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结构中语义分析
第六章_语义指向分析
• 1、前指与后指
• 前指就是在一个语义指向结构体中,指 向成分前指被指成分构成的语义指向模式, 后指则是指向成分后指被指成分构成的语 义指向模式。
• [1] 领导在开会。
• [2] 领导开完会了。
• “开会”前指“领导”。 “完”后指 “会”。
• 区分前指和后指有助于考察结构相同, 但语义所指的方向或方式可能不同的同形 结构。例如:
•
补语在语义上则可以指向不同的句法
成分,这些成分跟补语有的是直接成分关
系,有的则是非直接成分关系,如“砍倒
了”的“倒”一般指向受事,“砍累了”
的“累”则指向施事,“砍钝了”的“钝”
又指向了工具,“砍快了”的“快”才真
正指向述语,而“砍破了”的“破”则既
可能指向受事,也可能指向施事,还可能
指向工具,这说明单个的“砍破了”是有
• 首先,从句法成分看: • 1、谓语 • [1] 我找个老师问一下。 • [2] 我找个老师教一下。 • [3] 我找个老师讨论一下。 • [4] 我找个人一起去。 • [5] 三顿饭就把他吃厌了。
• 2、定语 • [1] 他晚年过着幸福的生活。 • [2] 他干了一整天的活。 • [3] 孩子们每人买了两块钱的菜。 • [4] 他做了50块钱的衣服。 • [5] 她昨天想了一天的心事。 • [6] 小王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一个有形的疑问成分。二是它们所指向的疑问成
分必须置于它们的后面(即只能后指)并尽量靠
近。试比较(句前的问号代表该句可接受性弱,
下同):
• [9] a.你吃过晚饭后究竟去不去看电影?
• ?b.你究竟吃过晚饭后去不去看电影?
• [10] a.你下班后到底去哪儿?
• ?b.你到底下班后去哪儿?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时间 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数量 受事
第四,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之 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分为一对多和 多对一两种关系。
一对多:句法关系
①看医生 ②写文章 ③写毛笔 ④吃米饭 ⑤吃食堂 ⑥排电影票 ⑦打双打 ⑧起五更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语义关系 动作行为 + 施事 动作行为 + 结果 动作行为 + 工具 动作行为 + 受事 动作行为 + 处所 动作行为 + 目的 动作行为 + 方式 动作行为 + 时间
如: 我 吃 饱了。 “饱”不是指向动语“吃” ,而是指向主 语“我”;
1、补语的语义上可以指向多 种句法成分,它可以指向主语、 谓语动词、宾语,还可以指向 其他成分。
①我吃饱了。
②老王喝酒喝醉了。
③ 他穿好衣服出门去了。 ④ 这个问题我一定记得牢牢的。
⑤我们已经打扫干净教室了。 ⑥ 他摔断了腿。 ⑦ 她把鞋跟穿掉了。
相匹配时,就产生了语义指向上的模糊现象,造成歧义。
比较: ① 他在火车上写字。
② 他在黑板上写字。
(2)、有些句子的歧义运用语义指向来解释 则比较方便。
③ 三个人就抬起了五百斤。
④ 外语就考了八十分。 ⑤他每月才挣二百来块钱。
⑥ 三个人才抬起五百斤。
(3)、有些歧义现象,可以从定语的语义指 向上去理解。 ① 三位学生家长
各家经常提到的主要语义关系。
1. 施事:句子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生 者或状态的主体。 2. 受事:句子中动词动作行为、运动、变化 等的承受者。 3. 与事: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间接对象。 表示给予、索取、服务类的动词常带与事。 如: 他(施事)给 我(与事)一本书(受事)。
浅论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的关系
浅论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的关系[摘要]在一个句子中,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密切相关,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意义系统。
语法结构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义关系本身没有支撑形式,它可以无形式地存在于思维中,也可以借助语法结构来表达。
如果结构的内容和语法关系只存在于思维中,那就不是语法关系,而是语义关系。
了解语法、语义关系、句意和翻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理解语法、语义关系和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语法结构:在词汇内部结构之外,以词和屈折词缀为基础,按照语法规则组合而成的语言结构。
语法是语法意义和语法结构的统一。
语义关系: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包括思想、感情、意志)之间的关系。
