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兵制沿革的历史轨迹

合集下载

近代前期的兵制

近代前期的兵制

近代前期的兵制第一节湘军湘军起源与初创清朝兵制的变化始自咸丰年间湘军的出现。

咸丰二年十二月(1853 年2月)曾国藩在湖南长沙组建起以招募农民为勇、由绅士管带、兵随将转、兵为将有为特色的湘军,从而以募兵制取代了清朝长期实行的兵权掌握于兵部、兵皆世业、将弁由清廷按定制委派的世兵制。

在湘军出现以前,八旗早已腐朽,清朝所依赖的主要军事力量为采用世兵制的绿营。

当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冲出广西、攻入湖南并向湖北挺进之际,清朝的军队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均一败涂地,无力阻止太平军的攻势。

咸丰帝在无奈中于年底命令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绅举办团练,组织地主反动武装,希望以此举措扼杀太平天国。

湘军正是作为这样的地主武装中的一支而出现的。

咸丰二年(1852)十一月,在湖南湘乡(今属双峰县)因丁母忧守制在籍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接到了清廷“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的谕旨①。

十二月二十一日(1853 年1 月28 日),曾国藩来到省城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及张的幕宾左宗棠等人“感慨深谈”,“无日不共以振刷相勖”②。

在曾国藩抵达长沙的两天之前,左宗棠代张亮基拟有《筹办湖南堵剿事宜折》,根据湖南能力阻太平军对长沙长达80 余日的进攻而终于迫使太平军退兵的经验,强调要编练一支善战的勇营。

折中指出:“委明干官绅,选募本省有身家来历、艺高胆大之乡勇一二千名,即由绅士管带,仿前明戚继光束伍之法行之。

所费不及客兵之半,遇有缓急,较客兵尤为可恃。

”③曾国藩对张亮基、左宗棠的这项建议表示赞同,他在到长沙的第二天撰有《敬陈团练查匪大概规模折》,指出:“自军兴以来,二年有余,时日不为不久,糜饷不为不多,调集大兵不为不众,而往往见贼逃溃,未闻有与之鏖战一场者,往往从后尾追,未闻有与之拦头一战者。

”其原因是“所用之兵,未经练习,无胆无艺,故所向退怯也”。

因此,他强调:“今欲改弦更张,总宜以练兵为要务。

臣拟现在训练章程,宜参照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有济,不求速效”,他“与抚臣熟商,意见相同”④。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不仅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也对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明清时期三个时期,介绍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的变革。

他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并将军队分为三军:步卒、骑兵、车兵。

在兵役制度方面,秦始皇通过实行严格的徭役制度,强制士兵服劳役,并建立了兵籍制度,对士兵进行了管理和编制。

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为后世的统一和治理提供了经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政权分裂,地方势力强大,军队趋于私人化,形成了兵权割据的局面。

军事制度方面,各个政权都有自己的军队编制和组织形式,并且普遍采取招募士兵的方式,兵役制度松散,面临许多问题。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和完善。

在这个时期,宋朝建立了重镇制,规定了军队编制和职责分工,实行了兵田制,将军队与土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

元朝除了继承宋朝的制度外,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设立军卫、设立蒙古和汉军等,兵役制度也有所调整。

明朝时期,设立了都指挥使、千户所等军事职务,建立了规模更大的军队,兵役制度更加完善。

清朝则继承了明朝的军事制度,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如设立了抚军和绿营等。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从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兵权割据,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军事规范和兵田制度,这些变迁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

这些制度的变迁和发展,既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反过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的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赵权(北京科技大学2015级理科实验班1501班)摘要:本文以中国近代以来各个时期中国军队的发展为线索,以中国所经历的反侵略战争为主要内容,概述了中国军人在反侵略斗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清末,太平天国,湘军,淮军,北洋军阀。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抗争史。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队和军人。

他们不管是拿着大刀还是用着洋枪,只要抗击过外敌入侵,他们就是中国军人。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制式军队为“八旗与绿营”。

“八旗”建立于清兵入关之前,它是满族人特有的兵民合一与军政合一的制度。

后由于兵源的问题,增加了蒙八旗和汉八旗。

而绿营是以进关后俘虏与归降的汉族军队整编而成的。

八旗创建之初,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之一,但到了晚晴时期,由于腐败和鸦片问题,八旗与绿营已经没有多少战力。

就拿曾经十分精锐的键锐营来说,到了晚晴,有一年练习打靶,每人10发子弹,全部中靶者全无;而马术本是八旗的强项,但是,健锐营却“十人上马半数落,呲牙裂嘴腿骨折”。

清末时清朝常备军曾达到120万左右,如此大的基数,当然也是有一些精锐的,比如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

但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导致武器装备及其落后,所以僧格林沁虽然誓死抗击侵略者,但任然落败。

之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酿成了人类文化史上最大的悲剧。

至此,清军再无可战之兵。

鸦片战争后,巨额赔款是人民负担加重,再加上两广地区的天灾不断,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生。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起义,但它又和以往的不同。

之前的农民起义都是内战,说到底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但太平天国运动却承担着反帝的任务,所以它也算是中国的军队。

