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中国工艺美术史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清窑——
• 位置:浙北德清
• 时代:始于东汉.隋唐衰落.宋代停烧 • 品种:黑瓷为主.且较精致.兼烧青瓷
黑瓷盘口瓶
越窑—— • 位置:浙江东北部绍兴、宁波 • 时代:始于东汉,终在北宋 • 发展:三国至西晋发展迅速 三国,胎灰白,釉青色; 西晋,胎灰或深灰色,釉色青灰; 东晋南朝,盛况不再;低靡延续到唐代前期
龙凤虎纹锦幡头
时代新风——6世纪以来,联珠纹出现、植物纹增多、题材写实 • 联珠纹 形象:多个小圆珠组成,或排成条带等形状,或围成一个圆圈等 ,包围主题纹样(联珠圈) 地位:6世纪中叶~7世纪80年代中国最重要装饰题材 渊源:萨珊波斯更早,初唐圈内主纹多含祆教含义
“胡王”联珠纹锦 残长19.5,宽15厘米 1964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十八号墓(589
第五节 结语
• • • • •
• •
二、影响 传承—— 联珠纹:隋、唐前期最重要题材 绣像:唐代盛行 陶瓷:隋唐白瓷、青瓷 夹纻造像:唐代 瑞兽镜(题材、构图):隋、初唐 潮流—— 植物纹样大量出现 形象表现写实倾向
交流—— • 受域外影响 • 影响域外 丝绸:大批外销,技术西传 东汉晚期,技术传到新疆 以后,再传入中亚、波斯、以至东罗马帝国 5世纪以后,波斯锦、大秦锦
蓝印花两种 北朝 上长19,宽4, 下长11,宽7厘 米 1959年新疆 于田县屋于来克 古城遗址出 土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博物馆藏
第三节
一、概说
陶瓷
种类——餐饮器、存贮器、盥洗器、文具、明器等 装饰——刻划、模印、贴花、堆塑、点染、绘画 品种——青瓷(主流)、黑瓷(普遍)、白瓷(创造) 中心——
THE END
文化:宗教(道教、佛教)盛行,佛教风靡
• • 佞佛无分南北,信教不论尊卑 工艺美术:莲花装饰、夹纻造像
西晋以后的南北差异—— 十六国到北朝:少数民族政权 南北民族融合,东西文化交流
游牧民族:禽兽装饰、贵金属工艺
西方文化涌入:金银、玉石、玻璃器 影响:丝绸、陶瓷、金银器 东晋到南朝: 汉族政权,文化较纯净,延中国传统 。
北周李贤墓出土的鎏金银壶 出土于宁夏固原
三、铜镜和玉器 • • • • 铜镜—— 概况:延续东汉后期的低谷 种类:神兽镜、变形四叶纹镜、夔凤镜、瑞兽镜 生产:南盛于方,浙江绍兴、湖北鄂城(孙吴前期都城) 影响:日本仿铸神兽镜
• 玉器:
• 器型特征:这个时期的玉器,器型特征沿袭汉代风格,但在器型设计上具
年)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植物纹—— 大量出现:南北朝后期 种类:暂未发见的莲花、忍冬(佛教)
《对鸡对羊灯树纹锦 》 长24,宽21厘米 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 斯塔那墓葬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 馆藏
树纹锦
五、棉麻织物 棉—— • 西南、南部少数民族 闽广木本棉五色斑布“文最繁缛” • 西北 出土:东汉,新疆吐鲁番 品种:白叠 发展:曹魏已享誉 南北朝名产 麻—— 地位:尤其在南方,最多 名品:西南筒中黄润,精美在柔细
• 意义:现有最早的绣像
供养人像刺绣
北魏 长49.4, 宽29.5厘米 1965年甘肃省 敦煌莫高窟105 ----106窟窟前出 土 甘肃省敦煌文物 研究所藏
四、丝绸图案
东汉遗韵—— • 文献:《邺中记》石虎(334~349年)织锦署锦名 • 实物:吉祥文字、云虡纹
“富且昌宜候王夫延命长”履
彩绘人物故事 图漆屏风 北魏
漆色较多,鲜艳明快, 勾画细致认真。
屏风漆画列女古贤 图(之三局部 楚 莊樊姬)
二、金银器
生产——北盛于南 • 原因:迁徙中保有财富 种类——饰物远多于容器: 首饰(耳环、戒指、簪、钗、栉背) 带饰(带扣、牌饰),冠饰(步摇) 马饰(当卢) 漆木器部件(铺首、泡、钉、环) 不明牌饰 • 金器远多于银器:此期金银器常为饰物 十六国北朝上层看重高值材料
5、马钧及苏蕙
马钧—— 字德衡,曹魏时扶风人
• 著名机械改革、发明家:指南车、翻车、改进发石车 • 改革绫机:五十综五十蹑、六十综六十蹑——十二蹑 • 贡献:提高工效,造福大众 苏蕙—— 字若兰,始平人;嫁前秦显宦窦滔 • 回文锦:思念远方丈夫,织锦寄赠 (长宽各8寸,840字,200余首回文诗)
