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新闻现象分析
2020地理新闻报道20篇及分析
2020地理新闻报道20篇及分析一、北欧现“热带夜晚”瑞典气象和水文研究所27日称,北欧国家正经历气温飙升,部分地区出现“热带夜晚”。
在瑞典境内,最极端热浪已经扑向最北端。
瑞典最北城镇马库斯温沙26日出现摄氏34.8度的高温。
瑞典气象和水文研究所专家指出,这是瑞典自1945年以来最北地区的最高温。
瑞士28日报道称,由于气候变暖加剧,瑞士冰川加速融化,极大地影响到瑞士当地的旅游业。
为此,瑞士居民近来自发地为冰川盖上巨型白色毯子,以阻隔高温。
虽然“盖毯子”的过程十分艰巨,但居民们都主动出钱出力。
瑞士科学家表示,这种做法能一定程度上减缓冰川融化的速度,但不能彻底阻止冰川融化。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暖1. 原因:(1)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过量二氧化碳;(2)毁林等。
2.危害: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等。
3.措施: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等。
二、孟加拉国洪灾据新华社7月28日报道,孟加拉国部分地区的洪灾已造成至少75人死亡,600多万人被迫撤离家园,流离失所。
据新闻此前报道,自本月15日以来,连日暴雨引发的洪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已导致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三个相邻南亚国家上百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受灾人口接近1000万。
洪灾不仅让这些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而且引发了一系列山体滑坡和疟疾等次生灾害。
印度北部、东北部与尼泊尔和孟加拉国每年6月至9月是季风雨季,雷电暴雨天气频发,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
但有分析认为,今年天气显得有些异常,旱季异常燥热,雨季一开始就强降雨造成洪灾泛滥,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正在影响南亚次大陆。
与此同时,上述三个国家薄弱的洪水预警和防范体系也使得洪灾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知识点:季风与洪涝灾害1.亚洲季风2.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 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②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 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2)人为原因:④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新闻学概论的案例分析
新闻学概论的案例分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作为我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其影响力日益凸显。
新闻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规律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新闻的本质、功能以及传播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具体案例的分析,深入探讨新闻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原则。
案例一:“假新闻”的泛滥与危害在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一则关于希拉里·克林顿涉嫌与一家儿童贩卖组织有关的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这则假新闻声称有确凿证据表明希拉里参与了非法活动,但实际上毫无根据。
这则假新闻迅速扩散,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和对希拉里的负面评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举的走向。
这个案例反映了假新闻的几个重要特点和危害。
首先,假新闻往往利用人们的恐惧、偏见和好奇心来吸引注意力。
在这个案例中,儿童贩卖是一个极其敏感和令人恐惧的话题,容易引发公众的强烈反应。
其次,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使得假新闻能够在短时间内覆盖大量人群,而缺乏有效的核实机制使得其传播难以遏制。
最后,假新闻会对个人、社会和政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于希拉里来说,这则假新闻损害了她的声誉和形象;对于社会来说,它破坏了公众的信任和社会的稳定;对于政治来说,它可能干扰选举的公正性和民主进程。
案例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2018 年,某地发生了一起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
当地一家主流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不仅详细介绍了事件的经过和造成的危害,还对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进行了批评。
然而,另一家媒体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却更多地强调了政府为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和努力,对监管不力的问题只是轻描淡写。
这两个不同的报道方式反映了新闻报道中客观性与倾向性的问题。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求记者如实反映事实,不加入个人的主观意见和情感。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完全的客观性往往难以实现。
记者的价值观、立场以及所属媒体的立场和利益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报道的角度和侧重点。
在这个案例中,第一家媒体的报道更倾向于批评和监督,而第二家媒体的报道则更倾向于支持和肯定政府的行动。
国内外时事与新闻分析
国内外时事与新闻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时事和新闻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触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大量的新闻所包围,无论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的时事,都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国内外时事和新闻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国内时事。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这不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网络犯罪、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而在国际上,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成为了时事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升级,不仅对中美两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全球经济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近年来的英国脱欧和欧洲难民危机等问题,也给欧洲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
然而,时事和新闻不仅仅是问题和挑战,它们也带来了机遇和启示。
例如,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通过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新闻信息。
这不仅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也让人们更加方便地参与到新闻事件中。
另外,新闻媒体的多元化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和电视,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博客和短视频等形式获取新闻信息。
同时,时事和新闻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例如,近年来,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的话题成为了热门的时事新闻。
