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食用色素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天然色素的提取和精制研究进展

天然色素的提取和精制研究进展

副作用 ;另一类是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 和微生
物 等 的色素 ,称 为 天然 色 素 。由 于天 然 色素 对人 体 无毒无 害 ,营养价 值 高 ,且 有些 具有 一 定 的生
物 活性 ,因此 ,研 究 、开发 无 毒无 害 的天 然 色素
利克撤 人 就 开始 利 用 茜 草 色 素对 葡萄 酒 进 行
着 色 。 15 8 6年 ,英 国 的 W. H.P ris 授发 明 了 ekn 教
11 天然食 用色素 的发展 简史 .
1 天然 色素 概 述
色素可 分为天 然 色 素 与合成 色素 两大 类 。一

天 然食 用 色 素 作 为 食 品 着 色 剂 已 有 悠 久 历
类是 人工化 学合成 色 素 ,这类 色 素 大部 分 属于 偶 氮类 型化合 物 ,其 中有 些 在人 体 内可 代谢 生 成
分 类 和性 质 特 点 。
关键 词:天然色素 ;提取 ;精制
Th e e r h a v c n e ta t n an u ic t n o a u a i e r s a c d an e i x r c i d p r ia i fn t r l gme t o f o p n
s c t n a d p p r fn tr lpg e tw r n o u e . I u u e d v l p n a e n as o e u . i a i n r e t o au a i n e e it d c d t f t r e e o me th sb e o d p o t i f o o y m r s l d Ke r s n tr ;p g e t x a t n P i c t n y wo d : au a l i n ;e t c i ; a f ai m r o ri o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食用色素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食用色素的研究进展

子 蓝 色素 、 蓝 等 ) 靛 。食 用 天 然 色 素 主 要 是 从 动 植 物 细 胞 和 微 生
物 细 胞 中分 离 提 取 而 获 得 , 于 由
系 ,在 红 色 系 中 被 人 们 研 究 较
多 ,应 用 普 遍 的是 红 曲 色 素 , 其 次 为 黄 色 系 和 蓝 色 系 色 素 及 其
Re e r h Pr g e so i l g n sPr d c d b ir ba s a c o r s n Ed b ePime t o u e y M c o il
F r n ain e me t t o
YI Ya u 。 N —h i ZHA0 Cha g x n n — i
它色素。
食 品 工 业 和 医 药 以 及 化 妆 品 等 方 面 。食 用 色 素 分 为 二 大 类 : 食
动植物原料 的获取受到季节 、 气
用合成色素和食用天然色素 。食 用 天 然 色 素 可 以 依 据 色 素 的 色
调颜 色 , 单 的分 为红 色 系( 简 胭 脂 红 、 菜 红 、 曲 色 素 、 椒 红 甜 红 辣 素 与 辣 椒 色 素 、 子 红 色 素 等 ) 栀 、 黄 色 系 ( 色 素 、 黄 、 金 色 黄 姜 郁
在 大色 系类 的食 用 天然 色
收 稿 日期 :0 卜 ( 0 21 ) 1 7
酵方面做 了很多的研究。黄林等 [ 验得出 , 曲霉 J I 红 R在最佳 培 养 基 组 分 下 发 酵 得 到 红 曲 色 素
色 阶可达 到 2 34U m 。液 态 发 0. /L
素 中 ,研 究 进 展 最 快 的 属 红 色
Ke r :mir b a e me t t n d b e p g n ; e e r h pr g e s y wo ds c o ilfr n ai ;e i l i me t r s a c o r s o

