”51.交学费.泛指为某项事业付出金钱或其他代价.如:“熟悉这个行业,我交了很多学费.”如:“吴敬琏:经济理论可让改革‘少交学费’.”52.揭盖子.比喻揭露矛盾或问题.如:“一些国企业表面上看红红火火,成绩、利润一大堆,但就是不能揭盖子,一揭盖子,亏损、问题一大堆,臭不可闻.”53.解扣子.比喻解开思想疙瘩.如:“组织青年进行社会调查.这是运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对青年进行教育、解思想扣子的好方法.”如:“他积极为报道工作指路子、解扣子,确保了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官兵亲切地称他为‘新闻工作的指导员’.”54.侃大山.吹牛,说笑话,没有目的的聊天.如:“大山成为中国的公众人物,国人都知道有一个洋大山善侃大山.”如:“我们家从卧室、厨房到卫生间,都得穿过客厅,像我这样三天两头跟朋友在客厅里侃大山,倒确是给家人带来了不便.”55.烂摊子.比喻秩序混乱、不易收拾整顿的局面或单位.如:“林木毁湖泊缩自然保护区为何成了‘烂摊子’”如:“新华社记者初到伊拉克体验战后‘烂摊子’”56.捞稻草.比喻在绝望中作徒劳无益的挣扎,也比喻乘机捞好处.如:“一个人完全没有指望了但仍旧企图得到某种支持,人家就说他在捞稻草,其实,一点用处也没有.”如:“胜利了,总会有些不相干的人来沾光,来捞稻草,就好像失败的时候总会有人会开脱责任一样都属官场陋习……”57.捞世界.指外出闯荡.如:“广东的刘三初中刚毕业,便跑到上海‘捞世界’.”58.烂船也有三斤铁.比喻不好的东西也有可利用的、不可小看的成分.如:“智利队在失去了萨莫拉诺之后已沦为南美洲的烂队,但烂船也有三斤铁,其主帅放出三球大胜中国队的狂言也并非完全没有依据,毕竟亚洲水平要比南美洲低几个档次.”59.浪子回头金不换.做了坏事的人改过自新是最可贵的.如:“‘抛弃昨天,扬起新生的风帆,再铸人生,浪子回头金不换.沐浴着知识的甘露,笑迎人生美好的明天.’走出省监狱的大门,这令人感动的歌声还在我耳边回荡.”60.撂挑子.比喻甩下应负责的工作,不干了;主动辞职.如:“可是你看你,连服务员也不如,试用期早就满了,可还是每个月200,明摆着欺负你是外地人.要是我早就撂挑子了”61.留尾巴.比喻事情做得不彻底,还留有问题.如:“改革户籍制度不要留尾巴.”62.露馅儿.比喻暴露了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情.如:“人到了一个高度的时候低不下来,反之,一个层次很低的人怎么装高雅也都会露馅儿.”63.乱点鸳鸯谱.形容瞎指挥,胡乱凑合.如:“本市津南区咸水沽镇同发里的李老汉是个热心人,最近他却乱点鸳鸯谱介绍了一对小伙见面相亲,让人哭笑不得.”64.没辙儿.比喻没办法,无可奈何.如:“消费者吃了亏,还没辙儿,只能默默把苦水朝肚子里咽,你说这叫什么市场逻辑”65.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喻工作时不分主次轻重先后.如:“弹钢琴不能十个指头一起弹,否则就不成调子;做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就乱了头绪.”66.男儿有泪不轻弹.指男子汉大丈夫不轻易掉泪.如:“有一出戏,叫林冲夜奔,唱词里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我们现在有些同志,他们也是男儿也许还有女儿,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毛泽东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如:“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但是谷川聪——这位刚硬的汉子今天在拿到110米栏银牌后,却忍不住流下了‘男儿泪’,但他的泪是因为激动.”67.拍脑袋.指全凭主观决策、出主意.如:“靠经验做决策,拍脑袋定项目,这在我们的一些企业和单位曾经相当普遍.听到一个‘好点子’,头脑一热,就把千百万资金抛入自己根本不清楚或知之甚少的‘陷阱’之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68.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或专做跑腿、服务性工作;或起次要作用,充当配角.如:“李国豪从20岁起,到纽约市谋生,他一边上演艺课,一边在百老汇充当跑龙套的小角色.”祝春亭功夫影帝李子龙如:“很多地方都提出‘保姆式’服务的理念,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老老实实、心甘情愿地为投资者‘跑龙套’、当服务员.”69.捧着金饭碗要饭.比喻拥有良好的客观条件却不能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如:“我们南京的旅游资源是如此丰富,但我们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我们应该善待这些历史文物,才能提高旅游市场的品位.”70.破罐子破摔.比喻有了缺点、错误,不加改正,任其自流,甚至向更坏的方向发展.如:“据郑某交代,他觉得落榜后自己成了个没用的‘废人’,在社会上又没有出路.所以‘破罐子破摔’,冒险‘挣’大钱……”71.七大姑八大姨.泛指各种各样的女性亲戚.如:“唉,两个人都是本地人,就是麻烦,七大姑八大姨特多.”如:“每到一处,只要一接到七大姑八大姨们递上的压岁钱,小家伙就会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型验钞机对着照照,而且还奶声奶气地嘟哝着:‘验验这钱可假,假了就不要你的哩’”72.七七八八.形容工作接近完成;大致、差不多;杂七杂八.如:“在实施的时候觉得份外清醒,但当几个月后需要进行改进的时候,或许已经忘记得七七八八了.”如:“市民订房、订位吃年夜饭的情况异常踊跃,许多包房早已全部预定一空,甚至连大厅的订位也预定得七七八八.”73.清官难断家务事.指家庭内部的矛盾纠纷别人难于判处.如:“离婚后频频受到前夫骚扰,无助女子找警方、上单位,却因‘清官难断家务事’而求助无门,最终进了精神病院.”74.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太出名了会招来麻烦,也指人为了保住名位而变得保守.如:“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更何况是因为突然中了大奖而出名.惠特克的人身安全也因此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75.十八般武艺.泛指各种技能、办法.如:“在4月9日进行的演练中……武警官兵执勤需要的‘十八般武艺’被展示得淋漓尽致.”76.上台阶.比喻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如:“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如:“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优势,踏实苦干,加快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再上新的台阶.”77.生米煮成熟饭.比喻已成事实,无法改变.如:“田甜希望悄悄结婚,等‘生米煮成熟饭’后,父母就不会再反对了.”如:“因为一旦隔离墙加速修成后,事实上的巴以‘国界’就‘生米煮成熟饭’,届时,一个事实上的巴勒斯坦国就硬塞给了巴勒斯坦人.这是巴勒斯坦人最不愿意看到的.”78.死马当作活马医.比喻在绝望的情况下尽力挽救,寄希望于万一.如:“反正到了这田地,也就只有自己医自己,死马当作活马医了.”79.抬轿子.比喻为别人的利益奔走效劳或奉承吹捧.如:“现在有的干部职务升了,权力大了,对自己的要求却放松了;权力一大,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80.台柱子.比喻集体中的骨干.如:“对于中国球迷来说,当然希望每一个加入NBA的中国球星都能成为各俱乐部的座上宾、台柱子,但实际上只有姚明一人满足了球迷的愿望.”81.天高皇帝远.形容无人管得了的偏远地方.如:“广州,从来就是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无论中央政府是在长安、洛阳、开封、南京或者北京,广州都是一个边远的、偏僻的、鞭长莫及和不太重要的邑镇.“易中天读城记82.挑大梁.指在一个单位担任重要职务、任务,发挥重要作用.如:“杀虫剂可能退市除草剂将挑大梁”如:“天津女排二传手接班人于静准备挑大梁”83.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如:“如果在他往回送包时被发现还好说,万一在他提着别人的手包往外走时被发现逮着了,他怎么解释呢怎么也说不清,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84.听风就是雨.刚听到一点风声就信以为真.如:“对于一种本来合乎科学的道理和方法,听风就是雨,不加分析,不加鉴别,就大张旗鼓地开始宣传,开始普及比如集中废电池,结果好心办了坏事.”85.