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9.5正式稿

合集下载

加强生态文明镇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加强生态文明镇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xx镇委 XX镇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建设农民和谐、秀美的幸福家园,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结合XX实际,现就我镇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全镇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部署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但也要看到,我镇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农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农村有的地方水、大气、土壤污染还有隐患,农村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村容村貌有待改观,农村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等等,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上下更大的功夫。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目标,强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1―生态环境建设作出部署。

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提出明确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改善农村民生,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要求。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重要意义,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与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和谐、秀美的幸福家园。

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任务目标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理念,持之以恒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村容村貌基础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恢复和优化提升,发展生态产业,培育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园。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_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_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雷明 邹培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ALL-ROUND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202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文明新形态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之一,生态文明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好生态文明对于实现人、自然和社会和谐永续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全面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路径突破就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

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水土流失、旱涝灾害、盐碱化、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依旧存在,生态环境破坏还时有发生。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的规划编制不到位甚至缺失,同时还存在各类资源要素指标压力,投入主体单一且资金不足,群众参与度低,持续提升与后续保障不足等问题。

然而,没有农业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就无法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没有低碳生态乡村建设,就不会有生态文明,也就不会实现美丽中国目标。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生态乡村建设,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持续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10.21•【文号】•【施行日期】2021.10.21•【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2021年10月21日)城乡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住房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仍存在整体性缺乏、系统性不足、宜居性不高、包容性不够等问题,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设方式尚未根本扭转。

为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原则。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坚持整体与局部相协调,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城镇和乡村建设。

坚持效率与均衡并重,促进城乡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协调。

坚持公平与包容相融合,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党建引领与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相结合,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共同创造美好环境。

(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碳减排扎实推进,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增强,“城市病”问题缓解,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城乡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高,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它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首先需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减少农村环境污染物排放,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可以采取建设生态农田、推广农业有机化、发展农村生态旅游等方式,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其次,要推动农村生活品质提升。

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可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

同时,还可以加大对农村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可以组织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增强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可以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民自治能力和组织能力,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企业应积极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

农民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这将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同时,也将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协调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和城市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和城市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和城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和城市为了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建设美丽乡村和城市。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乡村和城市美丽化的措施以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也是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需要。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1 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我们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2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建设绿色低碳的城市和乡村,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只有提高国民素质,形成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更好地推进美丽乡村和城市的建设。

二、乡村和城市美丽化的措施2.1 加强乡村建设乡村美丽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等措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2.2 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美丽化建设要注重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3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建设美丽乡村和城市的根本所在。

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提倡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3.1 清理乡村环境污染在乡村美丽化建设过程中,要面对乡村环境污染问题。

要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等的处理,确保乡村环境的清洁和健康。

3.2 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城市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土地扩张和资源消耗,这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寻找城市化和生态保护的平衡点,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等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改善农村环境、推广生态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首先,改善农村环境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废弃物等问题,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可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农村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确保农村水环境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推广垃圾分类投放、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减少农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还可以开展农田整治和水土保持工作,防止农田水土流失,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稳定。

其次,推广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生态为基础,注重保护和利用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可以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生态种植、绿色养殖等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此外,还可以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发展乡村旅游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资源,开展旅游活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

可以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等,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乡村旅游还可以推动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农村形象和知名度。

最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可以加大对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同时,还可以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通过改善农村环境、推广生态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等目标。

这将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推动农村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工作。

它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升农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式,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下面是关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详细内容。

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

为了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护农村生态系统,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目标。

这一目标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通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原则: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科学规划、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三、主要内容1. 农村环境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减少农村环境污染。

2. 农村生活水平提升: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3. 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4. 生态农业发展:推广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产品质量。

5. 乡村规划和建设:制定乡村规划,合理布局乡村建设,保护乡村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

6. 生态旅游发展: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农家乐、农产品体验等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实施步骤1. 制定规划:制定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

2. 资金支持:加大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3. 宣传推广:加强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4. 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参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5. 组织实施:建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和分工。

6. 监督评估:建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监督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预期效果1. 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一、生态环境保护1. 林地保护和植树造林通过划定林地保护区,加强对林地的保护和管理,限制非法砍伐和滥伐,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2. 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行水资源合理利用制度,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地和水生态环境。

3. 生态农业和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鼓励有机农业发展,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农民生活品质提升1. 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生产条件。

2. 公共服务提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3. 就业和收入增加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

三、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1. 产业发展发展适应乡村特点的产业,提升农村产业链水平,培育特色农产品和农村旅游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 农村金融支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提供贷款、信用担保等金融服务,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农村土地整治和规划进行农村土地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规划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1. 农村城镇化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与城市的互动和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 农村产业转移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推动农村产业转移,促进农村与城市的产业互补和合作,实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良性互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第一篇范文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农村长治久安,关系农民世代健康,关系农村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推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1.保障农民健康。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为农民提供清洁的空气、安全的食品和优美的居住环境,有效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通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成本,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生态环境恶化会导致资源紧张、生态灾害频发,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缓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保护全球生态环境。

