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县是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之一
谷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谷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谷城县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谷城调查队2018年3月2017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砥砺奋进,科学布局,精准发力,向向而行,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以新发展理念携手引领前行,以改革创新推进转型跨越,以新经济、新动能、新兴产业加速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由高速向中高速、高质量发展换档,经济健康发展可持续,多领域改革有突破,民生事业实现新改善,社会保障水平有提高,全县经济呈现出“稳中有升,平稳向好、质效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主要表现为: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4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个、0.1个、0.7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8亿元,比上年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6.1亿元,比上年增长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二、农业201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2亿元,比上年增长4.4%;年末常用耕地面积28530公顷,与上年持平;农作物播种总面积67880公顷,比上年增长0.8%。
全县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主要种植业总体平稳。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52250公顷,比上年增长1.0%,产量27.99万吨,比上年增长0.6%;油料面积5690公顷,比上年下降1.2%,产量1.49万吨,比上年增长0.5%;蔬菜面积(含菜用瓜)8630公顷,比上年增长1.3%,产量42.24万吨,比上年增长2.7%;茶叶面积9074公顷,比上年下降1.8%,产量0.6万吨,比上年增长0.7%。
绿满谷城行动成效显著。
2017年,全县完成绿满谷城行动造林绿化面积13854.9亩,占计划154.6%,其中:完成绿色荒山工程6955.5亩、绿色通道工程2488.3亩、绿色村庄工程3613.7亩、绿色水系工程971亩、绿色屏障工程409.7亩。
粮食与经济重心迁移路径及空间耦合关系分析——以湖北省粮食主产县为例
粮食与经济重心迁移路径及空间耦合关系分析——以湖北省粮食主产县为例Yang Hui;Qu Liping;Yang Baozhan;Chen Yilu;Tang Yun【摘要】[目的]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作为粮食安全重要保障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却面临着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下降的困扰.文章以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为研究区,对其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研究,以期为地方政府粮食安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研究区粮食产量、地区生产总值、行政区划图层为数据源,构建重心模型和空间耦合模型,对粮食主产县2006—2015年间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迁移路径、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粮食主产县的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整体上皆向西北方向转移,经济重心始终位于粮食重心东南部,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粮食重心,但经济重心的移动方向更稳定.研究区北部的粮食生产地位高于南部,南部的经济地位则高于北部,粮食生产的稳定性相对低于经济发展.(2)两重心整体上虽均向西北方向转移,但具体移动方向存在较大差异,两者空间重叠性整体下降,变动一致性减弱,空间耦合性变差.(3)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地域分异特征明显,相较于2006年,2015年粮食经济整体协调性进一步减弱,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日趋分散.[结论]建立重心模型和空间耦合模型对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研究是有效可行的,为推动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协调稳步发展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8(039)012【总页数】8页(P40-47)【关键词】粮食重心;经济重心;空间耦合关系;粮食主产县;湖北省【作者】Yang Hui;Qu Liping;Yang Baozhan;Chen Yilu;Tang Yun【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0 引言粮食安全自1974年被提出以来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2008年一场粮食危机席卷全球之后粮食安全问题更是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区)和种粮大户的决定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区)和种粮大户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2.09•【字号】鄂政发[2012]15号•【施行日期】2012.02.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区)和种粮大户的决定(鄂政发〔2012〕15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粮食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措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了我省粮食产业发展。