挖墙脚.从竞争对手那里弄走人才或抢走生意.如:“洋保险开张不挖墙脚靠服务拉到客户”如:“成渝两地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联袂出击,不互挖墙脚,不互设障碍,在相互合作中加快双方的发展,努力在西部大开发中走在前面.”86.窝里斗.指家庭或团体内部发生争斗和冲突.如:“养猪场之间互挖墙角、互相压价、互损声誉的事件屡有发生,‘窝里斗’让养猪户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87.无事不登三宝殿.没有事情就不上门.如:“老杨头笑面相迎,给小徐倒上一杯茶水说,今天啥风把你吹来了小徐也笑着说,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呀,你是高人,请你指指路呀.”88.捂盖子.比喻掩盖事情的真相.如:“远的不讲,就拿最近发生的合江特大水难和江门烟花厂特大爆炸案来说吧,两地都发生了有关部门‘捂盖子’、拒绝记者采访的怪现象.”89.下台阶.设法摆脱困境.如:“鲍威尔欲淡出布什政府——开刀住院正好下台阶.”如:“前‘立委’赖士葆则指出,办一次‘公投’要花五亿元经费,五亿元可做很多很有意义的事,若只为找下台阶而办‘公投’,这个下台阶的代价未免太昂贵了.”90.香饽饽.比喻受欢迎的人或事物.如:“记者昨天采访中也发现,从本月27日开始销售的第七届国际车展门票,已经成了车迷眼里的‘香饽饽’.”如:“职校毕业生成了香饽饽.”91.小儿科.比喻胸襟狭窄或吝啬的行为,或比喻微不足道的人或事物.如:“‘小儿科’骗局,大公司上当,假金佛骗了老板100万”如:“地下赌球渗入校园——几千元是小儿科.”92.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原指军人平时受国家培养,一旦国家急需,就要奋力报效.现也泛指平时长期勤奋训练,在关键的时候就能发挥作用.如:“作为我市最大的一家医院,附一医在此次对抗非典的战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记者的疑问,张启瑜院长严肃地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已充分做好了一切准备.”如:“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高中毕业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再过3天就要迎接高考,接受国家的挑选.做好高考前的物质和精神准备,是高考成功的先决条件.”。
中国民间经典的俗语有哪些
中国民间经典的俗语有哪些汉语俗语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在民间流传的,约定俗成的定型语句,具有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的表达特点,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民间俗语,希望大家喜欢。
民间经典俗语精选1、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2、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3、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猫骑兔。
4、胆大走遍天下,胆小寸步难行。
5、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7、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8、菜无心必死,人无心必亡。
9、菜能吃,糠能吃,气不能吃;吃能让,穿能让,理不能让。
10、猛虎不处劣势,雄鹰不立垂枝。
中国民间常见俗语1、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2、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3、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4、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5、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6、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7、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8、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9、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10、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11、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12、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13、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14、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15、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16、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17、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18、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19、不磨不炼,不成好汉。
20、木尺虽短,能量千丈。
21、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2、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23、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24、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25、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民间常见的经典俗语1.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
2.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
3.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4.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
5.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
6.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
7.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8.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9.鸟往明处飞,人往高处去。
10.生人不生胆,力大也枉然。
11.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
俗语-歇后语-成语等定义
俗语义素[口语、通俗、定型][基本解释]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
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半斤对八两、半路上出家、饱汉不知饿汉饥、笨鸟儿先飞、纸老虎、翘尾巴、乱弹琴、硬骨头等歇后语(熟语的一种)义素[熟语、半截、生活、两部分][基本解释]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采用这种手法制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的民间谚语,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水仙不开花——装蒜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成语(熟语的一种)义素[熟语、定型、隐含、典故、书面][基本解释] 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
