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后真相时代下新闻反转的受众心理分析--以“小凤雅事件”为例
![后真相时代下新闻反转的受众心理分析--以“小凤雅事件”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54769f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8e.png)
理念 (Personalbelief) 可能比客观事实更加有效”[2]。 纵观“小凤雅事件”的经过,可 以看 到:在 后真 相时 代,公众对社会公共议题的热情和注意力被消解,占 用社会公共资源。主流媒体在事件初期没有对公众情 绪进行及时引导,导致公众被缺乏媒介素养的自媒体 绕得团团转。
(二) 网络传播中的沉默螺旋效应
“沉默的 螺 旋 ”理 论 指 出, 舆 论 的 形 成 不 是 社 会 “理性讨 论”的 结 果,而 是 趋 同 行 为 。 [3] “小 凤 雅 事 件”的受 众 心 理 成 因 与 沉 默 的 螺 旋 理 论 有 密 切 关 系。 虽然在虚拟网络中进行交流的人们没有与其他个体在 物理空间中有所接触,但来自社交媒体的观点潜移默 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心理。
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三个命题[3]:1.个人意见的表 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当网友在发表己见前,会观 察舆论环境,若自己的观点属于 “优势意见”时会大 胆发表,而当自己的 意见处 于 “劣 势”时,便 屈于环 境压力选择沉默。微信公众号“有槽”的 《小凤雅小 朋友之死》 一文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后,大量网友的情 绪化激进表达在朋友圈中宣泄,即使对该事件保持观 望状态的网 友 想 要 发 表 相 反 意 见,但 迫 于 众 多 “诈 捐”观点的心理 压 迫, 便 选 择 沉 默 或 表 达 与 自 己 心 理 意愿相悖观点;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 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如果众多持中立或反对观点的 网友保持沉默,会 造 成 “劣 势 ”意 见 的 消 亡, “优 势 ” 意见的增强,趋于强大害怕被孤立心理压力之下,会 有更多持 不 同 意 见 者 转 向 沉 默。 “优 势 ”观 点 不 断 滋 生,助长 谣 言 传 播。这 些 言 论 如 同 滚 雪 球 般 越 滚 越 多。例如,有 网 友 认 为 “98% 治 愈 率”与 事 实 不 符, 但微博的口诛笔伐和谩骂使部分网友的交流沟通心理 诉求下降,对自己不认同的观点不愿多说,导致舆论 一边倒的现 象 出 现;3.大 众 传 播 通 过 营 造 “意 见 环 境”来影 响 和 制 约 舆 论。 大 众 传 媒 作 为 “公 共 领 域 ”, 具有广泛的公开性和公共性,因此微博、微信等社交 平台的言论也更容易被人们视为多数意见来认知。
新闻娱乐化现象刍议
![新闻娱乐化现象刍议](https://img.taocdn.com/s3/m/f80e313b0b4c2e3f5727631b.png)
新 闻娱 乐 化 现 象 刍 议
刘 志 强
(伊 犁 师 范 学 院人 文 学 院 , 新疆 伊 宁 8 3 5 0 0 0) 摘要: 新 闻 娱 乐化 为 受 众 提 供 了轻 松 愉 悦 的 接 受 氛 围 , 但是, 新 闻娱 乐化 又使 新 闻 和 娱 乐 难 以 区 分 。 新 闻 娱 乐化 既具 有其积 极 的一 面, 同时也有其 消极 的一 面 。本 文指 出 了新 闻娱 乐化 产 生的原 因 , 分析 了新 闻娱 乐化 带 来的影 响 , 本 文针 对 新 闻 娱 乐 化 现 象 谈 了 一 些 粗 浅 的 看 法 , 以供 商 榷 。
关 键词 : 新 闻 ;娱 乐化 ; 影 响
新 闻娱 乐 化 就 是 在 内容 上 偏 向 具 有 人 情 味 的 事 实 , 在 表 现形式 上 , 强调 故事性 、 情 节性 。 伴 随媒 介产 业 化 的发 展 , 新 闻 娱 乐 化 现 象 也越 来 越 突 出 。我 们应 该辩证 地 看 待新 闻 的娱 乐 化 现 象 。新 闻娱 乐 化 是媒体 适应 受众 的表现 , 它对 市场 具 有一 定 的适 应性 , 为媒 体带来 了可 观 的经济效 益 ; 但不可 否认 的是新 闻娱 乐化 也 有 很多 弊端 , 它导 致 了新 闻报 道 内容 的 庸俗 化 , 削 弱 了受 众 的 鉴别 力 。
一
二、 新 闻 娱 乐 化 的 正 负 效 应
从历 史 的角度来 看 , 新 闻娱乐 化 的存 在 和发 展 , 在某 种 程度上是 符 合 新 闻 传播 的 客观 规 律 , 有 其 积 极 的一 面 。但 是, 从 新 闻娱乐化 的长 期影 响和结 果 来 看 , 其负 面 影 响是 相 当大 的 , 是 不可忽 视的 。 1 . 新 闻 娱 乐 化 的 正 效 应 新 闻娱乐 化改变 了以前 那 种 死板 的 、 教 条 的说 教 方式 , 而代之 以较 为轻松 活泼 , 幽 默 诙谐 的方 式 来传 递 信 息 , 而 且 传 播 的内容也 更加贴 近 受众 。新 闻娱 乐 化迎 合 了受 众 的接 受 心理 。受众乐 于 以娱 乐化 的方 式来 接 收 信 息 , 这样 , 受 众 既获得 了 自己想 要 的信 息 , 同时 又愉 悦 了 自己 的身 心 , 如此 以 来 受 众 何 乐 而 不 为 呢 ? 尤 其 是 在 当 前 生 活 节 奏 越 来 越 快 的情况 下 , 受 众 越 来 越 需 要 以一 种 较 为 轻 松 的方 式 来 获 取 信 息, 同时也要 在这 种轻松 获取信 息 的时候来 缓解 自己 的紧张 心情 。而新 闻娱 乐化恰 恰 能够满 足受众 的 以上需求 。 2 . 