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情感”和“对话”的课堂
营造鲜活开放课堂 追求高雅语文意境
营造鲜活开放课堂追求高雅语文意境宋朝学者张载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学习达到快乐的地步。
就会轻松,以致不能自己,因此定会长进。
”教学至今,这句话仍在我耳畔萦绕。
由此可见,愉快地学习就会使人变得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笔者认为应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营造真诚交流、自主开放的课堂,将语文课真正上到孩子们的心里。
回首来时路,虽然洒下汗滴无数,却也与学生一道分享了其间无数的喜悦。
于是,从中撷取几份喜悦,再来细细品味……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理论保证(一)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学中,我们以朋友式的态度。
用优美、生动、富有儿童化的语言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配以对学生亲切感的体态动作等创设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而学生则同样也可以“指向”我们,向我们提出问题,发挥互动交流的权利等,这样,我们与学生间就会形成一种情感沟通、融洽的统一信息场,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会变得格外流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自主发展的儿童观围绕在小学教师身边的是一个个充满稚气的天真儿童。
儿童就是儿童。
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
儿童是一个思想、精神、人格上相对独立的个体,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成人霸权,主宰一切”的怪圈中走出来,还儿童以汲取知识,积淀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二、营造鲜活的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一)情感课堂,激情碰撞教育是“培育人才,塑造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指挥。
那么。
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珍视、塑造孩子的生命呢?1 “燃烧”激情,展示“自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的熏陶。
我告诫自己:要将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以情激情。
以情导行。
2 创设“佳境”,催化“溶情”。
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看做知心的朋友,灵动的生命个体,学生将视教师为眼中的亲人,知识的导师。
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
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摘要]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
培养学生较强的审美能力,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给学生一个人文性的课堂,一个美的课堂。
[关键词] 语文课堂学生学习兴趣“语文”实际上就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
当然,语文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属性——人文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阐释语文的基本属性时,认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也正因此,我们也应给学生一个这样的课堂,即人文性的课堂,一个美的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1.塑造学生的健全心灵教师要利用文学作品中一切崇高的形象来震憾学生灵魂,使其得以超越;以一切丑恶的现象来刺激学生良知,使其得以警醒。
当然,这些目标的实现,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以文学作品中真实的形象来激发学生进行感悟得以实现。
2.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融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有一课《一双手》,文章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
”我在教这一课时,让同学仔细读这一段,想象自己是主人公——林业工人张迎善,这手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如此伤痕的,当时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我让同学抓住“四条裂纹”“又深又黑”两个关键词,同学的小练笔写得非常动情,真正体会到了这个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所谓的“感悟”,就是“感受,领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它就是“领悟”。
小学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精编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小学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作用,学生的独特体验;● 实践性,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语文实践为培养途径;● 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感性把握能力;● 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起始阶段的教育过程和方法,语感,整体把握。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学习语文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综合: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实践: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内外学用结合;● 创新:吸收新思路新观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适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开放: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语文教学的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小学语文教师个人教学反思(精选5篇)
小学语文老师个人教学反思〔精选5篇〕小学语文老师个人教学反思〔精选5篇〕小学语文老师个人教学反思1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已成为老师,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开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气氛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
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才能、理解程度有关。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
在考虑辩论中,老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剧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老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考虑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历,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展辩论。
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
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泼,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老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考虑,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绘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
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
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个充满汗水的教学弄潮儿,一堂堂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