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粮食生产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喜获大丰收,延续了粮食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实现粮食生产“八连增”,面积、总产、单产全部增加。
总产达到238.85亿公斤,增产7.25亿公斤;单产达到386公斤,创历史新高。
去年粮食大幅度增产,是在连续七年增产的高基数上实现的,是在克服三季连旱、旱涝急转等自然灾害和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实现的,的确来之不易。
全省各地各部门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不折不扣抓好政策落实,有效抓好抗灾救灾,大力推动科技兴粮,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千方百计促进生产发展。
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无私奉献,进村入户送科技,深入田头传技术,促进粮食科技生根开花。
广大农民群众辛勤耕耘,艰苦劳作,良种良法种田,增产增量贡献社会。
在奋力夺丰收的伟大实践中,全省涌现出了一批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为鼓励先进、树立典型,推动粮食生产发展的好势头,省人民政府决定,授予宜城市、洪湖市、公安县、麻城市、汉川市、当阳市、蕲春县、浠水县、广水市、黄梅县、武汉市黄陂区等11个县(市、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区)”称号,每县(市、区)奖励100万元;授予谭伦蔚、侯安杰、李功成、左保宏、吴尚文、李友才、郭家力、陈忠、吴建华、陈书文等10名同志“全省粮食生产大户”称号,每个大户奖励1台拖拉机,价值10万元。
【城市生活指南走进江城】认识襄阳
认识襄阳襄阳是农业大市,农业基础较好,先后被确定为全国20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十大夏粮主产区之一、三大芝麻产区之一、全国商品肉牛生产基地、秦巴山高香茶种植基地。
初步形成了以粮食、油料、茶叶、棉花、水果、畜牧、蔬菜、林特为主的8大主导产业,板块农业面积900多万亩。
到2009年底,全市农业总产值366亿元,同比增长17.3%,农业增加值200.2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6.67%。
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460亿元,成为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农业加工大市初具规模。
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亮点频闪,为襄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目前,襄阳市的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光大、招行、民生、农发行、湖北银行等15家银行,从业人员一万多人。
有申银万国、国泰君安等六家证券公司。
美尔雅期货、中国国际期货两家期货公司;有35家保险公司,仅次于武汉,位列湖北省第二。
保险从业人员两万余人。
全市保费收入以每年平均20%的速度增长。
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294.1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333元。
周朝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国,境内主要有邓、谷、罗、随、唐、厉、卢戎等国。
春秋战国时期,楚灭上述诸国设置县、邑,见史载者有随县、邓县和鄀、酂、卢等邑,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
秦时为邓、筑阳、山都、酂、随、鄀、鄢、邔等县地。
襄阳县始建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以北的地区。
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
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时,仍属荆州襄阳郡。
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
谷城县概况
谷城县概况谷城县素有“银谷城”之称。
200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46.65亿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8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88元。
谷城辖城关、石花、冷集、五山、紫金、盛康、南河、庙滩、茨河9个镇和赵湾乡,有3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58个村民委员会。
谷城县总人口55.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2.33万人,非农业人口12.87万人;男性28.51万人,女性26.69万人;乡村劳动力15.74万人;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口2.47万人;人口密度为216人/平方公里。
1. 城关镇镇政府驻小南门街,人口153694人,面积131.3平方千米。
辖11个居委会、31个村委会:泰山庙街、城内街、顺城街、皮家洼街、筑阳街、三里桥街、龙家湾街、老街、大古桥街、西兴街、过山口街、太平坊、韩家卡、肖家营、谢家营、石龙沟、朱家洲、洪胜、茶庵、老军山、格垒嘴、柜门关、胡家井、锅底湖、洞山寺、白果树、曾家营、安家岗、吴家营、赵家康、邱家楼、黄(土康)、聂家滩、龚家河、三岔路、莫家河、彭家山、白龙岗、江家洲、苏家盘、红石亮、蒋家冲。
2. 石花镇镇政府驻东门街,人口96957人,面积264.3平方千米。
辖8个居委会、38个村委会:东门街、苍苔街、西河街、石溪街、大峪桥街、老君台、民营经济区、后畈街、红马庙、界牌垭、裴家桥、黄家营、巩家湾、苍峪、岩湾、五家洲、殷畈、彭家岭、凉水井、将军山、陈家楼、龙家沟、翠花铺、小坦山、杨家湖、铜山、平川、铁庙沟、杨溪湾、龙湾、白家堰、水星台、陡坡店、高家冲、鲍家湾、下新店、周家湾、蔡家营、彭家湾、邵家楼、大峪、彪家庙、土桥沟、同北庙、席家垭、施家湾。
3. 盛康镇镇政府驻竹园街,人口64102人,面积301平方千米。
辖2个居委会、26个村委会:竹园街、前后街、傅湾、双堰、周湾、张棚、庙子头、江家梁、柳家铺、黄岗、土地岭、后营、王家井、简车、小沟、陈湾、凉水泉、贾庙、艾家畈、当铺、刘家畈、三官庙、大王庙、莲花石、蒋家岭、甘坪沟、绿洼、凤凰。
湖北非遗
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一、湖北简介湖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南部,长江中游。