语法意义:语法结构产生的高度抽象的意义。
句法分析中所说的语义关系,通常是指语法成分之间的具体语义关系,整体关系表现为具体的整体语义,整句表现为相对完整的具体语义。
单靠语法框架是无法表达一个句子的具体内容的。
语义关系属于语义学的范畴,语义关系可以是具体关系,也可以是一般关系(客观规律)。
语义关系可以用相应的形式表达句子的意思。
为什么要有语法?1.人说话,既要表达自己的意思,又要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一般来说,语法结构是整合了修辞效果的语言结构。
2.语法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从而可以形成语法理论对语言实践的普遍指导意义。
如果只有具体的语言结构,而没有抽象的、没有共同特征的语言结构,那么语言结构的数量将是无限的,学习、研究、教授和掌握语言结构将是不可能的。
语法关系高度概括和厚实。
因为语法关系考虑到了修辞效果,所以有时和语义关系不一致。
语法关系不代表真实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语法关系不能检查结构本身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只有具体的语义关系才能检查是否符合逻辑。
句子内部的语义关系往往可以在语法结构的框架内确定。
(独立成分和分句的关系不在语法结构的框架内。
有时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决定了语法结构和具体的语义关系。
有时候,从语法结构中看不到显性的语法关系,只有从整个语法结构所表达的隐性语法关系才能知道具体的语义关系,理解句子的意思。
句子结构语义分析
1)施事: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也可用介词 “被(叫、让、给)”引进。如:
小牛在吃草。/他打碎了杯子。 2)受事:动作行为承受者,也可用“把”引
进。如:
小花猫逮住了一只大老鼠。/他拿走了书。 3)系事:连系动词连接的对象。
他是学生。/这人成了一个画家。
名词性词语担任的语义角色
“买”或“一件”或“毛衣”。)
四、语义特征
(一)词语搭配和语义特征
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特征的 最小语义成分就是语义特征。如:“着”表 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具有这种语义特征的词 才能与之搭配,“唱着、亮着”等。
(二)句式构成和语义特征
句式构成也有语义特征限制问题。如: “…了”句式中前面的部分具有推移性,即
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如: 我去二楼。/陈笑雨去师大。 9、时间: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如: 他回家乡过春节。/我的课请排星期五。
名词性词语担任的语义角色
10、目的:可用介词“为(为了)”引进。如: 刘玲考大学。/他在筹备展览会。 11、原因:可用介词“因为”引进。如: 他在外呆了一个月避避风头。/他爷爷正在养病。 12、材料:用介词“用”引进。如: 地板涂了一层油漆。/他在给青菜浇水。 13、致使:可用“使”引进。如: 我热了一碗饭。/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 14、对象:可用“对(向)”引进。如: 她在教育孩子。/感谢领导。
4、名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
1)领属关系:我们的学校 2)处属关系:天上的云彩/室外的温度 3)时属关系:当时的情况/过去的事情 4)从属关系:厂长的秘书/同学的妈妈 5)隶属关系:兔子的尾巴 6)含属关系:蔬菜的味道/妹妹的脾气 7)质料关系:老虎皮的坐垫 8)来源关系:中国的留学生/四川的榨菜 9)种属关系:一等奖的奖励/四化的目标 10)相关关系:李先生的消息/爱情的传说 11)类属关系:金黄色的麦浪/人工的心脏 12)比喻关系:历史的车轮
句法结构分析
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证大中学高一语文组编制人:张金鑫审核人:秦海兵2011-09-22句法结构成分分析(一)主语主语表示陈述的对象,能回答"谁/什么"之类的问题.从语义关系上看,主语可以是动作的施事,受事,工具,范围,时间,处所等。
例如:A.他吃了西瓜。
(施事)B.西瓜被他吃掉了。
(受事)(二)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例如:A,会议开始了(动词作谓语)B,主席作报告(动宾结构作谓语)(三)宾语宾语是动词性成分后边表示人物或事件的成分,能够回答"谁/什么"之类的问题.宾语与动词性成分相对待.从语义上看,宾语可以是动作的受事,施事,工具,处所,结果等.例如: A,他读英语。
(受事) B,我家里来了客人。
(施事) C,他写毛笔。
(工具) D,我住四楼。
(处所) E,发明计算机。
