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

合集下载

浅析新闻娱乐化

浅析新闻娱乐化

浅析新闻娱乐化因为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传媒领域的地位逐渐提高,媒体逐渐向市场靠拢,新闻市场化,传媒公司化,新闻娱乐化等现象已经成为一种自然和必然的现象。

标签:新闻报道娱乐化;媒介;受众;受众心理随着媒介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产业性质凸显,媒介大众化、市场化的潮流日渐盛行,不论是报刊、广播还是电视,节目内容强调“软”、“近”、“新”、“奇” 表现出很强的大众化、通俗化倾向,节目形式则更是丰富多样,不仅有综艺娱乐、谈话还有观众互动、真人秀等等。

软新闻大行其道,硬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尽量地被软化,媒体也越来越强调新闻的故事性和娱乐性。

娱乐新闻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

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

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那么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因为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

什么叫新闻娱乐化,到目前我国对新闻娱乐化还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定义。

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媒体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商业化趋势,也催生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提起新闻娱乐化现象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一批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的廉价报纸的出现,其内容主要是简短、通俗,政治色彩弱,人情味、趣味性浓的社会生活内容,其中不少新闻还带有故事情节。

到了19世纪末,这种伴随大众化报纸的煽情之风达到了最高点,随后是黄色新闻的泛滥。

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传媒狂炒辛普森杀妻案、前英国王妃戴安娜之死、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绯闻案,是新闻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作品。

而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始于1981年1月1日,《中国青年报》首创星期刊,将“软手法”引入“硬新闻”中,此后,周末版、星期刊盛行,随后90年代中后期的以社会新闻为主的都市报热潮的出现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推向了高潮,并不断蔓延到各媒体,包括迅速发展的网络。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分析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分析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分析电视媒体为提升收视率,会有意提升自身的娱乐化性质。

新闻的娱乐化现象,对媒体及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一、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一)新闻娱乐性质增强现在新闻节目中,娱乐性质的新闻越来越多。

在一些时事热点新闻的播报中,穿插着很多的新闻花絮。

例如,在反腐性质的新闻中,除了腐败问题实行评析,还报道了很多官员的私生活内容。

(二)软新闻越来越多如今的电视新闻节目中,软新闻越来越多,时事评论等硬新闻越来越少。

媒体更加注重平民生活,增加了很多相关民生的报道。

这样一来,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发言权、选择权,对新闻节目更热衷了,使节目的收视率大大提升了。

(三)播报方式戏剧化电视新闻娱乐化,还表现在媒体播报新闻时强调生动性及故事性。

媒体在制作新闻节目时,会有意借鉴文学作品、电影艺术等中的表现方式,提升新闻的耐看性。

这就使得新闻的戏剧感较强,人物刻画生动,情节丰富,有效了增加观众的扫瞄兴趣,提升了新闻的收视率。

(四)主持人的明星化有些新闻栏目会请明星担任主持人,强调与观众的现场互动,旨在拉近媒体与观众间的距离。

第一,很多媒体会邀请明星、作家、社会名人等被观众所熟知的人物参与节目主持,如请李敖主持《李敖有话说》。

第二,媒体会对主持人实行“明星化”包装,让他们的外形、表达、风格等方面都更加时尚。

二、新闻娱乐化的影响(一)新闻娱乐化的正面影响(1)强调以受众为中心。

新闻娱乐化注重观众的收视感受,力图贴合观众内心需求。

这样使得播报方式更加丰富有趣、而不再是一味地说教,提升了新闻的观赏性。

(2)利于文化的传播普及。

新闻的娱乐化,更新了观众心目中对新闻“正统”、“严肃”的刻板印象,利于实行“寓教于乐”。

新闻栏目通过介绍丰富生动的资讯,让观众在感官愉悦的同时开阔了视野。

另外,对硬新闻的适当娱乐化包装,利于观众接受新闻中的观点。

像《新闻联播》中,海霞、郭志坚等新主持人,他们的播报因而更加生动,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

新闻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

新闻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

新闻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

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一、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比例下降。

二、新闻娱乐化除了在内容上倾向于软新闻或尽量使严肃新闻软化,在表达方式上还表现为,强调故事性、人情味,强化新闻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

三、新闻和娱乐互相渗透,新闻和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新闻娱乐化的成因:一、新闻的功能有许多,报道事实、提供事实是主要的功能,但娱乐也是一项重要的功能。

在大众传播时代,娱乐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二、新闻娱乐化可以看作是媒介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甚至有的媒体还将娱乐化作为拯救媒体的良药。

;三、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传者中心的传播机制逐渐被受者中心的传播机制代替,新闻娱乐化就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

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一、培养了受众的顺从心理,削弱了他们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二、过度的新闻娱乐化会导致媒介放弃其社会责任。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于娱乐化的追求必然要导致庸俗化的倾
限娱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的娱乐界的发展
传得沸沸扬扬的荧屏“限娱令”正式发布细则,内容包括婚恋等七类节目每台一周只能播两天、每年选秀节目总数不能超过10档等。

