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知识要点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1. 方程解的含义解题方法:将方程的根带入方程求出参数.三、 解一元二次方程(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1. 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0()()0(22≥=+≥=b b a x a a x 或形式的方程. 2. 配方法:2222244)2(0)0(0a ac b a b x b c x a b x a c bx ax -=+⇒=++⇒≠=++. 注意:用配方法解方程时必须注意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的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3. 公式法:a ac b b x ac b c bx ax 24040222-±-=≥-=++时当. 4. 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化简成一般式后,把等号左边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再根据“如果,0=ab ,那么00==b a 或”进行求解.注意:利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时,将方程的一边分解因式而方程的另一边必须化为零;四、 判别式与一元二次方程解的个数的关系1. 一元二次方程解与判别式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根的情况可由根的判别式△=ac b 42-的值来决定,它的值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是:①042>-ac b ⇔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②042=-ac b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③042<-ac b ⇔方程没有实数根.五、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增长率、面积、握手、传染)1. 增长率问题:设a 为原量,x 为平均增长率,n 为增长次数,b 为增长后的量,则nx a b )1(+=.2. 面积问题:先通过平移变换,再根据面积公式列出方程.3. 握手问题:n 个人见面,任意两人都要握手一次,一共握手2)1(-n n 次. 4. 传染问题:一人感染,一人传染x 人,第一轮:1+x ;第二轮:1+x +x (1+x ).六、 根与系数的关系1. 根与系数的关系:若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两根分别是21,x x 则a cx x a b x x ==+2121-,.注意:使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时需要先检验△。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大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性质和解法对于数学学习的深入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求解等方面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总结。
一、概念与特点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形如ax²+bx+c=0(其中a、b、c是已知实数,且a≠0)的方程。
这种方程中最高次项是二次项,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
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二次项的系数a上,它决定了方程的开口方向和开口程度。
当a>0时,方程的抛物线开口向上,开口程度随绝对值越大而越深;当a<0时,方程的抛物线开口向下,开口程度随绝对值越小而越深。
其次,一元二次方程的常数项c可以反映出方程的根的性质。
当c=0时,方程的根之一为0,称为方程的零点。
当c≠0时,方程的根与c的符号有关。
若c>0,则方程存在两个不同符号的实根;若c<0,则方程存在两个相同符号的实根;若c=0,则方程存在两个相同的实根,且这两个实根均为0。
二、解的判别式和求解方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们经常会用到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的判别式Δ=b²-4ac,它可用于判断方程的根的性质。
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根。
这是因为当Δ>0时,方程的零点必然是两个不同的实数。
2.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这是因为当Δ=0时,方程的零点只有一个实数。
3. 当Δ<0时,方程无实根。
这是因为当Δ<0时,方程的零点只有复数。
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方法有:1. 因式分解法:适用于方程能够进行因式分解的情况。
通过将方程进行因式分解,并使得等式两边的乘积等于0,得到方程的解。
2. 完全平方式:适用于方程左边可以整理成完全平方式的情况。
通过将方程左边进行完全平方,使得方程变为平方和等于某个数的形式,进而得到方程的解。
3. 公式法:适用于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重要知识点
一元二次方程重要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二次函数的数学表达式。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元二次方程,因此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²+bx+c=0,其中a、b、c是已知实数,且a≠0。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常用到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 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个抛物线。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b/2a, f(-b/2a)),其中f(-b/2a)是函数的最值。
2. 判别式与根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Δ=b²-4ac可以判断方程的根的情况。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根,但有两个共轭复根。
3. 求根公式: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可以通过求根公式得到。
对于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它的根公式为x=(-b±√Δ)/2a,其中±表示两个相反的符号,√表示平方根。
4. 方程的解: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Δ的值,可以得到方程的解的情况。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根,但有两个共轭复根。
5. 方程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求出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坐标,从而计算出物体的飞行时间;还可以求出抛物线的最高点坐标,从而确定物体的最大高度等。
一元二次方程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判别式与根的关系、求根公式以及方程的解等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一元二次方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求解方程可以解决各种与抛物线相关的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整理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整理一、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指一个未知数的平方与一次项的乘积再加上一个常数项的等式,通常表达为ax^2 + bx + c = 0。
其中,a、b、c为已知的实数,a不等于0,x为未知数。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 + bx + c = 0,其中a、b、c为实数,且a不等于0。
这个方程中的x称为未知数,a、b、c则是已知的系数。
方程中的平方项ax^2、一次项bx以及常数项c分别对应了二次函数的系数。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判别式是用来判断方程的根的情况的。
判别式的公式为D = b^2 - 4ac。
根据判别式的值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 当D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2. 当D =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3. 当D < 0时,方程没有实根,但有两个共轭复根。
