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女生双性化现象研究——以南师附中为例

合集下载

安能辨我是雌雄——高中生同性恋倾向的个案研究

安能辨我是雌雄——高中生同性恋倾向的个案研究

安能辨我是雌雄——高中生同性恋倾向的个案研究[关键词] 高中生;同性恋;个案一、基本情况来访者是我校一名高二女生,身材高大,举止打扮比较中性化;思路清晰,表达能力强,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中上游;独生女,父母都是一般工人,对其管教比较严厉,父亲信奉的是“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因此虽然她是女孩,小时候也经常被父亲打骂。

二、咨询过程来访者一开始就采取开门见山的态度,毫不扭捏,并不需要过多引导,就侃侃而谈。

她坦承目前自己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喜欢男性还是女性。

她发现自己跟男生在一起,根本没有什么乐趣,她在初中阶段也谈过几次恋爱,每次恋爱一开始都很好,自己也相当期待与兴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感情就会慢慢淡下来,最后都无疾而终。

倒是跟班上的女生,特别是各方面发展比较好的女生在一起相当兴奋。

咨询师:兴奋?是指哪方面的?有没有肢体接触的冲动?生:没有,只是情感方面的,很想跟她们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

我觉得女生很干净,所以平时我会很喜欢拥抱她们,甚至亲亲脸蛋。

而对于男生,我会觉得他们很脏,即使是再帅的男生,我现在也没有那种兴奋的感觉了,而且目前这种感觉对比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

所以现在我最大的困惑是我到底喜欢同性还是异性?(说到这里她的语速开始慢下来了)我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比较保守。

其实我倒是能接受自己是同性恋,不跟男的结婚,但父母那一关肯定是过不去的,想到他们平时为人处事老老实实,会因为我是同性恋而可能被周围邻居、朋友议论、看不起,我就觉得很内疚、自责。

如果我必须跟男的结婚给父母一个交代,但是我对男的没感觉,结婚也是在害对方,甚至可能会殃及下一代。

退一万步来说,假如我是同性恋中最隐藏的类型,双性恋,那婚后的日子也充满纠葛啊······想到这些,我就觉得纠结。

从来访者的自述中可以看出,她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很深入、细致、长远的思考。

因为她谈到认为男性肮脏、女性干净的问题,所以在咨询中咨询老师以此为突破口,希望能找到来访者厌恶男性、喜欢女性的原因。

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

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

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与课程实践〔摘要〕双性化人格能够灵活有效地应对挑战,双性化教育拓展了青少年发展的可能性,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青春期双性化教育课程的实践是以初中一年级学生为对象,内容包括探索两性差异,突破性别刻板印象,发展多元性别角色,整合双性化自我四大部分。

旨在提高学生性别平等意识,促进性别自我认同,发展双性化人格品质,探索自身多元发展。

〔关键词〕双性化教育;青春期;心理课;性别角色;学校教育〔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0-0029-03青春期生理巨变使十几岁青少年的性别意识急剧增强,这一时期成为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时期。

目前围绕青春期教育的主题多为关于亲子沟通、男女生交往或者情绪调节方面的辅导,而性别角色教育比较少;性别角色教育的内容涉及性别差异和优势互补的方面比较多,而涉及发展双性化人格、发展多元性别的辅导更少。

一、青春期双性化教育的提出背景(一)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需要性别角色教育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身份确认,即“我是谁”。

身份中有很重要的一面就是性别。

作为一个男生或者一个女生,青少年需要确认“我是一个典型的男生或者女生吗?以什么为标准?”个体自出生开始,从家庭、学校以及他(她)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中获得有关不同性别的认知,并将社会文化对于男女?尚栽谘蕴妇僦埂⑿形?方式等不同的角色期待内化为性别自我的一部分,即获得性别角色认知、形成性别角色行为。

随着个体进入青春期,经历更大的性别角色压力,青少年更加在意性别角色形象,在意自己是否符合性别特征行为。

因此,青少年迫切需要科学的性别角色教育。

(二)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缺乏事实依据提到男孩难免会有以下描述:进取、独立、富有竞争意识,即具有“男性气质”,男孩总是被鼓励参与社会竞争、承担领导者的角色;而女孩总是被描述为温柔体贴、有同情心、优雅,即具有“女性气质”,女孩总是被鼓励照顾家庭、体贴他人、扮演依从合作的角色。

心理双性化调查研究

心理双性化调查研究

心理双性化调查研究发表时间:2011-03-17T09:22:22.437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张建齐周小娟[导读] 未分化18 人,占5.3%;其中男生未分化11 人,占3.3%;女生未分化7 人,占2.1%。

张建齐周小娟(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为了解本科大学生性别特质分布的特点,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实验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对来自不同地区的400名大学理科和文科的一至三年级学生的性别特质分布进行问卷测试。

结果表明,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4 种性别特质类型,其大致比例为1:5:23:1。

不同性别在性别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分科以及不同地区在性别特质方面没有差异。

因此,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断地改变其性度取向,改善其心理品质,促进双性化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性格特质;贝姆量表;双性化人格1引言双性化人格(Androgyny)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作不同的表现。

[1]在1964 年罗西(A.Srossi)最早提出双性化概念后,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Sandra Bem)1974 年设计了第一个测量双性化特质的心理量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m’s Sex Role Inventory 简称BSRI),使得对性别角色的测查变得更加可操作。

她用此量表对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75名大学生进行性别角色调查,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存在,并将人的性别角色分成四种:双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和中性化人格。

[2]她的研究为性别角色理论带来新的理论框架。

自从双性化概念提出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就对双性化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很多认为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也是一种更典型的、有吸引力的、理想的女人和男人模式[3],并且认为双性化个体独立性强、自信心高。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创设“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利于该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双性化人格,又称“双性化”或两性化,其英文单词androgyny来源于希腊语的andro(男人)和gyne(女人)。

“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1](P300);与其它“单性化”规训相比较,它能让拥有者更好地在社会化中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充分地发展潜能。

