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层对比划分表--彩色
晋城地层表
界
系统
组
第四
新
系Q
生 上第 界 三系 N
Kz 下第 三系 E
厚度 (m)
地层特征
分布区域及特点
0-330 为棕红、黄绿、土黄色粘土、亚粘土及砂和砾石。
灰黄、灰绿、棕红色粘土及砂质粘土。在晋城以北至高 0-268 平一带,粘土中含有锰铁质、钙质结核。底部为砾石。
区内广为分布 主要出露在晋城市以北至高平、襄垣一带。
陆表海
O
咸化泻湖相
下 统 O1
64-209
白云岩、夹页岩,顶部普遍有一层燧石层。
北东部薄,南西部厚。出露在太行山南段的深谷中。
寒武 系
∈
沿沁水盆地层弧形带状出露。在勘探区邻近的陵川马
377-570
砾岩、砂岩、灰岩、泥灰岩、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 圪当,晋城河口,阳城后老龛,沁水下川等地均可见
白云岩等组成,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底部为含砾砂岩。
到。
浅海相
上元古 震旦 界 Pt2 系 Z
下元古 界 Pt1
太古界 Ar
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砂岩和含有铁、磷、钾的细碎屑岩 出露在勘探区东部的陵川县嘴上,南部的阳城横河一
0-6259
及火山熔岩
带。
滨海浅海相
0-2684
为一套浅变质的片岩、大理岩和变质砂岩。
不发育,仅出露于和顺县前虎峪和济源县后郑坪。
>507
0-576 砖红色长石英砂岩夹透镜状砾岩,下部为巨砾岩。
分布于中条山南麓的坦曲盆地,三门峡盆地。
沉积相
中 生
和尚沟组
下 统
131-474 T1h
紫红色泥岩夹紫红色砂岩及砾岩。
界
T1 刘家沟组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1)全新统(Q4)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
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
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
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3)中更新统(Q2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4)下更新统(Q1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
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
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
山西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山西省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准地台的中部,在约30亿年的地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沉积、岩浆、变质和成矿等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但仍以1个Ⅱ级构造单元——山西断隆为主体,只在其周边与相邻构造区接壤处部分属于另外4个Ⅱ级构造单元,即内蒙地轴、燕山台褶带、鄂尔多斯台坳和豫西断隆,而在山西断隆的近南北向的中轴上,叠加了晚近时期的“S”型桑汾地堑系,因此山西省共跨越了6个Ⅱ级构造单元。
为便于山西的成矿分析,赵善付等(1989)以黄汲清的多旋回构造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任纪舜等(1983)的大地构造编图的原则和方案为基准,根据新的区域地质资料、区域重磁资料和遥感影像资料,参考深部构造硏究的成果,将山西省进一步划分为17个Ⅲ级构造单元和21个Ⅳ级构造单元。
1 内蒙地轴(Ⅱ)1内蒙地轴的主体在内蒙古境内,是华北准地台北缘的长期隆起构造带,在山西境内仅有天镇断拱(Ⅲ)1个Ⅲ级1单元。
其南界在大同以东以大同—阳原硅镁层断裂为界与桑汾地堑系相邻;在大同以西以集宁群及其上覆白垩系地层分布和东西向断裂为界而与山西断隆相接;北界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该构造单元位于山西省的北缘,呈东西向分布,主要出露的是中太古界的变质岩层,并有海西、印支期微弱的构造—岩浆活动。
2 山西断隆(Ⅱ)2山西断隆是山西省的构造主体,略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纵贯山西南北,其四周均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分隔,只有东界在河北省境内。