新 闻 娱 乐 化 的 负 效 应 新 闻娱乐化 满足 了受众 的某 些方 面的需 求 , 但 是 新 闻 娱 乐 化不 可避免地 也带 来 了一些消 极 的影 响 。 娱乐 化 的新 闻在 内容 上 , 尽 可能 的选择 受众 乐 于接 受 的 具 有 娱 乐 性 质 的 内容 , 而对 有 些 重 大事 件 却 置 之不 理 , 虽 然 时满足 了受众 的某 些需求 , 但是, 这实 际上 是本 末倒 置 了 , 从 长远来 看 , 新 闻 娱 乐 化 使 受 众 的 利 益 遭 到 损 害 。 众 所 周 知, 新 闻传播 不仅仅 只是具 有娱 乐 的功能 , 实 际上 , 新 闻传播 的主要功 能是传 播信 息 , 而并非 为娱 乐功能 。新 闻娱 乐 化使 媒 体 的传 播功 能发生 了异化 , 进 而削 弱 了媒 体 的舆论 引 导功 能 。可 以 说 , 新 闻娱 乐 化 发 展 下 去 的 一 个 结 果 必 然 是 使 新 闻 媒 体 的公 信力 大大 降低 。 三、 结 语 毫无 疑 问 , 新 闻娱乐化 有其 存在 的合理 的方 面 , 但是 , 如 果 对新 闻娱乐 化 现 象 不 加 以控 制 , 则 新 闻 可 能 会 走 向 低 俗 化、 庸 俗化 , 甚 至 沦 为 受 众 娱 乐 的 工 具 。 在 充 分 发 挥 新 闻 传 播传 播信 息 的功能 的前提 下. , 在 一定 限度 范 围内发挥 新 闻 的 娱乐 功能 , 这样 有利 于促进 新 闻媒介 的竞争 力 的提 高 。如果 过 度娱乐 化 , 一 味地 迎合 受 众 的猎 奇 心 理 , 那 么 媒 介 的权 威 就会 下 降 , 公 信力 就会丧 失 , 甚至 危害社 会风 气 。
浅谈“新闻娱乐化”传播现象的优势与弊端
![浅谈“新闻娱乐化”传播现象的优势与弊端](https://img.taocdn.com/s3/m/0cad6d3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5.png)
浅谈“新闻娱乐化”传播现象的优势与弊端摘要:对于“新闻娱乐化”传播现象,有人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认为过度娱乐化的新闻将人们引入“娱乐至死”的信息时代;有人认为娱乐化的新闻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也为媒体带来了经济效益。
对此,我们既不能阻止新闻娱乐化的趋势,又不能忽视其负面影响,与其追究其存在是否合理,不如将视野转入“如何正确引导新闻娱乐化”。
关键词:新闻价值;经济效益;“娱乐至死”;拟态环境1被受众“追捧”:新闻娱乐化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1.1趣味性,新闻不可或缺的价值第一,新闻内容新奇,少见甚至是罕见,容易激发读者的猎奇心理和探究欲。
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近日发布的新闻《再捐101万!神秘人21年捐款1155万!》《这四个歪歪扭扭的字,登上热搜了!》就让读者有挖掘真相的欲望。
第二,新闻内容生动有趣,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或能引发共鸣共情等。
如新华社发布的新闻《这个景点每年挖出150部手机!网友评论笑岔气》《辅导孩子作业,爸爸却把自己的双手捆了起来……》以轻松的叙述,描述了有趣的新闻事件。
第三,新闻内容接地气、有人情味儿,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心同理心,让读者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等。
如央视新闻发布的新闻《旧厕已拆、新厕未建,百姓如厕不便只能“克服”一下?》《“4.4元4太多,难听,再便宜点”,感受下医保局专家的灵魂砍价》以读者生活场景为切入点,接地气易引发同理心。
不难看出,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央媒体,在网络新闻传播中,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趣味性、娱乐化的表达,展现难得一见、引发读者好奇、调动人们同情心的社会新闻,从而赢得更多注意力,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1.2有趣,才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读者偏向选择阅读、分享某条新闻是有一定标准的,这个标准从大类上说是基于新闻的有用性和有趣性。
对“有用性”的标准无需赘述,谈到读者追求有趣新闻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杨保军指出“追求兴趣的满足,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动力,能够激发人们兴趣的事物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新闻娱乐化何去何从
![新闻娱乐化何去何从](https://img.taocdn.com/s3/m/ba201e9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f.png)
实身份,努力完成自己的社会预警 者的任务
(二)新闻娱乐化本土实践的尝试
据2006年12月7日《南方周末》版新闻b9报道:
“周宜清,13岁,亚洲年龄最小的安装外置人工心脏患 者,在和人工心脏共存个15月,经历了种种惊心动魄的 治疗之后,死去。 他的死,在其父母看来疑点重重。 当他进入上海东方医院的时候,他是‘穷途末路’将死 的孩子,还是其实尚无生命危险? 是东方医院以人工 心脏为开端的一系列治疗让他挺长了个月的生15 命, 还是不当治疗让他或许本来可以更长的生命缩短为了个 15月? 这个少年,究竟是尖端技术的受益者。还是人 体实验的牺牲品?”