四、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1. 因式分解法:当方程能够被因式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可以直接得到方程的解。
2. 完全平方公式法:当方程的判别式D = b^2 - 4ac为完全平方数时,可以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求解方程。
3. 直接开平方法:当方程的一次项为0时,可以直接将方程两边开平方求解。
4. 二次根式法:当方程的系数较大或判别式较为复杂时,可以利用二次根式的求根公式求解方程。
五、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领域一元二次方程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解决与平方关系有关的问题,如抛物线的形状、最值等。
在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中,一元二次方程也经常被用来描述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抛体运动、电磁波传播等。
六、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性一元二次方程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七、总结一元二次方程作为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十七章_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第一节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三个条件:(1)是整式方程(2)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 2+bx+c=0(a ≠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 2+bx+c=0(a ≠0)后,其中ax 2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时,常要利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步骤,同时注意项与项的系数。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第二节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知识点1 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 2=p (p ≥0),那么x=±mx+n )2=p(p ≥0),那么mx+n=±因式分解法知识点2 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 配方法:解方程ax 2+bx+c=0 (a ≠0)的一般步骤是:2.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问题:已知ax 2+bx+c=0(a ≠0)且b 2-4ac ≥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1=2b a -,x 2=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c=0,当b-4ac ≥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2b a -就得到方程的根.(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b 2-4ac>0以一元一次方程的x 1=2b a -x 1=2b a-,即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当b 2-4ac=0时,•,所以x 1=x 2=2b a-,即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当b 2-4ac<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没有实数解.因此,(结论)(1)当b 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即x 1=2b a -,x 2=2b a -.(2)当b-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实数根即x1=x2=2b a.(3)当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没有实数根.第三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知识点1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1、二次三项式形如ax2+bx+c(a≠0)的多项式叫做x的二次三项式2、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的公式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个实数根为x1、x2,则.从而得到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公式:ax2+bx+c=a(x-x1)(x-x2)(a≠0)条件对于二次三项式当△=b2-4ac≥0时,能分解因式;当△=b2-4ac<0时,不能分解因式.3、用公式法分解二次三项式的步骤(1)求二次三项式ax2+bx+c所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根x1、x2.(2)将求得的x1、x2的值代入因式分解的公式ax2+bx+c=a(x-x1)(x-x2)即可.说明:(1)在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时,注意不要丢掉公式中的二次项系数a.(2)要注意公式中x1、x2前面的符号和x1、x2本身的符号不要混淆.(3)把x1、x2的值代入公式后,能化简整理的可以化简整理.1、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例1、;(2)-4y2+8y-1.分析:这两个二次三项式都需要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解:(1)方程的根是(2)方程-4y2+8y-1=0的两根是点拨:(1)解方程时,如果二次项系数是负数,一般可将其化为正数再解,这样可提高解方程的准确性,如解-4y2+8y-1=0可化为4x2-8y+1=0再解;(2)写出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时,不要漏掉第一个因数“-4”.(3)把4分解为2×2,两个2分别乘到每个括号内恰好能去掉两个括号内的分母,从而使分解式得到简化,要注意学习这种变形的技巧和变形过程中符号改变.2、形如Ax2+Bxy+Cy2的因式分解例2、分解因式5x2-2xy-y2分析:形如Ax2+Bxy+Cy2的多项式叫做关于x,y的二元二次多项式,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变元作为未知数,另一个就看作已知数,这样一来,就可将多项式Ax2+Bxy+Cy2看作二次三项式来分解,如本题可看作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其中a=5,b=-2y,c=-y2.解:关于x的方程5x2-2xy-y2=0的根是..点拨:本题将y视为常数,是利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需要,即把x视为主元,称为“主元法”,这样便于用公式解题.例3、分解因式3x2y2-10xy+4;分析:将3x2y2-10xy+4转化为关于xy为元的二次三项式,实际上是利用换元法进行因式分解.解:关于xy的方程3(xy)2-10xy+4=0的根是,.3、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的灵活运用例4、二次三项式3x2-4x+2k,当k取何值时,(1)在实数范围内能分解;(2)不能分解;(3)能分解成一个完全平方式,这个完全平方式是什么?分析:(1)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能因式分解的条件是方程有实数根,即△=b2-4ac≥0;(2)不能分解的条件是△<0;(3)△=0时,二次三项式是完全平方式.解:△=(-4)2-4×3×2k=16-24k(1)当△≥0时,即16-24k≥0,时,二次三项式3x2-4x+2k在实数范围内能分解因式;(2)当△<0时,即16-24k<0,时,3x2-4x+2k不能分解因式;(3)当△=0时,即16-24k=0,时,3x2-4x+2k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当时,例5、已知二次三项式9x2-(m+6)x+m-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试求m的值.分析:若二次三项式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则其判别式△=0.解:对于二次三项式9x2-(m+6)x+m-2,其中a=9,b=-(m+6),c=m-2,∴△=b2-4ac=[-(m+6)]2-4×9×(m-2)=m2-24m+108.∵原二次三项式是一个完全平方式,∴△=0,即m2-24m+108=0,解得m1=6,m2=18.故当m=6或m=18时,二次三项式9x2-(m+6)x+m-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点悟:解题规律是:若b2-4ac=0,则二次三项式ax2+bx+c(a≠0)是完全平方式;反之,若ax2+bx +c(a≠0)是完全平方式,则b2-4ac=0.知识点2 实际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整理
