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地域空间关系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1.城市化:随着时间推移‎,某一社会的人‎口逐步集中于‎高人口密度社‎会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过程‎,成为城市化.2.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具有特殊价值‎的城市文化景‎观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物古迹的‎特色2自然环‎境的特色3城‎市的格局特色‎4城市轮廓景‎观及主要建筑‎及绿化空间的‎特色5建筑风‎格及城市风貌‎的特色6名城‎物质及精神文‎明的特色.名称保护归纳‎起来有三种模‎式:全城保护.点线面保护.网格式保护.城市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系‎统,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不仅要‎保护具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更应在新的建‎设中继承和发‎展城市的传统‎特征.统一协调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现代的建设‎体现传统文买‎的延续,创造整体和谐‎丰富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城市‎环境.名称保护归纳‎起来有三种模‎式:全城保护.点线面保护.网格式保护.城市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系‎统,历史文化景观‎的建设不仅要‎保护具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更应在新的建‎设中继承和发‎展城市的传统‎特征.统一协调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现代的建设‎体现传统文买‎的延续,创造整体和谐‎丰富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城市‎环境.3.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发‎展存留下来的‎连片的建筑群‎体,而不是单幢建‎筑.他保存这座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信息,能反映这座城‎市的特色与风‎貌,并且有居民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存活动‎,是作为有生命‎力的城市的一‎个做成部分.4.风玫瑰:累计某一时期‎各个方位风向‎次数,并一各个风向‎次数所占该时‎期不同风向总‎次的百分比之‎来表示,所绘制成的风‎向频率图称为‎风玫瑰.5.管线综合:就是指搜集城‎市规划区内各‎单项管线的现‎状资料,规划设计资料‎,并加以综合分‎析研究,解决他们在规‎划设计中的矛‎盾.6.可达性:是指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主要与城市的‎道路系统与交‎通网络有关.7.住宅区:是指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比‎较独立的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8.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相互间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是以强调基本‎生活环境完善‎和强调社区生‎活为主旨的居‎住用地的组织‎方式.9.城市结构:是指城市的各‎物质要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地域空间范‎围内所处的位‎置和作用.通常是指城市‎形成过程中主‎要用地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10.区位:是指城市功能‎活动的空间外‎部联系性.包括可达性,互补性,排斥性三个要‎素.11.区划:城市用地因为‎各种不同的目‎的.而被划分为不‎同的地块范围‎,叫区划.包括行政区划‎,用途区划,地权区划.包括区划文本‎和区划地图.12.区域规划:就是指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13.土地开发:土地开发包括‎道路,市政设施建设‎,场地平整和清‎理,通常称为七通‎一平或基地开‎发,将生地转变为‎熟地.土地开发是建‎筑物业开发的‎先决条件.17.配件水平:是指住宅区配‎件的各类和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与居民区‎人口规模向适‎应.同时应与住区‎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18.逆城市化:也成为郊区化‎.是指城市在经‎历了绝对集中‎和相对集中以‎后的一种离心‎分散阶段.表现为人口商‎业工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外迁.19.城市居住区:是一个在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公‎共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地区‎.20.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所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21.市域规划:是指在城市所‎在的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和数个城‎镇之间,城镇于城镇群‎体之间,城镇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22.道路红线:城市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23.日照间距: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护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内能获得‎所需要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2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够成威胁‎的发展.25.分区规划: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规‎划安排,为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26.邻里单位:是一完备基本‎生活环境和强‎调社区生活为‎主旨得居住用‎地组织方式.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人们相‎互之间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是社区的一种‎形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社区的‎一个基本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27.城市规模:是指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两个部分.28.土地极差:不同的土地或‎同一块土地,由于土地肥力‎,相对位置,开发程度,追加投资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别‎,称为土地级差‎.。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高一强化提高班《地理》下学期辅导第二章讲义4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高一强化提高班《地理》下学期辅导第二章讲义4
工业化导致城市化
起步


