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判例法传统及其启示
古代中国判例法

古代中国判例法一、古代中国的“混合法”传统及其发展历史(一)古代中国的混合法传统长期以来,人们,包括很多法学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古代是一个崇尚制定法的国家,而对古代中国的判例法却不甚了解。
不过,历史告诉我们,古代中国除了有发达的成文法以外,还有发达的判例法。
有学者认为,在我国的古代,人们心目中的“法”远远不限于国家认可和审判活动确认的行为规范,那些在生活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客观行为准则也被纳入“法”的范畴,甚至成为最具权威的“法”。
正因如此,能够表述“法”这一社会现象或行为规范的文字也是多种多样的,譬如,法、刑、礼、律、范、辟、则、彝、度、制、典、事,等等1。
一言以蔽之,中国古代有着“混合法”的传统,即“成文法”与“判例法”的有机结合。
具体说来,“混合法”包括两层意思:在立法方面,历朝历代在可能的情况下按照正规程序制定和颁布成文法,而在无现成的成文法可依,或虽有成文法但却明显不合时宜的特定情况下,则通过司法渠道以创制判例法的形式实行局部立法;在司法方面,适用成文法与使用判例相结合,在时机成熟时,再通过立法把判例吸收进成文法中。
对此,曾任国民党政府司法部长多年的居正先生以前说过:“中国向来是判例法国家,甚似英美法制度”,在民法颁布之前,“支配人民生活的,几乎全赖判例”,“司法向来已经取得创造法律之权威”,“判例势力之伟大,实无可争辩”2。
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史方面用力甚勤并颇有建树的武树臣先生,则将从西周到春秋的时期称为“家本位判例法”时代,而将西汉到清末的两千年称为“国家本位混合法”时代3。
(二)古代中国判例法的发展历史从判例法的发展历史来看,汉以前是简单援引阶段,由汉迄唐是判例法的成熟阶段,至明清是判例法的发展阶段,其后是其衰落阶段。
以下对其作一简要介绍。
从舜时的“皋陶造律”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推断出中国古代的成文法起源于司法实践,律生于例,律是例的固定和升华。
中国古代判例集

中国古代判例集从秦、汉到宋、元、明、清,民国,有关婚姻、家庭、吏制、土地、产业、作奸犯科等案例,既有御览钦定,又有明吏断语,个别的还有当时鸿儒的批语。
是了解中华法律制度演变的一个窗口。
战国时期1.邓析被杀案此案发生于公元前509年。
邓析,郑国大夫,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
当时,郑国执政产产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封建化的改革,但为了维护贵族特权,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周礼”;邓析则反对礼治,要求“事断于法”。
邓析不满子产所铸刑书,私自编了一部更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成文法,把它刻在竹简上,故而叫“竹刑”。
他对法律很有研究,曾聚众讲学。
并充当“诉讼代理人”,《吕氏春秋·离谓》载:邓析“与民之有讼者约:大狱—衣,小狱襦ru音。
民之献衣襦而学讼者,不可胜数”。
在诉讼中,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并“持之有故。
合之成理”,打破旧专统,不以“周礼”为准.“以非为是.以是为非”。
在邓析的倡导和鼓吹下,当时郑国曾兴起—股革新浪潮,给新、老贵族的统治造成严重成胁.以至“郑国大乱,民口欢哗,”公元前501年,“驷喘(去口加吹右)(chuan 喘)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驷喘就是继子产、子大叔之后的郑国执政,他杀了邓析却不得不用邓析的竹刑。
2.孙膑刖足案此案发生于战国中期。
据《史记》载,孙膑,齐人,是军事家孙武的后代。
曾与魏将庞涓一起学兵法。
庞涓自以为才能不及孙膑,便暗中让人召孙膑到魏国。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孙膑被断足后方察觉庞涓的阴谋,遂设计逃出魏国,后计杀庞涓。
3.门扇不紧失粮案这是战国时秦国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案成例。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rRJ》载:“实官户扇下致,禾稼能出.廷行事赀一甲。
”即凡粮食仓房的门扇不紧密,导致谷物从里面漏出者。
按成例,罚有关人员相当—副铠甲的钱。
4.五人共盗案此案发生在战国时的秦国。
《陋虎地秦基竹简·法律答问》载:“夫、妻、子五人共盗.皆当刑城旦,今甲尽径告之,问甲当购几何?人购二两。
中国古代判例制度研究

中国古代判例制度研究一、中国古代“判例”的概念界定在中国古代,《抱朴子》记载:判例是一个经学概念而非法学概念,因此其显然不同于司法上可以适用的判例。
据考证:中国古代文献中并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判例一词,法律意义上的判例来自西方。
在西方判例法国家, 判例的定义:基于法院的判决而形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定,这种判定对以后的判决具有法律规范效力,能够作为法院判案的法律依据。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不存在法律意义的判例。
但目前为止学者并不赞成这一结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存在着法律意义上的判例。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载:判例指法院可以援引,并作为审理同类案件的法律依据的判决和裁定。
由于这一定义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基本上已成通说。
二、中国古代判例制度的发展历程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判例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 (先秦时期 )、发展阶段(汉唐时期)、完善阶段(宋元时期)、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一)先秦时期,乃判例制度产生的萌芽时期据考证夏商时代并没有明确的判例法的记载,但是商代在审判中出现了“有咎比于罚”,即对于犯罪,要按照以前对同类犯罪进行处罚的先例来进行处理。
西周时则继续沿用商朝的一些判例或习惯。
战国时期,随着中国古代第一部成文法典《法经》的问世,成文法的主导地位也逐渐确立。
但是判例法并未消失, 它对当时的成文法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秦代,司法实践中判案成例被广泛援用,廷行事或行事制度即是典型例证。
至此,中国古代的判例制度正式形成。
(二)汉唐时期,乃判例制度的不断丰富发展时期西汉时,出现了一种可以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被称为决事比。
西汉中期以后, 引经断狱之风盛行,司法官在遇到疑难案件而成文法律没有规定时,便求教于儒家经典中的古老判例、故事和原则进行裁判。
东汉和两晋时期,故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包括制书、诏诰,还包括先例和司法审判的案例。
此时,故事成为了一种与律令并行的成例。
隋唐时期, 成文法比较完备, 对例的限制较多。
从过去到现在中国的民法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