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新的三唯目标款款向我们走来,新课程真好!在讨论新课改中,一位即是家长的同行这样说过:“新课改的实验,决定着这个代孩子将来的命运!”教育家杜威也曾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于是,我们在思索:新课程下,我们应还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一、给孩子一个情感的课堂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生观”,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新课改教材文质兼美,图文并茂,任何一首诗,一幅画,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情素。
在教学中,我注重把学生带入课文中所描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让他们仔细品味,受到熏陶和感染。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在每篇教学的开始,我都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给学生体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从而引领孩子们度过那“激情燃烧的”课堂,例如在上《雪地上的小画家》一课时,在导入新课中,我在配着音乐的旋律中,激情的描述:“下雪了;下雪了,大地披上了银装,田野披上银毯……”学生一下子就被带进了那特定的大雪纷飞的雪景中,为后来的语言表达开启了一扇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诱发了学生的情感的情况下,老师因势利导,带领学生探读课文,从而入情,移情、陶情。
1、品读课文,体味情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离开具体的情境,我们就很难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故在教学中,须引导学生们细细品味优美文字。
例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时,让学生找出描写景色的反思引导品读,通过读来体味山的怪之美,湖水清澈之美,以及小鱼的可爱,觉得这样的环境只能保护,不恶心破坏,当读到一个小孩子把香蕉皮扔到湖水中,湖水也起“皱纹”时,孩子们也对那个小男孩行为感到不满,对美景被破坏感到惋惜,从而与作者,也与文中的小洁姑娘的情感产生了共呜,通过一次次的品读,学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与作者,与文中主人公同样的心声——保护环境。
儿童心理辅导课教案:沟通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儿童心理辅导课教案:沟通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一、课程目标1. 帮助儿童了解沟通技巧的重要性;2. 培养儿童的沟通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3. 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锻炼儿童的情感表达和沟通技巧;4. 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沟通技巧的重要性:教师让儿童思考生活中沟通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
2. 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示范和角色扮演,让儿童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3. 动手实践:教师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儿童投入到实际操作中,如扮演沟通双方,模拟现实情境,锻炼儿童的情感表达和沟通技巧。
4. 团队合作:教师引导儿童在小组中进行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活动1. 常见的沟通技巧和注意事项: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与沟通技巧有关的视频,让儿童一起参与讨论。
2. 让儿童学会分享自己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来让儿童学会分享自己的情感,这个小游戏的名字叫“情感交流”。
3. 情境模拟:教师可以模拟常见的情境,让儿童练习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4. 团队协作:教师可以让儿童组成小组,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一起解决一个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儿童在沟通技巧和情感表达方面的表现,是否有进步。
2. 观察儿童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是否能积极参与。
3. 给予儿童积极的反馈,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总结沟通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是重要的社交技能,是儿童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让他们在游戏和实践中学会如何表达自己,解决问题,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儿童在今后的成长中更好地与周围的人相处,更好地适应社会。
给学生一个多彩语文课堂
给学生一个多彩的语文课堂现在只要我们走进任何一所学校,都能感受到或浓或淡的课改气息.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但课堂教学似乎没多大变化.可见,我们不仅要有新的理念,更应要把这些理念放到实践中去感悟,去消化,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自从我加入了“创新与发展”的子课题研究以来,我除了坚持学习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大胆尝试。
美国大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就意味着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呢?接下来,本人就从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课中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我认为基点就是在于“情感”。
情感是语文的灵魂,学生在课堂上情感的涌动,心灵的飞扬,需要一个情感丰富的老师去点然。
老师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带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品味其真实的语文课堂。
1.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动情我们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把激励带进课堂,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思维活跃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真是个小诗人!”“你说得真好!”“这个见解很新颖”“别急,好好想想。
”等。
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次演讲中,从挎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并掏出一把米,按着大公鸡的头让它吃,但是大公鸡偏偏不吃。
再掰开大公鸡的嘴喂它吃,它还是挣扎着不肯吃。
直到陶行知先生放开大公鸡,并退了几步后,大公鸡才吃起来。
这一事例告诉我们,教育就像喂鸡一样,教育师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识的欲望和点燃热爱学生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的兴趣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抓住对话,演绎精彩课堂
综合5小学教学参考!!!!!!!!!!!!!!!!!"!!!"!!!!!!!!!!!!!!!!!"!!!"对话的课堂,是师生两种生命体在情感、思维、人格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是演绎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下面介绍几种对话课堂的模式,供大家参考。
一、辩论对话,点燃智慧火花辩论,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这门艺术的魅力在于,通过智慧火花的交汇,锻炼的不仅仅是雄辩的口才,更重要的是在辩论中,疑惑得到消除,矛盾得以化解。
学生在有效、灵活的课堂辩论中,强烈的参与热情、探究意识以及在辩论中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应变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如《小数的性质》教学片断:教师板书0.4和0.40。
问:这两个小数看上去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猜猜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有的说相等,有的说不相等。
教师把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队,让他们用充分的理由说明自己的观点是,并进行辩论。
