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受众心理选择的差异性
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认识主体、媒介世界、现实世界、认识规律)母学科:新闻学、心理学。
对象: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和人际沟通并存环境中,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
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专门方法论原则(哲学层面)(一)客观性原则:指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客观性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二)整体性原则:把新闻活动中的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
优点是全方位、多角度。
把心理活动本身又视为不同水平的自动调节系统,注重在主客体相互联系中进行分析。
(三)发展性原则:随着时代变迁,受众需求、兴趣、审美观、价值观、求知欲和心理承受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也是其研究课题。
(四)扬弃的原则:新闻学和心理学在我国都是舶来品,由于国情不同,人的心理特点的殊异,再借鉴时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
二、具体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实证研究):1、实验法2、调查法{访谈、小组讨论、问卷(发放对象、年龄段、覆盖面、个人资料、行为资料、态度信息)、网上} 3、观察法(自然观察、实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
4、内容分析,是传播材料本身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5、个案研究法,是对典型的个体惊醒研究,通过分析个体的不同特点,探寻与同类对象的异同之处及成因。
个案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媒体或一个社区等。
6、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法,根据具体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概览第一节我国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历史对新闻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岛上十几二十年代。
《循环时报》主编王韬(我国最早研究心理学的是做报系统的),《京报》创始人邵飘萍在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指出‘所谓有价值的新闻,第一在多数人爱读而已”——默察多数国民之心理。
同一用户在不同社交媒体发布内容的差异性及心理分析
同一用户在不同社交媒体发布内容的差异性及心理分析首先,不同社交媒体平台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这将影响用户在平台上发布的内容。
例如,Twitter以其限制在140个字符以内的发文特色,更适合发布简短的信息、快报、新闻和即时讯息。
因此,用户在Twitter上的内容更多是碎片化的、快速传达的信息,目的是迅速吸引用户注意力。
相比之下,Facebook则更适合发布长篇文章、照片、视频等丰富而详细的内容,用户可以更深入地分享自身经历和思考。
因此,在不同平台上的内容差异常常源于用户对平台所要求内容的适应程度。
其次,受众群体的差异也会影响用户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内容的差异性。
例如,Instagram的用户主要是年轻人,更加关注视觉呈现和艺术感,因此在这个平台上用户更倾向于发布精心选取的照片和视频,以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美学追求。
而LinkedIn更多关注职业和职场,用户更倾向于发布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如工作经验、专业知识等。
因此,用户为了适应不同平台的受众需求,可能会在发布内容时有所调整和差异。
此外,用户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其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内容的差异性。
每个社交媒体平台都有自己的社交规范和文化。
例如,Instagram上注重外貌和社交形象,用户更容易展示自己的美好一面;而Twitter上则更容易表达个人的情绪和看法,用户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
因此,用户可能会在不同平台上表达自己不同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以获得社交媒体平台给予的满足感。
此外,社交媒体也会对用户的心理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使用与自尊心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例如,一些用户在Instagram上发布精心选择的照片和视频,以赢得他人的关注和“赞”,来提高自尊心理的满足感;而一些用户可能在Twitter上发布个人情绪和看法,以获得他人的共情和支持,来满足自尊心理的需求。
因此,用户的心理需要和动机也会在不同平台上表现出差异。
总的来说,同一用户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内容的差异性主要来自平台特性、受众群体和用户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浅谈受众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浅谈受众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传播史论文(必读10篇)之第十篇摘要: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选择、接纳与排斥行为是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研究、掌握这几方面的活动规律, 可以使我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更有效地关注受众、了解受众、分析受众, 从而最大程度满足受众的需求, 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
本文联系传播效果研究史及新闻实践, 指出受众在现代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关键词:受众,选择,接纳,排斥,传播效果当前, 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播活动服务对象的受众, 其作用更为突出。
只有树立为受众服务的观念和思想, 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分析和掌握受众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需要, 才能在传播活动中策划或传播符合受众不同需要的新闻信息, 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受众对传播的选择性接触受众作为接受信息的群体, 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 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的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由于受众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 以及他们在年龄、种族、性别、职业、收入、教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 其心理结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对待问题的态度和立场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信息的选择、取舍有着自己的标准和爱好, 呈现出极大差异。
以报纸为例, 读者对新闻的选择在读报中不是一次完成的, 而是逐步完成的。