从过去到现在中国的民法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中国的法律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民法传统到现代法治精神的崭新发展,这一过程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沉淀和现代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法律发展,从古代的法治传统到当代的法治理念,以及这些传统如何影响和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一、古代中国的法律传统古代中国的法律传统根植于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
这一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了诸多法律文化元素,如礼仪、家族观念、道德伦理等。
这些传统构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组织和治理。
1. 儒家法治观念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这在古代法律中体现为尊重家长、孝道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强调君子行道,弘扬道德法治观念。
2. 家族观念与礼仪法律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更多地与家庭和家族有关。
家族观念和家族责任在古代法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维护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秩序。
礼仪法律规范了社交行为和仪式,以确保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遵守。
3. 德治思想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强调道德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依循道德规范,而不仅仅是法律规定。
这种德治思想体现了法律与道德的紧密关系,强调了社会和谐与规范的维护。
二、现代中国的法治精神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古代的法律传统逐渐融入了现代法治精神,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法律体系。
1. 民主法治原则现代中国法治体系以民主法治原则为基础,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和公平公正的原则。
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法律对所有公民平等适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 法律体系的建设现代中国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包括了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为社会提供了明确的规则和制度,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平竞争。
3.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现代中国法治精神体现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
法律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工具,政府决策和行为受到法律的制约,依法行政成为基本原则。
试论中国古代法制在法律体系及立法技巧、法律内容、司法制度值得今天借鉴的经验教训

试论中国古代法制在法律体系及立法技巧、法律内容、司法制度值得今天借鉴的经验教训摘要: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特征,在世界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征,了解其内容,理解其实质,进行比较借鉴,正是为了继承中华法系成文法传统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合理元素,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关键字:古代法制现代法律法律体系立法技巧法律内容司法制度借鉴正文: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特征,在世界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建设当代中国的法治社会,离不开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也离不开借鉴我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经验,要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合理因素,这不仅是因为传统法律文化已内化为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一部分,而且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传统法律文化都有值得我们汲取的法治资源,需要我们认真地挖掘、辨析和总结。
一、法律体系方面对现代法律的参考价值法顺人心,法随时变,是法律发展的一种规律。
社会发展无止境,法律发展和完善也没有止境。
古今中外的法制史告诉我们,法律体系形成的时间一般不太长,有可量化的年头,而法律体系完善的时间往往很长。
以我国的明朝为例,明太祖于洪武四年(1371年)修成《大明集礼》,洪武三十年(1397年)颁行《大明律》,同时颁布的还有《大诰》三编。
之后又陆续颁发并修订各类《集要》、《录》、《律》、《诰》等法律文书典律,且定下“祖制”:“群臣有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
”故明代法律体系的完善只能在律诰之外寻求其他形式,这就是不断地修例。
后明朝各代不断完善修改法律法规,最终形成“以例辅律、律例并行”的法律体系。
可见,明代法律体系在洪武三十年基本形成,耗时不过三十年,然而完善的过程却历时近两百年,贯穿明朝全过程。
①完善法律体系的时期是攻坚克难型立法时期;法律体系的完善是与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相一致、相始终的;法律体系的完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现行法律的过程。
比较法对认识看待中国法律的启示

众所周知,中国法律深受大陆法系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法律渊源、法律形式、法律编纂、法律解释、司法组织及审判制度方面。
我主要讲的是法律渊源方面的制定法方面。
(一)法律渊源。
1.中国制定法法律渊源的必然性。
中国的法律渊源主要是制定法,是由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传统造就的特殊法源思维方式造成的。
主要表现:⑴从历史上,中华法系的主流是以制定法为法的主要形式,令、格、敕、例都是低一级的法的形式。
尽管在历史有过以例破律、律例合一,只不过是一种例外而已。
⑵从中国法律形式受外来法律形式影响来看,主要是以日本法、德国法为模式。
而这两者是大陆法系,而大陆法系是以制定法为其主要形式的。
大陆法系把制定法作为主要法律形式与中国固有的法律思想相吻合,易被中国人所接受。
⑶解放后,中国的政治态度受苏联的影响,法制建设多以苏联为楷模,而苏联的法律形式也主要是制定法。
(4)从理论上讲,新中国的诞生,中华民族以独立的民族国家形式在世界出现,必然强调国家主权及国家权威,废除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头上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是新中国的政权性质与旧社会的根本对立。
因此,需要制定法巩固国家政权,制定法便成为我国的主要法律渊源形式。
⒉中国制定法法律渊源模式的主要弊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不断地复杂化,使制定法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制定法的调整和社会需要之间产生了许多矛盾,这集中地体现出制定法法律渊源的主要弊端,主要表现在:⑴法律效力的滞后性与社会关系的相对超前性产生了矛盾。
因为制定法的形成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即起草、审议、讨论、通过、公布等环节,其效力始于公布之日或者之后的若干之日。
这时社会社会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是巨大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是制定法所无法预见的。
另外,制定法是对以前法律实践活动的阶段性的总结,又是针对未来生活规范的预选设计,也不可能包括所有的现象,更不可能未卜先知。
因此,制定法对其制定后出现的新情况就失去了相当的针对性,制定法当然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中国古代判例制度的演变与基本特征