新闻娱乐化对新闻价值方面 负面影响:
1、影响人们正确认识外部世界发生事件的真相, 妨碍了人们的正确决策,甚至影响经济社会的发 展。
在当前我国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受 众对严肃l的政治、经济新闻及全局性、结构性的 解释性信息的需求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 而新闻娱乐化偏离了新闻提供信息、监测环境的 首要功能,弱化了新闻的重构事件真相的本质, 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及个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时间
节目
现状
5:00-5:30 6:00-8:30 12:00-12:30 19:00-19:30
新闻联播 朝闻天下 新闻30分 新闻联播
18.75% 27.78%
34.72% 13.19%
5.5%
22:00-22:30
晚间新闻
D
现状
呈现“欧美小报化”局面
• 新闻娱乐化的行进在我国也部分呈现出欧美“小报化” 的局面。受欧美黄色新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媒体喜欢投 受众所好 ,长篇累牍的报道一些软新闻。
二、新闻娱乐化原 因三、新闻娱乐化影 响
媒体行业受众喜好分析报告
![媒体行业受众喜好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ca8c58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3.png)
媒体行业受众喜好分析报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媒体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准确了解受众的喜好和需求,成为了媒体行业的关键问题。
本报告将基于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对媒体行业受众的喜好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媒体行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第一部分:受众喜好的特点分析1. 年龄段分析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媒体行业受众的年龄段相对分散,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20-30岁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资讯,例如微博、微信等;而40-50岁的中年人则更喜欢通过传统媒体渠道,如报纸和电视,来获取信息。
2. 兴趣爱好分析通过对社交媒体的内容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发现受众的兴趣爱好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社交媒体上,娱乐、体育、美食和旅游等领域的话题更受关注。
而在传统媒体中,新闻、政治、经济等话题仍然是受众关注的热点。
第二部分:受众行为习惯分析1. 媒体渠道偏好通过分析不同媒体渠道的受众偏好,我们可以了解到受众获取信息的偏好和习惯。
在数字媒体领域,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和视频平台是受众首选的信息来源;而在传统媒体领域,电视、广播和报纸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2. 数字化转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受众对数字化媒体的需求不断增长。
视频、短视频、直播等数字化内容成为了受众喜爱的信息形式。
因此,媒体行业应积极跟进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和内容创新能力,以迎合受众的需求。
第三部分:受众喜好的影响因素分析1. 社会文化环境受众的喜好往往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例如,受众对综艺节目和真人秀的喜爱,反映了当下社会娱乐化和娱乐文化的盛行;而对财经新闻和政治报道的关注,则反映了受众对社会现象和国家发展的关注程度。
2. 群体心理和价值观不同群体的受众往往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
例如,年轻人更注重个人价值和自我表达,因此对社交媒体和个人化内容更感兴趣;而中年人则更注重家庭、工作和社会责任,对社会新闻和职业发展的关注更为密切。
新闻娱乐化现象试析
![新闻娱乐化现象试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df3a0ebcd126fff7050b79.png)
新闻娱乐化现象试析【论文关键词】:娱乐化;市场化;第四媒体;行业规范;媒介控制【论文摘要】:新闻娱乐化是中国新闻界近几年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是新闻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首先,文章对新闻娱乐化做了的界定,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受众、制度、新闻思潮和媒体形式五个方面对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释,同时从新闻娱乐化对媒体、受众和社会这三个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加以分析,并且运用了一些案例和资料对论点加以论证。
2007年10月13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村民周正龙拍摄到野生华南虎照片,经陕西省林业厅组织野生动物专家和影像专家共同鉴定,照片是真实的。
从而宣告失踪了20多年的野生华南虎重新被发现!10月15日,网上出现了由“党指挥枪”的网友发的帖子《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文章里提到“陕西出现华南虎”的新闻被众多媒体转载之后,也引来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网络上对周正龙拍到的野生华南虎进行质疑之后,更多的专业学者参与到讨论中来。
10月16日,最早认可这些照片为真的陕西省林业厅对于照片“造假说”予以反驳。
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傅德志具名在网站上公开劝喻拍摄者周正龙,早日坦白。
傅德志以一个从事植物研究二十余年的权威科学家的身份,称敢以脑袋担保照片有假!10月20日下午,华南虎照片拍摄者周正龙接受采访时非常激动,他声称,“要是照片有假,当场把我头砍掉!”……2008年6月29日,周正龙承认虎照是假,13名官员受处理。
从野生华南虎照片面世到最终的盖棺定论,上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下至普通的网民,一个个粉墨登场,并且信誓旦旦、情绪激动。
一个科学事件,眼瞅着演变成了“娱乐事件”,甚至是“闹剧”。
那么何为新闻娱乐化呢?它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就一起简要解析一下新闻娱乐化现象。
一、新闻娱乐化的定义“所谓的新闻娱乐化,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媒体应坚守社会责任: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思考
![媒体应坚守社会责任: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5912160c850ad02de80415f.png)
媒体应坚守社会责任: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思考作者:李红霞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媒体是社会环境的检测者和守护者,是先进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
遗憾的是,当下新闻报道逐渐娱乐化,且有加深之势。
花边新闻、凶杀暴力、物质拜金等低俗内容充斥媒体,其“社会良知”的形象已严重受损。
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必须反思,在自律与他律的约束下,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促使新闻媒体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媒体社会责任一、新闻娱乐化现象新闻娱乐化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尽力使硬新闻软化。
