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36b7a60276c66137ee061954.png)
解析
①情形下部热上部冷,空气对流显著,利于
污染物扩散。其他三种情形,都在不同高度存在逆温现 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考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试题调研
(2)(2010· 山东文综)下图是“某地气温随高度和时间变 化示意图”。近地面空气质量较差的时间是20时至次 日5时。 (√ )
解析
由图中看出,20时至次日5时,近地面出现逆温现象, 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试题调研
3.(2010· 天津文综)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 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 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试题调研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 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深化探究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 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试题调研
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2009· 广东文基)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 法。就此现象正确的解释是,地面辐射强,地表降 温慢。
考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深化探究
(2)气温的时间变化
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 ①气温的日变化日平均气温 气温日较差 月均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 ②气温的年变化气温年较差 地形与气温日、年较差
考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试题调研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3· 浙江文综)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 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 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 物扩散的情形是④。 (× )
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受热
![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受热](https://img.taocdn.com/s3/m/463bb55d3c1ec5da50e27038.png)
B 高
低
北半球近地面
C 北半球近地面
比较风速
A
B
1000百帕 1008百帕 1016百 帕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 梯度力越大,风力也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时,近地面 与高空、海面与陆地的风速?
练习:图中是北半球近地面,画出A、B两地的风向
1004 1002 A 甲 1000
B
1006 1008 1010 乙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以及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主要 干 成分 氧 洁 空 CO2 气 次要 成分 O3 水 汽 氮 主 要 作 用 生物体(蛋白质)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对地面保温
2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风向垂直等压线
风向
(hPa)
1010 1020 1030
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hPa)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468 476 484 492
50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4、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 力的影响 (hPa)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1000
地面 B A C
取暖机和空调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
壁式空调
暖风片
一、热力环流的原理
低
高空
1020hpa
高
低
1060hpa
1100hpa
地面 高
低
受热 冷却
A C 注意:气压高低我们说的是“同一水平面” B
高中地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高中地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https://img.taocdn.com/s3/m/0c547125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cd.png)
高中地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地球的大气是由气体、固体和液体组成的。
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氢气、氩气、氖气、氦气、甲烷等组成。
其中,氮气是最主要的成分,占据大气的约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只占据很小的比例。
大气的垂直分层是根据大气的温度变化来划分的。
从地球表面往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跳跃层和外层空间。
每一层的特点和功能各不相同。
对流层是地球最接近表面的一层大气,它的厚度约为10-15公里。
这一层大气的温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下降。
对流层中的气体在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后,会产生对流运动,形成云、风、雨等天气现象。
对流层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对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厚度约为15-50公里。
平流层中的温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上升。
平流层中的气流呈现水平流动,没有明显的垂直对流。
平流层的上层是平流层顶,下层是平流层底。
平流层中的氧气和臭氧层对地球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减少对地球生物的伤害。
跳跃层位于平流层之上,厚度约为50-80公里。
跳跃层中的温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下降。
在这一层中,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于垂直尺度,不同层之间的气体不会发生混合,形成了稳定的层状结构。
跳跃层中的气体密度很低,几乎没有空气流动。
这一层对地球的气候和天气没有直接影响。
外层空间是大气的最外层,位于跳跃层之上。
外层空间中的气体密度非常低,接近于真空。
这一层中几乎没有气体分子,只有极少量的气体原子和离子。
外层空间中的气体与地球的大气没有直接接触,是太阳风和星际空间的一部分。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对地球的生物和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层中的气体组成和温度变化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天气现象。
人类通过研究和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可以更好地预测天气变化,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ppt课件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819fabf242336c1fb95e87.png)
20
二、大气垂直分层结构
1、对流层
对流层(Troposphere)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地面的 影响最大。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位于上面的冷空 气下沉,发生对流运动,故得名对流层。
对流层顶高度:
•
平均说来,低纬度对流层顶高、高纬度对流层顶低。
•
同一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夏季高于冬季。
精选PPT课件
3、气溶胶粒子(大气杂质)(Aerosols)
水汽凝结物水滴和冰晶
悬浮的固体微粒烟粒、盐粒、尘粒、各种凝结核以及带电离子
等。
精选PPT课件
6
1、干洁空气
N2占大气质量的78%,O2占大气质量的21%.