(结果)(四)补语补语是谓词性词语后边起补述作用的成分,表示"怎么样/多久"等意思,或者表示程度,常常由"得"引出. 结果补语还有可能式,其肯定式为:动词+得+补语,否定式为:动词+不+补语.其中的"得"和"不"表示有没有能力实现动作的结果.例如:听得清楚听不清楚喝得醉喝不醉写得完写不完看得懂看不懂(五)定语定语是体词性偏正结构中的偏项(也叫修饰语),常带"的",表示"谁(的)/什么样(的)/多少"等意思.与定语相对的成分叫中心语. 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A.(暖和)的阳光照着(平静)的湖水。
(形容词作定语)B.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数量词作定语)C.(今天)的报纸看过吗?(名词作定语)D.(我们)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2.受事——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他吃了饭。 他把苹果扔掉了。 3.系事——联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与等事相对) 他是学生。 我成了北京人。 4.与事——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 他送我一条领带。 他给我一个饼。 5.结果——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他织了一件毛衣。 我写了一篇文章。
6.工具——动作行为的凭借物。 我写蜡笔,他写铅笔。 小李吃大碗。 7.方式——动作行为进行的方法、形式。 今天考口试,明天考笔试。 我跳探戈。 8.处所——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起点、终点。 我住三楼。 食堂我吃不惯。 9.时间——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他在广州过“五一”。 他从星期一开始休假。
B.同一个名词性词语与不同的动词搭配,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语 义关系。例: 打研究生 考研究生 住研究生 教研究生 当研究生 (2)名词与名词组合成一个句法结构时,也可能形成若干种语 义格类型。 玻璃 玻璃戒指——语义格:质料 玻璃工人——语义格:职业 玻璃商店——语义格:行业 玻璃丝袜——语义格:比喻
(2)语义指向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某些歧义现象 例: 他有辆自行车很骄傲。 他有辆自行车很别致。 他有个女儿很骄傲。 他有辆自行车 很骄傲。 他有辆自行车 很别致。 他有个女儿 很骄傲。
三、语义特征 (一)什么是语义特征 所谓语义特征,就是指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 特征的最小语义成分。 例: 吃 + 饭/水果/面条/糖 * 吃 + 水/汤/啤酒/饮料 喝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汤/啤酒/饮料 吃:[+动作,+对象为固体,+容器,+使事物消失,……] 喝:[+动作,+对象为液体,+/-容器,+使事物消失,……]
二、语义指向 (一)什么是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义上 的联系。 ①他香喷喷地吃了碗饭。 ②他吃了碗香喷喷的饭。
句法结构分析方法【已阅】
句法结构分析⽅法【已阅】学习要点:熟练掌握三种句法结构分析⽅法,并应⽤于具体句⼦的分析。
掌握三种层次分析⽅法。
⼀、句法结构分析的⽅法 句法结构分析,也叫句法分析。
对句法结构进⾏分析的⽅法有:句⼦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
(⼀)句⼦成分分析法句⼦成分分析法是传统语法中通⽤的分析句⼦的⽅法,也叫中⼼词分析法。
由于句⼦与词组在结构上基本⼀致,因⽽句⼦成分分析法实际上也是句法成分分析法。
分析时要求⼀举找出整个结构的两个中⼼词──名词中⼼词和动词中⼼词,以作为该结构的主要成分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主语和谓语。
其分析⼿续是:先看清整个结构的主要成分,哪个是主语,哪个是谓语;再看充任谓语的动词是不是及物动词,以决定谓语后⾯是否有连带成分宾语;最后指出附加在主、宾之前,谓语前后的所有附加成分。
例如对“这些⼯⼈⽴刻造好了⼀座桥”这⼀结构该作这样三步分析:A、这些⼯⼈⽴刻造好了⼀座桥......第⼀步分析==== ─B、这些⼯⼈⽴刻造好了⼀座桥......第⼆步分析==== ─ ^^C、(这些)⼯⼈[⽴刻]造<好>了(⼀座)桥......第三步分析==== ─ ^^或:这些⼯⼈⽴刻造好了⼀座桥()===[ ] ─<>()^^(===表⽰主语,──表⽰谓语,^^^表⽰宾语,()表⽰定语,[ ]表⽰状语,< >表⽰补语)这种分析⽅法的优点是句法结构中各词之间的关系主次分明,有提纲挈领的作⽤。
同时这种⽅法也有很⼤的局限性:忽视句法结构的层次性,把六⼤句法成分放在同⼀个平⾯来分析;抽出的“主⼲”(中⼼词)往往不能概括整个结构的意义。
例如“错误思想必须清除”,其主⼲“思想清除”⽆法概括整个结构的意义。
“思想”与“清除”并不直接进⾏组合,⽽是“错误”先与“思想”组合成“错误思想”,“必须”先与“清除”组合成“必须清除”,然后由“错误思想”与“必须清除”组合成⼀个⼤的句法结构。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语义特征)
01.