为此,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双性化”之成果,以便从社会性别视角,为促进教育公平、性别公正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参考。

一、国外研究概况(一)研究双性化的理论源起国外较早开始双性化的研究。

最早关于男女角色可塑性的报道,是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于1935年对三个邻近的新几内亚部落的研究,他发现人精神上的双性化比生理上更不明显。

弗洛伊德(Sigmud .Freud)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

瑞士心理学家容格(Carl. Gustar. Jung)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理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生理和心理特点。

20世纪后半叶,随着社会进步和妇女运动的发展,人们力求缩小男女性别的差异。

由于生理差异是先天的,所以人们试图通过改变社会性别来提高妇女的地位。

为此,一些专业心理学家“一方面十分注重女权运动者的热情,但又担心单纯的政治热情没有多大的说服力,总想用心理实验的材料科学来说明两性心理差异的意义。

于是学者在男女心理性度评估与测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性化人格的假说”[2]。

浅析女高中生师源性性侵害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浅析女高中生师源性性侵害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浅析女高中生师源性性侵害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性侵害犯罪是一种古老而常见的犯罪,性侵犯罪的历史如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悠久。

各国刑法设置性侵害犯罪的用意明确,即通过抑制性犯罪的发生为个人的性权利提供一个最低限度的法律保障。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性侵害犯罪类型呈现多元化演变的趋势,对此各国纷纷修改立法适应保护个人性权利的现实的需要。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女高中生师源性性侵害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女高中生师源性性侵害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全文如下: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针对女高中生发生的师源性性侵害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此类案件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一、针对女高中生师源性性侵害事件的特点总结女高中生这一群体多为15岁到18岁的学生,处于这一时期的她们性意识逐渐增强,但由于她们中的大部分人性观念尚未健全,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误导,致使针对她们的师源性性侵害事件频发且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隐蔽性较强。

十几岁的女高中生身心发育日趋成熟,这时的她们美丽而具有吸引力,由于普遍住校而离开了家长的监管,所以是较易遭受性侵害的群体。

从已有的性侵害案例可以看出,施暴者大多为学生的老师,他们可以利用辅导功课、谈话、家访等理由接近学生而对其进行长期的性骚扰,加上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使得学生在遭受老师性侵害后往往不敢声张,因此此类事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2.危害性较大。

性侵害事件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而且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很多学生自此以后出现了恐惧、抑郁、自卑、攻击性行为、自杀倾向等症状,很多学生在发生侵害事件后开始厌学或者退学来逃避老师的侵害,在成人后她们都难以和正常孩子一样面对婚姻和家庭,有的还可能选择以结束生命或者采取暴力手段报复骚扰者或者社会的极端行为。

3.报案率较低。

高中阶段的女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加上这一阶段的学生涉世未深,对老师缺乏戒备心理,在面对性侵害时往往容易被误导和诱骗,使得针对她们的性侵害案件难以被及时发现。

对女性教育中双性化人格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对女性教育中双性化人格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t hei a tfc o o i c e s me p y h lgc lq ai n o t h ee s fwo n’ e e o me tp — o t mp c a tr t n r a ewo n s s c oo ia u lt a d prmoe t e rl a e o me Sd v lp n o y tn i . e ta 1 Ke y wor s: n r g n d a do y y;pe s n lt ro aiy;e u ain;sr tg d c to tae y;r s a c ee rh
别 相一致 的性 格特 征更 占多数 而 已 。
着 人们对 于 双性 化 人 格 的看 法 。在 今 天 , 们 对 女 人 性 的男性 装束 是包 容 的 , 至 被认 为是 英 姿 飒 爽 的 甚 象征 , 到 了 推 崇 和 鼓 励 。一 份 来 自华 东 师 大 的 受
《0 8 后女大学生性心理发展 的调查研究》 7 3名 对 2
[ 摘要] 社会 的发展对女性的性别角 色的发展提 出了新的要 求, 即形成双性化 的心理状 态。心理 学研 究表
明, 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会拥有更 良好 的心理 品质 , 社会 角 色的扮 演上具 有更 大的灵 活性 和更 强的适 应能 在 力, 心理健康水平 明显 高于其他性别 角色类型。 因此 , 女性教 育 中应培 养其 双性化人 格 的心理模 式。研 究认 在
d rp ro ai r n .An d c tr h u d p t o a d c u tr a u e t o g n e e s n l y e u a in a c r i g e e s n t te d l y d e u a o s o l u r r o n eme s r w e d rp r o a i d c t c o d n s fw t o