在这些“狠规”之下,各大卫视纷纷酝酿娱乐节目转型,“选秀”、“相亲”、“情感”的流行风过后,究竟荧屏将呈现什么样的生态。

一些业内人士还指出,“限娱令”将使得明年的“卫视大混战”重新洗牌。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究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究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究摘要:本文认为社会转型期的躁动、受众的心理需求、媒体的经营压力需要等导致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原因,通过分析了新闻娱乐化的优势与缺陷,提出掌握新闻娱乐化的艺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所谓新闻娱乐化,是一种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者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的报道方式。

在国外新闻业的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下,中国的新闻业这种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因此本文对策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新闻娱乐化现象成因分析1、社会转型期的躁动我国目前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农业社会向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现代化社会转型,整个社会处于迅速深入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探索与逐步完善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多种经济、社会制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在变革的面前,旧的制度轰然倒塌,社会成员失去原有的生活、工作方式。

新的制度尚未完善,他们对现实无所适从,从而产生诸多的紧张、失落和压抑等情绪,还有由于生存竞争带来的各种巨大心理压力以至于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

同其它娱乐相比,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导手段无疑是最惠而不费的一种,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它轻松休闲的节目,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场,帮助了人们“逃避”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2、受众的心理需求受传者地位变化加速了媒介娱乐。

新闻事业走上市场经济轨道后,新闻信息的接受者由原来体制下的受众变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消费者。

这一变化的最大差异在于“消费者”拥有主动选者传播内容的优势,他们以看或不看,买或不买传媒的新闻产品作用于媒介组织。

为了降低投资风险,许多媒介纷纷转向提供“无思想”、高刺激的娱乐化性新闻。

受众信息需求变化推动。

现今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人们生活和生存的压力增大,社会各类矛盾增多,人们为了缓解高度紧张的神经,宣泄情绪,便增加了对消遣性信息的需求。

浅析新闻娱乐化

浅析新闻娱乐化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媒介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产业性质日益凸显,新闻娱乐化现象盛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股潮流到底从何而来?何以在我国新闻媒体成遍地开花之势?其表象的背后有哪些深刻复杂的原因?新闻娱乐化将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研究。

一、新闻娱乐化的特点及表现形式何谓新闻娱乐化? 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

“软新闻”讲究减少严肃性的政治、经济新闻的比例,将非严肃的名人趣事、日常琐事、有煽情性和刺激性的犯罪暴力事件、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软性的内容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

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的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报道时突出趣味性,甚至刺激性。

新闻的娱乐化的实质是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经济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

其总体特征是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只关注眼前的际遇感受,满足离奇与感官刺激。

新闻娱乐化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1、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2、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3、形式上强调吸引力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一是启用一位或几位在当地有相应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戏曲、曲艺、小品、滑稽演员等娱乐人物做新闻节目主持人,使其成为节目核心人物、象征性人物,让节目人格化。

二是在新闻播报方式上采用说书式、相声式、闲聊式、三句半式等多种娱乐或半娱乐方式;一些新闻节目为了在形式上贴近受众更是运用聊天式语言,这种即时言论更易凸显主持人的个人主观性和感情色彩。

三是内容以名人趣事、暴力犯罪、灾难事件、体育新闻、纯粹娱乐新闻等软性新闻作为新闻的重点。

表现形式上则是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甚至戏剧化手法。

四是将新闻演播室内的背景、道具,主持人服装、化妆,以及节目开场白、节目后期合成时的片头片尾词、曲等相关环节和节目元素,全部采用相配套的娱乐形态。

二、新闻娱乐化的形成原因纵观新闻娱乐化历程,我们可以析得出,新闻娱乐化的表象的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

浅析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现象

浅析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现象

第11卷第1期 2020年01月Vol.11 No.1January 202085浅析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现象张钰婕(新疆艺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9)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冲击着传统新闻媒体,随着获取新闻信息方式的多样化,新闻报道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

面对新闻报道娱乐化的现象,我们应该对其中的积极作用和隐藏的社会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做到趋利避害,不能让新闻成为娱乐化的奴隶,让娱乐化更好地为新闻报道服务。

关键词:新闻报道;娱乐化;新闻传播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1-0085-02一、新闻报道娱乐化的现象分析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内容呈爆炸式发展,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新闻报道的角度方面,都为受众呈现出了更多样的选择余地。

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从以前的“读报”和收看新闻节目的专门时间,发展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获取新闻信息。

在更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以更方便快捷的方式,来获取更加简单易懂的新闻内容,是新媒体发展趋势下受众最大的需求,在这样的需求之下,新闻报道娱乐化的趋势也应运而生。

《1818黄金眼》是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民生休闲频道推出的民生新闻节目。

近年来,民生新闻逐渐老龄化,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1818黄金眼》因为其娱乐化的新闻报道成为“网红”。