一元二次方程一、本节学习指导本节中我们要注意一元二次方程成立的条件,填空题最青睐这简单而又易忽视的知识。
其次就是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判别式,求根公式,这些需要我们重点记忆。
本节有配套学习视频。
二、知识要点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最高次数为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
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式:ax2+bx+c=0 (a≠0)其中:ax2叫做二次项,bx叫做一次项,c叫做常数项a是二次项系数,b是一次项系数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二次项系数不为0):“△”读作德尔塔,在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中△=b2-4ac△=b2-4ac>0 <====>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即:x1,x2△=b2-4ac=0 <====>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x1=x2△=b2-4ac<0 <====> 方程没有实数根。
注:“<====>”是双向推导,也就是说上面的规律反过来也成立,如:告诉我们方程没有实数根,我们便可以得出△<0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二次项系数不为0;△≥0),韦达定理。
ax2+bx+c=0 (a≠0)中,设两根为x1,x2,那么有:因为:ax2+bx+c=0 (a≠0)化二次项系数为1可得,所以:韦达定理也描述为:两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
注意:(1)在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中,如果解出来得到的是两个根,那么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应舍去一个跟。
5、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注:任何一元二次方程都能用求根公式来求根,虽然使用起来较为复杂,但非常有效。
三、经验之谈:对于韦达定理的文字描述希望同学们能理解,试着把二次项系数化1来观察一下。
求根公式也要牢记于心,使用很广泛。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归纳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归纳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含有1个未知数;2、未知数最高次数是2;3、必须整式方程(分母不能含有未知数)4、形式:)(002≠=++a c bx ax5、二次项:2ax ;一项:bx ;常数项 :c6、二次项系数:0≠a ;一次项系数 :b (全体实数);常数项 :c (全体实数)二、解方程的方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1)02=+c ax c ax —=2 a c x —=2 ac x -±= (2)02=+bx ax 0=+)(b ax x a b x x -==210; (3)p n mx =+2)( p n mx ±=+ n p mx —±= mn p x -±=(4)0)()(=+++b ax N b ax M 0)(=++b ax N M )((5)02=++n mx x n m m mx x -=++222)2()2( 44)2(22n m m x —=+ 4422n m m x —±=+ 242m n m x --±= (6))0(02≠=++a c bx ax )(ac b b x 422-=∆∆±-=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ac b 42-=∆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无解))(有两个相等实数根:):(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有两个实数根)00002121x x x x 2、规律:(1)当0<ac 时,必定0>∆,即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2)当c=0时,ab x x -==210;,即一元二次方程有一根为0 (3)当b=0时,ac x —±=,即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 (4)当a=c 时,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互为倒数四、一元二次方程的“根”(1)“根”:代入原方程使得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2)韦达定理:a b x x -=+21;a c x x =21;cb x x —=+2111; 2122122212x x x x x x —)(+=+ ;212212214)(x x x x x x —)(+=-五、配方法的应用(1)解一元二次方程(2)讨论∆(3)讨论恒值(4)平方的非负性六、应用题(1)“围栏”问题①设宽为x ;利用周长用x 的代数式表示长(注意:有围墙与无围墙区别) ②利用矩形面积公式列出并列出方程③结合实际,列出关于长、宽取值范围的不等式组,解得x 的取值范围(2)“边框问题”(挖角)(3)“挖路问题”(平移计算)(4)平均增长率:n x a M )1(+=(M :后量;a :现量;x :增长率;n :经过次数)(5)“握手”问题——单循环:2)1(-n n ;双循环:)(1-n n (6)直角三角形问题(7)“黄金分割”:215-=x (8)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2)3(-n n (9)利润问题:调价幅度与销量增减成比例关系①设调价为x ;根据题意得,销量增幅:kx②调价后单价=原售价±调价;调价后销量=原销量±销量增幅调价后总收入=调价后单价×调价后销量③进货量=调价后销量④总成本=单成本×进货量5调价后总利润=调价后总收入-总成本(2)①单利润=单售价—单成本②总利润=单利润×销量。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归纳和重难点精析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归纳和重难点精析一、知识点归纳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的整式方程。
其一般形式为ax²+bx+c=0(a≠0)。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为x=[-b ±sqrt(b²-4ac)] / (2a)。
其中,sqrt表示求平方根,x为未知数,a、b、c为方程的系数。
二、重难点精析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重难点1.高次项: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次项的系数a不能为0.且最高次数为2.这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难点。
2.整体化简:在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需要将方程进行整体化简,从而得到未知数的值。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化简和运算能力。
针对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及相关思考题1.高次项注意事项:在一元二次方程中,要确保二次项的系数不为0.且最高次数不超过2.如有其他高次项,可将其合并或转化为二次项。
2.整体化简技巧:为了更好地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学生需要掌握整体化简的方法。
可以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式,将方程化简为更易于求解的形式。
思考题:求解一元二次方程x²-6x+9=0时,有哪些方法可以解题?哪种方法更适合处理此类方程?三、扩展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历史背景及应用领域一元二次方程作为九年级数学的重要知识点,在实际生活和后续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元二次方程可用于解决诸如最大化、最小化、平均值等优化问题。
此外,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领域中,一元二次方程也常常用于描述现象和解决问题。
相关知识点补充在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其他数学知识点,如三角函数、平移和缩放等。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实际应用都有一定的帮助。
例如,三角函数可以用于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平移和缩放可以用于将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简单的形式,从而更容易求解。
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知识点的联系与运用。
一元二次方程总复习知识点梳理
一元二次方程总复习知识点梳理一元二次方程总复考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且系数不为0的方程。
一般形式为ax2+bx+c=0(a≠0)。