断隆上叠加了“S”型桑汾地堑系。
该构造单元具有漫长的多旋回地质发展史,北部和周边有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出露,尤其是北东部和西部,广泛出露的变质地层和变质岩浆杂岩是研究华北准地台早期阶段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演化不可缺少的经典地区。
晚前寒武纪以来的沉积盖层除部分中、上元古界及上奥陶统—下石炭统、白垩系缺失外,地层发育齐全,分布广泛,构造简单;但中生代的构造(褶皱断裂)—岩浆活动普通发育。
山西断隆断拱和凹陷交替展布的主要构造特征,并根据这一特征可进一步将其划分为9个Ⅲ级构造单元:偏关台坪(Ⅲ)、吕梁山断拱(Ⅲ)、云岗—宁武台23四(Ⅲ)、五台山断拱(Ⅲ)、汾西台凹(Ⅲ)、霍山断456拱(Ⅲ)、沁水台凹(Ⅲ)和太行山断拱(Ⅲ),以及若789干Ⅳ级构造单元。
地层层序表
下统 ∈1
馒头 组
90-150
太 古 界 Ar
泰山 群
Arst
>660
油质轻,深层可能为凝析油 气藏。注意观察油气显示和 岩屑,必要时进行中途测试
制表人:陈寿康
制表日期: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下 古 生 界 PZ1
凤山 组
100-110 灰色、深灰色泥质白云岩、结晶白云岩夹竹叶状灰岩、蓝灰色灰岩。 50-100 40-60 灰色、灰白色结晶状灰岩,中部有绿色页岩夹结核状灰岩、竹叶状灰岩(对比标 志层),底部赤褐色灰岩,含海绿石碎粒。 浅灰黄、绿色页岩夹灰质结核及薄层竹叶状灰岩,灰岩为透镜体
40-60
奥 陶 系 O
、隐晶灰岩夹少量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下部 为浅灰色、灰黄色中厚层隐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局部夹角砾状灰岩。本层淋 100-200 蚀风化严重,裂缝、溶洞发育,为古潜山油藏的储集层。是垦利、义和庄、埕岛 、草桥等古潜山油藏的主要含油层系。当上覆有石碳系~二迭系地层时,中奥陶 统顶为T g1 地震反射层。
王 上统 氏 K2 组 白 垩 系 K 下统 青 K1 山 组 中 生 界 MZ
0-270
〉700
观察裂缝中有无油气 防掉牙轮、扭断钻具, 显示。肉眼难以确定 上部灰色暗紫色中~酸性喷发岩(安山岩、玄武岩,致密坚硬,钾长石斑晶结 防裂缝性井漏 岩性时,以镜下鉴定 构,具小气孔),夹灰色泥岩(性脆、微含砂),顶部夹一层暗紫色中粒硬砂岩 岩性为准。 。下部灰色、暗紫色安山质凝灰岩夹紫红色泥岩(微含砂)。沾化见深灰、灰黑 色玄武岩,惠民凹陷见杂色流纹岩。在广利东风6井喷出岩裂隙中见油迹。白垩 系青山组顶为T k 地震反射层。 上部浅灰、灰色、灰绿色泥岩与砂质泥岩互层,夹砂岩、含砾砂岩。下部为杂色 含砾砂岩与灰色砂质泥岩互层。 上部灰色、灰紫色泥岩和砂质泥岩夹厚层灰色煌斑岩。下部紫色泥岩与灰色白云 注意有无煤层气,在 防掉牙轮、扭断钻具, 质泥岩、砂岩、含砾砂岩互层。 油源断层附近砂岩可 防煤层坍塌 能含油。 上部灰色砂岩及紫色泥岩夹灰黑色碳质泥岩,局部含煤层;中部灰紫色泥质砂岩 为主夹黑色碳质页岩及煤层。下部灰绿色泥岩与碳质泥岩互层夹灰色砂岩、闪长 玢岩。坊子组顶为T J 地震反射层。侏罗系与古生界(或太古界)之间的剥蚀 面为T g 地震反射层
太原市地质概况
太原市地质概况(地层)太原市境内出露地层有中太古界前五台系,上太古界五台系,中元古界长城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
太原市地质图(略)太古界太古界地层是境内最古老的结晶基底。
现出露有两处:一为西部吕梁山系的娄烦县及古交市西部;一为云中山南端阳曲县与静乐县、忻州市交界一带。
中太古界前五台系混合岩化杂岩出露有两处。
一处在阳曲县北小店以北地区,由黑云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绿泥透闪岩夹白云石英岩、含矽线石石英片岩、长石石英岩及透镜状磁铁石英岩等组成。
岩石普遍遭受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化岩石,局部形成条痕—似斑状混合岩体和均质混合岩。
岩层出露总厚度2029米~2480米;另一处在娄烦县与古交市西部交界的岔口、天池店、康家坪一带。
前五台系杂岩由混合岩化红色浅粒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条纹状石英岩、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等深度变质岩组成。
局部则已形成混合岩化花岗岩,出露总厚度2853米~2930米。
上太古界五台系境内五台系主要为吕梁群的中、下部地层,包括青杨沟组、周家沟组、宁家湾组、袁家村组,出露于娄烦县境内。