具体表现为报道大量凶杀暴力事件,八卦各界精英,花边、跟风、炒作不断,并伴有或犀利、或煽情或渲染的语言。
而纯娱乐新闻更是无底线,为博眼球不惜揭露他人隐私,甚至杜撰新闻。
软新闻大幅增加,而严肃新闻的比例却在减少。
有人把这种高度商业化和娱乐化媒体的运作模式称之为“尖叫原理”,即当人们展开今天的报纸或打开电视时,会尖叫一声:“哇,凤姐出来了。
”“哇,某人自杀了。
”[1]当人们发出“哇”的声音后,那么这条新闻算是成功了。
而“任何有价值的新闻作品从来都是以见微知著反映事物的本质为特色,表现的是社会的大主题和事件的全貌,并以客观严肃的风格为社会舆论做导向”。
[2]这种只注重内容上吸引人,寻求故事轻松流畅、曲折跌宕或追求强大视听冲击的娱乐化新闻,除了能给受众带来消遣外,有何深度可言,又有何责任可言。
如果照“尖叫原理”判断新闻成功的标准,毫无节制地对新闻进行娱乐化报道,那么媒体处境和可能引发的社会危机将十分令人担忧。
二、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一般的企业具有社会责任,其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而传媒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它不仅具有经济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
作为先进文化和思想传播者,对张扬社会新风尚,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浅谈新闻的娱乐化
![浅谈新闻的娱乐化](https://img.taocdn.com/s3/m/baf9c404d5bbfd0a78567303.png)
浅谈新闻的娱乐化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新闻在不断的进行改革。
伴随着市场化的步伐,新闻娱乐化的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新闻娱乐化在电视传媒中已经形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
一、新闻娱乐化的界定“所谓的新闻娱乐化,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一个是内容上,其特征在于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日常事件、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中的重点;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新闻工作者竭力从硬新闻中“提炼”娱乐价值。
在硬新闻方面尽量使其内容和形式被软化,从为了加强视觉冲击力在报纸和新闻期刊上进行加强标题、图片和版面;到“说新闻”、“聊新闻”和“侃新闻”的形式,各种形式可谓是层出不穷。
另一个是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从1998年改版后栏目定位为“五性”: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
这“五性”最后又都要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
把播新闻改为说新闻,让观众了解到“新闻也可以这样报道”。
凤凰卫视是一个中国大陆最受欢迎的境外媒体,新闻节目也做成轻松的、愉快的形式,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关注,也引起了内地电视人的思索。
凤凰卫视突出体现了新闻娱乐化和文化娱乐化。
二、新闻娱乐化的形成原因新闻娱乐化对受众有极强的适应性。
媒体在进行报道时,首先必然对受众有一个理念上的定位。
任何的报道都是以受众为基础的,无疑会对传媒造成很大影响的就是受众的观念。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媒体要生存,就必须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得到效益。
新闻娱乐化正是抓住了受众的心理,因此实现了发展。
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剖析
![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68c30452ea551810a68784.png)
和 软 新 闻 的 区别 , 我 们 理解 新 闻娱 乐 化 的 内涵 大有 帮 助 。 对
2 软 新 闻 和 硬 新 闻
段 , 段 的 合 理 使 用 不 仅 不 会 损 伤 内在 的 质 , 会 增 加 新 闻 的 可 读 手 还
受 众 会 在 娱 乐 化 的环 境 里 逐 渐 对 社 会 现 实 麻 木 , 而 丧 失 对 社 会 从 现 实 的 思 考 和 批 判 能 力 。但 笔 者认 为 , 闻 的 软 化 和 姿 态 的 放 低 新 是 自身 发 展 的 必 然 , 闻 的 软 化 和娱 乐 化 并 不 意 味 着 新 闻 价 值 取 新
对 新 闻 娱 乐 化 的 辩 证 剖 析
王 璐
( 江 大 学文 学 院 长
【 摘 要 】 闻 娱 乐 化 和 新 闻 低 俗 化 的 根 本 区 别 在 于 主 观 价 值 理 念 上 的 新
442 ) 3 0 3
率、 阅读 率 高 于硬 新 闻 , 够 带 来 较 好 的 经 济 效 益 ) 更 重 要 的原 因 能 , 是 它 体 现 了新 闻媒 介 的平 民化 视 角 。这 一 观 念 的 变 化 带 来 的是 新
性 和 接 受 度 。江 苏 教 育 电 视 台 的周 云 龙 说 喜 欢 收 看 《 问 新 闻 》 晚 , 是 因 为 “ 没 有 拒 人 于 千 里 之 外 的严 肃 、 调 , 有 鸡 毛 蒜 皮 之 类 他 高 没 的浅 薄无 聊 。 它 说 得 轻 松 , 得俏 皮 , 目里 常 常 有 一 些 再 现 的 情 播 节 节 、 绎 的成 分 , 人 看 了 为 之 会 心 一 笑 。 演 让 ” “ 有 拒 人 于 千 里 之 外 的 严 肃 、 调 ” 新 闻 的 软 化 , 没 有 鸡 没 高 是 “ 毛蒜 皮 之 类 的 浅 薄 无 聊 ” 是对 娱 乐 化 的 适 度 拿 捏 。这 个 “ ” 就 是 度 , 新 闻 的 价 值 取 向 所 在 , 闻 必 须 能 为 受 众 提 供 一 种 意 义 , 提 供 信 新 或 息 以 供决 策 , 引发 受众 对 现 实 问 题 的 关 注 和 思 考 , 对 受 众 的 日 或 或 常生 活 有 所 帮 助 。当 然 , 仅 追 求 高 的 试 昕 率 或 阅 读 率 , 出 新 闻 仅 突 事件 的 煽 情 性 、 激 性 , 者 描 写 家 长 里 短 的 鸡 毛 蒜 皮 , 是 娱 乐 刺 或 这
浅论新闻娱乐化
![浅论新闻娱乐化](https://img.taocdn.com/s3/m/563c964fb307e87101f69622.png)
6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12月第6期浅论新闻娱乐化谢永杰(闽侯广播电视台,福建闽侯350000)[摘要]随着媒体的市场竞争,新闻娱乐化成为媒体竞争的手段之一。
本文从新闻娱乐化的成因、新闻娱乐化的利弊、正确把握新闻娱乐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成因;利弊中图分类号:(;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940(2008)12—0006—003我们的媒体似乎已经到了娱乐至上的时代。
作为媒体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也不免被这股潮流所淹没。
新闻娱乐化让以往高高在上的媒体降到了让受众平视甚至于俯视的地位,新闻开始可亲可爱、好看好玩。
受众高兴满意,媒体因受关注而拉动经济收益,双赢的局面让媒体和受众都欢欣鼓舞。
但为吸引眼球出现了一些极端的事,国内某电视台报道俄罗斯别斯兰人质惨案节目中要求观众发短信有奖竞猜死了多少人,国内又一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新闻后来被证实是假新闻,等等。
一时间,新闻娱乐化又成了千夫所指。
新闻娱乐化的功过对错,有值得分析讨论的空间。
从心理层面看,受众对媒体都希望享有“接近权”,每个公民都有在媒介上发表意见、观点的自由,即通过新闻媒介而实现的表达权。
受众希望实现与媒体的接近权,媒体为实现吸引受众的目的就最大限度地满足这种权利。
受众行为研究理论认为,受众成员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人,他们和媒介接触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
受众具有新闻娱乐的“本能”需求。
好奇心理、猎奇心理等等都是人们的本能兴趣。