城市化进程

由快到慢
水平
较低
较高
发展趋势
大城市发展速度快
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外迁,出现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不同阶段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世界大城市数量增长很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多于发达国家——趋势更加明显
·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集中于特大城市的现象更加明显
高一强化提高班《地理》下学期辅导第二章讲义4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1、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
世界城市化在三个不同的年代发生了什么变化?
不同国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也不尽相同
城市化的不同阶段比较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城市扩展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
中期阶段
30%-70%,较高
迅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城市地域快速向郊区扩展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出现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城市地域向乡村及小城镇推进
大城市中心区衰落,逆城市化等
读图: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1950年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远远早于发展中国家。

地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节城市化课件中图ppt

地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节城市化课件中图ppt
间演化规律
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因素,如人口、产业、交通等的 变化,会对地理城市空间演化产生反馈作用,影响城 市空间的扩展、整合和优化。
05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
总结词
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诸 多挑战,如环境污染、 交通拥堵、高房价、公 共服务设施不足等。
环境污染
交通拥堵
高房价
包括自然地理空间、城市建成空间、城市设计空间和城市社 会空间
地理城市空间的特点
地理城市空间具有多维性和多尺度性 地理城市空间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
不同尺度上的地理城市空间具有不同的特点 地理城市空间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地理城市空间的发展历程
1 2
古代城市
以政治和军事功能为主,空间结构较为简单
地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课 件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地理城市空间的概述 • 地理城市空间的结构 • 城市化对地理城市空间的影响 • 地理城市空间与城市化的关系 •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01
地理城市空间的概述
地理城市空间的定义
地理城市空间是指城市这一地理实体在地球表面的投影,以 及与城市相关的各种空间和实体
集中式结构
城市功能区域围绕一个中心点分布,结构简单,便于管理,但易造成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 。
分散式结构
城市功能区域围绕多个中心点分布,结构灵活,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和促进区域发展,但 需要高效的交通网络支撑。
组团式结构
城市分成若干个组团,每个组团具有一定的城市功能,组团之间通过交通网络相连,有利 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可能造成重复建设和交通混乱。
包括工业厂房、仓库、物流中心等。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 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 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 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 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人均GNP水平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高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1、推拉说
2、1970年马卜贡杰模式
第三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始 于何时?(工业革命?产生之日?)
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自工业革命始,因为在 此以后城市才大规模扩展,才在社会经济生活 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力量。工业革命以前的城 市化没有规律是城市乡村化,城市是乡村的一 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6000-7000年 以前就出现城市。现代城市是古代城市的继承 和变革,因此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 化进程。
三次产业的发展
城市化发展阶段划分
城市化阶段的差异
1、发展速度的变化
初期:缓慢,由慢变快 中期:快 后期:慢,由快变慢
2、产业结构的变化
美国城市化阶段的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业劳动力比重
80
60 51.5
40
24.273.8 31.341.345.2
20
0 25.70%
53.40%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代表人物:英国的哈维(D.Harvey)、 美国的卡斯特尔斯(M.Castells)
新马克思主义者学派
对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研究应 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入 手,只有这样才能揭露资本主义 社会城市化的本质及所产生的城 市问题的根源。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工业化与城市化
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关联

全域城市化的概念、内涵与实施途径

全域城市化的概念、内涵与实施途径

全域城市化的概念、内涵与实施途径摘要:总结了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特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全域城市化的内涵、认识误区及实施途径。

认为全域城市化可以避免城市区域化空间范围过小和区域城市化地域分割的不足,适合较发达地区的地级市或县域内实施。

关键词:全域;城市化;城乡协调;区域一体化城市化反映了由乡村到城市转化的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包括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等4个方面。

其中地域空间的转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①。

从空间角度刻画城市化的概念有很多,如郊区化、摊大饼、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等,最近的概念还有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