也正因为如此,太平天国运动在后期受到了帝国主义和晚晴政府的联合打击,最终失败。

起义初期太平天国所面临过的困难巨大,所以军队纪律严谨,作战勇敢,取得大好形势。

但随着起义部队不断壮大,特别是在攻克南京后,高层将领就开始懈怠起来。

新中国兵役制度发展沿革的历史考察

新中国兵役制度发展沿革的历史考察

新中国兵役制度发展沿革的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兵役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兵役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义务兵制度到现在的征兵制度,每一次的变革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国家建设需要,义务兵制度成为了当时的主要兵役制度。

义务兵制度的实施,使得广大青年男子能够参军入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较为薄弱,加之战争的频繁发生,义务兵制度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招募难度大、培训时间短、士兵素质不高等。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兵役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1955年,新中国开始实行征兵制度,这是中国兵役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征兵制度的实施,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调动和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

同时,征兵制度也为广大青年男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在征兵制度的基础上,新中国的兵役制度也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完善。

1984年,新中国开始实行兵役登记制度,这是中国兵役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兵役登记制度的实施,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管理人力资源,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新中国的兵役制度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

2001年,新中国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度和志愿兵役制度相结合的兵役制度,这是中国兵役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义务兵役制度和志愿兵役制度相结合的兵役制度的实施,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调动和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

同时,这也为广大青年男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总之,新中国的兵役制度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次的变革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新中国的兵役制度还将继续进行着改革和完善,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中国近代军队变化

中国近代军队变化
• 背景:经历庚子拳乱后清廷痛感整军经武之 必要,并下诏宣布整顿兵制
• 形成: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上 奏拟定常备军营制饷章,按此编练了 北洋常备军五镇,并替朝廷练了一支 京旗常备军(共十一营,相当于半镇)
5 八国联军侵华
• -----常备军
• 发展: • (1)其余各省也开始陆续将军队分为常
6.3 国民政府
• (3)1928年,撤销军事委员会 • (4)政府主席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在行
政院内设军政部掌军事行政,而政府 主席之下又设参谋本部和训练总监部 • (5)1932年,重设军事委员会 • (6)委员长统率全军,辖参谋本部、训练 总监部等机关,并指导行政院属下的 军政部、海军部
6.3 国民政府
2 鸦片战争以后
-形--成--勇:营 出 (1现)背曾景国:藩在湖南募团丁为官勇,称湘军 ( ( (212)) )或仿八18湘照旗51勇湘兵年,军与太是建绿平乡立营天团兵淮国改已军革勇腐和命营败各爆的不省发开堪勇,始用营清廷谕令各 发展:省(举革办命团结练束“后助)剿”。 (1)防军:在各省险要处留屯的勇营 (2)练军:从绿营选练而来,任务与防军同
备、续备、巡警各军,分别募练。 • (2)至宣统末年,练成13镇,由于辛亥
革命爆发,便随清亡而终。
6 中华民国
• (1)南京临时政府 • (2)北洋军阀政府 • (3)国民党政府
6.1 南京临时政府
• (1)临时大总统统率军队 • (2)陆军部、海军部分掌陆、海军行政, • (3)参谋本部掌军令 • (4)临时政府只控制了南京附近及一
中国近代军队的变化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 中华民国
1 鸦片战争时期
(• 1实)行八薪旗给兵制,:按世年兵或制月,发在银1饷6和岁米以粮上。的 • 武器八装旗备男主性要子有弟弓、中箭挑、选刀、矛等冷兵器,

深谈:中国兵役制度的发展史

深谈:中国兵役制度的发展史

深谈:中国兵役制度的发展史前言《孙子兵法》开篇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始计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军用兵之道,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不能不认真管理。

而我们都知道,战争必须要有人参与,尤其在冷兵器时代,军队的人数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兵役制度的建立,以保证兵源,增强战斗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就来给大家梳理一下中国兵役制度的发展史。

我将中国的兵役制度分为八个时期,即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清代等八个时期。

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一一道来。

一、先秦时期的兵役制度先秦相关文献先秦时期,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时期,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

在这个时期,有征服之族和被征服之族之称。

征服之族,实行的是全民皆兵制;被征服之族,实行的是部分民兵制。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让农民实行一定的军事训练。

他们平时在家务农,战时则要参战。

(详见《六韬·农器篇》)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时才发给。

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发给的。

当然了,当敌人打过来时,他们不可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自卫。

所以当时的统治者,教农民把农器当兵器使用。

先秦时期的兵役制度,以周朝最为成熟。

据《夏官》记载:“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大同徒,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为闾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则六军适出六乡。

”先秦相关文献由此可见,周朝的兵役制度,是等级森严的,上下不同层级之间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逾越。

再者,周朝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实行的是贵族政治,采取的是封建制度。

在周人看来,中国居于天下之中,也即所谓“中央之国”。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是贵族、封建主,有自己的领土、军队和人民。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赵权(北京科技大学2015级理科实验班1501班)摘要:本文以中国近代以来各个时期中国军队的发展为线索,以中国所经历的反侵略战争为主要内容,概述了中国军人在反侵略斗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清末,太平天国,湘军,淮军,北洋军阀。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抗争史。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队和军人。

他们不管是拿着大刀还是用着洋枪,只要抗击过外敌入侵,他们就是中国军人。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制式军队为“八旗与绿营”。

“八旗”建立于清兵入关之前,它是满族人特有的兵民合一与军政合一的制度。

后由于兵源的问题,增加了蒙八旗和汉八旗。

而绿营是以进关后俘虏与归降的汉族军队整编而成的。

八旗创建之初,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之一,但到了晚晴时期,由于腐败和鸦片问题,八旗与绿营已经没有多少战力。