而新闻娱乐化使媒体所具有的心绪转换效用和人际关系效用体现在内容的选择和新闻的表现上,这充分满足了人们这种原始的心理需求。
媒体与受众不分彼此、互动相融,新闻报道的趣味性、故事性、草根性、参与性得到强调,受众于是被强烈吸引。
这成为受众选择新闻娱乐化的主要原因。
新闻娱乐化应需要而生。
说到娱乐的性价比。
新闻以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内容和收稿日期:2008一09—13作者简介:谢永杰(1970一),男,闽侯广播电视台台长报道手段出现,无疑是最惠而不费的一种。
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新闻娱乐化的利弊](https://img.taocdn.com/s3/m/638ded2176c66137ee0619a9.png)
新闻娱乐化的利弊——以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例分析积极意义:首先,新闻娱乐化使新闻放下了千篇一律的严肃形态,转而变得轻松活泼,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媒体也赢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其次,它通过将新闻的文化内涵通俗化、大众化,达到了面对更多受众传播的目的,只要分寸得当,它也能取得不错的社会效益。
新闻娱乐化具有两点意义:第一,新闻娱乐化有利于改进传统的报道模式,促进新闻业务的变革。
新闻娱乐化以贴近受众、满足受众需求为报道理念,颠覆了传统的“传者中心论”:新闻传播已经改变了严肃播报或者说教式传播的局面,说新闻、聊新闻、讲新闻故事、真实再现等等新鲜的形式不断引入新闻传播实践,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第二,新闻娱乐化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统治教化的“寓教于乐”。
新闻娱乐化的娱乐外壳,突破了传统教化的枯燥和正统,有利于“寓教于乐”。
在新闻节目中,介绍多元化、趣味性、知识性的新闻资讯,着重扩展受众的新闻视野,同时使得受众获得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体验,另一方面,硬新闻的适当软化,使得受众更乐意去接受硬新闻甚至是包含于其中的具有导向性的信息。
消极影响:娱乐化以尽可能软化新闻的方式来满足受众需求,赢取广告客户。
在利润的驱使下,媒体放下了高傲的架子,走到了群众当中——这是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
然而,过度娱乐化也使不少新闻流于庸俗。
产生过程中出现的传媒泛娱乐化的不良倾向将使媒介的权威性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
首先,新闻的功能被异化。
新闻的首要功能是报道事实、提供信息,为人们守望或监督环境,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因此,重要性原是新闻价值判断和取向的首要标准。
新闻娱乐化将新闻的首要功能异化为娱乐,使之成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并成为新闻价值取向的首要标准。
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的受众,正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人们关心他人丑闻的注意力被拉长并乐此不疲,对那些与他们没有利益关系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故事当成他们需要的新闻,而对与他们生存和发展利益密切相关的诸如住房、就业、教育、就医、交通、安全等公共事务报道的注意力却被大大减弱.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媒体放弃了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在市场的利诱下,已从“守门人”变成市场口味的追逐者,这是在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时尚时,新闻媒体及从业者社会角色的错位。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https://img.taocdn.com/s3/m/81ebe208f18583d0496459f0.png)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新闻娱乐化在电视传媒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严肃的新闻节目比例正在下降,信息的娱乐化日益明显。
对于新闻的娱乐化现象,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
目前在我国电视台说新闻、演新闻节目层出不穷,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大多数节目获得观众好评,新闻娱乐化是电视对受众的适应性表现,它对市场具有适应性,为媒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闻娱乐化也有很多弊端,它导致了新闻报道内容的庸俗化,削弱了受众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也会消解对青少年常规教育的成果。
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应对以求发展。
在经济市场化的大环境下,传媒界的新闻改革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新闻娱乐化渐渐浮出水面。
到底什么叫新闻娱乐化?目前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新闻娱乐化主要体现在将硬性新闻软化,即从严肃的政治、经济等事件、信息中挖掘出所谓的娱乐价值,但不仅仅像娱乐新闻那样只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
它在表现手段和新闻处理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和人情味等。
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业界的褒贬不一,本文就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进行浅析。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就我国而言,因为媒介所有制的本质区别,使我国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显区别于西方纯商业性的媒介,我国的媒介始终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的认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并进,并始终强调媒介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始终占领着我国媒介产品的主阵地(包括新闻报道)。
但是为了更好的贴近观众且迎合市场,上世纪90年代,硬性新闻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软化”,尝试新闻娱乐化。
(一)湖南台《晚间新闻》改版开创新闻娱乐化先河栏目以个性求生存,新闻也要追求个性。
《晚间新闻》是湖南电视台的一块老招牌,挂牌于1983年,自1998年改版以来,一直在做新闻探索,在新闻内容和电视形式上进行了突破。
如何解决传媒行业中的娱乐至上问题
![如何解决传媒行业中的娱乐至上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bdfde05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2.png)
如何解决传媒行业中的娱乐至上问题引言:传媒行业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流通的加速,传媒对于公众舆论和价值观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在当前的传媒行业中,存在一个普遍性且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问题:即“娱乐至上”的倾向。
本文将探讨为何“娱乐至上”现象趋于盛行,并提出一些可能有效应对此问题的方法。
一、导致“娱乐至上”问题盛行原因1.商业利益驱动在竞争激烈且商业化程度高涨的当下,传统新闻报道面临着广告市场萎缩、读者数量下滑等压力。
因此,注重利润最大化成了很多门户网站和电视台的首要目标。
由此带来了大量生活消遣、名人八卦等内容在新闻报道中占据主导地位。
