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定稿版
娱乐节目的观众心理分析
娱乐节目的观众心理分析在现代社会,娱乐节目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电视节目、综艺节目还是网络直播,各种娱乐节目都深受大众欢迎。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观众如此热衷于观看娱乐节目呢?下面我们将对娱乐节目的观众心理做一个分析。
首先,观众追逐娱乐节目主要是为了放松和娱乐自己。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山大,而娱乐节目正是能够提供轻松愉悦的氛围。
无论是搞笑的综艺节目、温馨感人的励志节目还是惊险刺激的真人秀,这些节目都能够让观众暂时抛开烦恼,享受其中带来的快乐和轻松。
其次,观众对于娱乐节目的追捧也与情感共鸣有关。
娱乐节目往往呈现出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情节,这些内容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唤起了他们对于生活、爱情、友情等主题的共鸣。
观众在观看娱乐节目的过程中,能够感同身受,与参与者们一起笑、一起哭,这种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加投入其中,乐此不疲。
此外,观众对于娱乐节目的观看也与对明星的追捧有关。
许多娱乐节目都会邀请一些明星或者公众人物参与其中,观众对于这些明星充满好奇心和兴趣。
他们会追星、研究明星的生活和表演,因此,他们会借助娱乐节目了解明星的一切。
娱乐节目成为观众与明星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加深了观众与节目的关联。
最后,观众对于娱乐节目的追逐也反映了一种社交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观众常常通过参与娱乐节目或者在社交媒体上讨论节目内容,与其他观众一起分享观看的体验。
观众们之间通过节目的讨论和交流,建立了共同的话题和兴趣,加强了社交关系,满足了彼此的社交需求。
总之,娱乐节目的观众心理是多方面的,包括追求放松娱乐、情感共鸣、对明星的追捧和社交需求。
通过满足这些心理需求,娱乐节目能够吸引并保持观众的关注和参与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改变,娱乐节目也在不断创新,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持续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分析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分析电视媒体为提升收视率,会有意提升自身的娱乐化性质。
新闻的娱乐化现象,对媒体及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一、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一)新闻娱乐性质增强现在新闻节目中,娱乐性质的新闻越来越多。
在一些时事热点新闻的播报中,穿插着很多的新闻花絮。
例如,在反腐性质的新闻中,除了腐败问题实行评析,还报道了很多官员的私生活内容。
(二)软新闻越来越多如今的电视新闻节目中,软新闻越来越多,时事评论等硬新闻越来越少。
媒体更加注重平民生活,增加了很多相关民生的报道。
这样一来,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发言权、选择权,对新闻节目更热衷了,使节目的收视率大大提升了。
(三)播报方式戏剧化电视新闻娱乐化,还表现在媒体播报新闻时强调生动性及故事性。
媒体在制作新闻节目时,会有意借鉴文学作品、电影艺术等中的表现方式,提升新闻的耐看性。
这就使得新闻的戏剧感较强,人物刻画生动,情节丰富,有效了增加观众的扫瞄兴趣,提升了新闻的收视率。
(四)主持人的明星化有些新闻栏目会请明星担任主持人,强调与观众的现场互动,旨在拉近媒体与观众间的距离。
第一,很多媒体会邀请明星、作家、社会名人等被观众所熟知的人物参与节目主持,如请李敖主持《李敖有话说》。
第二,媒体会对主持人实行“明星化”包装,让他们的外形、表达、风格等方面都更加时尚。
二、新闻娱乐化的影响(一)新闻娱乐化的正面影响(1)强调以受众为中心。
新闻娱乐化注重观众的收视感受,力图贴合观众内心需求。
这样使得播报方式更加丰富有趣、而不再是一味地说教,提升了新闻的观赏性。
(2)利于文化的传播普及。
新闻的娱乐化,更新了观众心目中对新闻“正统”、“严肃”的刻板印象,利于实行“寓教于乐”。
新闻栏目通过介绍丰富生动的资讯,让观众在感官愉悦的同时开阔了视野。
另外,对硬新闻的适当娱乐化包装,利于观众接受新闻中的观点。
像《新闻联播》中,海霞、郭志坚等新主持人,他们的播报因而更加生动,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
《2024年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范文
《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明星真人秀节目已经成为现代观众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类节目以明星为核心,展现其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日常生活,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对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观众的观赏习惯与心理需求。
二、受众的心理需求1. 明星崇拜心理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往往对明星有着强烈的崇拜心理。
观众希望通过节目了解明星的日常生活、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以满足对明星的关注和喜爱。
这种心理在年轻观众中尤为明显,他们将明星视为偶像,希望通过节目与偶像近距离接触,了解偶像的真实一面。
2. 娱乐消遣心理观众观看明星真人秀节目,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求娱乐和消遣。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观众需要一种轻松、愉快的娱乐方式来缓解压力。
明星真人秀节目往往具有轻松愉快的氛围,能够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3. 情感共鸣心理明星真人秀节目往往涉及到明星的情感生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方面,这些内容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形成与节目内容的情感连接。
4. 探索未知心理观众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明星真人秀节目中的一些挑战任务、冒险活动等,都能满足观众的探索未知心理。
这种心理使得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关注度。
三、受众的心理特点1. 追求真实现代观众对于真实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通过明星真人秀节目看到明星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
因此,节目制作方需要尽可能地展现明星的真实面貌,以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
2. 多元化需求观众的审美需求日益多元化,他们对于节目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因此,节目制作方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
3. 社交互动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会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种互动和交流使得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加紧密,也使得节目更具吸引力。
四、结论通过对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观众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明星崇拜心理、娱乐消遣心理、情感共鸣心理和探索未知心理等方面。
《2024年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范文