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
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一些三字格和多字格的。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小学语文知识常用俗语
小学语文知识常用俗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掌握一些常用俗语,不仅能丰富语言表达,还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和生活智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俗语告诉我们,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就像在学习中,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就能取得好成绩;反之,如果总是偷懒、不努力,成绩自然不会理想。
它教导我们要明白因果关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句俗语常常用于提醒人们做事不能过于急躁。
比如在考试的时候,有的同学因为着急,没有认真审题就匆忙作答,结果错误百出。
而那些能够静下心来,仔细读题、认真思考的同学,往往能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意思是事物虽然规模小,但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用它来形容一个小场景或者小物件,虽然看似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内涵。
比如描写一个小小的文具盒,“这个文具盒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铅笔、橡皮、尺子都能整齐地放进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就像在班级里,有的同学擅长数学,有的同学语文成绩好,大家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不能因为自己在某方面有优势就骄傲自满,也不能因为自己的不足而自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强调了只有付出劳动,才会有成果。
农民伯伯辛勤劳作,才有了我们餐桌上的粮食;运动员刻苦训练,才能在赛场上获得好成绩。
在学习上更是如此,只有勤奋努力,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身处某件事情之中时,往往容易被各种因素影响,看不清事情的全貌。
而作为旁观者,却能更客观地看待问题。
比如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有时候当事人双方争执不休,而旁边的同学却能很快看出问题所在,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思是不冒险进入危险的境地,就不能取得成功。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畏惧退缩,要有勇气去尝试、去探索。
比如科学家为了获得新的发现,常常要进行一些具有风险的实验。
常用的三字俗语和典故
常用的三字俗语和典故汉语俗语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在民间流传的,约定俗成的定型语句,具有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的表达特点,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常用的三字俗语和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常用的三字俗语和典故一【应声虫】比喻胸无主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之人。
有人中年得怪病,每当他说话,腹中就有虫子小声仿效。
几年之后,其声越来越大。
有道士见了大吃一惊,说:“这是应声虫,长久不医治,会殃及妻子儿女。
应该去读医书《本草》,读到应声虫畏惧而不应声的药名,就服用此药。
”此人照办,读至“雷丸”,虫不再应声,于是就服用“雷丸”而治好了怪病。
常用的三字俗语和典故二【露马脚】比喻无意中暴露出隐蔽的真相。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与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念马氏辅佐有功,封她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当时以“三寸金莲”为美,而马氏却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大足”。
马氏为自己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来不将脚伸出裙外。
一天,马氏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街头。
有大胆者偷瞧,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京城。
从此,“马脚”一词流传于世。
常用的三字俗语和典故三【拍马屁】比喻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人。
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而且经常出现宝马良驹。
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
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
起初,人们实事求是。
相沿已久,有的人就一味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
常用的三字俗语和典故四【吹牛皮】比喻说大话,夸大其词。
相传,从前黄河上游一带,水急浪恶,难以行舟。
当地人常用牛、羊皮制成筏子渡河。
皮筏由几个牛、羊皮口袋连结而成,使用时用嘴给皮筏充气,于是就有了“吹牛皮”一语。
不用足够的力气,光谈空话,皮筏是吹不起来的。
人们常对光说空话的人说:你有本事就到河边吹牛皮看。
中国俗语大全
中国俗语大全A在中国礼仪上,所谓不孝有三,是指:一、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二、阿谀曲从,陷亲不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
B 人有三急:心急,手急,性急;C 七情六欲:一般地说,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在医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惊、恐;六欲一般指的是生、死、耳、目、口、鼻;在佛家六欲指的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华欲、人想欲;D 胡说八道:原指「胡人」到内地讲解佛经。
胡,中国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
胡说∶胡人说讲。
八道:不信佛的人认为,胡人讲解佛经是说荒诞之言。
胡人讲解佛经八圣道简作“胡说八道”。
故后世以胡说、胡说八道,一派胡言等词语喻不可信。
今泛指一切没有根据的说法。
E 五大三粗:“五大”是指双手双脚大再加上头大;“三粗”指腿粗,腰粗,脖子粗;F 六亲不认:当今“六亲”泛指亲属。
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据《左传》,六亲指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
二、据《老子》说,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三、据《汉书》说,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因为此说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G 五毒俱全: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为五毒,人的五毒是吃、喝、嫖、赌、抽。
H 三长两短:“三长两短”通常用来指意外灾祸,民间多作“遇难”、“死亡”等讳词。