瘦大肚子茶的“尤老师”,“发际线男孩”小吴,连“1+1”都算错的“傻蛋”机器人,这些新闻报道在网络上走红。

《1818黄金眼》节目中报道过的一些对象走出了地方台民生节目的地域局限性,开始被全国网友熟知,《1818黄金眼》这档栏目也被网友称作“快乐源泉”。

[1]作为一档民生类新闻节目,《1818黄金眼》本身就具有贴近群众生活的优势,在报道中,从视听语言的角度也紧紧抓住了最有娱乐性的一点,理发失败就多拍失败发型的近景镜头,机器人说的话令人忍俊不禁就多问机器人问题并进行拍摄。

在网络的传播之下,本身娱乐化的报道内容中的娱乐部分被继续放大,直到“走红”网络被大众所熟知。

中国娱乐新闻现状探析

中国娱乐新闻现状探析

中国娱乐新闻现状探析中国娱乐新闻现状探析娱乐新闻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扮演着向公众传递娱乐信息的重要角色。

中国娱乐新闻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早的报纸、电视到如今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娱乐新闻的流传方式和形态也随之不断演变。

本文将对中国娱乐新闻的现状进行探析,探讨其特点、问题与发展趋势。

娱乐新闻的特点之一是内容多样化。

中国娱乐新闻不仅包括明星的生活动态和绯闻八卦,也涵盖了电影、电视剧、音乐等娱乐产业的发展与创作。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的娱乐新闻更是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样化的形式进行传播,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娱乐新闻也开始涉足VR、AR等新兴技术领域,增加了因素的多样性。

然而,中国娱乐新闻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盗版和侵权问题严重。

由于娱乐作品受到关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个机会,在互联网上非法传播盗版音乐、电影等娱乐作品。

这不仅损害了原创作者的权益,也限制了中国娱乐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娱乐新闻的畸形报道现象普遍存在。

为吸引读者眼球,一些娱乐新闻媒体范围的报道趋向于夸大事实、制造矛盾、渲染猎奇,忽视真实性和客观性,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新闻传媒的形象,也容易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在中国娱乐新闻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使得娱乐新闻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满足了公众对即时娱乐信息的需求。

与此同时,互联网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

传统媒体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内容分发,有效扩大了受众范围,促进了娱乐新闻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改变了娱乐新闻的传播方式。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明星发布新闻、互动粉丝的重要渠道,也为粉丝们提供了更多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机会。

对于中国娱乐新闻的未来发展,有几个趋势值得关注。

首先,移动终端将成为主要的娱乐新闻获取渠道。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人们更乐意通过移动终端获取娱乐新闻,娱乐新闻平台也会更多地向移动端转移,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阅读和观看体验。

浅议新闻娱乐化

浅议新闻娱乐化

浅议新闻娱乐化摘要:当前,网络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开始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在重大新闻报道之外,网络新闻中更多的是充斥着低俗消息,也充斥着流言、谣言、小道消息和假新闻,甚至有了娱乐到”底”的基调,这就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度”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新闻娱乐化趋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娱乐化倾向就开始逐步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的一种潮流、一种趋势。

主要表现为有关名人轶事、体育、犯罪、暴力事件、灾难事件等内容的软新闻增多,体育新闻、大案要案、突发事件、奇闻怪事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体上。

严肃新闻的比例开始下降,娱乐和新闻二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

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说法不一。

持反对意见者忧心忡忡,认为“新闻娱乐化”将导致传媒流于庸俗,甚至危害社会风气;持肯定意见者却将“新闻娱乐化”当做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大加赞赏。

那么,新闻娱乐化现象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面对新闻娱乐化不断泛滥之势,我们能做些什么?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新闻理论与实践问题。

1.何谓新闻娱乐化学界对于新闻娱乐化的定义尚未有明确的标准。

概要地说,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之为“大众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其表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2.新闻娱乐化现象成因分析2.1精英姿态和大众视角“拯救大众”是国内学界研究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时的另一核心观念。

认为泛滥的消费主义文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低俗”的“大众文化”与品位误导了“大众”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并导致他们的文化品位的降低。

在这样的观点中,大众都被视为已经或正在“堕落”的有待“拯救”的人群,这不过是20世纪3O年代西方盛极一时的“大众社会”理论的复现:社会是由分散的、极易受到少数政治或商业精英操纵的个体组成。

试析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与发展趋向

试析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与发展趋向

试析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与发展趋向摘要:新闻娱乐化是新闻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是中国新闻界近几年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新闻娱乐化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既有着合理的一面,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回避的缺陷。

需要正确引导和严格规范,以期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成因分析发展趋向1、新闻娱乐化出现的原因新闻娱乐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社会因素来看。

我国目前正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一个多元化的、非理性的浮躁社会日益形成,人们的文化价值呈现出由统一向分化,由社会活动向私人娱乐,由自发向自觉的转换。

娱乐化媒体使受众能够获得心理松弛和压力缓释,娱乐新闻大受追捧。

转型期新闻的“娱乐化”趋势,正是中国当代大众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生动体现。

从市场经济条件来看。

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双重属性的新闻媒介,在新闻改革过程中其经济实体的属性大大强化,被推向市场、自己找饭吃的媒体在扮演政治化角色的同时,还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与利润。