《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电视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明星真人秀节目已成为广大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
这类节目以明星为核心理念,通过展现明星的真实生活、工作状态及个性特点,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旨在分析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探究其背后的心理动机及影响因素。
二、明星真人秀节目的特点明星真人秀节目以明星为核心,通过真实记录明星的生活、工作状态,展现其个性特点、情感变化及人际关系。
这类节目具有以下特点:1. 明星效应:明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2. 真实感:节目以真实记录为主,给观众带来亲近感和真实感。
3. 多样性:节目形式多样,涵盖生活、竞技、情感等多个方面。
三、受众心理分析1. 追星心理: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追星族。
他们喜欢明星,关注明星的点滴变化。
在节目中,明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2. 情感共鸣:节目中的情感变化、人际关系等元素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代入感,为节目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感染。
3. 娱乐需求:观众观看明星真人秀节目,主要是为了寻求娱乐和消遣。
这类节目轻松愉快,能够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4. 求知心理:部分观众对节目中的竞技环节、生活技巧等内容感兴趣,希望通过观看节目获取新知识、新技能。
四、影响因素分析1. 社会背景:不同社会背景下,观众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等有所不同,对节目的喜好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在竞争压力较大的社会中,观众更倾向于观看轻松愉快的节目来缓解压力。
2. 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节目的接受程度和喜好程度有所不同。
例如,某些地区的观众可能更偏好于观看具有地方特色的真人秀节目。
3. 媒体环境:媒体环境的竞争程度、传播渠道的多样性等因素也会影响观众对节目的选择和喜好。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明星效应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节目应充分发挥明星的魅力,提高节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受众心理分析电视节目娱乐性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传媒的社会。
正是由于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出现和广泛影响,使得资讯高度互通,人们渴望通过大量的信息资讯了解自己身处的环境以至于整个世界。
另一个方面,紧张的生活节奏和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迫使人们不断寻求减压的途径。
于是,作为大众传媒手段之一的电视,顺理成章地承担了传递信息和消费娱乐的功能。
在这个前提下,一种新的电视节目类型———娱乐资讯类节目应运而生。
“娱乐”,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娱怀取乐;欢乐。
在作动词时,“娱乐”意为使人欢乐:在作名词时,意为欢乐有趣的活动。
“资讯”是一个新词,可以解释为资料和信息的意思。
那么,笔者认为“娱乐资讯节目”可以解释为传达欢乐有趣活动的资料和信息,以达到娱怀取乐目的的节目。
在国内,娱乐资讯类节目起步较晚。
随着港台以及欧美流行文化的进一步渗透,人们开始关注“娱乐圈”。
于是,明星的逸事绯闻也成了大众关注的一个新焦点。
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意义上报道新闻信息的资讯节目随之诞生。
一、电视娱乐化的必然趋势电视这个新兴媒体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和娱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波斯特曼认为:“电视交谈助长了无条理性和琐碎性:严肃电视、这一术语自相矛盾:电视用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之声说个不停……换句话说,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蜕变为娱乐的大舞台。
”娱乐正在成为当前电视媒体的一个重要属性。
1.电视的家庭特色影响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从电视诞生至今,电视机已经进入了千千万万普通家庭,成为家庭的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中,电视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传播媒体而存在,而是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每天人们都投入大量的时间看电视。
它的传播对象以家庭成员为主,其传播内容也带有明显的家庭特色,大量涉及家庭、住宅及家庭生活。
家庭成员对电视节目会有轻松、愉悦的需求,这在客观上使电视必然会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
2.电视声画结合的媒介特点决定了娱乐化的可能性电视是一种视听兼备、声画并行的传播媒介。
新闻宣传中的受众心理分析报告
【摘要】新闻宣传工作历来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宣传工作是革命的先导,在今天,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制约新闻宣传工作的因素很多,例如宣传策略、宣传方针等,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因素,对于受众心理的把握都是衡量新闻宣传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当代社会,我们政府新闻宣传工作中很注重外在的宣传活动,而对内在的宣传心理活动尚还需要提高,人们的观念里边还总是想着:只要进行了外在的宣传活动,整个宣传过程就结束了,宣传也就达到了目的,殊不知宣传的最终目的是致效,是激发宣传对象心理上甚至是行为上的变化,而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一种“面子工程”。
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就应该考虑如何根据宣传对象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品质,采用最恰当的宣传方式方法,最佳的宣传艺术进行宣传。
作为传播者或宣传机构,宣传致效是其中的重要目的之一,那么如何做到新闻传播致效。
而作为接受信息的受众,每天都在接触着大量的宣传性新闻报道,面对这些信息,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去接受;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一个现象,也就是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领域--受众心理的分析。
【关键词】新闻受众心理受众群体群体心理新闻工作者新闻报道社会心理【正文】一、三个概念——新闻、宣传、新闻宣传关于新闻的定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报道说、事实说和信息说三种。
从信息说的角度来看,新闻不是所有的社会信息,而是具有满足受众需要的社会信息。
从中可以看出新闻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受众的心理态度,只有关注和了解受众的心理态度才能利于受众的接受;新闻传播的目的是使受众接受,而这一点与宣传的目的又是相同的,宣传也是为了使宣传对象接受思想,并且促使其思想向着宣传者的意图方向发展。
“宣传”其实是实现宣传者意图的一种方式,是有目的性的一种传播,是宣传者通过诉诸感情、理性或是其他手段来达到影响宣传对象感情心理和意识,从而使宣传对象向着宣传者意图的方向发生变化。