喝:水 酒 可乐 果 汁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3.
喝石头 *喝桌子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5.
喝汽油 *喝油漆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2.
+[可食] +[液体]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4.
喝馒头 *喝排骨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暗杀:特务头目 暗杀青蛙 暗杀米饭
[+人] 暗杀蚂蚁
(二)句式构成和语义特征
词语的组合受到语义特征 的限制,某些句式也受到 语义特征的制约,即同一 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的 同一关键位置上的实词具 有共同的语义特征。
A组可以变换 为:
05
B组则不可以 如此变换:
02
名词性词语+ 动词+在+处 所词语
06
戏唱在台上
03
主席团坐在台 上
04
毯子盖在身上
07
雨下在外头
B组句子可以变换为: 处所词语+正在+动词+着+名词性词语 台上正在唱着戏 外头正在下着雨 A组则不可以如此变换: 台上正在坐着主席团 身上正在盖着毯子
能够进入“NP了”句式 的NP具有[+推移性]语义 特征,即NP表示主观或 客观序列中的一个点。
01
02
03
教授了,别像以前那 么拼命了。
局长了,你的权利就 更大了。
都三十多岁了,做事 怎么还这么不成熟!
04
05
06
你都孩子他爸了,时 间过得太快了!
昆山了,上海马上就 到了。
13号了,端午节马 上就到了。
01
老师了,别像以前 那么拼命了。
03
年龄了,做事怎么 还这么不成熟!
05 饭碗了
语法分析语义成分、语义特征、语义指向
语法分析语义成分、语义特征、语义指向语法分析汉语语法的系统研究始于百年前的《马氏文通》。
学者们一直忙于进行对句法结构中句子成分和词类及句型的分析,即作句法分析,对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也涉及一点,大都是不自觉的。
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受到国外语法新理论的启发,如生成语法、格语法、功能语法、认知语法,特别是受了符号学的启发,我国学者结合汉语语法研究的实际明确提出了语法研究的三个层面的新理论。
他们认为语法研究应包含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三方面的内容,应该分清三者并结合起来研究,要加强语义和语用方面的研究,其中对语义方面提出了较多的分析方法。
在吸收了三个层面理论。
但对术语和分析方法没有作定义式说明。
有必要在此对三者作简要的介绍。
句法分析:找出句法结构中的句法成分、指名构成成分的词语类别和词、语、句的整体类型或格式等,也就是对语法单位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法单位的类型进行的分析。
语义分析:指出句中动词与有关联的名词语所指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即动作与施事、受事、遇事、工具、时间、处所等关系以及指出其他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如领属、同位、方式等;此外,还包括语义成分、语义指向、语义特征等的分析。
简言之,指语法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分析,实际上是客观事理关系的分析。
语用分析:包括话题和说明、表达重点、语境、省略和倒桩、语气和语调(停顿、重音、句调的升降)等的分析,也就是语言符号与它的使用者、使用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分析。
下面举几个例子作句法分析:(1)狼咬死了他家的羊。
(带宾主谓句、主动句)主谓动宾中补定中定中(2)狼把他家的羊咬死了。
("把"字句)主谓状中中补(3)他家的羊被狼咬死了。
("被"字句)主谓定中状中定中中补附:这里的"三个层面"也叫"三个平面",指句法、语义、语用,有的学者称"结构、语义、表达"三个方面,有的学者称"语表、语里、语值"小三角。
句法结构中定语的语义指向探析
句法结构中定语的语义指向探析作者:张昕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语义指向是句法结构中某一成分与其他句法成分间所存在的语义关系。
在句法结构中,定语与中心语构成偏正结构,但其语义指向往往并不完全指向中心语,而是可以指向句中的主语、谓语动词和宾语中心语等成分,也可以同时指向多种成分,并显示句中的歧义现象。
通过语义指向的分析说明,有助于揭示句子的隐性语义关系与显性句法结构的不对应现象,使我们准确、深入地理解句子,消除句子的歧义现象。
