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__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语义角色
《语言学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
《语言学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一、语言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语言学的定义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语言的定义与特点3.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符号、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二、语音学1.音素与音素的分类2.语音的基本概念:发音器官、发音过程、音素与音位等3.语音的分类与描述方式:音库、国际音标等4.语音变体:音位变体、变体规律等三、词汇学1.词的定义及词的层次结构:词汇、形态、语素等2.词的分类:实词与虚词、实词的分类等3.词的构成过程:派生、复合、转化等4.词义与词义关系:同义、反义、上下位、隐喻、类比等5.词的语法功能:词类、语法关系等四、语法学1.句子的定义与分类:从句、疑问句、陈述句等2.句法的基本概念:短语、成分、汉语的基本句型等3.句法关系与句法结构:并列、从属、修饰等4.句法规则与句法分析:形式语法、语义角度的句法分析等5.语法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形式语法与功能语法的对比、语法规则、语法的普遍性、语法的可及性等五、语义学1.语义的定义与特点2.词义的构成与分类:词汇意义、语法意义、逻辑意义、上下文意义等3.语义关系与语义角色:同义、反义、上下位、隐喻、类比、关联等4.语义现象的分析与解释:语义成分的划分与关系、语义的可及性、语义的派生与转化等六、语用学1.语用学的定义与研究领域2.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行为:意图、目的、合作原则等3.言外之意与言外之行:言外之意的表示方式、言外之行的示例等4.语用现象的分析与解释:语言行为、语用规则、语用的多样性等七、语言学研究方法与分支学科1.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描述性研究、实证研究等2.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应用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3.参考书目和领域动态:《现代语言学导论》、《实用语义学》、《语法学》等这些都是《语言学概论》中的重要知识点,希望以上内容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语义角色标注与语义关系分析
语义角色标注与语义关系分析语义角色标注(Semantic Role Labeling,SRL)和语义关系分析(Semantic Relationship Analysis)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的两个重要任务,旨在对句子中的词汇进行深入的语义分析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这两个任务的背景、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它们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的重要性和挑战。
一、背景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理解句子的深层次语义是一项重要而困难的任务。
传统的浅层次句法分析方法(如词性标注、句法分析)无法准确捕捉到词汇之间复杂而细致的关系。
因此,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如何对句子进行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
二、方法1. 语义角色标注SRL旨在对句子中每个动词及其相关论元进行标注,以揭示动词与论元之间复杂而细致的关系。
传统方法主要基于基于规则或者基于统计机器学习模型,这些模型使用手工设计特征来捕捉动词与论元之间的依存关系。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SRL任务。
这些方法通过学习句子中词汇的分布式表示来捕捉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
2. 语义关系分析语义关系分析旨在识别句子中不同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如上位与下位、同义与反义、因果与条件等。
传统方法主要基于基于规则或者基于统计机器学习模型,这些模型使用手工设计特征来捕捉不同词汇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语义关系分析任务。
这些方法通过学习句子中不同词汇之间的分布式表示来捕捉不同关系。
三、应用1. 机器翻译SRL和语义关系分析在机器翻译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源语言句子进行深层次语义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源语言句子,并生成更准确、更自然流畅的目标语言翻译。
2. 信息抽取SRL和语义关系分析在信息抽取任务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句子中的词汇进行深层次语义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出句子中的实体、关系和事件等重要信息,从而更准确地抽取出有用的信息。
语义角色和句法成分的关系
