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中国园林知识点总结

中国园林知识点总结

中国园林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园林的历史沿革1. 历史渊源:中国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园林建筑,最早可考的园林是在秦汉时期出现的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在唐宋时期,园林建筑开始兴盛,形成了独特的宫廷园林和私家园林。

2. 发展演变:元明清时期,园林建筑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多样化的园林类型,如寺庙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等,其中私家园林的建设更是达到了巅峰。

3. 影响传承: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不仅影响了东亚地区的园林建筑,还对国际园林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1. 自然美学:中国园林注重追求自然的美感和生态景观,强调自然景观的再现和自然元素的营造,同时融入自然哲学和道家思想。

2. 人文情怀:中国园林在设计中充分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心灵的寄托。

3. 园林格局:中国园林讲究园林布局的对称与不对称、开合与封闭、曲折与直线等设计特点,力求达到空间层次和景观的变化。

4. 园林材料:中国园林的建造材料多采用木材、石材、水泥等天然材料,注重材料的天然质感和材质的变化。

三、中国园林的经典作品1. 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市郊,是中国古代宫廷园林的杰作,融合了池塘、山水、建筑等元素,成为了中国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2. 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苏州,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典范,以其精致的园林结构和精美的园林布局被誉为“园林艺术之最”。

3. 留园:留园是江苏省苏州市古典园林之一,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4. 圆明园:圆明园位于北京市郊,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曾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气势最宏的皇家园林之一。

四、中国园林的设计要素1. 建筑景观:中国园林注重在园林中融入建筑景观,如亭台楼阁、长廊走廊、假山、石桥等,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韵味。

2. 水景环境:水是中国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园林中常常借用水池、湖泊、流水、瀑布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水景环境。

园林历史相关知识点总结

园林历史相关知识点总结

园林历史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园林的发展1. 古代园林的起源园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的夏代时期。

在古代,园林主要是供君王贵族们休憩和游玩的场所,受到了很高的重视。

2. 古代园林的风格古代园林的风格主要有汉代的汉园风格、唐代的唐园风格、宋代的宋园风格等。

每个时期的园林风格都有着独特的特点,汉园强调山水景色,唐园则注重花木树艺,宋园则更加注重景物的神韵和意境。

3. 古代园林的代表作古代园林的代表作有很多,比如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扬州的瘦西湖等。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景观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二、近现代园林的发展1. 近现代园林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园林艺术也发生了一些变革。

近现代的园林注重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创新,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 近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近现代园林设计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强调园林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同时,近现代园林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

3. 近现代园林的代表作近现代园林的代表作有着很多,比如上海的静安雕塑公园、杭州的西湖景区、北京的颐和园等。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美的景观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新典范。

三、园林的文化内涵1. 园林的文化内涵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仅是自然风景的展示场所,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园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风貌和风俗习惯,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

2. 园林的意境与艺术价值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建筑、栽培等手段营造出优美的景观。

在这些景观中,蕴含了丰富的意境和艺术价值,是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

3. 园林的社会功能园林不仅仅是供人游览的场所,更是社会文化交流和活动的场所。

在园林中,人们可以进行休闲娱乐、聚会交往、文化展演等各种活动,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园林的发展与未来趋势1. 园林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

中国史部分一、绪论部分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P3)《古兰经》伊甸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

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

(P4)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

(P4)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

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

(P6)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P6)中国古典园林分类: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

(P7)规模较小的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大的则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

(P8)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着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幽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前者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后者则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得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得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得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与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与自然保护区园林得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得起源此时期得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与现代城市公共园林得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得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得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得选择与开发方式得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得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与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得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得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与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得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与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得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得宅园,建制在皇城与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得风景优美得地方,或者远离都城得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得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得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得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中国园林发展知识点总结

中国园林发展知识点总结

中国园林发展知识点总结中国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中国园艺传统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而中国的园林艺术也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园林的形成、发展以及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园林发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园林的起源和发展1. 起源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据说是商朝时期的宫廷园林。

周代进一步发展了园林艺术,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开端。

周代的园林建设主要涉及宫廷和贵族园林。

2. 汉代园林汉代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代园林注重山水结合,首创了汉式园林的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后来的园林建设,并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

3. 唐代园林唐代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园林以宫廷园林和私家园林为主。

著名的园林艺术家如王维、孟浩然等,都在唐代留下了大量的诗歌,描绘了当时园林的风貌。

4. 宋代园林宋代园林注重自然山水的布局,强调园林的居住功能,且在园林造型上注重意境和意味的表达,为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