作者简介:杨思斌(1967-),男,汉族,安徽金寨人,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¹ 5尚书#盘庚6。
º 武树臣:5中国传统法律文化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 5尚书#康诰6。
¼ 5尚书#召诰6。
½ 5荀子#君道6。
¾ 沈国峰:5论判例法在我国古代法律渊源中的地位6,载5法学评论61986年第6期。
中国古代判例制度的演变与基本特征On Basic Characteristics&Exchanges O f Ancient Ch i n as 'Case Syste m s杨思斌(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 天津 300134)内容提要:中国古代判例制度经历萌生、发展嬗变、成熟、完善四个阶段。
重视判例的整理与汇编,但与英美法系上的判例法有显著区别,是中国古代判例制度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形成的特色。
立足于传统判例的本土资源,坚持以成文法为主,判例为辅的发展路径,完善现行的判例制度是我们可以从传统判例制度历史演变中获得的启示。
关键词:判例制度 成文法 本土资源在中国古代社会,判例制度一直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判例制度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成文法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华法系的特色之一。
梳理古代判例制度的演变轨迹,总结其基本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华法系的特点;借鉴古代判例法中的合理因素,对于当代中国判例制度的合理建构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古代判例制度演变的基本轨迹(一)萌生阶段(夏至秦)夏商时代,没有明确的判例法的记载。
但是,随着法律实践的反复进行,神权法的权威开始发生动摇,商代司法官在审判中实行/有咎比于罚0¹的原则,即对于犯罪,要按照以前对同类犯罪进行处罚的先例来进行处理。
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判例和故事º。
虽然这些判例和故事仍带有很大的神明裁判的色彩,但它意味着判例这一新事物在古老的中国大地开始萌生。
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其法律制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律疏议是唐代最重要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唐律疏议中的一则“杖责免死案”为例,探讨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
二、案件概述某年,河南省某县发生一起命案。
甲因与乙有仇,遂趁乙醉酒之际,用木棍将乙打死。
甲在被捕后,供认不讳。
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甲的行为构成谋杀,应判处死刑。
然而,在审理过程中,甲的家属提出甲年幼无知,且家境贫寒,请求皇帝免死。
皇帝考虑到甲的实际情况,决定免其死刑,但要求甲受到杖责。
三、案件分析1. 法律依据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谋杀罪属于死刑范畴,但法律也规定了免死制度。
唐律疏议中提到:“若谋杀已伤人,虽未杀,杖一百,徒三年;若未伤人,杖八十,徒三年。
”这表明,谋杀罪在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可以杖责免死。
2. 免死制度唐律疏议中的免死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古代,由于法律观念的局限性,许多罪行都被判处死刑。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皇帝往往会根据罪犯的实际情况进行赦免。
这种免死制度既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又体现了对罪犯的关怀。
3. 杖责免死案的意义杖责免死案反映了唐代法律的人情味。
在唐代,法律制度日趋完善,但仍保留了一定的人情因素。
皇帝在审理案件时,会考虑到罪犯的实际情况,如年龄、家境等,给予一定的宽恕。
这种做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
四、结论唐律疏议中的“杖责免死案”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传统。
一方面,法律制度日趋完善,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免死制度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关注罪犯的实际情况。
这一案例对后世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杖责免死案是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反映了唐代法律的严谨与人情味。
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第2篇一、背景介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其法律制度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律事件案例古代(3篇)

第1篇一、背景在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尚未完善,民间纠纷多依靠地方官府或家族长辈裁决。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借贷、买卖等经济活动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法律纠纷。
本文将通过对一则古代“字据风波”的解析,揭示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和民间纠纷解决方式。
二、案例简介公元9世纪,我国某地发生了一起因字据引起的纠纷。
甲乙两家相邻,甲家因盖房需要,向乙家借款五百两银子。
甲乙双方约定,甲家在盖房完成后,分三年还清借款。
为保障双方权益,甲乙两家共同立下一份字据,由甲家担保人丙家作保。
然而,甲家盖房后,因经营不善,无力偿还借款。
乙家遂向丙家追讨,丙家则以字据中未明确注明还款日期为由拒绝承担责任。
乙家无奈,将甲、乙、丙三家告上官府。
三、案件审理官府受理此案后,对甲、乙、丙三家进行了审理。
以下是审理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1. 调查事实官府首先调查了甲、乙、丙三家之间的借贷关系,确认甲家确实向乙家借款,并立有字据。
2. 分析证据官府对字据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字据中确实未注明还款日期。
但官府认为,字据中已明确约定甲家分三年还清借款,且丙家作为担保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判决结果官府最终判决,甲家应在原借款的基础上,分三年还清乙家借款;丙家作为担保人,应承担连带责任,与甲家共同偿还乙家借款。
四、案例分析1. 古代法律制度特点(1)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古代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礼法并施,注重道德教化。
(2)地方官府审理为主。
古代法律制度中,地方官府是主要的司法机构,负责审理民间纠纷。
(3)注重证据。
古代法律制度强调证据的重要性,对案件审理过程中获取的证据进行严格审查。
2. 案例启示(1)字据的重要性。
字据是古代民间借贷、买卖等经济活动中重要的法律依据,双方应认真履行字据中的约定。
(2)担保责任。
担保人在担保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避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3)官府的权威。
地方官府在审理民间纠纷时,应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维护社会稳定。
唐宋时期判例的适用及其历史意义