就拿曾经十分精锐的键锐营来说,到了晚晴,有一年练习打靶,每人10发子弹,全部中靶者全无;而马术本是八旗的强项,但是,健锐营却“十人上马半数落,呲牙裂嘴腿骨折”。

清末时清朝常备军曾达到120万左右,如此大的基数,当然也是有一些精锐的,比如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

但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导致武器装备及其落后,所以僧格林沁虽然誓死抗击侵略者,但任然落败。

之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酿成了人类文化史上最大的悲剧。

至此,清军再无可战之兵。

鸦片战争后,巨额赔款是人民负担加重,再加上两广地区的天灾不断,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生。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起义,但它又和以往的不同。

之前的农民起义都是内战,说到底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但太平天国运动却承担着反帝的任务,所以它也算是中国的军队。

也正因为如此,太平天国运动在后期受到了帝国主义和晚晴政府的联合打击,最终失败。

起义初期太平天国所面临过的困难巨大,所以军队纪律严谨,作战勇敢,取得大好形势。

但随着起义部队不断壮大,特别是在攻克南京后,高层将领就开始懈怠起来。

中国民兵发展史

中国民兵发展史

中国民兵有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荣斗争发展史。

以时间为脉络,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兵和建国后的民兵、预备役部队两大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人民的革命是从民兵起家的。

起初的中国民兵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

1922年1月,在香港海员大罢工中创建的工人纠察队是我国第一支由工人组成的民兵,当时工人运动的领袖苏兆征就是这支民兵的领导者。

1924年8月,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在领导广东省广宁县的农民起义中,建立的农民自卫军是我国第一支由农民组成的民兵。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农民运动的决议案》,明确提出要把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农民自卫军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

于是,1924年到1926年,毛泽东等在广州创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开展农民运动和建立农民自卫军培养了大批民兵骨干。

1926年7月9日,北伐战争开始。

各地工农武装――民兵的兴起和发展有力支援了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势力。

为迎接革命军的到来,上海工人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前两次均告失败。

1927年3月,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以工人纠察队为先锋。

与反动军警展开了30多个小时的浴血奋战,解放了上海。

这是工人武装――民兵,第一次用自己的力量打倒了反动势力,建立了人民政权。

同年5月,毛泽东领导湖南十万农军围攻长沙。

一时间,战旗飘扬,梭镖林立,展示了农民组成民兵的辉煌场面。

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陈独秀推行了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下令农军撤退,导致夺取长沙的战斗失败。

随后。

工人武装和农民武装被解散,武器被收缴,致使第一次大革命惨遭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更加重视武装斗争和发展群众武装。

在武汉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全国各地发动的工农武装起义近百次,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创建了第一支工农红军,发展了群众性的武装――赤卫队、少先队。

中国近代兵制沿革的历史轨迹

中国近代兵制沿革的历史轨迹

中国近代兵制沿革的历史轨迹[摘要]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帷幕,作为社会制度文化的兵制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被迫进行了近代化的沿革。

在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八旗、绿营经制兵制被勇营兵制所取代,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仿照西法编练了新军。

近代兵制的沿革推动了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层面的近代化转型。

[关键词]近代兵制;沿革;历史轨迹军队是国家独立自主的保证,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军队的建设,为保证军队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军队战斗力的充分发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军事力量的组织、管理、训练、储备、征募等法规,由这些法规确定下来的制度就是军事制度,简称兵制或军制。

兵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军事指挥系统、军队编制、动员体制,兵役制度、军官培养制度,武器装备、后勤供应和军队各项工作、管理制度,以及人事任免、奖惩等等”[1]1。

近代中国兵制的沿革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正面战争以及西学东渐引发并驱动的。

同时,近代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加速了近代中国兵制沿革的速度;反过来,近代兵制的沿革也影响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系统地研究近代中国兵制沿革的历史脉络以及特征规律,可以为今天军事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建设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历史轨迹1840年的鸦片战争宣告了中国一个古老时代的终结,也拉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序幕。

近代中国兵制在西方殖民者的武装侵略面前,在要求镇压人民起义的任务面前,被迫走上了曲折的沿革之路,而影响近代中国兵制沿革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首先是八旗、绿营的衰败奠定了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逻辑起点。

清朝前期的经制兵八旗和绿营将士素质逐渐低下,军队训练荒疏;另外,绿营兵“差操不分”,“只知有差,不知有操”[2],日为繁重的差务奔走不遑,无顷刻之暇,根本顾不上操练,战斗力下降。

中国近代兵役制度演变述略

中国近代兵役制度演变述略

中国近代兵役制度演变述略
中国近代的兵役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清朝时期,兵役制度主要依靠兵员的征召和籍贯制度来完成。

一般来说,每个籍贯都有义务提供一定数量的人员作为兵员,而这些兵员在服役期满后就可以回归家乡。

然而,这种制度在战争时期往往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清朝也采取了征兵的方式来补充兵员。

随着近代化的进程,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兵役制度,并试图进行改革。

在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成立了新式军队,并开始推行平等兵役制度,即没有籍贯限制,所有男子都有可能被征召入伍。

然而,这种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到了种种困难,无法有效解决招兵和养兵的问题,最终失败。