5. 明清园林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宫廷园林占据重要地位,私家园林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苏州园林、扬州园林、杭州园林等都成为了当时的知名园林代表,其中如拙政园、留园、寄山草堂等都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景点。

二、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1. 格局布局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四面山水,一统天下”,通过布局园中山水,形成天人合一的意境。

山水构成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核心,其格局布局主要体现在池塘、假山、亭台、廊延、楼阁等空间布置上。

2. 意境表达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注重意境的表达。

其设计理念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突出意境的表达,强调心灵上的愉悦和感受。

3. 艺术装饰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装饰以砖雕、木雕、石刻等为主,注重造型的艺术美感,同时注重与自然山水相融合,使园林建筑更加和谐。

4. 园林造景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布置假山、栽植花木、建设亭台,使得山水苍茫、鸟语花香,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景致。

古代园林的知识点总结

古代园林的知识点总结

古代园林的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园林的历史渊源古代园林起源于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达到鼎盛,之后梁唐以后进入了一段相对萧条的阶段,而后在宋代至明清两个朝代时期又得到了昌盛的发展。

由岳麓书院、潭西庵、瘦西湖三个园林起家的园林规模、风格、用途不断扩大,继而形成了家族、宗教、宫廷、市井等不同类型的古代园林。

综合来看,在古代园林的历史渊源方面,还应该涉及到园林的来源与形成、演变发展的基本过程、代表性的古代园林、不同朝代的古代园林及其特点等多个方面。

二、园林的设计理念古代园林的设计理念在于回归自然,以中国古典美学特点为主要特点,既有突出的观赏性与实用性,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主要包括对形式美、结构美、内涵美、功能美、神韵美、灵趣美、意境美等多方面的追求,以此体现古代园林的优美之处。

其设计要素在于坡地、水池、亭台、廊榭、假山、喷泉、花木、围墙、石阶、石桥等。

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园林主题,彰显其文化内涵,体现主人文化品位,通过园林设计,体现出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艺术加工,营造出意境深远的空间。

三、园林的设计手法古代园林的设计手法主要是以中轴线为主要布局手法,采用错落有致的布局方式,横平竖直相结合的美学原则,体现了中国的园林设计的特色。

园林的设计手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色彩的应用、厅堂的搭建、假山水景的营造、喷泉水系的设立等多种技法。

而每一种技法都是天工艺术的体现,一方面表现出对自然世界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古代园林设计的风格特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园林的文化内涵古代园林的文化内涵是其设计的源泉,它包括对自然的理解、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对宇宙和谐的追求、对人文精神的表现,对朴素情怀的诠释,对审美理想的追求等多种内容。

比如,湘园的伟大意蕴、景泰蓝花园的意境、拙政园的文学成就、颐和园的盛世风采、承德避暑山庄的宫廷特色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深厚内涵,展示了不同种类园林内在的风貌,表现了我国古代园林文化的丰富内容。

中国园林史考点梳理

中国园林史考点梳理

园林史复习中国园林史部分考点梳理第一章绪论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一、按园林基址:(一)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二)天然山水园:规模较小的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大的则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

二、按园林的隶属关系:(一)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1、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着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2、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建置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幽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3、离宫御苑:供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向联系着的政治中心。

同样建置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幽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二)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

1、宅园;2、游憩园;3、别墅园;4、别业;5、草堂(三)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第四节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总说)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

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该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突破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

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

帝国处于分裂状态。

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

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三、全盛期:隋、唐。

形成儒、道、释互补共尊,但儒家仍居正统地位。

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

帝国复归统一。

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四、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

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

市民文化的兴起为传统的封建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1.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2.文明人类早期对园林的理解:中国古代的瑶池和悬圃;基督教的伊甸园;佛教的极乐世界,伊斯兰教的天园。

3. 园林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四项工作: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

4.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分类: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小(0.5公顷以下)、中(0.5公顷—3公顷)、大型(3公顷以上);天然山水园分为山地园、山水园、水景园。

人工和天然山水园的区别:基址不同,人工多建于平地,以城镇内居多,天然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

《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5.园林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皇家园林:大内御苑,建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以内,紧邻皇居,便于日常临幸,西苑、慈宁宫花园和大明宫;行宫御苑,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尔游憩,静宜园和静明园和南苑;离宫御苑,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畅春园和避暑山庄和圆明园和颐和园。

