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 第10章

合集下载

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毒理学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和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毒理学的产生过程: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一些动植物的有毒作用就已有认识,并已有文献记载。

18世纪西班牙化学家和生理学家Bonaventura Orfila:现代毒理学的奠基人。

毒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快速发展。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什么?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 pollutant)。

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6学期先修课程:生态学基础、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适用专业:生态学教材:孟紫强主编,生态毒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开课单位:应用气象学院生态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和毒理学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生态毒理学是边缘学科,是由化学、生态学和毒理学等学科交叉而开展起来。

20世纪70年代化学品毒性生物测试得到快速开展,建立了单种生物个体、种群的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标准方法。

在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对污染综合效应和多组分复合污染的环境效应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

全面开展污染在生态系统水平乃至全球生态的影响的研究。

也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局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2学时)(1)了解环境压力的概念(2)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3)掌握毒理学基本知识(4)了解生态毒理学的开展趋势重点:毒理学基村概念难点:毒理学基村概念第2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3学时)(1)了解环境污染基本知识(2)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3)掌握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4)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5)了解毒物动力学的方程重点: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难点:毒物动力学的方程第3章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4学时)(1)了解毒性作用基本知识(2)掌握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重点: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难点: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第4章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4学时)(1)掌握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经典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分级、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理解化学物毒性评价的实验基础(3)掌握急性毒性及评价方法(4)掌握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概念和目的、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方法。

培训学习资料-生态毒理学(10)_2023年学习资料

培训学习资料-生态毒理学(10)_2023年学习资料

ID金属镍Ni-镍的毒性强烈取决于其进入细胞后的形态,按急性毒-性增加大体分为三类:-1水溶性盐:NiCl ,NiSO4,NiNO32,NiCH3COO2;-2颗粒态:Ni3S2,NiS2,Ni7So,NiOH2脂溶性镍羰基:NiCO4。
硒Se、磷P、氟F和砷As-发生、来源及性质-生理和生态行为-毒性-1.-我国著名的地方病“克山病”,也称 大骨节病-与机体缺硒Se有关。-2.-适量补充硒还有一定的预防和抵抗癌症的功效。-3.-硒过量和不足也有危 -4.-而磷P主要与水体营养化状态有关(贫营养化、中营养-化、富营养化。-5.-元素氟F与骨骼变形有关系, 过量氟导致氟骨症(骨-骼硬化。
砷在生物圈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定性模型-输-含砷除草剂-输出-工业源-CH33As+02-CH33AsO-人类消费-植物-→CH32AsOOHD-干湿沉降-CH3As-局部-骞-饜-矿化-As406-竖-CH3 AsH-作用-土壤生物甲基化作用-H2AsO-HAsO2-有机砷-富氧层-缺氧层-HAs02→H2As04 H2As04→HAs02→As2S3-淋失
Bangladesh孟加拉国->Paddy rice is the main crop and cover about 75%-of the total area cropped主要农作物一水稻;->Rice i the staple food,and rice straw is used as-cattle fee 作为人的主食和牛的饲料;->Irrigation of rice is mostly dependentroundwater,especially during the dry season-地下水灌溉->Ba kground levels of As in soils are 4~8 mg As/kg,-in ar as irrigated with As containing tube-well water,-soil levels can reach up to 100mg/kg地下水含砷,-灌溉用管井抽取地下水。

生态毒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西大学

生态毒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西大学

第一章测试1.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有毒有害因子,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与防护的科学。

A:错B:对答案:B2.生态毒理学与环境毒理学是同一个学科。

A:对B:错答案:B3.生态毒理学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A:错B:对答案:B4.1848年英国生物学家对桦尺蛾发生的工业黑化现象的报道是环境污染对动物种群影响的最早报道。

A:对B:错答案:A5.生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野外生物B:植物C:家禽D:家畜答案:A6.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前必须进行()。

A:环境生物监测B:生态风险评价C:环境化学监测D:生物标志物筛选答案:B7.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生态效应的一种试验方法是()。