农村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农村地区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同构建美丽家园。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1.加强农村环境治理。

重点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养殖业污染等问题,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严守生态红线,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

4.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引导农民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积极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探索1.政策引导。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积极参与。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3.02.22•【文号】农办科[2013]10号•【施行日期】2013.02.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我部决定从今年起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一、充分认识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一)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

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

(二)创建“美丽乡村”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对土地、水等资源超强开发利用和要素投入过度消耗基础上的,农业乃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退化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挑战。

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创建“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需要。

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之一。

乡村不仅是城市的后花园,更是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已经成为一个全面深入的工作。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优美的生态场所,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

而美丽乡村建设,则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乡村的建筑环境、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例如,加强水源地保护,保护农田水利设施,防止污染物的直接排放。

其次,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倡绿色种植,发展有机农业。

此外,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推广垃圾分类,减少污染。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条件要建设美丽乡村,首先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电力、供水、卫生等方面,这些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村民的生活质量和乡村经济的发展。

在道路方面,要加大对农村道路的投资,改善农村道路的通行条件,解决村民交通不便的问题。

在电力方面,要加强对农村电网的改造和升级,确保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保障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用电需求。

在供水方面,要加大对农村供水设施的投资,解决农村供水不足和水质不达标的问题。

在卫生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提高乡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条件,可以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乡村的吸引力,促进乡村人口的流入,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旨在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目标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区,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农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一、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义1.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通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可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减少农业污染,保护水源、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哺育农村新兴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通过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1. 生态农业发展:推广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农业化学品的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2. 农村环境管理:加强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管理工作,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3. 农村生态修复: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措施,修复和保护农村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4. 农村文化传承:加强农村文化保护和传承,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的内涵和形象。

5. 乡村旅游开辟: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利用农村自然体面和人文景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实施路径1. 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财政投入,提供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和激励措施。

2.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组织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协调与合作。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民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认识和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4. 推动产业发展:鼓励农民参预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促进农民增收。

5. 建立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工作的落实和效果的达到。

东营:打造生态文明乡村

东营:打造生态文明乡村

我市实施四大“提升工程”着力打造生态文明乡村稿件来源:葛铸聪本报讯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我市按照“打造生态农业强市,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思路,重点实施了四大“提升工程”,努力在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培育、生态农业模式创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品牌培育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新开工重点生态农业项目105个,计划投资137.69亿元,已完成投资65.74亿元。

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201元,同比增长19.8%。

全市高效生态农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工程。

编制完成了《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在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提升棉花、蔬菜、渔业、畜牧、林果花卉、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比较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发展的思路,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大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高档食用菌生产基地。

今年已开工建设荣丰年产5万吨、方华年产5万吨、晨阳年产5万吨等工厂化高档食用菌项目10个,年内全市工厂化高档食用菌生产能力将突破15万吨。

同时,10处市级“放心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竞相发展,进展顺利。

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

按照“一化带四化”的思路,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力推进基地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生产组织化、市场国际化。

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1家,带动8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

今年新开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87个。

高度重视品牌培育和“三品”认证工作,充分发挥品牌对特色农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全市已有290个农产品、160万亩生产基地通过“三品”认证,农产品注册商标285件,16件农产品商标被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著名商标,2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级或省级名牌产品称号。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一、背景介绍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面临着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急需进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以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美好愿景。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通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现农村环境质量的提升、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农民主体地位原则、政府引导原则。

三、主要工作内容1. 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 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

-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2. 资源合理利用- 推动农村能源革命,提倡清洁能源利用,减少化石能源消耗。

- 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农药、化肥使用。

- 发展循环农业,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 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4.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 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民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获得感。

- 推动农民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四、推进措施1. 完善政策法规,制定相关支持政策,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4. 加强资金投入,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5.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确保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预期效果1. 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2. 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苏州市农委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苏州市农委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苏州市农委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苏州市农业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08.09•【字号】苏市农〔2016〕38号•【施行日期】2016.08.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苏州市农委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各市、区农委(农业局、经济发展委员会、城乡发展局):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文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按照绿色生态的理念,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护型农业,走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统筹发展的道路,积极构建以绿色环境为前提、绿色生产为基础、绿色产品为标志、绿色生活为追求的“四位一体”绿色农业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就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决策部署,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争当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为总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推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以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为目标,组织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政策研究和技术指导,加快农业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指导与监督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种养结合、低碳循环农业,深化拓展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断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预防处置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扩大造林绿化面积,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切实提升农业生态文明水平。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标题: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引言概述: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乡村建设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更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明乡风的培育。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保护、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五个方面来探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实施措施。