私家园林:宅院和别墅园的游憩园。

寺观园林: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6.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皇家公苑,园林规模宏大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突起,寺庙园林兴盛三、全盛期(隋唐):写意山水园兴盛,私家园林开始发展四、成熟期(两宋元明清初)写意山水园,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处于兴盛时期。

五、成熟后期(清中末期):清末结束了中国古典园林史。

7.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有意识的对山水植物这些构景要素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中国园林史-复习

中国园林史-复习
ª比邻寺观而单独建的园林 ª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 ª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
北魏末年,北方佛寺达30000余所。 其中洛阳1000余所。
北方佛寺以洛阳永宁寺为最大。还 有嵩山南麓的嵩岳寺、嵩山幽谷中的少 林寺。
w 舍宅为寺: 南北朝盛行此风,后来唐代也盛行。 因此寺观园林与宅园在内容和规模上几乎
3、建筑:传统的木构建筑,无论在技术或艺术 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具有完整的梁架制度、斗 拱制度及规范化的装饰、装修。
4、园林 从仿写自然美到掌握自然美,由掌握到提
炼,进而把它典型化,使我国古典园林发展成 为写意山水园阶段。
观赏植物栽培在园艺技术方面有了很大进 步,培育出许多珍稀品种、移栽异地花卉。
w 第四,建筑:十六院
w 西苑不仅是复杂的艺术创作,也是庞大 的土木工程和绿化工程。它在规划设计 方面的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建成 标志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时期的到来。
第二节 唐代宫苑(公元618~907)
一、概述 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1、诗歌:仅据《全唐诗》所收录,诗人
达2200人,诗歌近五万余首。李白、杜 甫、白居易为最著名的三大诗人。 2、艺术:龙门石窟、莫高窟
中国园林史-复习
第一章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w 熟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w 熟悉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w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话的情趣、意境的蕴涵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照园林的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 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 天然山水园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主要有: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寺观园林
三、建康:
皇家园林30余处,环布于今日玄武 湖北、东、南三面。

考研园林史知识点总结

考研园林史知识点总结

考研园林史知识点总结一、园林史的起源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早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规划和建设园林。

在古代中国,园林建筑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诸如《寒山诗序》中的西园、汉代的汉园、唐代的隋园、宋代的别墅诸如汤显祖的秋瑾草堂及宋代的政府园林等等。

二、古代园林的特点古代园林在功能和形式上都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

其功能主要是供人们休闲娱乐,同时也可以用作举办宴会、演出等社交活动。

古代园林的形式大多是模仿自然景观,强调“以假乱真”的手法,比如山水、亭台、廊桥等景观元素在古代园林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三、近代园林的兴起近代园林的兴起主要是指18世纪以后,欧洲园艺在设计中逐渐融入了更多的工程科技和自然科学,晚年也加入了自然主义原则在中规划园林。

莱茵河畔的维尔茨堡等园林见证了这一时期的风格和规划的变化。

四、现代园林的发展20世纪以后,园林设计的理念和技术不断地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随着园林建筑的发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人權型园林建設已成为发展方向,现在的园林更加关注可持续性发展,生态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

五、园林史的研究方法园林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史料调查、文献研究,园林考古、古代园林遗址的调查与研究、园林建筑历史的调查与研究、园林艺术设计史的研究等。

总结一下上面的园林史知识,可以看到园林史的发展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包括原始的园林、古代园林、近代园林和现代园林。

对园林史的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园林学的发展历程,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继承园林文化遗产。

园林史是园林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它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知识观点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通过对园林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园林规划的理念与思想,为园林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经验。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整理资料汇编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整理资料汇编

一、名词解释1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

2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面称之为园、园亭、园野、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3寺观园林: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4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着皇居或居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的皇家园林。

如:北海琼华岛5行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的皇家园林。

如:香山静宜园6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或者远离都成的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避暑、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御苑相联系的政治中心的皇家园林。

如:承德避暑山庄7张南垣,名涟,生于明万历十五年,毕生从事叠山造园,他追求意境深远和形象真实的可入可游出发,主张以截取大山一角而让人联想大山整体形象的做法,开创了叠山艺术的一个新流派。

8张然;字陶庵,造园工匠,在北京城内建万柳堂,改建怡园,参与了重修西苑瀛台、新建玉泉山行宫以及畅春园的叠山等规划事宜。

9张南阳;字山人,他用绘画的手法堆叠园林假山,江南名园如上海潘允端的“豫园”,陈所蕴的“日涉园”,太仓王世贞的“弇园”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他堆叠假山的手法是传统的缩移摹拟真山整体形象的路数。