A:分子毒理学试验B:整体毒性试验C:微宇宙生态系统毒性试验D:离体毒性试验答案:C8.生态毒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属于生物范畴是()。

A:动物B:微生物C:植物D:环境污染物答案:ABC9.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评估或研究环境污染物()。

A:生物体的吸收水平B:在环境中的浓度C:对机体损伤的机制D:物理性质答案:ABC10.从学科知识结构来看,生态毒理学分支学科可分为()。

A:应用生态毒理学B:理论生态毒理学C: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D:实验生态毒理学答案:ABD第二章测试1.进入体内的环境污染物在不同生物酶的催化下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而发生结构和性质改变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A:对B:错答案:A2.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统称为环境污染物的第二相反应。

A:对B:错答案:B3.内剂量是指吸收进入体内的外源化学物的数量。

A:错B:对答案:B4.半数致死剂量是指群体中有50个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

A:错B:对答案:A5.结合反应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是()。

A:谷胱甘肽结合B:硫酸结合C:乙酰结合D:葡萄糖醛酸结合答案:D6.被动转运主要包括简单扩散和()。

A:易化扩散B:主动转运C:滤过作用D:特殊转运答案:C7.根据外源化学物存在的状况,可把剂量进一步分为外剂量、内剂量和()。

生态毒理学11

生态毒理学11

三、
污染土壤的微生物 修复
概念
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指利用天然存在的或特别培养的 微生物在可调控的环境条件下将土壤中有毒污染物转化为无 毒物质的处理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自然生物修复 原位生物修复 人工生物修复 异位生物修复
一、有机物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用微生物方法修复有机污染土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土壤淋洗
原位淋洗技术 是指在田间直接将淋洗剂加入污染土壤,经过必要的 混合,使土壤污染物溶解进入淋洗溶液,而后使淋洗溶液 向下渗透或水平排出,最后将含有污染物的淋洗溶液收集、 再处理的过程。 操作系统
淋洗剂加入设备
土壤
下层淋出液收集系统
淋出液
沟渠 处理系统
异位淋洗技术
异位淋洗技术是指将污染土壤挖掘出来,用水或其他 化学溶液进行清洗使污染物从土壤分离开来的一种化学处 理技术。 典型的土壤清洗系统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五、土壤修复的发展趋势
一、向绿色与环境友好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发展
原由:利用太阳能和自然植物资源的植物修复、土 壤中高效专性微生物资源的微生物修复、土壤中不 同营养层食物网的动物修复、基于监测的综合土壤 生态功能的自然修复,将是21 世纪土壤环境修复科 学技术研发的主要方向。农田耕地土壤污染的修复 技术要求能原位地有效消除影响到粮食生产和农产 品质量的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同时既不能破坏土壤 肥力和生态环境功能,又不能导致二次污染的发生。 发展绿色、安全、环境友好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能 满足这些需求,并能适用于大面积污染农地土壤的治 理,具有技术和经济上的双重优势。
生物氧化、还原
三、原位微生物修复 原位微生物修复是指在不经搅动、挖出的情况下,通 过向污染土壤中补充氧气、营养物或接种微生物对污染物 就地进行处理,以达到污染去除效果的生物修复工艺。

生态毒理学_山西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生态毒理学_山西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生态毒理学_山西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年英国生物学家对桦尺蛾发生的工业黑化现象的报道是环境污染对动物种群影响的最早报道。

答案:18482.效应分析的详细程度和保守性取决于评价的()。

答案:等级3.HC5表示该浓度下受到影响物种不超过总物种数的(),或达到95%物种保护水平时的浓度。

答案:5%4.生物膜主要是由液晶态的脂质双分子层和()构成。

答案:蛋白质5.脂溶性较高的化学物主要蓄积在()组织内。

答案:脂肪6.( )被视为DNA氧化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答案:8-羟基鸟嘌呤7.环境化学物对生物的致死效应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不包括()。