一、生态环境保护
1.1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1.2 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
1.3 促进农村水土保持工作
二、乡村产业发展
2.1 发展绿色农业产业
2.2 建设农村生态旅游景区
2.3 推动乡村电商发展
三、文化传承
3.1 传承乡村传统文化
3.2 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3.3 建设乡村文化设施
四、社会治理
4.1 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4.2 完善乡村社会服务体系
4.3 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五、民生改善
5.1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5.2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5.3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结语: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

只有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产业得到发展、文化得到传承、社会得到治理、民生得到改善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指在乡村地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实现乡村建设的目标,需要制定一系列标准和规范,以确保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以下是关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标准格式文本:一、背景介绍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加强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推动乡村的绿色发展,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与一体化。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建设生态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乡村。

2. 原则:- 生态优先: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 全面发展:注重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发展。

- 人民为中心: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

- 可持续发展:注重长期效益,保障后代子孙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三、主要内容和要求1. 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土壤保护和修复,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技术。

- 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水平。

- 保护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 加强农村生态公益林和湿地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2. 农村经济发展:- 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 支持农村电商和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交通、通信和能源供应水平。

- 鼓励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3. 农村社会建设:- 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健康水平。

-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的基本养老、医疗和社会救助权益。

- 加强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农民自治和社会管理水平。

四、实施措施和监督机制1. 实施措施:- 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明确乡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 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

- 加强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烟台市委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新思维,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总导向、总载体和总抓手。

为切实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烟台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坚持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和生态文明乡村创建三大任务同步推进,万水千山综合整治、万户千村改造建设、生态产业与生态文化四大行动配套联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兼顾,加快建设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生态宜居宜业新烟台。

到2012年,全市所有县市区完成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市县两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带)全面启动。

到2015年,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50%的涉农县市区和60%以上的涉农乡镇获得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县和先进乡镇称号,70%以上的规划保留村庄(新型农村社区)达到省级生态文明村标准;生态文明示范区(带)建设1取得重大进展,市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内重要基础设施基本完成,100个以上重点项目建成运营。

到2020年,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工作提前全省五年完成,所有涉农县市区和乡镇获得省级先进县和先进乡镇称号,所有规划保留村庄(农村新型社区)达到省级生态文明村标准;市县两级重点生态示范区(带)建设全面完成,并实现对接连片,总面积达到3000平方公里以上。

二、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原则和方法——统一组织,统筹规划。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在市县两级分别设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推进机构和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产业、设施、镇村布局、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科学有序、全域统筹的规划指导体系,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严格执行规划管理。

——全域建设,分步实施。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全面发展、长期发展理念,对全市范围内所有山、水、林、田、路、村分别确立远景规划,分区域、分项目、分年度制定具体实施规划和推进措施,确保“十二五”期间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示范引领,项目推动。

市级重点抓好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建设,对示范区重点项目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点工2作实施项目管理,每年筛选确定具有较强带动力、辐射力和示范效应的大项目好项目,建立由市区两级领导、责任部门和项目单位共同组成的专门班子,进行强力推动。

各县市立足实际,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生态示范园区(带)。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充分调动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三、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四大行动(一)加强自然环境的生态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推进“万水千山”综合整治行动。

重点是建设四大工程:一是全域绿道慢行系统工程。

规划、建设、城管、交通、林业等部门牵头,以县市区为主体,年内完成全市绿道慢行系统规划设计。

组织启动市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和各县市重点生态示范区的绿道慢行系统建设。

首先在中心城市郊区集中规划建设沿城、沿山、沿水、沿海慢行绿道,串连示范区内所有重点居住区、重点生态产业项目和旅游景区,形成与骨干路网交错相环的绿道慢行交通网络。

到2015年,建成全域贯通、连接市县的绿道慢行系统,形成绕城、沿海、贯通全域的绿3色生态屏障。

二是水系生态建设工程。

水利部门牵头,加快水利工程与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及文化内涵相互融合的规划论证,搞好水系生态综合整治。

加快建设市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内水系统筹管理与治理,并建立城乡统一的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系统。

三是造林绿化工程。

林业和交通部门牵头,以水系绿化、山体绿化、村镇绿化和路域绿化为重点,进一步巩固扩大造林绿化成果。

到2013年,完成水系造林补植40万亩;到2015年,全市所有山体、所有镇村和所有县乡村路全部实现高标准绿化、美化。

同时,规划建设环烟台市郊、连接七区的“百里绿道”长廊。

四是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国土部门牵头,坚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建设有机统一,全面完成6个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整理农田30.9万亩,整治村庄2.4万亩,复垦耕地2.1万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1.3万亩。

加大市县两级资金投入力度,到2020年,争取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0个,农田整理规模达到60万亩,新增耕地4.2万亩;村庄整治4万亩,复垦耕地3万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1.8万亩。