双性化人格与高职女生独立人格培育

双性化人格与高职女生独立人格培育

双性化人格与高职女生独立人格培育于馥颖【摘要】在分析高职女生依附性人格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从高职女生双性化人格培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女生独立人格教育,加强女生择业、创业指导以及积极的心理干预,以塑造女生的独立人格.【期刊名称】《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10)001【总页数】4页(P78-81)【关键词】高职女生;双性化人格;女性独立人格【作者】于馥颖【作者单位】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江苏,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0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最早用性别角色测验量表(BSRI)和人格归因量表(PAQ)测定男女性格.测验结果表明,人是可以双性化的,传统绝对化的性别角色存在偏误.桑德拉◦贝姆及其后的心理学家通过大量测试证实,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人们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可以摒弃性别刻板印象[1].近年来,高职院校女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关注她们的成长和发展是高职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关注高职女生的成长和发展,培养其健康人格是关键,培育其健康人格的核心问题则是促进她们拥有女性独立人格.何谓女性独立人格?贝姆所言双性化人格与女性独立人格有何关联性?性别刻板印象又会对女性独立人格养带来何种影响?我们又该如何规避性别刻板印象的弊害?本文尝试解答这些问题,试图为培育高职女生健康人格和独立人格找到新路.1 双性化人格概述人格是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而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在人格理论研究中,基于性别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差异是心理学家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桑德拉◦贝姆通过测验,将人分为4种不同的性别特质,即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4种类型.测验结果还表明,人是可以双性化的,传统绝对化的性别角色存在偏误.贝姆宣称她研究性别角色的目的是“使人类个性从个体的性别角色刻板形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形成健康的心理概念,从文化强加给男性化、女性化的限制中解脱出来”.贝姆所谓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双性化,其英文单词androgyny来源于希腊语的andros(男人)和 gyne(女人).“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2]双性化人格既不是两性的混乱、错位,也不是异性癖,而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一种兼有传统意义上男女两性人格优点和长处的人格类型.心理学家通过多次实验证明,双性化者的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敢为性、自律性等明显优于另外3种人格类型.双性化者思维敏捷,适应能力强,行动充满魄力,做事尽职尽责,独立积极;双性化者自我评价更高、自尊心更强,适应能力更好.总之,双性化人格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概念限制,能够灵活、有效地应对各种情境,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2 高职女生依附性人格的性别学透视所谓依附性人格,就个人成长和发展而言,它指个体缺乏良好的主体意识,对自我、环境及二者的关系缺乏清晰、准确的认识,缺乏良好的自我成长定位和积极、深刻的生命体验,生活中更多表现为被动和盲从.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了性别与人格的某种关联性,依附性人格的形成和特性因此可以有一个性别学的考评尺度.2.1 性别学视阈中的高职女生依附性人格特征从性别学角度来看,高职女生的依附性人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专业选择的偏执.高职女生在专业选择上总体是审慎、客观的,但她们的理性是有限的,很多人存在偏执,主要表现在专业选报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否定自身理工科或技术类专业学习能力.关于高等教育专业性别隔离和性别偏执问题,现代西方心理学、教育学给予了很大关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 A)在其社会认知理论中诠释了自我效能这一范畴,“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3]“专业选择有关职业自我效能的研究证实,性别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男女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大学专业的选择.与男生相比,女生在数学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这极大地影响了她们的专业选择.由于现在的许多专业对数学能力都有要求,如工程、经济类专业,所以数学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较低成了女学生选择这类专业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女生多选择师范、外语、财经等人文科学领域专业.”[3]近年来,西方教育界研究发现:从全世界高等教育来看,目前已形成一些“女性主导”的学科与专业领域,如人文、教育、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等.在部分国家,这些领域的女性人数占40%以上.各国的“女性主导”专业虽然有些差异,但女性数量很少的专业各国几乎相同,如学习计算机、数学和工程类专业的女生就非常少.在大多数国家仅有不到5%的女生学习这些专业,平均不足3%;女生选择自然科学专业的也很少,大部分国家不足全部女生的10%.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选择分化是很清楚的[4].因此,学科、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看起来是两性的自主行为,实质负载着社会对两性不同的期待和要求,反映了性别文化对两性的不同影响.(2)择业的偏狭与胆怯.高职女生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渴望通过立业实现自立.但是,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很多高职女生在择业时更多囿于家庭与婚姻,把女性与事业对立起来,把竞争意识和事业心看成男性专有品质,削弱自身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在择业时不能有效调动人格潜能,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国内学者有关择业效能的大量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在择业自我效能以及各构成因素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也就是说,男生较女生收集有关就业单位和相关职业的信息更坚决,评价自己的职业能力更自信,在遇到与就业有关的问题时,男生更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特点.”[3](3)人际交往的被动和单一.处于多元、开放环境中的当代高职女生,无论是出于情感交流还是生存发展需要,表现出对人际交往的极大热情,大多数人期望通过努力拓展人际关系,为个人发展提供良好平台.但也有很多女生不愿意或不善于主动与人交往,尤其不善于友好、真诚、纯洁地与异性交往,她们的交际圈也较为单一,不愿意积极尝试结交多种类型的朋友,单一、刻板的交往模式反过来又不断固化原有的人格结构,从而不利于自我完善、自我提升.(4)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的欠缺.大多数高职女生能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努力参与各类活动,增长才干,施展抱负.但也有很多人不能积极、充分地参与各种活动,尤其是富有挑战性和冒险性的活动.在学校各级学生团体和组织中,很多女生不能大胆地、自信地展现自我,不能以充分的热情和干劲积极承担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而是消极和退避,这致使她们错失良机,消极的行为和稀疏的机会相互交织,日益制约着她们的成长空间.2.2 高职女生依附性人格成因探析高职女生依附性人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转轨期的中国尚未真正确立机会均等原则.面对复杂而功利的社会现实,青年人常感无力,为实现个人“抱负”,很多人不得不把过多的精力用在编织人脉网络上,试图利用依附性人际关系“实现自我”.其次,教育流弊也影响着学生的自由发展.重知识、轻实践,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教育弱化了学生批判、改造现实的能力,他们无法进行良好地自我设计和自我谋划.再次,就高职女生自身而言,作为高考的“临界”生,她们普遍文化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不足,很多人不愿意也不能够进行较好的自我规划.除上述因素外,从性别学角度来看,高职女生的依附性人格很大程度上是由性别刻板印象所致.所谓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一群体的特征所作的归纳.它往往不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以事实材料为基础,不考虑个体的差异,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固定的看法.所谓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两性在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进行的简单化的、片面的归纳.就其现实特征来看,性别刻板印象认为男性具有坚强自信、理性和成就动机强等品质,女性具有柔弱、重感情和被动的品质.性别刻板印象由于对男女持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因而多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男权主义下的性别文化是性别刻板印象生成、演进的土壤,因此,性别刻板印象总体具有很强的女性歧视倾向,它对女性成长和发展的消极影响较之男性也更大一些.在性别刻板印象左右下,很多高职女生片面地认为女性是情感型、情绪型群体,是柔弱和脆弱的代表,女性不善于理性思维,不善于创造,不善于指挥和调度别人,不适合在社会上打拼,甚至认为被动、羞怯和矜持是女性的美德.“南京师范大学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7%的女性认为自己不比男性差,能够充分肯定女性特质并引以为荣,大多数女生则表现出‘女不如男'的心理定势.”[5]性别刻板印象和生活实践相互交织并形成恶性循环,非常不利于女性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男性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3 双性化人格塑造与高职女生独立人格培育加强高职女生健康人格教育,日益成为需要解决的课题.帮助她们逐渐打破性别刻板印象限制,形成独立人格是核心.3.1 女性独立人格的内涵女性独立人格是指女性能正确评价和调控自身思想、情感、兴趣和动机,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价值有着清楚的认识,并能积极地创造价值,掌控命运.在实际生活中,拥有独立人格的女性能以有效的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工作权利、人身权利、性权利、生育权利、健康权利;能够勇敢摆脱痛苦婚姻的沼泽地,走入芳草萋萋的新天地;能够尽快摆脱精神和心理困境,快乐坚强地告别过去,拥抱未来[6].3.2 双性化人格塑造的意义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它追求两性人格的优势互补,这一特性决定了塑造双性化人格对矫正和疗救女性性别偏执和错误的性别意识有极大帮助.而且在男女共存的世界中,女性在进行双性化人格塑造时,也更容易获得来自异性的感性素材,现实的性别参照大大优于抽象说教.3.3 高职女生独立人格培育的途径3.3.1 加强女性教育促进高职女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性别意识.“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现状与其实际具有的潜力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只有帮助女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性别意识,才能帮助她们真正发挥半边天的作用.”[7]通过女性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学习与训练,不断促进高职女生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建立科学、积极的性别观.现行高职院校运行机制在担负这一任务时,存在部门职能交叉、模糊等问题,即在执行这一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女性教育被边缘化了.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设立学校专门的女性教育机构,建立健全女性教育长效机制.3.3.2 通过专业教学有针对性开展女生独立人格教育专业学习是高职女生增长知识、技能,获取未来生存之本的主渠道.因此,在专业教育中,需有意识地引导她们树立健康的专业观念,消除性别刻板印象.要做到这些,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努力克服认识误区;另一方面,各部门相互协调,做好指导与协助工作,系部是女生工作的主体力量,需切实做好谋划和实施工作.3.3.3 从常规管理入手引导女生进行正确的异性交往 80后或90后高职女生,普遍开明开放,但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很多人不能很好地把握分寸,不懂得如何建立异性间真正的友情.从双性化人格内涵看,培养女生的双性化人格,需要良好的两性接触和交往,在良性交往中女生才能获得真实、正确和友好的异性优势.因此,多组织男女同学共同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女生扮演挑战自身性别刻板印象的角色,帮助她们学习异性的长处,克服自身人格“软肋”,从而促进自我人格完善.因而,积极引导人际交往尤其是异性间交往是培养她们健康人格的重要内容.要做到这些,班级管理是突破口,日常生活或班级活动是异性友好、纯洁交往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推进班际、宿舍间和校际联谊,通过不断扩大交往面增加变量因素,让女生在日益复杂的条件下提升与异性良好交往的能力.3.3.4 加强女生择业创业指导帮助女生实现良好就业、创业.在经济危机大背景下,女大学生尤其高职女大学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困难.促进就业是生存所需,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主管就业和创业的学校有关部门要开拓思路,创新实践,积极帮扶广大女生就业和创业,尤其要加强对她们的创业精神培育.如果说就业是选择了一种生活的秩序或秩序的生活,创业则是选择动感的生活和生活的激情.3.3.5 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矫治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心理的自我认识偏差.因而,要解决由性别刻板印象带来的问题,进行心理矫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进行心理矫治需要专门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为此,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应积极干预,通过系统化的心理学学习和训练,不断淡化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人格的不良影响.4 结语社会在发展,女性“半边天”作用日益彰显,高职教育在前进,高职女生成长、成才备受关注.作为有活力、有智慧、有潜质、有前途的人群,高职女生的性别意识定位不仅影响自身成才,更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风尚的改进.因此,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女生正确的性别意识和独立、健康的人格是一个极有意义的课题,应当予以高度关注.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钱铭怡.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J].心理学,1999(12):36.[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3]张钰.高职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86.[4]史静寰.妇女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5]林冰.对高职女生择业性别化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183.[6]罗秋萝.青年女性成功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7]董晓璐.女大学生性别意识的偏差及其矫正[J].辽宁教育研究,2007(7):50.。