答案:环境的理化性质8.以下哪项不属于臭氧层破坏引发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答案: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放大效应9.下列农药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最大的是()。

答案:杀菌剂10.汞对鱼类的危害主要是通过()产生。

答案:甲基汞11.植物可以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因此,良好的植被可调节环境温度、减弱光辐射。

答案:光合作用12.()是由昆虫体内产生并释放到体外与同种个体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利用这种物质研发昆虫引诱剂和拒避剂用于害虫防治。

答案:昆虫信息素13.由于多氯联苯的持久性与亲脂性,在食物网中呈现出很高的()特征。

答案:生物富集14.不同重金属浓度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发现()浓度的重金属能刺激微生物生长而增加其生物量,()浓度会抑制微生物生长且降低其生物量。

答案:低,高15.一般来说,随着动物体重的增加,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积存量会()。

答案:增加16.生态毒理学模型使环境污染治理成为()的环境生态治理途径或工具。

答案:耗费低廉没有二次污染效果优良操作容易17.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和()两部分。

答案:风险表征方法暴露-效应评估方法18.下列选项中哪些是生态风险评价选择评价终点的标准()。

答案:生态学关联易感性实用性合适的尺度19.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主要有()。

生态毒理学考点整理

生态毒理学考点整理

生态毒理学考点整理生态毒理学考点整理————————————————————————————————作者:————————————————————————————————日期:《生态毒理学》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1962年Rachel Carson (卡逊) 《寂静的春天》Ecotoxicology=Ecology +T oxicology生态毒理学=生态学+毒理学1969年法国Rene Truhaut (萨豪特)最早提出并使用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的定义:研究环境毒物、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机理以及环境毒物、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运转、循环与归宿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生态毒理学主要研究内容1.毒物、污染物在物理环境中释放、分布和行为以及与物理、化学环境的相互作用;2.毒物、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变化及其归宿;3.毒物、污染物在生态系统各种水平上的有毒效应。

生态毒理学研究意义1.全面认识毒物、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查明毒物直接与间接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机制;3.为控制污染、制定环境标准和立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毒理学发展趋势a深入探讨多种环境毒物作用于机体或生态系统的复合生态毒理效应及其机理以及新老污染联合胁迫生物学变化与反应;b 深入研究次生毒物的产生过程以及所导致的次生污染生态毒理效应;c 深入研究环境毒物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的生态毒理效应;d 深入开展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e 加强分子生态毒理学研究,提高生态毒理效应微观认识水平。

第二章生态毒物及其毒性与剂量效应关系原理毒物:相对较小的剂量,导致生物受害或严重的细胞功能损伤、或生态系统产生不良效应的物质。

污染物(pollutant):指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污染物质。

又称为原发性污染物或者“原生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生态毒理学》课件

《生态毒理学》课件

生态风险评估包括问题识别、风险特征描述、暴露评估、效应评估和风险决策等 步骤。
3
生态风险评估的案例分析
实际案例分析将帮助我们理解和应用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第六部分:环境毒理学应用
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通过对生物体的 观察和测量,评估环境中 化学物质的存在和生物暴 露的潜在危害。
生态毒理学对环境保 护的重要性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发生代谢和 转化,可能产生更有毒的代谢 产物。
污染物的生物毒性
污染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的生 理和行为效应,可能导致生物 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受损。
第五部分:生态风定活动或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造成的潜在危害程度。
2
生态风险评估的步骤
生态质量评价的方 法
生态质量评价通常通过监测 和评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 能和物质的状态来进行。
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风险评价是一种评估特 定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和生 物体的潜在危害程度的方法。
第四部分: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
污染物的生物累积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积累,可能 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生物 多样性的下降。
《生态毒理学》PPT课件
欢迎来到《生态毒理学》PPT课件!本课程将带你深入了解生态毒理学的基 本概念、毒性评价方法、生态风险评估以及生态毒理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概述
什么是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 科学领域,关注物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的 影响。
生态毒理学的重要性
生态毒理学有助于评估和管理环境中的化学 物质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
第二部分:毒理学基础知识
1 毒性的定义
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 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生态毒理学2011-I