一、超越郊区化的城市区域化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相比有显著的差别,突出表现为“时空压缩”这一特点。

一方面,从全国或区域的角度来看,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

另一方面,在一些发达的大城市已经出现了郊区化的过程,表现为人口、产业、住宅等向郊区的迁移。

由郊区化引起的城市空间向外围(郊区)的扩展只是我国城市化空间过程的一个方面。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范围内区位优越的郊区也获得了大量的国外投资,同时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促进了这些郊区的快速城市化。

可以看出,城市扩展是一个比郊区化更能真实刻画我国当前大城市空间变化的表述②。

殷毅等在分析了我国1990年以后城市空间扩展的特点后提出了城市区域化的概念③,认为城市区域化是中国较发达地区大城市随着城市发展、功能提升、规模扩展而产生的城市空间大规模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产生了新的城市—区域空间形态,表现为产业、人口、设施在区域空间层次大规模的扩散,空间形式已不同于原先的“点”,而是覆盖了相当范围的多层次的“面”。

城市区域化这一概念比城市扩展更加规范、专业,有明确的动力机制、空间范围等,同时比郊区化更准确的刻画了我国当前大城市的城市空间变化。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例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城市地理作业(1-4章)

城市地理作业(1-4章)

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城市〔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的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三、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2、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⑤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四、我国城市地理学近期的研究重点。

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对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将加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城镇:广义的城市叫城镇。

陆铭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_城乡融合_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_陈钊

陆铭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_城乡融合_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_陈钊

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 城乡融合、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陈 钊 陆 铭 许 政内容提要 在中国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上,如果片面限制大城市的扩张,鼓励小城镇发展,片面强调区域经济的均等化,将无法充分发挥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经济集聚发展的好处。

为此,必须克服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打破城乡间和地区间分割的制度障碍,促进城市内部的社会和谐,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并由此最终实现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市化 空间集聚 区域经济发展引 言中国未来城市化与区域发展有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一是为了追求短期的区域发展平衡而牺牲城市化中的集聚效应,其二则是充分发挥城市化中的集聚效应并在长期内实现区域的平衡发展。

前者很可能导致中国长期增长潜力的丧失,而后者更可能使中国实现城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对这两条道路的抉择是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抉择。

未来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持续和快速提高将是一个同时影响中国和世界发展的进程。

历史地看,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之后,城市化比率却仍然只有43.9%。

①据预测,如果中国每年的城市化比率以1.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即每年约有1000万人口进入城市,那么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才达到60%左右。

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化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我们在指出中国城市化的潜力时,往往只关注总体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却没有意识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地区差异显著、经济增长持续的大国,伴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过程中要素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在城市化进程的背后更为重要的将是中国城市的区域布局的持续调整和城市内部集聚效应的加强。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发展中的集聚效应的确正在加强,但与此同时,中国滞后的城市化进程使这一集聚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事实上,在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问题上,我们还存在着若干认识上的误区。

因此,中国的城市化和区域发展需要进一步顺应市场规律,在城乡融合、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更合理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据统计,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5%以上,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会增至70%。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空间的演变方式也是多样的。

城市空间演变的趋势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将逐步趋向以下几个方向:1.城市扩张趋势。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需要不断扩张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劳动、教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

同时,城市经济也需要不断扩张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因此,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势之一。

2.城市密度趋势。

随着城市扩张,城市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的密度高意味着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好的城市运行效率。

但高密度也可能带来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3.城市生态化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采取措施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

城市空间演变的特征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中,不同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式也可能不太一样。

但总体上,城市空间演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内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越来越明显。

比如住宅区和商业区、工业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明显,不同区域之间的空气质量和环境状态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2. 垂直化。

城市空间的垂直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地下空间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