一、漆器
制作——
胎体:木质,夹纻胎(佛像 ) 器形:容器居多,耳杯、盘、盒、奁、槅、攒盒 装饰 素面:黑、红,绿沉色 彩绘:题材——动物、人物 (生活场景、历史故事) 犀皮 戗金
出土—— • 南方:安徽马鞍山孙吴朱然墓(249年):60余件,最重要
• 北方(虽不及南方,但屡有出土)——
辽宁朝阳壁画墓(时代相当于东晋):盒、壶、钵、盘、勺等10件 辽宁北票北燕冯弗素墓(415年):嵌骨花纹黑漆盒 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484年):漆画屏风(密陀僧绘) 宁夏固原北魏墓:漆画棺板重要(联珠、忍冬纹,人物着鲜卑装)
原因—— • 萨满教尚白:北方民族早期都曾信奉 隋唐白瓷:与北方民族关系 辽、元白色工艺品:统治民族来自北方草原
北朝白瓷莲瓣纹四系罐
第四节 其他
格局——南盛于北,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 官府:达官显贵、皇家 《邺中记》: 后赵御用漆器之美 《东宫旧事》:东晋宫廷漆器之多 民间:政府颁布生产管理法令 晋政府规定,造作之前,须先禀报,作成后, 物上题写制成年月、工匠姓名 《齐民要术》专门传授漆器的存贮方法 要在器
彩绘鸟兽鱼纹漆槅
彩绘瑞兽纹漆攒盒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三国吴 )
犀皮鎏金铜扣漆耳杯
锥刻戗金漆盒盖
漆画,在这一时期有 较大发展,主要涂画 在棺椁、屏风等木板 上,表现内容丰富, 山西大同出土司马金 龙北魏墓木板漆绘, 有“舜帝二妃,娥皇、 女英”等内容。另有 神话故事、生活图像, 也有描绘墓主人形象 的。
2、造型 种类—— • 餐具、饮器、文具、照明器、盥洗器、溺器、明器
重要特点——形仿动物
《青瓷虎子》
三国 吴 高15.7,长20.9, 口径4.8厘米 1955年江苏省南京 市赵士岗出土 中 国历史博物馆藏
瓯窑青釉 辟邪烛台
新器形——托盏 • 饮茶、饮酒难确证 (唐人称饮茶托盏创 制于中唐)
青瓷刻莲瓣纹托盏
三国西晋的器物造型常常浑圆饱满,东晋南朝则清秀修长。
青瓷鸡首瓶三种:(左:西晋;中:东晋;右:南朝)
青Baidu Nhomakorabea羊形烛台(左:西晋;右:东晋)
3、装饰 变化——三国西晋较精,而后相对粗放。 装饰手法——
刻划
题材:几何纹(弦纹)、 莲瓣、卷草
流行:东晋南朝
青瓷刻花壶 南朝 高21.5, 口径11,底径 12.3厘米
有创新和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礼仪类玉器,在魏 晋南北朝时期已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装饰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
制作特征:工艺可分为片雕、镂雕、圆雕三种。琢玉工艺技术基本延续汉
代的方法,总体上不如汉代精美,抛光也不够精细,但从刘弘和高崧墓出 土的玉器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很多玉器制作工艺,明显高于汉代。
• 贡献:文学、艺术价值低,因文人煽惑鼓噪,声名反高
璇玑图
三、刺绣
孙吴赵夫人——针绝 • 贡献:小说《拾遗记》,绣孙权军事地图 • 形象:“列万国于方帛之上” ,“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细部 绘出
重要绣像:说法图
• 造作: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首都平城(大同) • 施主:广阳王元嘉 • 出土:敦煌莫高窟 • 形象:供养人衣孝文帝改制前鲜卑贵族女装
•
玉质特征:以新疆和田玉为主,也有玛瑙、绿松石、青金石、琥珀、煤精、
滑石、大理石等。
镂空 龙纹 白玉 带头
•
• • • •
一、风貌与其演进 风貌——无统一风格 原因:分裂、政权更迭,不同地域、文化、民族 南北差异 原因:风土民情制约、民族成分、中西联系 演进—— 三国西晋: 延续汉风,雄健瑰奇,清新自然 十六国北朝:雄强华丽 东晋南朝: 清秀温柔 意义:承上启下 隋唐五代前期延续北朝,后期延续南朝
2、长江中下游地区 • 中心:扬州、荆州(湖北江陵)、豫章郡(江西北部) • 锦的发展:不产——灭后秦迁百工——西北民族来求