如何抢占市场就是如何争取利益,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

当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数量指标已经成为媒体的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通用的效益为先原则。

从受众需求来看。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国民的精神压力普遍增大,急需精神上的释放和休息。

由于软新闻休闲娱乐的成分很大,媒体便投受众所好,加大报道软新闻的力度或将硬新闻软化,让受众从媒介的日常报道中放松神经。

中国媒体长期处于国家控制之下,政治宣传意味浓重,受众的排斥感强。

在政府了对放松媒体的管制之后,媒体有了更多的话语自由。

娱乐化的新闻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强的软新闻,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

受众的主体意识加强,在新闻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被尊重感,对于娱乐化的新闻也就更加关注。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近年来,我国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逐渐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

娱乐化的新闻报道是指为了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以故事化、轻松化的方式呈现事实,使新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的现象。

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大众对于新闻娱乐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对于新闻真实性和严肃性的担忧。

本文将从媒介、观众需求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对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剖析。

首先,媒介本身的商业化与市场竞争是媒介新闻娱乐化的根源之一。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媒体机构需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吸引更多观众和广告商。

因此,注重轻松愉快的新闻报道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吸引更多关注和点击率,从而实现经济效益。

商业化的媒体环境下,为了赢得更多观众的眼球和市场份额,传媒机构倾向于将新闻内容进行煽情化、娱乐化处理,使其更具吸引力,进而获得经济利益。

其次,观众需求的变化也是媒体新闻娱乐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快,时间成为了一种珍贵的资源。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观众对于获取新闻的方式和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希望通过娱乐化的手段,如节目形态、故事化的呈现方式,来获得信息并得到消遣。

这种需求的变化推动了媒体将新闻以娱乐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以满足他们对于快速、便捷和有趣信息的渴望。

在社会背景方面,时下的社会环境也对大众媒介的新闻娱乐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对于精神娱乐需求的追求也在不断增加。

娱乐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形态,满足了人们在物质满足后对于精神需求的追求。

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为娱乐化的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的传播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和分享娱乐型的新闻内容,进一步推动了娱乐化新闻的发展。

然而,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也引发了一些担忧。

首先,新闻娱乐化可能导致新闻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受到侵蚀。

浅谈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及成因

浅谈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及成因

浅谈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及成因【摘要】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媒介出现了明显的新闻娱乐化倾向,媒介把娱乐价值看成新闻的首要价值,新闻表现形式与内容越来越走向娱乐化,其实人们并没有获得真正需要的信息。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有五点重要表现:一是具误导性和煽情化;二是极力追求情节化;三是新闻报道“星”闻化;四是悲剧事件幽默化;五是舆论导向功能淡化。

西方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早已暴露出诸多弊端,为什么我国媒介还要重蹈覆辙呢?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笔者尝试从社会背景、媒介和受众心理三个层面来分析。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媒介;受众;受众心理1.新闻娱乐化的现象1.1误导性和煽情化为了刺激受众的视觉与听觉,在标题上下足功夫,语不惊人誓不休。

如:有一则新闻报道的标题拟成《初夜:进入或者见红》,极力误导与煽情,恶俗到了极点。

报道的内容却是孙继海打入了一球,李铁吃了一张红牌。

1.2极力追求情节化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各媒介几乎都围绕该事件发展的过程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在围绕战争进行报道的同时,特别加大对该战争“情节化”层面的报道,受众乐在其中。

以致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被抓,受众的情绪一下子低落,几乎都在感叹,“怎么这么快就抓到了呢?而且萨达姆一点反抗都没有,太没意思了。

”1.3新闻报道“星”闻化“媒介获取注意力的最佳办法就是尽可能地报道和谈论与名人有关的事情。

要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就要有一批名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名人,媒介就要把他创造出来,名人的形成依赖媒介的大量宣传,只有这样名人现象才能成为大众现象。

” 以前,人们是崇拜作家、诗人,而今天,人们追崇明星,这些明星不是建立在个人的道德魅力上,而是建立在媒介制造的一种浮华上。

媒介热衷于明星的新闻,不惜笔墨,多侧面多角度不厌其烦地报道,许多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新闻却被挤压了空间或是干脆不报道了。

如:“杨振宁订婚事件”也成了媒介关注的热点。

记者们在事件女主角翁帆的学校内外蹲守,专门找到她的家中“拜访”,报道二人生活的尽可能多的细节。

浅析当代新闻娱乐化现象

浅析当代新闻娱乐化现象

浅析当代新闻娱乐化现象当代新闻媒体越来越娱乐化,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常态。

这一趋势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就当代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浅析,并探讨这种现象对社会及人们的影响。