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这一系列的变化和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然而,时事和新闻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新闻和谣言的传播成为了一种常见现象。
对受众参与新闻报道现象的分析与思考-《扬子晚报》为例
对受众参与新闻报道现象的分析与思考-《扬子晚报》为例
随着新闻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受众参与新闻报道的现象越来
越普遍。
以《扬子晚报》为例,该报以其针对性强、深度适中、新
鲜感十足的新闻报道,吸引了大量受众的关注并促进了其社会影响
力的提升。
一方面,受众的参与为该报提供了新的报道线索和信息来源,
可以更好地反映社会动态和受众关注的话题,丰富新闻内容;另一
方面,受众的参与也可以增强该报的公信力,减少新闻操作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增加新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然而,受众参与新闻报道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受
众的参与可能会引起新闻报道过程中的主观性和偏见。
其次,受众
参与的信息可能存在不实、夸大等问题,需要记者进行核实和筛选。
最后,受众参与的方式和深度也不尽相同,如何平衡受众的参与程
度和新闻报道质量也是一个考量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新闻媒体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如与受众建立准
确而广泛的互动机制、强化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加强新闻
记者的专业素养等,以保证受众参与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靠性,同
时增加读者参与互动的更多关注点,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深度新闻报道分析范文
深度新闻报道分析范文一、报道背景与现象呈现。
咱都知道共享单车这玩意儿刚出来的时候,那可是城市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大街小巷,五颜六色的单车就像一群活泼的小精灵,随时随地等着咱骑上就走,方便得很。
可是啊,这时间一长,问题就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了。
现在走在大街上,你能看到共享单车那叫一个乱停乱放。
在地铁站口,原本宽敞的通道被一堆横七竖八的单车堵得死死的,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那耍赖,不肯好好排队。
公交车站旁边呢,单车也是东倒西歪,有的甚至直接躺在路中间,那模样就像是喝醉了酒的大汉,横躺着占地方。
小区门口也不能幸免,密密麻麻的单车把门口弄得乱七八糟,像个乱糟糟的垃圾场。
这可不仅仅是影响市容的事儿,还让咱们老百姓的出行都变得不方便了。
二、原因剖析。
1. 用户素质参差不齐。
咱先说说这使用者吧。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有些用户啊,那素质真是让人不敢恭维。
他们觉得自己骑完车,随便一扔就了事,根本就没想过这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就好比自己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出门却在别人家乱扔垃圾一样没品。
可能在他们心里,这单车又不是自己的,就不需要爱护。
这些人啊,就缺乏一种基本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企业投放与管理失衡。
共享单车企业呢,也有很大的责任。
这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那是拼命地往城市里投放单车。
就像一群饿狼看到了一块大肥肉,都想多分一块。
可是啊,他们光想着投放,管理却没跟上。
比如说,他们没有足够的人员去及时整理那些乱停的单车。
而且啊,他们在规划投放点的时候也不合理。
有的地方单车多得像小山,有的地方却一辆都找不到,这供需完全不平衡嘛。
3.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不完善。
再说说咱城市规划这一块。
城市里适合停放单车的地方实在是太少了。
公共交通站点周围没有专门的单车停放区域,或者即使有,那区域也小得可怜,根本容纳不了那么多单车。
就像给一群大象准备了一个小笼子,怎么能装得下呢?而且,城市的一些新开发区域,在建设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共享单车的停放问题,这就导致了单车无处安放,只能乱停乱放。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新闻失实的定义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
关于新闻的定义,至今主要有四种提法。
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而何为“失实”呢?所谓失实就是跟事实不符,脱离和违背了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
如果说新闻是一件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出现失实情况的。
如果说新闻是一种手段,手段是人们以主观意识能动作用于客观实在的方法,它的发出主体是意识,而不是事实,因此也不存在失实的说法。
如果说新闻是一种信息,信息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哪怕是虚构的小说,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事实,一种事实是不会因为另一种事实而失去存在的合理性。
当然,新闻也是一种信息,但是新闻不是一般的信息,新闻信息必须依靠客观事实才能具有价值,新闻信息必须经过媒介传播才能成为新闻。
,所以新闻必须是经过报道的新闻信息。
因此,所谓新闻失实,就是指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客观新闻信息不完全相符,未能准确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真相的现象。
这个概念明显的有三层含义。
首先是新闻媒体或工作者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不符合客观新闻信息本身。
新闻工作者在了解了新闻事实的情况下,在新闻报道的时候不是把所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制作成新闻,而是扭曲新闻信息,造成新闻失实。
其次就是新闻工作者由于知识、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没能准确反映新闻事实,也就形成了新闻失实。
再次,就是由于新闻工作者既没有正确了解掌握反映新闻事实的信息,又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扭曲了解到新闻信息,这样报道出来的新闻必定失实。
这个概念将“新闻失实”现象与“假新闻”现象区分开来。
浅析新闻报道失实现象新闻相关失实报道案例研究
浅析新闻报道失实现象——新闻相关失实报道案例研究[摘要]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的要求和准则。
但是,自从事新闻工作之后,就产生并一直存在着新闻失实的现象,就像毒瘤一样顽劣的存在着,并破坏着新闻的可信度。
通过对我国新闻界的研究,我们发现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对各大新闻媒体的信服度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我国古今中外存在着很多新闻失实的报道,无论什么类型的失实新闻报道对社会都会产生非常恶劣的破坏作用,甚至还会给人们带来各种灾难性的影响。
在我国存在很多方面的原因,所以很多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在我国并没有收到合理的处罚和责任追究,所以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还在不断地发生。
这主要说明,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足够地重视对新闻报道失实的产生原因及后果的分析与重视。