唐宋时期判例的适用及其历史意义唐代在中国判例发展史上首次正式使用“例”来替代汉代以来作为判例的“比”。
唐之《法例》所载案例,是中央司法机关灵活运用法律原则,将之适用于疑难案例而予以裁定的判例。
进入宋代以后,判例的适用日益普及。
判例的适用通常发生在常法无合适条款可以引用的情况下。
唐代出现的例,以及入宋以后大量修纂和适用的例,都带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即例被当作先例来引用,成为司法审判的法律依据。
判例的适用,对于弥补常法的不足,提高司法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宋判例的制定和适用,也影响了后来明清时期法律体系的架构。
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判例的广泛适用。
作为判例之“例”名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唐高宗时编撰的《法例》。
关于《法例》,日本学者泷川政次郎曾撰有《(令集解)所见唐代法律文书》,是较早研究唐代例的学者。
嗣后池田温又有续论,撰有《唐代(法例)小考》,为研究唐代的例做了开拓性工作。
唐宋时期是例发展的重要阶段。
本文试在前贤研究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例作进一步的梳理。
一、唐代的判例《旧唐书》卷50《刑法志》载:先是详刑少卿赵仁本撰《法例》三卷,引以断狱,时议亦为折衷。
后高宗览之,以为烦文不便,因谓侍臣曰:“律令格式,天下通规,非朕庸虚所能创制。
并是武德之际,贞观已来,或取定宸衷,参详众议,条章备举,轨躅昭然,临事遵行,自不能尽。
何为更须作例,致使触绪多疑。
计此因循,非适今日,速宜改辙,不得更然。
”自是,《法例》遂废不用。
详刑少卿,即大理寺少卿。
赵仁本所撰《法例》,与其后出现的张鷺《龙筋风髓判》、白居易百道判之类的判词不同。
据此段史料所言,赵仁本所撰《法例》,用于大理寺判案断狱。
通过断狱的实践,此《法例》在当时颇为人们所肯定。
然而,高宗从另一角度——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出发,反对使用《法例》。
当时正是唐朝律令体系日臻完备之际,司法效率较高,高宗自然不愿意变更高祖、太宗创立的法律体系。
赵仁本所撰《法例》究竟是部什么性质的法典,由于此典已亡佚,详情不清楚,所幸日本古文献《令集解》保留有两条《法例》佚文。
中国古代的秉公执法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对当代司法实践的指导意义
古代秉公执法思想对当代司法 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 助于提高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
。
古代执法注重调解和协商,对 当代民事诉讼和调解制度的完
善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古代执法注重对法律条文的正 确理解和适用,对当代司法实 践中的法律解释和适用具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
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贡献
秉公执法,不畏权贵
包拯以公正著称,他曾弹劾亲侄子包勉,以维护法律的公正和权 威。
注重证据,慎用刑罚
包拯在审理案件时,非常注重证据和细节,避免冤假错案。
强调教化,改造罪犯
包拯认为教化可以改造罪犯,因此他主张对罪犯进行教育,帮助 他们改过自新。
案例二:海瑞的清廉形象
1 2
清廉自守,不畏强权
海瑞以清廉著称,他拒绝接受贿赂,不畏强权 。
古代秉公执法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当代社会 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古代执法注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不公,促进社 会和谐稳定。
古代执法注重对法律教育和普及的重视,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 素养,增强社会的法治观念。05中国古代秉公Fra bibliotek法的案例 分析
案例一:包拯的公正审理
判断。
重视调解与和解
古代秉公执法也强调调解与和解。在 审理案件时,法官通常会尽力调解双 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通过协商和妥
协达成和解。
通过调解与和解解决争端,不仅可以 减轻法院的工作负担,还可以减少社 会矛盾和冲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
秉公执法要求法官在调解过程中保持 公正和中立,尊重双方当事人的意愿 和权利,同时积极引导他们达成合理
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法律体系
中国古代判例法

中国古代判例法中国古代判例法,又称为例刑法或刑律,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一种重要法律形式。
判例法指的是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参考先前类似案例的判决结果,来确定当前案件的判决依据和刑罚决定。
这种法律形式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公平的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判例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早在《周礼·春官官人·大司宪》中,就提到了“定衢曰臣大司宪” ,即大臣负责行政司法,并参考过去案例进行判决。
而在《礼记·礼器法》中也有详细的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判例法制度。
随着历史的发展,判例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判例法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司法公正公平:判例法可以确保法官在进行判决时不偏不倚,维护了司法公正公平的原则。
通过参考过去案件的判决结果,法官可以更加客观地进行判断和决策,避免了主观的个人偏见对判决结果的影响。
2. 确定刑罚的标准:判例法在确定刑罚的标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法律对于犯罪行为会有相应的刑罚规定,但是具体的刑罚幅度并不明确。
判例法通过参考过去案例,可以确定具体犯罪行为所应受到的刑罚幅度,从而给予犯罪分子应有的惩罚。
3. 统一司法裁判:判例法可以统一司法裁判的结果,避免各个法官在判决同一类案件时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通过参考过去案例,可以确保判决结果的一致性,维护了司法裁判的统一性。
然而,中国古代判例法也有一些限制和缺陷。
首先,中国古代判例法在适用范围上存在局限性,因为判例法主要依赖于特定案例,而不是一般原则。
这使得判例法很难适用于新兴的犯罪行为或情况。
其次,判例法的适用也容易受到法官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判决结果不一致或不公正。
最后,判例法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判例法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
总之,中国古代判例法在维护司法公正公平、确定刑罚标准和统一司法裁判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判例法”及相关概念考论