2.受众需求与心理满足作为信息接收者和参与者,公众愈发追求有趣有料、轻松易懂的内容。
这也是新闻娱乐化盛行的一部分原因,作为消费者,他们更倾向于阅读或关注与各种干涉自身生活较少相关、带来愉悦感和刺激性的新闻。
二、问题影响及负面后果1.信息浮躁和混乱过度追求娱乐化导致名人八卦、绯闻以及轻松有趣的故事等在传媒中比重过大。
由此造成了严肃深入事件报道不足、社会热点问题被掩盖等现象,降低了公众对真实世界信息获取能力。
2.低俗品味与价值观扭曲由于“娱乐至上”现象,在某些场合恶意制造争议和谣言已经成为常态。
长期暴露于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中,公众容易产生认知偏差或形成错误价值观。
三、解决途径与方法1.加强行业自律与监管机制传媒行业需要建立完善规范标准,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行业监管责任。
同时,政府应当对传媒行业内重点娱乐化程度和相关问题开展专项调查,制定推进真实受众关注度的新闻报道规范。
2.追求深度与多样性传媒机构应当更多关注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经济分析等深入报道。
举办各类座谈会或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通过正式场合对话交流观点,为公众提供透彻的信息。
3.加强新闻素养教育在学校中普及新闻素养教育是树立正确媒介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培养公众辨别虚假信息能力,并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于深入探究真相和全面理解事件的需求。
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14affaf7f90f76c661371a7b.png)
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大众传媒与娱乐有着天然联系。
关于大众传媒的娱乐性,西方学者有过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论述。
1967年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逊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游戏说”,提出应该把媒介看作一种玩具,人们参与媒介就是为了游戏,从中获得愉快,因此媒介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等低级趣味都是可以理解的,也不必不以为然。
1975年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文中提出了新闻媒介的第四大功能,即娱乐功能,作为对拉斯韦尔媒介功能说的补充。
媒介产业的娱乐属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娱乐有其深刻的心理学根源。
在佛络依德看来,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人们习惯于在幻想中去求得精神的满足,而不愿意依靠理性去辨别真理,大众也并不是生来就具备纯正的趣味,那些被现实力量所压迫和束缚的心灵更倾向于从色情、暴力、凶杀之类的低级趣味中去求得精神上的放松与发泄。
现代媒介非常善于利用一般受众的这种心理特点,不遗余力地推销其“娱乐”产品,从中获取利润。
正是在这一点上,大众媒介与娱乐发生了天然和必然的联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新闻行业的娱乐化一直受到有关政策法规的限制,新闻报道中更是不允许出现娱乐性成分,但80年代以来,随着政策环境的日渐宽松,特别是对传媒性质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情况也迅速发生了改变。
娱乐功能被视作新闻传媒产业的一部分,大量的娱乐报道、娱乐版面、娱乐栏目开始出现,新闻报道也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娱乐化趋势,主要表现在:1.名人报道。
大量的有关名人访谈、名人追踪、名人视点类的报道开始出现,许多报刊栏目、电视栏目名为“人物”,实际上关注的是名人。
名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报纸、电视追踪的热点。
这些所谓名人的趣闻、轶事、爱情、隐私成为媒介爆炒的热点,一些中外伟人也难以幸免。
政治名人、科学名人、工商名人都成为不太严肃的炒作对象。
2.影视名星。
这是一个被爆炒得几乎白热化了的领域。
大凡什么影视片开拍、什么片子得奖、何人搞同性恋、何人逃税、何人自杀、何当红明星殴打孕妇等之类,有些是被他人恶意炒作,有些是自炒以提高身价,有些甚至不怕自暴隐私或自编丑闻。
浅析新闻娱乐化
![浅析新闻娱乐化](https://img.taocdn.com/s3/m/2c64a00276c66137ee0619a1.png)
味性 和 吸 引 力 , 强化事 件的戏剧悬念或煽 情 、 刺 激的方 面,
走 新 闻故 事 化 、 新 闻 文学 化 道 路 。 首先 , 新 闻娱 乐 化 的现 象 有 五 点 重 要表 现 :
一
是 具 误 导 性 和 煽情 化 : 为 了刺 激 受 众 的 视觉 与听 觉 ,
在 标 题 上 下 足 功 夫 .语 不 惊 人誓 不休 。 比如 : 《 家 辉 艳 福 不 浅 》、 《 赵薇 还 想 吻 刘 德 华》 等等 。 误 导 与煽 情 的效 果 扩 大 了 ,
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利弊分析
![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利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d10a52f46527d3240ce061.png)
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利弊分析摘要:新闻娱乐化现象对电视新闻传播的模式、风格等都产生了很大冲击,对新闻传播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新闻娱乐化现象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
如何规避负面影响,促进健康发展,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加以引导。
关键词:电视新闻娱乐化利弊原则电视新闻娱乐化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地方台曾聘用演艺明星沃尔特斯到现场播报新闻,并且收到了很高的收视率,从此引得其他节目纷纷效仿,新闻娱乐化在外国逐渐兴盛。
20世纪90年代受市场经济影响,中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开始风行,并呈现泛滥之势。
新闻娱乐化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同时新闻娱乐化又使得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主流的严肃新闻受到冲击,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价值亦有被颠覆的危险。
我们要采取理性、辩证的态度,清醒地认识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
一、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由于电视是先进的电子传播技术的实际应用,是一种集声音、图像、色彩于一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直观形象、逼真立体的特点。
电视新闻与广播、报纸等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较,它的娱乐化程度处于领先的地位。
“电视这一现代传播媒介与生俱来的具有对娱乐的亲和力,它继承了广播和电影在这方面的特性,加上它分别弥补了广播和电影在表达和传播方面的缺陷,这使得人类在视听和接受上的要求基本得到满足,而这种要求首先是娱乐方面的。
”(一为电视新闻提供了新的报道样式——说新闻在我国,传统的电视新闻的样式就是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朗诵式”播报形式,好像只有采用这样的报道方式才能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特别是我们党的传媒,新闻更多地承担宣传的功能。
宣传与教化功能的不断强化,传统的宣传报道内容单调、形式僵化,引起收视率的降低,不能吸引受众欣赏和接受新闻。
而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出现,恰恰提供了一种新的新闻播报的方式——说新闻或者叫“侃新闻”。