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与江西省相接,南邻湖南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交界。
因地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
古称:荆楚。
湖北省是国家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地区,全省有1个副省级城市,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个省直管市,1个省直管林区(神农架),38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38个县,2个自治县。
(一)第一产业湖北的农业以耕作业为主,粮食生产居首要地位,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猪生产基地。
主要农产品产量处在全国前列。
2009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91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2%。
粮食种植面积401.2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58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6.01万公顷,减少8.29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4.83万公顷,增加8.27万公顷。
粮食总产量2309.1万吨,比上年增产81.87万吨,增长3.7%;棉花总产量48.05万吨,减产3.29万吨,减6.4%;油料产量314.05万吨,增产28.31万吨,增长9.9%。
全省当年造林面积16.0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9%,零星植树达到1.78亿株,木材采伐量170.51万立方米。
畜牧、水产业稳步增长。
生猪出栏3735.49万头,增长6.8%;水产品产量达到338万吨,增长7.9%,再创历史新高。
农村用电量104.2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3%;化肥施用量(折吨)340.26万吨,增长3.9%。
(二)第二产业从20世纪50年代起,湖北为中国工业重点建设地区,利用省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建设了武钢、鄂钢、荆襄磷矿、应城石膏矿等大型矿山基地。
到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建成以钢铁、机械、电力、纺织、食品为主体、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生产体系,是全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之一。
武汉为中国钢铁基地之一,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为全国三大钢铁集团之一汽车工业是湖北的重要支柱产业。
坚持实干兴县 建设幸福谷城
圜
2 0 1 4年 第 9期
‘ ‘ 建设湖北幸福县域之谷 ’ 专栏
设, 强力 推进百盟光彩产业 城 、 旺恒机 电家居城 、 紫金 进河谷大桥 、 三环大桥 、 南 河三桥及 连接线 、 3 1 6国道 茶博 园等项 目建设 , 把谷城建 成襄十宛交界地 区物流 改扩建 、 产业新 区 3 号路 、 北辰 大道西延 、 北辰 客运
‘ ‘ 建设湖北幸福县域 之谷城” 专栏
党 政 f 部 论 坛
| 嚣 | _
。
坚 持 实 千 兴 县 建 设 睾 福 谷 城
。 艾文金
谷城县 地处鄂西北 , 素有 “ 川陕 咽喉” 之称, 是 十 示范基地 、 国家 可持续 发展 实验区” 等 国家品牌 , 推 动
堰、 襄阳、 武汉汽 车走 廊上 的重要 节点和神农 文化 中 三环_ T业 园、 鄂西北废 旧物资 回收交易 中心和汽车拆
的建设 , 全县经 济社会发展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的 新材料基地 。全 力支持 四家 “ 百亿企业” 、 两家 “ 5 0亿
较好 态势 。2 0 1 3年 , 全 县生产总值增 长 1 3 %, 规模 以 企业” 集 团化发展 , 力争 2 0 1 4年新 增 5 0 0万元 以上成 上工业 增加值增 长 2 1 %, 固定 资产投 资增 长 3 5 %, 地 长型企业 1 0 0家 , 全县 1 O亿元企 业达到 l 4家 、 亿元
报》 誉为 “ 谷 城模式” 。
一
油、 玉皇剑茶业 、 汉 家刘氏茶业等做大做强 , 全力打造
亿元 、 5 0 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 , 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增
谷城县委县政 府始终 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 , 长2 6 %以上 , 把谷城建成 中部地 区最大的种业基地 、 区
谷城
谷城境内有谷山,相传为神农氏尝植五谷之地。
周代立谷国,建都于谷山。
秦朝依筑水立筑阳县,后县制几经更改,先后设置扶风郡、义成郡、泛阳、义成、万年等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谷城县。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谷城先后隶属南阳郡、襄阳郡、荆州都督府和襄阳府。
谷城辖城关、石花、冷集、五山、紫金、盛康、南河、庙滩、茨河9个镇和赵湾乡,有2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48个村民委员会。
2005年底,谷城县总人口55.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2.33万人,非农业人口12.87万人;男性28.51万人,女性26.69万人;乡村劳动力15.74万人;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口2.47万人;人口密度为216人/平方公里。
谷城位于襄樊市西部,东邻襄樊,南接南漳、保康,西与房县、丹江口相连,北与老河口隔江相望。
地跨北纬31°53′。
——32°29′,东经111°07′——11l°52′,东西长约69公里.南北宽约66公里,总面积2553平方公里。
谷城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坡度倾斜1:2。
西南部海拔900米以上高山72座,千米以上高山42座,呈折扇形,耸峙于县境西南边缘。
最高峰为赵湾乡的青龙山,海拔1584米,最低点为茨河镇九道湾,海拔71米。
全年日均气温15.4℃,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最高,平均在28℃以上,1月最低气温平均3.5℃,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气温19.7℃。
年平均日照1894.2小时。