首先,娱乐是人们自古以来的需求和追求,而新闻媒体的娱乐化是这种需求的一种反映。

与此同时,随着博客、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兴起,大量信息在网络上传播。

如此之多的信息让媒体产业不得不采取娱乐化的形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和观众。

这可以在新闻报道、脱口秀节目和谈话节目等诸多方面得到体现。

现在,新闻报道经常以争议性和刺激性的话题和事件为主。

而真正的新闻事件和故事经常在媒体的热炒下成为了娱乐的流行热点。

其次,作为商业机构,新闻媒体更多的是考虑读者和观众的需求,以扩大市场份额。

媒体机构需要获得越来越多的阅读量或收视率,才能有更多的广告商愿意在他们的媒体平台中投入广告,从而赚取更多的收入。

娱乐报道和内容更容易吸引大众特别是年轻的优越消费群体,并留住和扩大这些群众。

更多的人读取和观看,广告商的利润也自然会更高。

然而,新闻娱乐化现象存在着很多问题和负面影响。

首先,这种趋势使读者和观众分散了注意力,过度关注娱乐和热点事件,而忽略真正的新闻和公共话题。

例如,人们更多的关注娱乐明星的绯闻,而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却比较漠不关心。

这种问题导致人们缺乏必要的政治和社会参与,更难以了解更重要的社会信息。

其次,新闻娱乐化现象也会降低新闻质量和道德标准。

为了追求更高的收视率和点击量,媒体机构可能会故意制造和夸大事件,甚至通过贿赂或其他手段获取敏感信息。

这样的做法不仅是违反新闻行业的底线,也会误导公众,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第三,新闻娱乐化现象也会淡化新闻的公共责任和社会意义。

新闻是一种公共产品,它具有传播社会正义、教育公众、反映公众意见和监督政府等重要作用。

然而,当新闻被过度娱乐化时,其公共责任和社会意义将会受到破坏。

媒体产业更多的是考虑商业利益,而忽略了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

新闻娱乐化现象浅析

新闻娱乐化现象浅析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尽管目前理论界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但从各媒体新闻报道的着力点上还是能够略见端倪的。

一般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阐述的: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者是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即“硬新闻软着陆”,表现为减少严肃新闻节目,大量增加娱乐性节目比例,将名人趣事以及带有煽情性和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并且竭力从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从报道形式上看,从最初强调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演变为一味地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的道路。

在报道结构上,不拘一格,努力创造新样式,给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鲜感。

比如湖南卫视的《播报多看点》,三个主持人坐在一个舒适的演播间里扯家常,然后引出一些新闻,趣味十足,用这种形式来播新闻,让观众乐在其中;在新闻编辑上,采用多照片、大标题或者彩色的页面,一切都以尽量刺激受众的感官为目的。

有些新闻节目的制片人公开号召“新闻是快乐的”,电视24小时就是快乐2 4小时。

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关于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分析,归根结底要落脚到市场。

当供应大于需求,选择成为可能或惯例,那么竞争就必然存在了,这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运行的法则。

媒体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取悦受众是其天然本性。

同时,受众希望与媒体接近,而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就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这种愿望。

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注意力经济也就随之产生了,拥有的注意力越多,就可能获得越大的利润。

“对于广大受众而言,媒介的使用权和参与权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能够亲身体验到媒体的运作,不仅仅是生理距离上的接近,也是心理空间上的接近。

让受众亲身参与媒体的各项活动,同媒体融为一体,这是时下流行的游戏节目、益智节目、真人秀节目等的惯用手法。

”亲身体验的参与性、节目难度的挑战性、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如央视的《非常6+1》、《星光大道》,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勇往直前》等一直是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金牌栏目。

浅谈电视新闻娱乐化现状及思考

浅谈电视新闻娱乐化现状及思考

浅谈电视新闻娱乐化现状及思考【摘要】电视新闻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向娱乐化倾斜,其中包括了多种影响因素。

观众需求是其中之一,他们希望通过更加娱乐化的方式获得信息。

这种需求也促使了新闻报道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新闻采用戏剧化的手法来吸引观众。

在娱乐化的背后也存在道德伦理问题,比如新闻失真等。

娱乐化对新闻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也有一些应对措施,比如提倡更加客观的报道方式。

未来,应该更加注重新闻真实性和专业性,在娱乐化的基础上加强新闻传播的价值观。

【关键词】电视新闻娱乐化现状, 思考, 电视新闻趋向娱乐化, 影响因素, 观众需求, 新闻报道方式, 道德伦理问题, 娱乐化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应对措施, 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状电视新闻在当前社会已经趋向于娱乐化,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严肃新闻报道已经无法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因此娱乐元素被引入新闻报道中,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新闻内容逐渐向娱乐化发展,充满了明星八卦、绯闻爆料、综艺趣闻等内容。

在这种背景下,电视新闻已经不再仅仅是传递新闻事件的平台,而更像是一种娱乐节目,追求热点、轶闻和感官刺激。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现状不仅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对传播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通过娱乐化的新闻节目获取信息,这也导致了一些严肃新闻事件被淡化或忽略,观众的思想水平和素质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状下的问题和挑战不容忽视。