垂直化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城市景观不和谐的问题。

3. 城市边缘化。

城市空间的边缘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城市边缘化的问题。

这些区域通常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经济薄弱,与城市中心区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还会对周边地区和全国乃至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空间演变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不同的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分析一、概述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伴随着此过程,城乡空间分异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城乡空间分异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化进程,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二、城乡空间分异定义及背景城乡空间分异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和特征。

在中国,城镇与农村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之间的分界线主要由工业化水平、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行政划分等因素决定。

城乡空间分异对城市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影响城市化的速度和方式、城市与农村地位差异、资源利用方式和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

三、城乡空间分异特征1. 劳动力迁移和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空间分异紧密相关。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迁移成为必然现象。

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带来了人口流动和资源转移,促进了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城市化水平也直接反映了城乡空间分异特征,城市化水平越高,城乡空间分异越显着。

2. 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城乡空间分异特征还可以体现在土地利用上。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导致城乡空间分异增强。

城市用地扩张的速度和方向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土地供需关系和政府规划等。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是城乡空间分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城市空间结构和农村空间结构的格局明显不同,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更为紧密,建筑密度更大,而农村地区则以分散的农村村落为主要特征。

3. 建筑形态和环境质量建筑形态是城乡空间分异的另一个方面。

城市建筑多以高层建筑为主,建筑密度大,建筑高度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建筑则相对较低。

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形态的改变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也日益重要。

城市化过程中,环境质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市用地过度扩张、工业化污染以及交通等因素,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而农村地区由于人口稀少,环境相对优美。

四、城乡空间分异的影响城乡空间分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方式上。

城乡空间分异特征的不同,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方式也不尽相同。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2011.11.5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2011.11.5

另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 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 发展,形成中心商业区。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 域变质、城市平面扩大。
2013/12/27
27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 地型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 次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摊大 饼”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 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 市化。大学城、开发区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 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 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这种指标主要有 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因 为其比土地利用指标更典型、更便于统计。然而,它也有些 问题:
因此,这个规律只是反映了一般趋势。
2013/12/27 16
城 市 化 的 预 备 期
城 市 化 的 发 展 期
城 市 化 的 快 速 发 展 期
城 市 化 成 熟 期
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拉平的“S”型曲线
2013/12/27 17
城市化的“S”形曲线
2013/12/27
18
三、乡/27
1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一、对城市化的不同解释 各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迄今为止,关 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高一强化提高班《地理》下学期辅导第二章讲义5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高一强化提高班《地理》下学期辅导第二章讲义5
显示西方文化外向性和开放性;追求自由和个性独立;亲近自然,注重环境质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北京四合院
有围墙;高大的影壁,有二进院、三进院;院内东南西北四间房,各房屋的门都向院中方向开;有正房和东西厢房之分。
具有私密性和较强防御功能;体现中国文化含蓄、忌外露的内敛性和封闭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合”;中规中矩、讲求对称;长幼尊卑、内外有别。
发展变化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上
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布局
美国城市
市中心多摩天大楼,离开中心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缓缓地向郊区递减。
发展历史短,重视经济利益,强调实用性,追求“高层、高密度”,摩天大楼显示其发达的工业文明和高度的开放。
北京
市中心为历史的皇城,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
历史悠久,保护文化遗产;历史上皇权的尊贵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欧洲城市
市中心为广场、教堂等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
历史悠久,保护文化遗产;对宗教的崇拜。
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结构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结构
欧洲别墅
绝少围墙;由花园、洋房、草地等构成;一般在郊区。
高一强化提高班《地理》下学期辅导第二章讲义5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总结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居住条件差
就业、贫困、种族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格局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格局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格局城市化进程是当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现象。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空间格局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

这篇文章将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格局,并分析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化进程的背景城市化进程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逐渐形成。

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它还涉及到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城市规划的多样性等。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模式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呈放射状向外扩展。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口和经济资源向外围地区迅速扩散,使得城市空间格局呈现出多中心、分散化的特点。