中华民国建立后,兵役制度进一步得到了改革。

民国政府实施了普遍义务兵役制度,即将兵役普及到全体男性公民,并使其服满一定的兵役年限。

这种制度在即将面临的战争和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征兵不平等、人员扩招困难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兵役制度进一步调整。


中国实行了义务兵役制度,即将兵役视为公民的义务,而不是权利。

根据国家的需要,公民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服役,并在服役期满后接受复员安置。

这种制度在整个国家建设和军事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一直沿用至今。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的兵役制度经历了从征召制到普遍义务兵役制再到义务兵役制的演变,不断努力适应社会变革和国家需
求。

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但兵役制度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建设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中国历代军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其演变过程包括了各个朝代的更迭和不同时期的国家形态变化。

这里将概括介绍中国历代军事制度的主要特点和演变。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起源于古代战国时期,当时的军事组织以诸侯为主体,分为王室部队、诸侯部队和军事义务民兵。

群雄纷争的战国时期,强调了武力的重要性,因此发展了雇佣军制度。

在秦朝统一了中国后,出现了与封建制度相适应的郡县、乡兵组织,这些组织成为朝廷控制地方的军队。

随着历代朝代的更迭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在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崛起使得军事制度有所改变,力求提高对抗民族外敌的能力。

随后的隋朝与唐朝时期,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下,军队实行兵役制度,士兵需要在种田之余服军役。

宋朝时期,由于百姓负担过重和兵员不足的问题,宋朝采取了招募士兵的制度。

为了加强对边塞地区的控制,宋朝设立了边卫军,在长城上进行巡逻和防守。

明朝时期,明太祖洪武年间推行了将士兵纳入国家编制的军制,废除了诸多军阀建立的地方军队,使得军队实现了国家统一管理。

清朝时期,满族建立了清朝,并且根据满洲族的军事传统,建立了八旗制度。

这一制度以满洲八个旗为基础,分为正黄、正白、正蓝、正红、副黄、副白、副蓝和副红八个旗,每个旗下又分设前、中、后三营。

八旗制度成为清朝主要的军事组织形式,同时清朝还广泛招募民兵和地方军队。

近代以后,中国历代军事制度经历了更加深刻的变革,这是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其军事技术的进入所导致的。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对军事制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试图通过西方的军事制度和武器来加强自身的实力。

1912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重建了军事制度。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建立了人民军队,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最终取得了新中国的独立和解放。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军事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进程,其演变反映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变化。

从古代战国时期的雇佣军制度,到封建社会的郡县、乡兵组织,再到各个朝代的调整与改革,历代军事制度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的国家形态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军事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开始逐渐引进和生产近代兵器。

19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是中国近代兵器发展的第一阶段。

这个阶段以仿制西洋枪炮为重点,生产了多种近代枪炮。

其中包括江南制造局研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炮等。

同时,还建立了综合性兵工厂,生产各种枪炮、弹药和炸药等。

第二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初至1949年,这是中国近代兵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建立了许多现代化的兵工厂和军事学院,生产了大量的近代枪炮、坦克、火炮、战斗机等先进兵器。

同时,还开展了兵器研究和制造工作,推动了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兵器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了大量的抗日战争所需的武器弹药,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兵器工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开始大量投资兵器工业,加强了兵器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推动了中国兵器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曲折和艰辛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兵器工业逐渐从仿制走向自主研发和生产,并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军队近代化历程

中国军队近代化历程

中国军队近代化历程(一)中国军队近代化,就其总体发展阶段而论,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1895年清廷小站练兵到1924年国共合作、黄埔建军;后期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从严格意义上讲,小站练兵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

马克思主义认为,军队是国家机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清王朝建立后,封建统治阶级依靠八旗兵和继起的绿营,统治了中国近三个世纪。

然而,作为封建没落政权的工具,八旗、绿营随着封建制度的沉沦衰败而日趋解体。

19世纪以后,八旗兵已成为名存实亡的"寄生集团",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绿营兵自乾嘉开始,也迅速走向衰朽。

在鸦片战争中,充分暴露了清军的腐败无能,有事则临阵溃逃,无事则虚糜粮饷。

太平天国起义时,清朝50余万军队,"遇敌辄糜",溃不成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60年代初叶开始,在洋务派"求强"、"求富"呼声推动下,清政府曾对军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聘用外国军事教官,购买洋枪洋炮,推行西洋操典等等。

但由于清军积重难返,收效甚微,尤其其建制仍保持绿营的组织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变革。

这种表面的局部"西化",虽然为尔后的军队近代化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很快地在实践中碰了壁。

1894至1895年中日甲午一役,参战的中国陆军不堪一击,号称"北洋精华"的海军也全军覆灭。

堂堂天朝大国,居然败于东瀛弹丸小国。

失败的苦果,撞击着人们的心窗。

那种昏聩愚蠢的"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虚妄自尊,以及纲常名教等封建陈腐教条所筑起的樊篱,再次遭到重创。