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影响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因素,从观众需求、新闻报道方式、道德伦理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1.2 思考在当今社会,电视新闻越来越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这种现象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认可。

娱乐化的电视新闻虽然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但也引发人们对新闻真实性和公信力的质疑。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摘要:本文从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和原因入手,剖析了其对社会、传媒和观众的影响。

同时,探讨了如何应对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第一章现象分析1.1 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表征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是指在大众媒介中,新闻内容和形式逐渐向娱乐化趋近的现象。

它的表征主要包括: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娱乐性,追求轻松、活泼、娱乐效果;娱乐元素在新闻中占据主导地位,注重感官刺激和娱乐效果;新闻节目和平台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新闻变成了一种娱乐产品;新闻报道围绕娱乐明星、绯闻、八卦等话题展开,对社会正能量的报道减少。

1.2 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利益驱动:娱乐化新闻更容易吸引观众,从而带来更多广告收入。

(2)观众需求变化: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观众对轻松、娱乐的信息越来越感兴趣。

(3)媒介技术进步: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更加方便和快捷,也使娱乐性元素更容易在新闻中传播。

第二章影响分析2.1 对社会的影响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大量的娱乐新闻可能导致观众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出现偏差。

(2)娱乐新闻中的虚假信息:为了追求娱乐效果,新闻报道中可能夹杂或夸大事件内容,导致观众对真相的认知产生误导。

(3)社会问题的漠视:娱乐新闻充斥于各类大众媒介中,使得一些重要社会问题被忽视或轻视。

2.2 对传媒的影响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对传媒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丧失新闻的公共性:过度娱乐化的报道使新闻丧失了其作为公共知识的功能,造成大众的认知困扰。

(2)缺乏深度思考:过分关注娱乐性,导致新闻报道缺乏深度、思考与分析。

(3)商业化的压力:传媒机构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更加倾向于追求高收视率和点击量,忽视新闻报道真实性和公正性。

2.3 对观众的影响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对观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信息获取畸形化:过度追求娱乐化的新闻使得观众对于社会、政治等重要信息的了解程度减少。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引导语: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由应届毕业生培训网整理而成,谢谢您的阅读。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就我国而言,因为媒介所有制的本质区别,使我国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显区别于西方纯商业性的媒介,我国的媒介始终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的认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并进,并始终强调媒介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始终占领着我国媒介产品的主阵地(包括新闻报道)。

但是为了更好的贴近观众且迎合市场,上世纪90年代,硬性新闻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软化”,尝试新闻娱乐化。

(一)湖南台《晚间新闻》改版开创新闻娱乐化先河栏目以个性求生存,新闻也要追求个性。

《晚间新闻》是湖南电视台的一块老招牌,挂牌于1983年,自1998年改版以来,一直在做新闻探索,在新闻内容和电视形式上进行了突破。

它在内容上放下了架子,从和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入手,强调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在语言上打破“八股腔”,将“播新闻”改为“说新闻”,是典型的非正统模式。

它因此成了新闻类的一道名牌,让人接受了“新闻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报道的”。

《晚间新闻》的导向侧重在弘扬真善美,鞭斥假恶丑,特别是在重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非常有力,对促进精神文明善莫大焉。

作为一个品格健康的新兴类新闻节目,学术界因为它的出现,掀起了一阵讨论与学习的热潮,据湖南卫视称,除了接收不到湖南台的香港和台湾之外,湖南台收到了来自全国各个省的观众的热情来信,一时之间,湖南卫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全国说新闻之先河,《晚间新闻》将“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最后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让人喜闻乐见。

我认为,湖南卫视的改革在新闻娱乐化进程中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给后来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努力的方向。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媒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众媒介作为传递信息和影响公众的重要平台,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大众媒介新闻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本文将对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剖析。

一、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趋势的出现1.1 经济利益驱动当前,我国大众媒介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商业利益的考量。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读者,增加点击率和销售额,很多媒体倾向于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将新闻内容注入更多的娱乐元素,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目标群体。

1.2 受众需求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新闻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相较于传统的严肃、务实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受众更倾向于融入娱乐元素的新闻内容,这也促使了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出现。

二、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特点2.1 内容选择的倾斜大众媒介的新闻内容选择日益倾斜向娱乐化方向,越来越多的轻松愉快的话题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而涉及社会问题、深度分析等严肃议题的报道减少了。

观众对于这些轻松愉快的新闻内容更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大众媒介更倾向于选择这样的内容。

2.2 报道形式的改变大众媒介在报道方式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视觉影像的刺激和新闻事件的情感宣泄,过度追求娱乐效果。

一些媒体甚至以追求猎奇、低俗、血腥等手段来吸引眼球,进一步增加了新闻的娱乐性。

三、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3.1 信息流失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导致新闻内容的丧失。

过分追求娱乐效果,使得原本应该是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多地成为了娱乐的范畴,导致严肃新闻内容的流失。

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信息,从而使公众在面临各种社会问题时难以取得准确的信息。