天然食品添加剂玉米黄色素的研究进展

天然食品添加剂玉米黄色素的研究进展
Ag — ea— d c ir g n r t - o 临 食 及 隐黄素 (4 H50,rpo a t i) C 0 0 cy tx nhn等类胡 萝 ( e rlt e Ma uaDe e eain AMD) 床 医学 、 床 药 理 、 品 工业 、 化 妆 品 工
素 所 组 成 , 广 泛 存 在 许 多植 物 中 一 类 及 其 眼病 ( 种 老 年 性 角 膜 浑 浊 所 至 的 盲 业 上 高 速 发 展 , 内 天 然 黄 色 素 市 场 需 求 是 一 国
i : 。。 . i 圜 。。 . 。 。 : 。 。 。。 . 。
研 究 报 告
天 然食 品添 加 剂 玉米 黄 色 素 的研 究进 展
张智’ 王婷婷’ 邹心 东 张均韬 (. 1 东北林 业大学 哈尔滨 1 0 4 ; 2 黑龙江佰 益食品发展 有 限公 司 00 5 . 哈尔滨 1 0 7 ) 0 8 5
【^ 2 】
且 , 眼睛 的 晶状 体 中存 在玉 米 黄 色 素 , 在 它 残 留的 问 题 , 纯化 工 艺 一 般也 比较 繁 琐 , 且 能 淬 灭 单 线 态 氧 , 间接 地 减 少 晶 状 体 蛋 能
因此 , 关 玉米 黄 色 素 提 取 和 纯 化 的 方法 有 仍 有 待 进 一 步 研 究 。 外 , 米 黄 色 素 对 另 玉
在 玉米 籽粒 中含 量约 0 0 ~0 9 g 1 0 。 人 。 Sd o 等(94对 A . 1 .r / 0 g a 据 e d n 19 ) MD 者3 5 患 6 人和 而 我 国黄 色素 实际 产 量不 足6 0吨 , 且 国 00 并
患 症 而 且 是 生 产 保 健 食 品添 加 剂 , 作 为 天 然 和 玉 米 黄素 的黄 绿 色 蔬果 者 , AMD 危 供 不 应 求 势 头 。 米 黄 色 素 有 着 广 泛 的应 它 玉 色 素 已 被 欧 美 等 许 多 国 家 批 准 为 食 用 色 险 性 明显 下 降 。 年 来 , 究 表 明 , 米 黄 用 和 经 济前 景 。 此 提 高 玉 米 黄 色素 的提 近 研 玉 因 素。 由于 对 人 工 合 成 色素 和 有 关 添 加 剂 潜 色 素 以 高 浓 度 存 在 于 人 眼 底 黄 斑 中 , 作 取 产 量 以 及 提 高其 稳 定 性 是 当前 工 作 的首 可 在影响的不确定性 , 因而 在 崇 尚 自然 的 今 为 近 紫 外 蓝 光 的 吸 收 剂 行 使 保 护 功 能 , 防 要 问题 。 目前分 离 纯 化 玉 米 色 素 的 方法 一 天 , 类 天 然 的 食 品 添 加 剂 受 到广 泛欢 迎 止 黄斑 氧 化 损 伤 , 保 护 黄斑 免 遭 破 坏 ; 这 以 并 般 都 用 到 有 机 溶 剂 , 可 避 免 地 存 在 溶 剂 不

天然多功能食用色素的研究进展

天然多功能食用色素的研究进展
产 的产 品列入 天然 色素 范畴 。
超临 界萃取 法 目前所 用萃 取剂 主要 为二 氧化 碳 ,由于其 极性 限制 , 目前该 技术 主要用 于提取
胡萝 卜 素类色素如辣椒红、叶黄素等。对极性较大的花色苷类色素 ,尚有待于开发新的超临界萃
取剂 和修 饰剂 。
上述各法中,组织培养法 ,酶反应法 ,微生物发酵法和超临界萃取法是今后 的发展方向。 13 天然食用色素的纯化方法 . 用一般萃取工艺经浓缩而得到的天然色素产品,通常色价低 ,杂质多和有异味。这些都将直 接影响天然色素的稳定性 、染着性及其应用 ,因此对色素产品的精制十分重要。 目 前天然色素的
能耗 大等 缺点 。
收稿 1期 :20 —1 —1 5 1 05 2 9

1 ・ 2
维普资讯
20 0 6正
广 东微量元素科学 G A G O G WE uA G Y A S E U U N D N I N U N uK x E
6 种 E 2。 o 1 I —
目 国外的食品着色剂大多以天然色素为主 ,合成色素为辅。我国的天然食用色素研究起步 前 较晚 ,目前尚处于天然色素与合成色素并存的状况 ,但我国已把开发天然食用色素作为发展食 品
添加剂 的一个 重要 方 向 。仅 国家 “ ・ ”重 点科 技攻 关项 目就 开发 了 四种天 然食用 色 素新 产 品 , 七 五
红 、酒糟 红 的生 产 。
用微生物发酵法来生产天然色素的方法历史悠久。我国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用发酵法来生产红
曲 ,用发酵 法来 生 产 . 萝 b 胡 素也 已成功 。
人工合成法是用化学方法合成与天然色素结构一致 的物质。如用该法来生产 一 胡萝 卜 、 素