朝野上下,"修明武备"的呼声日亮。

许多中外臣工,纷纷提出"筹饷练兵为急务"。

清朝最高统治者也从这次战争中看到了日人"专用西法制胜"之道,决定"仿照西法添设新军"。

中国历代兵役制度

中国历代兵役制度

中国历代兵役制度中国历代兵役制度一、殷商时期1、殷周采用的兵役制度主要由上行或上禀的方式实行,即朝廷调派一定数量的士卒参与帝国的军事活动。

2、殷周朝廷每年就会根据人口和国力情况实行士卒交付制度,先是封建贵族朝臣拨出一定数量的士卒,再由负责人到各国收集士卒来辅助军事任务。

3、殷周朝廷对士兵的管理相对宽松,地方自治也相应的得到了很好的尊重和保护,因此当地的士兵也不会遭受可怕的待遇。

二、西周时期1、西周时期士兵主要是分类交付制,由各国将拨出一定数量的士卒到中央提防,被派遣到外地参与战斗。

2、西周朝廷结合社会发展对士兵进行了严格的审核,经过严密的筛选统调,派出最优秀、最有朝气和最有组织工夫的士兵,以此加强中国元旦时期的军事能力。

3、西周朝廷重视士兵的待遇,把军队当作最重要的国家事务,实行量化的军鹿分配制度,让所有的士兵都有物质和精神上的待遇。

三、东周时期1、东周时期的兵役制度采取的是统一征收的方式,即由中央朝廷统一宣布募兵号令,然后实行量兵征调,参与抗衡西羌的外交战争。

2、东周时期士兵管理较为严格,采用科举制度进行优胜精英的选拔,精化士兵队伍,使其成为可以承受长期战争的强大军队。

3、东周朝廷还实行了军饷军赉制度,重罚严惩不服从命令的士兵,以物质利益作为激励,以保护士兵的权益,使军事精神更加进一步增强。

四、秦统一1、秦中央以“每人养兵一百”的政策作为士兵的征收基准,在全国范围实行一种统一的士兵召募制度,以量兵征调的方式实行军人管理。

2、秦朝专家实行“文帅兵制”,重用文王杰出的政治或军事方面有能力的人士,以此来担任军队的指挥官,使军人管理更加有效。

3、秦朝也实行统一的军饷军赉管理制度,以保证士兵的物质待遇,统一布政待奖制度,以鼓励士兵的精神激励,以此来使军队思想更加保持统一和统一。

近代中国军事力量的演变

近代中国军事力量的演变

近代中国军事力量的演变近代中国主要军事力量的更替杨旭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百余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不断受到西方的冲击和影响,军事也不例外。

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的军事力量经历了从满洲八旗、绿营—湘军—淮军—北洋军—国民革命军—人民革命军队的演变历程。

从八旗、绿营逐渐出现转变,到湘军、淮军、北洋军和国民革命军,他们的兴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扶持力度,更是与民心的得失、人民的支持与否有密切关系。

满洲八旗在清军入关和征服关内的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是清初的主要军事力量,按照清初军制,八旗兵分为满洲、蒙古和汉军八旗,共24旗,22万之众,为清军主力。

每旗均设都统,归中央八旗都统衙门统管,地方督抚无权征调。

八旗军分为守卫京师的“禁卫军”和驻防地方的“驻防兵”。

由于八旗兵力人数有限,清军又组成绿营兵(汉人为主)66万协助驻防各要地。

八旗和绿营主要装备是刀剑弓矛,也有少量火器。

八旗兵在康熙之前是有相当战斗力的,但是在乾隆末期的白莲教起义时已经基本丧失战斗力,迫使清政府倚重绿营,然而绿营战斗力也急剧下降,所以改为由汉族大地主举办团练武装,在鸦片战争时,清军的失败除了装备战术上的原因外,八旗、绿营丧失战斗力也是重要原因,后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更是不堪一击,迫使清政府不得不主要依靠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湘军是以曾国藩为首的封建地主官僚创办的军事力量的统称,因其创办者多为湖南人,故称湘军。

曾国藩(1811—1872年)字涤生,湖南湘乡人,1853年咸丰帝明令大江南北各地的在籍官绅举办团练,组织地主武装。

他积极响应,以旧式湘勇为基础,略仿明代戚继光的做法,募练了一支不同于绿营制度的军队—湘军。

以同乡和伦常的封建情谊作为维系的纽带,选将募勇坚持同省同县的地域标准,实行士兵由营官自行招募,每营士兵500人,只服从营官一人,整个湘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旧中国的兵役制度演变与革命

旧中国的兵役制度演变与革命

旧中国的兵役制度演变与革命“兵权,食也。

”在旧中国,入伍成为兵士是很多人的梦想。

除了可能得到一份正经工作和稳定收入,还能够获得上挑眉毛下颌胡子等社会地位和声望。

然而,兵役制度始终是中国历史中的重大议题。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兵役制度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过程,这些变化最终反映了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

早在远古时代,兵役制度在中国就已存在。

到了西周时期,贵族子弟被允许携弓箭从事射程活动。

到了春秋时期,齐、晋、秦、楚、燕、赵六国都有了自己特色的兵役制度。

其中,秦国是最为有名的,他的“徭役法”使秦国军事实力在短期内大大提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然而,这个制度也逐渐变得不人性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出于对徭役制度的逆反心理而起义反抗。

随着中国的历史不断发展,兵役制度也随之变化。

明清两代,勇士、保甲制、八旗制至今仍然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

其中,八旗制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兵役制度之一,该制度最早于明朝时期被创建,其初衷是让族人在抵御外族入侵的战斗中真正排斥外族入侵。