本研究主要是以我国的新闻媒体届发生的一些失实的新闻报道案例为研究对象,并且结合我国近几年来的历史和社会的重大变迁,我们对新闻失实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界定,分析了新闻失实的状态,研究了新闻失实产生的原因,并且分析了新闻失实将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最后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和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解决新闻失实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新闻报道;失实;原因;后果;对策On the news report false consequences[Abstract]The authenticity of the news reporting is the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of news work, and the criterion is engaged in the news work must adhere to requirements. However, since engaged in the news work, produced and there has been the phenomenon of false news, like cancer or exist, and undermines the credibility of new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ress of our country, we found the news untrue phenomena on the major news media credibility has formed a serious threat. Our country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there are a lot of false news reports, no matter what type of false news reports can destroy the very bad social impact, or even disastrous to people.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many reasons, so a lot of news reports inaccurate phenomenon in our country and has not received for reasonable punishment and responsibility, so the news report was inaccurate phenomenon happens from time to time. This mainly shows,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has not been enough attention to reports analysis and attention to fals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news.[Keywords]News reports;Inconsistent with the facts;Cause; Consequence; Countermeasures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II)[Keywords] (II)引言 .................................................................... - 1 - 一、新闻真实的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要求....................................... - 1 -(一)新闻真实性的概念界定........................................... - 1 - (二)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 1 -1.概括事况要真实................................................. - 1 -2.陈述情节要属实................................................. - 1 -3.要准确地阐释事实............................................... - 2 -二、新闻失实的有关表现................................................... - 2 -(一)无中说有,引起关注............................................. - 2 - (二)有中说无,故意隐瞒事实......................................... - 2 - (三)对新闻事实进行过分的夸大....................................... - 3 - (四)随意添枝加叶................................................... - 3 - (五)偷换内容,随意发挥............................................. - 3 - (六)原因与结果不匹配............................................... - 4 -三、新闻失实相关案例..................................................... - 4 -四、新闻失实的原因分析................................................... - 4 -(一)一些领导干部的不正作风......................................... - 4 - (二)对新闻工作者的训练程度不够,没有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 5 - (三)管理不规范,不遵守法规,选择的人员不合适....................... - 5 - (四)一味追求新闻的可读性和发布率,故意添加或删除文章造成教育失实.... - 5 - (五)为了快速完成工作不经过实际调查就报道........................... - 5 - (六)想通过新闻媒体来制造假象,遮蔽自己的违法行为,欺世盗名......... - 6 - (七)不能把握好事件的现象与本质..................................... - 6 - (八)为了自己的某些主观的愿望而去报到失实的新闻内容................. - 6 - (九)新闻工作人员的作风不正,没有辩证的思考问题..................... - 6 - (十)有些记者从事“有偿新闻”的报道................................. - 7 - (十一)由于对事物的认识通常要绝对化而导致新闻失实................... - 7 - (十二)对那些失实报道的新闻处罚力度不够............................. - 7 - (十三)对一些新闻报道的审查把关力度不够............................. - 7 - (十四)受利益的影响,处理不好社会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 - 8 - 五、新闻失实的后果及危害................................................. - 8 - 五、治理新闻失实的对策................................................... - 8 -(一)进一步对新闻报道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进行奖真罚假........... - 8 -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 9 - (三)对新闻事业要有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 - 9 -1.可以加强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 9 -2.加强对新闻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 - 9 -3.能够让那些新闻采编人员深入一线进行实地采访再报道............... - 9 - 结论 .................................................................... - 9 - 参考文献................................................................ - 10 - 致谢语 ................................................................. - 10 -引言无论在哪个国家,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寻找并且报道真实的新闻,新闻工作者必须把事实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1. 引言1.1 新闻失实的危害性新闻失实的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它可能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新闻失实会误导公众的认识,使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新闻失实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造成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新闻失实还可能对个人、组织或国家的声誉造成伤害,甚至引发法律纠纷和社会冲突。
新闻失实对于社会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会破坏传媒的公信力,也会削弱公众对于新闻报道的信任度,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新闻失实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和解决这一严重的现象,以维护社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1.2 新闻失实的常见形式1. 缺乏事实依据:一些新闻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却以虚假信息来编造报道,误导读者,造成信息失真。
