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与抗战
中国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组织与决策
中国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组织与决策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作为中国抗战的最高指挥机构,在组织和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国民政府的组织结构、军事决策、外交政策等方面来探讨中国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组织与决策。
一、国民政府的组织结构国民政府的组织结构在抗日战争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化。
在最初的阶段,国民政府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以行政院、陆军总司令部和中央政治委员会为核心。
然而,随着战争的加剧和形势的变化,国民政府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的组织架构。
在决策层面,行政院会议成为国民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外颁布各项政令法规。
二、军事决策国民政府在军事决策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为了有效地组织军事力量进行抗战,国民政府成立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联勤系统,通过各级指挥机构对战场的指挥和协调。
此外,国民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军事政策和战略部署,通过调动各方资源,积极开展战争行动。
例如,国民政府在长江防线的构筑和维护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保护了华中地区的安全。
三、外交政策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民政府致力于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网络。
此外,国民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争取对抗日战争的支持和援助。
同时,国民政府也通过外交渠道和其他国家进行谈判和协商,力图达成有利于中国的各项协议和条约。
四、政府决策的困难与挑战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国内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分化,国民政府在一些决策上存在分歧和摩擦。
此外,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负担也是国民政府决策的困难之一。
同时,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种不确定因素也给国民政府的决策带来了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国民政府在组织和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民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制定军事政策和战略部署,积极推动外交政策,努力应对政府决策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国民政府的组织与决策为中国在抗战期间的抗击日本侵略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一些有利于抗战的政策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一些有利于抗战的政策。
国民政府为扭转不利的形势,争取主动,在战争初期逐步实现抗战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原有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一、改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确立战时经济体制战前,国民政府金融与经济行政管理机构除财政部统管全国金融外,还有实业部、全国经济委员会和全国建设委员会。
实业部主管全国经济行政,辖林垦、农业、渔业、工业、劳工、矿业、商业、合作各署司以及中央农业实验所等附属机关;全国经济委员会主管国家经济建设或发展计划之设计、审核与督导,特定经济事业或发展计划之实施,尤重公路、水利、公共卫生和农村建设事业;建设委员会主管国家基本建设,如电气和一部分矿业、铁路建设。
同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3部、第4部和资源委员会还分别主管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和贸易之动员,以及人才和物质资源的调查、统计与计划,并组织工业建设。
以上机构建制重叠,政出多门,职责不清,很难适应战时的需要。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战争紧迫的情况下,加强了中央尤其是军事委员会对经济的干预,对金融和经济行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1937年7月27日,财政部授权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组成联合贴放委员会,负责办理战时贴现和放款等业务,以救济银行和工商各业。
“八一三”事变后,四大银行又奉令在上海成立四行联合办事处,在各重要城市筹设分处,以加强国家银行的联系与协调,集中资力帮助政府应付危局。
为了适应战争的发展,国民党中央决定调整党政决策和管理系统,同时改组经济决策机构。
8月11日,中执会通过《国防最高会议条例》,将原中政会所属财政、经济、交通等专门委员会统由国防最高会议节制,从而使国防最高会议成为抗战期间最高的经济决策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军事委员会干预经济的能力明显加强。
原隶属军委会的资源委员会不仅承担了战略物资的统制,也组织工厂向大后方迁移,还负责代行原第3部的管理国防工业的职能。
10月,军委会设立农产、工矿、贸易3个调整委员会和1个水陆运输联合办事处,以周作民、翁文灏、陈光甫、卢作孚分别为主任委员,负责“调剂农村经济”、“保育实业生产”、“保持国际市场”和运输等事务,并在一些重要地点分设办事处,以增强对各地专项经济的统制。
正确看待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正确看待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各族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
可以说,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在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然而许多人却忽略了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那么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国民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作用呢?本文将做一粗浅的分析。
客观的说,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
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国民政府抗战标志和象征中国政府存在着并且抗战着,标志这个国家没有亡国。
第二,就是政府的动员力。
国民政府抗战,就能够动员整个国家的力量进行抗战,这是其它任何非执政党派所不能做到的。
第三,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
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不佳,但仍然是抗战时期人数最多的军队。