10计成:计成,字无否,著名的专业造园家,形成《园冶》以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

11《园冶》:明代成书,这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全书共分三卷。

第一卷包括“兴造论”一篇,“园说”四篇,第二卷专论栏杆,第三卷分论门窗、墙垣、铺地、掇(duo)山、造石、借景,。

兴造论泛论营园要旨,是全书的总纲。

园说共四篇。

论述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其细节。

计成认为好的园林评价的标准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计成提出两个规划设计的原则是:一、“景到随机”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前者意即园林造景要适应于园址的地貌和地形特点,并尽量发挥它的特长,避开他的短处;后者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人工创造的山水环境,必须予人以一种仿佛天造地设的感觉,而是建筑的配置必须从属协调于山水环境,不可喧宾夺主。

古建园林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建园林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建园林知识点总结大全古建园林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古代,园林不仅是皇家贵族进行娱乐的场所,也是文人雅士进行诗赋创作的源泉。

它们以精美的建筑、优美的景观和精湛的园艺工艺而著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1. 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园林起源于中国,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据史书记载,周王室有园囿之地,这些园囿可能就是最早的园林。

古代的园林多为皇家贵族和富商所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文人雅士的胜地。

唐代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高峰期,盛行着“寻幽觅胜”的园林观赏风气,形成了以人工山水为主题的“山水园林”。

2. 园林的设计原则古代园林注重设计合理、景观丰富、布局精致。

园林设计遵循“随山就势、取地造境、山水相生、自然明规”的原则。

园林中通常包括宫殿、亭台楼阁、山石水池、植物花卉等。

在设计布局上讲究坡陂起伏、曲径通幽、水声潺潺、花香四溢,力求展示自然美和人文情调。

3. 园林的建筑特点古代园林建筑以木结构、石雕、砖砌为主,以亭台楼阁、池塘水榭、回廊长廊为主要形式。

在建筑风格上,通过精美的彩绘、雕刻、榫卯结构等工艺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古典美学风格。

古建筑具有独特的美感和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情趣。

4. 园林的园艺装饰园林中园艺装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植物布置、花卉栽植、盆景摆设等。

古代园林重视花草树木的选择和植物组合,注重植物的色彩、形态、香味的搭配,以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景致。

此外,还注重水池设景、石子作景等手法,通过点缀、装点,使园林更富有灵气和生机。

5. 园林的文化内涵古代园林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而著称。

园林中的建筑、景观、园艺都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园林中隐含了许多道德教化、哲学思想、文学意蕴等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之一。

6. 历史名园中国古代名园众多,其中以苏州园林最为著名。

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格局、精美的布局、独特的造型而闻名于世。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1)园林生成期:商、周、秦、汉(2)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最早出现“园林”一词)(3)园林全盛期:隋唐(4)园林成熟期(一):宋园林成熟期(二):元明清初(5)园林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1.园林的定义: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结合建筑造型、小品艺术和动植物观赏,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类为主的游憩,居住环境。

2.研究园林史的意义:研究我国及国外各国园林的发生和发展及其特色,系统地总结园林经验,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便发展现代园林,使其为人类精神文明服务,更好地使人有美和艺术上的享受。

3.构成园林4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PS:植被:1)古典园林植物一律采用自然式种植,与园林风格保持一致,不必规范化,也无需行列式;2)更注重追求景观的深、奥、幽,因而植物配制有助于环境气氛的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3)按照植物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创造园林时序景观,是园林植物配植的一贯手法(春来看柳,踏雪赏梅,夏日荷蒲熏风,秋景桂香四溢=>直接利用树木花卉的生长规律来造景)PS:1).“理水”:包括对原有水体利用改造和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引泉蓄池;2).叠石假山:写意/相形~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公元前11世纪,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

“囿”是王室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其建置与帝王狩猎活动也有直接的关系,囿还兼有“游”的功能,其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其原初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后修筑高台、模拟圣天。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殷、周时代,已有园圃的经营。

园: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种菜的地方。

台、囿、园圃都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

2.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游,观)发展的社会因素是人们对大自然环境生态美的认识—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得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得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得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与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与自然保护区园林得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得起源此时期得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与现代城市公共园林得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得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得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得选择与开发方式得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得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与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得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得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与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得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与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得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得宅园,建制在皇城与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得风景优美得地方,或者远离都城得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得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得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得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中国古典园林史考试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考试总结