读者总是先集中注意一份报纸中的某个版面, 然后注意该版面上的某一个特定新闻对象, 再次集中注意另一个新闻对象;总是先集中注意某新闻的特定部分(例如标题) , 然后集中注意该条新闻的另一部分(例如导语或某一精彩段落) 。
一般而言, 读者对新闻的"注意";多属于"随意注意";, 而那种目的十分明确, 有意识到报纸上去寻找哪一方面新闻的情况毕竟不常见。
归纳读者对新闻的随意注意中, 决定其选择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即:新闻对于读者的需要满足程度、对于读者的趣味性、对于读者的接近性及新闻本身的特点。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广泛普及,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闻以其及时性、客观性和权威性,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形成观点的重要渠道。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受众的认知、情感、态度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新闻的有效传播。
利用心理学的视角对新闻的有效传播进行分析是有意义的。
一、认知因素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认知是人们接收、处理和理解信息的心理过程。
在新闻传播中,受众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新闻的接受和理解。
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受众,新闻报道的选题、标题、内容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
认知水平较高的受众更喜欢接受深度、复杂的新闻内容,他们更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对于陈词滥调和简单故事感到厌倦。
在向这类受众传播新闻时,媒体需要更加注意挖掘新闻事件的背后原因,提供更多的分析和解读,以满足这类受众的需求。
认知风格也会对新闻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人更喜欢图像或图表形式的信息,而另一些人更偏好文字形式的信息。
在新闻传播中,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媒介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认知风格,从而提高信息的有效传播。
情感在新闻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在接收新闻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会影响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接受度和记忆深度。
首先是情感的亲和力。
新闻报道如果能够触动受众的情感,激发他们共鸣和共情,就会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和接受。
在新闻传播中,媒体需要通过故事化、生动化的表达方式,让新闻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从而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是情感的正负性。
正面情感一般能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积极情绪和关注,而负面情感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抵触和厌恶。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需要适当地选择和平衡新闻事件中的情感色彩,避免过于负面的情感刺激,以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
最后是情感的情绪化。
情绪化的新闻报道往往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但同时也容易引发受众的情绪化反应。
论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及媒介的应对措施
论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及媒介的应对措施【摘要】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往往会有这么一种现象,对于同一件事情,人们关注的结果往往各有差异。
无论报纸、电视、广播还是网络对受众的吸引也不尽相同,有人会选择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也有人会从网络中获取,那么是什么促使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就不得不谈到选择性因素,这是受众对信息选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受众在这种因素的促使下会有不同的选择。
那么在当今媒介竞争日趋激烈化的状态下,媒介又该如何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谋求自身的发展,使自己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这是摆在媒介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选择性因素;受众心理;媒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周围的事物关注越来越密切,但由于能力有限不可能通过自身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这些信息的获取便通过一个重要的渠道—媒介来获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都称为媒介。
由于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有些人可能喜欢从报纸中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有些可能会从电视、互联网中获取。
在反映和接受过程中,受众对一切信息都要进行过滤和筛选,也就是要进行选择。
那么促使受众对不同的信息选择的因素是什么?媒体如何应对社会民众的选择性意向?探讨这些问题对信息时代民众对信息的需求以及媒体如何和在何种程度上满足这种需求矛盾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一、受众选择的理论阐释选择性因素在传播学中是很有名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主旨是:受众接受信息总会根据个人的需求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乃至有所理解,以便使之同自己所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思维方式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矛盾。
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的被动注意所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做出反应。
他们只能根据集资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的使用媒介。
人们有意识的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立场、观点、信仰一致的内容,而对那些不一致的内容则不予以注意,回避或不接触,避开时则通过选择性理解和解释减少其对固有观念的冲突。
受众心理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及对策
“ 与“ , 灵” 魂” 而脱离受众的新 闻报道 , 将
是 无 本 之 木 , 源 之 水 , 闻报 道最 终 只 无 新 能 遭 到 被 唾 弃 和 被抛 弃 的命 运 。
响, 并没有 因受众 对新 闻产生 的巨大作
用 而 受 到所 有 人 的重 视 。不 少 新 闻人 在 写 作 新 闻报 道 时 , 自己 的视 觉 为观 点 , 以
新 闻作 为 一种 特殊 的信 息传 播形
式 ,其 与 受 众 的 关 系是 既 相 互 影 响 又相