后来,在清代,八旗系统成为了清军的主要组成部分。

该制度将全国分为三区,进一步增强了八旗制在中国的军事支配力。

众所周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封建王朝。

在整个清代,八旗制在各个领域的影响深远。

但随着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兵役制度也在不断变革,持续到了20世纪。

当时,中国许多市民的目标是不想入伍,他们认为军队的现代化会使军事生产水平降低。

因此,许多人长期抵制入伍。

这一态度在1911年辛亥革命中得到了彻底的体现,并最终以推翻清朝政权的方式实现了独家拥有国家的目标。

但革命之后的中国在军事上仍然存在着严峻的挑战,没有一个整体统一的军队,导致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屡屡落败。

在之后的革命中,改革我国的兵役制度为第一要务之一。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有远见的军改计划。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完全军役制,使中国拥有第一支完全现代化、全民武装的军队。

中国军队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中国军队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中国军队的发展和演变历程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外交的主旋律就是“求和”,就是不停地与外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从1840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在109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是一个受欺负的国家,共受到外来侵略470多次。

从1840年到1919年的79年间,中国与列强签订了900多个不平等条约,平均下来几乎每月一个。

其中从1840年到1905年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就有745个之多。

而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实质内容就是10个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害民。

和约越签越多,而和平越来越少,这和约签到最后,就要亡国灭种了。

这种局面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才宣告结束。

新中国的独立、主权、和平,不是靠和约得来的,而是靠战斗得来的,也是靠战斗扞卫的。

解放军建军以来,总共与世界上21个国家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解放军在国内革命战争中,势如破竹,消灭国民党军队800万。

解放军在反侵略战争中,先后与世界21个国家亮剑交锋,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

正是解放军的英勇奋战,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环境,积累了和平发展的红利,奠定了和平崛起的基石。

历史已经证明,解放军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队;历史必将证明,解放军一定会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队——成为一支最有力扞卫中国安全、最有力扞卫世界和平的军队。

近代中国军队,从八旗军、北洋军、黄埔军,到解放军,经历了一个从“常败”到“常胜”的曲折过程,只有解放军才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常胜军。

那么,近代中国军队是如何从“战无一胜”的“常败军”凤凰涅磐,成为“百战百胜”的“常胜军”呢?一、八旗军:光绪皇帝叹息“战无一胜”清政府的军队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堪一击,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先是能征善战的八旗军,后来是绿营,接着是湘军、淮军(包括北洋水师),最后沦为屡战屡败的垃圾军队。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105年的时间里,中国在抵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虽然也打过一些胜仗,例如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打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但是总的看来,这百年的中国战争史确实是一部“常败史”,这一时期的中国军队实在是一支“常败军”。

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

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

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一、起源与初创阶段人民军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期。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标志着人民军队的初创阶段。

起义军队由中国工农红军和其他革命武装组成,以武装斗争为手段,旨在推翻国民党政权,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

二、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成为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主力军。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与其他抗日武装进行了难点卓越的战斗,为中国的抗日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继续发展壮大。

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动了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中国的胜利。

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中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包括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有效地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力量,最终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军队进入了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民军队面临着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参预国际维和等多重任务。

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人民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军事装备的现代化是人民军队发展的重要方面。

人民军队在装备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研制了一系列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战斗机、航母、导弹系统等。

这些现代化装备的引进和研发,提高了人民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战略威慑力。

人民军队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变革。

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人民军队进行了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军区改革、军种改革和军级改革等举措被采取,以提高指挥效能和军队管理水平。

四、和平维护与国际合作人民军队积极参预国际和平维护和国际合作。

中国积极参预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维和部队参预国际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国际合作做出了贡献。

人民军队与其他国家的军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军事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国际间的友谊与合作。

五、未来发展展望人民军队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军事战略方针,加强军事力量建设,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战略威慑力。

概括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

概括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

概括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
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创立和抗日战争阶段:人民军队创建于1927年,经历了早
期的游击战争和长征等艰苦斗争。

在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武装力量,与其他抗日力量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2.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阶段:解放战争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民军队通过与国民党军队的斗争,逐步解放了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并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

3. 冷战时期和抗美援朝战争阶段:在冷战时期,人民军队积极参与了朝鲜战争和中苏边界冲突,展示了其反帝、抗美的战斗精神和军事实力。

4. 和平时期的现代化建设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军队致力于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

在政治、经济、技术、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高了人民军队的整体实力和战斗力。

5. 当代和未来发展阶段:当前,人民军队正处于从传统军队向现代军队转型的过程中。

在新型军事变革、网络空间安全、打赢信息化战争等方面,人民军队正在积极探索和适应发展需求,以适应未来战争的挑战和需求。

我国的兵种发展历程

我国的兵种发展历程

我国的兵种发展历程中国的兵种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形成联军合作的局面,而兵种也逐渐多样化。

那个时候,主要的兵种包括步兵、骑兵、弓弩兵和车兵。

这些兵种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各国的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到了唐朝时期,我国的军队在一系列战争中逐渐发展出了更加完善的兵种体系。

兵种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加,包括了步兵、骑兵、弓弩兵、车兵、水军等。

军队的战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兵种之间的配合也更加默契。

宋朝时期,我国的军队创造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随着火药的发明和使用,炮兵成为了新的兵种。

炮兵的出现使战争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城防和敌军的攻击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此外,宋朝还注重军事科技的发展,例如制作地雷、使用水雷等,使得军队更具实力。

明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军事技术的进步,中国的兵种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朝的军队主要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和水军。