它与“传播”这个概念不同的地方就是“传播”更加强调的是双方的或多方信息传递的互动性,而宣传则强调宣传者对宣传对象所进行的“单向”活动。
《2024年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范文
《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电视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明星真人秀节目已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
这类节目以明星为核心理事,通过真实记录和呈现明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旨在分析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探究其背后的收视动机和心理需求。
二、明星效应与受众心理明星真人秀节目的核心是明星,其受众群体普遍存在一种“明星崇拜”的心理。
观众往往对明星抱有较高的关注度,希望通过节目了解明星的真实生活、性格特点、价值观等。
这种心理源于人们对名人的好奇心和追求认同感的本能。
三、真实性与受众心理需求真实是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另一大特点。
观众渴望在节目中看到真实的明星,而非过度包装的偶像形象。
因此,节目制作方往往通过真实记录、无剧本编排等方式,满足观众的这一心理需求。
同时,观众还能在节目中看到明星的成长、努力和挑战,从而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
四、社交与情感需求明星真人秀节目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交属性,观众可以通过节目了解明星的社交圈、人际关系等。
这种社交属性满足了观众的社交需求,使他们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此外,观众还能在节目中感受到明星的情感变化,如友情、爱情、亲情等,从而满足其情感需求。
五、娱乐与消遣需求明星真人秀节目具有较高的娱乐性和消遣性,能够满足观众的休闲娱乐需求。
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享受轻松愉快的观影体验。
此外,节目中的趣味环节和互动环节也能吸引观众的参与和关注。
六、个性化与多元化需求随着观众审美的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明星真人秀节目也在不断创新和升级。
从不同角度切入的节目主题、各具特色的节目形式、丰富的嘉宾阵容等,都能满足观众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
这使得观众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节目。
七、结论综上所述,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
观众既追求明星效应和真实性,又渴望社交互动和情感投射,同时还有娱乐消遣和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近年来,我国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逐渐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
娱乐化的新闻报道是指为了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以故事化、轻松化的方式呈现事实,使新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的现象。
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大众对于新闻娱乐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对于新闻真实性和严肃性的担忧。
本文将从媒介、观众需求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对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剖析。
首先,媒介本身的商业化与市场竞争是媒介新闻娱乐化的根源之一。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媒体机构需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吸引更多观众和广告商。
因此,注重轻松愉快的新闻报道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吸引更多关注和点击率,从而实现经济效益。
商业化的媒体环境下,为了赢得更多观众的眼球和市场份额,传媒机构倾向于将新闻内容进行煽情化、娱乐化处理,使其更具吸引力,进而获得经济利益。
其次,观众需求的变化也是媒体新闻娱乐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快,时间成为了一种珍贵的资源。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观众对于获取新闻的方式和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希望通过娱乐化的手段,如节目形态、故事化的呈现方式,来获得信息并得到消遣。
这种需求的变化推动了媒体将新闻以娱乐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以满足他们对于快速、便捷和有趣信息的渴望。
在社会背景方面,时下的社会环境也对大众媒介的新闻娱乐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对于精神娱乐需求的追求也在不断增加。
娱乐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形态,满足了人们在物质满足后对于精神需求的追求。
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为娱乐化的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的传播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和分享娱乐型的新闻内容,进一步推动了娱乐化新闻的发展。
然而,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也引发了一些担忧。
首先,新闻娱乐化可能导致新闻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受到侵蚀。
娱乐节目受众心理分析
娱乐节目受众心理分析中文一班李辉090160102内容摘要: 娱乐节目对受众心理分析相当重要,不仅影响到节目收视率﹑效益率及持久发展问题,而且还会涉及到娱乐节目所担负的功能缺失。
本文从娱乐生活舒缓压力﹑情感分享追求真善﹑获取信息与人交流﹑角色认同渴望成功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受众心理需求及原因,对更好提升娱乐节目素质和增强受众可信度起到了极大作用。
关键词:娱乐节目受众心理分析由江苏卫视特制的《非诚勿扰》于2010年1月15日一经上演,火遍全国,娱乐节目收视率第一,向大众展现一个全新的大型互动婚恋交友节目,获得广大人们参与及网友关注。
从传播学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角度上看(1),《非诚勿扰》的出名有社会﹑受众心理等多方面原因。
无论娱乐节目变什么样花招,它们最终服务对象仍是受众,娱乐节目的“娱乐”就在于受众心理需求。
总的来说完整的受众心理需求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具体上说物质有信息﹑交流…,精神有情感﹑追求真善﹑渴望成功等。
而娱乐节目正时刻努力把握受众心理需求去设计节目和安排内容。
一﹑娱乐生活舒缓压力随科技进步和信息大爆炸,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一直奔波理想工作,起早贪黑,而就业竞争又非常激烈,渴望成功又很难实现,失业随时有可能来到身边,加上现实的无奈,都会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及生活的压力。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渲泄、舒缓,积累过多就会导致精神疾病,此时娱乐节目是人们完美的避风港,把人们追求快乐的天性释放出来,让人们快乐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舒缓压力,用欢声笑语来保持健康。
紧张的社会生活之余中,人们的身心需要彻底的休息,消弱压力影响。
忙碌中他们暂时也顾不上什么高雅,而是要寻求轻松、时尚和刺激。