“说新闻”不像传统的新闻样式侧重于“报”,而是侧重于“说”,主持人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肢体语言、亲切自然的态度、独特犀利的新闻观点,和受众仿佛是朋友般的平等关系,以聊天的方式来传播新闻,使电视新闻的娱乐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思考
![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8bf51e64afe04a1b071defb.png)
闻力 图从严肃 的政 治、 经济新 闻中挖掘 娱乐 价值 , 并多 以与 电视大众密切相关 的社会新 闻为主,注重新 闻的戏剧性 、
急剧扩张, 并将许多中等学校升格为高
等院校 , 与此 同时 , 本为重 视 中小 学 原
教育 而提 出的九年义务教育制 , 却未 能 很好 完成 , 已经有研 究表 明 , 投资基 础 教育 ,国家投资的收益率在 2 %左右 , 5 而高等教育 的投资收益率仅为 1%。 2 只
周 志 琴
边新闻等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 。 国内媒 体把软新 闻都划在 民生新闻 、 社会新 闻 的范围内 , 于是 , 社会新闻追求新奇 、 民 生新 闻追 求趣 闻成 为许 多 电视 台在新 闻报道中的普遍表现。
( ) 表 现 形 式 上 , 新 闻逐 渐 二 在 电视
跟着市场需 求而摆动 , 更不能类似于开 公 司、 办企业 , 市场上热销 什么 就干什 么。 培养人才毕竟不 同于生产商品和推 销商品。否则就像大跃进时期 , 提出每 县办大学 , 结果 数量 固然 可观 , 但教 训
更 是深 刻 。
电视新闻娱乐化 倾向的思考 顷 彀鸶
走上故事化的道路, 电视新 闻娱 乐化强
调“ 事件 中心” 原则, 强化新 闻事件 努力 的戏剧悬念或煽情性 的情绪效果 , 故事
模式或社会新 闻模式成 为 电视新 闻处 理和表现 的基本手段 。
( 发 展职业教育 , 四) 构建终身教育
使受众形 说 有 笑 。 间的技能培训等等。同时 , 还必须构建 期创造一个和谐的视听环境 , 终身教育体系。只有 具有“ 活到老学 到 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娱乐导 向。
二、 电视 新 闻娱 乐 化评 析
浅谈当前新闻的娱乐化倾向
![浅谈当前新闻的娱乐化倾向](https://img.taocdn.com/s3/m/159d9a1983c4bb4cf7ecd15b.png)
浅谈当前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作者:申岩来源:《活力》2009年第15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新闻”总是与“严肃”甚至“刻板”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当下的新闻传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新闻的传播方式正在向娱乐化转型。
这类新闻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
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滿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体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
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
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
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
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
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 18:39内容摘要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不单是步世界传媒发展的后尘,更重要的是新闻娱乐化有它本身的市场,本文将要试图分析一下,新闻娱乐化满足的是受众的哪些心理,或者说是受众的什么样的心理成就了什么样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目前,我国新闻娱乐化趋势愈加明显,平面媒体的典型表现为:从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到都市报浪潮,再到晚报、晨报、商报、都市报一市多报的竞争局面;电子媒体的“娱乐化”更丰富多彩,从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等等,娱乐化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便得到受众的欢迎和市场的追捧,显现出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的认可。
[1]对“新闻娱乐化”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或令人信服的定义。
概要地说,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
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现象。
当前,娱乐化新闻的热销,也和受众心理变化有关,因为转型期受众心理出现了本位意识的趋利性、自主心理的务实性、接受心理的求俗性等趋向。
[2]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同样,任何一种媒介现象的产生必然存在一定的社会需求。
从受众层面来看,应该说,正是受众的心理需求,为新闻娱乐化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人们的需求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政治意味浓厚的信息,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人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从传媒得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报道。
[3]有专家认为,一个节目、栏目如果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就成功了一半。
[4]因此,新闻娱乐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当今受众心理所反馈出的一种媒介现象。
那么,新闻娱乐化反映出了受众在接受娱乐化新闻信息时的哪些心理需求呢一求近心理求近心理是指观众在接受新闻传播时,对于那些与自身现实状态比较接近的节目内容所表现出的“认同”的心理趋向。
受众在接受信息时,通常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受众对于发生在空间距离较近的新闻事件反应敏感,有明显的兴趣。
第二,受众对新闻报道中的观点产生认同或有相近的看法时,就会产生共鸣,容易接受。
第三,传播者在传播新闻时与受众从感情上形成一种亲近友好的状态,在心理和谐的状态下,受众很容易接受新闻信息。
[5]现在很多新闻节目,改变了以往“我播你看”的模式,强调了新闻的地域优势,追求新闻的服务性、贴近性。
例如,天津电视台的《e闻播报》可以说是目前天津地区“说”新闻比较成功的一个栏目,自栏目播出以来收视率一直很高,栏目的影响力也很大。
该栏目是以“触摸社会经济,感知灵动生活,e闻播报,您的资讯朋友”作为栏目的口号,关注社会经济新闻。
节目强调活泼性、贴近性,从经济视角报道社会新闻,以社会新闻的包容态度关注经济事件。
从每条片子的文稿、编辑形式到配音以及主持人串词和语气都口语化,充分体现贴近性和活泼性。
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第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等栏目,都注重百姓生活,善于从百姓身边去发现、捕捉新闻内容。
[6]这种平民化的传播理念,既符合了中央提出的新闻工作要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又迎合了受众的求近心理,于是,新闻就走向了活泼轻松与娱乐。
二求新心理求新心理,即受众对于有新意的新闻信息的心理指向。
[7]富有新意的东西最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理所致。
不断为受众提供有新意的信息,满足人们的“新鲜感”,是新闻传播者的责任。