O3:主要分布于10~50km高度的平流层大气中,极大 值在20~35km之间。
O3可以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而增温,同时也使地
精选PPT课件
12
3、大气气溶胶
(1)定义 气溶胶 (Aerosols) :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微粒和 水汽凝结物。
精选PPT课件
13
3、大气气溶胶
(2)对天气的影响:
– 充当水汽的凝结核,在云、雾、降水等的形成过程中起 着重要作用。
– 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气溶胶粒子常聚集在一起,形成 霾、风沙浮尘等视程障碍现象,使大气透明度变差;
大气的状态用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降水、 能见度等气象要素 (Meteorological Element)表示。
精选PPT课件
5
一、大气组成
1、干洁空气(Dry Air)
除水汽、气溶胶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2、水汽(Water Vapor)
垂直和水平分布差异较大;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成分,来 源于地面,含量变化。容积计约占0~5%。
大气的结构与组成
![大气的结构与组成](https://img.taocdn.com/s3/m/e81b181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1.png)
大气的结构与构成大气的结构与构成一、大气结构大气圈:受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厚度从地表到1000—1400km高度范围,总质量为6000×1015kg,为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差异。
依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以及大气的垂直运动情形,可将大气分为五层。
1、对流层(1)厚度:下界-地面,不及整个厚度的1%。
但是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这一层集中了整个大气90%的质量。
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2)、特征:1)、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加添而降低,一般为-6、50C/1km。
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且低纬夏季强,高纬冬季弱。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受地表性质差异影响大,因些温度、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于是可产生一系列物理过程,形成多而杂的天气现象。
2、平流层厚度:对流层顶-50—60 公里特点:对流层顶到35—45公里左右的高度气温不变,称同温层,35公里以上升温快,到顶部可接近00C,平流层15—35km集中了大气中大部分的臭氧。
3、中心层厚度:80—85 公里特点: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快速下降,并有猛烈的垂直运动,在这一层顶部,气温降到—830C———1130C以下。
4、暖层(电离层)厚度:中心层顶-800公里特点: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快速上升,在300公里处达10000C。
这重要由于全部波长0.175μm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都为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汲取,并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所以又称电离层。
电离层能反射短波波段的无线电波,故在远距离短波无线电通讯中具有紧要意义。
5、散逸层(外层)即80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
气温随高度而上升,由于温度高,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快,又距地球较远,地球引力作用小,大气质点常常散逸至星际空间。
二、大气的构成1、构成:混合气体、水汽和悬浮微粒构成2、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悬浮微粒的空气,重要成分是氮(78.1%)、氧(20.9%)和氩(0.9%),合占干洁空气总容积的99.9%。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和成分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和成分](https://img.taocdn.com/s3/m/666c80d5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8.png)
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和成分地球大气层是地球表面上的一层气体包层。
它由多种气体组成,形成了很多颜色斑斓的云朵,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壮美景象。
然而,这些气体和云朵并不是不受影响的,它们受到日光和宇宙射线的影响,进行着错综复杂的变化。
为了更好的理解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和成分,让我们来深入探索一下。
一、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地球大气层可以分为4个主要层次,从地球表面向上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顶层。
其中,对流层和平流层组成了大气层的大部分,并且大多数的天气现象也发生在这两个层次。
1. 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最底层的一层,它从地球表面开始,大约延伸到10-15千米的高度。