关键词:定语语义指向句法结构汉语句法上的结构关系与语义关系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
层次分析法主要着眼于句子的结构层次分析,探究的是成分间的显性句法关系,而隐藏在句法关系后面的由词语语义范畴建立起来的语义关系,却要运用语义分析法来加以实现。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某一成分与其他句法成分间所存在的语义联系。
利用语义指向的理论来分析语言中的语法现象,并加以解释说明的方法就是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揭示了句法成分在语法上和语义上的矛盾,指明了句法成分之间,特别是间接的句法成分之间语义上的种种联系,从而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1]本文主要对定语与中心语的语义指向类型及句式变换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从而揭示它们的隐性语义关系与显性句法结构的不对应现象,以使我们准确、深入地理解句子。
一、定语的句法结构在句法结构句中,定语是修饰限制中心语的附加成分,是名词性短语,句中被修饰限制的成分叫中心语,是被定语修饰、限制的主体成分。
定语与中心语相互搭配,构成偏正(定中)结构,二者之间具有修饰、限制和被修饰、限制的关系。
一般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例如:(1)(凛冽)的寒风‖刺痛着(人们)的脸。
(2)(全球变暖)的气候‖正在逐步得到验证。
上例圆括号里的成分为定语,双横线和波浪线上的成分为定语修饰的中心语。
定语和中心语是一对直接组成成分,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
现代汉语连动句知识点讲解
5 正反两方面说明一个事实
例子:大家都站着不动。 他拽着老师不放。
6 前后有条件和行为的关系
例子:我有问题要问你。 他有资格参加比赛。
7 前一动词的宾语也是后一动词的受事
例子:你有衣服穿吗? 倒杯水喝。
动词重叠式连动句 连动句中有的也可以用动词重叠形式,一般要 重叠后一个动词。 例子:我上街买买东西。
受事
1 表示动作先后顺序
例子:他穿上衣服跑了出去。 你应该吃完饭再休息。
2 表示动作的目的
后一动词是前一动词所表动作 的目的。
例子:明天我们去北京旅游。 他来中国学汉语。
3 表示动作的方式
前一动词是后一动词所表动作的方式。
例子:他骑自行车上学。 老师用汉语讲课。
4 表示因果关系
后一个动作是前一个动作的结果。
1.连动句的主题可以与主语重合,也可以不同。 例:我走过去开门。VS剧终时演员出来谢幕。
三、语用分析 2.连动句的述题可以和谓语重合,也可以不同。
THA或两个以上动词或动词短 语做谓语的句子。
例子:他下楼买菜。 我去电影院看电影。
句法结构:主语+动词1+(宾语)+动词2+ (宾语)
二、语义分析
1 表示动作先后顺序 2 表示动作的目的 3 表示动作的方式
4 表示因果关系
5 正反两方面说明一个事实
6 前后有条件和行为的关系 7 前一动词的宾语也是后一动词的
现代汉语·语法·7(语义)
二、动词与名词的语义关系6 • (二)语义关系的类别 • 1.施事 • 指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如: • ⑴小孩儿玩皮球。 • ⑵山坡上长满了青草。 • ⑶钱包被小偷偷走了。
二、动词与名词的语义关系7
• 2.受事 • 行为动作的承受者。如: • ⑴穿衣服。 • ⑵看了两本书。 • ⑶把苹果吃掉了。
二、动词与名词的语义关系8 • 3.系事 • 指系动词联接的对象,系动词指: “是”或“成”“变成”。如: • ⑴这是个陷阱。 • ⑵这里成了鸟的乐园。 • ⑶长安街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五、语义特征5
• 例如语气词“了”表示的是“原来 不这样,现在这样”,即书上所说 的[+推移性],所以与它组合的 词语就必须有[+推移性]的意义。 • ⑴阴天了。(原来不是阴天,现在 阴天了。而且,阴天由晴天转变而 成。)
五、语义特征6
• ⑵星期三了。(原来不是星期三,现 在是,而且星期三由前面的时间发展 而来。) • ⑶大学生了。(原来不是大学生,现 在是了,大学生由小学生、中学生发 展而来。) • ⑷(问:到哪儿了)广州了。
三、定语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4 • 3.时属关系 • 人或事物的时间属性,如: • ⑴春天的故事 • ⑵新时代的青年 • ⑶陈年老酒
三、定语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5 • 4.从属关系 • 5.隶属关系 • 6.含属关系 • 这几部分都与“领属关系”不好区 别。
三、定语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6