娱乐节目的轻松、紧张刺激以及调侃、起哄、竞争、快乐等随便自如的形式,所引发的几乎是无意的心理学特征,使得受众能够得到更多的精神调剂、放松、愉悦、休息和满足,符合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心理需求。
娱乐节目自然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娱乐节目让忙碌中的人们得到宽慰与放松。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精选5篇)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精选5篇)第一篇: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在新闻学里,新闻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新闻产品的消费者,是新闻传播的反馈者。
可以说,新闻传播者进行的采、写、编、评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能接受与信息相关的态度。
各方面研究证明,抓住受众心理是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受众原有的心理基础与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刺激。
传播媒介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是受众主体的需要。
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往往是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人类行为的源泉之一。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维持生命的生理需要和作为社会人的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包括高级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新闻受众需要时一种精神需要,它是指受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愿望。
为了搞好新闻工作,必须研究受众心理,才能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使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受众有以下心理需求:1、新奇心理2、得益心理3、求知心理4、接近心理5、对比心理6、逆反心理1、新奇心理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
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
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日常的或突然发生的、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从而悉心去观察和探究。
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新闻学角度,第一次传播的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新闻报道应尽量满足受众的这种好奇心理的需求,争取抢发“独家新闻”。
2、得益心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这便是由受众得益心理所决定的。
3、求知心理当代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代,对新闻媒体的要求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不但要满足“新闻欲”,还要满足“知识欲”。
浅析当代新闻娱乐化现象
浅析当代新闻娱乐化现象当代新闻媒体越来越娱乐化,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常态。
这一趋势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就当代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浅析,并探讨这种现象对社会及人们的影响。
首先,娱乐是人们自古以来的需求和追求,而新闻媒体的娱乐化是这种需求的一种反映。
与此同时,随着博客、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兴起,大量信息在网络上传播。
如此之多的信息让媒体产业不得不采取娱乐化的形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和观众。
这可以在新闻报道、脱口秀节目和谈话节目等诸多方面得到体现。
现在,新闻报道经常以争议性和刺激性的话题和事件为主。
而真正的新闻事件和故事经常在媒体的热炒下成为了娱乐的流行热点。
其次,作为商业机构,新闻媒体更多的是考虑读者和观众的需求,以扩大市场份额。
媒体机构需要获得越来越多的阅读量或收视率,才能有更多的广告商愿意在他们的媒体平台中投入广告,从而赚取更多的收入。
娱乐报道和内容更容易吸引大众特别是年轻的优越消费群体,并留住和扩大这些群众。
更多的人读取和观看,广告商的利润也自然会更高。
然而,新闻娱乐化现象存在着很多问题和负面影响。
首先,这种趋势使读者和观众分散了注意力,过度关注娱乐和热点事件,而忽略真正的新闻和公共话题。
例如,人们更多的关注娱乐明星的绯闻,而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却比较漠不关心。
这种问题导致人们缺乏必要的政治和社会参与,更难以了解更重要的社会信息。
其次,新闻娱乐化现象也会降低新闻质量和道德标准。
为了追求更高的收视率和点击量,媒体机构可能会故意制造和夸大事件,甚至通过贿赂或其他手段获取敏感信息。
这样的做法不仅是违反新闻行业的底线,也会误导公众,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第三,新闻娱乐化现象也会淡化新闻的公共责任和社会意义。
新闻是一种公共产品,它具有传播社会正义、教育公众、反映公众意见和监督政府等重要作用。
然而,当新闻被过度娱乐化时,其公共责任和社会意义将会受到破坏。
媒体产业更多的是考虑商业利益,而忽略了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
《2024年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范文
《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电视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明星真人秀节目逐渐成为广大观众喜爱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
其以明星为参与主体,以真实生活为核心,通过各种形式的竞技、互动和挑战等环节,展示明星的个性魅力及生活态度。
本文将重点分析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旨在深入了解观众的观看习惯和心理需求,为节目的创新和优化提供参考。
二、受众心理分析1. 明星崇拜心理明星真人秀节目的主要看点是明星,因此观众往往具有强烈的明星崇拜心理。
观众喜欢通过节目了解自己喜爱的明星的日常生活、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和认同感。
此外,明星的独特魅力和个性特点也会吸引观众的关注,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
2. 娱乐消遣心理观众观看明星真人秀节目主要是为了寻求娱乐和消遣,放松心情。
因此,节目的轻松、有趣、幽默等特点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节目的轻松氛围,缓解生活中的压力和疲劳。
3. 社交需求心理明星真人秀节目往往采用多种互动形式,如观众投票、弹幕评论等,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
观众通过参与互动,与其他观众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一种虚拟的社交圈。
这种社交圈不仅能够满足观众的社交需求,还能够增强观众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4. 情感共鸣心理在明星真人秀节目中,观众往往能够看到明星的真实情感和情感变化。
这种真实感能够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明星的情感体验。
同时,节目中的一些情节和故事也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让他们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