而且,明朝还成立了皇家武裝力量,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了作战能力。

近代以后,中国的兵种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改革。

在中国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采用了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等不同战争方式,提高了战斗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了新型的兵种,包括步兵、坦克兵、炮兵、工兵、防空兵和陆军航空兵等。

这些兵种具备了独立作战和协同作战的能力。

当前,中国的军队正不断发展壮大,兵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除了传统的兵种,还出现了网络空间和信息作战兵种、特种兵种等。

中国的军队在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和平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未来,中国军队将继续加强兵种建设,提高作战能力,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兵制沿革的历史轨迹[摘要]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帷幕,作为社会制度文化的兵制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被迫进行了近代化的沿革。

在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八旗、绿营经制兵制被勇营兵制所取代,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仿照西法编练了新军。

近代兵制的沿革推动了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层面的近代化转型。

[关键词]近代兵制;沿革;历史轨迹军队是国家独立自主的保证,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军队的建设,为保证军队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军队战斗力的充分发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军事力量的组织、管理、训练、储备、征募等法规,由这些法规确定下来的制度就是军事制度,简称兵制或军制。

兵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军事指挥系统、军队编制、动员体制,兵役制度、军官培养制度,武器装备、后勤供应和军队各项工作、管理制度,以及人事任免、奖惩等等” [1] 1。

近代中国兵制的沿革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正面战争以及西学东渐引发并驱动的。

同时,近代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加速了近代中国兵制沿革的速度;反过来,近代兵制的沿革也影响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系统地研究近代中国兵制沿革的历史脉络以及特征规律,可以为今天军事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建设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历史轨迹1840年的鸦片战争宣告了中国一个古老时代的终结,也拉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序幕。

近代中国兵制在西方殖民者的武装侵略面前,在要求镇压人民起义的任务面前,被迫走上了曲折的沿革之路,而影响近代中国兵制沿革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首先是八旗、绿营的衰败奠定了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逻辑起点。

清朝前期的经制兵八旗和绿营将士素质逐渐低下,军队训练荒疏;另外, 绿营兵“差操不分”,“只知有差,不知有操” [2],日为繁重的差务奔走不遑,无顷刻之暇,根本顾不上操练,战斗力下降。

这为“湘勇”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战争是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直接动因。

推动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动力主要不是来自于军队自身的要求,而是源于战争的需要和压力。

战争给近代中国的军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机和挑战,直接推动了中国兵制近代化的沿革道路。

在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历史轨迹上,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是两次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战争。

再次,西学东渐是近代中国兵制演进的“外部催化剂”。

西方的先进军事武器、军事制度、军事思想等,为近代中国演进中的兵制注入了资本主义近代化因素,加速了兵制演进中的近代化历程。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近80年的近代历史上,中国兵制的沿革共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八旗、绿营兵制;二是勇营兵制;三是新军兵制。

八旗、绿营兵制是清朝前期的主要武装力量,即所谓的经制兵。

进入近代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清朝居于统治地位的武装组织,捍卫着清王朝的封建政权。

不过,八旗兵在入关后就已开始腐化,至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时已是腐朽不可用了。

从此绿营成了国家军队的核心主力,清朝的前、中期至太平天国运动的这一时期在兵制史上称作为“绿营时代”。

绿营也疏于训练,“差操不分”,逐渐衰败、废弛。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沉重冲击下,这支经制兵已是强弩之末,不战自溃,呈分崩瓦解之势。

“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再破清军江南大营,尤其是同治四年(1865年)新捻军击毙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之后,清朝原有的武装力量基本被扫荡殆尽” [3] 36,清朝统治者十分震恐,屡次颁诏,号召各地官绅筹办团练,以团卫地方;另拨专款给八旗、绿营招募乡勇,以充实军力。

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湘、淮军镇压了太平军及各地农民军后登上了历史舞台,逐步成为清王朝的军事支柱,这是中国近代兵制发生新变革的开始。

从此至中日甲午战争,勇营兵制成为这一时期国家兵制的主体,这在同治、光绪两朝近30年的时间被称为“兵勇并存”的时代,或者称为“勇营时代”。

勇营成为支撑清王朝统治的主要武装力量,并以一种新的兵制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原因应归之于曾国藩的兵制改革和湘军的建立。

咸丰三年(1853年)春,谕令湖南巡抚传旨,命湖南在籍礼部侍郎曾国藩“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

(《足本全集》奏稿卷一)曾国藩不拘泥子过去办团练的旧规,改弦更张,“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鼐成法”[4]训练出一支新的地主武装。

这支军队的兵源主要来自湖南宝庆府和长沙府,所以称之为“湘勇”或“湘军”。

湘军由步军、水师、和马队三个兵种组成,编制都以营为组建的基本单位。

营以上设统领,统领所辖营数由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分别冠以不同的代号,如鲍超字春霆,所以他率领的部队称“霆字营”;各统领由大帅指挥。

大帅依靠一个庞大的统帅部实施军事指挥和提供后勤供应。

统帅部包括营务处、粮台、厘金、制造、支运和转运等局。

“勇营之制,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

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

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受其播惠,平时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二十八卷)湘军兵必自招,将必亲选,饷必帅筹,所以兵为将有,兵随将转,是以募兵制取代了八旗和绿营的世兵制。