我国食用天然蓝色素研究进展

我国食用天然蓝色素研究进展
我国食用天然蓝色素研究进展
毛得奖1 ,朱亚玲2
( 1. 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济南 250353; 2. 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济南 250353)
摘 要: 天然色素具有安全、营养、多功能性的特点。天然蓝色素是天然色素中的稀缺色素。植物和微
生物是生产天然蓝色素的主要原料来源。植物天然蓝色素主要有靛蓝、栀子蓝、藻蓝蛋白色素等。链霉菌、
151
3 微生物天然蓝色素
虽然目前大多数天然蓝色素产品仍是以动植 物材料为原料制取的,但是这类材料的获取容易 受到季节、气候、产地等因素的制约,从而使得 天然蓝色素的产量非常有限,因而价格昂贵,难 以普及应用。微生物生长迅速,而且自然界中能 够产生色素的微生物种类非常丰富,利用微生物 资源生产天然色素基本不受资源、环境、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因而具有利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植物来源的材料生 产天然色素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采用微生物生 产天然色素 终 将 会 成 为 天 然 色 素 来 源 的 主 流[24]。
假单胞菌、假交替单胞菌、杜檊氏菌、黄杆菌、出芽短梗霉、光合细菌、基因工程菌株等微生物中的某些种
类能够产生天然蓝色素,其中放线菌紫 ( 红) 素、绿脓菌素、紫色杆菌素为兼具抗生素作用的蓝色素。超声
波破碎、柱层析和高速逆流色谱、超临界流体法、微滤和超滤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天然蓝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精
制纯化,微胶囊化、酯化、醚化、酰化等促进色素稳定的反应技术也被应用于改善天然蓝色素的稳定性及色
常有限。有机天然蓝色素则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微 生物材料。蓼蓝、茶蓝、马蓝、吴蓝、菘蓝等木 蓝属植物的叶子可以用于制取靛蓝染料[4]。栀子 蓝 色 素 是 用 茜 草 科 植 物 栀 子 ( Gardenia jasminoides) 的 果 实 中 的 栀 子 苷 制 备 的[8]。 麦 冬 ( Ophiopogogon japonicus) 果实[9 - 10]、爵床科植物 山蓝 ( Peristrophe baphica) 、 [11] 紫 甘 蓝 ( Brassica oleracea) [12]、蓝粒小麦 ( purple and blue - grained wheat) 种子[13]等植物来源材料都用于制取相应 的蓝色素。虽然有研究报道转基因棉花和转基因 玫瑰能够产生蓝色素,但这类转基因植物材料因 来 源 珍 稀, 目 前 尚 不 能 用 于 生 产 天 然 蓝 色 素[14 - 15]。螺旋藻、蓝藻、念珠藻等藻类可用于制 取藻蓝蛋白色素[16 - 18]。牡蛎舟形藻 ( Haslea ostrearia) 能产生提高牡蛎经济价值的蓝色马雷讷 素[19]。大蒜 ( Allium sativum) 经醋浸制后能发生 绿变,其中可以分离出蓝色素[20 - 21]。有些微生物 如链霉菌 ( Streptomyces sp. ) 、假单胞菌 ( Pseudomonas sp. ) 、 假 交 替 单 胞 菌 ( Pseudoalteromonas sp. ) 、杜 檊 氏 菌 ( Duganella sp. ) 、出 芽 短 梗 霉 ( Aureobasidium sp. ) 、紫色非硫细菌等可利用培养 基质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各不相同的蓝色素,另有 一些基因工程菌株可以产生靛蓝色素[22 - 23]。

甜菜红色素的研究进展

甜菜红色素的研究进展

技术装备Technology and equipment甜菜红色素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甜菜红色素的组成、理化性质、提取与纯化、检测方法、应用及其展望,为甜菜红色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甜菜红 理化性质 提取纯化 应用张建霞 袁红波 薛强 李静 暴海军(河北省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曲周 057250)1 引言食品中使用到的色素分为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类。

近年来由于合成色素在安全性方面尚有争议,人们对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且兼有营养保健功效的天然色素颇为青睐,天然色素顺势成为色素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甜菜红色素以其安全,无毒副作用且具有改善肝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成为取代合成红色素最理想的天然红色素之一[1]。