语义角色和句法成分的关系
语义角色和句法成分是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语义角色是指一个谓词所涉及到的事件或行为中的各种参与者,如施事、受事、工具、目标等。
而句法成分则是指一个句子中各个词的语法作用和相互关系,如主语、宾语、谓语等。
虽然语义角色和句法成分的概念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一个句子中的各个句法成分往往对应着不同的语义角色。
例如,在句子“小明用铅笔写字”中,主语“小明”扮演的是施事的语义角色,而宾语“字”则扮演的是目标的语义角色。
此外,句法成分的组合方式也决定了语义角色的扮演。
例如,在句子“小明用铅笔写字”中,如果将宾语“字”改成“信”,那么宾语就扮演的是受事的语义角色。
这种关系在句法树中也有体现,不同的句法成分在语法树的不同位置上对应着不同的语义角色。
总之,语义角色和句法成分的关系密不可分,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于深入理解句子的语义和句法结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 1 -。
议“领属”和“隶属”
议“领属”和“隶属”作者简介:栗健(1988.01-),山西省忻州市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教学与应用。
摘要:本文指出《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中存在的“领属”和“隶属”相互混淆的现象,通过对语义关系和词的本义、辞典释义的简析来辨析“领属”和“隶属”的差异。
关键词:领属隶属语义关系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由邵敬敏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在第四章“语法”、第八节“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一节中,针对“名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详细例举了“领属关系”、“处属关系”“时属关系”等12种名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
其中,对于“隶属关系”这一语义关系,书中以“兔子的尾巴”和“孔雀的羽毛”为例,显而易见,“兔子”和“尾巴”、“孔雀”和“羽毛”这两组名词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中的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对于“领属关系”这一语义关系,编者例举了“我们的学校”和“弟弟的书包”两例。
相对于“兔子包含尾巴”,“孔雀包含羽毛”这样一种语义关系而言,”我们”和“学校”、“弟弟”和“书包”之间的语义,就不存在相同的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可见,编者在此将“隶属”和“领属”视为不同的两种语义关系而相互区别。
但是,该节“语义指向”内容下,在解释“语义指向的解释力”时,例举了“奶奶哭瞎了眼睛”一例,并且在之后的内容中,将此例解释为“奶奶跟眼睛有整体与部分的领属关系,所以,奶奶瞎,也就是她的眼睛瞎了”。
很显然,在这里,编者此处并未依据之前对“领属”和“隶属”两种关系的区分进行分析,进而造成了内容前后的相互矛盾。
那么,“领属”和“隶属”这两者之间究竟区别在哪里?首先,我们从语义关系谈起:句法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存在种种句法关系,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该词的语义范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
句法关系是句法关系,语义关系是语义关系,这两者之间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不一致。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语义特征)
01.
喝:水 酒 可乐 果 汁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3.
喝石头 *喝桌子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5.
喝汽油 *喝油漆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2.
+[可食] +[液体]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4.
喝馒头 *喝排骨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暗杀:特务头目 暗杀青蛙 暗杀米饭
[+人] 暗杀蚂蚁
(二)句式构成和语义特征
词语的组合受到语义特征 的限制,某些句式也受到 语义特征的制约,即同一 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的 同一关键位置上的实词具 有共同的语义特征。
A组可以变换 为:
05
B组则不可以 如此变换:
02
名词性词语+ 动词+在+处 所词语
06
戏唱在台上
03
主席团坐在台 上
04
毯子盖在身上
07
雨下在外头
B组句子可以变换为: 处所词语+正在+动词+着+名词性词语 台上正在唱着戏 外头正在下着雨 A组则不可以如此变换: 台上正在坐着主席团 身上正在盖着毯子
能够进入“NP了”句式 的NP具有[+推移性]语义 特征,即NP表示主观或 客观序列中的一个点。
01
02
03
教授了,别像以前那 么拼命了。
局长了,你的权利就 更大了。
都三十多岁了,做事 怎么还这么不成熟!
04
05
06
你都孩子他爸了,时 间过得太快了!
昆山了,上海马上就 到了。
13号了,端午节马 上就到了。
01
老师了,别像以前 那么拼命了。
03
年龄了,做事怎么 还这么不成熟!