双性化人格理论对师范生的意义及对策探讨

双性化人格理论对师范生的意义及对策探讨

双性化人格理论对师范生的意义及对策探讨作者:颜雪艺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25期摘要:双性化人格理论是指个体同时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双性化个体在自我认知方面更加完善,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培养师范生的双性化人格,对改变师范生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提升其综合素质、丰富师范生的课程体系和推进社会的性别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从教育政策与法规保障、师资培训、课程设置和校园环境营造等方面来培养师范生的双性化人格。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师范生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19-02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递社会性别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性别角色的职责。

塑造师范生完美的人格特征,培养出真正能够胜任教师工作的高素质优秀师范生势在必行。

国内外多项跨文化研究结果都显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无论在社会适应力、学业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突出表现,其心理健康程度更高、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强。

鉴于此,西方许多国家都开始实施以培养学生双性化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即双性化人格教育,这已经成为当前性别教育的主导倾向。

一、双性化人格的内涵双性化人格指的是男女两性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即个体“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两性化特征”,①又称心理双性化或者性别角色双性化。

双性化人格受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较大,具有可塑性。

1964年罗西(A.S.Rossi)首次提出“双性化”的概念,认为双性化人格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型。

1974年贝姆(Sandra Lipsitz Bem)设计了第一个测量男女双性化气质的量表(简称BSRI),该量表成为这一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工具,她认为个体可以同时兼备男性和女性的性格特征,当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在一个人身上都体现的较高时,可以称之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

Bem把性别分为四种类型:男性化、双性化、未分化、女性化。

②每个人都可以在坐标图中找到自己的性别角色位置,这突破了传统的局限于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两极化分类框架,为人类理解男女两性差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的性别差异与指导策略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的性别差异与指导策略