5. 探索欲望心理明星真人秀节目通常设置各种挑战和任务,让观众看到明星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和反应。
这种未知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观众的探索欲望,让他们更加关注节目的进展和结果。
同时,节目中的惊喜和悬念也能够保持观众的兴趣和关注度。
三、结论综上所述,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是多方面的,包括明星崇拜心理、娱乐消遣心理、社交需求心理、情感共鸣心理和探索欲望心理等。
受众心理与新闻娱乐化
受众心理和新闻娱乐化——分析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当今时代,娱乐元素渗透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大众传媒,从报纸到电视、从广播到网络,“娱乐”成为一个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语。
从传媒对“张国荣跳楼事件”、“马家爵事件”、“杨丽娟追星事件”、“陈晓旭之死”、“史上最毒后妈”、“钉子户事件”以及“两会中的美丽容颜”等极具娱乐化色彩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发现源起于西方的新闻娱乐化现象在我国日渐兴盛。
新闻娱乐化风潮俨然已成为一种时尚,使得各个媒体在一夜之间变得风情万种,凡是娱乐所需的诸如美色、金钱、戏剧性等要素一应俱全。
受众心理和新闻娱乐化新闻娱乐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对此,有人认为,“我国媒介娱乐化潮流既带有转型期媒介市场化、大众化的必然性,又带有媒介发展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不正常竞争导致的畸形产物特征”。
①也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在我国兴起是经济全球化在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
”‘2实际上,新闻传播活动是大众传媒从事的一项主要活动,当前出现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是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
它只是体现了新闻传播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其形成和发展无论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渐渐走上了迎合受众心理需求的道路。
以致越走越远。
何为受众心理?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是指新闻信息和由此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嗳众的需求心理是指受众在选择新闻媒介和信息前的一种心理预期,即在进行选择时有一种期待的标准。
那么,受众需求心理是怎样对新闻娱乐化起决定作用的呢?受众求新的好奇心理需求。
“心理学反射原理证明,越是新鲜、奇特和富于刺激的东西,越能引起人们心理的愉快和兴奋,促成人的注意力集中、感知的兴奋和理解的自觉”。
嘴有新意的东西最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理所致。
受众的求新心理,体现在新闻传播的内容新和新闻报道的手法新上。
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一方面受众期待新的内容的信息,尤其是对新闻报道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希望通过新闻媒介能够获知新近发生的事实;另一方面也希望新闻报道有新的形式。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摘要:本文从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和原因入手,剖析了其对社会、传媒和观众的影响。
同时,探讨了如何应对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第一章现象分析1.1 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表征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是指在大众媒介中,新闻内容和形式逐渐向娱乐化趋近的现象。
它的表征主要包括: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娱乐性,追求轻松、活泼、娱乐效果;娱乐元素在新闻中占据主导地位,注重感官刺激和娱乐效果;新闻节目和平台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新闻变成了一种娱乐产品;新闻报道围绕娱乐明星、绯闻、八卦等话题展开,对社会正能量的报道减少。
1.2 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利益驱动:娱乐化新闻更容易吸引观众,从而带来更多广告收入。
(2)观众需求变化: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观众对轻松、娱乐的信息越来越感兴趣。
(3)媒介技术进步: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更加方便和快捷,也使娱乐性元素更容易在新闻中传播。
第二章影响分析2.1 对社会的影响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大量的娱乐新闻可能导致观众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出现偏差。
(2)娱乐新闻中的虚假信息:为了追求娱乐效果,新闻报道中可能夹杂或夸大事件内容,导致观众对真相的认知产生误导。
(3)社会问题的漠视:娱乐新闻充斥于各类大众媒介中,使得一些重要社会问题被忽视或轻视。
2.2 对传媒的影响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对传媒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丧失新闻的公共性:过度娱乐化的报道使新闻丧失了其作为公共知识的功能,造成大众的认知困扰。
(2)缺乏深度思考:过分关注娱乐性,导致新闻报道缺乏深度、思考与分析。
(3)商业化的压力:传媒机构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更加倾向于追求高收视率和点击量,忽视新闻报道真实性和公正性。
2.3 对观众的影响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对观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信息获取畸形化:过度追求娱乐化的新闻使得观众对于社会、政治等重要信息的了解程度减少。
娱乐节目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节目的家庭化的,自由的、随意的收视方式,更促使人们产生对电视文化形态大众化、通俗化、情趣化的吁求。
传播效果的产生和影响始终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因素受众的心理状况和接受程度。
受众是传播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活跃的因素,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
任何传播活动只有被受众所接受并在受众中产生一定的效果,传播过程才算完整。
而受众作为社会群体的人,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
因此,传播活动首先必须作用于人的心理,以心理为中介,才能产生效果。
首先,参与节目的主体由专业演员和公众人物变成了普通观众。
以《非常6+1》为例,节目用六天时间把平民英雄的过程非常细化地呈现出来,并以此构成节目的主体。
谈到观众成为节目主体,我们还不得不提到一个词——“海选”。
《超级女声》以一种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地域的参与性很强的“海选”为主要特征横空出世,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报名参赛。
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热衷于“海选”,关键在于现在的观众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看别人在电视里玩的不亦乐乎,他们更喜欢自己参与,展示自己的个性与优势。