反方:不相等,因为0.4是一位小数,0.40是两位小数,比如1怎能等于10呢?正方:0.4和0.40可以在方格纸上进行比较,用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第一张纸平均分成10份,涂色4份,涂色部分用小数表示是0.4;第二张纸平均分成100份,涂色40份,涂色部分用小数表示是0.40,把两张纸涂色部分剪下来重叠在一起,它们是相等的,所以0.4=0.40。
反方:0.4和0.40带单位就不相等,比如0.4元会等于0.40米吗?正方:单位不一样是不能比较的。
难道你们能比较3个人和3头猪吗?所以,我们考虑的是同一个单位。
举例1:因为0.4元是4角,0.40元是40分,4角=40分,所以0.4=0.40。
举例2:因为0.4米是4分米,0.40米是40厘米,4分米=40厘米,所以0.4=0.40。
反方:赞同你们的观点。
关于0.4和0.40的大小,学生的认识不再是模糊的。
在辩护自己的观点中,不仅激发了探究的热情,更是对知识经验的唤醒。
开学第一课与学生情感交流教案
开学第一课与学生情感交流教案第一节:引言开学第一课是学生们回到学校的第一课,也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了解彼此、建立联系,以促进情感交流并共同开创美好的学习环境。
第二节:创建互动环境为了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的活动来帮助学生互动。
例如,师生自我介绍、学生之间的问候、小组活动等。
这些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彼此,并建立起积极的情感联系。
第三节:倾听与尊重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倾听学生的发言,并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教师需要给予充分的包容和理解,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的重要性。
第四节:分享个人故事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个人故事。
这些故事可以是关于他们的家庭、爱好、兴趣等等。
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学生们不仅可以彼此了解,还能够培养对他人的关心与尊重。
第五节:情感日记在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情感日记。
每个学生可以用几分钟时间,写下他们在学校中的想法、感受和期望。
这些日记可以是私密的,也可以分享给其他同学。
通过回顾和分享这些情感,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促进情感交流。
第六节:团建活动开学第一课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引导学生们参加团建活动。
通过共同参与团队建设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友谊。
这些活动可以是团队拓展训练、户外探险等,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交流能力。
第七节:日常情感交流除了开学第一课,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创造机会促进情感交流。
例如,在每堂课开始时找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近况、难处和期望。
这种情感交流的习惯将有益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八节:分享成功经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成功,也包括社交、体育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分享成功经历,学生们可以相互鼓励和支持,激发积极的情感。
第九节:处理情感问题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有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困扰。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一、教学内容重人文性,轻工具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过度关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上课时强调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课堂上缺乏思维的碰撞、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发挥。
新课程实施以后,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这是可喜的现象。
然而,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曲解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高举“人文”教育的大旗,把语文课上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政治课”,淡化了语文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上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看不到对文本字斟句酌,欣赏不到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悟。
这种“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功能,导致学生读起课文断断续续,写起文章空洞无物,说起话来吞吞吐吐,何谈语文素养的提升,更谈不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了。
二、教学方式重活动,轻训练活动化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但有些语文教师不是从根本上去转变教学观念,而是过分放大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过度在活动的多样性和新奇性上下工夫。
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热闹的活动,滥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这样似乎是丰富了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但课文却被放到了一边,大量的活动挤占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挤去了对学生字词句篇的训练,挤去了学生对课文谋篇布局的揣摩,语文课程的语文味丧失殆尽,这样的语文课还能算是语文课吗?如在教学《欧也妮·葛朗台》时,有一位教师想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葛朗台语言的特点和神态的变化,但事先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学生还没能体会葛朗台语言的特点,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就匆匆上台表演,结果导致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使得表演无法进行下去。
培养情感交流的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Introduction: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发现很多家和老师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发展,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情感交流能力的培养。
作为幼儿园大班的语言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积极地去培养孩子的情感交流能力,让孩子们在语言交流中懂得如何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Body:一、课堂准备在进行语言教学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这包括下列几方面:1.幼儿园大班教室的布置:我们可以通过布置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道具和装饰物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在视觉上为他们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环境。
2.材料准备:我们可以准备一些图片、故事书、简短的视频等,让孩子们通过这些材料了解并感知不同的情感信息。
二、教学活动1.故事会(Storytime)故事会是我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情感交流活动。
通过阅读或讲述适合大班幼儿听的故事,我们能够鼓励孩子们主动表达对故事中人物、事件以及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故事会对于孩子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很有益处。
在故事讲述时,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情感丰富、形象生动、与孩子们生活经验相关的故事。
例如:《啄木鸟找家》、《布谷鸟的轮替诉说》、《蜘蛛侠》、《哈利·波特》等等。
孩子们可以通过听故事,观察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表现、情感反应,提高他们的情感识别和表达能力。
2.积木游戏(Building Blocks)在积木游戏中,我们能够创造一个合作、共享、和平、友好的语言氛围,让孩子们通过合作模式有效地进行情感交流。