年均降水量854一1254毫米,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为紫金观音堂1723.3毫米(1964年),最少的地区为冷集团湖473.5毫米(1966年),年均降水日122天。
谷城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已探明非金属矿藏有重晶石、石灰石、硫铁、石棉、石膏、硅石、白云石、石英石、磷、型砂、大理石、花岗石、水晶石、蛇纹石、铝土、膨润土、高岭土、砂土、砂石和煤等20多种;金属矿藏有铜、铁、金、锰、铅、锌、钼、锗等10多种;有温泉和优质矿泉水l处。
湖北哪个县种植玉米多
湖北哪个县种植玉米多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省份之一,玉米是湖北省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湖北省境内有多个县市种植玉米较多,其中以鄂西北地区的蕲春县、黄冈市的团风县、黄石市的阳新县等地种植玉米较为集中。
首先,蕲春县是湖北省种植玉米较多的县之一。
蕲春县位于湖北省鄂西北地区,地处湘鄂交界处。
该县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湖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蕲春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加大农业投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农业现代化。
该县土地面积较大,且大部分属于农田,适宜种植玉米等作物。
蕲春县的农田数量众多,有利于农民大规模种植玉米,使得蕲春县的玉米产量较高。
其次,团风县是湖北省玉米种植的重要县之一。
团风县位于湖北省黄冈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湖北省重要的农业县之一。
团风县的土地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有利于玉米等作物的生长。
该县深耕细作,积极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田生产力。
团风县政府注重农业发展,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规模适中,有利于农民大面积种植玉米,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此外,阳新县也是湖北省种植玉米较多的县之一。
阳新县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属于湖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县。
阳新县的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
阳新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
阳新县的农田规模较大,适宜大规模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县市,湖北省还有其他一些地区也是玉米种植较多的地方,如黄冈市的英山县、荆州市的松滋市等。
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意识强,政府加大农业投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得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玉米产量不断提高。
总的来说,湖北省地广人稀,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农业生产。
蕲春县、团风县、阳新县等地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湖北省种植玉米较多的地区。
此外,湖北省还有其他一些县市也是玉米种植的重要区域。
【人教】八上地理:第一次月考B卷(考试版+解析)
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次月考(人教版)B卷·重点难点过关测(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Ⅰ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Ⅰ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第一章、第二章(人教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方志敏同志在他的作品《可爱的中国》是这样描写祖国母亲的:以言气候,中国处于温带,不十分热,好像我们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中国土地广大,纵横万数千里,读图,完成下面第1小题。
1.下列关于我国的地理位置,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东临太平洋,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B.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C.中国跨中纬度和低纬度,没有高纬度D.中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寒带2.小明在淘宝网上买了一套运动服,收件地址为“湖北省谷城县城关镇XX路18号”,地址中的“谷城县”属于我国三级行政区划中的()A.省级B.地区级C.县级D.乡(镇)级2021年5月11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表1为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数据(未包括港澳台数据),据表完成下面第3-4小题。
3.与第六次相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出我国()A.总人口数量减少B.少儿人口比重下降C.老年人口比重增大D.人口地区分布趋于均衡4.为了应对目前的人口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Ⅰ大量接纳海外移民Ⅰ落实积极生育措施Ⅰ发展机器人产业Ⅰ发展养老经济A.ⅠⅠⅠB.ⅠⅠⅠC.ⅠⅠⅠD.ⅠⅠⅠ人口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口流动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精品】湖北13市94县区面积人口及城市县区简介
黄石市 下陆区
75
18
380.7
21.15
下陆区是黄石市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基地,近年来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发 展迅速。
序号
地级市名
县市区
面积(平 方公里)
人口()
2023 年 GDP()
2023 年人 均 GDP ()
城市简介
19