05 饭碗了
汉语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与双宾语结构
汉语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与双宾语结构
1.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
-语义角色:汉语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特点,常常与一些语义角色相关,如施事者、受事者、目标、路径等。
这些语义角色决定了句子中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
- 动作性 vs. 状态性:汉语动词可以表示动作(如吃、打、走)或状态(如是、在、有)。
动作性动词常常要求有施事者和受事者,而状态性动词通常只需要一个主语。
-体态:汉语动词的体态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性、瞬间性、完成性等特征,对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起了一定的影响。
2.双宾语结构:
-双宾语结构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法结构,即一个动词可以带有两个宾语。
其中一个宾语通常表示动作的施事者,称为间接宾语,而另一个宾语表示动作的直接对象,称为直接宾语。
-双宾语结构在句子中的顺序通常是“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3.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与双宾语结构的关系:
-动词的语义角色与双宾语结构中的宾语对应:一些动词可以通过双宾语结构来表达其所要求的语义角色,如施事者对应间接宾语,直接对象对应直接宾语。
-动词的动作性与双宾语结构的出现:动作性动词通常可以出现双宾语结构,因为它们需要有施事者和受事者。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分析
北京了。
23号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义特征分析着眼于分 析概括同一句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同一关键位置上的 词(总是属于某类实词中的一个小类)所共有的语义 特征,以解释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式之所以独具某 些特点、之所以能足以将该句式跟与之同构的句式加 以分化的原因。
语义特征分析为同形句式的进一步分化提供了可靠 的语法、语义依据。
*他偷给敌人一分情报。 *他要给小王一些白药。
他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
*他刻给小王一个图章。
他画了一副山水画给小张。 *他画给小王一副山水画。
(4)对词语语义特征的描写,还有助于揭示某些同形歧义结构 产生歧义的原因。
例:
A组
台上坐着主席团。 主席团坐在台上。 *台上正在坐主席团。 门口站着人。 人站在门口。 B组 台上演着戏。 教室里上着课。 *戏演在台上。 *课上在教室里。 C组(歧义句) 台上正在演戏。 教室里正在上课。 *门口正在站人。
他 用手 敲打 桌子。(施事—工具—动作—受事)
(二)语义关系与句法关系的关系
二者分属不同层面。语义关系与句法关系的对应不是固定的。
(1)相同的句法关系可表现出不同的语义关系
例: 挖野草 挖地道 (动作—受事) (动作—结果)
(2)不同的句法关系可表现出相同的语义关系 例: 跑来了一头牛。 一头牛跑来了。 (动作—施事) (施事—动作)
通过变换分析可以证实例(1)和例 (2)分别代表了 两种不同的句式,即“NPL+V+着+NP”是一个多义 的格式。那么,造成这一句式多义的原因是什么呢 ?变换分析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就需要用语义特 征分析来解释。
[A]: [C]: 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 门口站着人 —— 人站在门口 床上躺着病人 —— 病人躺在床上 黑板上写着字 —— 字写在黑板上 墙上挂着画儿 —— 画儿挂在墙上 门上贴着对联 —— 对联贴在门上 石头上刻着字 —— 字刻在石头上 [B]: [D]: 台上演着梆子戏——台上正在演梆子戏 门外敲着锣鼓 —— 门外正在敲锣鼓 外面下着大雨 —— 外面正在下大雨 大厅里跳着舞 —— 大厅里正在跳舞 教室里上着课 —— 教室里正在上课 烟囱里冒着黑烟——烟囱里正在冒黑烟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他偷给敌人一分情报。 *他要给小王一些白药。
他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
*他刻给小王一个图章。
他画了一副山水画给小张。 *他画给小王一副山水画。
(4)对词语语义特征的描写,还有助于揭示某些同形歧义结构 产生歧义的原因。
例:
A组