2. 夸大事实: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率,会夸大事实,夸大事件的影响和重要性,甚至夸大某些人物的言论和行为,导致事实被歪曲。
3. 制造假新闻:有些不法分子或团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制造假新闻,编造虚假事件,并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扩散,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秩序。
4. 转载抄袭:一些媒体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会直接转载他人的新闻稿件,甚至抄袭其他媒体的报道,导致新闻内容的重复和失实。
5. 编造谣言:有些恶意的人或组织会故意编造谣言,散布虚假信息,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大肆传播,误导公众,损害他人的声誉和利益。
这些常见形式的新闻失实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权益,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2. 正文2.1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造成新闻失实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新闻失实影响范围扩大的重要手段。
现代社会中,新闻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平台,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使得新闻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
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以及各类新闻客户端、网站等也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传播途径中,社交媒体尤为重要。
热点新闻评论分析
12新闻5班20122800015 何倚华对《被盗官员为小偷“减罪”》的评析一、选题方面首先,这篇报道的“吸睛度”高。
在“反腐战争”打得越来越激烈、人民群众当家意识越来越强烈的今天,官员的作风,直接影响着每一位人民的生活。
群众愿意看贪官被抓的新闻,因为这是和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因此,这个选题从一开始就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
其次,“民与官”的选题向来具有争议性。
在官员贪污的大背景下,报道主要阐述群众与官员的关系,使一个政治话题迅速地成为一个民生话题。
而且这里的群众指的是小偷,将小偷形象上的“暗”与官员的“明”联系在一起,让人颇感冲突矛盾。
报道有了冲突性,就容易引起群众的疑问与好奇,进而继续往下读。
更重要的是,选题折射出许多重要的却少有人说的社会问题。
第一个是群众的是非观问题。
文中提到,“有人拿‘小偷立功’说法为小偷开脱”,认为小偷“牵出”了贪官,对社会的作用利大于弊——诚然,这种是非观是有问题的。
小偷的行为无论从动机还是结果上来看,都是恶意、有害于社会稳定的。
盗窃属违法行为,群众这种“赞许”的态度间接地认同了盗窃行为,也就是群众认为某些盗窃行为可凌驾于法律之上——而这恰恰违背了法治社会的原则。
第二个是,官员腐败的制度性问题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关注。
官员对财物过度的贪婪,为躲避审查“主动”为小偷“减罪”,这些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是整个官僚体制的问题。
文中提到,被盗官员的行为恰恰“折射出目前官员财产尚未‘阳光化’的现状”。
是的,我们为抓到一个贪官欢呼,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不完善的制度为贪污行为开了一条“阳光大道”。
第三个是小偷的作案心理映射出社会价值观的问题。
报道在最后用157个字叙述了小偷爱盯贪官是因为他们“发现官员财产明显超过他们的收入,料想盗抢后官员也不敢报案”。
这句话不仅反映社会上有一种“仇富”的心理,还认为这种心理所导致的行为是正义的。
这篇报道虽不到2000字,但它的选题折射出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有价值的,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
常见新闻现象分析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分析与对策建议新闻娱乐化作为一种以受众的兴趣、观点以及利益需求为前提的新型新闻信息传播方式,颠覆了以往传统说教式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给“冰冷的新闻信息”穿上了一件“亲和”受众的外衣。
因此,在新闻市场上一被应用,就受到了受众群体地广泛认可。
然而随着新闻娱乐化的发展的泛滥,使得传媒庸俗化、传媒道德滑坡、传媒社会责任弱化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
如何正确对待娱乐,摆正娱乐在传媒中的位置,从而引导大众传媒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是社会各界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具体表现(一)数量繁荣目前,以都市报的兴起、电视娱乐节目的兴起为标志,中国娱乐化新闻媒体越来越多。
报纸先是把“娱乐新闻”从文化新闻中独立出来,每日设娱乐新闻版,一些报社后来还把娱乐新闻和报纸的娱乐内容独立成报,出现了全国性和地方性专业娱乐报,。
各地综合台更是纷纷细分成音乐台、交通台、文艺台、经济台等,主要提供音乐欣赏、歌唱曲艺、游戏娱乐,瞄准的是受众的娱乐休闲需求。
(二)主题明星化目前,我国电视娱乐新闻内容中明星占了很大的比重,明星的一些生活片段,一点隐私,一张照片,甚至是一个动作或一句话,都可以带来不菲的报酬或收视率,因为公众对明星的私生活都有一种想了解的渴望,甚至是窥视的欲望。
二、我国新闻娱乐化发展中的存在问题探讨(一)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偏离媒体对娱乐化的过度追求将会损害到新闻的真实性、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为了追求利润,媒体只把受众看作市场的消费者,而忽视了受众应该是作为权力主体存在的;娱乐化新闻一方面弱化了社会的健康因素和积极力量,使受众对社会环境做出错误判断,另一方面也污染了公众舆论氛围,助长了社会转型期受众本身潜藏的心理阴影,弱化了受众对社会规范的自我约束力和认同感。
不仅造成了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传媒资源的浪费,造成了社会信息传播的污浊,更使媒体的社会舆论导向功能丧失殆尽。
尽管读者的新闻需求既有高尚合理的,也有消极庸俗的,但读者是上帝的市场原则丝毫不意味着排斥报纸的教育与指导功能,毫无原则地满足读者的一切需求。
社会时事 - 当前热点新闻解读
社会时事 - 当前热点新闻解读1.简介社会时事是指当前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现象或议题。
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新闻成为了人们获取最新时事的主要途径。
本文将对一些当前的热点新闻进行解读,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可能带来的变化。
2. 新闻1:气候变化-环保行动接连发生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开始采取行动应对这一全球挑战。
本篇文章将着重分析几个环保行动,并探讨它们对气候变化防控所起到的作用。
3. 新闻2:科技创新-5G网络即将普及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5G网络作为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个创新领域,在未来将极大地影响并改变我们生活和工作方式。
本文将详细解读5G网络与各行业的结合,以及它可能带来的积极和负面影响。
4. 新闻3: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新渠道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新渠道,给我们的交流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然而,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比如网络谣言、隐私泄露等。
本文将对社交媒体对于社会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和管理这个新兴工具。
5. 新闻4:资源短缺-可持续发展呼声增加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
本文将探讨资源短缺对经济、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并提供一些可能应对方案。
6. 结论通过解读当前热点新闻并分析其背后原因,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时事对我们所带来的影响。
从气候变化到科技创新再到资源短缺等不同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只有通过理性讨论和合理行动,我们才能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编写时需根据具体的新闻题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确保内容准确、客观。