黄石市 铁山区
28.7
4.7
75.59
16.08
铁山区以矿产资源丰富闻名,如今正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生态旅游 和特色农业。
序号 1
地级市名 湖北省
县市区 武汉市
面积(平 方公)
人口()
2023 年 GDP()
2023 年人 均 GDP ()
城市简介
8569.15
1373.9 18866.43
13.72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它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 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武汉还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众多著名景点,如黄 鹤楼、东湖等。同时,武汉的教育、科技资源丰富,高校众多,产业体 系完备。
。
59
荆门市 东宝区
1645
37.91
479.52
12.64
东宝区是荆门的主城区之一,交通便利,工业发达,拥有电子信息、装 备制造等产业。同时,生态环境优美,有圣境山等旅游景点。
60
荆门市 掇刀区
616
37.96
380.03
10.01
掇刀区是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在地,产业发展迅速,在化工、汽 车等领域具有优势,也是荆门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
57
荆门市 沙洋县
2044
襄阳的饮食与文化
襄阳饮食文化的历史及发展状况分析一、襄阳概况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流域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
其贯通南北、承启东西的地理位置,自古即为交通要辏,有七省通衢的美誉。
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
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及樊城,隔汉江相望,两城在历史上都曾是军事与商业重镇。
1949年以后两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分设襄城、樊城2区。
2010年12月9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
襄阳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全市现辖3个区(襄州、襄城、樊城)、3个县级市(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南漳、保康、谷城)和3个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鱼梁洲经济开发区),2017年全市总人口605万人。
地形为东低西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丘陵、岗地、山地。
东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90~250米之间,最高点是与河南省交界处的玉皇顶,海拔778.5米。
中部为岗地丘陵,兼有平原。
西部为山区,海拔多在400米以上,保康官山海拔2000米,是襄阳市最高点。
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等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气候条件。
襄阳市属散居少数民族地区,有40个少数民族成分,2009年有少数民族人口2.5万余人,占襄阳市总人口的0.4%,其中回族两万余人,占少数民族总数的80%。
二、历史上的襄阳饮食文化巴蜀荆楚地区的人们生性嗜辣,几乎所有的菜都要用辣椒,与麻辣的川菜、猛辣的湘菜不同,楚菜讲究的是鲜辣。
襄阳菜既有着楚菜鲜辣的特点,又保持着自己的风味,烹制手法以蒸、煨、炸为主,尤喜菜上淋油。
襄阳名菜有三镶盘、夹沙肉、襄阳缠蹄、红烧蹄膀、糖醋白菜、清蒸槎头鳊、泡菜牛肚丝、酱猪大骨、酱爆肉、宜城盘鳝、宜城大虾等。
谷城县_精品文档
谷城县谷城县是中国湖北省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
谷城县的行政区划包括11个镇、4个乡,总面积为158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64.6万人。
下面将为您介绍谷城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以及旅游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地理位置:谷城县位于湖北省东部,东临江苏省,南临浙江省,西邻神农架林区,北靠省会武汉市。
县内有长江支流丹江以及其两岸的白土、王阳、窑坡等港口。
该县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平,沟壑密布,境内有代表性的山峰如五老岭、丹江口岔口等。
历史文化:谷城县历史悠久,是湖北省的文化古县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谷城县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封建时代,谷城县相继出现过多个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如红山文化遗址、兴隆寺遗址等。
这些遗址揭示了谷城县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经济发展:谷城县是一个农业县,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作物为主。
此外,该县还有畜牧业和渔业,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和水产品。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推进,谷城县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正在加快,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除了农业,谷城县还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县内有多个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主要涉及食品加工、纺织、机械制造、建材等行业。
这些工业加快了谷城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增加。
旅游资源:谷城县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旅游景点包括红山文化遗址、兴隆寺遗址、五老岭风景区等。
红山文化遗址是中国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被誉为中国华南地区的“神秘圆点”,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和游客前来探索。