观众参与性的增强不仅表现为观众成为节目主体,更表现为他们成为节目的决定者,对于节目的进程和走向,他们的意志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观众的意志主要以投票的形式表现。
在观看过程中,投入可理解为观众与节目内容的联系以及媒介内容对个人心理所产生的反应;在观看节目后,投入可理解为观众对节目或节目角色的长期认同和与节目人物之间的类社会关系。
缓和人际交往的异化:观众的情感参与是娱乐节目的依托,是节目最为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
不管是上电视参加游戏、表演、竞技,还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观众都会觉得节目属于他们自己的。
只有使观众觉得他们是节目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节目的全过程,否则就会游离于节目之外。
除了获得情感的需要以及精神的需要外,电视观众往往还需要从屏幕上获得一种虚幻性的满足。
观众很容易在一个多小时的节目里,把自己投射在嘉宾、明星名人身上,获得角色认同或同化。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
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媒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众媒介作为传递信息和影响公众的重要平台,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大众媒介新闻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本文将对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剖析。
一、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趋势的出现1.1 经济利益驱动当前,我国大众媒介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商业利益的考量。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读者,增加点击率和销售额,很多媒体倾向于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将新闻内容注入更多的娱乐元素,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目标群体。
1.2 受众需求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新闻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相较于传统的严肃、务实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受众更倾向于融入娱乐元素的新闻内容,这也促使了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出现。
二、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特点2.1 内容选择的倾斜大众媒介的新闻内容选择日益倾斜向娱乐化方向,越来越多的轻松愉快的话题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而涉及社会问题、深度分析等严肃议题的报道减少了。
观众对于这些轻松愉快的新闻内容更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大众媒介更倾向于选择这样的内容。
2.2 报道形式的改变大众媒介在报道方式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视觉影像的刺激和新闻事件的情感宣泄,过度追求娱乐效果。
一些媒体甚至以追求猎奇、低俗、血腥等手段来吸引眼球,进一步增加了新闻的娱乐性。
三、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影响3.1 信息流失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导致新闻内容的丧失。
过分追求娱乐效果,使得原本应该是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多地成为了娱乐的范畴,导致严肃新闻内容的流失。
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向公众传递信息,从而使公众在面临各种社会问题时难以取得准确的信息。
3.2 观众认知误导由于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的倾向,观众对于新闻真实性和可信度的判断能力逐渐减弱。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对娱乐新闻“受众本位”的追问]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对娱乐新闻“受众本位”的追问]受众本位,就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提高受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
而现在娱乐新闻的受众本位,更多的是因为经济时代媒体生存离不开市场,而市场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招揽受众,取悦受众,于是就有了“冯小刚家庭地址被公开”、“王小丫结婚”、“窦唯烧车”、“王菲产子”等等明星隐私、绯闻铺天盖地,低俗化炒作充耳塞目。
究其原因,得到的答案很雷同:“受众爱看啊,受众喜欢什么我们制造什么,受众本位啊”,而娱乐记者对被采访者时常用的一句话便是“我们是代表受众向你提出这个问题的!”什么是受众本位?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如此批判过娱乐小报的恶俗“我简直无法相信一个有尊严的男人在碰到一张报纸的时候,难道不会产生丝毫的厌恶?”媒体本位还是受众本位?从柏拉图的“洞壁影像”和李普曼的“脑海图景”传播学得到一个新的概念“媒介环境”。
麦克卢汉的“奇谈怪论”之――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实际上也是说人们只有借助媒介的延伸作用,才能间接地接触实际世界。
美籍华裔传播学者居延安说得更干脆:“我们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
”生活在“拟态世界”中的人们,以为同世界的现实环境保持着直接的联系,其实无时无处不处在同虚化的媒介环境打交道。
而被媒体所生产出来的娱乐新闻,真的是受众最想要看到的吗?还是媒体在制造这一假象?“构筑”出来的受众本位呢?是新闻需要八卦还是读者需要八卦呢?对于去年发生的“窦唯事件”,有网站以“窦唯冲击新京报,您更支持哪一方”为题做网络调查,超过7成的网民支持窦唯,认为其“发怒情有可原”。
而“王菲生子”事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观潮》栏目开通了短信平台,短信平台上有很多听众关注这一话题,我想他们可能不是关注王菲生子的本身,关注的可能更多的还是娱乐记者。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作者:王刚来源:《活力》2012年第10期[摘要]中国媒体发展已不断成熟,并与受众形成了各式连带关系,受众熟悉的节目样式随着中国式娱乐的发展,有了更新与转变。
受众因为对娱乐的需要而对节目“百般挑剔”,新闻娱乐化就是其中的产物。
而受众也因为节目形式的转变而进一步学会了辨别,用自身观点影响节目形式的改变,而这些又在侧面影响了中国传媒的发展过程。
新闻娱乐化和受众心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互补进而得到双赢的机会。
新闻娱乐化因受众而愈加多样,受众因新闻娱乐化不断成熟,二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媒介的发展,也进一步演绎了中国媒介发展的故事。
[关键词]新闻;娱乐;受众;新闻娱乐化在我国,新闻娱乐化近年来发展迅速。
一般新闻娱乐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偏向软新闻或使硬性新闻软化。
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我们从细微之处看到这些变化带给我们的新现象,例如更多的社会信息,更新颖的观察角度。
这样的转变可以使我们的新闻变得更加适合公众的视角,使受众在得到新闻的同时更为简单去接受新闻所带给他们的乐趣所在。
实际上“新闻娱乐化”是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它既非“洪水猛兽”也非“制胜法宝”,它只是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并期待着更多人的关注及喜爱。