2 色素来源及组分甜菜红色素广泛存在于藜科、苋科、仙人掌科、商陆科等多种植物中,其中藜科最为人们熟悉的是红甜菜。

甜菜红色素就是从藜科植物红甜菜中提取的水溶性天然食用色素,属于吡啶类衍生物,基本发色团为1,7-二偶氮庚甲碱。

是红甜菜中所有的有色化合物的总称,由红色的甜菜花青和黄色的甜菜黄素所组成。

甜菜花青的主要成分为甜菜苷(Beranin),占红色素的75%~95%,其余尚有异甜菜苷、前甜菜苷和异前甜菜苷。

甜菜黄素包括甜菜黄素Ⅰ和甜菜黄素Ⅱ[1]。

3 理化性质3.1 溶解性甜菜红色素易溶于水和含水溶剂,为水溶性色素,难溶于醋酸、丙二醇,不溶于无水乙醇、甘油、丙酮、氯仿、油脂、乙醚等有机溶剂。

3.2 酸碱环境反应特性甜菜红色素呈红色或深紫色液体、块或粉末或糊状物,色泽鲜艳,但其色调受pH值影响,当pH在3.0~7.0时为红色,且较稳定;pH在4.0~5.0时最稳定;当pH<4.0和pH>7.0时,颜色有红色变成紫色;当pH>10.0时,甜菜红色素中的甜菜色苷转化为甜菜黄质,溶液颜色迅速变黄。

由此说明甜菜红色素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较稳定。

天然食用黄色素研究进展

天然食用黄色素研究进展

有研究表 明,在食 品着色剂方面,黄色素是 类主要 的食用色素的品种 ,因为黄色色调与其 他色调相 比,相对 比较柔和 、诱人 ,可以使消费 者产生强烈的购买欲 ,国内天然黄色素市场需求 量在 l O万吨以上 ,占色素总需求量 的 6 % ,而 o 我国黄色素实际产量 不足 60 00吨… ,加之 国外 市场 的大量需要 ,天然黄色素呈现 出供不应求 的 势头 ,故食用黄色素的开发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及经济潜力。本文主要对几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食
Ke r s au a e o ime t a d na y l w ime t u e m i y wo d :n tr ly l w pg n ;g r e i e o p g n ;e r u n;e rh mi i a t a d n;mo a c 8y l w p g n c u n su e o i me t t — a
Th e e r h a d p o r s fe i l a u a e lw ime t e r s a c n r g e s o d be n t r l l y o pg ns
T G U l Z AO i QI ins e g AN Qi - n i H Ha a- n T h
维普资讯
试 验 研 究
天然食用黄色素研究进展
唐 秋 琳 赵 海 戚 天胜
(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四川成都 , 104 1 60 6 2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 ,四川成都 , 10 1 604 )
摘 要 :目前 , 兼具 营养保健功效 的天然 色素是 色素发 展 的必然趋势 。黄色素是 一类 重要 的天然色素 ,
廉 ,容易实现大规模生产 ,长期 以来一直作 为食
品着色剂广泛使用。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