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抗战之初共产党的抗战力量还很弱小的时候。
第四,国民党是否抗战,决定着抗战是否合法,而且直接影响着其他力量的抗战态度和抗战方式。
战前因进行抗日救国工作而一度遭到国民党逮捕的张申府说:“我曾说,蒋先生只要发动抗战,全国必然景从。
我深幸今日已经完全实现了。
”○1第五,国民政府是中国国家的代表,它代表中国进行抗战外交,取得了良好的国际效应和国际影响,首先在政治上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其次在经济和军事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这是共产党在当时的条件下所做不到的。
伦敦《泰晤士报》发表评论指出:“不待战胜而承认中国为完全国家,实开新纪元,租界权利乃不合潮流,总理主张废除,蒋委员长成功,诚为民族吐气。
日寇虽不能占全中国领土,中国享此新约权利,当待日寇驱逐以后,故战胜为急务,以中国之坚卓抗战,得英、美之明白承认完成主权,其精神将益加强,并保证战胜后居大国优越地位,以重整新亚洲。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时政治与政府机构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时政治与政府机构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人民开始组织起来与侵略者进行抗争。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战时政治体系和政府机构,以应对战争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战时政治与政府机构,以及其对战争的影响。
一、国民政府的改革与转型为了应对日本侵略,中国国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转型。
首先,在政治上,国民党领导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中国各地的统一管理,确保了政权的稳定。
其次,在经济上,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于工业和农业的调控,并确保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
这一系列的改革与转型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与物质保障。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了应对日本侵略,中国广泛组织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国范围的合作抗战。
在国民党的领导下,共产党、民主党派和各地抗日力量积极参与战斗。
这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效地凝聚了抗战的力量,推动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
三、军事与政治相结合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军事与政治相结合的战略被广泛采用。
中国军队不仅进行战斗,还积极开展政治工作。
一方面,军队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士兵的战斗意志和政治觉悟。
另一方面,军队还与当地政府合作,进行资源整合和民生保障。
这种军事与政治相结合的战略,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胜利的抗战奠定了基础。
四、地方政府的组织与管理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地方政府组织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府负责调动地方资源,组织地方抗战力量,并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地方政府的组织与管理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五、宣传与动员在抗日战争中,宣传与动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府通过宣传手段,提高了人民的抗战意识和政治觉悟。
同时,政府还积极动员人民参与抗战,加强了人民与政府的联系。
这种宣传与动员对于提高国民士气,凝聚人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六、对战争的影响战时政治与政府机构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国民政府的抗战外交追求国际支持与援助
中国国民政府的抗战外交追求国际支持与援助中国国民政府自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来,面对日本侵略军的残酷侵略,积极开展了抗战外交,追求国际支持与援助。
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下,中国国民政府不断努力,通过积极外交手段,向世界展示了反对日本侵略的决心和坚定。
一、寻求国际正义和国际认可中国国民政府积极倡导“国际正义”,通过发表声明、通电和大使亲自讲话等方式,向世界阐明中国的民族抵抗和抗战目标。
同时,中国传媒也充分利用战争新闻宣传工具,向西方国家展示日本军队的暴行和中国人民的团结抵抗,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声援。
这些努力最终为中国赢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可。
二、国际外交关系扩展与深化为了争取国际支持,中国国民政府积极推动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发展,提升国际地位。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了盟国外交活动,与英、美、苏等主要盟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设立了外交代表处。
其次,通过国际会议与谈判,中国国民政府与各国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军事、经济和文化合作协议,扩大了国家的外交影响力。
最后,中国还积极倡导和参与国际组织,如勃兰特国际和国际联盟,从中获取更多的国际支持与援助。
三、与苏联的战略合作中国国民政府与苏联之间的战略合作对于中国抗战外交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7年,中国国民政府与苏联签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和《私下军事协定》,为两国建立了互信基础。
苏联在抗战期间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军事顾问和军事经验,有效地支持了中国军队的抗战作战。
四、海外华人的支援与影响海外华人在中国抗战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资金,并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为中国争取国际支持与援助。
同时,海外华人也在国际社会上积极宣传中国的抗战情况,呼吁世界各国提供援助。
综上所述,中国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通过积极的外交手段,追求国际支持与援助,使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支持。
国民政府与各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与苏联展开战略合作,并获得了海外华人的大力支持。
近代史论文(南京国民政府领导下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南京国民政府领导下的正面战场的抗战辽宁工业大学机械学院过程102班南京国民政府领导下的正面战场的抗战(辽宁工业大学机械学院过程102班)中文摘要∶全国性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根据中日双方的军事经济实力制定了长期抵抗的战略方针。