• 7.质料关系 • 定语表示的是中心语的质料,如: • ⑴红木家具 • ⑵劣质产品 • ⑶优秀学生
一、语义关系2
例如: a 小王 • 语法: 主语 • 语义: 施事
拿走了 钢笔。 + 述语 + 宾语 + 动作 + 受事
一、语义关系3
•b 狼 把 小羊 • 语法:主语+ 状语 • 语义:施事+把+受事 吃了。 + 述语 + 动作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精选)共25页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精 选)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现代汉语通论》ppt 语法章 第八节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四、语义特征
(三)语义特征的解释力 【1】有些结构形式完全相同的句子却有不同的变换式,对
这种现象可以从语义特征上加以解释。例如:
A
台上坐着主席团
→主席团坐在台上
→*台上正在坐着主席团
B
台上唱着戏 →*戏唱在台上 →台上正在唱着戏
原因:A组(坐):【+静态附着】【-动态进行】 B组(唱):【-静态附着】【+动态进行】
【4】前指介词“把”的宾语。例如: 我 把 王群 满意地 打发 走 了。 ↑_____| 师傅们 把 水泥行条和楼板 纵横交错地 堆放 在 一起。 ↑_____________|
3.定语的语义指向
【1】后指中心语。例如: 他 昨天 买了 件 羊皮 大衣。 |____↑
【2】前指主语。例如: 他 做了 一个 惬意 的 梦。例如: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句法指向)
妈妈 高兴地 点点头。
↑_______|
(语义指向)
三、语义指向
(二)语义指向的类型
1.补语的语义指向
【1】前指动词。例如: 你 砍 快 了,慢Fra bibliotek点! ↑___|
【2】前指主语。例如: 我 砍 累 了。 ↑______|
我 看 完 了《红楼梦》。 ↑___|
我 学 会 了 滑雪。 ↑______|
起来的关系。
施事
受事
敲打
工具
……
例:他 用手 敲打 桌子。(施事—工具—动作—受事)
2.语义关系与句法关系的关系
1
相同的句法关系可表 现出不同的语义关系。
挖野草 (动作—受事)
挖地道 (动作—结果)
2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语义角色语义指向参考幻灯片
• 4.与事: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也 可用介词“给”、“为”、“对”等 引进。
• 小刘送我一本书。 • 老人把手艺传给了年青人。 • 他们热情地为群众服务。 • 小王跟老师商量过这件事。
12
• 5.结果(成事):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句 子语义结构中因施事者的动作行为所产生 或引发出的新事物或新现象,是因施事者 的动作行为而形成或达成的新客体)。
(Toward a Morden Theory of Case)。 • 1968年,发表了《“格”辨》(The Case
for Case)。
6
• 1971年,发表了《格语法的一些问题》 (Some Problems for Case Grammar)。
• 1977年,发表了《再论〈 “格”辨〉》 (The Case for Case Reopened)。
17
• 10.目的:指动作、行为发生的目的, 可用介词“为(为了)”引进。
• 为了家人的健康,他不再吸烟了。 • 王经理亲自去跑原材料了。 • 你再给我们活动一张门票吧。
18
• 11.原因:指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 用“因为(由于)”引进。
• 工作后他一直愁房子的事儿。 • 他非常着急评职称的事儿。 • 老王又在操心二字的婚事。
• “格”语法理论进入中国以后,一些研究 者根据汉语的特点,把“格语法”改为 “格关系”,并对汉语的格关系进行了细 致的分析。
8
• (二)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 名词性词语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 • 1.施事: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也可由
介词“被”(叫、让、给、由、归) 等引进。
• 大家都拥出了教室。 • 路障被工人搬走了。 • 物业的事归她管。
• 墙上挂着一串串藤萝。 • 老板从墙上取下照片。 • 我们到北京再讨论吧。 • 记者被带进地下室。 • 他从谷底往上看了一眼。
句法结构分析
第二,切分的终点是分析出每个实词,但是不 需要切分到语素。
第三,由于层次分析法操作时基本上采用二分 法,为了不使切分有所遗漏,最好采取从左 到右,从上到下,逐块切分。每一次切分以 后,还要标上该短语的结构关系。