3.2 观众认知误导由于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倾向,观众对于新闻真实性和可信度的判断能力逐渐减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摘要”: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新闻为争取更多的受众而走向了娱乐化的道路,这是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的必然结果。

新闻娱乐化现象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但也确实存在着负面影响。

所以对于新闻娱乐化的影响,我们很难下一个简单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致认同的是新闻在娱乐化的道路上一定要把握住度。

只有规避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现象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消息传出当天,台湾华视主播梁芳瑜扮“梁春姬”模仿朝鲜主播李春姬,以朝鲜语、国语交杂播报新闻,还唱歌自嘲是“大肠头”。

新闻播出后网络一片骂声,“新闻娱乐化”这一陈旧的话题又再一次引起人们的热议。

一、何为新闻娱乐化?对于“新闻娱乐化”的概念,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西方媒介分析家本·巴路迪肯用“信息娱乐”(infotainment)来表述新闻与娱乐合流的趋势——新闻如同轻度娱乐以追求轰动效应,即所谓新闻娱乐化。

复旦大学著名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认为:“新闻的娱乐化是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轶事、两性纠葛。

”而另一位学者林辉对新闻娱乐化的表述则受到更多人的认可。

林辉认为,新闻娱乐化“一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另一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

”我国的新闻娱乐化之风从文娱、体育类新闻发端,现已蔓延至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学新闻等各个新闻领域,成为中国新闻传媒业界的宠儿。

而这一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

二、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1受众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后面依次是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种需求从显性到隐性依次过渡,随着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另一个需求的强度就自然地增大。

中国现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进入生活安逸、物质丰富的时代,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潜在的需求在增加。

在各种压力之下,人们需要通过娱乐舒缓压力,释放心情。

新闻娱乐化将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充满戏剧性和故事性、接近性强的软新闻,作为拉近媒体和受众的心理距离的技巧,从而满足受众的需求。

2市场竞争。

在现代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现实背景下,媒体传播已经由“以媒体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过渡,任何报道都是以受众为最终的落脚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争取受众,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成为了媒体生存发展的选择。

而上文已提到受众有娱乐的需求。

因而新闻采用娱乐化的形式以满足受众需求,从而抢夺市场份额,争取利润最大化。

三、新闻娱乐化的影响(一)积极意义1有助于更多人关注新闻。

一方面娱乐化的新闻通俗易懂,受众可以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这样就能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

让更多的人看的懂新闻,形成更广泛的大众传播。

而另一方面,新闻娱乐化突破了以往新闻严肃枯燥的特点、打破了新闻说教式的局面。

通过介绍多元化、趣味性、知识性的新闻资讯或者是聊新闻、讲新闻故事、真实再现等新鲜的方式贴近受众、满足受众的需求,能够使受众在看新闻的过程中既了解新闻,又能获得愉悦的体验。

这样才能留住受众,让更多人愿意看新闻。

2促进新闻制作水平的提高。

以前的新闻千篇一律,形式简单,内容单一。

而今,为吸引受众的关注,新闻需要进行再加工。

不同岗位的新闻工作者不再是对新闻进行简单的报道。

比如拍摄人员需要思考从怎样的角度拍摄此次事件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记者需要思考问怎样的问题才能提起受众的兴趣,而制作新闻的人则需要思考怎样才能使新闻更生动更形象,怎样进行后期剪辑,是否需要场景重现等等。

只有新闻媒体提高自身的要求,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竞争格局。

3提高媒体经济效益。

广告商看中新闻拥有自己强大的受众群,会在其媒体上投放广告以宣传自己的产品,媒体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广告。

新闻通过娱乐化的形式,吸引的受众越多,媒体收取的广告费就越贵,因而能促使媒体经济收入增加。

媒体经济效益的增加又能维持新闻媒介活动的正常运营,提高自己经营能力。

进而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消极影响美国道·琼斯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彼得·凯恩在泛美报纸发行人协会第50届大会上的演说中曾指出美国新闻界存在“十分令人不安的倾向”,其中第一个倾向就是新闻与娱乐的界限空前模糊。

而在中国,新闻娱乐化同样引起诸多理论研究者的大声疾呼。

1新闻内容庸俗化。

内容通俗化是大众传播的一个要求,但是通俗并不等于庸俗。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社会新闻娱乐化愈演愈烈。

很多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只顾眼前利益,一味地将严肃新闻庸俗化、浅薄化甚至低劣化,使之具有猎奇性或感官刺激性。

为了追求“轰动效应”,甚至蓄意编制、恶性传播各种荒诞不经的假新闻。

过分注重娱乐化,过多迁就大众口味会造成一种媚俗的传媒状态,使大众的价值判断水平降低,审美鉴赏力下降,这样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影响传媒。