植物性天然色素的研究进展

植物性天然色素的研究进展
・专题综述・
北方园艺2011(17):208~211
植物性天然色素的研究进展
王丽霞1,刘 坤2,张秀媛1
(1.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2.张家口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在人类食物的所有成分中,天然食用色素作为一类重要的、较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应用于食品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它们不但具有呈色作用,而且还有营养与保健功能,对人体健 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发利用天然色素在食品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现对几种 植物性天然色素的特性功能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促进色素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食品;天然色素;特点;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TS 2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009(2011)17一0208—04 食用色素可以改善食品色泽,是食品添加剂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用色素分为人工合成色素和天然 色素2种类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 注,陆续发现合成色素中不少品种具有严重的慢性毒 性和致癌性。经过国内外研究发现,天然色素不仅安 全性高,色调柔和,再现了大自然的色彩,而且有些具 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属于功能性天然食用色素,提高了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赖度。 目前,世界各国正大力开发和利用食用天然色素, 合成色素则将逐渐被天然色素所取代。天然色素广泛 存在于多种生物体,根据其来源划分,主要包括矿物色 素、植物色素、动物色素、微生物色素等[1]。而大多矿 物色素对人体有害,不能用于食品的着色,动物及微生 物色素的应用较少,植物色素是应用最多的一类,其使 用非常广泛,应用于饮料、糖果、糕点、酒类等食品和保 健食品的着色[2]。
6|。
王威等[171将玉米黄色素添加到人造奶油、硬糖、 软糖中,结果显示,人造奶油呈现自然黄色,硬糖呈现 稳定的黄色,软糖着色后色泽自然、逼真、可代替合成 色素使用。另外,玉米黄色素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 花卉中,目前美国新奥尔良食品研究所与Kemin公司 合作,共同推出含加玉米黄色素营养成分的眼保健 饮料。 3.3姜黄色素 姜黄色素又称为姜黄素,是从中药姜黄中提取的 一种天然色素。姜黄素的主要成分包括姜黄素、脱甲 氧基姜黄素和脱双甲氧基姜黄素,是大自然中极为稀 少的二酮类有色物质。 姜黄色素的结晶是橙黄色粉末,有特殊的芳香气 味,具有亲脂,易溶于甲醇、乙醇、碱和冰醋酸,微溶于 水、苯和乙醚等,但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在酸性和中性 溶液中显黄色,在pH>9的碱性溶液中显红色。 A13十、Fe抖和Cu2+等金属离子及强光、高温等影响姜 黄色素的稳定性,但蔗糖、淀粉以及Na+、C1一和Zn2+ 等离子对色素的影响不大n引。 姜黄色素通过改变诱变物代谢和间接抑制诱变物 代谢起到抗诱变作用;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癌细胞表 达和致癌物的活化,具有抗肿瘤作用;通过抑制空气和 Fe2T、Cu2+氧化脂质和抑制亚硝酸氧化血红蛋白以防 止DNA的氧化损伤,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抑制细胞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U)L),从而具有降血脂和抗 动脉粥状硬化作用[1…。梁锦丽等研究表明,姜黄色素 对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肉、面包、豆腐和葡萄汁具有一定的防腐性[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精细化工综述性论文
(调查报告)
题目:天然食用色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家伟
学号:14218010
院别:海洋科学技术学院
班级:14化学
指导老师:宋维春老师
2016年 11 月 20 日
天然食用色素的研究进展
14化学 14218010陈家伟海南科学技术学院
摘要
食用色素广泛应用于食品、日化、医药行业,用食用色素着色对提高食品的嗜好性及刺激食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具有一定营养价值的天然多功能色素更是食用色素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天然资源;多功能食用色素;研究发展
1 天然食用色素的研究现状
1.1 天然食用色素的品种开发现状
随着许多合成色素被证明对人体有害,其使用已逐渐受到限制。

1958年在使用的合成食用色素超过90种,至今在使用的日本有10种,英国有16种,我国只有7种。

充分利用价廉的天然资源开发天然食用色素已是大势所趋。

据统计,日本的天然食用色素年用量已超过18 000 t,为合成食用色素用量10倍以上。

美国天然食用色素近几年销售额年增长率均高于10%。

在天然食用色素的研究开发中,日本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列入使用目录的天然食用色素已超过60种。

目前国外的食品着色剂大多以天然色素为主,合成色素为辅。

我国的天然食用色素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天然色素与合成色素并存的状况,但我国已把开发天然食用色素作为发展食品添加剂的一个重要方向。

仅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就开发了四种天然食用色素新产品,而列入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天然食用色素已达30种以上。

可以肯定,凭借我国丰富的天然资源和国家政策支持,我国的天然食用色素研究今后必将迅速发展。

1.2 天然食用色素的制备方法
天然食用色素的稳定性较差,对光、热、酶菌等较敏感。

为保持其天然性与稳定性,天然食用色素的制备方法一般都采用物理法。

根据色素的原料、用途及剂型不同,其制备方法可分为压榨法,粉碎法,溶剂萃取法,组织培养法,酶反应法,微生物发酵法,人工合成天然色素法,超临界萃取法等[3- 6]。

压榨法和粉碎法工艺简单,但产品质量较差,一般很少用。

溶剂萃取法是目前天然食用色素生产的主要方法。

该法的优点是投资少,设备简单,但存在能耗大等缺点。

组织培养法是利用组织细胞培养来生产天然色素的方
法。

该法的优点是产量高,不受自然气候的限制。

目前该法应用较成功的例子是甜菜红与紫草色素的生产。

酶反应法是利用酶的催化专一性来生产天然色素的方法。

该法的研究较活跃,已用于辣椒红、酒糟红的生产。

用微生物发酵法来生产天然色素的方法历史悠久。

我国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用发酵法来生产红
曲,用发酵法来生产β-胡萝卜素也已成功。