生态毒理学2011-I

• 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
• 1986年原苏联基辅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大量放 射性物质外泄,上万人受到辐射伤害,直接死亡31人,13万居民 被疏散,污染范围波及邻国,核尘埃遍布欧洲。
现代文明
必需研究环境毒物
及其影响 并进行治理
环境毒理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态毒理学、污染生态学
环境毒理学
• 是从医学及生物学的角度,利用毒理学方法 研究环境中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学科。 •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质对机体可能 发生的生物效应,作用机理及早期损害的检 测指标,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做好环境保护 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研究毒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效应和归宿的科学。
• Jorgensen (1990): the science of toxic substanc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ir impact on living organisms.
• 环境中有毒物质及其生物效应的科学。
• Suter (1993): the study of toxic effects on nonhuman organisms, populations, and communities.
现代毒理学学科体系
划分依据 生物学分类 研究手段 应用目标 学科 动物毒理学、植物毒理学、昆虫毒 理学等 生化毒理学、分子毒理学、免疫毒 理学等 生态毒理学、环境毒理学、药物毒 理学、农药毒理学、法医毒理学、 军事毒理学等
医学与损伤部 神经毒理学、生殖毒理学、发育毒 位 理学、血液毒理学、肝脏毒理学等
• 研究化合物对非人生物、种群和群落毒效的科学。
• Shane (1994): the study of the fate and effect of a toxic compound on an ecosystem.

生态毒理学2009复习

生态毒理学2009复习
* 生态毒理学研究需要毒物的多种特性参数,有些很容易测定,但另一些却很难。因此,必须根据易测的特性参数推算难以测定获得的参数
* 化合物的结构特性与其生物活性之间存在的定量关系,被称为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s)。因此可以用这种关系,由结构参数来推测活性参数
* QSARs在环境独立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预测水生生态中毒物的分布、生物有效浓度和毒效方面非常有效,而且对那些很少进行生物降解的亲脂性化合物,非常成功。
* 两相分配——Freundlich方程
CA=KCB1/n logCA=logk+1/nlogCB
K是分配系数,n是非线性常数,CA和CB分别为物质在A相和B相中的浓度。
部分情况下或大部分化合物在低浓度下n=1, 即:CA=KCB K=CA/CB
分配系数可以通过实验获得,关键是达到平衡,化合物稳定,无吸收现象。
* 半衰期Half-life
半衰期是化合物降解转化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1/2
由于:ln(C0/Ct)=kt,所以:t=ln(C0/Ct)/k
故: t1/2 =ln(2/1)/k= ln2/k=常数
在特定环境的特定降解过程中,不同化合物具有其固定的半衰期。但环境中实测数据常变异较大,主要因为受环境酸度、温度、有效的水和氧、以及其他一些因子变异的影响。
四、生物有效性Bioavailability
* 是指环境中的化合物能否被生物吸收的性能。
* 分布进入环境相的化合物都可以被环境相中的生物接触,但只有部分化合物被生物吸收。
* 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必须考虑毒物的生物有效性,因为这样才能获得进入靶标位点的浓度,而不是进入环境相中的浓度。
五、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s (QSARs)

生态毒理学教学大纲

生态毒理学教学大纲

生态毒理学教学大纲《生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Ecological Toxic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2300040、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30(15/15)、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2(1/1)、学分2.0、开课学期5。

1.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有关生态系统内毒物的来源、传播和归宿,理解毒物对生物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影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环境中毒物的检测、毒物效应研究和毒物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总之,通过本科学习,具体达到以下目标:课程目标1:能够应用生态毒理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环境生态评价或影响评价实践中的复杂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课程目标2:能够基于生态毒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对生态恢复中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收集、处理、分析与解释数据,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课程目标3:能够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就生态毒理学有关知识、问题与解决方法和同行交流。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于环境生态工程专业。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黑体小四号字)5.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内毒物及其效应的科学,核心内容是毒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如何避免毒物灾害的发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生态系统内毒物的来源、传播和归宿,以及毒物对生物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影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环境中毒物的检测、毒物效应研究和毒物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6.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生态毒理学是生态学专业的选修课,主要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视野,补充毒物影响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本课程的学习也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大小基础。