台上坐着主席团。 主席团坐在台上。 *台上正在坐主席团。 门口站着人。 人站在门口。 B组 台上演着戏。 教室里上着课。 *戏演在台上。 *课上在教室里。 C组(歧义句) 台上正在演戏。 教室里正在上课。 *门口正在站人。
(四)语义关系的解释力 建立起语义关系的类型,就可以合理解释句法结构内部的 许多复杂情况。 (1) 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相同的词类序列能构成的不同句法 结构
“V+N”格式
学习园地 学习机会 学习年龄 学习汉语 学习外国 学习文件
(2)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格式的句子有些有歧义现象,有 些却没有歧义。
鸡不吃了。 他不吃了。
(3)对词语语义特征的描写,有助于揭示出造成狭义同构句 不同变换式的原因。
例: A组
他送了一本词典给小王。
他卖了一件衣服给小李。
他送给小王一本词典。
他卖给小李一件衣服。
他还了一万元给小张。
他交了五千元给学校。 B组 他偷了一份情报给敌人。 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他还给小张一万元。
他交给学校五千元。
她圆圆地划了一个圈。
他昨天走的。
(后指宾语)
(后指中心语)
(3)定语的语义指向
他过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 (前指主语) 他上了一个晚上的网。 (前指述语)
我倒了一满杯米酒。
(后指中心语)
(三)语义指向的解释力 (1)语义指向可以合理地解释某些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例: 在传统的中心词分析法中,“王冕死了父亲。”的主干被 认为是“王冕+死”,显然,这是不符合句子的本意的。 为什么有些句子如“那篇文章写了三天”的主干却能被 认为是“文章+写(了)” 呢?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2.受事——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他吃了饭。 他把苹果扔掉了。
3.系事——联系词联接的对象。 (与等事相对) 他是学生。 我成了北京人。
4.与事——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 他送我一条领带。 他给我一个饼。
5.结果——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他织了一件毛衣。 我写了一篇文章。
6.工具——动作行为的凭借物。 我写蜡笔,他写铅笔。 小李吃大碗。
有了上面的描写,就有助于说明下列表达上的差异: 光的速度
* 火的速度 大火/小火
* 大光/小光
(2)对词语语义特征的描写,也有助于说明句式对词语的选 择关系。
“NP了” 大小孩了! 大学生了! 秋天了! 教授了! 老夫老妻了! 那么,什么样的词语才可以进入这样的格式呢?
NP具有[+推移性]应该是该句式成立的条件。
7.方式——动作行为进行的方法、形式。 今天考口试,明天考笔试。 我跳探戈。
8.处所——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起点、终点。 我住三楼。 食堂我吃不惯。
9.时间——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他在广州过“五•一”。 他从星期一开始休假。
10.目的——动作行为发生的目的 他为这件事操了不少心。 他们在挤电影票。
决定的。 这可以由下面两点得到证明: A.同一个动词与不同的名词性词语搭配,可能产生不同的语
义关系。例: 考学生 考笔试 考语文 考一百分 考大学
B.同一个名词性词语与不同的动词搭配,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语 义关系。例:
打研究生 考研究生 住研究生 教研究生 当研究生
(2)名词与名词组合成一个句法结构时,也可能形成若干种语 义格类型。
(3)对词语语义特征的描写,有助于揭示出造成狭义同构句不同 变换式的原因。 例:
A组 他送了一本词典给小王。 他送给小王一本词典。 他卖了一件衣服给小李。 他卖给小李一件衣服。 他还了一万元给小张。 他还给小张一万元。 他交了五千元给学校。 他交给学校五千元。
句子的语义分析 ppt课件
学习要点
1. 掌握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方法,主要指语 义关系、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这三种分析法。
2.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法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
2020/11/13
1
句法结构分析 形式分析
句法结构分析
语义分析
句法层次分析 句法关系分析 句型分析 语义关系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特征分析
2020/11/13
20
三、语义特征 (一)什么是语义特征
是指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特征的 最小语义成分。例:
吃 + 饭/水果/面条/糖 * 吃 + 水/汤/啤酒/饮料
喝 + 水/汤/啤酒/饮料
吃:[+动作+对象为固体+使事物消失,……] 喝:[+动作+对象为液体+使事物消失,……]
2020/11/13
10
14.对象——动作的对象 这件事他有他的看法。 他对我说了许多大道理。
注意: (1)动词同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由它们双
方共同决定的。 这可以由下面两点得到证明:
A.同一个动词与不同的名词性词语搭配,可能产生不 同的语义关系。例: 考学生 考笔试 考语文 考一百分 考大学
鸡不吃了。 小李不认识。 他不吃了。 小李没有去。 烤鸭不吃了。 鞋子没找到。
2020/11/13
14
二、语义指向 (一)什么是语义指向
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 语义上的联系。
①他香喷喷地吃了碗饭。
②他吃了碗香喷喷的饭。
►►语义指向分析的重点是在结构上没有直接组合关系的 语法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即非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 联系。
5.结果——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他织了一件毛衣。 我写了一篇文章。
《现代汉语通论》-语法章-第八节-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PPT课件
小花猫逮住了一只大老鼠。 他把书拿走了。
3.系事
指连系动词连接的主体。
他是学生。 陈伟成了一名画家
4.等事
指连系动词连接的对象。
他是学生。
陈伟成了一- 名画家。
7
指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也可用介词“给”引进。
他们送母校一幅油画。 他还给我一支笔。
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陈小玉去了师大。 我住在二楼。
10.时间
指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
他回家乡过春节。
我的课请排在星期-五。
9
11.目的 指动作行为发生的目的,可用介词“为”(为了)引进。
他在筹备展览会。 刘玲为考大学在复习。
12.原因 指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也可用介词“因为”引进。
他在外待了一个月避避风头。 他爷爷因为肺病住了院。
原因:A组(坐):【+静态附着】【-动态进行】 B组(唱):- 【-静态附着】【+动态进28行】
【2】可以解释某些同形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例如:
A
倒了一杯水
→倒1掉一杯水 →倒2上一杯水
B
烧了一车炭
→烧1掉一车炭 →烧2出一车炭
原因:动词语义特征具有多样性 倒1 烧1:【+去除】 倒2 烧2:【+获得】
-
29
谢
谢
-
30
13.材料 指动作行为所使用的材料,也可用介词“用”引进。
他在给青菜浇水。 地板用油漆涂了一层。
-
10
14.致使 指动作行为使动的对象,也可用介词“使”引进。
学习态度 环境
15.对象 指动作的对象,也可用“对”(向)介词引进。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语法 下)【圣才出品】
3.为什么呢?就图多看几眼。(设问句) 4.你是在说他为什么不去吗? (回声问)
◇思考题 一、“双重否定”跟疑问句如何结合使用?“三重否定”有什么特殊功能? 答:否定形式的反诘问可以构成双重否定。例如“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巴金《海 上日出》)”就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这种双重否定句,形式多样,而且使用频率高。 数学上两个负数之积为正,三个负数之积仍为负,即否定之否定的再否定,就又回到了 否定上。如:“他们要靠学校才有地位,而学校并非非有他们不可。(钱钟书《围城》)”这样 的句子在表义上比原来单一否定句的内涵丰富。三重否定句常常把双重否定的强调意味给否 定掉,从而在语气上比单一的否定要来得委婉和缓。此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三重否定, 即一个双重否定再加上反诘句,那么就构成特殊的三重否定句,例如:“难带你非去不可吗?”
二、有人说“是非问句没有疑问焦点”,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不同意。疑问句的回答都是针对疑问焦点的,是非问句的回答形式比较简单,用“是、 是的、对”等表示肯定,用“不、不是、没”表示否定。由于是非问的疑问焦点就是整个句 子,所以,有时也可以重复原来的句子形式:例如:“你是学生吗?”“是的,我是学生。”
四、请鉴别下列形容词(假设为 A),看看它们进入三个不同句法框架的情况。 形容词:客气、公平、热心、努力、谦虚、急躁、胆小、小气、难过、争气。 框架:(1)A 一点儿!(2)别不 A!(3)别 A! 答:框架:(1)A 一点儿!(2)别不 A!(3)别 A!