这层的特点是温度逐渐下降,同时大气压力也逐渐下降。
在这个层次中,大气运动主要通过对流来进行,空气受到地球表面的日照和热量的影响,形成了气流和气团,从而形成了各种气象现象。
2. 平流层平流层从对流层开始,一直延伸到50千米高度。
在这一层中,气温逐渐上升,同时气压逐渐降低。
这个层次中没有气流,空气运动较为缓慢。
平流层的温度上升是由于臭氧的吸收和辐射所致,也因此这一层中含有丰富的臭氧,起到了屏蔽宇宙射线的作用。
3. 中间层中间层从50千米高度开始,一直延伸到80千米高度。
在这一层中,气温逐渐下降,气压逐渐上升。
在这个层次中,水云层和极光等现象就经常发生。
4. 顶层顶层指的是地球大气层的最上面一层,从80千米高度到地球表面外部。
在这个层次中,气温开始逐渐上升,但是由于大气压力极低,这一层中非常稀薄。
顶层如此之薄,使得它经常受到宇宙辐射的影响。
二、地球大气层的成分地球大气层由一系列气体和微粒组成,其中包括氧气、氮气、稀有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氢、氦等等。
这些气体和微粒的组成是地球大气层具有特殊性质的重要原因。
1. 氮气氮气占地球大气层81%的比例,是地球大气层的主要成分。
氮气本身无色无味,是一种化学惰性气体,在地球大气层中有巨大的物理稳定性,不容易被释放到空中。
大气层的结构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功能
![大气层的结构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faca6ac4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d.png)
大气层的结构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功能大气层的结构: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功能大气层是地球固有的外包层,由各种气体和微粒组成,围绕地球表面呈层状环绕。
它在维持地球生命和气候平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气层的结构、组成和功能,以便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系统。
一、大气层的结构大气层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层,从地球表面往上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
1. 对流层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的一层,也是大气层中最低的一层。
它的厚度大约为10-15千米。
在对流层内,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下降。
大部分的气象现象,如云、雨、风都发生在这一层。
2.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上方,大约从对流层顶部延伸到约50千米的高度。
在平流层,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稳定,而且逐渐开始上升。
平流层中的空气很稳定,飞机通常在这一层内飞行。
3. 中间层中间层是位于平流层上方的一层大气层。
在约80千米的高度开始,中间层的温度逐渐上升。
这一层主要由臭氧层组成,它起到屏蔽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的重要作用。
4. 外层外层是大气层中最顶层的一层,也被称为热层。
从中间层顶部开始,外层延伸到约600公里高的位置。
在这一层中,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上升。
二、大气层的组成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和微粒组成。
1. 氮气氮气是大气层中占比最大的成分,约占总体积的78%。
它是地球上各种生物所需要的基本元素。
2. 氧气氧气是占据大气层次要的成分,约占总体积的21%。
它是动物呼吸和维持燃烧的重要基础。
3. 水蒸气水蒸气是大气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会转化为云和降水,对地球的水循环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4. 稀有气体稀有气体包括氩气、氦气、氖气、氪气和氙气,它们的含量相对较低。
5. 微粒微粒主要包括灰尘、烟尘、盐粒、细菌等微小的颗粒物质。
三、大气层的功能大气层在地球上有多种重要功能,对于维持生命和气候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1. 保护大气层起到了保护地球的重要作用。
大气的组成、结构和变化
![大气的组成、结构和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1503603a5f0e7cd18425363a.png)
增温层(电离层)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 85~120公里 空气非常稀薄 无线电通讯利用此层反射电波 人造卫星轨道在此层之上
天气vs.气候
天气:短时间内大气中实际发生的现象
例:云、雾、霜、露、雨等
气候:长时间平均的天气型态或特殊的天
低气压:大气压力较周围都小的区域
低气压的符号: L
大气压力
空气运动
水平方向:
高气压:由气压中心向外 高气压:空气下降 (下沉气流)
低气压:由气压中心向内 低气压:空气上升 (上升气流)
垂直方向
气压中心的天气
高气压 晴朗 低气压云雨 ∵下沉气流气温上升水气不饱和 ∵上升气流气温下降水气饱和
产生的时间不同(以台湾为例)
天气现象
风:空气的运动
成因:各地气压不同使空气由气压高处向气压 低处运动 风向
定义:风的来向
例:西南风风由西南方吹来
影响因素:
气压的变化:风向由气压高处向气压低处运动 地球的自转: 北半球:由风向来源向右偏(顺时针方向) 南半球:由风向来源向左偏(逆时针方向)
大气的组成、结构和变化
大气的组成
主成分:(比例恒定)
氮气(N2):占78%(4/5);不可燃;组成生物的 重要元素 氧气(O2):占21%(1/5);助燃,供生物呼吸
微量成分:(比例随时间、地点改变)
氩气(Ar):占0.9%(微量成分中最多);惰性气 体之一;绿色霓虹灯内填充的气体 水气:天气变化的主角之一 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必要气体;温室气体 臭氧(O3):形成臭氧层隔绝太阳紫外线