国民政府领导下的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的抗战体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顽强,重创了日军的狂妄气焰,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消耗了其军事实力,在中国抗战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正面战场抗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军的进攻。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日的新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领导下长达5000公里的正面战场的作战,重创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使日本逐渐陷入了“中国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
正面战场的国民革命军顽强抵抗、浴血奋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抗战战略方针的制定抗战爆发之前,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仍是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而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军备及一切物质均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并掌握绝对的制海权和相当大的一部分制空权,空海力量相差悬殊,可以说在空海方面国民革命军基本没有还击能力,且日本在东北已造成侵吞中国的强大后方基地。
鉴于敌强我弱而我国又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千差万别的情况,1932年3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讨论决定对日采取“长期抵抗”的方针。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中日双方遂进入正式作战阶段。
1937年8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召开最高国防会议,会议经过讨论通过了以“持久消耗战”为中国抗战的最高战略,同时明确提出:在军事上采取持久战略,以空间换取时间,逐次消耗敌人,以转变优劣形势,争取最后胜利①。
由于国民革命军既要阻止日军咄咄逼人的攻势,消耗其主力,又要保存自己实力的实际情况,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持久消耗战”比较符合敌我军事力量对比现状,是有利于中国长期抗战的。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军事
实行________ “三三制” _____,建立 原则
____________ 抗日民主政权
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
团结,巩固了_______ 抗日民 ___________ 族统一战线
政治
“三三制” 实行___________ 抗日 原则 _____,建立____ 民主政权 _________ 地主减租减 实行__________ 息,农民交租交 ______________ 息 ____的土地政策
第二课时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共产党
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基础落实
一、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国民政府政策的转变 (1)标志: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
“ 溶共、防共、限共、反共 ”的反动方针。
(2)变化:政策重心由对 外转 向对内 ,开始执行一 条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的路线。
①外因:日本诱降政策的影响。 (3)原因 ②内因:反共反人民的本质。 2.表现
• • • •
A.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签署了《双十协定》 D.第一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 7、(2011年高考)图五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 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 A. 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 B. 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 C. 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 D. 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的溃败不是因为国民党坚持
片面抗战路线,而是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政策带来的后果。
二、共产党坚持抗战 1.百团大战
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1)背景 ②国内: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正 面战场 节节败退;投降危险严重。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中华民族全面动员,进行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深刻的觉醒。
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以下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
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政府抗战有着标志和象征的意义。
中国政府存在着并且抗战着,标志这个国家没有亡国。
如果这个政府投降了,成为傀儡政权,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不是独立的国家,已经亡国。
第二,就是政府的动员力。
国民政府抗战,就能够动员整个国家的力量进行抗战,这是其他任何党派、团体等组织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
政府能够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进行抗战,也能发动它所控制的全部宣传机器动员全国人民抗战。
第三,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
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是否抗战,决定着抗战是否合法,而直接影响着其他力量的抗战态度和抗战方式。
九一八事变后到卢沟桥事变前,国民党与国民政府不仅不抗战,而且对抗战活动进行压制和打击,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就是其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范例。
而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压制、打击下,很难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局面。
必须指出的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抗战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其他各爱国党派、各族各界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实现的。
它的抗战态度的及时性、坚定性、彻底性、全面性都不及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爱国党派,也不及深刻、全面觉醒了的中华民族的大多数成员。