自然学科 相关领域 ’.# , )&
文化领域与自 我相关领域 )/# . 0&
其他方面 0,# $ ,&
女生活动范围较狭窄,兴趣也不如男生宽泛,这种差异, 也反映在对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兴趣上。 ’# 男女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各有特点 在研究性学习中,男女生的学习方式虽有不少共同 点,如他们都注意通过文献研究去获得大量资料信息,但 也有各自的特点。 女生更多地采用了社会调查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被 调查女生中有 ,&5 左右的人进行过社会调查, 而男生中进 行社会调查的比例只有 )%4 ,5 ; 采取观察与实验的学习方 式人数比例, 男生为 %.4 )5 , 女生为 )/5 , 男生采用观察与
很浓厚
较浓厚
从表 % 可以看出,表示对研究性学习兴趣浓厚或较浓 厚的人数比例,男生为 ’,4 05 ,女生只有 )05 ,男生明 显多于女生。值得注意的是,总体而言高中生对参与研究 性学习感兴趣的人数比例并不是很高。男生之所以对研究 性学习比女生更感兴趣,是因为中学阶段男生课外活动的 范围与活动量要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女生,兴趣也更为广泛;相对而言,
)*+,-./01 )23405-./01
!"# $ %&&’ 实验学习方式的人数比例远高于女生。其原因一方面与课 题选择有关, 女生所选择的许多课题需要进行社会调查, 男 生选择的不少课题与自然关系领域有关,这类课题开展研 究性学习要采取观察与实验。 另一方面, 也与男女生心理差 异有关。 有关资料显示, 女孩更善于以听觉通道接受外来信 息, 而男孩则由于视觉通道较为发达, 在接受外来信息时弥 补了其他通道的不足。加之女生语言表达能力往往高于男 生, 因此, 她们可能更愿意或善于采用社会调查这种需要与 人交流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 男生较女生研究性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更高,且 有更强的成就动机欲望 当问及 “ 研究性学习是否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时, 男生认为达到或基本达到目标的人数比例高达 )(* +, , 女生中只有 -(, 的同学认为自己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了 预期目标。这说明男生对研究性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高于 女生。 另外,男生比女生有更强的成就动机欲望。例如,在 参加研究性学习的论文答辩时,男生更努力地展示自己的 学习成就,以期得到好的评价。据调查统计,’’* ’, 的男 生在论文答辩后认为自己对于评委的提问能 “ 对答如 流”,女生中只有 ), 的人认为自己能做到这一点。不过 多数女生在论文答辩中还是较好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这说明,男生在涉及到评价他们的能力而得到激发 时,更能显示出自己的水平。这也为提高男生学习动力提 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当然,上述调查统计并不能说明女 生成就动机的水平低。 +# 男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更乐于同其他同学交 流与分享自己的成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是研究性学习需要达 到的一项重要目标。但调查中我们发现,高中生在研究性 学习中的交流是不足的,有近 (&, 的学生较少或很少与 别人交流。经常与其他同学交流研讨的,男生的比例为 %%* ., ,女生的比例为 -%, ,这说明男生更乐于同他人 交流与 “ 分享”自己的成果。这也提示我们,在研究性学 习指导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交流和分享的态 度,尤其对女生更要加以关注。 )# 男女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所不同 被调查的多数高中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或多或少都遇到 过一些困难,主要是学科学习压力大,难以抽出更多的时 间开展研究性学习。另外,研究性学习所需知识、方法与 技能与现有能力、知识基础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男女生反 映在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又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 一是男生中感到自己开展研究性学习难度大或较大的人数 比例较高,达 ’+* +, ;而女生人数比例相对低一些,为 %(, 。二是男生反映的许多困难属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条件 方面的,如实验设备、器材、资料缺乏,而女生则更多反 映在开展社会调查及查询资料中遇到的困难。他们遇到的 困难实际上也与选题及学习深度有关。 二、高中男女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高中男女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承

中小学教师的双性化人格及对其教学风格的影响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的双性化人格及对其教学风格的影响的研究
March,2013
中小学教师的双性化人格及对其教学风格的影响的研究
摘要
双性化人格指的是这样一种人格:个体在能表现出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如
强悍,粗犷)的同时,又能表现出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如温柔,细腻);而且, 个体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做出适合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 兼具男女两性优点的双性化人格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同时,已有的关于双性化
ABSTRACT……………………………………………………………………………………………………..I I I
目录………………………………………………………………………………………………………………V 引言……………………………………………………………………………………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研究意义……………………………………………………………………2 一、研究综述…………………………………………………………………………4 (一)关于性别角色双性化的研究………………………………………………4 1.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的历史沿革……………………………………………5 2.双性化人格的概念……………………………………………………………7
的研究大多数都证明它是一种优秀、理想的人格模式。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
始注重“双性化教育”。但是,目前双性化的研究主体主要集中于学生,研究教 师的双性化人格的很少。 教学风格是教育理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它对教育教学效果有着直
接的影响。同时,已有研究证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其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但是目前已有的对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教学风格的关系的研究,对教师人格的划
3.双性化人格研究的基本内容…………………………………………………8

高中生性别角色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研究

高中生性别角色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研究

中文摘要X374088/l性别角色特征是指那些能够真正区分丌男女的人格特征。

它足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

高中阶段是个体社会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时期。

)F展高中生性别角色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性别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为高中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为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因此,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l本文在对性别角色的国外研究历程、相关量表、理论构建及国内研究现状进行详细述评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三个问题,即:l、结合Bem与Spence的方法,并参考钱铭怡的大学生性别量表的编制,以高中生作为研究刘象,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

编制含有正、负项目的高中生性别量表(HSRI);2、使用包含十个因子的scL一90与自编的HSRI负性量表,来考察我国高中生负1,t性别角色特征与多种负性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3、用自编的HSRI正性量表与16PF两量表,,从人格层面考察不同性别角色高中生的创造力水平。

j研究结果表明:1、编制的高(中生性别角色量表具有较好的分半信度与同质性信度和较好的建构效度。

根据量表正式施测的结果,采用Spence的中位数分类法,将被试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四种类型。