下吕梁群(含青杨沟组、周家沟组)该群为一套变质较深的沉积—火山岩系,分布于东起汾河水库,西南至龙虎山、青杨沟,延展于方山、交城县境内。
青杨沟组底部为一套碎屑岩,中上部为泥质岩系。
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细粒黑云变粒岩、含石墨二云片岩、斜长角闪岩等,上部出现厚约200米的透闪大理岩、白云大理岩。
在大理岩下部与石英岩之间有大片长英质岩石(似变流纹岩)分布,具有流纹构造,向西南则变为混合片麻岩,其原岩可能为中酸性火山岩。
本组总厚度1562米。
周家沟组该组地层混合岩化强烈,岩层几乎成为残留体状出露。
中部为一套富铁地层,由磁铁石英岩、铁闪石英岩、镁铁闪石岩、透闪岩等组成,均夹于斜长角闪岩中,总厚度约300余米。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1)全新统(Q4)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
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
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
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3)中更新统(Q2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4)下更新统(Q1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
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
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
西山地层序列
西山地层序列概述:主要内容为西山西铭矿月门沟---七里沟华北C---P煤系地层。
以下将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进行描述一、奥陶系:奥陶系在该区的出露只有奥陶中统峰峰组,其鉴定特征是:巨厚层状,局部地区可见溶洞,外部因风化成灰白色,但内部仍是灰岩的一般颜色灰色——深灰色,岩石致密坚硬。
表面可见大量细小的节理,与上部的本溪组成平行不整合接触(在铁铝岩段下部是判断它的最主要特征),接触面凸凹不平,接触部位的灰岩存在铁质浸染。
二、石炭系:A.石炭本溪组:主要有铁铝岩段和畔沟段组成厚25米左右1.铁铝岩段:铁铝岩,红褐色\黄褐色、疏松有的成土状,内部含有铁质结核。
铝土岩,灰白色,敲击声音类似灰岩,致密,断面有类似燧石的光泽。
6-8米2.畔沟段:自上而下共三层灰岩,每层灰岩下面有一层煤,但很薄,不可采。
B.太原组:太原组共分为三层,自下而上依次是,晋祠段、毛儿沟段、东大窑段。
后大约120米,其中晋祠段厚20米左右,毛儿沟60米左右,东大窑40米左右。
整个太原组属海陆交互相地层。
1.晋祠段:起于晋祠砂岩——西铭砂岩底面,基本上由一个“灰煤页砂”的沉积旋回组成,自上而下为吴家裕灰岩、页岩、11*煤、晋祠砂岩。
吴家裕灰岩表面因风化成黄白色,(可能因为含泥质较多)但内部为灰色,致密块状,风化面上有很多的凹坑,竖向节理发育岩石被节理分成一节节的藕节构造。
11*煤薄不可采。
晋祠砂岩,黄褐色,中粒——极粗粒砂岩,成分石英、黑色的岩屑。
2.毛儿沟段:起于西铭砂岩——七里沟砂岩底面,包含三层砂岩,自下而上一次是庙沟灰岩、毛儿沟灰岩、斜道灰岩。
因毛儿沟灰岩发育得名。
西铭砂岩:灰白色,有时因含铁质成黄褐色,中粒——粗粒,比晋祠砂岩和七里沟砂岩都要细,主要成分石英。
砂岩表面发育波痕,这是最显著的特征,波峰较缓,不对称,不能用来判断顶底面。
西铭砂岩上应该还有10*、9*煤和屯兰砂岩但均未见到。
庙沟灰岩:厚度2米左右,表面因风化成灰黄色,内部认为灰黑色,致密块状,但最主要的鉴定特征是其下为8*煤又称丈五煤,厚度可达4米多。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
地质年代表一,概念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
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
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