兴隆寺遗址是一个古代建筑遗址,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
五老岭风景区是谷城县境内一座以山峰为主要景观的自然风景区,登山、避暑成为该景区的主要活动。
谷城县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如春节的祭神、赛船活动、鸟篆书法壁画等,吸引了许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风情感兴趣的游客。
此外,当地的特色美食如谷城子鸡、油菜花、丹江口鱼等也是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
湖北襄樊市概况
湖北襄樊市概况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湖北襄樊市概况襄樊市位于鄂西北,踞汉水中游.全市辖襄阳、枣阳、宜城、南漳、谷城、保康6个县和代管老河口县级市.地理位置东经110°45'-113°43',北纬31°14'-32°37',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东邻随州市,南界钟祥市、荆门市、远安县、宜昌县、兴山县,西连神龙架林区、房县、丹江口市,北接河南省邓州市、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边境界线长公里.襄樊市辖襄阳、南漳、谷城、保康4县,枣阳、宜城2市,襄城、樊城两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汽车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鱼梁洲旅游开发区,代管老河口市.辖106个镇、29个乡、24个街道办事处,乡镇级农林场5个.总面积平方公里,占湖北省版图面积的%;襄樊市城区336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万人.襄樊市为中国历来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据考古发现,远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襄樊系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襄樊市始建于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为省辖市,1983年9月与襄阳地区合并,实行市带县体制.1982年8月被评为全国“明星”城市,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甲类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7月经国家建设部公布为全国大型城市.襄樊市旅游产品日趋丰富多样,经过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及"一市二点三县四区五线"的旅游发展格局. 其中"一市"即以襄樊市区隆中为龙头,包括襄阳古城池、仿古一条街、夫人城、米公祠在内的市内旅游线路;"二点"即以襄阳鹿门寺、枣阳白水寺为景点的观光旅游线路;"三线"即以南漳、保康、谷城三个山区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县;"四区"即逐步建立了枣阳熊河水库度假区、南漳水镜湖度假区、谷城薤山度假区和保康温泉度假区四个旅游区;"五线"即市区--隆中旅游线、市区--鹿门寺--白水寺旅游线、市区--承恩寺--薤山--南河旅游线、市区--鹿门寺--水镜庄--七彩瀑布旅游线、市区--保康--温泉--五道峡旅游线.这些线路已通过旅行社向襄樊市内外广大游客推出,并逐步向互相结合多元化方向发展.····。
谷城县“十四五”山区特色农业发展
农业开发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1期谷城县“十四五”山区特色农业发展调查与思考刘小武,胡雪勇,曾化禹,考 进,张 雷,黄雪黎(谷城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湖北谷城 441700)摘要:谷城县在“十四五”时期,立足山区生态资源,以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为理念,厘清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茶叶、制种、无公害蔬菜产业、生态养殖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特色农业产业,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山区农业发展之路。
关键词:谷城县“十四五”特色农业;调查与思考0 引言谷城县在“十四五”时期,立足山区生态资源,以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为理念,厘清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茶叶、制种、无公害蔬菜产业、生态养殖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特色农业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山区农业发展之路。
1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近年来,谷城县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建设,县内形成了以优质茶叶、种子、蔬菜、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主的六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总面积达到6.7万hm²以上,据统计特色农业每年创产值50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80%。
1.1 优质茶叶产业主要集中在五山、紫金、薤山等中低山乡镇。
2021年全县茶园面积1.06万hm²,产量7 885 t,产值6.12亿元。
三项指标均在全省产茶县中名列前茅,是“中国名茶之乡”,连续13年蝉联中国茶业百强县。
1.2 优势种子产业涉及石花、盛康、冷集等5个乡镇,30个村,6 000多农户,发展粮油、绿肥等各类种子制繁生产面积5 333 hm2,优质油菜制种与产加销“一体化”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已成为湖北省最大的“双低”杂交油菜制种基地,被明确为全省优质油菜产区种子供应的“龙头”。
圣光种业公司先后被确定为全省优质油菜种子产业龙头企业、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其生产的“华油杂”系列油菜种子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种子销售占据全省1/3的油菜种子市场。
谷城县是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之一
