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和歌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特热爱自然,歌颂自然:“每当我周围的可爱峡谷霞气蒸腾,杲杲的太阳悬挂在林梢,将它的光芒这儿那儿地偷射进幽暗密林的圣地中来时,我便躺卧在飞泉侧畔的茂草里,紧贴地面观察那千百种小草,感觉到叶茎间有个扰攘的小小世界……我将在壮丽自然的威力底下命断魂销。”维特喜欢亲近自然,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给他们分黄油面包和酸牛奶,分银毫子,“他们(小孩子们)都信赖我,什么话都对我讲。每逢村里有更多小孩聚到我这儿来,玩的兴高采烈,有什么有什么愿望都径直表露的时候,我更是快活的什么似的。”歌德视自然为神性之所在,对自然和天真无邪的本性的描写随处可见。
《少年维持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对歌德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本小册子是歌德对自己所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或者说是一种对现实遭遇的发泄。这一点在歌德在《诗与真》中这样描述:“因苦恋朋友的妻子而自杀的耶鲁撒冷的死亡,将我从梦中撼醒。我不仅对他和我过去的遭遇进行思索,也分析眼下刚碰到的使我激动不安的类似事件,这一来,我正在写的作品便饱含着火热的情感,以致无从分辨艺术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歌德以作品中虚幻“维特”为书外的自己,描写了维特——一个反对封建陋俗,憎恶所谓的上层人物官僚贵族,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甚至在爱情上都遭受到封建势力摧残打击的少年愤而自杀的故事,饱含了歌德长期愤懑于胸的感情。
参考文献:《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源自文库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少年维特之烦恼赫尔曼和多罗泰》(插图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女神》郭沫若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人的解放与艺术的解放——郭沫若与歌德》姜铮著时代文艺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刘树元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浮士德>研究》董问樵著复旦大学出版
《歌德诗歌精选》[(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著]钱春绮编北岳文艺出版社
关键词:郭沫若、歌德、《女神》、《少年维特之烦恼》、自由、自然
郭沫若,中国四川人。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戏剧家,翻译家,古文字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我国新诗的奠基人。一九二一年,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了,它以创造为基本主题。这个主题蕴含着郭沫若“五四”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独特文化思考,字眼间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反帝反封建的狂飙精神,洋溢着极其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五四精神的典型代表,是“时代的最强音”。
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
——郭沫若《天狗》
这首诗是《女神》中的一篇,但首次发表是在1920年2月7日的《时事新报•学灯》上。
作者在开篇就将自己假设为“天狗”,这只天狗狂放不羁,将日、月、星球、宇宙统统吞噬掉。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整个旧秩序旧世界的无比憎恨,以至于想要毁掉日月星辰甚至整个宇宙,重新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郭沫若、歌德这两位对各自国家的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家,虽然在时间上生活在不同的世纪,空间上,生活在像个深远的两个不同国度,但两位文学家,诗人的心灵是相同的。也许,在郭沫若的心中,曾经不止一次的与歌德进行过超时间超空间的精神交流。假使二者同时在世,那么他们一定是一对最默契的知己,以自己的文字为谋求全人类的自由而努力。
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有一段这样描写到:“还有一种人,他们给自己的无聊的勾当以至欲念想出种种漂亮的称呼,美其名曰为人类造福的伟大事业;他们也是幸福的。——愿上帝赐福给这样的人吧!可是,谁要徐怀若谷,正视这一切将会有的结果;谁要能看见每一个殷实市民如何循规蹈矩,善于将自己的小小花园变成天国,而不幸者也甘负重荷,继续气喘吁吁的行进在人生道路上,并且人人渴望多见一分钟阳光——是的,谁能认识到和看到这些,他也会心安理得,自己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并且为生而为人感到幸福。这样,他尽管处处受着限制,内心却永远怀着甜滋滋的自由感觉;因为只要他愿意,他随时都可以离开这座监狱。”歌德将现实社会称作“监狱”,并用了许多诸如“限制”、“自由”、“创造”、“幸福”这样的字眼,憧憬着理想中的世界,“维特”想要的是一个没有贵族,没有官僚的平等而自由的世界,在这一点上,我们在《天狗》中也能清晰的体味到,不仅如此,《凤凰涅槃》中表现的更是明显:“啊啊!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宇宙呀,宇宙,我要努力的把你诅咒:你脓血污秽的屠场呀!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你群规较好着的坟墓呀!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你到底为什么存在?”郭沫若借凤之口向阴秽的世界发出了悲愤的控告,该小结末尾更是直接质问这样的世界到底为什么在?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强烈不满。
——范劲《郭沫若与歌德》
就像范劲在《郭沫若与歌德》的开篇说到的那样,“五四”运动的先驱很多都受到了西方文学和学者的影响。其中,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便是典型的一例。
郭沫若最早译的歌德的一部书是《浮士德》。这时候,正是“五四”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刻,郭沫若在译完这部书后更是十分激动,对歌德崇敬不已。随后他又于1921年译出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1922年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这本书想必郭沫若很早以前就已看过。同年,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发表问世了。不得不说,《女神》中的好多诗,都受到了歌德那种自由的奔放的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与郭沫若的《女神》
匡亚明班12071006李丽
摘要:发生在十八世纪的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对我国二十世纪“五四”时期的文学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歌德作为狂飙突进的领军人物对“五四”文学的先驱郭沫若影响更是巨大的。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在反封建反束缚,呼吁自由的的主题和精神上都可以看出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印记。本文将以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品中对自由的歌颂中粗浅地加以解析。
歌德,德国大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他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青,年时期,他是所谓“狂飙运动”即德国资产阶级早期文学运动的旗手。代表作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他代表了德国资产阶级古典文学的高峰,对德国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是植根于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传统的古典文学的土壤,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几乎无例外地都是从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开始自己的文学生涯,歌德、易卜生、拜伦、雪莱、托尔斯泰、契诃夫、惠特曼……都曾经深深地影响“五四”文学家们并为中国读者所熟悉。
郭沫若也崇尚自然:
地球,我的母亲!
我羡慕那一切的草木,我的同胞,你的儿孙
他们自由地,自主地,随分地,健康地,
享受着他们的赋生
地球,我的母亲!
我不愿在空中飞行!
我也不愿坐车,乘马,著袜,穿鞋,
我只愿赤裸着我的双脚,永远和你相亲。
可以说这是一篇自然的赞美诗,对人生的赞美诗。变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仅从上面节选的几句就可以让人深深感到诗人提到自由提到自然时燃烧着的火热的激情。这虽说是郭沫若自身的原因占主导,但谁也无法否定歌德对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从时代背景上看,歌德创作《维特》只是正值整个欧洲正处于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度的转折时期,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正在觉醒中的人们对自己政治上无权和社会上受歧视的地位深感不满,强烈渴望打破封建等级的界限,追求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希望建立一个符合自然的社会秩序。“在这种时代下产生的《维特》,不只是述说出了年轻的资产阶级的理想,揭示了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并让多愁善感、愤世嫉俗的主人公为着理想的破灭而悲伤哭泣,愤而自杀,以示抗议”。而郭沫若的《女神》的创作是在中国人民遭受着内外双重压迫的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反帝反封建是广大人们的最高呼声。人们要求平等,渴望自由,与青年歌德生活的十八世纪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在精神上,《女神》与《维特》都表现出了对现有社会秩序的不满和憎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