2.层次分析法的图解 ①切分法 ②组合法 ③树形图 优秀学生干部能很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变换分析法
(一)什么是“变换”
➢ “变换”译自美国描写语言学中的 transformation。指不同句式的变换。
➢ 所谓句式的变换,指的是同义变换。
➢ 所谓同义,并不是说句义完全相等,只是相 同或相当而已。
➢ 例如:
我吃完了菜
我把菜吃完
➢ 一般说来,形成不同格式的同义句由下列几 个因素造成:
b式:动+补语+名1+的+名2 →d式:是+指量名2+动+补语+名1 咬死了猎人的狗 →是那条狗咬死了猎人 做错了习题的同学→是那同学做错了习题 打伤了鸽子的人 →是那个人打伤了鸽子 花光了外汇的公司→是那个公司花光了外汇
给他书
A
B
6.非连续结构
一个语段中的两个直接成分之间,插入另 一个不跟这两个直接成分中的任何一个成分 发生直接关系的成分,从而使这两个直接成 分隔离开来,这种结构就称为“非连续结构 ”。插入去的那个成分就叫隔开成分。例如 :
A组: a.他这条裤子我看太宽了
b.这种药据说有副作用
c.这事儿估计难于解决
③层次分析法能更细致地描写语法规则,更多 更好地说明汉语的语法事实。
➢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 ①在某些语法事实面前它无能为力。 他在教室坐/他在教室喊 鸡吃不了/鲁迅的书/大熊猫的杯子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②从大到小层层往下切分,只有分析,没有综 合,不易于归纳句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10/27
10
14.对象——动作的对象
这件事他有他的看法。 他对我说了许多大道理。
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与动词的语义关系。 昨天我买了一部词典。 我不吃食堂,都在家里吃。 这件事我不好发表意见。 小王最近写了一篇论文,小李最近发表了一篇论文。 他家今年新盖了一幢房子,我家今年翻修了房子。 这个小店方便了周围群众。
他上了一个晚上的网。
(前指述语)
我倒了一满杯米酒。
(后指中心语 )
2019/10/27
17
请说说下面画线词语做什么句法成分和语 义指向的特点。
1.他昨晚喝醉了酒。 2.他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 3.我昨晚做了一个惬意的梦。 4.敌人突然从后面围了过来。 5.弟弟吃棒冰把牙都吃坏了。
动词和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叫做格 关系。在这种格关系中,名词性词语充当了一定的 语义格的角色(如“施事”“受事”“与事”“工 具”等)。因此,分析名词的语义格其实也就是分 析了动词和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格有: 1、施事——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他吃了。 小平被邻居打了。
12
四、语义关系的解释力
(2)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格式的句子有些有歧义 现象,有些却没有歧义。
“N+V”格式 鸡不吃了。 他不吃了。 烤鸭不吃了。
小李不认识。 小李没有去。 鞋子没找到。
2019/10/27
13
五、语义指向
(一)什么是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
义上的联系。 ①他香喷喷地吃了碗饭。
6.工具——动作行为的凭借物。 我写蜡笔,他写铅笔。 小李吃大碗。
7.方式——动作行为进行的方法、形式。 今天考口试,明天考笔试。 我跳探戈。
2019/10/27
8
8.处所——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起点、终点。 我住三楼。 食堂我吃不惯。
9.时间——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他在广州过“五•一”。 他从星期一开始休假。
他 有个 女儿 很骄傲 。
2019/10/27
20
八、语义特征
所谓语义特征,就是指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 的有区别性特征的最小语义成分。 例:
吃 + 饭/水果/面条/糖 * 吃 + 水/汤/啤酒/饮料
喝 + 水/汤/啤酒/饮料
第八节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浙江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
2019/10/27
1
@学习要点
1. 掌握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方法, 主要是指语义角色、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 这三种分析法。