1.园林:以山石,水体,建筑,植物为题材,遵循美学原理与科学规律,建造的可供人们游憩和玩 赏的地域。

2・园林四要素:山水、地形、植物、建筑。

掇山,理水,植物造景,建筑经营。

囿:人们对一定的 3-地域用篱笆或墙加以范围,让天然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也可在其中空池筑台供帝王贵族狩猎游 乐。

4.写意山水园:受山水诗山水画的影响,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的活动,使园林融入诗情画意,造 5. 出山水园,隋唐时达到最盛。

6・“一池三山”:太液池蓬莱,瀛洲,方丈一池三山,其为创作池山的一种传统模式《园冶》:是 明末造园家计成通过园林的创作把实践屮丰富的经验结合传统进行总结,并提高到理论的一本专 著,是我国第一本专论园林艺术和创作的著作。

这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 计,施工及各种局部细部的综合性著作。

《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 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 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 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张涟以画意叠山,将山的形彖寓于山麓的意象之中的写意表现手法, 北京“三山五园”:1】玉泉山园静明园2】香山 5】万寿山 清漪园园林规划方式: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园林可分为:皇家 私家寺观陵寝和公共游览胜地。

家寺观。

9. 魏晋南北朝时期萌生出一种新的园林形态,山水园。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这一阶段,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分裂并未禁锢人们的思想诸家争鸣,彼此阐发。

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发展以很大的影响。

造园活动普及到民间,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与以满足作为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 享受为主,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并最终形成皇家、私家、寺观园林三大主流类型共同进 步的局面。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纲要
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 此时期园林特点: • ⑴ 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 ⑵园林规划设计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 ⑶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更注重发挥园林环境效益和
社会效益; • ⑷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 第四阶段:信息文明阶段 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外城-居住坊里和市集 皇城-衙署区 宫城-皇帝大朝和居住 • 南北中轴线:以宫城中轴线为长安城主轴线。 • 棋盘式格局:南北东西纵横的街道把外城分为108个坊和2个 市,坊用高墙封闭,市坊严格分开。 • 宫城以北为禁苑大兴苑,还包括了西内苑和东内苑,又称三 苑。
• 唐城三大内:太极宫又称“西内”,是皇帝听政和居住的 宫室。另外有“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相当于 另外两处“大内”。
有宅园、游憩园、别墅园
与皇家园林礼制有别,重在人文意境,体现园主 的世界 观
分类: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
苏州四大名园——拙政园 留园 狮子林 沧浪亭
江南四大名园——瞻园、拙政园、留园、寄畅园
• 寺观园林 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 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1.2.2 按园林基址选择和开发方式分
• (5)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出现,集中反映了这个时 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庄园别墅的田园风光、山居生活和隐逸情 调深刻影响后世文人园林的创作。
• (6)寺观园林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对风景名胜区的开 发起着主导作用。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
重点:掌握全盛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状况,主要园林作 品和主要成就。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指导材料
解读考试大纲 归纳核心知识 知识点逐一排查 建立系统的复习纲要

园林史复习整理资料全~

园林史复习整理资料全~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意境:意: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囿: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是中国园林的萌芽。

苑:建置在郊野山林地带的离宫别院,占地广、规模大,呈“苑”中有“宫”格局。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原功能: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山的象征)艮岳:是宋徽宗赵佶亲自参与设计和主持修建的。

艮岳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景龙门内6里,面积约为750水创作为主题,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

一池三山:是中国古代宫苑建筑中常见的规划形式,成为中国造园山水格局的典范。

通常表现为一片水域中布置三座岛屿。

“一池”指太液池;“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

曲水流觞:出自东晋会稽夏历的三月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

借景:中国园林的传统手法。

即为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

三山五园:位于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中,最为宏大壮丽的五座园林: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畅春园、圆明园。

三大御苑(大内、行宫、离宫):离宫御苑:建于远离京城的风景地带,供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行宫御苑:建在都城远效、近效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的地方;大内御苑:建在首都的宫城或皇城以内,供皇帝日常临幸游憩的地方。