每个新闻题目都可以拓展出更多相关信息,所以在编写过程中要确保字数达到2500个中文字。
新闻报道歧视现象分析
公 正性 , 这 样才 是新 闻工作 人员 应该具 备 的素质 。
、
一
些混乱的事件 , 对 日常的工作带来影响。同时 , 犯罪分子
也是人 , 虽然在某一方面触犯 了法律, 但是还是有人权存在 的, 如果一味的用较为严厉的词语进行报道 , 在一定程度上 也是对犯罪人员的伤害。而且犯罪嫌疑人也有 自己辩护的 权利 , 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对于有些事件往往采用较为严厉 的形容词对嫌疑人的某些行为进行夸大的报道 , 这样容易 激起民愤 , 对当事人也是一种歧视。 ( 2 ) 性别歧视。这种情况在进行政治报道中较为明显 。 虽然现在社会提倡男女平等 , 但是要想真正地做到平等并 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新闻的发行量可以判断 出其问题的 所在 , 一般来讲 , 男性在新闻中出现的频率和年龄、 家庭没 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 但是女性就明显的不同, 女性成功人士 在新 闻报道 中较为偏重于怎样的平衡 家庭和事业的关系 , 这种现象在现在的报道中仍然很 明显。而且 , 在进行报道
中, 仍然把女性定位在传统的分工上 , 报道的重点并没有放
在怎样取得成功上, 而是对其如何的兼顾家庭进行较为深 入的报道 , 还是把女性归结到较为传统的地位, 这样 的报道 本身就对女性存在 定的歧视 。而在进行男性 的相关报道 中, 这样无私、 伟大的字眼就不经常出现 , 这样的措辞使用 , 本身对女性就抱有一定的偏见 , 这种情况在现阶段的报道 中也是经常出现的。 ( 3 ) 地域和职业歧视 。这种歧视是最常见 的歧视, 一 般在报道中经常见到 , 如农 民工怎样 , 外地人怎样。这些 措辞可以明显地看 出对农村务工人员的歧视和在城市化的 过程中对农村人员的轻视同时还有职业的歧视 , 职业歧视 在媒体报道中也体现得较为明显。虽然我们一再强调 “ 行 行 出状元” , 但是媒体却更多将眼光投注到那些轻的、 具 有 白领性质的职业中, 而对那些收入较低、 工作辛苦 、 劳动 强度大、 工作环境恶劣的工种有意无意中采取忽视乃至歧 视的态度。 二、 新回报道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 1 ) 传统观念的长期积淀 , 要打破传统思想观念 。中 国作为一个历史较为悠久的国家 , 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造成 些思想根深蒂固, 就如职业观和性别观。这些观念想要 改善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 要经过不断 的努力 。但是新闻 工作者作为新时期的新 闻工作人员 , 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 趋势 , 摆脱传统思想 的束缚 , 改变 自身较为落后的思想观 念, 用新时代的新闻工作态度对新闻进行报道, 保证新闻的
虚假新闻案例分析
虚假新闻案例分析新闻与传播学类4班莫清慧2013300710160一、案例呈现:【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12月3日早上5点多,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发布了一组“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的图片,图中大妈一脸痛苦,外国小伙一脸无辜。
报道称,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
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自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无法行走,需要该老外负责。
外国小伙大惊失色,却被女子死死拖住。
最后双方在调解下,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女子方才作罢自行离开。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当天7点48分转载了此组图片。
随后,这条新闻被广泛传播。
凤凰网联系到了图片拍摄者李先生,据他介绍,12月2日上午10时30分许,他驾车路过北京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时,看到一名四五十岁的女子摔倒在路上,一名外国男子将其扶至路边,两人发生拉扯。
凤凰网记者还联系到了外国男子的女友王女士,她证实,经检查女子有轻微的皮外伤。
稿件还证实,支付1800元是在警方的调解之下。
然而,北京警方12月3日晚回应称,外籍男子因存在无证驾驶、驾驶无牌照摩托车及交通肇事行为,将被进行处罚。
在警方监控探头拍摄的画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12月2日10时33分许,一辆载有两人的摩托车转弯时在斑马线上撞上一名身穿黑色大衣的女子。
该报道被证实为虚假新闻。
二、反映问题:1部分记者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认知不足,职业素质的缺失,导致了新闻报道未经核实就随意发布,仅通过片面的采访和图片就断定事实从而写出带着巨大偏颇性的报道,给当事人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2民众对于国人碰瓷现象的深恶痛绝,类似的报道一经发布便能引起网友的巨大反响,反映了民众对于这一现象的不满和愤怒,加之该报道中明显的“国别”标签,不仅反映出民众对于这一现象的羞耻,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人民对于外国人文明素质的概念性理解,即觉得外国人比中国人更讲文明、更有素质等。
新闻炒作与案例分析
新闻炒作与案例分析新闻炒作是指媒体机构为吸引公众关注和提高点击率而有意渲染、扩大或夸大其中一事件的报道。
这种炒作往往以利益驱动,削弱了新闻媒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甚至可能对个人、组织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案例分析的角度探讨新闻炒作的现象及其影响。
一、案例分析1.张连环杀人案在2024年,广东地发生了一起恶性连环杀人案。
案发后,该事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报道内容呈现了连环杀人案的种种细节,引起公众的广泛恐慌。
然而,后来调查发现,嫌犯张实际只杀害了两人,而媒体报道的“连环杀人”概念是夸大的。
这种过度渲染造成了对社会安全的过度担忧,对嫌犯的人权进行了侵犯,并且给无辜人造成了伤害。
2.胜利者杯事件1997年,中国著名足球赛事“胜利者杯”进行期间,一名年轻球迷被打倒在地,最终不治身亡。
这个案件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报道集中在暴力事件和足球场上的不安全因素上。
然而,后来调查发现,死者是因为酒精中毒导致心脏病发作而死亡,并没有被打伤。
媒体的过度炒作导致了对足球比赛的不公正评价和对球迷的恶意猜测,对相关人员和组织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
二、影响分析1.对新闻的可信度造成负面影响新闻炒作的案例,使公众对媒体报道产生怀疑,认为新闻媒体更注重点击率和订阅量,而不是真正与事实相符的新闻。
这就损害了新闻的公众形象,破坏了新闻媒体的可信度。
2.弱化社会公正和价值观新闻炒作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其中一方面的不公正或错误上,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问题。
例如,在连环杀人案的报道中,媒体过度渲染了嫌犯的凶残和不可阻挡的力量,而忽略了对家属的同情和社会对治安的担忧。
这种偏见和不平衡的报道容易导致公众的情绪偏激,进而导致社会公正和价值观的弱化。
3.侵犯个人权益新闻炒作往往扩大个人事件的影响力,并忽略相关人员的权益。
媒体报道通常会公开嫌犯的个人信息和犯罪动机,对其进行严厉批评,但却忽略了其是否有过正当辩护的权利。
这种侵犯个人权益的做法,不仅违背新闻的伦理规范,也会对公众造成不良影响。
新闻五性分析
新闻五性的具体案例分析
第一小组
引言
当年太公姜尚钓鱼用的是直钩,鱼儿们愿者 上钩。没想到几千年后,不肖子孙们竟想出 了“倒钩钓鱼”的歪招,令祖先蒙羞。这一 钓,钓走了政府部门的诚信,暴露了执法的 随意性;也钓走了民众的正义感与同情心, 让他们在面对别人求救时选择当陌生人。若 不严查“钓鱼事件”,只会撕裂社会! (姜来)
新闻的五性是指:重要性、显著性、时 新性、接近性、趣味性五个方面。
重要性分析
钓鱼执法这种现象,是对法律的践踏,对广大善 良民众赤裸裸的侵犯。 一个政府的权威由其一贯 的良好作风,如民主、公平、公正、透明的形成, 人们发自内心的对其产生信任。“倒钩”实为欺 诈,与诚实信用原则不相符合,对社会的公序良 俗也是沉重打击。如果连最应讲究诚信的政府也 要采取欺诈的方式牟取不正当利益,执法犯法, 侵害公民的权利,这是非常危险的,这将导致一 个社会的崩溃。
时新性分析
此新闻发生在11月20日,是新近发生的。 且在最近一段时间都有新的进展,并且各 大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故具有时新性。
接近性分析
这则新闻是发生在国内引起较的多争议,作 为被告的一方是政府的行政部门的违法执法, 受害者是普通的民众,因为执法部门的所谓 的“钓鱼执法”使得民众的切身利益受到侵 害。这起事件更贴近于我们的生活。让我们 更加关注的是政府的对此事的处理态度。
而这一件发生在上海的事情,何以引起全国各 地网友的巨大反响? 沸腾的舆情似乎透露一 个信息:“钓鱼执法”绝非一个部门、一个地 方独有。 这更值得深思!!!