新闻娱乐化的特征就是软新闻的流行、刻意将硬新闻软化和电视新闻主持娱乐化。
电视新闻主持娱乐化主体特征又分为两种,一是主持人外形的娱乐化,中国电视新闻的一个普遍特色是“美女主持人”。
男主持人同样也要找有娱乐价值的,比如《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以一个光头形象出奇制胜。
主持娱乐化的另一个现象就是主持风格的娱乐化,现在各省级电视台的晚间新闻纷纷选择了“说新闻”的道路,甚至是用评书的语态播报新闻。
新闻娱乐化是不是媒介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就是选择了竞争,新闻也用娱乐化的手段来制作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这也是中国媒介进入市场竞争的阶段性选择。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从受众心理看我国博客新闻]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从受众心理看我国博客新闻]》摘要:博客的内容崇尚个性,体裁十分广泛,有新闻报道、诗歌、散文、小说、日记、歌曲、视频和照片等,由于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当博客承担了传播新闻信息、报道新闻事件、评述新闻事件的时候,博客新闻也就由此产生,目前,众多博客网站对于新闻价值的评价,不再是基于新闻事件本身的时效性、重要性,与人们生活的相关性,而是以博客网站的点击率为标准博客,是一种以日志的形式频繁更新的、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
博客的内容崇尚个性,体裁十分广泛,有新闻报道、诗歌、散文、小说、日记、歌曲、视频和照片等。
由于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当博客承担了传播新闻信息、报道新闻事件、评述新闻事件的时候,博客新闻也就由此产生。
博客新闻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最早出现于美国。
在博客新闻的发展历程中,第一次让世人真正感觉到博客力量的是1998年的“克林顿拉链门事件”中的德拉吉报道。
德拉吉的报道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开报道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绯闻的人,并在整整半年时间内引领了美国的“舆论导向”。
从此以后,博客新闻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博客的队伍也迅速壮大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博客网站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传统的主流媒体也纷纷以主持人、记者、编辑等人员的身份建立自己的博客网站,以扩大媒体的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统计,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1750万,其中活跃博客作者(平均每个月更新一次以上)接近770万,注册的博客空间数接近3400万。
伴随着博客网站的飞速发展,博客受众的数量也在迅速壮大。
据CNNIC《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中超过60%的人浏览过博客,以目前中国1.23亿网民的基数算来,中国博客读者数量高达7556.5万人,其中5470.9万的活跃读者会经常阅读博客。
”在这个庞大的读者群中,年轻人占了大多数。
如此庞大的博客读者群,难免会怀着各种心理去浏览博客新闻网站,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阅读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 18:39内容摘要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的后尘,更重要的是新闻娱乐化有它本身的市场,本文将要试图分析一下,新闻娱乐化满足的是受众的哪些心理,或者说是受众的什么样的心理成就了什么样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目前,我国新闻娱乐化趋势愈加明显,平面媒体的典型表现为:从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到都市报浪潮,再到晚报、晨报、商报、都市报一市多报的竞争局面;电子媒体的“娱乐化”更丰富多彩,从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等等,娱乐化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便得到受众的欢迎和市场的追捧,显现出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的认可。
[1]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
概要地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
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现象。
当前,娱乐化新闻的热销,也和受众心理变化有关,因为转型期受众心理出现了本位意识的趋利性、自主心理的务实性、接受心理的求俗性等趋向。
[2]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同样,任何一种媒介现象的产生必然存在一定的社会需求。
从受众层面来看,应该说,正是受众的心理需求,为新闻娱乐化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人们的需求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政治意味浓厚的信息,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人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从传媒得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报道。
[3]有专家认为,一个节目、栏目如果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就成功了一半。
[4]因此,新闻娱乐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当今受众心理所反馈出的一种媒介现象。
那么,新闻娱乐化反映出了受众在接受娱乐化新闻信息时的哪些心理需求呢?一求近心理求近心理是指观众在接受新闻传播时,对于那些与自身现实状态比较接近的节目内容所表现出的“认同”的心理趋向。
受众在接受信息时,通常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受众对于发生在空间距离较近的新闻事件反应敏感,有明显的兴趣。
第二,受众对新闻报道中的观点产生认同或有相近的看法时,就会产生共鸣,容易接受。
第三,传播者在传播新闻时与受众从感情上形成一种亲近友好的状态,在心理和谐的状态下,受众很容易接受新闻信息。
[5]现在很多新闻节目,改变了以往“我播你看”的模式,强调了新闻的地域优势,追求新闻的服务性、贴近性。
例如,天津电视台的《e闻播报》可以说是目前天津地区“说”新闻比较成功的一个栏目,自栏目播出以来收视率一直很高,栏目的影响力也很大。
该栏目是以“触摸社会经济,感知灵动生活,e闻播报,您的资讯朋友”作为栏目的口号,关注社会经济新闻。
节目强调活泼性、贴近性,从经济视角报道社会新闻,以社会新闻的包容态度关注经济事件。
从每条片子的文稿、编辑形式到配音以及主持人串词和语气都口语化,充分体现贴近性和活泼性。
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第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等栏目,都注重百姓生活,善于从百姓身边去发现、捕捉新闻内容。
[6]这种平民化的传播理念,既符合了中央提出的新闻工作要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又迎合了受众的求近心理,于是,新闻就走向了活泼轻松与娱乐。
二求新心理求新心理,即受众对于有新意的新闻信息的心理指向。
[7]富有新意的东西最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理所致。
不断为受众提供有新意的信息,满足人们的“新鲜感”,是新闻传播者的责任。
求新心理还表现为观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总是希望得到最新的信息。