枯山水:深邃的禅宗寺院。

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台地园:16世纪后半叶庭园多建在郊外的山坡上,构成若干台层,形成台地园圣苑:指为埃及法老参拜天地神灵而建筑的园林化的神庙,周围种植着茂密的树林以烘托神圣与神秘的色彩勒诺特尔式园林:它是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的一种反映,代表了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反映了绝对君权制度.这种风格具有宏伟壮丽、中轴突出、严谨对称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风靡欧洲各国100多年的一种造园样式,并影响到各国的城市建设.并且,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现代风景园林师从勒·诺特尔式园林中汲取营养,在现代社会创造新的风格.二、知识要点1、园林构成的四大要素及其相应的四项造园工作(手段)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造园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2、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1、囿:王室专门圈养禽兽的场所2、台: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3、园:种植树木的场地以上为三个源头,视为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型3、中国园林分类: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皇家园林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私家园林宅园、游憩园、别墅园•寺观园林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外的园林化环境•公共园林衙署园林、会馆园林、书院园林、祠堂园林以及茶楼酒肆的附属园林 3、按照布置形式•自然式•规则式4、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三个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5、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与世界上其它园林体系(西方、伊斯兰)相比较,它具有许多不同的个性,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6、艮岳的造园艺术成就有哪些?(从筑山、理水、建筑形式等方面进行论述)筑山:摹拟凤凰山(象征性做法),更重要的在于其独特构思和精心经营;置石: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尤其是太湖石的特置手法;理水:形成完整的水系,几乎包罗了内陆天体的全部形态,水系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姿态;植物配置:方式有孤植、丛植、混交,大量的则是成片栽培;园内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都是以植物之景为主题;建筑:包罗了当时全部建筑形式,布局绝大部分均从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其“点景”和“观景”的作用。

中国园林史复习知识点归纳

中国园林史复习知识点归纳

中国园林史复习知识点归纳绪论一、园林的定义:1、建筑学家童寯《江南园林志》:园之布局,虽度幻无尽,而其最简单的需要,完全含于園之内”2、造园学家陈植《长物志校注》:在建筑周围,布置景物,配植花木所构成的幽美环境,谓之“园林”。

亦称“园亭”、“园庭”或“林园”,即造园学上所称“庭园”。

3、陈从周《说园》: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中国大百科全书》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狩猎社会的园林:自然从属型社会第二阶段农业社会的园林:自然顺应型社会第三阶段工业社会的园林:自然征服型社会第四阶段现代社会的园林:将朝人类与自然处于共生关系的自然共生型社会发展,生物多样性将成为评价园林绿地的标准。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隶属关系分1)皇家园林:苑、宫苑、苑囿、御苑等2)私家园林:园亭、园地、池宫、山池、别业、山庄等3)寺观园林:佛寺、道观非主流园林:1)衙署园林、2)公馆园林、3)书园园林、4)茶楼酒肆、5)祠堂园林2、按地方风格:1)江南园林、2)北方园林、3)岭南园林3.按园林布置形式分:自然式、规则式4、按园林基址和开发方式分: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四、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①生成期:殷、周、秦、汉;②转折期:魏、晋、南北朝;③全盛期:隋、唐;④成熟前期:两宋;⑤成熟期:元明清。

五、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的情趣;4、意境的蕴涵。

园林生成期1、“囿”: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台”: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囿+台→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公元前11世纪,奴隶社会的殷末周初);“园圃”: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

2、“囿”: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狩猎所获禽兽的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园林史总结l 先秦时期的园林,已有了组成风景的设施:穿沼凿池,土山筑台,自然山水的造园风格初现霓端;l 另外此时的园林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囿了:构亭营桥,植花树木,园林的组成要素已具备。

秦汉园林之特点(1)秦汉的苑是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苑是继承了囿的狩猎传统,但主要内容已不仅是供狩猎,而是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并布置众多建筑群形成临朝、居住、游览等多功能结合的园林形式;同时汉代宫苑建设在雄伟豪壮的气魄中表现出完善的风貌,它在风景艺术设施上有了很大进步,对以后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秦汉不仅有成熟的帝王宫苑,而且已经有了私人性质的私家园林。

当时的皇家禁苑与私家园林的内容、形式,以及造园手法等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只是规模大小有所不同,造园的气派亦十分宏大,包罗万象,尽量显示豪华富有。

(3)汉代在造园技术上有了很大发展,营造工程浩大,宏伟的宫室建筑等等建造技术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开创了我国人工堆山的技术,挖池筑山,修渠筑堤,引水注池等山池之景的创作。