但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采取了抗战的态度后,它的动员力、号召力又是其他任何党派、团体所不能取代的。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政府与抗战经济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政府与抗战经济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国民政府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国民政府不仅需要组织和指挥军队进行抗战,还需要保障抗战经济的发展,以支持战争的进行。
本文将重点探讨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经济措施和挑战。
一、国民政府的抗战经济政策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应对战争带来的挑战。
首先,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国内经济的调控,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计划,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政府加大了对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实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加强了对财政收入的管理,提高了财政的效益。
其次,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以增加国家的外汇储备。
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以提高国家的贸易顺差。
政府还加强了对外汇市场的管理,以保持外汇的稳定。
此外,国民政府还加强了对金融体系的管理,以支持抗战经济的发展。
政府加大了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调控。
同时,政府还推动了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以支持抗战经济的发展。
二、国民政府面临的抗战经济挑战然而,国民政府在抗战经济中也面临了许多挑战。
首先,由于战争的持续和战争环境的不稳定,国民政府难以稳定经济形势。
战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国民政府在抗战经济中还面临着物资短缺的问题。
战争导致了许多地区的生产能力下降,物资供应不足。
国民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以保障战争所需的物资供应。
此外,国民政府还面临着通胀和物价上涨的问题。
战争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了通货膨胀。
国民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
三、国民政府的经济成就和启示尽管国民政府在抗战经济中面临了许多挑战,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国民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措施,保障了抗战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工业和农业生产得到了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得到了增加,国家的外汇储备得到了稳定。
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和共产党坚持抗战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和共产党坚持抗战1.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1)原因:日本诱降政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的壮大;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反共反人民的本质。
(2)标志:1939年初,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3)表现: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国民党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4)中国共产党的对策: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军事进攻之前,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继续争取与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领导根据地军民予以坚决回击,打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2.皖南事变(1)根本原因: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2)经过:1941年初,国民党军队包围、袭击奉命移师北上的新四军,大部分新四军将士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
(3)中国共产党的对策:采取回击方针,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并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4)结果:蒋介石保证“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
中间党派和民主人士日益倾向共产党。
3.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形势恶化(1)原因:国民政府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不断掀起反共高潮;日军为逼迫国民政府投降,向正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
(2)表现:①枣宜会战失利: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爱国将领张自忠壮烈殉国,日军占领宜昌;②豫湘桂战役溃败:这是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国民党损失兵力五六十万人,丧失大片领土。
(3)国民政府的外交成果: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
4.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1)政治独裁:基本特征是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
国民政府税制改革与抗日战争
国民政府税制改革与抗日战争民国是政局动荡的时代,也是新旧交替、中西碰撞的时代。
这在财税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民国税收制度承袭了晚清税收改革精神,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曲折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
这一时期,传统税收体系日益瓦解,西方公共税收理论逐渐渗透,又因抗战因素形成传统税种的逆袭,呈现出新旧并行、中西杂糅的别样风格。
民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制定了颁布《国家税法与地方税法草案》和《国家费目地方费目标准案》等一些初具现代意义的税收法律。
但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把持中央,地方势力坐大,中国实际上处于四分五裂之中,税收多为地方军阀势力所截夺。