判断某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时,应首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考点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对形如(x+a)2=b(b≥0)的方程,两边直接开平方而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解法为x1=-a+√b,x2=-a-√b。
2.配方法: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一般步骤是:①化为一般形式;②移项,将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③化二次项系数为1,即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系数;④配方,即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化原方程为(x+a)2=b的形式;⑤如果b≥0就可以用两边开平方来求出方程的解;如果b<0,则原方程无解。
3.公式法: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
它是通过配方推导出来的。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x=(-b±√(b2-4ac))/2a(b2-4ac≥0)。
步骤:①把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②确定a,b,c的值;③求出b2-4ac的值,当b2-4ac≥0时代入求根公式。
4.因式分解法: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理论根据:若ab=0,则a=0或b=0.步骤是:①将方程右边化为0;②将方程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③令每个因式等于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因式分解的方法有提公因式、公式法、十字相乘法。
5.一元二次方程的注意事项:⑴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要注意,强调a≠0.因为当a=0时,不含有二次项,即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⑵应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应注意:①先化方程为一般形式再确定a,b,c的值;②若b2-4ac<0,则方程无解。
⑶利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时,方程两边绝不能随便约去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整理笔记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以下是一些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点整理笔记: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是一个整式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²+bx+c=0(a≠0),其中a、b、c为常数。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称为根,是指使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可以通过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等方法求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个数取决于判别式b²-4ac的值。
当b²-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当b²-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当b²-4ac<0时,方程没有实根。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取决于二次项系数a的正负。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可以通过配方法或公式法求解。
四、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求解物体运动的最大高度、最大距离等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来设定未知数和建立方程。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五、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对于形如x²=a(a≥0)的方程,可以直接开平方求解。
因式分解法:对于可以因式分解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通过因式分解法求解。
公式法:对于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通过公式法求解。
公式为:x=[-b±√(b²-4ac)]/2a。
配方法:对于可以配成完全平方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通过配方法求解。
具体步骤为:将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将含x的项的系数化为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归纳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归纳总结一元二次方程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它的一般形式为:ax² + bx+ c= 0,其中a、b、c是已知实数,a≠ 0。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解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方程。
其中,a、b、c分别表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性质1. 解的存在性:一元二次方程必有两个解,或者一个解(二重解),或者无解。
2. 判别式:判别式Δ = b² - 4ac对于一元二次方程起到重要作用,它可以判断方程的解的情况。
- 当Δ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
- 当Δ =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
- 当Δ < 0时,方程无实数解。
3. 顶点坐标:一元二次方程的图像是一个抛物线,其中顶点坐标可以通过公式h = -b/2a 和 k = -Δ/4a求得。
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 因式分解法:对于可以因式分解的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以通过将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因式分解,然后利用“零乘法”将方程等号两边置零,得到方程的解。
2. 公式法:对于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² + bx + c = 0,我们可以利用求根公式x = (-b ± √Δ) / 2a求得方程的解。
- 当Δ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
- 当Δ =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
- 当Δ < 0时,方程无实数解。
3. 完全平方式:对于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通过将未知数的平方项转化为完全平方式,然后利用公式求解。
4. 图像法:通过观察和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抛物线图像,可以大致推测出方程的解的情况。
四、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形式,还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如物体的运动轨迹、汽车的行驶距离等。
一元二次方程基础知识点注意事项
一元二次方程基础知识点注意事项
一元二次方程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数学中的必考知识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知识,以下总结了一些注意事项:
一、定义
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
其一般形式为:ax^2+bx+c=0(a≠0)
其中,a、b、c是常数,a≠0。
二、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公式法:利用求根公式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2.配方法:通过配方化简方程,从而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3.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从而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4.直接开平方法:对于某些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直接开平求解。
