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产业转移—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为高二的在校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地理学习,他们对于研究区域发展特点已经非常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并且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业区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有了区域联系、产业结构升级的知识储备,又对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产业转移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思考,敢探究,进而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达到了该节课的学习目标。

首先,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从材料和图表中提取和归纳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地理学习中所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

其次,在分析产业转移发生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必修二所学习的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通过自主学习,来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达到了迁移应用,融会贯通的效果。

最后,基本理解和掌握了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在后期
图1 的学习中,还需要通过题目和结合实际情境,继续深化和落实知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鲁教版必修三《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研究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最后一章的内容,是对前面几个章节,包括对必修一和必修二内容的升华与提升。

而对于《产业转移》这一部分,教材只是在知识窗中以一段拓展材料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在讲解过程中适时得添加对本节内容背景知识和材料的补充。

同时,教材以时间为尺度,划分了两次产业转移的过程,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而课标要求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这一模块需要带领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背景知识来一起分析,重点掌握。

当堂练习-产业转移与地理环境
近年来,中国产业转移“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

富士康集团从深圳到郑州等地设立新工业园,惠普公司关闭上海工厂,在重庆设立电脑制造基地……,据此回答1-2题。

1. “西进运动”( )
A.以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为主要驱动力
B.是西部地区交通条件改善的必然结果
C.代表了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的发展方向
D.反映了市场需求对工业的影响减弱
2. “西进运动”的有利影响有( )
A.促进西部逆城市化的发展
B.导致东部工业化水平降低
C.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
D.促进东、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黑灯工厂”就是工厂可以关着灯,照样在生产。

从原材料进去,中间的制造过程,检测、包装,最后成品,完全是无人化。

据此完成3~4题。

3.“黑灯工厂”最适宜用于
A .原料指向型工业
B .技术指向型工业
C .劳力指向型工业
D .市场指向型工业
4.“黑灯工厂”的推广普及将
A .加快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
B .减少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量
C .促进世界经济体之间的联系
D .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图1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图4
图3 上海 杭州 苏州 无锡 扬州 南京
芜湖 合肥 六安 徐州 郑州
武汉 宣城
黄山 安庆 池州
马鞍山
滁州
宿州 亳州
淮北
淮南 阜阳 蚌埠
黄 海 长 江 城市 省界 市界 皖江城市带 范围及界线 ①为资金 ②为技术 ③为劳动力 ④为原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6.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②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③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④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材料二 图3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图 。

材料三 图4是经济活动不同环节的附加值示意图。

(1)皖江城市带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2)产业区域转移对皖江地区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发展产品制造业会存在哪些问题?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课后反思
由于在课前提前介绍了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条件,所以学生在分析影响两次产业转移发生的条件时,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完成得较好。

自主学习时,对材料进行了充分的解读和分析,概括要点也比较全面。

而在第二个部分,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时,由于学生的辩证思维有所欠缺,所以对于积极和消极影响概括的不是
很到位,在今后要注意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习惯,同时,还要继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课表分析
根据新修订的《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必须培养他们的地理地理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以及区域认知。

对于本节课来说,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是,产业转移分别给迁入地和迁出地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基于在前面的章节中所学习到的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在人地协调观方面需要达到的目标为,通过分析产业转移对迁入地的消极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谋求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综合思维方面,指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在区域认知方面,运用区域—空间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在地理时间力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真实情景中更好得感悟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