“三长两短”和以前的人死亡入棺木有关。
棺木是用六片木材拼凑的。
棺盖、棺底、左梆、右梆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头、后尾这两片是方形的短木材。
为什么不叫四长两短?因为尸体入棺木后才上棺盖,所以只称三长。
“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宽广,便由俗语转为成语了。
另解:《礼记·檀弓上》有如下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
7个字的俗语及解释
7个字的俗语及解释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7个字的俗语及解释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7个字的俗语及解释,欢迎大家阅读。
7个字的俗语及解释一拔了萝卜地皮宽:比喻为了方便而把障眼的事物去掉。
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
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
兵在精而不在多:士兵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
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求数量。
不到黄河不死心:比喻不达到目的不罢休。
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退的境地也不肯死心。
不敢越雷池一步:指不要越过雷池。
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青红皂白。
不见棺材不落泪: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肯罢休。
7个字的俗语及解释二不看僧面看佛面:比喻看到第三者的情面帮助或者宽恕某个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比喻看不起事物的真相与本质。
不是冤家不聚头:不是前世结下的冤缘,今世就不会聚在一起。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不以一眚掩大德:不因为一个人又个别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德。
长江后浪推前浪: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
多指新人新事不代替旧人旧事。
朝里无人莫做官:旧时俗语。
意思是没有靠山办不成事。
秤砣虽小压千斤:秤砣看来一小块却能压住千金之重。
比喻外表虽然不引人注目,实际上很起作用。
初生牛犊不怕虎: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鼓励,敢作敢为,无所畏惧。
船到江心补漏迟:船到江心才补漏洞。
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
船到桥头自然直:比喻时限不必多做考虑,问题自会得到解决。
春蚕到死丝方尽:比喻情谊长久,至死不渝。
7个字的俗语及解释三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大树底下好乘凉:比喻有所依托,事情就好办。
大水冲了龙王庙: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识而发生了冲突争端。
带着铃铛去做贼:比喻干隐秘的事而自己先声张出去。
当面输心背面笑:比喻当面显得十分亲切,背后却在捣鬼。
汉语俗语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
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
“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
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
试比较下列例句: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乙、弱肉强食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乙、积重难返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乙、后来居上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乙、因小失大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乙、分道扬镳甲、前怕狼,后怕虎乙、畏首畏尾甲、打破砂锅问到底乙、刨根问底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乙、一见锺情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
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
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
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
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
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
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
如: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成语)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
有中国地方特色的民间俗语谚语大全
1 / 4有xx地方特色的民间俗语谚语大全俗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1、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2、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
(江西婺源)3、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嵩山天下奥,衡山天下秀,恒山天下奇,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4、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5、xx不到枉为人。
6、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7、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8、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三峡天下雄。
9、xx归来不看山。
10、xx自古一条路。
11、八字没一撇12、拔根汗毛比腰粗13、xx一张人皮14、半斤对八两15、半路上出家16、饱汉不知饿汉饥2 / 417、背着抱着一般沉18、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19、笨鸟儿先飞20、鼻子气歪了21、比登天还难22、比上不足,比下有余23、比死人多口气24、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25、别人牵驴你拔橛子26、兵败如山倒27、兵来将挡,水来土掩28、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9、病从口入,祸从口出30、病急乱投医31、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32、不吃xx,不知啥叫苦33、不吃馒头争(蒸)口汽34、内地xx,关外xx。
35、xx百害,惟富一套。
36、xx屋里xx,xxxx里屋。
37、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在屋顶过。
3 / 438、xx外野人家,朝穿皮袄午穿纱。
39、xxxxxx风,xx下雨如过冬。
40、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41、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厍车的羊羔一枝花。