中国古代“判例法”及相关概念考论胡兴东【摘要】It is a very complex issue that the sources of law in ancient Chinese case law because the concepts with a lot of case law in ancient Chinese,and the concepts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same concept at different times is not the same.There are different names in different dynasties,for example,the judicial case in Qin Dynasty;the Precedent work in the Han Dynasty,etc.The meaning of different concepts for analysis,allowing the scholars to recognize that the relevant features of the case law are conducive to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ancient legal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s.%中国古代法律渊源中判例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中国古代与判例法有关的概念很多,且各概念之间有不同含义,同一概念不同时期含义也不相同。
中国古代与判例有关的概念有秦朝廷行事、汉朝决事比、晋朝的故事、唐朝的法例、宋元两朝的断例、明朝的事例、清朝的通行等。
此外还有案例、判牍、例与判例等不同概念。
对不同概念含义进行分析,能让学界认清中国古代判例法的相关特征,有利于学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法律的特征及运作机制。
春秋决狱的影响及启示 -毕业论文

【标题】春秋决狱的影响及启示【作者】周健【关键词】春秋决狱基本原则历史意义司法启示【指导老师】易彪【专业】历史【正文】“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有重要影响的断案方式。
它是在西汉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后来又有了发展,到唐代由于与法律相融合而最终结束。
在它的推行过程中对当时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不仅有积极的影响,也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可避免的有带有了消极的影响。
但从它的产生、发展、结束的整个历史来看积极影响应该是主要的,而且对现代司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推行春秋决狱的历史背景汉王朝建立以后,面临着刚刚建立政权,社会生产被战争严重破坏、经济凋敝、国库枯竭的局面。
为了巩固胜利、发展生产,汉统治者吸取秦暴政亡国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策略,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缓和社会矛盾。
经过“文景之治”等几十年的发展,汉王朝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政权得以巩固。
随着“无为而治”的推行,也使得各诸侯王国和地方豪强的财力得到积累,实力不断增强,竭力想要摆脱中央的控制;边疆地区,匈奴频频入侵,“无为而治”的策略很难适应新的形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维护封建大一统和专制王权的儒学,法律指导思想开始变化,春秋决狱制度就在此时产生。
当然儒家思想的复兴对“春秋决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儒家思想主张德治,以道德礼仪教化万民。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同时反对严刑重法,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搁。
”[2]其实这些充满仁爱的人道主义色彩的政治思想在诸侯混战的春秋战国时代所遭遇的是处处碰壁,但却迎合了汉朝天下一统,民心安定的时代需要。
所以汉代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礼仪规范在这时已上升为最高行为规范,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司法领域也渗透了儒家的思想理念,出现了春秋决狱这种断案形式。
就其概念来讲,“春秋决狱”就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
从古至今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古代法律案例1. 《汉谟拉比法典》案例《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其中有一个著名的案例:案例:一奴隶主因怀疑自己的奴隶偷窃,对其进行了拷打,导致奴隶死亡。
根据《汉谟拉比法典》的规定,奴隶主应当受到严厉的惩罚。
判决:奴隶主被判处死刑,并赔偿奴隶主的财产损失。
这个案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奴隶权益的重视,以及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2. 《秦律》案例《秦律》是秦国颁布的一部法典,以严刑峻法著称。
其中有一个案例:案例:一名士兵在战场上逃亡,被捕获后,根据《秦律》的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应当受到严厉的惩罚。
判决:士兵被处死刑,家属被流放。
这个案例体现了古代法律对军纪的重视,以及法律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作用。
二、中世纪法律案例1. 《罗马法》案例《罗马法》是古罗马时期的一部法典,对后世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有一个著名的案例:案例:一名罗马公民在海上遭遇海难,船只沉没,他逃到了一个岛屿上。
根据《罗马法》的规定,他应当被视为海盗,并受到惩罚。
判决:这名公民被判处死刑。
这个案例反映了古代法律对海上秩序的维护,以及法律在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2. 《十二铜表法》案例《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时期的一部法典,对后世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有一个案例:案例:一名罗马公民与邻居发生争执,导致邻居受伤。
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受伤者有权要求赔偿。
判决:被告被判决赔偿原告的医疗费用。
这个案例体现了古代法律对个人权益的保障,以及法律在解决民事纠纷方面的作用。
三、近现代法律案例1.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独立宣言》案例案例: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签署了一系列法案,侵犯了美洲殖民地的权益。
美国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布独立。
判决:美国独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在推动国家独立和民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 《美国宪法》案例案例:美国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旨在防止权力过度集中。
古代立法机制对于当今中国立法的启示