另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模式也受到地理环境和政策制度的影响。

一些地理条件较好的城市更容易成为发展的热门区域,政府对于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也更大,导致城市空间格局的不均衡。

三、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格局不断演变和变化。

首先是城市扩张的过程,城市不断向外围地区延伸,形成了城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等不同的空间层级。

其次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调整,呈现出中心城区高度集中、外围地区功能分散的特点。

这种变化使得城市空间格局既呈现出多样性,又存在不均衡性。

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还涉及到城市功能的转移和城市形象的改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工业和商业功能逐渐向外围地区转移,而城市中心区则更加注重于文化、创意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这种功能的转移也导致了城市形象的改变,一些老工业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失去了旧有的面貌。

四、城市空间格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对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选择空间。

不再依赖于中心城区的单一发展,各个区域都有机会发展出独特的功能和产业,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机会。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空间分异现象,即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别,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中分配不均。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和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之间的关系。

首先,经济因素在城市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中心地区往往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就业机会。

因此,城市中心地区通常是富人和中产阶级的聚集地,这使得城市中心地区的房价高涨,民以贫穷的人无法负担得起。

相反,城市的外围区域往往是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的集聚地。

这种经济分异导致了城市中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均,财富和资源分布不平衡。

其次,文化因素也是城市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

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往往拥有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

比如,一些地区可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街区,充满了艺术家和文人的创造力,而其他地区则可能是工业园区,以工厂和工人为特色。

这种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艺术活动上,还体现在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

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城市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圈子,这导致了城市空间的分化和社会差异。

最后,环境因素也对城市空间分异产生影响。

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往往面临着不同的环境问题和挑战。

比如,城市中心地区往往面临着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等问题,而郊区可能面临着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由于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在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差异。

这导致了城市中各区域的生活品质差异明显,社会空间分异日益加剧。

综上所述,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密切相关。

城市中的不同区域由于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导致了城市中的社会经济不均,还体现在文化氛围和环境质量上。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我们需要关注和解决城市空间分异问题,推动城市发展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高中地理 第2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2节 城市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2-中图版高中必修2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2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2节 城市化教案 中图版必修2-中图版高中必修2地理教案

第二节城市化学习目标:1.知道城市化的含义、标志、主要动力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2.理解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重点)3.掌握不同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表现及地区差异,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重难点)一、城市化的概念1.定义: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的内涵与主要标志内涵人口的集中过程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数量加大;每个城镇规模扩大地域的转换过程城市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

伴随经济结构变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重3.城市化的本质: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特别提醒]城市化的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1.城市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已进入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化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城市化先于工业化,且工业化水平低城市人口变化城市人口比重很高,其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农村倒流的现象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误区警示]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

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超大城市发展速度惊人。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1)世界上最著名的六大城市带(2)共同特征⎩⎪⎨⎪⎧自然条件:中纬度平原地带政治经济:都是国家或大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空间分布:大多呈带状延伸扩展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问题(1)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Ⅰ:即“物化了的城市化”(实体的城市化),即物
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包括:
①人口的集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城镇密度加大,城镇 规模扩大等;
②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分
化,土地景观变化等; ③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组织结构 的变化等。
城市化Ⅱ:即“无形的城市化”(精神上的城市化、意
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 算城市化?
例如,建筑密度较为稀疏的地域,随着商业服务网点的增多、 交通线路的开辟,人流将逐渐稠密,建筑密度升高。再如, 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内部一些设施较为落后的地段逐渐实 现基础设施现代化。像这些城市内部地域级差的变化,是
否属于城市化概念的范畴?
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
全部过程;
(2)经济学观点
经济基础过程 城市化现象 城市性质的增强(人口数量、 密度,Ⅱ、Ⅲ产业比例上升 等);城市向外膨胀
城市化 现象
社会文化过程 城市化现象 重视“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 过程”(农业活动向非农业 活动转换)
(3)地理学观点
城市化还应当包涵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过程, 即一定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展两个 方面。
国外: ①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
②由于交通信息发达,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 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我国(乡村城镇化) : 在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农村,由于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 始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也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并 享受城市型公共设施(交通、供水、供电等)和社会文化 娱乐设施的变化过程。
逆城市化现象
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共七节教案)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共七节教案)