三、注意事项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要注意方程的类型。
对于无常数项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直接用平方根公式求解;对于有常数项的一元二次方程,需要先化简方程,再用求根公式求解。
在使用求根公式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要注意判别式的值。
当判别式大于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判别式等于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判别式小于0时,方程无实数根。
在使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要注意因式分解的技巧。
常用的因式分解公式包括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十字相乘法等。
四、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可以用于求解匀速运动中的路程、时间、速度等问题;也可以用于求解抛物线的顶点坐标等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的总结知识结构梳理(1)含有 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概念 (3)是 方程。
(4)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
(1) 法,适用于能化为 的一元.二次方程(2) 法,即把方程变形为ab=0的形式, 2、解法 (a ,b 为两个因式), 则a=0或(3) 法 (4) 法,其中求根公式是 当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5) 当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 时,方程有没有的实数根。
可用于解某些求值题(1)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2) (3) 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4)(5)(6) 知识点归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知识点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元二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点:①方程是整式方程。
②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同时还要注意在判断时,需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例 下列关于的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⑴;⑵;(3);(4);(5)知识点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 ,b ,c 是已知数,)。
其中a ,b,c 分别叫做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注意:(1)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2)要准确找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必须把它先化为一般形式。
(3)形如不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当且仅当时是一元二次方程。
例1 将下列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 (2); (3)例2 已知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时,则知识点三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当时,所以是方程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知识点四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步骤是: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 定义。
-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 一般形式:ax^2+bx + c = 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2. 判断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 首先看方程是否为整式方程。
- 然后看是否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同时二次项系数不为0。
例如x^2+2x - 1 = 0是一元二次方程;而x^2+(1)/(x)=1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因为它是分式方程。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 直接开平方法。
- 对于方程x^2=p(p≥0),解为x=±√(p)。
- 例如方程(x - 3)^2=4,则x - 3=±2,解得x = 1或x = 5。
2. 配方法。
- 步骤:- 把方程ax^2+bx + c = 0(a≠0)的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得到ax^2+bx=-c。
- 二次项系数化为1,即x^2+(b)/(a)x =-(c)/(a)。
- 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即x^2+(b)/(a)x+((b)/(2a))^2=((b)/(2a))^2-(c)/(a)。
- 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式(x +(b)/(2a))^2=frac{b^2-4ac}{4a^2},然后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 例如解方程x^2+6x - 7 = 0,移项得x^2+6x = 7,配方得x^2+6x + 9 = 7+9,即(x + 3)^2=16,解得x = 1或x=-7。
3. 公式法。
-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 + c = 0(a≠0),其求根公式为x=frac{-b±√(b^2)-4ac}{2a}(b^2-4ac≥0)。
- 步骤:- 确定a、b、c的值。
- 计算b^2-4ac的值,判断方程是否有实数根。
- 当b^2-4ac≥0时,代入求根公式求解。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清单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清单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形式为:$ax^2 + bx + c =0$($a ≠ 0$),其中$a$、$b$、$c$分别是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需要注意的是,方程必须是整式方程,也就是说分母中不能含有未知数。
同时,二次项系数$a$不能为 0,如果$a = 0$,就变成了一元一次方程。
例如,$x^2 3x + 2 = 0$是一元二次方程,而$\frac{1}{x^2} +2x = 3$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因为它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x$。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形如$(x + m)^2 = n$($n ≥ 0$)的方程。
例如,方程$(x 2)^2 = 9$,则$x 2 = ±3$,解得$x_1 = 5$,$x_2 =-1$。
2、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通过配方转化为$(x + m)^2 = n$的形式,然后再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例如,对于方程$x^2 + 6x 7 = 0$,配方可得$(x + 3)^2 = 16$,然后解得$x_1 = 1$,$x_2 =-7$。
3、公式法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a ≠ 0$),其求根公式为$x =\frac{b ±\sqrt{b^2 4ac}}{2a}$。
在使用公式法时,需要先计算判别式$\Delta = b^2 4ac$。
当$\Delta >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Delta =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Delta <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例如,对于方程$2x^2 5x + 1 = 0$,其中$a = 2$,$b =-5$,$c = 1$,$\Delta =(-5)^2 4×2×1 = 17 > 0$,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_1 =\frac{5 +\sqrt{17}}{4}$,$x_2=\frac{5 \sqrt{17}}{4}$。