趣味性分析
此事件很多的媒体都在关注这件事情。对于 “钓鱼”性的执法是否存在,社会有各种各 样的声音。在这儿先要做一个普及,“钓鱼 执法”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你主动地施以 一种方式,让他来违规或者违法,然后对这 个结果进行查处,所以就像鱼饵一样引你上 钩,无不增加了此新闻的趣味性。
新闻摆拍现象分析
新闻摆拍现象分析摘要摆拍是当前中国新闻行业长期、大量存在的一种现象,对新闻真实性有很大损害,对正确舆论导向、社会风气、媒体公信力都有负面影响。
减少、杜绝摆拍现象,要分析其成因,辨析其危害,从社会、媒体、记者等层面共同整治。
关键词新闻摆拍;真实性;危害抓拍和摆拍都是摄影、摄像创作的重要手段,其中摆拍往往在影视艺术、广告等领域运用更普遍。
而在新闻领域,摆拍现象也广泛存在,规模越小、影响力越低的新闻媒体上,摆拍现象越普遍。
新闻摆拍现象对新闻事实造成破坏,严重影响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破坏舆论引导力,甚至影像社会风气。
所谓摆拍,就是摄影者、摄像者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环境,设计一定的情节,让被拍摄者作出相应的动作、表情或语言,最后拍摄完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摄影、摄像者还往往充当导演的角色。
很显然,对于艺术摄影、影视作品来说,摆拍的摄影作品往往具有更好的用光,构图,更优美的背景,更漂亮的模特,更戏剧性的情节,是创作中最重要的手段。
对于新闻作品来说,摆拍则完全背离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违背了新闻工作人员“客观”的态度。
使新闻蒙上了“演”的痕迹,必然会增加其“假”的嫌疑。
新闻摆拍的表现往往有:在报刊文字新闻中,编造、改变被采访人谈话,交代时间、空间背景时随意交错、穿越,随意联系、预测、判断,图片新闻前期安排导演,后期剪裁、修改;在电视新闻中,声画不统一,声或画与事件不相关,后期靠编辑剪裁“蒙太奇”。
摆拍新闻虽然是无中生有,移花接木,人为摆布,事后篡改,但由于其安排、组织严密,手法隐蔽,发现、处置比较困难,普通受众不易分辨,对其危害认识不足。
1新闻摆拍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而实际上,新闻的真实往往是相对的。
新闻摄影(像)的客观往往并不客观,当你拿起相机或摄像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有了主观这一因素,记者所能做到的只是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呈现相对的真实和客观。
“记者”的主观态度,是造成新闻中产生摆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而媒体的不正确的定位、目标,以及社会的不良习气、氛围,又往往是摆拍滋生的“土壤”。
新闻评析2
Page 13
“女麦克王”出陕甘宁
本报讯 6月5日中午,一台桂林2号收割机从长安 县申店乡何家营村隆隆驶出,“女麦客王”何俊英登 上转战陵甘宁的征途。 今年43岁的农妇何俊英,前年自筹资金3.5万元从 桂林买回一台收割机。她联络户县、周至等地5家收 割机户联合作业,除在本地割麦外,还转战省内和甘 肃20多个县,一天割麦五六百亩。乡亲们风趣地叫她 “女麦客王”。
Page 23
他说:“在这场延续五年多的战争中,他们得到 的也许比其他任何国家和人民多,但同时遭到了更多 的苦难。” 盟国的官方通告将于星期二上午9时颁布。届时 杜鲁门总统将在广播电台宣读一项声明,丘吉尔首相 将发表“欧洲胜利日”公告,查尔士· 戴高乐将军也将 同时对法国人民发表讲话。
Page 24
Page 16
消息评析之三——结构
消息的外部结构主要是从行文内容上来构 建的,指的是组成一条完整消息的各个功 能部分,一般有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但是随着消息体裁的发展、背景或结尾部
分有时会被省略掉。
Page 17
(新华社洛杉矶7月29日电) 中国在奥运会历史 上“零的纪录”的局面在今天11时10分(北京时间30 日凌晨2时10分)被我国射击选手许海峰突破。许海峰 以566环的成绩获得男子自选手枪冠军,夺得了本届 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
势。
从体式与内容的搭配效果上评析,则要求消息所要
表达的具体内容能够在所用体式中很好地表达出来,
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Page 19
以倒金字塔式结构为例
消息是否将最重要、最新鲜、最引人瞩 目的事实放在导语中,是否根据内容的 重要程度来安排行文 对具体的内容而言,倒金字塔式结构是
否为传播信息的最佳结构形式
新闻报道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闻报道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新闻节目是广大群众了解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新闻内容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安定和社会的一些安全感产生重要的导向,然而,随着科技和现代化成果的不断利用和进步,伴随着不同的新型媒介出现,有关一些个人隐私,个人侵权等欠妥的新闻现象经常出现在屏幕和媒体前,文章将对于新闻报道中常见的问题导致社会伦理道德师范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新闻;伦理失范新闻的基本属性是真实和时效,从而使得大家对周围世界有所认识,并适当引导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向性,因此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是关键要素,但是新闻报道往往是对已发生事件的描述和在线,在形成报道过程中比如有了一定的人为因素,对于当下竞争激烈,媒体百家争鸣的情况下,各个媒体为吸引观众的注意,比如将报道的内容通过加工和修饰,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吸引群众,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媒体忽略了新闻真实性报道的重要性出现了有失真实的报道。
1 新闻报道过程中常见问题1.1 随意和主观性评价被报道者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和公正是报道内容的本质,然后,由于新闻记者或者编辑的主观因素,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和政治、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影响,对于一些新闻类节目,往往加入了个人的评价观念,这些评价观念对于新闻报道内容的取舍,新闻导向和新闻突出等产生了偏颇的影响,有一些情况是为了引导社会进步,新风尚,而也有一些个人思维则产生了消极的效果,如把一些虚构未得到事实的印象加到被报道事件主体,使得主体受损伤,如一些重名不同事等情况的发生。