(二)开展人居环境的规范化建设和功能化改造,推进“万户千村”生态低碳化建设行动。

重点完成四大任务:一4是培植建设特色风情小镇。

到2015年建成生态文明小城镇60个,建成3万人以上的特色风情小镇8个,其中生态型小城市2个。

二是加快旧村改造。

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到2015年底,全市1000多个城区村、园区村和部分企业驻地村完成改造建设和改革转型任务。

三是全面整治农村生态环境。

集中三年时间,突击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确保所有规划保留村庄实现“四清四化”。

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污水治理、垃圾一体化处理和“一池三改”工程建设,“十二五”期末,60%的乡镇和70%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覆盖95%的乡镇和80%的村庄。

四是大力培植新型低碳社区。

在村镇规划建设中大力加强人居环境的功能化改造,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和能源利用方式,加快建设生态社区。

城中村、园中村改造和迁村并点的新建农村社区要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源等可再生能源,住建和规划部门要制定有关指标体系,在建设项目审批验收过程严格把关,对示范区内的新建社区,要一步到位建成新型低碳社区。

山区乡村改造建设要重点普及沼气和秸秆气化等新型能源利用工程,集中建设一批精品生态小村和低碳生态风情村落。

(三)加快促进三次产业的特色化培植和复合型发展,5推进“万紫千红”生态产业开发行动。

着重发展四大生态产业:一是积极培植乡村生态工业。

加快乡村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和生态化改造,严格控制污染、高排放企业向农村扩散转移,坚决关闭一批小水泥、小矿山、小采石场等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

同时,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一批新型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乡村工业的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

到2015年,全市乡村生态工业产值占乡村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农口各部门牵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为重点,统一规划建设500——1000个生态农业园区、示范项目和重点工程。

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生产技术,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施用工程、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和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从生态示范区做起,大面积普及推广太阳能频振杀虫灯,打造生态示范区内万顷农、林免施农药化肥的“绿色品牌”。

到2015年,全市生态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1500个以上,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率达到90%,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5%,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

三是高度重视海洋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

推进6人工鱼礁群、海洋牧场和海洋保护区建设,增加人工增殖放流品种和规模,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生态渔业基地、最佳的优势水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现代渔业经济示范区。

到2015年,重点建成8大人工鱼礁群、3个省级海洋牧场、5个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0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12处生态渔业示范基地,生态渔业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

四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

依托环境和资源优势,加快生态旅游园区、旅游风情小镇开发建设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扎实推进旅游下乡工程,到“十二五”末,创建10个省级旅游强镇、20个省级旅游特色村,培育30个市级旅游强镇、100个市级旅游特色村和100家星级农(渔)家乐示范户。

(四)加强生态科学的教育、普及与应用,推进“百花齐放”的生态文化培育行动。

深入开展三大主题活动: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科普宣传,引导基层单位和农村居民开展群众性绿色细胞创建活动,推动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志愿活动开展,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

发挥农村妇女的骨干作用,组织和引导农村妇女争做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参与者、维护者和监督者。

二是深入开展生态文化发掘活动。

在加强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科学开发和利用生7态文化,重点发掘以烟台苹果、大樱桃和葡萄与葡萄酒为代表的产业文化,以渔家风情、半岛民俗为代表的地域文化。

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护完整的区域,规划建设烟台苹果、大樱桃文化博物馆和一批生态文化保护区,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园、葡萄酒庄和特色风情小镇,打造烟台地域文化新兴带。

三是积极开展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促进活动。

大力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建立完善鼓励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

党政机关带头,积极倡导低碳环保办公、出行方式。

以村风、民俗为重点,广泛开展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制、改陋习”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文明生活促进活动,推进“全民生态健康促进行动”。

四、强化政策激励与保障(一)加大政策性奖补力度。

积极探索建立重点生态区生态补偿机制,在实行直接补偿的同时,加大优惠贷款、就业指导、技术援助、生态项目扶持等间接补偿方式支持力度,确保重点生态建设区域内居民收入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整合各项涉农项目和涉农资金,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计其功”的原则,实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推进与配套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跟进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提高各项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8各级财政每年都安排预算内奖补资金,加大对生态文明示范村的奖补力度。

从2012年到2015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元,用于生态文明示范村、示范镇奖补。

在市区范围内每年培植2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由市区两级按1:2配套,一次性给予各示范村150万元的奖励;在全市范围内每年培植10个生态文明示范镇,由市县两级按1:2配套,一次性给予示范镇450万元的奖励。

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市级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区内重点项目建设。

各县市区要参照市里做法,按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分别制定相应的奖补办法。

(二)实行严格科学的土地政策。

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供保障。

统筹安排建设用地需求,对符合条件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点项目用地,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重点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