总56-62(应届)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3.类型划分: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多样性之间达到平衡的关系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多样性之间达到平衡的关系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多样性之间达到平衡的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的密度成倍增长。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中社会空间多样性的挑战。

在一个城市中,人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期望。

与此同时,城市规划者和开发商也需要考虑到社会空间多样性的问题,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共存。

本文将讨论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多样性之间达到平衡的关系。

首先,城市化不可避免地会引发社会空间的集中化。

随着人口的集中,城市的中心区域成为各类资源的集中地。

这导致了社会空间的不平等,一部分人享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而另一部分人则处于边缘化和贫困状态。

为了实现社会空间多样性,城市规划者应该将资源合理安排,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

他们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社会福利设施、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以及推动就业机会的均衡发展来缩小社会空间的差距。

其次,城市化也意味着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发出来建设住宅、商业建筑和基础设施。

这带来了社会空间的统一性和单一性。

为了达到平衡,城市规划者应该鼓励保护和改造传统的建筑风格,同时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空间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他们可以通过在新建建筑中融入传统元素、提倡绿色建筑和拓展公共空间等方式,创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风格的城市环境。

此外,城市化还带来了社会群体的集聚。

人们往往会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居住在一起,形成以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为基础的聚集社区。

然而,这种聚集也带来了社会空间的单一性和缺乏包容性。

城市规划者应该鼓励社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一个多元、包容的社会空间。

他们可以通过建立公共场所、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促进跨社区的互动,促进不同社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从而减少社会空间的隔离现象。

然而,要实现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多样性之间的平衡,并不仅仅依靠城市规划者和开发商的努力。

个人对社会空间的意识和行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与地域空间关系
【摘要】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市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地域空间组织,一定的空间组织又影响城市化进程,过程与组织同步变化互相影响。

【关键词】城市化地域空间近域推进内部重构
一、城乡地域的划分
按理说,根据各国确定的城镇定义,就可以把城镇与乡村区分开来。

其实不然,城镇作为一级行政单位,一般都有自己的辖区范围。

如果我们从高空来观察一座城市,它的辖区界线是看不见的,看到的是完全不同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的实体——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建成区。

如果城镇的辖区界大体上就是景观地域上的城乡之间的分界线,那么问题就比较简单,城镇辖区内的人口应该就是城镇人口,以外的人口就是乡村人口。

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城镇的实体范围和行政辖区相一致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不一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了一定的乡村地域;另一种是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

显然,这两类城市的辖区界线都不反映城乡界线,它们辖区范围内的城市人口是不可比的,前者偏大,后者偏小。

城市与乡村的划分不是一条清晰的界线而是一条模糊的地带,这个地带说不清楚属于城市还是农村,是属于两者的过渡地带,既有城市的特征又有乡村的特征,但是在这个分界带以外是很明显的乡村地域.在这个分界带以内是很明显的
城市地域。

这个分界带不是固定不动的,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就会变大,城市地域也就相应会扩大,于是这个分界带就会向外移动,并且随着城市的继续发展它还会继续移动以适应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地域的扩张
一个、多个城市的地域空间扩张会产生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城市化的近域推进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每一个城市都有城心,或者是单中心结构,或者是多中心结构,世界上多数城市是单中心结构。

城市就是从其中心向外发展。

这里所说的城心,不是指城市平面的几何中心,而是指城市中商业服务业和办公事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实际上的城市中心区。

这里街区繁华,人流稠密,昼间人口十分集中。

这里表达了城市的主要形象,既是城市自身的生长极,也是对腹地产生吸引作用的磁力源。

农村人口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这里繁华气氛的吸引,而滋生进城定居的欲望和要求的。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外围市区,指的是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通称为城乡结合部。