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受到损害的不仅是受众,也包括传媒自身。

文化产业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内容为王”,缺乏“内容”的媒体不会长久走下去。

2新闻的基本功能减弱。

新闻报道兼具了多种社会功能,例如传播新闻信息,反映新闻事实;引导舆论;宣传科学知识;提供娱乐,丰富生活;服务经济等等。

在这些社会功能中,客观报道新闻事实是最基本功能,新闻报道应该使受众接收到客观真实有效的关于政治、经济、社会等新闻信息,能够为受众思考和行动提供依据。

过度的新闻娱乐化,只是竭力的挖掘新闻报道中存在或不存在的娱乐性因素,注重新闻报道的娱乐效果,并将其放大,不能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事实,甚至还会歪曲事实,误导受众接收到错误的新闻信息,会影响受众的判断力和行动力;过度的娱乐化会弱化甚至是失去了新闻报道原有社会功能的积极作用,会影响受众的价值观,错误地引导舆论,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3媒体的社会责任削弱。

新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社会责任。

亨利·鲁斯曾说:“作为一种新闻观念,社会责任是相对于媒介与从业人员的新闻权利而言的,社会责任是指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众身心健康所承担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

”相对于从业人员而言,,一些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导和制作上挖空心思地寻找娱乐性,热衷于搜集道听途说的材料,放大事实、强扭角度等等,把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丢弃到一边,违背了一个新闻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

而相对于媒体而言,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生命,而今,我国新闻发展趋势不得不说令人堪忧。

就拿前不久发生的药家鑫撞车杀人案为例。

自案件曝光以来,所有媒体的聚焦点都在药家鑫身上,当然这并没有什么不正常,不进行跟踪报道的媒体才是不正常。

但问题是,药家鑫一案审判结束甚至结案后,媒体仍穷追不舍,甚至出现了在国外看到药家鑫等不实新闻。

反观整个案件,对比媒体对药家鑫的关注程度,以及对死者李妙的专注程度。

我们不得不疑惑媒体的这种大肆渲染到底是在伸张正义还是纯粹得只是为了引诱更多的受众看热闹。

4媒体公信力丧失。

公信力与信源的权威性密切相关,也与新闻媒体的性质和规模以及受众的心理需求等因素有关。

在个人或社会性危机发生的时刻,人们一般认为,新闻媒体比邻里街坊的说法更可信。

人们对于新闻的信任感源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从业者也因为向公众提供一流的报道和分析,引起社会的思考而得到公众的尊敬。

当受众知道传媒报道不实新闻或者利用一些丑闻做招牌时,无疑会降低其权威性、诫信度和公信力。

四、对策和引导(一)适当的引导规范新闻市场。

虽然新闻娱乐化现象目前呈现了主体的趋势,并且在不断的扩大其影响范围,甚至影响到严肃的主流媒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将要取代传统的硬新闻模式,新闻娱乐化现象也终究是新闻传播的一个传播阶段,不能主导新闻市场。

面对着新闻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的趋势,我们应该正视媒体的社会角色定位。

新闻终究不同于一般的娱乐节目,其基本功能是报道事实、传播客观真实的信息,引导大众舆论。

因此,以真实、迅速、客观、公正取胜的新闻依然是新闻传播的主流。

(二)健全和完善新闻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有关新闻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也缺乏可以依据的合理政策和规范。

虽然市场对媒体有一定“自然矫正”的功能,但仅仅依靠零星的新闻政策和一定的市场调节功能,还是不可能把新闻娱乐化限制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规范新闻媒体就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媒体的长远健康发展,同时有关执法人员也要严格执法,保证有关规定能落实到位。

(三)媒体自身加强管理1明确自身使命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新闻具体使命不同,但相同的是它永远担当着传播社会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的重大使命。

牢牢坚持和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直接关系党和人民的福祉,直接关系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人心安稳。

因此,在如今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一定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使命,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必然会祸害无穷。

2坚守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应该遵循新闻职业道德,不被金钱和权力左右。

新闻工作者必须为新闻内容的真实负责,提供给受众的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维护受众的知情权,及时、全面地把受众应当知道的社会情况、政府的大政方针告诉他们;随时监督社会、捍卫社会公共利益;为大众发表重要的意见;教育和引导公众,以正确的理念、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指导公众对待社会问题和处理与己有关的事件。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达到一个高度后才能使新闻媒体的内容不断提升。

3坚持适度原则新闻娱乐化是大众需求,新闻可以娱乐化,关键是把握度。

我们要研究的不再是新闻要不要娱乐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娱乐化的问题。

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这些与娱乐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无可厚非。

但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内容,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其严肃性及严谨性。

五、结语新闻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以目前中国新闻娱乐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来看,弊大于利。

但是新闻娱乐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不能阻止其发展,只能从多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努力规避其弊端。

新闻娱乐化只有坚持适度原则才能真正发挥其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1]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J].新闻记者,2000,(10).[2]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3).[3]梁振君.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2)[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施拉姆,波特著何道宽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刘华.新闻娱乐化的利弊研究[J].北方文学,2011,(08).[7]林修功.碎片[M].济南市:齐鲁书社,2006.[8]左琳琳.新闻娱乐化现象利弊谈[J].华章,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