客气一点儿 别不客气 别客气 公平一点儿 别不公平——— 热心一点儿 别不热心 别热心
第八节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练习题
一、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的名词性成分所担任的语义角色。 1.售.票.处.围满了人.,大.家.都在挤电.影.票.。 2.昨.天.我买了一.部.词.典.。 3.我家去年盖了一.幢.小.楼.。 4.李老师退休时赠给学.校.图.书.馆.一批书。 5.他.是跳舞明星,他会跳探.戈.。 6.这个小店方便了周.围.的.群.众.。 7.食.堂.我吃不惯,我还是在家.里.吃。 8.陈朗用红.木.打了一.套.家.具.。 9.这.件.事.他有他的想法。 10.他对我.说了许.多.大.道.理.。 答:1.售.票.处.围满了人.,大.家.都在挤电.影.票.。
《现代汉语通论》ppt 语法章 第八节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四、语义特征
(三)语义特征的解释力 【1】有些结构形式完全相同的句子却有不同的变换式,对
这种现象可以从语义特征上加以解释。例如:
A
台上坐着主席团
→主席团坐在台上
→*台上正在坐着主席团
B
台上唱着戏 →*戏唱在台上 →台上正在唱着戏
原因:A组(坐):【+静态附着】【-动态进行】 B组(唱):【-静态附着】【+动态进行】
【4】前指介词“把”的宾语。例如: 我 把 王群 满意地 打发 走 了。 ↑_____| 师傅们 把 水泥行条和楼板 纵横交错地 堆放 在 一起。 ↑_____________|
3.定语的语义指向
【1】后指中心语。例如: 他 昨天 买了 件 羊皮 大衣。 |____↑
【2】前指主语。例如: 他 做了 一个 惬意 的 梦。例如: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句法指向)
妈妈 高兴地 点点头。
↑_______|
(语义指向)
三、语义指向
(二)语义指向的类型
1.补语的语义指向
【1】前指动词。例如: 你 砍 快 了,慢Fra bibliotek点! ↑___|
【2】前指主语。例如: 我 砍 累 了。 ↑______|
我 看 完 了《红楼梦》。 ↑___|
我 学 会 了 滑雪。 ↑______|
起来的关系。
施事
受事
敲打
工具
……
例:他 用手 敲打 桌子。(施事—工具—动作—受事)
2.语义关系与句法关系的关系
1
相同的句法关系可表 现出不同的语义关系。
挖野草 (动作—受事)
挖地道 (动作—结果)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2.状语的语义指向 (1)后指中心语 他早早地炸了盘花生米。 (2)前指主语 他喜滋滋地炸了盘花生米。 • •
(4)前指介词“把”的宾语 我把论文整整齐齐地放在桌子上。 她把衣服一条一条地撕碎了。 3.定语的语义指向 (1)后指中心语 黄黄喜欢吃肉鲜汁美的妙鲜包。 人们一般喜欢纯棉的衬衫。
• • • • • • • •
(二)语义指向的类型 1.补语的语义指向 (1)前指动词 我写完了作业。 昨夜睡晚了。 (2)前指主语 嗓子喊哑了。 我坐累了。
• • • • • • •
(3)后指宾语 我们踢坏了一只足球。 小李跑丢了一只鞋。 我们喝光了啤酒。 (4)前指“把”的宾语 他把孩子骂哭了。 老李把手机摔坏了。
• 砍疼了(补语“疼”在语义上有时可指向 “砍”的受事,如“把他的脚砍疼了”; 有时可指向“砍”的施事的隶属部分,如 “砍了一下午,我的胳膊都砍疼了”。这 是一个歧义结构。) • 砍坏了(补语“坏”在语义上有时可指向 “砍”的受事,如“别把桌子砍坏了”; 有时可指向“砍”的工具,如“他那把刀 砍坏了”。这是一个歧义结构。)
• 吃面条 吃大碗 吃食堂 吃包月 吃红利
• 2.同一个名词,与不同的谓词搭也可 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 • 买毛衣 织毛衣
二、语义指向
• • • • • (一)句法结构和语义指向 1.语义指向 砍光了 砍累了 砍钝了 砍快了 砍疼了 砍坏了
• 砍光了(补语“光”在语义上指向“砍” 的受事,如“树砍光了”。) • 砍累了(补语“累”在语义上指向“砍” 的施事,如“我砍累了”。) • 砍钝了(补语“钝”在语义上指向“砍” 的工具,如“这把刀砍钝了”。) • 砍快了(补语“快”在语义上指向“砍” 这一动作本身,如“你砍快了,得慢点儿 砍”。)
• ②当A2在语义上指向V的施事或受事 时(如“长高了、养胖了”,“锯短了、 锯长了、买贵了”),能不能表示(1) 义就不一定了。 • 这一根竹竿儿锯短了,只好报废了。 • 那几根竹竿儿已按你的要求锯短了。 • 那根竹竿儿锯长了,还得锯掉三公分。 • 你的衣服买贵了。
• • • • • •
课堂思考 请解释下列语法现象: 到底我去哪里好呢? 我到底去哪里好呢? 到底谁去北京好呢? *谁到底去北京好呢?