42、吉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浙江诸暨俗语1、陶朱山“游过天下八百州,不如陶朱山后一搭头”。
俗语大全
俗语大全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俗语的形成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
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
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俗语的名称与范围俗语历史久,使用广,名目繁多,说法不一,有:「里言」、「俚言」、「乡言」、「俗言」、「传言」、「常言」、「迩言」、「恒言」;「里谚」、「野谚」、「古谚」、「乡谚」、「俗谚」;「里语」、「俚语」、「民语」、「常语」、「古语」、「直语」、「鄙语」、「谚语」;「俗话」、「古话」、「炼话」、「常谈」、「俗谈」、「方言土语」、「街谈巷语」等。
可见,历来人们对于俗语的理解并不一致。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
」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后来,刘向《说苑•贵德》和班固《汉书•路温舒传》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
』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
」(《说苑•贵德》)「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
」(《汉书•路温舒传》)俗语与谚语等熟语的区别熟语关系图语义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相同这类俗语望文生义,比较容易理解。
汉语俗语概念
汉语俗语概念
汉语俗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民间流传下来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很高的表现力和可塑性。
这些俗语凝结了民族智慧和人生经验,它们既简洁明了,又富有深度和感染力,深受人们喜爱和信仰。
汉语俗语的来源和形成,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还与人们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关系。
人们在不断的生存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关工作、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形成了许多有力、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方式。
汉语俗语通常都是短小精悍的话语,具有非常高的语言艺术价值。
它们独具一格、富有诗意和绘画性,能够充分地表达人们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感受。
例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来之,则安之”等,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汉语俗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精华和文化的传承,更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指南和精神支撑。
在今天的社会中,汉语俗语依然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它们不断地被人们传承和创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同的启示和感悟。
俚语、谚语、歇后语、俗语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 3、树挪死,人挪活。 4、人无横财不发,马无夜草不肥。
5、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6、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什么叫做歇后语?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 一般有两部分构成,前半截 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 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 十分自然贴切。
•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 礼) • 耗子掉到水缸里---时髦(湿毛)
• 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什么是俗语???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 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 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 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 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 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 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 • • • • • •
晒百,朔白,成脸子——故意挑衅 出奇,出样——新鲜,与众不同 出绿——跑的意思 拉虎——邋遢 马虎瞪——迷瞪 鬼觉——臭美的意思 嗑衬——恶心 布拉——用手拍拍的意思,比如衣服脏了, 布拉布拉 • 糊肚——有点稠的粥 • 不着(zhao)---不知道
俗语的特点:
• 易懂,通常不正式,用词口语化,夹杂方 言。同时反应一定科学道理或者生活哲理。 • 简明生动,通俗有趣,口语色彩浓,含义 单纯,是俗语的主要特征。
例如: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急乱投医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 •不吃馒头争(蒸)口汽
• • • • • • • • • • • • •
白动——别动 天树杆——甘蔗 墩儿——板凳 阿(a音或e音)渣——龌龊 摆置——收拾 乌拉——形容说话不清楚 毒气——狠的意思 幺火, 协活——喊 短——说谁谁短,应该是不仗义的意思 水货——东西不是正版的,人也不地道 清倒切——早晨 老渣皮——不时髦 马几妞——知了
10条俗语
10条俗语:
以下是10条中国俗语:
1. 三人行,必有我师。
2.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3. 瓜田李下,避嫌犹嫌。
4.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5.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6.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7. 知人知面不知心。
8.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9.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10. 人心隔肚皮。
这些俗语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智慧和经验。
拓展资料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
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
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
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
“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
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