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二,中国地质年代表-----------------------------------------------------------------------------------------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 0.01 人类出现晚更新世Qp中更新世Qp2早更新世Qp1 1.64新近纪上新世N2 5.00中新世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古近纪渐新世E3 37.5始新世E2 50古新世E1 65 鱼类出现-------------------------------中生代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晚古生代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石炭纪C 362 坚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泥盆纪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早古生代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奥陶纪O 510 无颌类出现寒武纪-- 570 硬壳动物出现-----------------------------新元古代震旦纪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南华纪Nh 800青白口纪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中元古代蓟县纪JX 1 400 真核动物出现(绿藻)长城纪Ch 1800古元古代滹沱纪Hl 2300五台纪Wt 2500-----------------------------新太古代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蓝藻)中太古代Ar2 3200古太古代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始太古代Ar0 45oo----------------------------------------------------------------------------------------------------------------------关于地质年代表的阅读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
山西纵向四大煤田地层格架划分及对比
026牆驕AN o山西纵向四大煤田地层格架划分及对比令狐博(山西省煤炭地质勘查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31)摘要:文章通过运用沉积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按照点一线一面的研究思路,从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划分入手,对研究区古生代晚期进行了分煤田探讨沉积相再到跨煤田的层序划分,并探讨了该地区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在分析大量野外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地层格架进行了划分及对比,对纵贯山西省的大同煤田、宁武煤田、西山煤田和霍西煤田四大煤田进行了层序对比和煤层对比。
关键词:山西;四大煤田;地层格架;划分;层序对比中图分类号:TD1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487(2019)03-26-31研究目的山西省位于华北板块(中朝地台)中部,聚煤量丰富,列我国诸多聚煤盆地之首。
山西省的聚煤盆地划分为6个主要煤出,分别是大同煤田、宁武煤田、西山煤田、沁水煤田、霍西煤田和河东煤田。
其中,大同煤田、宁武煤田、西山煤田和霍西煤田是纵贯山西省的四大煤田,在区域上连接紧密,在成因上各有不同。
这四大煤田因历史原因目前煤层编号尚未统一,对山西盆地整体研究造成不便。
本论文主要立足于大同盆地、宁武盆地、西山盆地和霍西盆地这条纵向带上的煤系对比,研究和对比四大煤田的含煤地层沉积规律对山西省的沉积和聚煤规律,甚至为煤乃至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2山西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山西省石炭一二叠系发育一套由海向陆过渡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晚石炭世为一套浅海陆棚一开阔台地生物滩及滨岸海湾一淡化泻湖沉积环境,早二叠世早期发展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到早二叠世晚期及晚二叠世早期,基本为一套陆相冲积沉积体系,到晚二叠世晚期,发育一套陆相河流一三角洲沉积。