• 5.结果(成事):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句 子语义结构中因施事者的动作行为所产生 或引发出的新事物或新现象,是因施事者 的动作行为而形成或达成的新客体)。 • 他写了一篇论文。 • 他正在砌墙。 • 鱼塘还没挖好。 • 青藤又在墙上织成了一面网。
• 6.工具:指动作行为的凭借物,也可用介词 “用(拿)”引进。 • 小李用头撞开了门。 • 爸爸要抽烟斗。 • 民工们正在填土。 • 这个女孩总照镜子。 • 小王用受伤的手敬了一个军礼。 • 你吃大碗,我吃小碗。
• ①当A2在语义上指向V本身时(如“走快了、 跑慢了、来晚了、来早了、等久了”等), 或者当A2在语义上指向V的施事或受事位 移的距离时(如“走远了、坐近了、踢远了、 搬近了”等),都能表示(1)义。 • 你来早了,现在牙科挂号不紧张,用不着 那么早来。 • 这次你又走远了,再往这里走几步。 • 过去他老迟到,经大家批评后,最近他来 早了。 • 她慢慢地走远了,消失在人群之中。
• 句法关系相同,语义关系未必相同; 反之亦然。
• (二)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 • 1.格关系 • 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C.J.Fillmore)首先 提出了“格”(case)这个概念。 • 1966年,发表了《关于现代的格理论》 (Toward a Morden Theory of Case)。 • 1968年,发表了《“格”辨》(The Case for Case)。
• (二)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 名词性词语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 • 1.施事: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也可由 介词“被”(叫、让、给、由、归) 等引进。
• 大家都拥出了教室。 • 路障被工人搬走了。 • 物业的事归她管。
• 2.受事:动作行为的承受者,也可由 介词“把”(将)引进。 • 黄黄一天吃三个包包。 • 孩子们踩死了许多蚂蚁。 • 他把书还回去了。 • 我把这些字擦掉了。
• 属格、与格、宾格、工具格、前置格;德 语有四个格——主格、宾格、与格、所有 格。这些格称为“句法格”。菲尔墨所说 的“格”式指名词(代词)与动词(形容 词)之间的关系,形式标志是介词或语序。 • “格”语法理论进入中国以后,一些研究 者根据汉语的特点,把“格语法”改为 “格关系”,并对汉语的格关系进行了细 致的分析。
• 11.原因:指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 用“因为(由于)”引进。 • 工作后他一直愁房子的事儿。 • 他非常着急评职称的事儿。 • 老王又在操心二字的婚事。
• • • •
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词组中名词的语义角色。 拍灰尘 拍衣服
• 12.材料:动作行为所使用的材料、耗 费的物资,可用“用”引进。 • 工人们用红砖砌墙。 • 留学生用生词造句。 • 金门用高粱酿酒。 • 老人用五毛钱打了一瓶酱油。 • 小王夏天经常冲冷水。 • 瓦工们正在砌空心砖。
• 语义关系是指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 联系,诸如施事与动作的关系、动作 与受事的关系等。 • 相同的句法关系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 关系,相同的语义关系可以由不同的 句法关系来表示。
• 例句
• • • • 张三走了 西瓜吃了 喝啤酒了 啤酒喝了
句法关系
主谓关系 主谓关系 述宾关系 主谓关系
语义关系
施事-动作 受事-动作 动作-受事 动作-受事
• 以上区别,就是补语语义指向的不同, 即补语在语义上指向哪儿各不相同。 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中某一成分在 语义上跟哪个成分直接相关。通过分 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 说明、解释某一语法现象,这种分析 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法。