大气成分与结构
![大气成分与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73afe1cbe1e650e52ea9990.png)
19
气温垂直递减率
20
1.2.2重要气层的特征
根据气层气温的垂直分布特点将大气可 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
散逸层五层。
21
大 气 的 结 构
22
各层大气的特点
A、对流层
对流层因为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 动而得名
对流层高度(自由大气/摩擦层)
23
对流层有以下响地面和空气的温度,在云、 雾、降水等的形成过程中起凝结核的作用。
一、大气成分与结构
1.大气成分
16
大气杂质,是指大气中除了气体成分以外,由液体和固体杂质或微粒组成的混合物的统称, 也可称为气溶胶粒子。按粒径大小的不同,大气杂质(气溶胶粒子)分类如下表所示。
名称 总悬浮颗粒物(TSP)
①表示空中水汽传送过程;②和④表示降水过程;③表示海水蒸发过程;⑤表示地表径流; ⑥表示地下径流;⑦表示陆上水蒸发过程;⑧表示植被蒸腾作用的过程。
13
水汽
来源:来源于江、河、湖、海、地表和潮湿物体表面的水分蒸发,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
分布:a高度分布:在离地1.5~2km高度上,水汽含量约为地面的 一半;5km高度上仅为地面的十分之一,再往上就更少。b地理分 布:从极区的0.2%到热带的2.6%,在干燥的内陆沙漠近于零,而在 温暖洋面或热带丛林上可达3%—4%。
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 ≈0.65℃/100m
2. 气温、湿度的水平分布很不均匀 3. 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混合
24
对流层分层特征
对流层下层(摩擦层):离地1500m高度以下,受地形扰动和地 表摩擦作用最大,气流混乱
中层:摩擦层顶到6000m高度,受地表影响较小,气流相对平稳, 可代表对流层气流的基本趋势,云和降水大多生成于这一层
大气及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的名词解释
![大气及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5ed84e1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3.png)
大气及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的名词解释
大气:指地球或其他行星表面附近的气体层,由一层层不同性质和组成的气体组成。
大气圈:指地球或其他行星周围的气体层,由多个不同高度和性质的气体层组成,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组成:大气圈主要由气体组成,包括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这些气体的比例和含量在不同层次和区域会有所不同。
结构:大气圈可以从地球表面向上划分为多个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等。
每个层次的特点和性质都会有所不同,比如温度、气压、气流等。
- 对流层:最接近地面的层次,大部分天气现象发生在这里,温度递减。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温度保持稳定,飞机和气球常在这一层运行。
- 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温度逐渐上升。
- 热层:位于中间层之上,温度急剧上升,太阳辐射主要影响这一层。
- 外层:位于热层之上,气压非常低,主要由稀薄的气体组成,与太空相连。
这些层次的不同结构和组成对于地球的气候、天气、空气质量等都有重要影响。
大气的组成、结构和受热过程
![大气的组成、结构和受热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7dfbb811ff00bed5b9f31d2e.png)
特点
与人类 的关系 对无线电 通信有重 要作用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流层
空气密度很小
平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流 迅速上升;大气水 利于飞行 层 平运动为主
对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与人类 流 递减;空气对流运 层 动显著;天气现象 关系最 为密切 复杂多变
四.大气的受热过程
辐射能力
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来源是——太阳
可见光区是辐射能力最强的部分
波长(微米)
四.大气的受热过程
思考: 大 气 高 对 层 太 大 阳 气 辐 射 平流层 的 削 弱 对流层 作 用
尽管射向地球的 太阳辐射首先到 达大气层,但大 臭氧 紫外线 水汽、二氧化碳 红外线 气直接吸收的太 阳辐射能量很少 为什么?
地
面
选择性
四.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一.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2、这些成分的作用是什么?
一.大气的组成
N2 (必需物质 ) CO( 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 ) 2 O3( 吸收紫外线, 保护地球生命 ) 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重要物质)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太 阳 辐 射
大 气 逆 辐 射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地
面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观察与思考
课堂小结
大气的组成成分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
低 层 大 气
干洁空气
二.大气圈的组成及其作用
全球变暖、酸雨、臭氧空洞……
观察与思考
为什么在近地面是细雨蒙蒙, 而到了高空却是晴空万里?