对所看到的新 闻凭感觉臆断 ,没有从受 众 的心理角度去体现受众的需求 ,不能 含多种主题 , 这就需要对材料深入开掘 , 反复 比较分析 ,从事件所包含 的多种思 想意 义 中找出最 重要 、 具深 意 的“ 最 闪 光点 ” “ 和 动情点 ” 。鲁迅在谈到 写作 时
新 闻报 道 中 受众 心理 的 把 握
新 闻 报 道 中对 受 众 心 理 的把 握 , 准 确 地说 就 是 要 知 道 受众 需 要 什 么 ,他 f f J 的 所 思 、 想 和 所需 是 什 么 , 们 的 认 知 所 他
度和认可度都在哪里 , 只有如此 , 写作新 闻时才能做到心 中有数 、 有的放矢 , 所制 作 的新 闻才能为大众所 接受并认可 , 从
道 的影响力巨大 ,作用不可低估 。新 闻
: 作者要想使 自己的报道真正具有亲和 I = 力 和震 撼力 , 除了要遵循公正 、 客观 、 真
实原 则 之 外 ,必须 从 多 方 面 满 足受 众 心
第9章 新闻受众心理
第九章
新闻受众心理
研究受众心理的意义——受众在新闻传 播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媒介差异和受众心理
(一)媒介刺激与受众的感受器;
受众心理是受众的内、外物质活动的结果;
所谓外物质,主要包括媒介所负载的符号群(报刊
的文字、广播的声音、电视的图像与声音等)以及 该符号群所代表的新闻信息的具体内容(如对新闻 事件或人物的报道);
所谓内物质,是指受众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
脑(包括整个神经系统和各种感受器);
并茂)、感染力和理解上的“弹性”(易于联想), 易激发听众的情绪情感和想象力;
广播具有非专著接收的特性,听众可以“一心二
用”,因此,那些性急者以及追求生活高效率的人 们更加偏爱广播;
电视图像声画并茂,生动具体,真实性、可信性及
现场感强;观众在观看电视时其视觉和听觉通道可 以同时被激活,这较之报纸和广播媒体来说,对信 息的接收就更为轻松,对信息的认知更全面;
交互性;围绕同一新闻事件,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反
复影响受众心理 。案例:关于灾情报道的交互影响
灾情→报道→人们捐物捐款→报道好人好事→更多人捐款物…… ︱ ︱ ︱ ︱ ︱ 感性 →媒介→ 感性世界 → 媒介世界 → 感性世界…… 世界 世界
互动性;
受众心理的互动性是指在新闻活动中,传者与受众
2、广播声音与听众的听觉分析器
广播声音经过的神经通路如下:耳朵——大脑 的听觉通路——大脑上的颞叶皮层区——大 脑皮层上的联合区;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摘要】电视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需要既具备新闻敏感性又要理解受众心理。
他们通过及时敏锐地发现新闻事件,深入了解事件背后的故事,并采访相关人士获取更多信息,从而体现新闻敏感性。
电视记者需要了解受众的喜好、价值观和情感需求,以便更好地制作符合观众口味的新闻报道。
在报道过程中,电视记者要结合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采用恰当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使报道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处理敏感新闻时,电视记者需要冷静客观地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报道策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负面影响。
受众心理会对电视记者的报道产生重要影响,电视记者需要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报道方式,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为提升新闻敏感性,电视记者可以多参加培训和实践,积累经验提升眼界;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来更好地理解受众心理。
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的平衡关系很重要,电视记者应该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结合两者,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关键词】电视记者, 新闻敏感性, 受众心理, 报道, 策略, 影响, 提升, 平衡关系.1. 引言1.1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角色,其新闻敏感性和对受众心理的理解至关重要。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记者需要具备敏锐的嗅觉,及时捕捉到新闻事件的关键信息,准确把握时事动态。
新闻敏感性不仅体现在迅速报道突发事件上,还包括对社会热点问题、民生话题的敏感度。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敏感性,电视记者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电视记者还需要深入了解观众的心理,把握受众的喜好、需求和情感反应。
只有深入了解受众心理,才能制作出引人入胜、观众喜爱的新闻节目。
电视记者需要考虑受众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在报道过程中,电视记者需要结合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制定恰当的报道策略。
对于敏感新闻事件,电视记者需要客观公正地报道,避免偏颇和猎奇,尊重受众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在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新闻传播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不断地涌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然而,不同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千差万别。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了解和分析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成为必不可少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新闻心理学在分析和理解受众需求方面的应用,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新闻心理学对受众需求的分析新闻心理学重视对受众需求的了解,以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
首先,新闻心理学关注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通过分析受众对不同主题、类型和形式的新闻的偏好,为新闻选题和报道提供参考。
其次,新闻心理学还研究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以便选择合适的新闻表达方式和角度,使新闻更易于被受众接受和理解。
1. 多样化的新闻兴趣和喜好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各不相同,这与他们的背景、性格、年龄等因素有关。
一些人喜欢政治、经济类新闻,而另一些人则更关注娱乐、体育类新闻。
通过调查和分析受众的兴趣和喜好,新闻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新闻报道策略,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 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对于新闻传播的理解和接受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高知识水平的受众,可以采用更专业、深入的报道方式;而对于普通受众则需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
通过对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新闻传媒可以制定新闻表达的策略,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二、新闻心理学对受众心理的理解新闻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对受众心理的理解。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可以提高新闻传播的决策和效果。