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教材:《生态毒理学》,孟紫强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 年。

参考书:《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孟紫强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 年;《生态毒理学》,周启星孔繁翔朱琳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 年。

环境毒理学1-8章

环境毒理学1-8章

1、环境毒理学的定义:指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动物实验(体内实验、体外实验);人群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其他。

①体内试验:多在整体动物(哺乳动物为主)进行,也称整体动物试验。

按人体可能接触的剂量和途径使试验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接触环境污染物,然后观察动物出现的形态和功能的变化。

优点:不仅反映环境污染物的综合生物学效应,而且反映在动物整体状况下环境污染物的各种生物学效应。

②体外试验:以哺乳动物游离的器官、细胞、基因等为研究对象,观察环境污染物的代谢转化和毒性作用。

多用于急性毒性的初步筛选。

优点:简单、快速、经济、易于控制,缺点:不能全面反映整个状况下的毒性效应。

③人群调查(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选用适当的观察指标,对接触该环境污染物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环境污染物与人体健康损害的关系。

④其他:以植物、微生物为试验材料进行体外、体内试验,结合生物调查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3、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与机体接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称为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即环境污染物在体内发生的位移。

①吸收: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的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A、消化道(饮水和食物中的污染物质,主要吸收部位:胃、小肠等。

)B、经呼吸道吸收(大气中的环境污染物,吸收部位:呼吸系统)C、经皮肤的吸收(较少(如局部毒性),因皮肤对环境污染物的通透性较弱。

)D、其他(主要是人为地染毒途径,如采用静脉、皮下、肌肉注射进行染毒。

)②分布:环境污染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液的运输,分散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一般地说,在提内组织器官的起始分布取决于血流量,血液供应丰富的器官,分布的污染物愈多,如肝脏。

而最终分布取决于污染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例如Pb开始时主要分布肝脏中,最终大部分(90%)分布在骨骼中。

③排泄:指环境污染物及其代谢物由体内向体外转运的过程。

《生态毒理学》课件

《生态毒理学》课件

03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
野外研究
野外研究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对生物进行直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评估污 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野外研究通常包括对污染物的监测、生物种群和群落的调查以及生态效应 的评估。
野外研究能够提供更接近自然条件下的数据,但实验控制难度较大,且容 易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实验室研究
实验室研究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 下,模拟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无机毒物是指不含碳元素的化 合物,常见的无机毒物包括重 金属、硫化物、氮化物等。
天然毒物
天然毒物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 有毒物质,如生物碱、植物毒 素等。
合成毒物
合成毒物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方 法制备的有毒物质,如农药、
除草剂等。
毒物暴露途径与剂量
01
02
03
暴露途径
生态毒理学中的暴露途径 主要包括吸入、食入、皮 肤接触等。
跨学科合作
生态毒理学需要与生物学、化学、环 境科学等多个学科进行交叉合作,跨 学科合作难度大。
伦理与法规
生态毒理学实验涉及伦理和法规问题 ,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和标准。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
多学科交叉融合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数据获 取和处理效率,深入挖掘生态毒理学规律 。
加强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 叉融合,推动生态毒理学研究深入发展。
实验技术创新
生态毒理学应用拓展
开发新的实验技术与方法,提高实验效率 和准确性,降低实验成本。
将生态毒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环境保护、 生态修复等领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毒理学研究
总结词
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
详细描述
该研究通过实验室模拟和实地调查,评估了 某河流中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研 究发现,重金属会对水生生物的生理机能产 生负面影响,如降低繁殖率、生长速度和免 疫力等,严重时可导致生物死亡。

生态毒理学1(1)