判例法是宗法贵族政体的产物。法官与其他官吏一样都是世袭 “ 观念的支配下 , 照父兄先辈 的故 按 作用 的程度 , 比以往 有很大 的进 步 ; 肉刑之类 的立 法不复存在 ,、 的。在敬宗孝 祖 、帅型先考 ” 人道主义在立法中 日渐得 到体 现 , 一般都不存在野蛮 、 残酷 的立 事办 , 是最 自然不过 的事情 。于是便形成 了“ 遵循先例” 的原则。 法 内容。人们常说 “ 法律无情” 笔者认为 , , 这应该分阶段而 言更 准确 , 现代 中国立法应该是在 立法 中充分体现 了对弱 势群体 的 当时的审判方式是 “ 议事 以制 , 不为 刑辟 ” “ 事制刑 , 、临 不豫设 法”判例是立法 的产物 , , 又是 司法 的结 果。判 例法产 生的社会 条件 是 : 会 上存 在 着 普遍 公 认 的 法律 原 则 , 社 这在 当 时就 是 “ ; 礼” 有一批善于在司法 中立法 的高水平法 官 ; 外 , 另 还有一个 允许法官独立进行立法 司法活动 的政治 法制环境 , 即宗法贵族 政体 。礼是法 、 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 , 正是礼为法官的灵活司法 提供 了法律依据 。而在 宗法贵族政 体下 , 贵族与 生俱来 的身份 因为得到神权和』 缘意识 的确认而带 有无 上尊严 , l f L 从而使 贵族 个 人 的品 行 、 恶 、 止 、 行 无 不 带 有 政 治 性 和 权 威 性 。 贵族 好 举 言 个人人格 的巨大政 治效 应使 得贵族 们 非常 重视个 人 品行 的修 养。判例法在我国产生和发展 的更为重 要 的原 因还在 于其 “ 实 用” , 性 即在整个封建社会 , 大凡在无 成文法 或成 文法不宜 于实 用之际 , 优秀 的法官便会根 据时代 的需要 , 他们 或则宣扬 “ 议事 以制” 的合理性 , 或则强调“ 的主观 能动性 , 人” 或则论 证判例 的 重要价值 , 或则一言不发 , 把判例结集 印行。从汉 代的董 仲舒到 民国政 府的法官们 , 他们都没有片面地推崇成文法 , 而是立足 于 人类 前行的历史 之上 , 勇敢地从传统习俗 中寻找法源。 “ 讼是一国政治 的晴雨 表” 法 院或法 官在 诉讼 中的地位 诉 , 与作用 同司法在该 国经济社会 中的基本作用 的定 位有关 。古代 法官 的这种世袭制 , 当今社会 法官 的任用也产 生 了不 良的影 对 响。加快法 官职业化 的步伐 , 大力提 高法官 素质。要严格执 行
本科历史专业的论文开题报告

本科历史专业的论文开题报告下面是为大家的一篇以《浅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为例的范文,供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当代,判例不是我国法律的渊源,但在司法实践中,判例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迅速开展的过程中,新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成文法自身的缺陷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对判例法进展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中国当代法制建立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制约,而中国古代法律具有鲜明的判例法传统。
在这种背景下,考察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够为当代法制建立提供有益借鉴。
研究我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形式的演变,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判例存在的原因、条件及价值,进而加深对于中国古代法律的特征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制建立的影响,并从判例法角度为当代法制建立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国法律史学界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的讨论与研究是多角度的,学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对该问题进展了论述:中国古代判例的存在形式、效力及开展演变情况;判例与制定法的关系;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对当代法制建立的启示。
总体上看,学术界就该问题进展专项研究的论着较少,往往是在论述其他相关问题时间接有所涉及;研究某一详细朝代中判例的论着比较多,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论着比较少;虽然对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作了一定解释,但切入点比较陈旧,原因分析比较浅薄;研究方法多拘泥于历史分析法,缺乏将中国古代的判例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进展比较性研究的成果;关于古代判例法对当代法制建立的影响也缺乏辩证的分析,也未能提出更多的建立性意见。
1、根本思路笔者将依据古籍资料,从中国古代法律中所存在的判例入手,阐述其开展历程,分析出其存在原因,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价值,进而总结出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在其整个开展过程中所表达出的特征。
而后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判例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对当代法制建立的影响及启示。
浅谈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

浅谈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封建社会,随着历史的推移,古代法律文化传统不断地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律”,律是古代中国传统法律的一种形式。
律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成为具有完整体系和丰富内容的法律制度。
律制度的涵盖面很广,其规定不仅涉及到刑事、民事、行政等多个领域,还规定了各类罪行的刑赏、责任范围、法官职权等,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中,还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法律学家和法学家,他们的贡献在中国法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贾似道和钱穆两位先生。
他们在古代社会中的贡献不仅仅是提出了律法的概念和体系,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法治的理念和理论的阐述,对于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此之外,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中,还有许多重要的法律经典,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宝律》、《唐律疏义》等。
这些法律经典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定下了许多基本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同时也为后来的法律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和依据。
总之,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遗产。
通过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研究,对于加强现代社会法制建设,推动法治文化进步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判例法与制定法的比较浅述中国借鉴判例制度的相关思考