这种游戏能够刺激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让他们尝试不同的玩法模式,从而开发出更为灵活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教师需要提供一个愉悦的游戏氛围,并且引领孩子们进行语言交流。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想建一个城堡吗?”,引发孩子们的热情参与,在孩子们逐渐完成城堡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提醒大家一些重要的情感体验,例如:“你们都很勇敢,拓展一个新的场馆是一个非常好的决定,我们一起合作这个城市!”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孩子的情感交流能力。
新课标下的“四味”语文课堂
新课标下的“四味”语文课堂【摘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具有:语味、情味、趣味、主味。
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分别进行了探讨。
让师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品出语文课的味儿,让学生不再厌烦语文课,更好地体会到汉语言的味道。
真正构建新课堂下的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关键词】: 新课堂语文课语味情味趣味主味一堂成功或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应有哪些“味”呢?我以为起码应有以下“四味”。
如果学生能从中真正品尝到语文课的味,那样教师的课才是成功的,语文教学才真正体现了新标准、新课堂。
一、语味语味应是语文课的主味、本味。
一堂语味的语文课,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再是展现语言以及语文课的美妙,而是单纯的从它表现的思想意义出发。
如果语文课真的与别的课一样的话,那将是教育的悲哀,语文教学的悲哀,因为它已经离开了它该处的位子。
要使语文课富有“语味”,教师就要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有足够的认识,对语文新课标要有真正的领悟。
《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寓于工具性之中。
它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核心是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只有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语文教学观,也只有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之下,讲起课来才能循语文教学的“规”,蹈语文教学的“矩”。
其次教者必须深识“语文教学实际即是语言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应该讲和务必讲”的“语言因素”,这些“语言因素”,它应该是体现了课文重点、难点,是有利于加强学生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和非智力。
二、情味语文课要有情味,这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决定的。
编入语文课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
事实上,任何一篇传世之作,无不是作者真挚的情感的凝聚。
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情味”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一)教师须动情在先。
还学生心灵飞扬的课堂
还学生心灵飞扬的课堂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让历史课堂焕发生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成为中学历史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新课程改革,是学习观念、学习方式的变革。
要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因此,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开启学生智慧、还学生心灵飞扬的现代课堂教学,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
一、还学生一个心灵对话的课堂传统的历史课堂,学生只是被动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心灵“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1)“文本对话”。
引导学生阅读是历史课堂教学开展“双边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
课改后的历史教学中,分析、概括和综合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以阅读能力为基础。
学生带着阅读的一些问题去听课,效果就会好很多。
在历史课堂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你的一统江山?”,“如果你是北魏孝文帝时期的一位大臣,你会向孝文帝提出哪些汉化措施来?”等等。
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深入人物的心灵去体验、去感受。
历史课如果不断强化“阅读”训练,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迅速使学生掌握知识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师生对话”。
在《思想的活跃和百家争鸣》一课中,针对“百家争鸣”这个环节,老师采取了角色换位法:“通过对以上各家学派的学习,你认为儒、道、法哪家学派的思想更适合大变革的时代?哪家的思想更适合于和平时期的统治?希望你们的言论能够说服我,现在百家争鸣的辩论开始。
”这个问题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们“地位”发生了改变,所以表现得非常积极,同时在“竞争”的压力下,他们会主动的学习各派思想,为自己的辩论寻找最好的论据和理由。
研讨发言材料精选
研讨发言材料精选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市教研室能给我这次向同行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我感到非常激动和荣幸!下面我就把在思品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向各位汇报一下,望大家不吝斧正。
第一:对学生进行总体规划,分段指导,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在我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指导下,我校校领导与老师共同制定了完善的制度与发展理念:为学生“三年打基础,六年做准备,使其一生有作为”。
初一我们着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师生心理相容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真正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喜欢这位教师,自然而然就对这位教师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授其业”的道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教师也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尊重学生,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
教师通过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师生关系。
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在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同时,思品课老师们更是精诚合作打好团体战。
思品课教师每周都要集体备课,共同商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导演并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
通过校“模拟法庭”、“焦点访谈”、“辩论会”、“演讲比赛”、“说三道四”、饰演小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知识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理解生活与社会,从而对思想品德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入道”,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初二重点抓能力培养。