汉代的造山虽以土山为主,但已开始有叠石之作,造山追求似真山之佳,并为以后构筑假山石洞奠定了基础。

(4)汉代势力所及四面八方从各地搜集来大量树木,从关于上林苑中树木的记载来看,草木名称多达两千余种,数量确实惊人,在苑中栽植技术,从《三辅皇图》中得知,驰道种植松树,汉长安城内槐、榆大片栽植,宫中植树柳、竹、梨、梧桐、女贞、葡萄等,沟边植杨树,墓地植柏树,庭院池中种荷花,池边种柳树,“太液芙蓉末央柳”说明汉时已注意风景点上的植物配植。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特点l 魏晋南北朝历时369年的动乱时期,思想文化艺术活动十分活跃,中国山水园林艺术已形成独特的创作思想和方法,升华到较高的水平;在开发自然美的规律,创造环境美的技巧及陶冶人的个性美等方面均很大进步。

l 为隋唐宋时造园进入全盛期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私家、皇家、寺观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

(1)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之中,大内御苑居于都城的中轴线上成为城市中心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苑中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或者仅保留某象征的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2)私家园林出现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是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祟尚华丽,争奇斗富的倾向;另一种是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表现隐逸、山林泉石之怡性畅情的倾向,追求视觉景观的美的享受成为后世文人园林的先声。

(3)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领域,并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主导性作用。

(4)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园林发展史上一个承先启后的转折时期,自然式山水园林有了较大的发展,造园活动已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1.普遍吸收山水画的特色,以摹仿自然山水风景而再现于有限空间的造园手法,园林的规划由粗放转为较自觉细致的设计经营。

2.儒、道、佛、玄各种思想促进艺术领域里的开拓,文学、艺术上出现繁荣景象,特别是以描写自然风景的山水画,在表现技巧上都有了新的成就,给予园林创作很大影响;3.作为山水风景园主题内容的人工堆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

除了继承前代“一池三山”摹写神仙海岛的方法外,采用概括、再现山林意境的写意堆山法逐渐占主导地位。

(5)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的自然诸要素取得了密切的谐调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特点之中的---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已经初步形成了。

隋唐园林的特点一、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它作为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

因此,皇家园林在隋唐三大园林类型中的地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重要,出现了像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等这样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皇家气派是其内容、功能和艺术形象的综合而整体的审美感受。

它的形成与隋唐宫廷规制的完善,帝王园居活动的频繁和多样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标志着以皇权为核心的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繁荣。

二、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私家园林开始着意于刻画景物的典型性格,局部小品的细致处理已现倪端,从而通过山水景物诱发游赏者因画成景、以诗入园的联想活动,但意境的塑造还处于朦胧状态;此外,儒道佛的哲学思想合流融汇于少数知识分子的造园思想之中从而形成独特的园林观,为一部分私家园林的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宋、明文人园林兴盛的启蒙。

三、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

l 城市寺观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寺观园林亦相应地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l 郊野地带的宗教园林(包括独立建置的小园\庭院绿化和外围的园林化环境)与风景建筑在更高的层次上相结合,促成了山岳风景名胜区的普遍开发。

使寺观的园林把寺观本身由宗教活动的场所转化为点缀风景的手段,吸引香客和游客,促进原始型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

四、隋唐园林基本已形成完整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发扬了秦汉的大气磅礴的闳放风度,又在精致的艺术经营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另外,隋唐园林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影响遍及于亚洲汉文化圈内的广大地域。

l 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特点----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

虽然第四个特点----意境的涵蕴,尚处在朦胧的状态;l 当时的朝鲜日本全面吸收盛唐文化,其中也包括园林在内。

l 这个全盛局面继续发展到宋代,在两宋的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终于瓜熟蒂落,开始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时期。

文人园林的特点l 萌芽于唐代的文人园林,到宋代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的新兴潮流,占士流园林主导地位,同时还影响及于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l 前者着重生活之享受;后两者多少寓有魏晋南北朝以来一脉相承的隐逸思想的表现,属于文人园林风格的范畴。

l 首先,文人园林象山水画一样简约。

l 山水园林的简约格调不意味着简单单调,而是以少胜多、一以当十。

造园诸要素山形、水体、花木、建筑不追求品类繁富,不滥用设计技巧,也不过多地划分景域或景区。

所以,司马光的独乐园因其在“洛中诸园中最简素”而名重于时;同时,意境的创造在宋代文人园林中开始受到重视,除了以视觉景象的简约而留有余韵之外、还藉助于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致象外之旨。

l 文人园林大多雅致:官僚士大夫通过科举取得进身之阶,但出处进退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两宋时期朝廷内外党祸甚烈,波及面极广。