生态毒理学1(1)

生态毒理学1(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毒物与毒理学第二节环境毒物与生态毒理效应第三节生态毒理学的基本框架第四节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意义与展望第一节毒物与毒理学一、毒物及其分类毒物:一般是指与生命体或生命组织发生相互作用能引起生物受到严重伤害甚至导致死亡的物质;或者说,毒物是指那些以相对较小的剂量就能导致生物受害或严重的细胞功能损伤以及生态系统产生不良效应的物质。

可从衣食住行来举例说明食盐和酒(量的问题)毒物分类通常采用的一些方法分类范畴物理状态气体、液体、固体、尘用途农药、溶剂、添加剂化学结构芳香胺类、脂肪族类、乙二醇一般作用大气污染物、慢性毒物、工业毒品效应致癌物质、致突变物质、致畸物质目标器官神经毒素、肝毒素、肾毒素作用机制刺激剂、抑制剂、阻碍剂毒作用潜力轻度、中度、超毒性物质标签需要氧化剂、酸、爆炸物质一般分类塑料、有机化学品、重金属二毒理学及其发展(一)古代毒理学毒理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字“toxikon”《淮南子》、《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等公元前1500年,一个系列的8本埃及纸草文“书籍”(800多个医药和毒药处方)一股来说,公元9~15世纪的中世纪.有关毒理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教条和经验,而不是实验证据16世纪德国医生Paracelsus(1493—1541),把毒理学的研究带到了—个新的高度,强调实验的作用。

二)现代毒理学的开端和发展意大利内科医生Ramazzini(1633-1714) 《工人的疾病》意大利内科医生Fontana(1720-1853)进一步发展了靶器官毒性概念。

西班牙医生Orfila(1787-1853)被认为是现代毒理学的奠基人,他是系统利用实验动物的第一个科学家,并发展了在组织和体液中鉴定毒物的化学分析方法。

1930年实验毒理学的第一本杂志<>创刊,同年在美国成立了NIH 1937年引起急性肾衰竭和死亡的“磺胺事件”,促使了美国FDA 的成立(Food and Drug Admistration ),1955年,美国人Lehman和他的同事共同出版了《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通过了许多新的法规,创办了许多新的杂志,成立了国际毒理学协会(1965)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农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化学工业, 环境污染严重,发生公害事件基础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取得的进展,促进了毒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课件]生态毒理学2011-VPPT

[课件]生态毒理学2011-VPPT
• 毒理学过程与毒物的选择性?
第五章池和基因频率的变化、种群结 构的变化。 • 毒物对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反应在两个方 面,即结构和功能。 • 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均有许多可以测定 和计算的描述参数,生态毒理学研究可以通过比 较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这些参数,分析污染前后或 处理和对照的变化,确定毒物对群落和生态系统 的作用和危害。
• 生物的解毒主要通过3种途径,即解毒代谢、分泌排泄、结 合贮存。
• 毒物代谢通常包括两级代谢,初级代谢主要是在毒物分子内引入 水溶性的活性基团;次级代谢是内源性代谢中间体与初级代谢产 物结合,形成极性更强,可溶于水的代谢物。 • 多功能氧化酶是毒物代谢的重要酶,可以被诱导,不同物种或个 体的活力有明显差异。 • 毒物的代谢,大多是解毒代谢,但也有一些代谢是增毒的 • 吸持作用sequestration(贮存代谢)即将毒物贮存在惰性组织中, 避免其与靶标结合的解毒途径 • 毒物可以诱导生物产生大量特殊的蛋白质,如金属硫蛋白、应激 蛋白等,它们可以结合毒物分子使之失活,保护生物功能大分子, 或修复受伤害的生物大分子。其量的变化可以作为接触毒物的测 试指标。 • 贮存解毒有明显的缺点:饱和、置换和库的消耗。
• 分泌排泄excretion是通过分泌系统从体内 清除毒物及其代谢物的重要解毒途径 • 不同性质的毒物的主要分泌排泄途径不同; 毒物在生物体内的滞留时间通常用生物半衰 期表示。 • 毒理动力学toxicodynamics过程:主要是 毒物如何作用于靶标,并产生毒理学效应。 又称毒理微观动力学 • 干扰和破坏DNA分子的毒物,都具有遗传毒 性。
第四章
结 语
• 毒物必须从环境中被吸收后,并运输至靶标位点,才能发挥 毒效。
• 毒物代谢动力学toxicokinetics过程包括:吸收、运输、代 谢、贮存和分泌5个方面,它决定有多少毒物分子进入靶标 位点并与之作用。又称毒理宏观动力学 • 化合物的吸收必须经过生物膜,涉及的跨膜运输机制有4种, 不同毒物的跨膜机制和运输速率取决于化合物的性质。 • 毒物在特定位点吸收后,可以通过体液循环运输至不同的组 织器官(体内分布)。