3、蜀地 • 品种:蜀锦。蜀汉量大质低,西晋量大质优
4、新疆 • 中心:龟兹(库车)、疏勒(喀什)、高昌(吐鲁番)、于田(和田) • 品种:锦,“丘慈(龟兹)锦”、“疏勒锦” • 意义:与汉地区别——粟特风
北京故宫博物 院
印花
题材: 几何纹(联珠、 网格) 流行: 西晋最早流行, 延用南朝
青瓷印纹洗
• 贴花 制作:以阴模做成阳 纹,贴到器表 题材:动物、人物 流行:三国西晋
青瓷贴花唾壶
• 褐斑 制作:釉上以高铁料点染 流行:三国后期出现,东晋南 朝使用更多
青瓷褐斑罐
• 堆塑 代表:堆塑罐(谷仓罐、魂瓶) 流行:三国西晋越窑 三国晚期最精 造型:圆雕式楼阁、庭院、仓廪、主仆、乐 舞、禽畜俱全,仙人、佛像 功用:殉葬品
青瓷堆塑罐
三、北朝的青瓷和白瓷
1、北方瓷器的兴起和青瓷 兴起——北魏中期 窑址——河北、山东,数量少,面积小 青瓷——特点:胎厚质粗,釉偏黄,易剥落
与南方的差异 造型:雄放挺拔,较多空间变化 装饰:精品立体化、繁缛华丽
青瓷仰覆莲花尊
西方因素—— • 原因:北朝上层对西方文明钟爱
黄釉乐舞纹扁壶
2、白瓷及其意义 兴起—— • 出现:应在北齐晚期,575年安阳范粹墓 • 实物: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 意义—— • 增添釉色,彩绘理想底色 问题—— • 首创于瓷史不悠久、技艺较滞后的北方
中国工艺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绪言
三国:公元220年——265年 西晋:公元265年——316年 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 南朝:公元420年——589年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
政治: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民族融合。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精神上自由、解放、富于热情和艺术精神。
二、生产格局 格局——
• 官府:畸形发达(恣情欢娱,竭力造作)
沿袭旧制,制作系统较完备
中央官府垄断高档制作,禁限
• 民间:沉闷凄凉(民生艰难,制作萎缩) 丝绸、陶瓷仍产,精良考究者少 南方:陶瓷、漆器、纺织 北方:十六国,备受摧残;北魏统一后,逐渐恢复
生产中心——
• 陶瓷:江浙领先,中原继起(北朝后期)
• 丝绸:中原,蜀地发展 • 漆器:蜀地(魏晋)
第二节 织绣
一、引言 官府—— • 机构:各政权往往设立 • 生产:工匠多、产量高
品种—— • 官府:重纹彩——锦罗绫绮 • 民间:多无纹——绢缣(细绢) 出土—— •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民丰尼雅 青海都兰热水、甘肃敦煌莫高窟
二、著名丝绸产区及人物 1、中原 • 品种:锦、绣、罗、绮、绵、缣
1、代表性瓷窑
瓯窑—— • 窑址:浙江南部温州 • 时代:创于东汉,终于元 • 品种:青瓷,釉色淡青
婺州窑—— • 窑址:浙江中西部金华、衢州 • 时代:始于东汉,盛于唐北宋,终于明 • 品种:青瓷、酱色釉、黑釉 • 装饰:化妆土:含铁低,反复淘洗,细腻的白色瓷土。以其泥浆 施挂于坯体,遮覆较深的胎色或较粗的表面。能使较差的胎料产 品取得较好的效果
• 装饰
题材:马、羊、牛 、鹿、神兽 技术:掐丝镶嵌, 东汉传入中国,源头 西亚、南欧
镶珠宝首饰
容器—— • 西方输入:中亚、波斯、东罗马 原因:北朝上层对西方文明爱慕 出土:北方或西北,入土时代基本在北朝 所得不足20件,多半被确认来自西方 • 本土制作 《洛阳伽蓝记》:河间王元琛 “以银为槽,金为锁环” 北魏和平二年(461年)秋作黄金合盘十二具 赞皇李希宗夫妇墓(544、575年):银碗产地有争议 意义—— • 融汇:中国传统、北方草原、西方文明 • 后世:唐代辉煌创造条件
• 南方:主产地,质量代表
• 北方:瓷器起步晚,量少质低,文化内涵丰富
二、南方的青瓷及黑瓷 浙江—— • 中心:东北部、南部、中西部、北部及江苏南部 • 发展:三国西晋繁荣,后转萧条,生产规模缩小,器形减 少,装饰简化
其他—— • 东晋南朝:江西洪州窑,湖南湘阴窑,福建怀安窑、磁灶 窑,四川青羊宫窑、邛崃窑,占据当地市场份额 • 面貌:受越窑等影响,但有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