人工合成法是用化学方法合成与天然色素结构一致的物质。

该法的缺点是产品中可能含有合成中残留的各种有害物质,故部分国家并不把此法生产的产品列入天然色素范畴。

超临界萃取法目前所用萃取剂主要为二氧化碳,由于其极性限制,目前该技术主要用于提取胡萝卜素类色素如辣椒红、叶黄素等。

对极性较大的花色苷类色素,尚有待于开发新的超临界萃取剂和修饰剂。

上述各法中,组织培养法,酶反应法,微生物发酵法和超临界萃取法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1.3 天然食用色素的纯化方法
用一般萃取工艺经浓缩而得到的天然色素产品,通常色价低,杂质多和有异味。

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天然色素的稳定性、染着性及其应用,因此对色素产品的精制十分重要。

目前天然色素的纯化方法主要有离子交换树脂法,吸附法,超滤法及酶法。

离子交换树脂法可除去糖、有机酸、无机盐等,如用此法纯化虎杖黄色素、葡萄皮色素等。

吸附法可用于除去色素产品的异味,如用此法除去萝卜红色素的臭味等。

超滤法是目前天然色素纯化较理想的方法,它兼有浓缩与净化双重效能,其效果优于一般的蒸发法、脱水法。

目前该法已用于花色苷类色素的纯化。

酶法精制是色素纯化的较新方法,目前该法已用于叶绿素的除臭。

上述各法中,超滤法和酶法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1.4 天然食用色素的改性
某些天然色素的性质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如胡萝卜素类色素多数是脂溶性的,这使它在很多食品中难以应用,又如目前天然色素中,绿色素与蓝色素的品种少,需求大,为此人们对一些天然色素进行了改性研究,主要是溶解度改性和色调改性。

溶解度改性主要是对脂溶性色素的改性。

此法主要是通过薄膜和微囊技术改变色
素的溶解、分散特性,并可提高天然色素的稳定性。

目前较成功的是开发了水溶
性β-胡萝卜素。

对水溶性色素的溶解度改性也有研究,如日本对一些黄酮类色素进行了改性研究。

色调改性是通过化学方法与生物方法改进天然色素的色调,如用辅色素增强花色苷类色素的色调,用酶法将栀子黄色素改性,生产出栀子蓝、栀子绿色素等。

天然食用色素的改性研究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天然多功能食用色素是天然食用色素的一种,以上对天然食用色素的纯化方法与改性对于天然多功能食用色素同样适用。

2 天然多功能食用色素的最近研究
2.1 天然多功能食用色素是天然食用色素的发展方向
随着食品添加剂向多功能化发展,多功能天然食用色素的研究日趋活跃。

食用色素一般来说并无营养功效,而多功能食用色素改变了人们这一传统观念。

在多功能食用色素中,营养型天然食用色素倍受瞩目,最为成功的是胡萝卜素类色素。

由于胡萝卜素类是维生素A类的前体,同时很多研究均发现胡萝卜素类有显著的防治癌症与心血管病的作用,因此国外把胡萝卜素类列为营养添加剂,美国已把β-胡萝卜素应用到婴幼儿食品中,又如叶绿素铜钠有止血消炎的作用,我国已把它应用到牙膏中,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可以预言,多功能天然食用色素是今后食用色素的发展方向。

结语:与合成色素相比,天然色素最大的缺点是稳定性差,稳定化技术的研究是实现工业化生产及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特别突出。

由于我国天然色素的生产厂家大多数设备落后,产品的稳定性差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的天然色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对天然色素的稳定性,我国的研究水平尚不高,加强
这方面的研究已是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林森.精细化工生产配方与应用手册[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 1999: 11- 13.
[2]丁学杰.精细化工新品种与合成技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3: 90- 91.
[3]刘德峥.精细化工生产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2- 7.
[4]潘长华.实用小化工生产大全:第二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 401.
[5]凌关庭.天然食品添加剂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201- 2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