环境毒理第10章

环境毒理第10章

在不同细胞中观察到的各种 细胞周期基因表达范型表明 调节细胞周期的机制有高度 差异。
致畸剂诱发的细胞周期基因 表达的改变,将导致畸形而 不是整个胚胎的衰亡。细胞 周期调节的组织特异性提示 ,一种特定的致畸剂可能以 很独特的方式影响不同的细 胞。
10.14 致畸剂对基因表达影响
有的微小差错可能引 起胚胎的畸形或成体疾 病。 调节细胞周期和导致细 胞程序性死亡的基因是 密不可分的。致畸剂可 能干扰了这些基因的功 能和表达,使细胞增生 率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发 生改变。
10.13
细胞反应:由致畸剂引起的细 胞周期变化和细胞死亡
RA在体外对胚胎干细 胞和胚胎瘤细胞(EC) 的细胞周期的影响。 ES和EC细胞是全能性 胚泡的分化模型。内 细胞块的细胞可以快 速分裂。用RA处理这 些细胞会引发分化并 且显著降低细胞的增 生率。
10.9
肽类诱导信号
诱导是一种细胞类型影响另一种细胞类型分化的 过程,是脊椎动物发育的核心问题。 生长因子超家族的成员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 ) 与许多诱导过程有关。 肝细胞生长因子-散布因子(HGF/SF)在相互作用 的诱导中起重要作用。HGF-SF或c-met的靶向破坏 均可导致表型无法区分的胚胎死亡,HGF-SF也影 响神经嵴细胞的迁移。
10.12
全能性的维持
分化或维持细胞的内细胞块(ICM)细胞和原生殖 细胞全能性在胚胎发育中诱导分化时很重要。 两个同源(异型)框结构域(Oct3-Oct4和Oct6, 含有八聚物结合蛋白)的表达范型提示他们在维持 全能性中的作用。 生长因子LIF阻止ES细胞的分化,启动体外的多 潜能的原生长细胞的生长。 FGF4扶持ICM细胞的生长,在植入前发育中特别 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由农业环境因素、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系统功能的自 我调节机制较弱,主要依靠人类投入的大量能量、 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对系统实行调控,保持系统 的相对稳定。
在人工调控下,农业生态系统的净生产力通常 比相同条件下自然生态系统高,并随着人类社会的 发展不断提高。其功能主要是获得丰富的农产品为 人类服务的功能。
第十章 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本章内容 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
地球上的生物圈主要分为三大生态系统,即:陆 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其中陆 地生态系统的面积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1.5×108 km2 的30%,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它为人类 提供了居住环境以及食物和衣着的主体部分。
(四) 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
土壤生态系统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 的疏松表层,是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和人为 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具有独特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土壤系统的本质属性是具有 肥力,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的宝贵 自然资源。 • 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土壤生态系统是环境污染物 的最大受体,也是污染发生危害的起点和终点。土壤生 态系统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壤环境物质的能力。
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储库, 具有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缓解温室效应、供 氧、调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
• 具有阻挡风沙,降低风速,减弱风力,防治土 地沙漠化,降低年均温度,缩小年温差和日温 差,减缓温度变化的剧烈程度,增加降雨量, 调节气候等功能。。
• 是陆地生态系统的蓄水库,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 作用。林冠可以截流10%~30%的降水,减少了地表的 冲刷;每公顷森林植被含水总量可达200~400 t,每公 顷森林地比无森林地每年可多蓄水300 m3以上,降水 通过林冠截流和林地的渗透贮存,减少地表径流强度, 达到了保持水土的目的。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是指农药挥发到气相的移动以 及在土壤溶液中和吸附在土粒上的扩散、迁移,是农药从土 壤进入大气、水体和生物体的重要过程。
三、生物的吸收与富集
吸收作用主要包括: • 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吸收可使污染物从土壤下层向上 层富集,待植物地上部分死亡、腐败、分解后就会将污 染物转移至土壤上层,这种过程可称为土壤上层生物学 富集过程。 • 环境污染物可被土壤微生物吸收,因此微生物也可参 与污染物的迁移。 • 蚯蚓和其他生物可通过掺混土壤的途径,或将污染物 吸入组织内的生物学途径促进污染物的迁移。