这里,市区与郊区接壤,街区与田园交错,是城市化近域推进表现最激烈的地区。

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在前进,农村在后退。

如果说内部市区在向心型城市化作用下,城市产生了立体的、质的充实,那么,外围市区在离心外延型城市化的作用下,城市发生了平面的、量的扩大。

这种平面的量的扩大,是城市化的基本表现之一。

2、郊区的城市化
郊区,是城市构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和交通方式的变革,城市迅速向四周扩展,原有的城墙多被拆除,城市与郊区的联系日益密切,郊区成为广大农村中受城市影响最深的地域。

当前,郊区城市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土地利用集约化
早在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就勾画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其中最内环,为城市提供蔬菜和鲜奶的“自由农业带”;第二环,为城市提供烧柴和木料来源的“林业带”,都属城市郊区范围。

当代郊区土地利用集约化、多样化的特点更加明显,日本城市地理学家山鹿诚次详细研究了这一过程,他结合日本的实例,将郊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普通农业向近郊农业过渡,经营大田作物改为经营蔬菜、瓜果、
花卉、草坪、庭院林木等农副产品。

这个阶段可称为作物的商品化。

第二阶段务农家庭的职业构成发生变化,家中的青壮年渐渐转向市区求职。

原来的务农家庭变为兼业家庭。

这个阶段可称为劳动的商品化。

第三阶段,兼业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决策人也转向城市,不再务农。

他们将土地出售或出租,原来的农业土地利用改为城市性土地利用。

这个阶段可称为土地的商品化。

这三个阶段基本反映了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的推进情况。

我国的国情不同,城市郊区土地利用集约化的过程不完全按照以上三个阶段顺序来进行。

(2)产业结构高度化
当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大致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再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顺序进行,这一规律被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郊区是受城市影响最深的地域,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无疑也最先影响到郊区。

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先是工业,然后是商业服务业向郊区的扩散,从而转变了郊区的产业结构。

我国自70年代以来,随着大城市经济的向外扩散,在农村兴起了各种类型的乡镇企业,也开始了农村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转换过程。

但是,与国外情况同的是,由于我国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户口政策和粮食供应政策等原因,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过程中较少伴随着居住空间的转换,出现了所谓“离土不离乡”的特点。

不过从产业结构看,不少大城市郊区的经济已转向以工业为主,有些大城市郊区的劳动力结构也已转向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3.城市网络化
城市工业、第三产业和住宅不断向郊区扩散,各种交通、通讯设施不断向郊区延伸,不仅导致土地利用集约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而且重新塑造了城市地区的城市网络结构,使之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三、城市的内部改造
1、产生的原因
一般的城市都有一定的历史,城市也是以前做的规划,由于城市的发展,对于城市内部有一些的地区不能满足现在的城市功能的发挥,例如城市内部的一些城中村地区、废弃的工厂区,这些就需要根据城市的发展而改造。

2、内部改造的特征
(1),城市人口郊区化的重构
(2),常住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空间重构.
(3),城市人口空间重构过程中的差异性与相似性
3、内部改造的结果
城市地域内部改造使城市的地域增加,也使城市的城市化程度更高,城市能够更好地运作。

但是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城中村的改造,这些人虽然住上了楼房但是根本上还是农村人,身在城市却不能更好地享受城市的设施服务,容易带来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 严重敏,宁越敏.我国城镇人口发展变化特征初探. Ln:人口研究论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37
2 孙盘寿.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地理学报,1984;39:345—358
3 周一星,杨齐.我国城镇等级体系变动的回顾及其省区地域类型.地理学报,1988;41:97—111
4 王法辉.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统计模式研究.城市问题,1989;l:14—20
5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模型及其结构预测.经济地理,1990;10:54—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