判例法与制定法的比较浅述中国借鉴判例制度的相关思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判例法与制定法之间的比较,并针对中国借鉴判例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我们将对判例法和制定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作用进行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法律制度的本质差异。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判例法制度在各国实践中的运作机制及其优缺点,为中国借鉴判例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
接着,本文将重点关注中国法律体系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探讨借鉴判例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我们将从中国的法律传统、司法实践以及法律改革的需求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揭示判例法制度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潜在作用和价值。
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国如何借鉴判例制度的建议和思考。
我们将从制度设计、司法实践、法律教育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中国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为推动中国法律制度的进步和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二、判例法与制定法的比较判例法与制定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两大支柱,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判例法,又称案例法,主要基于法官对具体案件的裁决,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判例,进而为后来的类似案件提供法律指导。
而制定法则是通过立法机构制定的成文法律,具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和规定。
判例法强调法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法官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结合先前的判例和法律原则,进行推理和裁决。
这种灵活性使得判例法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于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同时,判例法也注重法律的公正性和平等性,通过判例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公众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法律预期。
相比之下,制定法则更加注重法律的稳定性和明确性。
制定法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为公众提供了清晰的行为准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制定法还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避免了因地域差异而导致的法律冲突。
然而,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判例法传统及其启示周成泓[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判例法传统,其产生原因有三,即经验哲学、贵族精神以及实用主义。
由于我国盲目地引进大陆法系的成文法制度,造成了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失落。
其解决方法就是实现法律形式与时代哲学的重新统一,引进判例法。
一、古代中国的“混合法”传统及其发展历史(一)古代中国的混合法传统长期以来,人们,包括许多法学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古代是一个崇尚制定法的国家,而对古代中国的判例法却不甚了解。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古代中国除了有发达的成文法以外,还有发达的判例法。
有学者认为,在我国的古代,人们心目中的“法”远远不限于国家认可和审判活动确认的行为规范,那些在生活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客观行为准则也被纳入“法”的范畴,甚至成为最具权威的“法”。
正因如此,能够表述“法”这一社会现象或行为规范的文字也是多种多样的,譬如,法、刑、礼、律、范、辟、则、彝、度、制、典、事,等等[1] 混合法”时代[3]。
⋅家本位⋅判例法”时代,而将西汉到清末的两千年称为“国⋅。
一言以蔽之,中国古代有着“混合法”的传统,即“成文法”与“判例法”的有机结合。
具体说来,“混合法”包括两层意思:在立法方面,历朝历代在可能的情况下按照正规程序制定和颁布成文法,而在无现成的成文法可依,或虽有成文法但却明显不合时宜的特定情况下,则通过司法渠道以创制判例法的形式实行局部立法;在司法方面,适用成文法与使用判例相结合,在时机成熟时,再通过立法把判例吸收进成文法中。
对此,曾任国民党政府司法部长多年的居正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向来是判例法国家,甚似英美法制度”,在民法颁布之前,“支配人民生活的,几乎全赖判例”,“司法向来已经取得创造法律之权威”,“判例势力之伟大,实无可争辩”[2]。
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史方面用力甚勤并颇有建树的武树臣先生,则将从西周到春秋的时期称为“家本位(二)古代中国判例法的发展历史从判例法的发展历史来看,汉以前是简单援引阶段,由汉迄唐是判例法的成熟阶段,至明清是判例法的发展阶段,其后是其衰落阶段。
以下对其作一简要介绍。
从舜时的“皋陶造律”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推断出中国古代的成文法起源于司法实践,律生于例,律是例的固定和升华。
春秋时期,晋国叔向抨击郑国子产“铸刑书”时所说的“昔先王议事以制”中的“制”即指沿袭已久的习俗、故事或成例。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封建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封建统治者们纷纷颁行了成文法,判例法从主要法律渊源退居次要地位,但它仍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
大司寇》载:“若今律,其有断事,皆依旧事断之,其无条,取比类以决之,故云决事比”。
“决事比”与秦朝的“廷行事”相类似。
不过,其种类更多,应用更广。
汉朝的比分为决事比、死罪决事比和辞讼比三类。
据史书记载,汉代可以作比附的案例十分繁多。
⋅秋官⋅秦朝司吏断狱时,除律以外,可以适用“廷行事”,即以判案成例作为判案依据。
汉承秦制,规定凡律无正条者,比附以为罪。
《周礼晋“改旧律为刑名法例”。
自此,例与法联系起来。
北齐“集罪例以为刑名冠于篇首”,称为名例律。
唐朝是我国封建法制成熟与定型时期,法制比较完备,在司法实践中,虽允许法律无明文规定时比照成例断案,但控制较严,并且注意以成文法规范判例法,以免引例破敕、以例害律。
宋初颇重律、敕。
神宗即位以后,实行变法图强,法律形式也发生变化,不仅编敕地位提高,而且例也得到发展,“法所不载,然后用例”。
宋代的例有两种,一为断例,即审判案件的成例,另一为指挥,即尚书省及各部等官署下达的指令。
高宗南渡以后,由于刑典的散佚,例的地位更趋重要。
宋代各朝皇帝都有编例之举,其中较为重要的有《绍兴刑民疑难断例》、《乾道新编特旨断例》、《开禧刑民断例》等。
至于指挥,就更是浩繁,仅是南宋宁宗年间就达数万件之多。
元朝的法律体系是一个集辽蒙古法、汉法、回回法在内的多元联合体。