新闻心理学主要关注受众的情感反应、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方面。
1. 情感反应的分析新闻报道的效果与受众的情感反应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情感反应,新闻传媒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和引导,使受众产生积极的情感联想和反应。
例如,在报道灾难事件时,适当强调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可以激发受众的关注、参与和支持。
新闻心理学_受众心理
第四章 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受众态度的概述
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
受众态度的概述
受众态度的内涵 受众态度的功能 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受众态度的内涵
受众主体对新闻客体较为稳定的由认识 、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这三种成份组成 的内在心理倾向。 受众主体包括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 新闻客体是受众态度指向的特定对象 受众态度的心理结构
第三章 受众的群体心理
媒介差异与受众心理 接受暗示心理 受众的群体心理效应 受众的逆反心理 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媒介差异与受众心理
读者与报纸文字 听众与广播声音 观众与电视的声音和画面 网络和网民心理 制约受众认知效果的变量
广播要注意谐音
《施氏石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 时 时 适 市 视 狮,十 时,适 十 狮 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 狮 , 拭 矢 试 , 使 是 十 狮 逝 世, 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 拭,始食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 是事。
新闻受众的因素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 心理免疫 人格变量(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气质 类型和自我防卫程度)
情境因素
分心:受众因受外界噪音的干扰处于精 神涣散的状态时易接受传者的观点 压抑:传者有意制造某种令人感到压抑 的气氛,易使受众改变态度。
新闻动机与选择性理解
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 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 内容,从而产生不同的动机
新闻动机与选择性记忆
受众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 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新闻传播内容。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是由受众的选择 心理决定的。
受众的差异性及其对信息的解释与选择的影响
受众的差异性及其对信息的解释与选择的影响作者:肖昊晨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08期摘要:受众的角色具有差异性,分为群体型受众、大众型受众和新群体型受众等三个分类。
受众的差异性会使受众对媒介产生依赖或怀疑。
关键词:受众;差异性;信息一、受众角色的差异(一)“群体型”受众群体型受众一般存在与传统社会当中,是受众群体较为原始的形态。
传统社会是相比较而言的。
这里的传统社会是指主要依靠小农经济为生的家庭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关系的统称。
因为传统社会的信息数量和传播范围有限,极易形成小型“信息茧房”,受众如果想要融入到这个环境当中,就必须学习和顺从这个环境当中的信息语境,与语境当中的多数成员保持一致的信息传播形式和信息内容。
(二)“大众型”受众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一个群体有没有扩张的本能。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小农经济为主的传统社会无法满足随之扩张的市场需求,因此群体之前也在不断寻求扩张,这也打破了传统社会群体的信息垄断和信息茧房,信息的来源渠道增多,信息的种类也增加,信息的数量也与之前的传统社会群体内部相差巨大,导致“群体型受众”向“大众型受众”的转变。
(三)“新群体型”受众网络媒介的出现,并没有使得传统的传播理念得到彻底的改变。
随着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让信息进行“一对一”、“点对点”传播成为可能。
新闻媒体可以根据受众个体的独特需求进行信息传播服务,这种传播模式也造就了新的新闻媒体的诞生和全新的、主体性更强的受众群体。
二、受众角色的差异性对信息的解释与选择的影响(一)受众对于媒介的依赖1.沉溺。
受众生活在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当中,所能够接触的信息大多是由媒介所传播的。
受众过多的将自身的经历运用到在拟态环境当中进行信息筛选和信息接收,而不是亲身去感受现实世界。
他们依靠拟态环境当中的信息内容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但却对真实存在的身边世界所发生的事件无动于衷。
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而不断地对受众进行信息刺激,让受众沉溺在媒介所营造的“安乐所”里,通过不停地传播能够波动受众情感的信息,让受众产生共鸣和身临其境的幻觉,让受众获得超越现实经验的虚拟体验。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在新闻学里,新闻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新闻产品的消费者,是新闻传播的反馈者。
可以说,新闻传播者进行的采、写、编、评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能接受与信息相关的态度。
各方面研究证明,抓住受众心理是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受众原有的心理基础与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刺激。
传播媒介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是受众主体的需要。
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往往是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人类行为的源泉之一。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维持生命的生理需要和作为社会人的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包括高级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新闻受众需要时一种精神需要,它是指受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愿望。
为了搞好新闻工作,必须研究受众心理,才能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使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受众有以下心理需求:1、新奇心理2、得益心理3、求知心理4、接近心理5、对比心理6、逆反心理1、新奇心理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
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
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日常的或突然发生的、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从而悉心去观察和探究。