中央政府收不抵支,靠借债度日,以致行政国防费用都难以为继,诸多国家建设蓝图更是纸上谈兵。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与地方军阀势力政治军事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税制改革。
1928年后陆续公布施行《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海关进出口税则》、《限制田赋附加办法》等一系列有进步意义的法律法规,将关税、盐税、统税、印花税、矿税等主要工商税种列为中央收入,而将田赋、契税、牙税、当税、营业税等适合地方征收的税种列为地方收入。
这样通过法律形式为中央集中了全国大部分财力,同时也给地方保留了机动财力,对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在南京政府“黄金十年”(1927-1936)期间,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呈现勃勃生机,带动中央税收持续增长,南京政府建立起了统一的税务机构,权力大大加强。
关金即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的简称,是民国时期由国民政府的海关用以计算税收的金本位单位。
后来中央银行发行关金券,用以收纳关税,渐渐成为通货的一种。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打断了这一良性发展进程。
战争爆发不到一年,集中着全国92%工厂的东部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相继沦陷。
国民政府丧失了关税、盐税、统税等中央税收的主要税源地,以往占国民政府财政收入近百分之八十的关盐统三大税收一落千丈。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蒋介石政府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蒋介石政府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期,而蒋介石政府则在这个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政府组织、军事指挥、外交战略等方面,探讨蒋介石政府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一、政府组织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政府以国民政府为核心,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通过一系列决议与措施,加强全国的抗战力量,发动全民的抗战意识。
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主席,通过集中一切力量打击敌人的政策,调动全国的经济、军事资源来支持抗战。
同时,政府建立了抗日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指挥和协调全国的军事行动。
二、军事指挥蒋介石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军事战略和策略,对抗战进行全面指挥。
他采取分散抗战和消耗敌人的战略,以避免直接对敌。
蒋介石政府组织了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在抗击日军的同时,还要与日军游击战。
这些人民军队凭借地理优势、熟悉敌情、充沛的人力资源,发动了一系列有效的抗日战役,给日军以巨大压力。
三、外交战略蒋介石政府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还主动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中国抗日战争支持。
他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到了一些国际支持。
蒋介石政府参加了联合国反法西斯同盟,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间的抗日纪念活动和国际会议,以寻求更多的援助和支持。
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政府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但他们以其有力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成功动员全国力量,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进程。
他们不断提高经济建设的能力,稳定社会的发展,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蒋介石政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例如,在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政府并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地理优势来支持抗战。
此外,蒋介石政府的军事指挥和外交政策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总结来说,蒋介石政府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组织和指挥全民族力量,坚定地抵抗了日军的入侵,并争取到了一定的国际支持。
尽管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蒋介石政府仍然成功地推动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推行的战时经济政策
论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推行的战时经济政策第一,重视和加强内陆(大后方)生产能力,谋求工农业产品自给。
由于日军占据沿江沿海各省加强封锁,沿江沿海地区及国外工农业产品不易输入,中国抗战所必需的后勤给养和广大民众赖以生存的日用必需品“端赖内陆生产”。
第二,对工矿企业采取扶持政策,“奖励经济事业之发展”。
国民政府认为,“国营经济事业,固应积极经营”,而“民营经济事业,尤宜尽量奖励”。
其奖励办法多种多样,有资本协助、技术指导等等,以期做到“各尽其最大之能力,以供献于抗战建国之需求”。
第三,严格汇兑管理,加强金融统制。
抗战前,国民政府就逐步垄断了金融;抗战爆发后,进一步规定,设立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行联合办事处,抗战时期所有有关金融活动事宜,悉由办事处管理;有关金融方面的一切政策与措施,概由四行联合办事处制定。
总之,要使国统区所有金融机构高度控制在以四行联合办事处为中心的金融统制网中。
第四,加强税收管理,巩固固有收入,维持战时财政支出。
国民政府以“抗战建国同时并重”相号召,大力推进后方的开发与建设,同时要装备和维持作战部队,导致财政支出猛增猛涨。
抗战开始后的财政赤字己上升到70%多,乃至80%。
收支的剧烈失衡,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战争开始后,在关、盐、统三税逐年短收的情况下,国民政府逐渐发展了3种新税:食盐战时附加税、货物税和直接税,税收渐见增加。
食盐专卖,加征战时附加税。
货物税由过去的统税和烟酒税合并而成,矿产税和战时消费税亦属货物税性质,都是间接税。
竭力开征直接税,包括印花税、所得税、非常过分得利税、营业税和遗产税5种。
第五,加强交通建设。
《抗战建国纲领》中规定战时交通政策为:“整理交通系统,举办水陆空联运,增筑铁路、公路,加辟航线。
”1939.1.29,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水道运输需费较廉,西南各省水道,多可利用,亦应积极疏导,多备船只,为有组织之管理,以补公路铁路运输之不足。
”水路运输在战前一直不大为国民政府重视,抗战爆发后,政府加强水运工作,这是交通建设政策的一大特色。
《如何正确理解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起到的正面作用》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此时,国民政府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但仍坚持抗战,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从另一方面看也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配合敌后战场的作用。