污染物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自然途径有:火山爆发、 森林火灾、细菌、病毒、植物花粉的传播等。
二、分布与迁移
• 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 重金属主要是以溶解或水悬液的形态进入土壤,通过水
的运动在生态系统中迁移转运(液相迁移);也可以通过复 杂的食物链(网),使重金属在生物间迁移转运,并出现逐 级浓集放大的作用。 • 农药的迁移与转化
土壤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一旦遭受污 染和破坏是很难恢复的,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发 利用和废物排放,已使我国有相当面积的土壤遭 到了污染和破坏。
三、陆地生态系统环境污染物的类型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可将进入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污染 物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物三种类型: • 物理性污染物,包括非溶解性污染物、热污染及放射 性污染物等; • 化学性污染物,包括酚类化合物、苯类化合物、卤烃 类化合物、油类、多环芳烃(PAHs)、苯并芘、有机化 学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有机污染物, 及无机污染物(主要有砷、铜、铅、镉、汞、锡、铬等); • 生物性污染物,包括致病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
• 草原植被同森林植被一样,具有涵养水分、保持 水土、净化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是重要的地理屏 障和生态屏障
• 草原植被对防风固沙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在自然 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人工陆地生态系统。 即在一定的农业地域内,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 作用,并在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具有自然、社 会和经济功能的一种人工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陆 地生态系统危害的规律及其防护的科学。它的主要研 究对象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群体及非生物因 素。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概述一、陆地生态系统的分类
陆地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陆地生态系统和人工陆地 生态系统。在自然陆地生态系统中,按其结构和功能特 点,又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冻 原极地生态系统等。人工陆地生态系统则可分为城市生 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模拟人工生态系统等。
二、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 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群落和其外界环境共同构成的 一个生态功能单位。可分为热带雨林森林、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等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特点是:物种繁多,结构复 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系统稳定性高,物质循环的封 闭度高,生产效力高,对环境影响大。
根据污染物来源,可将陆地生态系统污染分为以下几 种类型: • 水体污染型 • 大气污染型 • 农林业污染型 • 生物污染型 • 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第二节、环境污染物在陆地 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
• 进入途径 • 分布与迁移 • 生物的吸收与富集 • 降解
一、进入途径
• 生产、加工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泄漏等; • 为防治农林作物有害生物喷洒于农田林区的各类农 药,落入土壤表面或水面; • 污染物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动植物残体而进入 陆地生态系统中。
• 具有生物遗传资源库的功能。森林中多种多样的生境 与气候条件,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二) 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
草原生态系统是以各种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 与其环境构成的功能统一体,约占陆地面积的21%。 • 草原是重要的放牧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植被具有生 物固氮功能,草原植被每年产生的大量有机物残体,经 微生物分解,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的积累,能改 良草原土壤,有利于天然杂草和人工牧草的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