三.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流层
初中三年级大气与气象现象
![初中三年级大气与气象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29ff6080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67.png)
初中三年级大气与气象现象大气与气象现象是地球上最为重要且引人注目的自然现象之一。
通过了解大气的组成与结构、气象现象的形成原理以及气象观测与预测等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和天气情况。
本文将对初中三年级大气与气象现象进行探讨。
一、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大气是环绕地球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氩气等组成。
其中,氮气占大约78%,氧气占大约21%,水蒸气和其他气体只占极小比例。
大气层按照温度的不同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圈层等。
不同的大气层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气象现象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常见的气象现象1. 大气运动:大气层中的气体以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进行运动。
水平方向上的气流形成风,垂直方向上的气流形成云、气象波和气旋等。
2. 云:云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形成的气团。
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的不同,可以分为高云、中云和低云等。
云的出现和形态变化常常是天气变化的重要信号。
3. 降水:当水蒸气凝结为液态或固态时,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
降水形式包括雨、雪、冰雹等,降水的强度和分布对于地球上的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4. 雾和霾:雾和霾是地面上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的浓雾和污染物悬浮导致的能见度降低的现象。
雾和霾给交通运输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对空气质量和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5. 雷暴:雷暴是在大气中产生的电荷分离和释放过程所伴随的一系列现象。
雷暴常常伴随着强风、降雨和闪电等,对人造和自然环境都有一定的危害。
三、气象观测与预测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预测气象现象,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气象观测工作。
气象观测包括对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测量和记录。
通过对这些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
气象预测是基于已知的气象观测数据,利用气象模型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的。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分析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模型可以生成天气预报,为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提供参考和便利。
八年级科学 大气层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 大气层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39ef2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4.png)
八年级科学大气层知识点大气层是围绕地球的气体层,由多种气体和微粒组成,是地球表面的保护层。
在八年级的科学课程中,了解大气层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大气层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三个方面来介绍大气层的知识点。
一、大气层的组成大气层的组成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其中氮气和氧气的含量占绝大部分。
此外,还有稀有气体和一些微粒,如臭氧、二氧化氮等。
大气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
对流层是大气层的最低层,也是最厚的一层,它运动循环着地球表面的风、水汽和热量,维持着地球的温度稳定。
平流层主要分布在对流层以上,其中气流的速度稳定,温度随着纬度的不同而变化。
臭氧层是大气层中重要的一层,它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保护地球免受臭氧层以下的紫外线伤害。
电离层是大气层最高层,电离层中的气体分子被高能辐射分解,形成了丰富的离子和电子,这对通信和导航都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层的结构大气层的结构可以分为温度层和浓度层两个方面。
温度层是指大气层中各层次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情况。
浓度层是指大气层中各层次气体成份数量的差异性。
大气层的温度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
对流层是由温度急剧下降的温度逆转层分界的,一般起始高度在7至17千米。
平流层总体温度基本稳定,温度很低,一般约接近-55℃。
臭氧层是由温度增长的温度逆转层划分而成,它们的高度在17到50公里之间。
电离层的温度高于其他大气层区域,但是温度异常的火热,会导致物质相互碰撞后分子、原子、离子之间解离的现象。
三、大气层的功能大气层的功能包括保护、调节和反射三个方面。
大气层可以通过吸收和折射太阳的辐射、降低地球表面的温度和调节地球表面的气候变化。
同时,大气层还可以发挥防御功能,抵御来自外部的小陨石或太空碎片。
此外,大气层还能够吸收紫外线、X光和高能粒子,有效地减少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生态系统的伤害。
总之,了解大气层知识点对于学习科学和探究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83e1419f4028915f814dc23c.png)
一、大气组成
1、干洁空气(Dry Air) 除水汽、气溶胶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2、水汽(Water Vapor) 垂直和水平分布差异较大;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成分, 来源于地面,含量变化。容积计约占0~5%。
3、气溶胶粒子(大气杂质)(Aerosols) 水汽凝结物水滴和冰晶 悬浮的固体微粒烟粒、盐粒、尘粒、各种凝结核以及带 电离子等。
• 上层(从6000m到对流层顶)-受地表影响更小,水汽含量很少,气温通 常在0以下,各种云多由冰晶或过冷水滴组成。
1500m高度以上的大气因为几乎不受受地表摩擦作用的影响---自由大气。
2、平流层
在对流层的顶部直到 55km,气流运动相当平衡, 而且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故 称为平流层(Stratosphere)。
• 二氧化碳含量分布特点:
– 工业区多、农村少 – 同一地区冬季多、夏季少 – 夜间多、白天少 – 阴天多、晴天少
讨论总结: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质量分数发生 变化的原因?