求新心理还表现为观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总是希望得到最新的信息。
受众的求新心理,在传受中体现在两个方面:新闻传播的内容新和新闻报道的手法新。
新的信息内容可以满足受众的接受需求,新的报道手法可以引发受众的注意力,二者缺一不可。
例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以轻松、鲜活的新闻形式,把新闻当作故事来讲,当成评书来说,让一些生、冷、硬的新闻报道变得生动、活泼,颇受观众的欢迎。
三求真心理求真心理是指受众对真实可信报道的心理指向。
观众之所以看电视,他们就是想从中得到可靠信息,以便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8]即使是这样一些真实的新闻,也在无处不展露了硬新闻软化的痕迹,如,美国遭9?11恐怖袭击后,《晚报浏览》在周末特别节目中对整个事件作了综述性的回顾,在节目中加入歌曲《祈祷》、《让世界充满爱》,烘托了人类“珍惜生命,渴望和平,痛恨恐怖主义,痛恨战争”的主题情绪,效果非常不错。
但在如此“娱乐化”的时候,依然尊重新闻的基本规律,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不夸大,不缩小,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9]这样的事件报道得越具体,越真实可信,越能获得观众的喜爱。
另外,对于那些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说明性和说理性节目观众也十分喜爱,如谈话节目对某个时间、某个焦点问题的剖析和说理,法律节目对案件事实真相的揭示和分析等,也受到观众的关注。
四求趣心理求趣心理是指人们对于趣味性事物的心理指向。
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对于有趣的事实,常常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受众的求趣心理及其满足,在于传播者认识趣味,表现趣味,而受众则在于认同趣味,欣赏趣味。
[10]2002年10月发生在莫斯科的人质劫持事件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各都市报几乎都围绕该事件地发展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于是,为了迎合受众的求趣心理,其中一些媒体不是侧重于分析和通报事态的发展、阐述事件的影响、以及从舆论上对恐怖袭击给予道义上的谴责,而是从可读性和好看性上加大对事件“故事性”层面上的报道。
从一些标题的处理上,我们就能可窥一斑:《莫斯科上演“倩女幽魂”女人质手机传情荡气回肠》、《俄人质危机新篇:美国一男子与俄女子的生死之恋》、《莫斯科人质劫持匪首和他的“寡妇敢死队”》。
[11]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实现硬新闻软着陆发展到极致,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12]同时,也正是这种心理需求的影响下,出现一些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制造新闻的人,就好比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林志玲,在一次“意外”的手机丢失导致她与当红男星言承旭的亲密照片暴光后而一夜成名。
再如前不久刚刚爆料的赵薇的前男友汪雨与旧情人陈紫涵重修旧好,于是一夜之间也是未曾出名的陈紫涵也开始火了起来,那么事情是因何而起呢竟然又是有人丢手机了,这次丢手机的不是别人,正是中心人物陈紫涵!于是,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受众的求趣心理,让这样的娱乐化新闻,花边化新闻,娱乐化人物有了宽阔炒作空间。
五求美心理求美心理是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心理指向。
人们在对美的追求和欣赏的过程中,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产生愉悦之感。
美的事物往往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13]在传播过程中,它表现为受众对新闻内容真实的美和新闻表现形式美的一种崇尚和主动去接受的心理。
[14]因此,时尚的娱乐新闻节目就颇有市场,节目、栏目中,漂亮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唯美的构图,优美的线条,特别的音响效果,甚至还有时尚靓丽的帅哥美女主播,主持人不一定会讲标准的中国普通话,却一定会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粉丝”!记得好象是最早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第一个尝试了现场乐队伴音,于是在以后的许多年来,这种现场音响效果一直都得以沿用。
六消遣心理在我国当今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处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大众内心常常会感到抑郁、失落,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
受众的需求不再仅仅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之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
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消遣的心理需求。
同其他娱乐相比,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道手段无疑更为广泛和简单,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它轻松休闲的节目,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氛围,为受众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在调笑、戏说中,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
由于受众缓释压力、转换心理情绪需求和融洽人际关系需求的存在,决定了对娱乐的需求,这也正是娱乐化的媒体受欢迎的原始动因。
新闻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也不例外,它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关注眼前和个人的境遇和感受,追求欲望满足的快乐,满足自我宣泄与表达的需求,使其忘却愁苦和烦恼。
[15]都市报新闻娱乐化的潮流正好为受众开辟了一块进行精神消费的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可以尽情地享受娱乐化的新闻产品,从中获得一种宣泄,一种消遣,一种娱乐,当然它也具有一种“情报站”的功能。
所以,娱乐性的信息和娱乐化的新闻因能满足人们的一时快感而流行于是自在情理之中了。
[16]七从众心理“一张报纸,一个城市”。
从受众层面上看,受众的心理本质要求,为都市报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经济富足的现代社会,娱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在心理上,人们追求一种工作之余的全身心的放松,青睐“拳头+枕头+噱头”式的程序化文本克隆出的精神鸦片;在行为上,表现出常人怎么享乐,我就怎么享乐;常人怎样判断,我就怎样判断的倾向。
在都市报中,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由于它的有趣性、刺激性,很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题,之后,从众心理将导致更多的人在无意识中去都市报中寻找类似的新闻阅读,从而促进新闻娱乐化的盛行。
前几年台湾白晓燕被绑架撕票案及香港陈健康事件,除了媒介不道德地介入外,人们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对此事的关注甚至参与,在事情的恶化或演化进程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前者如“一群不怕死爱看热闹的现场观众”的介入,妨碍了现场警务人员的救援工作,后者如“有正义的民间团体出来呼吁市民罢看有关电视节目、罢买有关报纸,结果只有寥寥一小部分人响应。
相比之下,却有几十万人仍然收看那些电视节目与买报纸追看香港版‘真人秀’。
”[17]反过来,受众的这种从众行为与心理,又进一步刺激了都市报对此事的报道,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