其编制则以各级将领为中心,统领招募若干营,自拣营官,营官又拣哨官,如欲更换统领,亦即裁撤全军。

湘军选拔各级将领,除以宗族、同乡、亲属为主外,重要的统领多用文人,甚至营兵文人也占有半数。

湘军选勇则是仿照明代戚继光之法,重在籍贯户口;此外,曾国藩特别重视地域原则和私谊,来加强军队内部上下左右的联系。

湘军在财政权方而,也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对于湘军军费,国家财政并无专门的拨款,开始主要靠官绅捐输或劝捐;后来主要由户部、工部指拨驻地附近的丁漕、饷盐、关税等税收,并经与地方督抚协商来谋求解决。

安庆战役以后,曾国藩逐渐认识到湘军暮气渐重,积习日深,士气己减,已显露出强弩之末的景象,故决计“创立淮勇新军”以“济湘军之穷”。

(江世荣《曾国藩未刊信稿》)李鸿章以安徽当地士绅张树声、张树珊、周盛波、周盛传、潘鼎新、刘铭传等地方团练武装为基础,加上在淮南招募的淮勇组建成 6 500人的淮军。

淮军的建制脱胎于湘军,其营制、饷章和筹建方法均是以湘军为样板,军营风气也一脉相承。

李鸿章向洋人购买洋枪、洋炮在淮军中筹建了两个新兵种:洋枪营和洋炮营。

1875年清政府筹办新式海军,建成了北洋水师。

它从初创之日起一直控制在李鸿章手里,并是按照勇营兵制编制的,是淮军的主要军事组成部分。

勇营兵镇压了农民起义,维护了清廷统治,清政府决定仿照湘军编制来改造绿营,建立一种国家勇营武器——练军。

首先在直隶绿营中编练,后来各省相继编练,全国练军总数与同期绿营兵相比约是 1 : 3,仍为少数。

编组练军成效不佳,保留了一小部分湘军分散驻防各地,将其正式列入国家军事编制,成为国家的常备军,称为“留守勇营”,简称“防军”。

至此,勇营兵制完全取代了绿营兵制,成为国家正式的军事制度,由曾国藩发起的这场兵制变革最终完成。

1894年中日甲午一战,清军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这无疑是对淮军为代表的勇营兵制宣判了死刑。

清朝统治者以为日本取胜是因为“专以西法取胜”,决定仿照西法编练一支新军。

编练新军是从胡燏棻创建“定武军”开始的。

胡燏棻在天津南70公里的小站招募壮丁组成10个营,从编制到训练方法,都模仿西法,即所谓“新军”,号称“定武军”。

“袁世凯接办后,改‘定武军’名为‘新建陆军’,栽汰老弱,加以整顿,又扩充步兵二千人,马队二百五十人,兵力达七千人。

并拟定新军《练兵要则》、《营制》、《饷章》等” [1] 522。

新建陆军的总部机关设有督练处、教习处、粮饷处、军械处、转运局、侦探局等机构。

与此同时,张之洞在江宁(今南京)创练了另一支新军——_强军。

自强军主要参照德国营制,并聘德国人为教习来训练,其编制比中国传统的编制要合理、科学得多,但是仍残留有勇营制的痕迹。

为了在中国各省建立新军统一兵制,“光绪三十年(1904年),《陆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经清政府批准颁行,奠定了新军兵制的基础,成为我国近代军事史上两项重要的军事章程。

” [5]按照章程规定,国家常备军的编制两镇为1军,两协为1镇,两标为1协,每标为3营,每营4队,每镇还辖炮队1标,马队1标,1个辎重营,1个工程营。

步、炮、工兵每队均为3排,每排3棚;马队两排,每排2 棚;辎重队3排,每排3棚。

常备军的编制与中国传统营制已大不相同,成为一个步、骑、炮、工、辎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单位,这是一种适应战争形势需要的近代化编制。

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多为国内武备学堂的毕业生,间有少数学习军事的留学生。

集兵方式采用募兵制,在体格、文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新军兵制是屮国军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促进了近代中国军事的近代化。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清末新军逐渐转化发展为各地军阀,兵制大都是延用的是清末新军的军事制度,当然也有一些变化和发展。

北洋军以师和混成旅为独立单位,这是清末新军的镇和混成协演变而来。

袁世凯在世时,北洋军直接听命丁•他和他的陆军部。

袁死后,北洋军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及一些地方军阀势力。

此后北洋军在后来连年混战中,各派势力此消彼长,但军队建制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袁世凯颁布了陆军军官制度,即仿清代军官3 等9级制而演化成“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等,从此,中国正式采用军衔制,同时还把清末新军中的镇、协、标、营、队、排改为师、旅、团、营、连、排、班[3] 144。

根据陆军制定的编制,每师辖步兵2旅,每旅2团、每团3营,每营4连;骑兵团则每团3营,每营4 连;炮兵团则每团3营,每营3连;工程兵营则每营4连;辎重兵营则每营4 连。

这种编制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现代军制的基础。

二、中国近代兵制发展演进的特点和规律兵制的沿革是近代中国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兵制沿革过程中的近代化趋势近代兵制沿革是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近代化奠定了兵制近代化转型的基础,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为军队购买使用西式武器提供了政治背景,使之成为可能,这些先进武器的使用是近代兵制在沿革中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工业为军队提供了新式的军事武器,民用工业为军队提供了后勤保障,军备学堂为军队提供了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这些内部推动力更是加速了近代兵制的近代化转型,使勇营兵制向兵制的近代化迈出了更大的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