通过初一一年左右的兴趣培养,到了初二开始有梯度的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综合能力培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马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的学习,但不是孤立的学生行动,不时抛开教师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的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7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学生们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篇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看得出来,学校教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场所之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无缝的链接,共同努力来完成!我认为在学校里,核心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地养成,是一个滋养的过程,重在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引领和助推。
学生的周围是老师,老师们的素养在不断的影响着、引领着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学校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素养,教师就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标杆和引领者!毕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总会种植在学生的记忆中。
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老师的我,就一直在掂量: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马?好像不全是,有缺项!所以要想在学生核心素养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自感还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终身学习,学到老,活到老!目标就是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
从此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教师:“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我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
我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我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我,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
有资料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15%—30%左右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关,其余大部分都取决于非知识层面的因素。
如教师的情感、格局、胸怀、视野,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都说谁带的学生像谁,验证了这一点。
应当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
应当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作者:李燕萍来源:《甘肃教育》2008年第09期〔关键词〕课堂;情感;感悟;开放〔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5(A)—0019—01记得在课程改革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都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小学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各科教学中,如何体现小学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教师应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气氛。
教师应根据各学科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创设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能“变苦为乐”。
教学活动中要置师生于课文、作者以及情景之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步入课堂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
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语文个人教学反思
语文个人教学反思语文个人教学反思1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实践证明,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它是一种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反思、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
其实施的基本路径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说为起点,以制订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
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以此丰润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慧通课堂,有价值的课堂
慧通课堂,有价值的课堂我心中慧通课堂应该是有价值的课堂,“价值”体现在哪儿?应该是一个“情感的课堂”,是一个“对话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是一个“体验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闪现创造的光芒和人性的魅力。
一、慧通课堂是一个“情感的课堂”。
记得赞科夫说过:“智力活动是在情感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情感具有情境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气氛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因此在每一节课上,无论我们老师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绪,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老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课上我们要以平等、公正的心态对待学生,真心为学生喝彩,表达自己的赞叹与欣赏。
同进,我们还要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们对于教学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们的语言、我们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热情的我,陪伴学生愉快的度过每一节数学课。
二、慧通课堂是一个“对话的课堂”。
现代学习论认为,任何真正的学习都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而是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与情境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
而传统的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
因此理想的课堂还是一个“对话的课堂”,要实现“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
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我们老师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员,学习旅途中的向导。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1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威宁二小李昇(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让孩子们站起来,跟我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
孩子们跟着我做。
反复几次,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跑到前面跟我一起做,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开心极了。
当你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2、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
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导致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学生一个“情感”和“对话”的课堂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我常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1.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情绪波动较大,如何引导他们走入积极的情感课堂,体验快乐呢?