在本研究条件下中国高中生在四种类型上的人数分布比例分别为25.4%、24%、24.6%、25.9%。

2、负性性别角色特征与负性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男性化与女性化都能预测心理健康问题,但在心理问题的不同维度上的贡献率不同;(2)男性化在刘性别差异上偏向男性的心理问题上(如强迫、敌对)贡献率更大一些;(3)女性化在对性别差异上偏向女性的心理问题上(如抑郁、恐怖)贡献率更大一些。

3高巾生群体中双性化者拥有最高的创造性,未分化者拥有最低的创造性。

,j外,在女性被试中,男性化者拥有最高的创造力水平。

最后,依据本研究结果,对高中生的健康发展提}J:了以下几点建议:1、培养双性化的人格特征,促进创造性潜能的发挥;2、消除不良人格特征,减少与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试析儿童性别角色教育中的双性化(精)

试析儿童性别角色教育中的双性化(精)

试析儿童性别角色教育中的双性化论文摘要:在当前我们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中,常常出现性别角色概念过度延伸的状况,即性别刻板化。

但是,研究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会从性别刻板化中获益,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双性化人格教育,并建议从家庭、学校等方面来促使儿童形成双性化的人格。

论文关键词:性别角色教育;性别刻板化;双性化一、引言性别角色是在某一社会文化中众所公认的男性或女性应该具有的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发展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无论古今中外,一个社会对人最基本的分类标准就是性别,并且几乎所有的社会都期待男性和女性分别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因此,任何儿童要想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获得有关不同性别的知识,以及他(她所生活的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社会角色期望等方面的知识,即获得性别角色知识、形成性别角色行为。

有鉴于此,从孩子一出生、知道孩子性别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会有意无意地根据社会所期许的性别行为方式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教育。

对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给予强化,对不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进行惩罚,从而塑造出符合社会规范的男性和女性。

很显然,这种性别角色教育在儿童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们在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中,过度强化了儿童的性别角色,导致了性别刻板化现象。

也就是说,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应该具有的行为模式形成了僵固不变的性别观念,造成了男性必须如何如何、女性必须如何如何的固有印象,由此形成了性别刻板观念。

性别观念的刻板化体现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着重从家庭、学校、社会传媒三个方面陈述性别刻板化的具体成因,并进而分析性别刻板化在健康、职业选择、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弊端,从而提出进行双性化的性别教育这一建议。

二、性别刻板化的成因性别刻板化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小到穿衣戴帽、大到职业选择,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性别差异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思考

性别差异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思考

性别差异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思考作者:李勇来源:《报刊荟萃(上)》2018年第02期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日益被重视,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人本主义”教育教学观也不断被认可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差异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根据标准的不同,人的差异性可以有多种分类,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最大的差异莫过于是性别差异。

本文试图从性别差异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的背景、注意事项、意义三个方面出发,认为在进行当前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时,不能将以男女平等为借口抹平性别差异带来的教育教学差距,将最先进最合理的理论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才是长远之计。

关键词:性别差异;高中化学;女生随着素质教育日益被重视,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人本主义”教育教学观也不断被认可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差异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根据标准的不同,人的差异性可以有多种分类,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最大的差异莫过于是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作为人类最大的自然差异之一,理论上也应该成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所要关注的视角之一。

然而,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时实践中,却也极容易被忽视。

一、性别差异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的背景(一)当前的教育改革提高了大部分女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可能性在“3+x”教育教学模式下,化学学科在高中学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对于理科生而言。

而2017年的高考改革方案则提出,将从原来的“3+x”高考成绩考核模式转变为“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任意3门”,也就意味着,学生未来能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基础上,可自行选择自己的擅长科目,扬长避短,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实力。

这样的划分有其合理性,语文和数学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和推进器,而英语是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学生走向未来的一把钥匙,而无论学生以后从事什么专业领域,这三科的知识都是不可欠缺的。

因此,此次的教育改革是一次伟大的进步,它充分考虑了国家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和主观能动性。

(二)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次极好的选择机遇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教学经验,往年一到文理分科阶段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怪象:理科班男生偏多,文科班女生偏多,且文科班的规模要远远大于理科班,有时候甚至是理科班的几倍之多。

中学生性别角色现状与干预策略研究

中学生性别角色现状与干预策略研究

Sport年 月第 期201612152中学生性别角色现状与干预策略研究陈少青1,付凡飞2(1.首都师范大学体育教研部,北京 100037;2.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体育部,北京 102628)摘 要:本文以性别角色量表为工具,对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性别角色的现状调查,分析两者的性别角色现状,推测其动态发展诱因,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

结果表明,中学生性别角色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中学女生与大学女生的性别角色分布不同;性别角色在整个青少年时期仍属于不稳定阶段,早期对女生进行干预有重要意义;干预策略包括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文化环境自觉与教育立体介入,以运动为手段的针对性干预。

关键词:中学生;性别角色;干预策略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 (2016)12-008-03投稿日期:2016-11-18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4JYB034)。

作者简介:陈少青(1980—),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育。

目前,我国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变化呈现新的局面,男生女性化、女生男性化都是普遍存在的,“伪娘”“女汉子”“暖男”等新性别名词相继出现,这一现象在文化娱乐节目中尤其常见。

同时,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干预策略仍是心理学、社会学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越来越多的家长、学校对孩子的双性化心理发展表现出了期许,希望男性青少年在保持阳刚、坚毅、果敢的男性化特征外,增加稳重、内敛等特质;对女生则提出坚强、勇敢等男性特质,以适应竞争性社会的要求,而未分化群体的转变一直都是社会和家庭所关注的。

由此可见,对性别角色异化现象的干预则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发展现状,采用什么样的干预策略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已有研究从社会、体育、文化等层面进行了剖析,如对儿童性别角色的研究认为,跆拳道训练对儿童的影响较参加体操训练更明显。