• 2.句法结构与语义指向未必一致 • 以上述述补结构为例,其中只有“砍快了” 中的补语成分“快”与动词“砍”在句法 和语义关系上是一致的,其他各例则不存 在对应关系。不是所有的句法成分都有必 要去考察它的语义指向,如“吃苹果”, 就没有必要去考察“苹果”的语义指向。 一般来说,补语、状语、定语的语义指向 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VA了”述补结构可以表示两种语法意 义: (1)表示某种结果的实现. 洗干净了 晾干了 (2)表示某种预期结果的偏离 锯长了 买大了 (3)有的“VA了”述补结构可以兼表 以上两种意义。
• (1) • 你要我挖的坑儿我已经挖深了,你看 这样行吗? • 你的头发,剪短了好看。 • (2) • 你这个坑儿挖深了,得回填些土。 • 我觉得你的头发剪短了,留长一点儿 好看。
• • • • • •
(2)前指主语 在那里他度过了一段开心的日子。 他有一位终生难忘的好朋友。 (3)前指述语 昨天小李睡了一天的觉。 小张写了一年的论文。
• (三)语义指向的解释力 • 1.语义指向分析法可以合理解释句子 成分之间的关系。 • 洗干净了 晾干了 • 锯长了 买大了 • 挖深了 剪短了
第八节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 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 一体。句法结构分析办括句法结构分 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 • 语义分析包括语义角色分析、语义指 向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
• 一、语义角色 • (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 句法结构中,即凡是由实词与实词组 成的句法结构中,总是同时并存着两 种关系——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 句法关系是指诸如主语与谓语的关系、 述语与宾语的关系、定语与中心语的 关系等。
• 1971年,发表了《格语法的一些问题》 (Some Problems for Case Grammar)。 • 1977年,发表了《再论〈 “格”辨〉》 (The Case for Case Reopened)。 • 他创立了系统的格语法理论。其中的“格” 与传统语言学中的“格”不同。传统语言 学中的“格”指某些屈折语中名词和代词 的形态变化,表示这些词在句子结构中与 其他词语的关系。如俄语有六个格——主 格、
• 3.系事:指联系动词联接的对象。(系事是 性状的系属者,是性状动词所描写的对象。 与施事相比,系事不具有施动能力。) • 你们是大学生。 • 他成为一代优秀学人。 • 这种款式很流行。 • 鲁迅姓周。 • 小王病了。
• 4.与事:动作行为的间接承受者,也 可用介词“给”、“为”、“对”等 引进。 • 小刘送我一本书。 • 老人把手艺传给了年青人。 • 他们热情地为群众服务。 • 小王跟老师商量过这件事。
• 课堂思考 • 同属“VA了”述补结构,为什么有的 表示(1)义,有的表示(2)义,而 有的能兼表(1)义和(2)义?
• 与A的性质有关。 • 当A为表示褒义的形容词时(我们将这类形 容词记为A1),“VA1了”都只表示(1)义, 不能表示(2)义。 • 洗干净了 晾干了 • 当A为不表示褒义的形容词时(我们将这类 形容词记为A2),“VA2了”都能表示(2) 义,而能不能表示(1)义,这就跟“VA2 了”中A2的语义指向有关了。
• 9.时间:指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 用介词“在(从、到)”引进。 • 欢度国庆节。 • 夜班我来执。 • 我们于2009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 • 三点钟我就在这儿等你了。
• 10.目的:指动作、行为发生的目的, 可用介词“为(为了)”引进。 • 为了家人的健康,他不再吸烟了。 • 王经理亲自去跑原材料了。 • 你再给我们活动一张门票吧。
• 13.致使:指动作行为使动的对象,可 用“使”引进。 • 我们又一次纯洁了队伍。 • 我热饭去。 • 孤立敌人 • 那条狗真烦人。 • 缓和矛盾 • 繁荣市场
• 14.对象:指动作的对象,也可用介词 “对(向)”引进。 • 你去了解一下这件事。 • 关心同学 • 想念父亲 • 怀疑他
• (三)语义角色的解释力 • 介词是一种格标记。 • 动词与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 由双方共同决定的。 • 1.同一个动词,与不同的名词性词语 搭配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