其法律统一的方式就是在继承本民族法律传统的基础上,有条件地吸收前朝的立法经验,将一些在审判中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判例经国家机关认可,并通过特定的立法程序加以分类汇编,成为统一的法律规范——“断例”,它是成文法与判例法的有机结合。
明代仍然采用以例断案的传统。
明朝的“例”主要是刑部针对具体案件做出的判决,并经皇帝以上谕的形式批准,使其具有法律规范的性质。
因案生例的原则自此确立并盛行起来。
明中后期的《问刑条例》将例提高到与律同等的地位,“以例辅律”、“以例补律”,律是正文,例是附注,例律并行。
但在司法实践中,例优先于律。
清朝大体沿袭明朝。
清代例的删定、编纂是重要的立法活动,由律例馆负责。
修律的主要内容是将具有一般意义的判决提升为法律规范,删除和更正律文与例文、例文与例文之间的重复和矛盾。
凡馆修入律之例实际上已被纳入制定法的范畴,成为《大清律例》的构成部分。
清朝明确规定“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
自1840鸦片战争始,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陷入了亡国灭种的深重危机之中,富国强兵成为整个中国民族的必然选择。
为此,清政府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其法制也开始了近代化转型。
环视四周,当时的日本是一面改革成功的镜子,而“东洋复采诸西洋”,这就导致了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学理上,中国由日本而德国的“取经”之路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引进日德的成文法势必遏制中国固有的判例法的继续发达,从而中断了“混合法”传统。
社本位”的“混合法”。
但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判例仅具有事实上的效力而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所谓“备参考,供取资”而已。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由于新旧法制的递嬗又产生了判例法适用的空间,中国又形成了“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一边倒”政策的施行,中国以前苏联为榜样建设自己的国家,法律制度建设也自然如此。
而前苏联的法律体制除了其社会主义属性以外,在很大程度上继承的是德国的法律理念和法律制度。
德国是典型的成文法国家,故而前苏联也实行成文法体制;此外,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理解,将判例法看成是资本主义属性的东西而予以批判,判例法彻底地衰落了[4] 。
二、古代中国判例法传统的形成原因(一)经验哲学与判例法我国法理学学者谢晖教授以法律所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为标准,将法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建立在超验哲学基础之上的神启法,二是建立在先验哲学基础之上的法典式制定法,三是建立在经验哲学基础之上的判例式制定法。
并且他还认为正是由于判例法与经验理性有以下逻辑上的关联,才导致了在经验基础之上生长起来的法律就是判例法:首先,经验哲学肯定事物间的差异性,而判例法强调对不同事物要不同对待,由此形成了二者间的可契通性。
正是由于法官对复杂案件的具体分析产生了具体案例,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了作为一种制度的判例法。
然而,具体经验又是如何走出狭隘迈向理性的呢?或者换言说,判例法中所包含的实践理性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经验哲学对判例法的理性导向作用。
其原理是:判例法所体现的是个别理性,而经验哲学所追求的是有关经验的一般理性,要使判例法在人类制度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将经验哲学这种更具一般性、普遍性的理论导入,以指导、甚至支配判例法的制作和运作[5]。
”[6]⋅⋅⋅⋅⋅⋅正像英国判例法的发达与其经验主义哲学的发达间具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一样,中国古代判例法的发达同样也与其经验哲学的发达间具有必然的逻辑关联。
在中国哲学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尊重人们生活经验的智慧应是其基本特点。
所以,在黑格尔看来,代表了中国文化最大成就的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用也没有的——只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等等,也都成了直到今天仍普遍存在的现象。
”[7]⋅⋅⋅⋅⋅相应的,中国的文化是一个权变的文化——对此,李泽厚先生说道:“中国人的吵架,也习惯于由第三者调停、协商,和谐解决,而不重是非曲直的客观审断。
所以,礼俗代替法律,国家变为社会,关系重于是非,调解优于判定,‘理无可恕’却‘情有可原’(二)贵族精神与判例法对于中国古代“混合法”传统的形成,武树臣先生从另外一个角度作了十分精辟的分析。
他认为,先秦的贵族精神为中国古代几度兴盛、连绵不绝的判例法提供了无形的精神源泉。
判例法是宗法贵族政体的产物。
法官与其他官吏一样都是世袭的。
在敬宗孝祖、“帅型先考”观念的支配下,按照父兄先辈的故事办,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于是便形成了“遵循先例”的原则。
当时的审判方式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临事制刑,不豫设法”,判例是立法的产物,又是司法的结果。
当时判例法产生的社会条件是:社会上存在着普遍公认的法律原则,这在当时就是“礼”;有一批善于在司法中立法的高水平法官;另外,还有一个允许法官独立进行立法司法活动的政治法制环境,即宗法贵族政体。
关于第一个条件,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礼是法、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正是礼为法官的灵活司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而在宗法贵族政体下,贵族与生俱来的身份因为得到神权和血缘意识的确认而带有无上尊严,从而使贵族个人的品行、好恶、举止、言行无不带有政治性和权威性。
贵族个人人格的巨大政治效应使得贵族们非常重视个人品行的修养。
此外,“学在官府”的庠序之教履行着干部培训学校的职能。
个人修养加上官府培养教育使得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人文素质。
此外,在贵族们看来,正如他们有权利匡正君主之弊一样,也有权利纠正君主颁布的法。
再则,贵族精神崇尚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故而贵族统治者们拒绝接受固定、刻板、统一的行为规范的制约,这就使他们天然地喜欢判例法而讨厌成文法,他们宁愿运用自己的良心智慧和经验,而非刻板地遵守成文法来对案件做出裁决,贵族法官随时根据变化了的社会情况创制新的判例,在司法中立法。
历史演进至战国、秦朝,集权政体与成文法的大潮将贵族精神与判例法冲得体无完肤。
但是,西汉以后,儒家思想入居正宗,秦式旧法与之不协,加上成文法难以一气呵成。
在这种特定背景下,判例法又复兴了——这就是汉代大儒董仲舒始作俑的“春秋决狱”[8]。
除却对奴隶贵族政体作了田园牧歌式的过分的美化之外,应当说,武树臣先生的上述分析是精辟入理的,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判例法产生的原因。
(三)判例法产生的根本缘由:实用性除了以上原因外,笔者以为,判例法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其“实用”性,即在整个封建社会,大凡在无成文法或成文法不宜于实用之际,优秀的法官便会根据时代的需要,他们或则宣扬“议事以制”的合理性,或则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或则论证判例的重要价值,或则一言不发,把判例结集印行。
从汉代的董仲舒到民国政府的法官们,他们都没有片面地推崇成文法,而是立足于人类前行的历史之上,勇敢地从传统习俗中寻找法源[9] 。
“诉讼是一国政治的晴雨表”,法院或法官在诉讼中的地位与作用同司法在该国经济社会中的基本作用的定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