对中学生足球运动员的研究表明,校园生活和运动特性预示了性别角色冲突的分化水平,而校园生活和拘束情感预示着未来生活中寻求帮助的态度。

试论“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方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运用

试论“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方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运用

试论“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方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运用收稿日期:2018-01-26作者简介:姚雁(1982-),男,本科,浙江省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研究方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学管理。

发展心理学认为,幼儿期是个体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在此时期,其通过认知、观察、模仿逐步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掌握和形成属于自己性别的行为特征,如果在教育环境中,教师的性别角色单一化,幼儿所能接触和模仿的空间便大为减少,若再缺少正确的引导,便有可能导致幼儿产生性别角色的偏差。

所以当前,部分幼儿“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问题开始逐步暴露,部分男生“女性化”的现象也时有耳闻,这不能不引起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有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的人格类型,是一种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人格模式。

1974年,贝姆(Bem )提出了与传统性别角色模式截然相对的两个假设:许多个体是双性化的,他们既具有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女性化特质;与其他类型的个体相比,双性化个体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1]。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多的培养具有“性别角色双性化”特征的教师,进而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人格发展。

一、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性别角色”现状探究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学前教育的师资相比中小学师资,培养随意性较大,准入门槛较低。

与此同时,社会上长期以来存在将儿童教育等同于儿童养育的误区,将学前教育中对孩童的培养等同于母亲对子女的看护,从而形成了学前教育教师以女性为主的社会公众观点,直接导致了目前幼儿园教师几乎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众多家长开始质疑学前教育能否给孩子带来正确的性别角色启蒙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渠道。

教科书中性别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以新课改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

教科书中性别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以新课改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

教科书中性别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以新课改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作者:沈瑞,刘权华来源:《基础教育》 2013年第6期沈瑞1,刘权华2(1.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2)摘要:本文研究选取的是新课改后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采用性别分析法,剖析教科书中暗含的插图中女性人物较少、书写男性为主流、女性职业角色单一化、选文多为男性作者、教科书编制人员多为男性和女性形象刻板化等性别问题,并从传统社会文化、缺乏性别平等意识、习得性别刻板印象等方面对其原因予以揭示,从影响学生的性别角色认同和归属、巩固并加深性别刻板观念、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职业角色选择等几个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最终提出推进性别平等教材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性别;教科书;性别问题中图分类号:G423.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3.06.008史静寰教授在2001年的《教材中的性别问题研究》一文中,曾就教材性别分析作出过说明。

随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推进和新课改的实施,教材性别问题的延续性研究,在当前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关于教材的性别分析和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在对象的选择上,随着学习阶段、教科书版本的不同也呈现着多样化的特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均有涉猎,如刘朝晖等的《200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性别角色分析——基于1998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究结论的比较研究》、杨民和崔宇的《新课改高中语文教材中人物性别角色之研究》等。

在内容的关注上,有对性别偏见问题的审视,有对性别偏见原因的探究,也有对女性角色的分析,如田波琼的《我国中小学教材中性别不公平的原因与解决措施》、付绪红《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女性形象审察述论》等。

笔者认为,现有的研究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教材和教科书的概念没有准确的界定,有很多研究者将教材和教科书划等号,并存在指代不清的情况;其次,大都是进行教科书性别偏见的分析,多为现象的罗列,比如人物角色分配不均、描写两性词汇落差大,对教科书性别偏见的原因分析不够透彻,也没有提出相应的可行性的措施;此外,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多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进行研究。