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新闻学角度,第一次传播的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新闻报道应尽量满足受众的这种好奇心理的需求,争取抢发“独家新闻”。
2、得益心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这便是由受众得益心理所决定的。
3、求知心理当代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代,对新闻媒体的要求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不但要满足“新闻欲”,还要满足“知识欲”。
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知识对一个人的能力与技能的形成与提高,有相当的影响力。
因此,新闻报道如能满足受众的求知心理,是符合读者的普遍心理和能引起读者普遍兴趣的。
浅析新闻受众认知心理特点及变化趋势
110学术探讨浅析新闻受众认知心理特点及变化趋势李佳音(中国传媒大学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 100020)摘 要:新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延伸和发展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是新闻的受众,不论作为读者还是听众,受众是个人还是群体,受众的接收效果和反馈实时地体现了新闻内容传播的有效性。
因此,了解与分析新闻的受众心理,认知其特点以及变化趋势,对更好地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本文将浅析新闻受众认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闻学;受众心理;传播效果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12-0110-01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指向者,也是发起者。
[1]与此同时,受众的心理认知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播的客观效果。
由于新闻传播方式的不同,以及受众的思想水平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传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需要关注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接受度,努力提高新闻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让受众能够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对新闻传播作出个人的、正确的判断。
想要做到这一点,新闻传播活动就需要考虑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及其变化趋势。
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中会对一条新闻信息进行分析,但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是受众根据自身的经验、想法、感受去进行的分析,而不是客观的、理性的分析。
[2]在这样的情况下,受众会对同样的新闻内容进行带有个人性质的二次加工,可以便于快速理解新闻所讲述的内容。
但是这样的分析过程往往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带有个人色彩的新闻再解读很可能让受众对某条新闻的理解产生较大的偏差,最终甚至可能导致受众对此类新闻内容产生抵触或厌烦的心理。
定式思维存在于受众对新闻传播活动接受效果的心理认知当中。
因为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影响和过往经历事情的经验或者曾经获得固化的知识,会形成一种定式思维。
因此,当新闻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时候,许多受众的行动和想法会因为受到这种定式思维的影响而形成一种与定式思维有着极大相关性的看法。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浅析
态 的心 理 意 识 。 在新 闻 传 播 过 程 中 , 是 它
新 闻 受 众 对 传 播 信 息 作 简 单 的 逆 向 思 维
对 传 播 内容 评 价 的 平 衡 , 果 对 传 播 者 持 如
否 定 态 度 。 么 就 往 往 也 对 传 播 内容 持 否 那
种 心 理 具 体 是 指 受 众 对 于 应 该 接 受 的 传
XI -E. . ' . NT V N" AI A O,H E H ,  ̄
2 1 ・( 0 0 2 下半 月 )
新闻 受众 的逆 反 心 理 浅 析
口 程 鹏
传 播 效 果 是 新 闻传 播 研 究 的 重 要 内 容 之 一 . 受 传 者 、 息 、 众 等 诸 多 因 素 它 信 受 而 行 之 。 如 某 种 商 品 暂 时 出 现 短 缺 , 民 居 纷 纷 抢 购 , 媒 告 诉 大 家 不 要 抢 购 , 果 传 结 抢购风潮反而更加盛行 。 新 闻 受 众 的 逆 反 心 理 带 有 较 强 的 感 情 色 彩 , 且 还 会 强 化 成 一 种 定 势 , 果 而 如 单 化 , 教 味 浓 , 仅 会 削 弱 传 播 的说 服 说 不 力 和感 染 力 , 而且 也会 诱 发 受 众 的逆 反 心 理 , 之作出与传播者意图相反的反应。 使 心理学研 究表明 . 同样 的 刺 激 物 在 刺 激 强 度 过 大 , 激 时 间 过 长 时 , 易 引 起 刺 容
逆 反 心 理 属 于态 度 范 畴 . 个 体 对 外 是 界 态 度 的一 种 持 相 反 方 向 的反 应 。 闻 受 新
众 的 逆 反 心 理 则 是 指 受 众 受 已有 意 识 的
众 接 收 到 媒 体 传 播 的 信 息 后 会 不 会 产 生
新闻受众心理的简要分析
论坛
摘 要: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包括读者、听众等个人或群体,受众是影响新闻内容传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 分析受众心理,充分了解受众的喜好,有方向、有目的地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是新闻工作者应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新闻学;受众心理;客观规律 关注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有效接 收,增强其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让受众 从被动的阅读中解脱出来,积极参与对 信息的客观理解,通过新闻资讯全方面 把握社会动态,认清事实,寻找事物发 展的客观规律,让受众根据自己的经验、 知识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共同促进新闻 产业的良性发展。那么,如何认清受众 在新闻传播中的心理反应?笔者从以下 几点进行简要分析。 1 新闻受众的求新心理 喜新厌旧的心理植根于所有人的深 层思想中,是人的共性心理。因此,新 闻资讯应该不断更新传播方式和内容, 这样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并主动接受 新闻资讯的内容。于是,为了迎合受众 的心理刺激性需求,各大媒体都对新闻 风格、题材等要素进行了必要的创新, 如《我们约会吧》就是较好的节目。但 新闻类节目严肃、认真、正式的印象植 入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内心,刻板效应 在新闻环境中制约了新闻类节目的发展, 不仅受众难以体会到新闻带给自己的幸 福感,新闻从业人员也整天麻木地感受 着排版的辛劳。可见,从受众的心理需 求出发,找到他们愿意接受的新闻资讯, 从节目内容的求新到主持人装束、表达 风格等方面进行革新,从新闻演播室设 计的差异化中找准受众乐于接受的设计 风格,营造一种新的新闻播报格局,才 能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比如,央视新 闻节目在 2006 年进行的改版尝试,从几 十年前的播报模板中创造性地播出了《朝 闻天下》 , 收视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为新闻资讯在受众中的高效传播敞开了 一扇门。总之,新闻报道中为了受众的 心理需求,作为媒体人应当多关注新闻 内容、 形式、 风格等要素的创新, 在法律、 道德规定的框架内更多地播报受众乐于 接受的新闻资讯。 