2、水汽
水汽在大气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仅0.1% - 3%,却是大 气中最活跃的成分。水对于地球上生命的有重要意义。
2、水汽
水汽的分布:
因为大气不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但地 面能吸收太阳辐射而升温并放出长波辐 射,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和通过对流、湍流等方式 从地面吸收热 低层空量气才由能于升从温地,面因得而到越热接量近使地之面受的热大上气升得, 高层冷到空的气热下量沉越,多从,而造造成成对对流流层层的内气存温在随强高 烈的垂度气直升象混高要合而素作降水用低平。。分热布带不地均面匀温。度高,垂直 混合能由到于很各高地高纬度度,和对地流表层性顶质高的度差高异;,极地地 地面温面度上低空,空垂气直在混水合平作方用向弱上,具对有流不层同顶物高 度低。理属性,温、压、湿等要素水平分布
大气组成与结构
![大气组成与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9a46b27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1.png)
氧气
总结词
对生物呼吸和燃烧过程至关重要的气体,约占地球大气总量 的21%。
详细描述
氧气是维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重要元素。它在大气中以 氧气的形式存在,是地球大气中含量第二多的气体。氧气是 燃烧和氧化反应的主要参与者,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 生重要影响。
二氧化碳
总结词
温室气体之一,对地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大气的作用包括保温作用,能够减少地球表面热量的散失,维持地球适宜的温度;阻挡紫外线作用,能够吸收和 反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表面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维持生物圈平衡作用,大气中的气体和污染 物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和水循环等都有重要影响,能够调节生物圈的平衡。
02
大气层结构
对流层
大气的组成
总结词
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二氧化碳等组成,其中氮气和氧气是主要成分。
详细描述
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二氧化碳等组成,其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 占21%,氩气约占1%,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1%。这些气体在地球 大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气的作用
总结词
大气具有多种作用,包括保温、阻挡紫外线、维持生物圈平衡等。
01
定义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紧接地表,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的
水汽质量。
02
特点
对流层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和气象变化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03
高度
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中纬度
地区平均高度为50-55千米,高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80-90千米。
平流层
定义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在 50-55千米以上,直至约500千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对流层
➢ 对流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 ➢ 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主要是空气吸收地面发出的长
波辐射,靠近地面的空气受热后热量再向高处传递。 ➢ 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大气温度变化的影响最大。
2020/6/15
中国民航大学 空管学院
第一章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第一节 大气组成 第二节 大气结构 第三节 空气状态方程 第四节 标准大气
地球大气
地球表面的外层是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空气,受地球重 力作用,围绕地球占有一定的空间,称为地球大气,简称大 气 (Atmosphere)。
大气不停地运动,不断地变化,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天气 (Weather)现象。
对流层三大重要特对征流层:的三个主要特点:
气温随着高度的增高而降低 具有强烈的对流和湍流运动 各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因为大气不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但地 面能吸收太阳辐射而升温并放出长波辐 射,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低层和空通气过由对于流从、地湍面流得等到方热式量从使地之面受吸热收上热升, 高层量气冷才象空能要气升素下温水沉,平,因分从而布而越不造接均成近匀对地。流面层的内大存气在得强 烈的到由垂的于直热各混量地合越纬作多度用,和。造地热成表带对性地流质面层的温的差度气异高温,随地垂高面直 混合度上能升空到高空很而气高降在高低水度。平,方对向流上层具顶有高不度同高物;理极属地 地度面低性从温。,而度温产低、生,压各垂、种直湿天混等气合要过作素程用水和弱平天,分气对布变流不化层均。顶匀高,