性别角色对高中生的同性恋内隐-外显态度的影响研究

性别角色对高中生的同性恋内隐-外显态度的影响研究

学校代码:10663学号:4201210000208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性别角色对高中生的同性恋内隐-外显态度的影响研究The Influence Study of the Gender-role to The Explicit-implicit Attitudes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wards The Homosexuality专业名称:基础心理学专业代码:040201研究方向:民族与文化心理申请人姓名:王学娇导师姓名:蔡中孚二0一五年五月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第一章研究综述 (2)1.1态度研究 (2)1.2同性恋研究 (3)1.3性别角色研究 (5)1.4问题提出 (7)第二章高中生的性别角色基本情况调查 (11)2.1调查目的 (11)2.2调查研究假设 (11)2.3研究方法 (11)2.4调查结果 (12)2.5高中生性别角色现状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13)第三章高中生对同性恋的内隐-外显态度的实验研究 (15)3.1实验目的 (15)3.2实验假设 (15)3.3实验方法 (15)3.4研究结果 (19)3.5实验研究讨论 (29)第四章综合讨论 (33)4.1本研究讨论 (33)4.2建议 (34)4.3本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34)第五章结论 (36)5.1高中生性别角色现状 (36)5.2高中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现状 (36)5.3性别和性别角色与高中生的同性恋态度的关系 (36)参考文献 (37)附件1: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41)附件2:实验部分材料 (44)附件3:图片质量评定结果 (46)个人简历 (47)致谢 (48)原创性声明 (49)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49)摘要本研究对当代高中生性别角色与对同性恋内隐-外显态度进行了研究,调查了高中生的性别角色分布现状,实验探究了高中生对同性恋的内隐-外显态度状况,并进一步分析了高中生的性别角色与其对同性恋的态度之间的关系,旨在为高中生性别角色与同性恋态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证资料,丰富我国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为高中生今后的性别角色塑造与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提供更多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男性化与双性化的应对方式比较
男性化 平均 问题解决 寻求社会支持 22.1800 19.3000 标准差 2.76043 3.99617 2.55239 2.63175 2.74977 2.44582 3.48648 平均 23.0667 21.2333 16.4500 9.5833 8.1500 9.6167 10.8833 双性化 标准差 3.23050 4.02268 2.94253 1.88924 2.20035 2.89413 3.26819 总体 Sig.(2-tailed) 0.129 0.013 ** 0.039 * 0.080 * 0.343 0.468 0.336
积极的合理化解释 15.3400 忍耐 逃避 发泄 幻想 8.8200 7.7000 9.2400 10.2600
女性化与双性化的应对方式比较
女性化 平均 问题解决 寻求社会支持 21.1341 21.7195 标准差 3.23851 3.76230 2.64547 2.47982 2.27277 2.36862 3.71972 平均 23.0667 21.2333 16.4500 9.5833 8.1500 9.6167 10.8833 双性化 标准差 3.23050 4.02268 2.94253 1.88924 2.20035 2.89413 3.26819 总体 Sig.(2Sig.(2-tailed) 0.001 *** 0.461 0.001 *** 0.507 0.047 0.535 0.435
致谢
• 值此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们感到无比愉悦和激动。这几 余页纸的论文,蕴含了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半年多来的心血 和汗水、希望与期盼,她是我们集体智慧与奋斗的结晶。 • 首先感谢课题研究组的同学们,这半年来我们共同走过, 共同研究、共同学习,才成就了今天这篇论文。我们将永 远记住这段合作的日子。 • 衷心感谢课题小组的指导老师冷含君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和 帮助,她热心解答我们的疑难,为我们提供科学的指导, 帮助我们顺利完成论文。 • 感谢语文组谭雄老师给我们的课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 感谢问卷调查过程中所有问卷收发负责人以及每一位认真 填写问卷的同学。 • 感谢谈炜楷同学的父亲帮助我们印制调查问卷。 • 感谢王一舒的父母及其父母的学生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 析方面进行的指导与帮助。 课题组全体同学
对问卷中主观题的答案的分析
• 心目中的男性形象:责任、有担当、能保 护女人、果断、坚强、细心、体贴、顾家 等 • 心目中女性的形象:温柔、可爱、细腻、 安静、有理想、独立、理性等 • 双性化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和社会发展的必 然趋势 • 社会需求对今后双性化趋势的增强有重要 的推动作用
研究过程中出现的 问题与失误
未分化 38.10(56/147) 男性化 12.93(19/147) 女性化 27.89(41/147) 双性化 21.09(31/147)
未分化与双性化的应对方式比较
未分化 平均 问题解决 寻求社会支持 积极的合理化解 释 忍耐 逃避 发泄 幻想 20.1538 18.2404 14.1250 9.5192 8.3269 9.3942 11.1538 标准差 3.61434 4.21623 2.84788 2.25974 2.05951 2.55585 3.52734 平均 23.0667 21.2333 16.4500 9.5833 8.1500 9.6167 10.8833 双性化 标准差 3.23050 4.02268 2.94253 1.88924 2.20035 2.89413 3.26819 总体 Sig.(2Sig.(2-tailed) 0.000*** 0.000*** 0.000*** 0.853 0.606 0.610 0.628
高一高二性别角色比较
组别 高一( ) 高一(%) 高二( ) 高二(%) 33.53(56/167) 20.36(34/167) 26.35(44/167) 19.16(33/167) X2 0.7092 0.0944 3.0797 0.181 P 0.3997 0.7587 0.0793 0.6705
• 增设主观题:题目表述不清 • 问卷发放:忽略部分班级跑班上课造成回 收率低
结论
• 高中女生中存在着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双性 化特征 • 理科班女生双性化较多 • 应对方式:双性化应对问题兼具男性的理 性与女性的感性 • 双性化的是一种理想的人展望
• 学生对于自我的认识和责任还在不断完善 当中,性别角色的分化仍在进行 • 双性化现象必将在社会中占有更多的地位, 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理想人格
善于保守秘密 热心的 争强好胜的 做事效率低 做事杂乱无章 温文尔雅的
数据研究与分析
文理科性别角色比较
组别 未分化 男性化 女性化 双性化 文科( ) 文科(%) 33.78(25/74) 20.27(15/74) 31.08(23/74) 14.86(11/74) 理科( ) 理科(%) 33.33(31/93) 20.43(19/93) 22.58(21/93) 23.66(22/93) X2 0.0038 0.0006 1.5345 2.0086 P 0.9512 0.9797 0.2154 0.1564
高中女生双性化研究 ----以南师附中为例
南师附中研究性学习论文答辩 高二十六班
• 课题组长:谈炜楷 • 课题组员:谈炜楷 王一舒 盛梦捷 沈凌翔 夏邦彦 虞荔 李一阳 沈达洋 黄玥琦 • 指导老师:冷含君 老师 • 年级班级:高二十六班
研究前期准备
我们所认为的双性化 我们所认为的双性化 认为
重新翻译 乐意去做别人希望的 事 能坚定不移的为目标 奋斗 会有难以预测的行为 坚强 对他人的表现很敏感
30 41 46 48 54 59
不坦率 给人以温暖的 爱攻击他人 无能力的 杂乱无章 爱玩乐的
secretive warm aggressive inefficient unsystematic gentle
• 同一个体同时具备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质 • 在生活中容易处于一个优势地位 • 兼具男性和女性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更加 适应社会的需求
为什么要研究中学女生
• 当今社会中双性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 双性化的特质还没有能够被完全接受,依 然处在一个发展阶段 • 对于女性男性化的社会认同度较高 • 中学生的人格已经处于比较接近于成年人 的状态,而且对于学校进行调查较为方便
研究的调查问卷
前期准备
• 贝姆量表 • 中学生应对量表
调查表研究与创新
• • • • 修改词条 对1~7分直接指出明确的相似度 增设主观题 贝姆量表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词 条 2 13 18 19 26
中文版 柔情 坚定 变幻莫 测 有力量 敏感
英文原版 yielding assertive unpredictable forceful sensitive to other's needs
积极的合理化解释 14.8049 忍耐 逃避 发泄 幻想 9.3293 8.9146 9.3415 11.3537
其他研究和分析
对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组教师谭雄 老师的访谈
•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不断下降 • 社会对女性的要求知性感性和母性,而非 理性 • 女性的社会角色在是由社会因素和个人因 素两方面决定的 • 性别角色分化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情 况、自身的认识、自身的要求、社会对于 他的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