2 新闻受众的求真务实心理 新闻资讯真实性是新闻类节目的生 命所在,是受众评判新闻媒体好与差的 标尺,更是新闻媒体能否生存和发展的 基石。受众在阅览、观看、倾听新闻播 报的过程中通常不以完全信任的态度理 解和接受新闻信息,而是带着评判的思 维考察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尤其是当下 互联网不断走进广大受众的视野,人们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考量新闻媒体的社会 责任感,从而让真实的生活细节融入自 己的价值观中,摒弃虚假的新闻播报。 受众在新闻资讯接受中的求真心理 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依照媒体的预想效 果进行良好的发展,而是遵照客观事实 的走向一路前行。同样,新闻媒介也应 当以客观事实为报道依据,遵守事件发 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让事实有,这些信息并不都能保证真实。新闻 信息的量大固然会导致有些新闻媒体的 报道失真,添枝加叶、夸大其词、捕风 捉影的报道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玄机无 人可知,这就需要受众进行更多的验证。 因为,受众在面对如此多的新闻内容时 很难分辨信息的真假,而受众求真心理 的导向行为才是新闻媒体存活的关键, 更是媒体人应当关注的焦点。 3 新闻受众对比心理的构建 取长补短是人不断完善自我、追求 更高精神与物质享受的必然选择。摒弃 不适应自身发展的诸多因素,汲取优秀 的人类成果,是受众对新闻播报中信息 内容高要求的体现。因此,受众总希望 自己能够接触到、听到、看到一些与众 不同的新闻资讯,并通过自身的理解进 行全面对比,从中寻找到新的东西。比 如,以央视广告“妈妈我也给你洗脚” 为例,视频中一个小男孩端着一盆精心 为妈妈准备的热水摇摇晃晃地走到妈妈 身旁,为劳累了一天的妈妈洗脚。那句 “妈妈洗脚”感动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 也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萌发了爱的基因。 当这一幕呈现在广大电视观众的眼前时, 就会不由自主地进行一番对比,想想自 己多年来是否用爱温暖过妈妈,心中的 无数疑问得以萌生。 受众都喜欢把各种新闻材料拿来对 比,从中找到自己喜好和愿意主动接受 的新闻要点,差别化的新闻素材更能让 受众产生强烈的探知欲。因此,新闻媒 体人自觉为受众提供更丰富的比较材料, 创造可以彼此比较、接收的条件,才能 使新闻资讯更好地受到人们的青睐。 4 结语 受众心理的变化往往决定了新闻信 息传播的成效,关注受众心理的差异化 和变化过程,才是解决新闻传播业日益 混乱的有效途径。认真分析受众心理, 抓住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受众的求 新、求真、求对比、求知和求乐等心理 需求中找到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新荣 . 观众对电视节目态度的 形成与改变 [J]. 当代传播 ,2010(1). [2] 邓林奕 . 灾难新闻的心理学思考 [J]. 新闻爱好者 ,2000(5). [3] 孙志盛 .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 与受众心理 [J]. 科技传播 ,2014(7). [4] 齐强 . 受众认知心理承受和接受 能力与新闻传播的关系浅谈 [J]. 传播与版 权 ,2013(宽静
新闻传播的多元性与差异性从主流话语到社交媒体
新闻传播的多元性与差异性从主流话语到社交媒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闻传播方式与媒体平台也在不断演变。
从传统的主流话语逐渐转变为社交媒体的时代,新闻传播呈现出了多元性与差异性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多元性与差异性的原因,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多元性与差异性的原因1. 技术进步与媒体多样化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新闻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
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和广播仅能提供有限的传播渠道,而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和Facebook等则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发布和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这种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能够自由地分享和获取不同领域的新闻内容,促使新闻传播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形态。
2. 受众需求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需求的多元化,传统的主流话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
人们对新闻的需求逐渐从单一的信息获取转变为更加关注个性化、多元化的内容。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关注自己喜欢的媒体,实现对新闻内容的个性化订阅和参与互动,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推动了新闻传播的多元化发展。
二、多元性与差异性的对比分析1. 传统主流话语的特点传统主流话语的特点是一对多的传播模式,信息源主要由媒体机构掌控,新闻内容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严格的筛选和编辑,符合一定的价值观和立场。
这种模式下的新闻传播呈现出一致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和稳定秩序。
然而,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信息的单一性和有限性,容易造成受众视角的局限以及信息传播的偏颇。
2. 社交媒体的特点社交媒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多向传播和多方参与。
每个个体都有权利和机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多样化,同时也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和可及性。
然而,社交媒体也面临信息真实性可信度等问题,容易被不实信息和谣言所淹没,对公共舆论产生一定的冲击。
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
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 失真:是指主要新闻事实无中生有的虚假报道。(是 真实事件,但没有报道出本质)
• 失实:局部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准确。(假新闻) • 失当:尺度把握不当,夸大事实或者以偏概全。(报
道中把握失当、失度) • 失策:指考虑不周全,或者时机不当等造成负面影响。
(处理的角度存在问题) • 失误:指操作环节出了问题。(新闻事件报道从开始
夜。一句“如果你们不嫌弃,就到家里烤烤火吧!”让我们深深的被
刘吉桂的质朴和真诚感动。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上,44个湖北人全部齐
聚晚会现场,一起向刘吉桂敬酒感恩。经过湖南卫视报道此事后,无
数中国认为此感动。
•
央视栏目组重新邀请刘吉桂作为嘉宾参加特别制作的一期节目
《为暖的力量》,节目讲述的是这场火灾中3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
当节目组打电话邀请被救的44名湖北人时,都被各种理由拒绝参加,
这让节目组感到了“痛心不已”。
西方“客观报道”中利用受众接受暗示心 理的实例:
9.11事件,恐怖新闻的报道,暗示 “恐飞症”
前苏联6岁小孩怕遭遗弃,找戈尔巴乔 夫要钱给妈妈,暗示前苏联改革的失败。
陈力丹对客观报道的三点解释:
1.要求新闻实录事实。 2.不得造成直接或间接智慧手中的印 象。 3.倾向的流露隐蔽、自然
• 评论:
• 游客:打得好,狗咬狗
• 一土居士:我起的疑,怕是那个开店的老板是个官员吧
• 游客:谁让他们嚣张,打了活该,就该打
• 土豆:好好好,鼓掌叫好!打得好!!!
•
|
|
|
|
逆反心理含义 逆反心理表现 产生逆反心理原因 对逆反心理态度
• 4.