T1
北Y 东X
二、大气垂直分层结构
大气层状结构:
对流层(Troposphere) 平流层/同温层(Stratosphere) 中间层(Mesosphere) 暖层/电离层(Thermosphere) 外逸层(Exosphere)
垂直分层的高度
80 90km
1 600 km Exosphere
散逸层
50 60km
对流层顶
Tropopause
8 9km
Thermosphere
暖层
10 12km
17 18km
对流层
Troposphere
平流层
Stratosphere
中间层
Mesosphere
ATMOSPHERIC LEVELS
大气的分层
二、大气垂直分层结构
1、对流层
对流层(Troposphere)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它受 地面的影响最大。因为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而 位于上面的冷空气下沉,发生对流运动,故得名对流 层。 对流层顶高度:
(2)对天气的影响:
– 固体杂质可充当水汽的凝结核,在云、雾、降水等的形 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气溶胶粒子常聚集在一起,形成 霾、风沙浮尘等视程障碍现象,使大气透明度变差;
– 吸收、散射和反射地面和太阳辐射,影响大气温度;
第二节 大气结构
1、大气垂直分层依据 2、大气分层及各层特征
干洁大气之不同纬度臭氧浓度平均垂 直分布曲线
(a)4月
(b)10月
干洁大气之 CO2
CO2:吸收地面受热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对地 球具有“温室效应”(Green House Effect)的 作用。对天气影响较大的成分
二氧化碳含量分布特点:
– 工业区多、农村少 – 同一地区冬季多、夏季少
2、水汽
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应用
已知某地的地面气温为T0 (ºC), Z 天
可大致推算该地Z (m) 高度上的气温
TZ
TZ (ºC) :
TZ = T0 - γ Z
在对流层中,平均取γ = 0.65 ºC/100 m,则
Z
TZ = T0 – 0.65×
Z 100
或 TZ = T0 – 0. 0065×Z
北Y
T0
一、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气温垂直递减率
水汽在大气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仅0.1% ~ 3%,却是大气 中最活跃的成分。水对于地球上生命的意义。
2、水汽
水汽的分布: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水平地理分布不均。
约50%的水汽集中在约2km以下,约大于90% 的水汽集中在5km以下;99%的水汽集中在对流层。
水汽是成云致雨的物质基础,故大多数复杂天 气均出现在中低空,高空晴朗。
大气的状态用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降水、能见 度等气象要素 (Meteorological Element)表示。
第一节 大气组成
1、干洁空气(Dry Air) 除水汽、气溶胶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2、水汽(Water Vapor) 垂直和水平分布差异较大;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成分, 来源于地面,含量变化。容积计约占0~5%。
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应用
已知某地的Z1 (ft)高度上气温为 T1 (ºC),可大致推算该地Z2 (ft) 高度 上的气温T2 (ºC) :
T2 = T1-γ (Z2 - Z1)
在对流层中,平均取γ = 2 ºC/1, 000 ft,则
T2
=
T1
–
2×
Z2 - Z1 1, 000
Z天
Z2
T2
Z2-Z1
Z1
3、气溶胶粒子(大气杂质)(Aerosols) 水汽凝结物水滴和冰晶 悬浮的固体微粒烟粒、盐粒、尘粒、各种凝结核以及带电 离子等。
1、干洁空气
N2占大气质量的78%,O2占大气质量的21%. O3:主要分布于10~50km高度的平流层大气中,极大值在 20~35km之间。
O3可以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而增温,改变大气温 度的垂直分布,同时也使地球生物免受了过多紫外线 (Ultraviolet)的照射。对天气影响较大的成分
水汽水对汽天气之的对影天响气: 的影响:
– 水汽相变产生云、雾、露、霜、雨、雪、雹等 天气现象。
– 相变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热量,影响地面和空气 的温度。
– 水汽与气温及天气变化关系密切:大气运动中 的水汽通过状态变化传输热量。
3、大气气溶胶
(13)、定大义 气气溶胶
气溶胶 (Aerosols) 质粒: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微粒 和水汽凝结物。
一、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气温垂直递减率
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垂直递减率的定义:
T
Z
∆ T 为温度变化量 ∆ Z 为高度变化量
Z天
T+∆T
Z+∆Z
∆Z
T
Z
北Y 东X
一、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气温垂直递减率
Z
Z
Z
普 遍 分 布
等 温 层
逆 温 层
γ >0
T
γ =0 T
γ <0 T
气温垂直递减率
一、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气温垂直递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