3.使国民党军队丧失了抗战初期的锐气,导致了后来正面战场大溃败的局面。国民党的政治更加黑暗,经济掠夺更加残酷,埋下了国民党失尽民心,最终被人民唾弃的伏笔。
虽然,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做了一些有碍抗战的事,比如,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但是国民政府在抗战中起到的正面作用也是不能小视的。所以,我们不能片面的理解国民政府当时的作为,对它的贡献也应该肯定。�
并且,我们有必要把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与汪精卫为首的汉奸卖国贼区别开来,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到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假如在日本侵华方针改变以后,当时国民政府投降了,我想中国的历史也要改写了。
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两大战场: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当然,国民政府在内外政策发生变化后,对抗日战争的进程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产生的恶劣的影响主要有:
1.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削弱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曾迁都洛阳
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曾迁都洛阳重庆在抗战时期较长一段时间内曾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陪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但是,南京国民政府还曾于1932年迁都洛阳,并将其定为“行都”,大概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日军兵临城下,国民政府被迫“搬家”1932年1月,日军挑起“一·二八”事变,大举进攻上海。
同时有数艘日本军舰驶至南京下关江面,并作出战斗准备,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安全。
面对日军兵临城下的危机,蒋介石、汪精卫和宋子文等极力主张迁都,以避免被日本逼迫签订城下之盟。
1月30日,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行政院长汪精卫联合签署了《国民政府移驻洛阳办公宣言》,宣布“政府为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不受暴力威胁起见,已决定移驻洛阳办公”。
次日,汪精卫在河南开封联欢社讲演时,又详细阐述了国民政府暂移洛阳办公的原因。
2月2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为国民政府及中央迁移洛阳办公通电》,在同意中央党部和政府迁移洛阳的同时,电邀常务委员会及执监委员同行。
实际上,从1月30日起,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各机关即陆续迁往洛阳办公了。
中央大员中除军政部长何应钦、外交部长罗文干、实业部长陈公博和京沪卫戍司令陈铭枢等留下善后以外,其余1000余人均在林森和汪精卫的率领下北上了。
但为便于处理有关政务,国民政府各院部会等都在南京设立了办事处。
经过反复斟酌,“五选一”圈定洛阳国民政府迁都洛阳虽然缘于日军突然进攻上海而有些仓促,但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并排除了北平、武汉、西安和重庆四地的。
当时日军刚刚占领东三省,处于“三八大盖”枪口直接威胁下的北平形势比南京好不到哪去,自然被排除掉了;武汉当时也处于游弋于长江上的日舰炮火之下,并处于红军根据地包围之中,当然也被排除;西安则因为当时陇海铁路还未修到那里,陆路交通不便而被排除;重庆尽管比较适合作为战时国都和民族复兴基地,但当时四川还正处于军阀混战之中,国民政府的统治势力还未深入,所以也被排除。
洛阳则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15朝古都的历史底蕴,特别是经过吴佩孚、冯玉祥等人统治时期的大力开发,通有铁路,建有机场,市容也大有改观。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府管理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府管理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来组织和管理战时政府。
本文将从战时政府的建立、权力结构、决策机制以及战时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战时政府的建立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建立了联合政府,即国民政府。
这一政府的建立是为了加强抗战的统一指挥和协调各方力量。
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首,通过中央组织、地方组织以及军队组织等部门,建立了完善的政府机构。
同时,国民政府还设立了相关部门来负责军事、外交、财政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战时政府管理的有效运作。
二、战时政府的权力结构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是最高权力机构,其权力结构分为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
中央政权由国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组成,国民政府行使最高权力,并制定重要政策和决策。
地方政权由省市政府及其各级政府组成,负责具体地方事务的管理和运作。
这种权力结构为战时政府的管理提供了相对稳定和有效的机制。
三、战时政府的决策机制战时政府的决策机制主要由国民政府的决策机构组成。
国民政府设立了各种决策机构,如国民参政会、行政院等。
其中,国民参政会是国民政府的立法机构,负责制定和修改相关政策法规。
行政院则负责决策和管理各项具体事务,监督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工作。
通过这样的决策机制,战时政府能够快速、高效地应对各种紧急情况,为战斗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战时经济管理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战时经济管理成为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管理战时经济,以提供战争所需的物资和资源。
国民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控。
同时,国民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战时经济,如战时物资局、财政部等。
这些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确保战时经济的合理运行和供应。
总结: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战时政府的有效管理。
战时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政府机构、权力结构和决策机制,为战争的统一指挥和协调提供了重要保障。
抗日战争国民党正面战场失败的原因
抗日战争国民党正面战场失败的原因
一、主观上说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执行的片面的抗战路线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失败的主要原因。
国民政府长期实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以剿灭共产党为第一要务。
蒋介石集团在决心抗战的同时,却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他们的统治。