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新闻媒介的受众
04
新闻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
提高新闻品质
真实性保障
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通过多方求证 和权威数据来源,为受众提供准确的事实描述。
深度解读
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挖掘背后的原因、影响和 意义,满足受众对于事件全面理解的需求。
客观公正
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避免主观偏见和刻意引导,让受众能够 自行判断和思考。
增强受众粘性
个性化推荐
01
根据受众的阅读历史、兴趣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推荐,
让受众能够更方便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
深度报道
02
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持续、深入的报道,展现事件的完整过程
和丰富细节,吸引受众持续关注。
社群运营
03
通过建立新闻社群、举办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增强受众之间
的交流和互动,形成良好的新闻阅读氛围和社群认同感。
维护公众利益
作为社会公器,新闻媒介需要关注 和服务广大受众,通过受众研究了 解公众的信息需求和利益诉求,从 而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02
新闻媒介受众类型
按照人口统计学特征分类
01
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对新闻媒介的需求和偏好有所不同。例如,年轻受众
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而中老年受众更可能通过电视或报纸
获取新闻。
02
性别
男性和女性受众对新闻的关注点和兴趣可能存在差异。一些研究表明,
女性更关注社会、文化和娱乐新闻,而男性更关注政治、经济和体育新
闻。
03
教育水平
受众的教育水平会影响他们对新闻的理解和需求。高教育水平的受众可
能更关注深度报道和分析,而较低教育水平的受众更倾向于简单、直接
新闻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1、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素质?(1)善于移情,对象感强(2)语言功底深,口才流利,善于言辞(3)声音条件好,音质音色俱佳(4)应变能力强,思维敏捷,临场反映迅速、准确(5)有驾驭、控制、引导、组织整台节目的能力(6)有魅力、有个性、能吸引受众。
2、什么叫移情?它在播音员主持人活动中的作用的什么?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感情绪;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作用:(1)移情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加深对新闻素材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2)移情有助于激发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丰富想象,达到自我与他人共享情感的目的,满足听观众情感交流的需要。
(3)移情有助于播音员与主持人进入良好的播讲状态。
移情有助于情景再现和真实情感表达。
3、什么叫应变?应变的生理、心理机制是什么?怎样从创造思维的三个特性方面来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1)应变又叫随机应变,意思是能随着(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
其实质是活动主体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思维的外化。
(2)衡量人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应时”。
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3)创造性思维三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应变,是一个先天素质(神经系统自身)和后天的训练(学习和实践)的合金。
二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勤能补拙就是明证。
重视知识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强弱既与先天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训练,其重点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应该这样进行训练:经常参加辩论会、作文比赛、即兴发言、演讲活动,努力提高临场驾驭语言的能力。
根本途径:平时刻苦努力,在思想、业务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涉及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形成较优化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定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受众心理选择的差异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受众的地位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从早期的“魔弹论”、“有限效果论”、“强效果论”到后来的“使用满足理论”及“议程设置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发展都逐渐凸显了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传播学的先驱施拉姆就曾很形象的解释过受众的地位: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即信息。
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
因此,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为了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收视率,增加受众对节目的喜爱度,传播者对受众个体心理变化的及时把握,从而做出透彻的、准确的、全面的研究与分析这一环节极其重要,它直接决定了节目的定位与走向。
那么应当如何来准确把握受众个体的心理需求?又有哪些关键性的因素制约着受众的个体心理?根据我们书上对于新闻受众心理的定义认为,新闻受众心理是新闻媒介本身及其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那么也就是说,受众必须是能够自己思考的,有自己想法的独立个体,才能在心理上对外界做出回应。
因此我认为,年龄的差异是造成新闻受众心理选择差异的首要因素。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长辈与晚辈产生矛盾了,人们往往会说是代沟问题?那就是年龄之间的差距而造成的隔阂。
新闻受众也一样,个体之间也有代沟问题,每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在每一个年龄段都是不同的,心理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的2005年的超级女声冠军李宇春,从她出道至今,一直都饱受争议,她的外形、穿着、长相、气质等等一直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年龄大的人说到她尽是批评的口气,似乎她就是不能入眼,而年轻人则不然,剪掉长发,穿起长裤,争相模仿起那帅气的中性风,到如今无数个“李宇春”走在了时尚的最前沿。
因此,在面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物,特别是新鲜的东西的时候,年龄的差距往往会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使其展现出不一样的、异于他人的表现。
此时,新闻媒体在制作节目的时候,应当格外重视受众的年龄这个因素,在节目开办的时候就要定位清晰,到底这档节目是针对什么样的受众群体的,主要是给年轻人看的还是中年人看的,又或者两者皆有,这一点很重要。