1.1 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激情的自我。
语文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情感。
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有直接的影响。
自己先动情才能让学生动情。
所以,每名教师都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于是,在每节课前我都认真研究教材、准备材料,充分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传达给学生。
1.2 范读激情,唤起共鸣。
老师范读课文是指导学生朗读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注重发挥范读的作用,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唤起情感上的共鸣。
如教《再见了,亲人》时,我用悲伤的语调范读与大嫂告别的那一幕感人情景,就感染了全体学生。
因为这是用心在表达情感。
1.3 激情引趣,渐入佳境。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力求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产生兴趣,主动学习。
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我先播放音乐,让学生凝听、感受、想象、表达,然后适时运用简短导语把学生带入课文:“刚才同学们听到的这首美妙的乐曲,就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
它不但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而且关于它的诞生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由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好奇步入新课学习。
1.4 疑难设问,诱发情感。
如果说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提问则是这乐曲中最感人的旋律。
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面临困难,产生疑问,则更能激起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我”跟伯父谈起《水浒传》时的故事和人物,“我”读书不细,领会不清,甚至乱说一气时,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对此如果一带而过,学生不但没有理解,甚至还会造成错觉,所以要进行反复点拨:“仅仅是鲁迅的记性好吗?”“鲁迅是在夸耀自己吗?”“鲁迅仅仅是关心和爱护作者吗?”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明白了:不只是记性好,还暗示着鲁迅读书认真。
表面上鲁迅夸自己,实际上是委婉地批评了作者读书不认真,其间包含着鲁迅关心爱护下一代的思想感情。
2. 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我们应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1 文本对话。
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
本,充分读书,与书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师:课文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例突出詹天佑杰出才能和爱国之情?(学生充分读书后回答)
生:主要通过“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三个典型事例。
师:细读。
“勘测线路”部分中哪一处你最感动,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
生:詹天佑是个总工程师,还不忘请教当地的老百姓,真谦虚啊!而我一有成绩就沾沾自喜,自认为是个优秀生,同学们的意见根本就听不进去。
师:相信你以后会谦虚,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詹天佑是多么认真呀!“大概、差不多”不能说,真是精益求精。
面我呢,做事学习总抱有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了的态度。
看来,我今后无论做什么也该一丝不苟呀!
师:你已有了这样的认识,今后你的学习、做事一定也会精益求精的,我为你高兴。
这样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情感得到了交流和沟通。
2.2 师生间对话。
师生间对话,就是教师充当向导,以恰当的方式与学生谈话。
如教《第一场雪》时,我在适当的时机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三年自然灾害使国家在经济上遇到了暂时困难,人们是多么盼望有一个好收成。
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作者由这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中无比喜悦,因此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心情。
满怀激情的介绍,使学生缩短了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产生了共鸣,他们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
2.3 生生对话。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对话远处不在。
很多时候,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是一种讨论和辩论。
我们应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问题由学生去提,问题由学生去议,答案由学生去辩,结论由学生去得。
在对话过程中,大家共同讨论问题,各抒己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再比较答案,相互纠正,帮助个体的对话走向成熟、全面、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