在野外剖面、钻孔岩心宏观沉积相分析及岩相类型的归纳总结基础上,根据各类岩相在垂向上的组合关系及在平面上的分布,识别出以下几种沉积体系,若干种沉积相类型(见表1)。
西山地层一缆表
西山区块地层一缆表1、石灰系上统太原组(C3t)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属海陆交相沉积。
该组以K1(晋祠砂岩)为基底,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
K1砂岩为灰白色厚层状中粒石英砂岩,含铁质,斜层理发育,厚一般约4.30m左右。
其上岩性为灰色、灰黑色泥岩、砂岩泥岩、粉砂岩夹四层石灰岩(L1、K2、(L2、L3)、L4、L5)和中细粒砂岩。
含6上、6、7、8上、8、9、10和11号8层煤层。
其中,8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9号煤层为全区较稳定可采煤层,6上、6、7、8上、10和11号煤层为不稳定的不可采的薄煤层或煤线。
全组平均厚度78.0m左右。
2、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连续沉积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之上,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建造,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及4层煤层组成,底部为K3砂岩(北岔沟砂岩)。
本组含7层煤层,其中2、5号为全井田稳定可采煤层,03、4号为较稳定可采煤层。
本组厚度45.60-61.50m,平均厚度57.50m。
3、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与山西组连续沉积。
从K4砂岩底至K6砂岩度,平均厚约86.90m,按其岩性可分为两段。
上段:黄绿色、灰绿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与浅灰色细砂岩互层,底部为灰色粗砂岩(K5)。
段厚40.10-50.10m ,平均44.60m.下段:深灰-灰色细砂岩与砂质泥岩互层,底部为中粒砂岩K4砂岩,(骆驼脖子砂岩),为灰色、灰绿色,厚层状,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斜层理较发育。
段厚39.20-45.80m,平均42.30m。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连续沉积于下石盒子地层之上,井田内大面积出露该组地层在井田内厚约290m,按其岩性可分两段。
上段:暗紫、兰灰、黄绿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绿色细砂岩互层,间夹灰绿色、黄绿色中粒砂岩,底部为黄绿色,厚层状中粒砂岩(K7)砂岩。
本段最大残留厚度>100m。
下段:灰绿色、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细砂岩互层,间夹粉砂岩,底部为黄绿色,厚层状中粒砂岩(K6砂岩),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分先差,泥质胶结。
新旧地层代号对照表
QŜ
Qŝ
更
新
统
平原组、大埠组、大站组、沂源组、史家沟组、柳夼组、羊栏河组、于泉组、小埠岭组
QP、QDb、QD、QYy、QSj、QLk、Qyl、Qyq、QXb
Qpp、Qpdb、Qpd、Qpyy、Qpŝ、Qpl、Qpyl、Qpy、Qpx、
新
近
系
上新统
白彦组、巴漏河组
NBy、NB
N2by、N2b
黄骅群
古
生
界
奥陶系
马家沟组
OM
O1-2m
三山子组
∈OjS
∈3O1s
寒
武
系
上统
九龙群
炒米店组、崮山组
∈jĈ、∈jG
∈3ĉ、∈3g
中统
张夏组
∈j
∈2
馒头组
∈ĉM
∈1-2m
下统
长清群
朱砂洞组、李官组
∈ĉ、∈ĉL
∈1、∈1l
新元古界
震
旦
系
朋河石岩组
ZP
Zp
蓬莱群
香夼组、南庄组、辅子夼组、豹山口组
ZpX、ZpN、ZpF、ZpB
Zx、Zn、Zf、Zb
石旺庄组
ZtŜ
Zŝ
南华系
土门群
浮来山组、佟家庄组
NhtF、NhtT
Nhf、Nht
青白口系
二青山组、黑山官组
QbtE、QbtH
Qbe、Qbh
云台岩群
花果山岩组
Pt2-3yH
Pt2-3h
中元古界
古
元
古
界
济宁岩群
Pt1jn
Pt1Jn
芝罘群
东口组、兵营组、老爷山组