1.2 泄露报道客体的个人隐私近年来,泄露个人隐私现象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层出不穷,这是由于媒体为了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满足观众的追求好奇心的行为等,但是往往这种报道出来之后对于报道对象的家庭和个人出现了生活干扰和伤害。
而对于这类情况产生后,那些被采访的对象作为受害者,尤其是娱乐类等节目中,他们又经常出于默认态度。
由于日常报道中对于那些“明星离婚”、“明星别墅”“明星约会”等现象已经被大家认可为正常行为,即便对于个人的生活造成了干扰,但是出于身份等和炒作的关注性,也都采取了默认态度,除非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否则,是不会引起注意并把之定性为侵权。
典型新闻案例分析
与受众的 心理距离 十分接近。
从观众、专 家、引发的 爱的善举等 角度写,使 事实在客观 上对受众有 较大的影响
体现在新闻 主角是全国 唯一一档以 弘扬中华传 统“孝道与 亲情”为主 要内容的电 视节目《天 下父母》
新闻内容极 具人情味, 写“孝道与 亲情”
并列式结构ຫໍສະໝຸດ 并用适当插入 一些相关背景材料, 如“自2004年7月在山东电视台 卫星频道开办以来,制作播出了 400多期节目......”使得读者 对《天下父母》有了更深一步 的了解
穿插式结构
新闻价值
时新性
TEXT
接近性 TEXT
重要性 TEXT
TEXT 显著性
趣味性
引发了全国 观众的孝道 与亲情情怀。 但因属于非 事件性报道, 在时效上体 现不明显。
大爱亲情,引发了观众爱的善举。题为《救 救竹子》的一期节目,讲述了福建省南平市矿工 朱邦月在工友因病去世后,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 顾患有肌无力症的工友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感人 故事。节目播出后,全国许多观众自发捐款捐物。 山东省德州市企业家徐章练被《天下父母》栏 目的大爱之心所感动,慷慨出资500万元,赞助成 立了“山东省天下父母文化传播中心”,以便把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台前一个 故事,幕后千万个故事,共同完成了爱的传递。
典型新闻案例分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之一评析
组员:王苗苗、刘园园、褚绿叶 刘平平、石晓映、吴娟
新闻作品
(赵秋丽摄)
“听孝道故事,眼泪刷地下来了”
——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感动千万观众 本报讯(记者赵秋丽)“我永远是天下父母的孩子!” 日前,在汶川地震后接受过山东卫视《天下父母》 栏目访问和帮助的四川小学生晓满,这样给栏目留 言。与晓满一样,千千万万观众通过这档节目,体味 着寻常亲情中隐含的人生命题。 全国唯一一档以弘扬中华传统“孝道与亲情” 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栏目《天下父母》,自2004年7月 在山东电视台卫星频道开办以来,制作播出了400多 期节目,访问了数百位孝亲敬老、道德高尚的人物, 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电视栏目”称号和优秀电视栏 目“星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分析与对策建议
新闻娱乐化作为一种以受众的兴趣、观点以及利益需求为前提的新型新闻信息传播方式,颠覆了以往传统说教式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给“冰冷的新闻信息”穿上了一件“亲和”受众的外衣。
因此,在新闻市场上一被应用,就受到了受众群体地广泛认可。
然而随着新闻娱乐化的发展的泛滥,使得传媒庸俗化、传媒道德滑坡、传媒社会责任弱化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
如何正确对待娱乐,摆正娱乐在传媒中的位置,从而引导大众传媒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是社会各界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具体表现
(一)数量繁荣
目前,以都市报的兴起、电视娱乐节目的兴起为标志,中国娱乐化新闻媒体越来越多。
报纸先是把“娱乐新闻”从文化新闻中独立出来,每日设娱乐新闻版,一些报社后来还把娱乐新闻和报纸的娱乐内容独立成报,出现了全国性和地方性专业娱乐报,。
各地综合台更是纷纷细分成音乐台、交通台、文艺台、经济台等,主要提供音乐欣赏、歌唱曲艺、游戏娱乐,瞄准的是受众的娱乐休闲需求。
(二)主题明星化
目前,我国电视娱乐新闻内容中明星占了很大的比重,明星的一些生活片段,一点隐私,一张照片,甚至是一个动作或一句话,都可以带来不菲的报酬或收视率,因为公众对明星的私生活都有一种想了解的渴望,甚至是窥视的欲望。
二、我国新闻娱乐化发展中的存在问题探讨
(一)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偏离
媒体对娱乐化的过度追求将会损害到新闻的真实性、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为了追求利润,媒体只把受众看作市场的消费者,而忽视了受众应该是作为权力主体存在的;娱乐
化新闻一方面弱化了社会的健康因素和积极力量,使受众对社会环境做出错误判断,另一方面也污染了公众舆论氛围,助长了社会转型期受众本身潜藏的心理阴影,弱化了受众对社会规范的自我约束力和认同感。
不仅造成了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传媒资源的浪费,造成了社会信息传播的污浊,更使媒体的社会舆论导向功能丧失殆尽。
尽管读者的新闻需求既有高尚合理的,也有消极庸俗的,但读者是上帝的市场原则丝毫不意味着排斥报纸的教育与指导功能,毫无原则地满足读者的一切需求。
最严重的是,这种以快乐主义名义掩饰的新闻娱乐文化观缺乏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基本尊重,忽视人类的友爱和道德情怀。
(二)人文关怀的缺失
电视新闻为了追求娱乐化,过分注重节目的形式,从而忽视了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意义,这样也就失去了人文关怀的意义。
这种只追求娱乐大众、仅注重外在形式的新闻传播,完全没有考虑到人们的情感因素,极大地伤害了公众的感情。
三、新闻娱乐化的应对之策
(一)引导受众需求