因此推行片面抗战路线,既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的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这使得大多数作战未能给敌人以更大的消耗,并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大量的国土。
二、客观上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有很大的优势。
当时日本是一个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国家,而中国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国,面对战争时候,兵员的素质和兵器的产能和日本相比都不在一个档次上。
日军所有战斗兵都是经过极其正规、严格的训练,其训练水准是世界一流的,尤其是射击和刺杀。
而国军方面训练的水准相对较低,而即便是这样的水准,能保持训练的也不多,还有许多新兵,稍加训练或毫无训练即投入站场。
还有一个方面是人们很少提到的,即日军营养好,而国军营养太差,日军普遍矮而敦实,国军相对较高,但是普遍营养不良、瘦弱,长期的营养不良和饥饿,造成国军只适合短促突击,一旦双方陷入拉锯战,国军士兵往往后劲不足。
另外战术不及日军。
日本的军事理论、军事训练、轻重武器的数量和质量、士气、后勤都做得比国军要好。
其他因素当然还有很多,比如军阀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愿意将军队认真投入到抗战中,甚至背后拆台、捣乱、叛变的都很多。
陈耀辉。
抗日战争的战时政府与政权建设
抗日战争的战时政府与政权建设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具有伟大意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这场艰苦卓越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建立了一系列战时政府和政权,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府和政权建设进行探讨。
一、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主张。
这一主张得到了广大革命党派、广大爱国人士的积极响应。
193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停止国内战争、一致抗日的命令》,宣告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二、国民政府——战时政府的核心国民政府是抗日战争中的核心战时政府,由中国国民党领导。
汪精卫等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受到一定的批评,但国民政府在整个抗战期间为中国人民和抗日军队提供了重要的政治、物质和军事支持。
三、八路军、新四军——人民军队的主力八路军和新四军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主力军,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八路军主要在抗日战争初期负责敌后游击战,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新四军则在战争后期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重要抗日力量。
四、抗日根据地与抗日政权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战略基地,也是建立抗日政权的重要地区。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上实行土地改革,建立了农村革命政权,推动了农民的觉醒和壮大,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政府内阁制度的创立为了更好地顺应抗战形势的需要,中国国民党政府在1940年创立了政府内阁制度。
通过内阁制度,国民政府能够更加高效地集中统一决策,增强了对外抗战的战略性和持续性。
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抗日战争中的战时政府和政权建设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些政府和政权发扬了民主、平等、团结的原则,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抗日战争的战时政府和政权建设对于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无论是国民政府、八路军、新四军,还是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政权,它们都发挥了各自的独特优势,共同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政府与抗战
努力与估计
作者: 黄如
郝旭奇
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4
月18日~1949年4月23日
),是中华民国的最高行
政机关,由以蒋介石为核
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
1948年“行宪”后改称总
统府,代表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利益的军事独裁政府。
政治政治统一蒋介石独裁宣言
编制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结构
北伐战争
时间
192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继续北伐,并将所辖部队划分成4个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兼)、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任总司令。
意义
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是北伐战争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奠定基础.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
•防御阶段指的是37年全面抗战始到武汉失陷这一段时期。
从卢沟桥抗战打响第一枪,到淞沪战场中日双方尽遣主力大打出手。
国军打的可谓是英勇顽强。
近百万国民政府的精锐军队除汤恩伯兵团在华北地区与日军周旋外,尽数投入于上海战场。
三个月下来,兵力消耗巨大,直接导致之后的南京保卫战失利。
华北战场投入的中央军主力部队不多,主要采取迟滞性战术。
山东地区韩长官不战而逃导致整个山东失陷,但五战区在台儿庄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胜仗。
虽然之后日军兵围徐州,但国军巧妙的退离徐州,兵力并未受到损失。
而另一路进犯山西的日军在忻口与国军鏖战月旬,虽取得太原,但伤亡巨大。
•战略相持阶段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蒋介石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
这标志着国民党由比较积极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这个时期国民党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实力,同时又抽出相当多的兵力来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制造了多次反共的“摩擦”事件。
国民党内外政策不断倒退。
由于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改变,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评价
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在八年的抗战中,国民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取得做出了贡献。
但是。
国民党军抗战有两面性,初期“不抵抗”政策不容辩解。
谢谢观赏
图片版权: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