(完整版)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式2 (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 bx c 0(a 0)。
其中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注意:三个要点,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所含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 )直接开平方法:形如(x a)2 b(b 0)的方程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两边直接开平方得x a b或者x a 、、b,x a , b。
注意:若b<0,方程无解(2)因式分解法:一般步骤如下:①将方程右边得各项移到方程左边,使方程右边为0 ;②将方程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的形式;③令每个因式分别为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④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他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3)配方法: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 0(a 0)的一般步骤①二次项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②移项:使方程左边为二次项与一次项,右边为常数项;③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般的平方,把方程化为(x m)2 n(n 0)的形式;④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变形后的方程。
注意:当n 0时,方程无解(4)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 0(a 0)根的判别式:b24ac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x b甘4/( b2 4ac 0)2af(x)的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f(x)的图像与x轴有一个交点0方程无实根f(x)的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3. 韦达定理(根与系数关系)我们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式ax2+bx+c = 0之后,设它的两个根是x i 和X2,则&和X2与方程的系数a, b, c之间有如下关系:X i+X2 = b;X i?X2 = 2a a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其步骤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类似①“审”,弄清楚已知量,未知量以及他们之间的等量关系;②“设”指设元,即设未知数,可分为直接设元和间接设元;③“列”指列方程,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 ≠0时,ax 2+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习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 、 b 、 c ; 其中a 、 b,、c 可能是具体数,也可能是含待定字母或特定式子的代数式.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 其中直接开平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范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范围大,但计算较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适用范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配方法使用较少.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当ax 2+bx+c=0 (a ≠0)时,Δ=b 2-4ac 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请注意以下等价命题:Δ>0 <=>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Δ=0 <=>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Δ<0 <=> 无实根; Δ≥0 <=> 有两个实根(等或不等). 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系关系: 当ax 2+bx+c=0 (a ≠0) 时,如Δ≥0,有下列公式: .acx x abx x )2(a 2ac 4b b x )1(212122,1=-=+-±-=,; ※ 5.当ax 2+bx+c=0 (a ≠0) 时,有以下等价命题:(以下等价关系要求会用公式 ac x x a b x x 2121=-=+,;Δ=b 2-4ac 分析,不要求背记)(1)两根互为相反数 ⇔ a b-= 0且Δ≥0 ⇔ b = 0且Δ≥0;(2)两根互为倒数 ⇔ a c=1且Δ≥0 ⇔ a = c 且Δ≥0;(3)只有一个零根 ⇔ ac = 0且a b-≠0 ⇔ c = 0且b ≠0;(4)有两个零根 ⇔ a c = 0且a b-= 0 ⇔ c = 0且b=0;(5)至少有一个零根 ⇔ ac=0 ⇔ c=0;(6)两根异号 ⇔ ac<0 ⇔ a 、c 异号;(7)两根异号,正根绝对值大于负根绝对值⇔ ac <0且a b->0⇔ a 、c 异号且a 、b 异号;(8)两根异号,负根绝对值大于正根绝对值⇔ ac <0且a b-<0⇔ a 、c 异号且a 、b 同号;(9)有两个正根 ⇔ ac >0,a b->0且Δ≥0 ⇔ a 、c 同号, a 、b 异号且Δ≥0;(10)有两个负根 ⇔ a c >0,a b-<0且Δ≥0 ⇔ a 、c 同号, a 、b 同号且Δ≥0.6.求根法因式分解二次三项式公式:注意:当Δ< 0时,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ax 2+bx+c=a(x-x 1)(x-x 2) 或 ax 2+bx+c=⎪⎪⎭⎫ ⎝⎛----⎪⎪⎭⎫ ⎝⎛-+--a 2ac 4b b x a 2ac 4b b x a 22. 7.求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x 2-(x 1+x 2)x + x 1x 2 = 0. 注意:所求出方程的系数应化为整数. 8.平均增长率问题--------应用题的类型题之一 (设增长率为x ): (1) 第一年为 a , 第二年为a(1+x) , 第三年为a(1+x)2.(2)常利用以下相等关系列方程: 第三年=第三年 或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总和. 9.分式方程的解法: .0)1(≠),值(或原方程的每个分母验增根代入最简公分母公分母两边同乘最简去分母法.0.2≠分母,值验增根代入原方程每个换元凑元,设元,换元法)(10. 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0)3(0)2(0)4(0)1(0)4(0)2(0)3(0)1(0)4)(3(0)2)(1()3(;02;1⎩⎨⎧==⎩⎨⎧==⎩⎨⎧==⎩⎨⎧==⎩⎨⎧===------分组为应注意:的方程)()(中含有能分解为方程组)分解降次法(程中含有一个二元一次方方程组法)代入消元(※11.几个常见转化:;;或;;;⎪⎩⎪⎨⎧<-+-=--≥-+=-=-+-=+-+=+-+=--+=+)x x (x x 4)x x ()x x ()x x (x x 4)x x ()x x (x x 2)x 1x (x1x 2)x 1x (x1x x x 4)x x ()x x (x x 2)x x (x x )1(212122122121212212212122222221221221212212221⎪⎩⎪⎨⎧=--=-=-⇒=-4x x .22x x 2x x .12x x )2(221212121)两边平方为(和分类为 ; ⎪⎩⎪⎨⎧-==⇒==.,)2(34x x 34x x )1()916x x (34x x )3(2121222121因为增加次数两边平方一般不用和分类为或 ;.0x ,0x :.1x x B sin A cos ,1A cos A sin ,90B A B sin x ,A sin x )4(2122212221>>=+==+︒=∠+∠==注意隐含条件可推出由公式时且如AB C cba.0x ,0x :.x ,x ),,(,x ,x )5(212121>>注意隐含条件的关系式推导出含有公式等式面积例如几何定理,相似形系可利用图形中的相等关时若为几何图形中线段长.k ,)6(”辅助未知元“引入些线段的比,并且可把它们转化为某比例式、等积式等条件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如题目中给出特殊的直.,;,)7(知数的关系但总可求出任何两个未般求不出未知数的值少一个时,一方程个数比未知数个数一般可求出未知数的值数时方程个数等于未知数个解三角形1.三角函数的定义:在Rt ΔABC 中,如∠C=90°,那么sinA=c a =斜对; cosA=c b =斜对;tanA=ba=邻对; cotA=a b =对邻.2.余角三角函数关系 ------ “正余互化公式” 如∠A+∠B=90°, 那么:sinA=cosB ; cosA=sinB ; tanA=cotB ; cotA=tanB. 3.