Pt1D、Pt1B、Pt1L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界系统组(群)代号厚度(m)分布区域及范围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 4~30上更新统Q3 3~30中更新统离石组Q2l 40~95下更新统午城组Q1w 10~30 上第三系上新统N2 10~84中生界三迭系上统延长组T3y 183~477 中统铜川组T1t444~634二马营组T1er 305~669 下统和尚沟组T1h 201刘家沟组T1l 338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 175上石盒子组P2s 460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54山西组P1s 26~63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71~105中统本溪组C2b 9~27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229~365下马家沟组O2x 61~90下统-- O1 65~132寒武系上统凤山组Є3f50~95 下庄水库一带长山组Є3c5~15 下庄水库一带崮山组Є3g46~62 下庄水库一带中统张夏组Є3z68~148 下庄水库一带徐庄组Є3x73~120 下庄水库一带上元古界长城系下统霍山组Zch 47~64 下庄水库一带上太古界太岳山群未分>1710中太古界界河口群未分>7000下庄水库一带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1)全新统(Q4)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
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
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
山西石炭系地层
地层分区及基本特征:分七个分区:大同—怀仁区、保德—朔县—浑源区、兴县—静乐—五台区、离石—太原—阳泉区、乡宁—霍县—左权区、冀城—晋城—长治区和垣曲—三门峡。
1、大同—怀仁区: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大同西山向斜,怀仁县大峪口村以北地区。
地层仅岀露于七峰山南北一带,向斜之中、西北被侏罗系—白垩系覆盖,其他广大地区剥蚀殆尽,基底地层裸露,为该期煤盆地的北部近边缘区。
地层发育和岀露不完全,海相层及不发育,仅局部可见本溪组内有一层灰岩,以陆相沉积的粗碎屑岩为主,夹沙质泥岩、泥岩及煤层。
煤层以太原组内最为发育,可采煤层两层,山西组的下部有一层煤可采。
铝土岩沉积较稀少,褐铁矿多呈窝状或透镜状仅局部可见,各组地层均向北东方向于不同地段尖灭被侏罗系超覆。
古生物群以植物为主,仅在下部有少量的中石炭世植物化石。
2、保德—朔县—浑源区:位于大同西山向斜的南部,南至阳方向,洪涛山东西向隆起及其两侧的坳陷地区,河东煤田的北部和浑源盆地等地区。
地层在河曲—保德,朔县以北及浑源南北山零星分布,大部分地区为新生代堆积所掩埋。
中、东部为奥陶系-长城系及其以前的变质岩系裸露不见其分布。
地层仍以陆相沉积为主,碎屑岩虽粒度变细,但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海相沉积除中石炭世本溪组外,晚石炭世早期太原组下部开始有海相泥岩和泥灰岩沉积,生物群以植物、瓣腮类,腕足类和腹足类为主。
铝土岩比较发育,山西式铁矿局部可见。
太原组和山西组下部各有一个主要可采煤层。
3、兴县—静乐—五台区:主要包括河东煤田断中北部,宁武-静乐盆地及五台南山的小盆地,南界为临县、盂县东西向构造带。
除宁武-静乐盆地中北部和南端较大面积分布外,其它地区均被上部覆盖层和新生界覆盖,岀露零星。
地层发育比较齐全,本溪组和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海相层多为石灰岩,仅太原上部为海相泥岩。
碎屑岩、泥岩也相对减少,但山西组仍以陆相碎屑岩为主。
生物群以植物和腕足类、珊瑚类、蜓类等为主。
山西式铁矿和铝土岩均不发育,可采煤层主要位于太原组下部,山西组下部可采煤层也较发育。
山西大同剖面
一、地质构造大同—阳原盆地位于中朝准地台北部,包括二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阳原县城以东属燕山台褶带,以西属山西台背钭。
古老地层在本区构成桑干河大背斜,背斜轴在大同—阳原一线,轴向北东。
背斜核部为太古界变质岩系,两翼为上元古界、下古生界和中生界沉积岩系。
在大背斜南翼,有次一级的蔚县向斜,向斜轴部在蔚县一西合营一线,轴向亦是北东。
向斜核部为中生代地层,两翼为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沉积岩系。
在喜马拉雅运动期间,桑干河大背斜和蔚县向斜核部断落,分别形成大同—阳原盆地和浑源—蔚县盆地,盆地中堆积巨厚的新生代沉积。
蔚县盆地南侧的小五台山,总体上呈现为大背斜,其上又分布有很多次级褶皱,如实习区域的陈家窑向斜(图 2-1 )等。