还有,节目制作方在年龄层次上制定受众群体的时候,绝对不能太过贪心,要循序渐进的去吸引尽量多的受众,而不是一开始就凭自己的主观臆测认为自己的节目可以多范围、跨年龄,而在制作上不分侧重点,结果导致无特定年龄层次的稳定受众。
像近年来上海收视率排名前列的《新老娘舅》就是一档受众年龄定位清晰的谈话类节目,它的目标受众就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在节目中出现的寻求帮助的嘉宾也通常是这个年龄段的,这就具有接近性,很容易与受众产生共鸣,能产生很好的反响。
另外,节目很好的把握住了受众的心理,因为家长里短就是四五十岁人的兴趣点,他们乐意去观看,并且参与讨论。
其次,我认为新闻受众职业的不同也会造成其在选择新闻信息上的心理差异。
每一个行业的人都会对与自己这一行相关的信息特别得、着重地注意,新闻受众在选择阅读信息时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职业的习惯有所偏向性。
比如说,一个中国队的乒乓球运动员,当他看到最近世界乒联的新规则,奥运会每一个代表队只能派上两名而不是以前的三名运动员上场打比赛时,他一定会格外的关注,因为这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本来中国的乒乓竞争就激烈,现在实行“瘦身”了,就更加激烈了,这条新闻消息就能使他去关注,并且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随之发生变化。
如果换做是一个普通的白领,在看到这条新闻的大标题时,多数可能是不会感兴趣的,即使点进去看了,也只是随便的浏览,看过就算了的。
但是如果他看到了一条新闻标题是与白领们有关的,那么他就会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概率去看。
这就是职业惯性在新闻受众心理上产生的作用。
另外,职业也造成受众在选择新闻信息时的需求和动机发生变化。
本来受众在注意信息的时候就有随意性大、自由度宽、选择性浏览的特点,再加上职业的惯性,更加造成受众在选择新闻信息上根据自身的需求,有目的的去浏览,是一种求知欲的体现。
这时,新闻媒体在制作节目时,可以策划出一档全民参与的节目,每一期可以根据职业划分来做专场。
这样每一期都能吸引到不同领域的受众,丰富了节目的受众群。
上海新闻娱乐频道的《相约星期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节目制作方就会在特定的节日播出职业专场,能很好的引起同职业者的共鸣,如曾经的教师、工程师专场,就有很好的收视率。
或许这也是其十多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还有,对于在路上行驶的司机,也可以将其归为一个群体,通过广播为他们制作符合其职业特性的节目,如交通台、资讯台等,为其提供实时讯息,路面交通情况,天气情况等资讯,这也是增加收听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再次,新闻受众的受教育情况也会对个体心理产生选择差异性。
虽然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约束,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思考、判断、价值取向等,但是毫无疑问,教育对个体的启蒙作用是通过任何一种其他方式都无法赋予和传达的。
在接受教育达到一定的阶段后,受众个体的心理就会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人生观,同时在价值取向上充分展现出个体的特性,使其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
这些都决定了新闻受众在信息选择上的不同心理差异。
就像现在出现的一个新的名词“草根文化”,它具体指的是什么,怎么下定义,自己真的是不了解,只是知道,赵本山、小沈阳就是属于草根明星,他们表演的节目套句批判“草根文化”的评论家的话就是“低俗”,毫无艺术可言,简直就是个笑剧。
但是就是这样子的“低俗”节目,自从去年的春晚后就一直火在了各大电视荧屏上,播了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究其原因,我想就是新闻受众个体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在作祟。
虽说当下高学历的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一抓一大把,但是比起普通的底层群众来说,还是少了点,而普通的受众他们在选择节目的时候更多的倾向于娱乐性大的、简洁易懂的通俗性节目,因此高端的访谈类节目、外语类节目对他们而言就显得毫无吸引力,而渗透进“草根文化”的电视节目则正好符合了其心理的需求,使其内心得到充分满足。
放眼现下的各大电视台,收视率一直排在榜首的如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我们不难发现,其在黄金时间都安排了娱乐性、互动性较大的节目来播出,而宁愿将电视剧延后,因为电视剧在黄金时间的收视率远没有娱乐性节目高,再者,各大电视台旗下也有属于自己的专门的电视剧频道。
就拿内地收视冠军湖南卫视来说,其电视台的制作策划的倾向就是娱乐大众,注重互动性。
从下午的五点多以后一直到晚上十点的节目安排就是娱乐节目和互动节目,从唱歌类的《节节高声》到新闻类《娱乐播报》再到娱乐互动类的《天天向上》,就是一大推主持人和嘉宾无厘头式搞笑语言和表演的狂轰滥炸,却能吸引住受众的目光。
特别是周六晚上的《快乐大本营》,已经成为了湖南卫视的标志性节目,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受众。
在看看今年在湖南卫视的节目单上已经消失了的《鲁豫有约》,本来其在黄金时间播出,每一期的嘉宾又不同,应该会有不错的收视率,但是沉闷、单调的谈话节目在受众看来完全没兴趣,主持人和嘉宾那一问一答的问话形式毫无新意,非常枯燥,播出次数很多,每星期五期,而且其定位又不清晰,如果给普通群众收看,那么少了互动性和娱乐性,如果给高学历的人看,又显得档次太低了,这样不尴不尬的境地才会导致其最终的消亡。
相反来看看央视的《高端访问》节目,节目一开始的定位就非常的明确,就是给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学历的受众观看的,因此每一次请到的嘉宾都是有地位的国家元首、政府要员等,主持人就是央视的著名记者水均益,所以在谈话中比较有针对性,能够抓住重点提问,一般会就当下政局、新的政策等展开对话,通过收看节目可以获取知识的。
这就符合了有一定社会地位、高学历受众的心理需求,为他们塑造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达到自我期望注入了新的知识。
最后,我认为节目的内容也是制约着新闻受众心理选择差异性的因素之一。
新闻受众的心理有着随意性的特点,对于信息的接收,主动权在受众手里,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来选择节目,此时节目内容的新颖、有趣、与众不同就会使其驻足观看,渐渐形成固定的受众群。
而相反,单调、乏味的节目只会让受众感到反感。
近两年来,浙江卫视的娱乐节目做的有声有色,大有想与湖南卫视叫板的势头,他们的《我爱记歌词》节目一经推出就被评为了全国优秀综艺类节目一等奖。
其成功的原因,就是标新立异。
唱歌每一个人都会,但是却只有浙江卫视想到了做一档全民参与的歌唱类节目,而不是步其他卫视后尘的选秀类节目。
选秀毕竟是有局限性的,有时间的控制,只能带来一段时期的收视,但是综艺节目就不一样,一旦做的好,它能够长期的播出,受众的参与也没有条件的限制,只要能唱就行。
因此受众的欢迎度、参与度大大提升,造就了其现在的收视地位,也让其他卫视争相模仿。
新闻报道在内容方面也一样,要满足受众的求新求异心理。
另外,受众在做出选择时,还有一种求近心理,即对于自己所熟悉的内容容易产生亲切感,并给予更多的关注。
这里的熟悉不仅包括受众时常接触的人或事物,还包括与受众本身某方面接近或相似的地方,如人生经历、爱好、兴趣等等。
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与受众产生共鸣,吸引受众的观看。
此外,大众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也在内容上影响着新闻受众的心理决策。
新闻媒体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某一个热点话题的强调播出,会使得受众对这个话题特别的敏感,从而从不关注转为关注。
因此,媒体想要抓住受众的胃口,就应当注意把握报道的角度和切入点,抓住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如现下的房价、医疗等与受众利益有关的,尽量设置一些受众愿意去看的新闻话题,贴近其心理。
由此可见,在当下媒体行业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懂得如何去抓住受众的需求变得至关重要,只有把握了受众的心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选择产生意识倾向的作用,从而达到媒体期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