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sin 2A+cos 2A =1; tanA·co tA =1. ※ tanA=A cos A sin ※ cotA=Asin Acos 4. 函数的增减性:在锐角的条件下,正弦,正切函数随角的增大,函数值增大;余弦,余切函数随角的增大,函数值反而减小.5.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如图:这是两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通过设k, 它可以推出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函数 值,要熟练记忆它们.K3 KKKK2 K230°45°60°ABC ABC※ 6. 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在0° 90°时.正弦函数值范围:0 1; 余弦函数值范围: 1 0; 正切函数值范围:0 无穷大; 余切函数值范围:无穷大 0.7.解直角三角形:对于直角三角形中的五个元素,可以“知二可求三”,但“知二”中至少应该有一个是边.※ 8. 关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公式: Rt △ABC 中: 若∠C=90°, .:m :R :r .m 2cR 2c b a r c c 斜边上中线外接圆半径,内切圆半径,;==-+=9.坡度: i = 1:m = h/l = tan α; 坡角: α.10. 方位角:11.仰角与俯角:12.解斜三角形:已知“SAS ” “SSS ” “ASA ” “AAS ” 条件的任意三角形都可以经过“斜化直”求出其余的边和角.※ 13.解符合“SSA ”条件的三角形:若三角形存在且符合“SSA ”条件,则可分三种情况:(1)∠A ≥90°,图形唯一可解; (2) ∠A <90°,∠A 的对边大于或等于它的已知邻边,图形唯一可解;(3)∠A <90°,∠A 的对边小于它的已知邻边,图形分两类可解. 14.解三角形的基本思路:(1)“斜化直,一般化特殊” ------- 加辅助线的依据;(2)合理设“辅助元k ”,并利用k 进一步转化是分析三角形问题的常用方法-------转化思想;(3)三角函数的定义,几何定理,公式,相似形等都存在着大量的相等关系,利用其列方程(或方程组)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方程思想.北东北偏西30南偏东70仰角俯角水平线铅垂线lha i=1:m函数及其图象一 函数基本概念1.函数定义:设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 如对x 的每一个值, y 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 是x 的函数,x 是自变量.※ 2.相同函数三个条件:(1)自变量范围相同;(2)函数值范围相同;(3)相同的自变量值所对应的函数值也相同.※3. 函数的确定:对于 y=kx 2(k ≠0), 如x 是自变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如x 2是自变量,这个函数是一次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 4.平面直角坐标系:(1)平面上点的坐标是一对有序实数,表示为: M (x,y ),x 叫横坐标,y 叫纵坐标; (2)一点,两轴,(四半轴),四象限,象限中点的坐标符号规律如右图:(3) x 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 即“x 轴上的点纵为0,y 轴上的点横为0”;反之也 成立;(4)象限角平分线上点M(x,y) 的坐标特征:x=y <=> M 在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 x=-y <=> M在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 (5)对称两点M(x 1,y 1), N(x 2,y 2) 的坐标特征:关于y 轴对称的两点 <=> 横相反,纵相同; 关于x 轴对称的两点 <=> 纵相反,横相同; 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 <=> 横、纵都相反. 5.坐标系中常用的距离几个公式 -------“点求距”(1)如图,轴上两点M 、N 之间的距离:MN=|x 1-x 2|=x 大-x 小 , PQ=|y 1-y 2|=y 大-y 小 . (2)如图, 象限上的点M (x,y ):到y 轴距离:d y =|x|; 到x 轴距离: d x =|y|;22y x r +=到原点的距离:.(3)如图,轴上的点M (0,y )、N (x,0)到原点的距离: MO=|y|; NO=|x|.※(4)如图,平面上任意两点M (x 2,y 2)、N (x 2,y 2)之间的距离: .)y y ()x x (d 221221-+-=xyo + +_ _-- ++ -xyoM(x,y)r xyo M(x,y)N(x,y)C※ 6. 几个直线方程 :y 轴 <=> 直线 x=0 ; x 轴 <=> 直线 y=0 ; 与y 轴平行,距离为∣a ∣的直线 <=> 直线 x=a ; 与x 轴平行,距离为∣b ∣的直线 <=> 直线 y=b. 7. 函数的图象:(1) 把自变量x 的一个值作为点的横坐标,把与它对应的函数值y 作为点的纵坐标,组成一对有序实数对,在平面坐标系中找出点的位置,这样取得的所有的点组成的图形叫函数的图象;(2) 图象上的点都适合函数解析式,适合函数解析式的点都在函数图象上;由此可得“图象上的点就能代入”-------重要代入!(3) 坐标平面上,横轴叫自变量轴,纵轴叫函数轴;利用已知的图象,可由自变量值查出函数值,也可由函数值查出自变量值;可由自变量取值范围查出对应函数值取值范围,也可由函数值取值范围查出对应自变量取值范围;(4) 函数的图象由左至右如果是上坡,那么y 随x 增大而增大(叫递增函数);函数的图象由左至右如果是下坡,那么y 随x 增大而减小(叫递减函数). 8. 自变量取值范围与函数取值范围:一次函数1. 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kx+b . (k ≠0)2. 关于一次函数的几个概念:y=kx+b (k ≠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所以也叫直线y=kx+b,图象必过y 轴上的点( 0,b )和x 轴上的点( -b/k,0 );注意:如图,这两个点也是画直线图象时应取的两个点. b 叫直线y=kx+b (k ≠0)在y 轴上的截距,b 的本质是直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知道截距即知道解析式中b 的值.x y (x,y)00(0,b)(-b/k, 0)b -b/k, 即取点对角 03.y=kx+b (k ≠0) 中,k ,b 符号与图象位置的关系:yxok>0, b>0k>0, b<0图象过一二三象限,图象上坡.图象过一三四象限,图象上坡.图象过一二四象限,图象下坡.图象过二三四象限,图象下坡.4. 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 <=> k 1=k 2 ※ 两直线垂直<=> k 1k 2=-1.5. 直线的平移:若m >0,n >0, 那么一次函数y=kx+b 图象向上平移m 个单位长度得y=kx+b+m ;向下平移n 个单位长度得y=kx+b-n (直线平移时,k 值不变).6.函数习题的四个基本功:(1) 式求点:已知某直线的具体解析式,设y=0,可求出直线与x 轴的交点坐标(x 0 ,0);设x=0,可求出直线与y 轴的交点坐标(0,y 0);已知两条直线的具体解析式,可通过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两直线的交点坐标(x 0 ,y 0);交点坐标的本质是一个方程组的公共解;(2) 点求式: 已知一次函数图象上的两个点,可设这个函数为y=kx+b ,然后代入这两个点的坐标,得到关于k 、b 的两个方程,通过解方程组求出k 、b ,从而求出解析式 ------ 待定系数法;(3) 距求点:已知点M(x 0 ,y 0)到x 轴,y 轴的距离和所在象限,可求出点M 的坐标;已知坐标轴上的点P 到原点的距离和所在半轴,可求出点P 的坐标;(4) 点求距:函数题经常和几何相结合,利用点的坐标与它所在的象限或半轴特征可求有关线段的长,从而使得函数问题几何化.正比例函数1.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y=kx (k ≠0); 属于一次函数的特殊情况;(即b=0的一次函数)它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也叫直线y=kx.2.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正比例函数y=kx (k ≠0)的图象必过 (0,0)点和(1,k )点,注意:如图,这两个点也是画正比例 函数图象时应取的两个点,即列表如右:x y (x, y)001K (0,0)(1,K)3.y=kx (k≠0)中,k的符号与图象位置的关系:yx o k>0k<0yxo图象过一三象限,图象上坡.图象过二四象限,图象下坡.4. 求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已知正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点,可设这个正比例函数为y=kx,把已知点的坐标代入后, 可求k, 从而求出具体的函数解析式------ 待定系数法.二次函数1.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a≠0)2. 关于二次函数的几个概念: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所以也叫抛物线y=ax2+bx+c;抛物线关于对称轴对称且以对称轴为界,一半图象上坡,另一半图象下坡;其中c叫二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即二次函数图象必过(0,c)点.3. y=ax2 (a≠0)的特性:当y=ax2+bx+c (a≠0)中的b=0且c=0时二次函数为y=ax2 (a≠0);这个二次函数是一个特殊的二次函数,有下列特性:(1)图象关于y轴对称;(2)顶点(0,0);(3)y=ax2(a≠0)可以经过补0看做二次函数的一般式,顶点式和双根式,即: y=ax2+0x+0, y=a(x-0)2+0, y=a(x-0)(x-0).4. 