谷城县是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之一谷城县是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之一谷城县是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之一。
全县版土面积2553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为“八山半水分半田”。
全县耕地58万亩,宜植山场250万亩,滩涂10万亩。
现辖九镇、一乡、两个经济开发区,290个村(社区),总人口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5万人。
全省“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开展以来,谷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
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投工投劳35万个,投入机械2000台(套),全县列入“三万”活动计划的1203口堰塘已全部竣工。
通过“三万”活动堰塘整治,全县可新增蓄水量360万方,增加旱涝保收面积1.2万亩。
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五项工作:(一)周密制定工作方案。
制定科学周密的工作方案是开展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为了确保我县“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顺利开展,我们在全省宣布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之后,充分利用上半年“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中建立的民情档案基础数据,通过分析发现,全县8575口堰塘,95%淤积严重,沟渠破损,蓄水严重下降。
这么多的堰塘想用一年的时间整治完成是不可能的。
哪些堰塘急需整治?哪些地方群众对堰塘整治积极性高?哪些堰塘能纳入今年整治方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召开动员会之前,从水利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10个专班,再次深入各乡镇、各村组,对老化失修的堰塘进行再调查、再摸底、再登记,逐一摸清核实堰塘的规模、数量和存在的问题,对每一口堰塘进行编号、照相、绘图和造册,建立档案。
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对整治积极性高的,我们优先纳入整治方案。
在此基础上,我们成立了县“三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组、宣传组、检查督办组、资金管理组、考核验收组5个工作组,制定了“谷城县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方案。
按照“每组一口当家堰”的标准,确定了全县整治当家堰1203口的总体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谷城县是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之一。
全县版土面积2553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为“八山半水分半田”。
全县耕地58万亩,宜植山场250万亩,滩涂10万亩。
现辖九镇、一乡、两个经济开发区,290个村(社区),总人口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5万人。
全省“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开展以来,谷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
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投工投劳35万个,投入机械2000台(套),全县列入“三万”活动计划的1203口堰塘已全部竣工。
通过“三万”活动堰塘整治,全县可新增蓄水量360万方,增加旱涝保收面积1.2万亩。
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五项工作:
(一)周密制定工作方案。
制定科学周密的工作方案是开展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为了确保我县“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顺利开展,我们在全省宣布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之后,充分利用上半年“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中建立的民情档案基础数据,通过分析发现,全县8575口堰塘,95%淤积严重,沟渠破损,蓄水严重下降。
这么多的堰塘想用一年的时间整治完成是不可能的。
哪些堰塘急需整治?哪些地方群众对堰塘整治积极性高?哪些堰塘能纳入今年整治方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召开动员会之前,从水利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10个专班,再次深入各乡镇、各村组,对老化失修的堰塘进行再调查、再摸底、再登记,逐一摸清核实堰塘的规模、数量和存在的问题,对每一口堰塘进行编号、照相、绘图和造册,建立档案。
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对整治积极性高的,我们优先纳入整治方案。
在此基础上,我们成立了县“三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组、宣传组、检查督办组、资金管理组、考核验收组5个工作组,制定了“谷城县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方案。
按照“每组一口当家堰”的标准,确定了全县整治当家堰1203口的总
体目标。
随后,我们召开了全县“三万”活动动员大会,组织了118支“三万”工作队,分赴各地开展当家堰治理工作。
(二)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能不能筹集到足够的建设资金,是“三万”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我们统筹考虑谷城实际,经县委、县政府研究,确立了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共建的资金筹措方式,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儿、县财政拿一点儿、农民“一事一议”筹一点儿、驻村工作组帮一点儿,向社会各界募一点儿的办法,先后筹集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