受众的求新心理,在传受中体现在两个方面:新闻传播的内容新和新闻报道的手法新。
新的信息内容可以满足受众的接受需求,新的报道手法可以引发受众的注意力,二者缺一不可。
例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以轻松、鲜活的新闻形式,把新闻当作故事来讲,当成评书来说,让一些生、冷、硬的新闻报道变得生动、活泼,颇受观众的欢迎。
三求真心理求真心理是指受众对真实可信报道的心理指向。
观众之所以看电视,他们就是想从中得到可靠信息,以便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8]即使是这样一些真实的新闻,也在无处不展露了硬新闻软化的痕迹,如,美国遭9?11恐怖袭击后,《晚报浏览》在周末特别节目中对整个事件作了综述性的回顾,在节目中加入歌曲《祈祷》、《让世界充满爱》,烘托了人类“珍惜生命,渴望和平,痛恨恐怖主义,痛恨战争”的主题情绪,效果非常不错。
但在如此“娱乐化”的时候,依然尊重新闻的基本规律,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不夸大,不缩小,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9]这样的事件报道得越具体,越真实可信,越能获得观众的喜爱。
另外,对于那些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说明性和说理性节目观众也十分喜爱,如谈话节目对某个时间、某个焦点问题的剖析和说理,法律节目对案件事实真相的揭示和分析等,也受到观众的关注。
四求趣心理求趣心理是指人们对于趣味性事物的心理指向。
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对于有趣的事实,常常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受众的求趣心理及其满足,在于传播者认识趣味,表现趣味,而受众则在于认同趣味,欣赏趣味。
[10]2002年10月发生在莫斯科的人质劫持事件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各都市报几乎都围绕该事件地发展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于是,为了迎合受众的求趣心理,其中一些媒体不是侧重于分析和通报事态的发展、阐述事件的影响、以及从舆论上对恐怖袭击给予道义上的谴责,而是从可读性和好看性上加大对事件“故事性”层面上的报道。
从一些标题的处理上,我们就能可窥一斑:《莫斯科上演“倩女幽魂”女人质手机传情荡气回肠》、《俄人质危机新篇:美国一男子与俄女子的生死之恋》、《莫斯科人质劫持匪首和他的“寡妇敢死队”》。
[11]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实现硬新闻软着陆发展到极致,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12]同时,也正是这种心理需求的影响下,出现一些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制造新闻的人,就好比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林志玲,在一次“意外”的手机丢失导致她与当红男星言承旭的亲密照片暴光后而一夜成名。
再如前不久刚刚爆料的赵薇的前男友汪雨与旧情人陈紫涵重修旧好,于是一夜之间也是未曾出名的陈紫涵也开始火了起来,那么事情是因何而起呢?竟然又是有人丢手机了,这次丢手机的不是别人,正是中心人物陈紫涵!于是,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受众的求趣心理,让这样的娱乐化新闻,花边化新闻,娱乐化人物有了宽阔炒作空间。
五求美心理求美心理是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心理指向。
人们在对美的追求和欣赏的过程中,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产生愉悦之感。
美的事物往往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13]在传播过程中,它表现为受众对新闻内容真实的美和新闻表现形式美的一种崇尚和主动去接受的心理。
[14]因此,时尚的娱乐新闻节目就颇有市场,节目、栏目中,漂亮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唯美的构图,优美的线条,特别的音响效果,甚至还有时尚靓丽的帅哥美女主播,主持人不一定会讲标准的中国普通话,却一定会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粉丝”!记得好象是最早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第一个尝试了现场乐队伴音,于是在以后的许多年来,这种现场音响效果一直都得以沿用。
六消遣心理在我国当今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处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大众内心常常会感到抑郁、失落,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
受众的需求不再仅仅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之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
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消遣的心理需求。
同其他娱乐相比,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道手段无疑更为广泛和简单,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它轻松休闲的节目,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氛围,为受众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在调笑、戏说中,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
由于受众缓释压力、转换心理情绪需求和融洽人际关系需求的存在,决定了对娱乐的需求,这也正是娱乐化的媒体受欢迎的原始动因。
新闻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也不例外,它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关注眼前和个人的境遇和感受,追求欲望满足的快乐,满足自我宣泄与表达的需求,使其忘却愁苦和烦恼。
[15]都市报新闻娱乐化的潮流正好为受众开辟了一块进行精神消费的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可以尽情地享受娱乐化的新闻产品,从中获得一种宣泄,一种消遣,一种娱乐,当然它也具有一种“情报站”的功能。
所以,娱乐性的信息和娱乐化的新闻因能满足人们的一时快感而流行于是自在情理之中了。
[16]七从众心理“一张报纸,一个城市”。
从受众层面上看,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为都市报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经济富足的现代社会,娱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在心理上,人们追求一种工作之余的全身心的放松,青睐“拳头+枕头+噱头”式的程序化文本克隆出的精神鸦片;在行为上,表现出常人怎么享乐,我就怎么享乐;常人怎样判断,我就怎样判断的倾向。
在都市报中,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由于它的有趣性、刺激性,很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之后,从众心理将导致更多的人在无意识中去都市报中寻找类似的新闻阅读,从而促进新闻娱乐化的盛行。
前几年台湾白晓燕被绑架撕票案及香港陈健康事件,除了媒介不道德地介入外,人们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对此事的关注甚至参与,在事情的恶化或演化进程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前者如“一群不怕死爱看热闹的现场观众”的介入,妨碍了现场警务人员的救援工作,后者如“有正义的民间团体出来呼吁市民罢看有关电视节目、罢买有关报纸,结果只有寥寥一小部分人响应。
相比之下,却有几十万人仍然收看那些电视节目与买报纸追看香港版‘真人秀’。
”[17]反过来,受众的这种从众行为与心理,又进一步刺激了都市报对此事的报道,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