知识分子宦海浮沉、祸福莫测,“退亦忧,进亦忧”再加上社会的普遍忧患意识,闪而虽身居显位亦莫不忧心忡忡。

他们之中的一部分入既不甘心沉沦,那么,追求不同于流俗的高蹈、沉湎隐逸的雅趣便成为逃避现实的唯一的精神寄托。

,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诗/词/绘画等文学艺术上,园林艺术也有明显的反映。

l 文人园林用石盛行单块的“特置”石以“漏/透/瘦/皱”作为太湖石的选择和品评的标准亦始于宋代。

它们的抽象造型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体现了文人爱石的高雅情趣。

操守/哲人/君子/清高等的寓意,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脱俗的,孤芳自赏的情趣。

l 文人园林一般讲求疏朗:园内景物的数量不求其多,因而园林的整体性强,不流于琐碎。

园林筑山往往主山连绵,客山拱状而构成一体,且山势多平缓,不作故意的大起大伏,植物配置亦以大面积的丛植或群植成林为主,林间留出隙地,虚实相衬,于幽奥中见旷朗。

建筑的密度低,数量少,而且个体多于群体。

不见有游廊连接的描写,更没有以建筑而围合或划分景域的情况。

因此,就园林总体而言,虚处大于实处。

正由于造园诸要素特别是建筑布局之着眼于疏,园林景观乃益见其开朗。

l 宋代私园所具有的天然之趣表现在两方面: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

园林选址很重视因山就木、利用原始地貌,园内建筑更注意收纳,摄取园外之“借景”,使得园内园小两相结合而浑然一体。

文献中常提到园中多有高出于树梢的台,即为观赏园外借景而建置的。

l 文人园林在宋代的兴起促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继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升华。

宋代政治、经济、社会的特殊因素影响下,文人广泛参予造园活动,因此园林的诗情正是当代文人诗词风骨的复现,园林的意境与文人画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处,故而诗词,绘画之以园林作为描写对象的屡见不鲜这些足以说明文入画与文人园林的同步兴起,绝非偶然。

两宋时期造园的特点一,私家、皇家、寺观三大园林类型都已完全具备中国风景式园林的主要的特点;文人园林经唐代的启蒙,兴起于两宋,文人园林的兴起和极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已经达到成熟境地的标志。

二,这个时期,园林的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北宋大体上仍然沿袭隋唐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南宋文人画出现于画坛,导致人们的审美观倾向写意的画风,这种审美观也必然会浸润于园林创作尤其是文人园林的创作。

再加上诸如“小中见大”“须弥芥”,“壶中天地”之类的美学观念的影响,对写意园林的兴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皇家园林出现了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

这种倾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宋封建政治的一定程度的开明性和文化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宽容性。

四,由于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工商业繁荣,市民文化勃兴,市民园林亦随之而兴盛起来。

它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浸润于私家造园艺术,又出现文人园林的多种变体,民间遣园活动广泛普及,结合于各地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而产生各种地方风格的乡土园林,这些。

又导致民间的私家园林呈现为前所未有的百花争艳的局面。

五、佛教禅宗与儒学结合,文人禅锐之风,僧道的文人化等因素促成了寺观园林由世俗化更进一步地文人化,文人园林的风格也涵盖了绝大部分寺观的造园活动。

同时,寺观园林更多地发挥其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对于全国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的再度大开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宋代,随着佛教禅宗传入日本,中国的造园艺术继唐代以后再度影响日本,促成了盛极一时的禅宗园林,如枯山水、茶庭等的相继兴起。

元明清时期的造园特点元明清时期的造园尤其是康熙乾隆到清末,是中国历史由古代转入近,现代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全部发展历史的一个终结时期。

这个时期的园林继承了上代的传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封建文化“烂熟”的情况,也反映了末世的衰颓迹象。

这个时期的园林实物大部分完整保留下来,大多数都经过修整开放作为群众游览的场所。

因此 一般人所了解的“中国古典园林”其实就是成熟后期的中国园林。

根据以上的论述,对终结时期的造园活动情况作个小结。

一、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

其建设的规模,艺术的造诣都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地。

大型园林的总体规划、设计有许多创新,全面地引进江南民间的造园技艺,形成南北园林艺术的大融揉,为宫廷造园注入了新鲜血液,因而出现一些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