县财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出500万元,支持各地开展堰塘整治。
二是加大部门帮扶投入。
我们要求县直每个工作队扶持资金不少于3万元,全县118支工作队共计扶持资金400多万元。
三是发动群众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投入。
为发动群众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整治当家堰,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谷城县“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塘堰整治财政“以奖代补”实施办法》,在茨河镇召开了全县“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现场会。
全县通过“一事一议”筹资1805万元,争取“一事一议”以奖代补资金900万元。
四是整合项目资金投入。
我们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整合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农业开发等项目资金,用于堰塘整治,全县共整合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
五是动员社会捐资投入。
我们通过印发《致谷城县企业老总的一封信》的方式,积极倡议谷城在外地的民营企业家、务工经商人员、机关干部、教师等捐款捐物捐机械,支援家乡当家堰治理,先后募集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捐助物资资金682万元。
我们还利用全县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向在坐的30家规模以上企业募集捐款200多万元用于堰塘整治。
(三)严把工程建设质量。
百年大计,质量为先。
为确保堰塘整治工程质量,我们从水利部门抽调了30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10个技术指
导小组,分片包点深入各乡镇、村组,实行“一对一”技术培训和全程技术服务,并全程参与工程设计、测量、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
我们还根据各地地形地貌、承雨面积,堰塘形成方式的不同,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整治,以此节约建设资金,提高工程质量。
对平原地区的堰塘,我们主要开展清淤扩挖,配套引水沟渠;对丘陵地区的堰塘,我们主要进行堰埂、输水管整修,设置集雨沟和引水渠;对山区堰塘,我们不仅清淤整埂,还对溢流口加固处理,确保防洪安全。
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我们采取了分级负责、层层包保的办法,要求不仅保时间、保进度,更要包质量、包验收,先由包片驻点的工作组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验收,验收结果报“三万”活动办公室,再由“三万”活动办公室会同水利、财政等部门组成验收组,严格按照标准,逐个验收消号,确保了堰塘整治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确保每一口塘堰都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高质量的、群众满意的工程。
(四)强化措施督办推动。
为了推动“三万”活动顺利开展,全县先后召开了3次常委会、5次现场会、6次专题会、8次督办推进会、7次领导小组会进行研究部署、强力推进。
县“四大家”领导及五位联系农业的领导都多次深入到联系点上指导、督办工作,特别是县委艾书记、县政府龙县长多次专题听取汇报,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临一线挖泥挑土,给全县上下极大鼓舞。
各乡镇(开发区)、各单位都把“三万”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组织精兵强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强力推动,全县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形成了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参与,亲自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我们把全县划分为11
个片区,每个工作片明确一个片长,每周召开一次片长碰头会,汇报工作进展情况,督促落后的工作队及时迎头赶上。
我们组建了由县纪委牵头的3个督办专班,在全县巡回检查督办。
县委把“三万”活动纳入“治庸问责”范围,对凡是不能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的,一律按不作为处理。
我们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简报等形式,及时通报各地建设进展情况,形成了各地、各工作队之间你追我赶的局面。
(五)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积极引导村组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推进塘堰等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以落实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为核心,以明确工程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为抓手,以落实财政补助和创新工程管理模式为重点,以确保工程安全和充分发挥效益为目标,着力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
石花镇大力推进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延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做到了“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
目前,该镇堰塘改制数量已达117处,共吸纳社会民营资金270万元,五山镇已对121口堰塘进行了承包,共筹集建设资金125万元。
各位领导,前段时间我县“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省市水利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省、市“三万”办及时指导的结果。
当然,我们的工作与省市领导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下一步,我们将借助这次堰塘整治检查的东风,认真查找问题,强化整改措施,确保把每一口塘堰都建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高质量工程、群众满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