试比较下列例句: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乙、弱肉强食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乙、积重难返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乙、后来居上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乙、因小失大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乙、分道扬镳甲、前怕狼,后怕虎乙、畏首畏尾甲、打破砂锅问到底乙、刨根问底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乙、一见锺情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
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
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
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
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
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
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
如: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成语)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
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
例如:①板凳没焐热←→席不暇暖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投鼠忌器③火烧眉毛顾眼前←→燃眉之急④鸡蛋碰石头←→以卵击石⑤鸡飞蛋打一场空←→鸡飞蛋打⑥拉完磨杀驴←→卸磨杀驴⑦鲁班门前弄大斧←→班门弄斧⑧没喝过墨水←→胸无点墨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因噎废食⑩什么病吃什么药←→对症下药○11一网打尽满河鱼←→一网打尽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
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
(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
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
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
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
如: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⑥金子碎了分量在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⑨墨是可以磨浓的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11人心齐,泰山移○12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13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
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
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
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
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
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
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
如:①不认这壶酒钱②不知道哪头炕热③蝉曳残声过别枝④横挑鼻子竖挑眼⑤眉毛胡子一把抓⑥起大早,赶晚集⑦求爷爷,告奶奶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⑨摇头不算点头算⑩中看不中吃○11睁一只眼,闭一只眼○12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
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
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
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
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
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
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
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
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
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
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
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
如: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
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
如: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
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
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一个巴掌打不响-- <孤掌难鸣>;懒婆娘的裹脚--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
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
《旧唐书。
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
如《战国策。
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
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
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
"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
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
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
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
如: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
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
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
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
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
如:秋后的蚂蚁-<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
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
如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