鲁迅先生曾说过:“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
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这句话同样适用,那种以投机为特征的媚俗的电视文化、大众文化也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传播媒体必须大力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而不是引导去追求市侩,得过且过。
如央视推出的《幸运52》、上海电视台的《智力大冲浪》都保持了较高的立意和清新健康的格调,不仅在知识性、趣味性的结合上有着十分可贵的独创性,而且“拥有主流媒体的风范,保持了追求主流文化形态的自觉性”。
新闻媒体应该走向受众、贴近受众,但这绝不是取悦、讨好。
而是要注意如何把它们结合起来,在如此“娱乐化”的时候,必须尊重新闻的基本规律,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不夸大,不缩
小,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二)加强媒介自律
媒介是社会公器,是必须具有明确责任感的公共服务机构。
媒介需要有自行调节、自我制约的机制,媒介的发展才可能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施拉姆指出,媒体承担责任的方式有两种:其一为建立自律制度,也就是制订行为守则和规范、建立执行机构,并规定对违反者的惩处方式;另一为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实行自我批评,制定工作标准。
对于后者施拉姆称之为“专业精神”。
这就从自律制度、自律规范、专业教育等操作层面为新闻自律实践指明了方向。
媒介应该把握好娱乐的尺度,不能滥用。
同时对新闻人才培养上,应加强媒介专业精神教育和精神生态观念教育,社会守望者的角色:他们要坚持专业角度,将个别事件联系到当前社会结构的激烈变动中,理性、公正地为读者提供多元的报道,精辟的分析,以营造丰富的思考空间。
只有新闻从业人员的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新闻的质量,为公众的精神生态和谐发展服务。
(三)严肃新闻职业生态
新闻娱乐化的形成出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消除新闻娱乐化现象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治理新闻娱乐化这股浊流,首先,应提高新闻职业化程度,提高新闻从业门槛,以降低劣质新闻出炉的几率。
新闻界的怪现状: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新闻业,在受众眼中牛气冲天的“无冕之王”,其入行门槛竟然很低,几乎人人皆可当记者,从而致使新闻媒体行业的从业队伍良莠不齐,总体素质低下,其中很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直接上岗了。
这些人不知道什么叫做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甚至连什么叫做新闻和新闻价值也不知道,而只知写出得以刊播的稿子就能赚取稿费。
我们应该强化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只有取得新闻职业的准入资格,才能在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实行编辑记者“持证上岗”制,对过分娱乐化这种现象进行纠正与扭转。
新闻失实现象分析
2009年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三条中规定: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然而,直到现在,新闻失实的现象还屡屡发生。
首先,从制造假新闻的人角度分析。
有时候假新闻并非故意产生的。
一条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经过多个受众的连续复述。
人们接受到的信息,再传递出去,很可能因为主观记忆、认知程度等原因,导致信息走样,所以有些假新闻并非有意而为之。
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假新闻是人为炮制的。
制造假新闻就是想吸引大众的注意,赚取点击率,使自己很有成就感。
除了这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外,网络的匿名性也是假新闻出现的原因之一。
匿名性使得核实造假者的真实信息更为困难。
这也为假新闻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全的生存土壤。
[1]由于不必显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也不用承担必要的道德与法律责任。
在这样一种媒介传播形态之中,假新闻蓬勃生长就不足为怪了。
[2]
其次,从传播者角度说。
传播者大多有从众和猎奇的心理。
如果一个信息新鲜有趣,传播者就会传播,以获得其他人的关注。
有时传播者也会对所传播的信息产生怀疑,但是当大多数人都表示赞同或信任这条信息的时候,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意见,传播者会保持沉默。
在多数人无知、少数人沉默的状况中,假新闻就畅行了。
假新闻的帮凶往往是一些意见领袖。
以微博为例,微博上的加V认证用户多为知名人士及媒体人员,他们在微博传播中充当了意见领袖的作用。
[3]但是,意见领袖并非完人,也会犯错,未加核实的消息发布和毫无怀疑地转发,会使一些假新闻以假充真。
而且由于普通受众对意见领袖的信任,盲目转发他们的信息,使假新闻从一个人际圈传到另外一个人际圈,假新闻就这样愈演愈烈了。
最后,从传播媒介角度说。
在当今网络时代,只需运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就能将信息发布。
如果别人对这条信息感兴趣,需分享或转发,就能轻松地将信息传递出去。
“微博的‘病毒式传播’模式是一种以人为信息节点的即时传播、以分享为特质的人际网络传播、“意见领袖”经身份验证的实名传播”。
[4]“微博既结合了传统媒体的‘点对面’传播模式,又实现了自身的‘点对点’模式,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多向交流。
”[5]在这种情形下,一条假新闻如果通过微博重重转发,那么它的影响力如同滔滔洪水,带来的可怕后果难以想象。
总之,我们应该在新闻发出者、传播者、传播媒介及传播过程中的其他方方面面加以防范,杜绝假新闻和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相关规定,还大家一个真实可信、充满正能量的传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