二次函数y=ax2+bx+c (a≠0)的图象及几个重要点的公式:5. 二次函数y=ax2+bx+c (a≠0)中,a、b、c与Δ的符号与图象的关系:(1) a>0 <=> 抛物线开口向上; a<0 <=> 抛物线开口向下;(2) c>0 <=> 抛物线从原点上方通过; c=0 <=> 抛物线从原点通过;c <0 <=> 抛物线从原点下方通过;(3) a, b 异号 <=> 对称轴在y 轴的右侧; a, b 同号 <=> 对称轴在y 轴的左侧;b=0 <=> 对称轴是y 轴;(4) Δ>0 <=> 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Δ=0 <=> 抛物线与x 轴有一个交点(即相切); Δ<0 <=> 抛物线与x 轴无交点.6.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三点的坐标,可设解析式y=ax 2+bx+c ,并把这三点的坐标代入,解关于a 、b 、c 的三元一次方程组,求出a 、b 、c 的值, 从而求出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8.二次函数的顶点式: y=a(x-h)2+k (a ≠0); 由顶点式可直接得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h, k ),对称轴方程 x=h 和函数的最值 y 最值= k.9.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x 0,y 0)和图象上的另一点的坐标,可设解析式为y=a(x-x 0)2+ y 0,再代入另一点的坐标求a ,从而求出解析式.(注意:习题无特殊说明,最后结果要求化为一般式)10. 二次函数图象的平行移动:二次函数一般应先化为顶点式,然后才好判断图象的平行移动;y=a(x-h)2+k的图象平行移动时,改变的是h, k 的值, a 值不变,具体规律如下: k 值增大 <=> 图象向上平移; k 值减小 <=> 图象向下平移; (x-h )值增大 <=> 图象向左平移; (x-h)值减小 <=> 图象向右平移.11. 二次函数的双根式:(即交点式) y=a(x-x 1)(x-x 2) (a ≠0);由双根式直接可得二次函数图象与x 轴的交点(x 1,0),(x 2,0).12.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x 1,0),(x 2,0)和图象上的另一点的坐标,可设解析式为y= a(x-x 1)(x-x 2),再代入另一点的坐标求a ,从而求出解析式. (注意:习题最后结果要求化为一般式)13.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的点与对称轴,可利用图象的对称性求出已知点的对称点,这个对称点也一定在图象上.反比例函数1. 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0k (kx y xk y 1≠==-或图象叫双曲线.※ 2. 关于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y=kx -1中自变量x 不能取0, 故函数图象与y 轴无交点; 函数值y 也不会是0, 故图象与x 轴也不相交.3. 反比例函数中K的符号与图象所在象限的关系:图象过二四象限,图象上坡.图象过一三象限,图象下坡.k>0k<04. 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已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点,即可设解析式y=kx-1, 代入这一点可求k 值,从而求出解析式.函数综合题1.数学思想在函数问题中的应用:数学思想经常在函数问题中得到体现,例如:分析函数习题常常需要先估画符合题意的图象,利用数形结合降低难度;而点求式、式求点、点求距、距求点等基本操作则是转化思想在函数中应用;当函数问题与几何问题相结合时,方程思想则成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函数习题中,当图象与图形不唯一、点位置不唯一、可知条件不唯一时,往往造成函数问题的分类.2.数学方法在函数问题中的应用:建立坐标系、建立新函数、函数问题几何化、挖掘隐含条件、分类讨论、相等关系找方程、不等关系找不等式、等量代换、配方、换元、待定系数法、等各种数学方法在函数中经常得到应用,了解这些数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3.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正比例函数y=kx (k≠0)、一次函数y=kx+b (k≠0)都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而二次函数y=ax2+bx+c (a≠0)可以看作二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0k(xky≠-=可以看作分式方程,这些函数图象之间的交点,就是把它们联立为方程组时的公共解.4.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1)如二次函数y=ax2+bx+c (a≠0)中的Δ>0时,图象与x轴相交,函数值y=0,此时, 二次函数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这个方程的两个根x1 、x2是二次函数y=ax2+bx+c与x轴相交两点的横坐标,交点坐标为(x1 ,0)(x2 ,0);(2)当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相交时的有关问题时,应立即把函数转化为它所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此时,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Δ值,根系关系等都可用于这个二次函数.(3)如二次函数y=ax2+bx+c (a≠0)中的Δ>0时,图象与x轴相交于两点A(x1 ,0),B(x2 ,0)有重要关系式: OA=|x1|, OB=|x2|,若需要去掉绝对值符号,则必须据题意做进一步判断;同样,图象与y轴交点C(0,c),也有关系式: OC=|c|.5.二元二次方程组解的判断: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若消去一个未知数,则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此时的Δ值将决定原方程组解的情况,即:Δ>0 <=> 方程组有两个解;Δ=0 <=>方程组有一个解;Δ<0 <=>方程组无实解.初三数学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 圆 )几何A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 11 -- 12 -几何B级概念:(要求理解、会讲、会用,主要用于填空和选择题)一基本概念:圆的几何定义和集合定义、弦、弦心距、弧、等弧、弓形、弓形高- 13 -- 14-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内切圆、 三角形的内心、 圆心角、圆周角、 弦 切角、 圆的切线、 圆的割线、 两圆的内公切线、 两圆的外公切线、 两圆的内(外) 公切线长、 正多边形、 正多边形的中心、 正多边形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正 多边形的中心角. 二 定理:1.不在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2.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3.正n 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 边形分为2n 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三 公式:1.有关的计算:(1)圆的周长C=2πR ;(2)弧长L=180R n π;(3)圆的面积S=πR 2. (4)扇形面积S 扇形 =LR 21360R n 2=π;(5)弓形面积S 弓形 =扇形面积S AOB ±ΔAOB 的面积.(如图) 2.圆柱与圆锥的侧面展开图:(1)圆柱的侧面积:S 圆柱侧 =2πrh ; (r:底面半径;h:圆柱高)(2)圆锥的侧面积:S 圆锥侧 =LR 21. (L=2πr ,R 是圆锥母线长;r 是底面半径)四 常识:1. 圆是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2. 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3. 三角形的外心 ⇔ 两边中垂线的交点 ⇔ 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三角形的内心 ⇔ 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 ⇔ 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其中d 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其中r 表示圆的半径)直线与圆相交 ⇔ d <r ; 直线与圆相切 ⇔ d=r ; 直线与圆相离 ⇔ d >r.5.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其中d 表示圆心到圆心的距离,其中R 、r 表示两个圆的半径且R ≥r )两圆外离 ⇔ d >R+r ; 两圆外切 ⇔ d=R+r ; 两圆相交 ⇔ R-r <d <R+r ; 两圆内切 ⇔ d=R-r ; 两圆内含 ⇔ d <R-r.6.证直线与圆相切,常利用:“已知交点连半径证垂直”和“不知交点作垂直证半径” 的方法加辅助线.7.关于圆的常见辅助线:- 15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