2.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法来解释各种语 言现象。
2019/10/27
2
句法结构分析的内容
句法层次分析
形式分析 句法关系分析
句法结构分析
2019/10/27
6
2.受事——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他吃了饭。 他把苹果扔掉了。
3.系事——联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与等事相对) 他是学生。 我成了北京人。
4.与事——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
他送我一条领带。 他给我一个饼。
2019/10/27
7
5.结果——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他织了一件毛衣。 我写了一篇文章。
2019/10/27
15
六、语义指向的类型
(2)状语的语义指向
老宋神采奕奕地站在那里。 (前指主语)
他把婶婶痛哭流涕地气跑了。(前指介词“把”的宾语)
她在地上圆圆地划了一个圈。(后指宾语)
他昨天走的。
(后指中心语)
2019/10/27
16
六、语义指向的类型
(3指主语)
二者分属不同层面。语义关系与句法关系的对应不 是固定的。
(1)相同的句法关系可表现出不同的语义关系 挖野草 (动作—受事) 挖地道 (动作—结果)
(2)不同的句法关系可表现出相同的语义关系
跑来了一条狗。 (动作—施事)
一条狗跑来了。 (施事—动作)
2019/10/27
5
三、动词和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的类别
10.目的——动作行为发生的目的 他为这件事操了不少心。 他们在挤电影票。
2019/10/27
9
11.原因——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老李最近避风头去了。 王老师休产假了。
12.材料——动作行为所使用的材料 厨房的地板铺了瓷砖。 柜子做木板。
13.致使——动作行为使动的对象 发展经济,繁荣市场。 美的风扇,风凉世界。
这主要是由谓语动词语义指向的不同所引起的
:
王冕 死 了 父亲 。
那篇文章 写 了 三天。
2019/10/27
19
七、语义指向的解释力
( 2 )语义指向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某些歧义现象 例:
他有辆自行车很骄傲。 他有辆自行车很别致。 他有个女儿很骄傲。
他 有辆自行车 很骄傲 。
他有辆 自行车 很别致 。
②他吃了碗香喷喷的饭。
语义指向分析的重点是在结构上没有直接组合关系的 语法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即非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2019/10/27
14
六、语义指向的类型
关于语义指向的类型,重点要掌握补语、定语 和状语的语义指向。
(1)补语的语义指向 例:
他砍快了。 (指向动词) 他砍累了。 (指向主语) 他砍光了树。 (指向动词宾语) 他把刀砍钝了。 (指向介词宾语)
2019/10/27
11
四、语义关系的解释力
建立起语义关系的类型,就可以合理解释句法结构 内部的许多复杂情况。
(1)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相同的词类序列能构成的 不同句法结构
“V+N”格式
学习园地
学习机会
学习年龄
学习汉语
学习外国
学习文件
学习策略
学习方法
学习目的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成绩
……
2019/10/27
句型分析 语义关系分析
语义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
2019/10/27
语义特征分析
3
一、什么是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畴所建
立起来的关系。
例:
实施动作者
承受动作者
敲打
工具
时间
地点
他 用手 敲打 桌子。 (施事—工具—动作—受事)
2019/10/27
4
二、语义关系与句法关系的区别
2019/10/27
18
七、语义指向的解释力
( 1 )语义指向可以合理地解释某些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例:
在传统的中心词分析法中, “ 王冕死了父亲。 ” 的主干被
认为是 “ 王冕 + 死 ” ,显然,这是不符合句子的本意的。为什
么有些句子如 “ 那篇文章写了三天 ” 的主干却能被认为是 “ 文
章 + 写(了) ”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