本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其中主要的有北东至北东东向、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三组,它们控制了本区地貌的形成和演变(图 2-2 )。
(一)北东东(或北东)向断层北东东向断层是区内最主要的断裂系统,由南而北,主要断层有:恒山北麓断层( F1 ):西起朔县阳方口,东至浑源荞麦川,长达 150 公里。
断层走向 N40 °E ,倾向北西,倾角 70 °一 80 °,南盘上升,北盘下降,为正断层。
据物探资料,其垂直总断距达 3000 米左右。
这一断裂控制了大同盆地和浑源盆地的南界。
小五台山北麓断层( F2 ):西起广灵上白羊,东至蔚县上寺,长达 100 公里。
以松枝口为界分两段,西段走向 110 °,倾向 NE ,倾角 70 °,东段走向 40 °一 50 °,倾向北西,倾角 70 °一 80 °。
断层南盘上升,北盘下降,为正断层。
沿断层可见明显的断层陡崖、断层三角面及断层破碎带。
这一断层控制了蔚县盆地与小五台山的边界。
桑干河断层( F3 ):西起大同麻峪口,东至阳原杨家窑,长达 140 公里。
断层走向 70 °,倾向北北西,倾角 70 °左右。
新、旧地层代号对比表
中元古界
古
元
古
界
济宁岩群
Pt1jn
Pt1Jn
芝罘群
东口组、兵营组、老爷山组
Pt1 D、Pt1 B、Pt1 L
Pt1dk、Pt1b、Pt1ly
粉子山群
岗嵛组、巨屯组、张格庄组、祝家夼组、小宋组
Pt1fG、Pt1fJ、Pt1f g、Pt1f 、Pt1fX
Pt1g、Pt1j、
Pt1 g、Pt1 、Pt1x
∈1 、∈1l
新元古界
震
旦
系
朋河石岩组
ZP
Zp
蓬莱群
香夼组、南庄组、辅子夼组、豹山口组
ZpX、ZpN、ZpF、ZpB
Zx、Zn、Zf、Zb
土门群
石旺庄组
ZtŜ
Zŝ
南华系
浮来山组、佟家庄组
NhtF、NhtT
Nhf、Nht
青白口系
二青山组、黑山官组
QbtE、QbtH
Qbe、Qbh
云台岩群
花果山岩组
Pt2-3yH
临朐群
明化镇组
尧山组
NhM
Nly
N2m
N2y
中新统
馆陶组
山旺组、牛山组
NhG
NlŜ、NlN
N1g
N1ŝ、N1n
古
近
系
渐新统
官庄群
济阳群
大汶口组
东营组、沙河街组
EgD
EjD、EjŜ
E2-3d
E3d、E2-3ŝ
始新统
朱家沟组、常路组
孔店组
Eg 、EgĈ
EjK
E2 、E2ĉ
E2k
古
新
统
五图群
卞桥组、固城组
山西地质结构
山西地质结构山西地质结构1 地质发育:山西省地质构造单元的主体是山西地台,地质历史悠久,地层发育比较齐全,除古生界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统缺失外,其它各界均出露广泛。
下太古界:下太古界是山西省最古老的基底岩层,为一套中—深变质岩系,厚4,000-18,000米。
以分布于太行山中段、北段以及盂县北部的阜平群(下部)龙泉关群(上部)为代表。
另外还有吕梁山的河口群,中条山区的涑水群,桑干河以北的怀仁、大同、阳高、天镇及右玉花林山一带的桑干群,霍山地区的霍县群(下)和太岳山群(上),在太行山也少量分布着赞皇群。
这套地层由各种浅粒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组成,形大小不等的旋回,变质程度较深,一般属铁铝榴石角闪岩相,有的地方达到麻粒岩相,岩石遭受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
区域构造形态具有背斜开阔、向斜紧闭、向斜倒转等特征,一般属旋扭构造形式。
上太古界:上太古界是一套变质火山岩、沉积岩地层,厚3,000-35,000米,不整合于下太古界,以五台山的五台群与龙泉关群间的不整合为代表,反映了上、下太古界的一次地壳变动。
这套地质变质程度中等,一般为绿片岩相—铁铝榴石角闪岩相,有轻微的混合岩化,其中变质火山岩具铜矿化现象,在相应地层有的层位较为稳定,并多具工业意义的磁铁石英岩(五台山羊坪、岚县一带),这些都是大区域对比的标志。
上太古街的构造特点是褶皱强烈,多复式背斜,向斜多同倒转,呈北东向构造带形式。
上太古界统一以五台群表示,下部以五台山、恒山、灵丘一带的五台山群为代表,主要由石英岩夹大理岩、黑云变粒岩夹角闪岩、二云石英片岩、片麻岩,以及酸—基性变质火山岩、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斜长片麻岩组成。
上部地层则以吕梁山的吕梁群上部组段较为发育,主要由片麻岩、变粒岩夹斜长角闪岩、含矽线石和石墨的片岩或角闪岩,磁铁石英岩及大理岩组成,分布在恒山和云中山一带的上部五台群,以及盂县北部的龙华河群上部地层与其相当。
此外,太行山中南段左权桐峪一带的桐峪组,由黑云写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浅粒岩、片岩夹磁铁石组成,出露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