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文化论文 中国牛文化起源变迁及未来发展应用初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牛文化起源变迁及未来发展应用模式

初探

摘要:中国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这与汉民族早期的文化传统、农耕生活和认知心理有密切的联系。但是,随着农耕文化的衰落,传统的牛文化也在迅速发生着变迁。本文简述了中国牛文化的起源变迁及其核心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理想美德的契合之处,在此基础之上,笔者探究了中国牛文化未来发展与应用的模式。

关键词:牛文化;起源;变迁;产业

我国五千年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五千年受人崇敬的“牛文化”。我国养牛用牛约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朝夕与牛为伴。画家齐白石曾自称为“耕砚牛”,画家李可染的画室悬挂着“师牛堂”的横匾。牛作为一种文化,已渗透进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牛与我国万事万物、民俗事象都有着种种关联,东西多了叫多如牛毛,脾气大了叫牛脾气,大口喝饮料叫牛饮,财大气粗叫牛气。牛在文学艺术中常常充当主角,牛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千百年来,和牛有关的艺术作品,真是数不胜数,汗牛充栋。

一、牛文化的起源

相传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时期,各部落总把自然界中的动物作为自己的氏族徽帜,于

是原始的图腾崇拜就产生了。牛部落的人就是怀着对牛的崇拜选择了牛作为本部落的徽帜,牛开始具有了文化性。也就是说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牛文化”就已经出现了发端。“牛”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牛”字发生了一些演变,如图-1所示。

A B C

D E

图-1.甲骨文中的“牛”字及“牛”字的演变(A图中箭头所指的是“牛”字;B、C、D、E

图依次展现了“牛”字的演变过程。)

到了商周时代,祭祀成了重要的宗教和社会活动。考古学家已经从甲骨卜辞中得知牛是一种重要的祭品。另外,只有天子和诸侯祭祀时才可以用的“太牢”,有时也专指牛。如《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中记载“诸侯之祭,牛曰太牢”。[1]这说明上古三牲之中,牛最珍贵,非一般人所能享用。商周时代祭祀文化是核心文化,所以牛作为祭祀活动中的主要祭品,在人们的意识中就成了具有祭祀文化的事象。

早期人类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生产水平低下,单靠人力根本无法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们选择牛作为他们的辅助生产工具。首先是因为牛是最驯服的动物之一。汉字中

的“畜”字可以作为佐证,“畜”的上面是“衷”表示牵引着,下面像出气的牛鼻,说明牛已经被驯服,牛可能是人类最早驯服的动物之一。其次是因为牛的力量比较大。早期被人类驯服的动物中,力量大的有牛也有马。我们的祖先选择了牛,这一点可以从“犁”字得到证实。“犁”从牛利声,说明这种工具和牛有关。[2]时至今日,我国部分农村仍有用牛拉犁种田的传统习惯。所以牛也成了负载农耕文化的事象。

“牛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两面性。我们祖先在造字之初就发现了牛作为一种动物既具有优点又具有不足。比如牛的脾气比较倔强,脾气倔如牛的是“犟”,死不悔改的牛性谓之“牾”。但是在“牛文化”发端的时候,祭祀文化和农耕文化在人们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所以牛的正面积极文化特征是“牛文化”的主流。

二、牛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理想美德契合之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伟大人品的真实写照;“老牛亦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这是无数中华英雄老当益壮的生动刻画;“隔岸横州十里青,黄牛无数放春晴”,正是中华仁人志士黄牛般的奋斗才了这万里神州的处处春晴……文人学者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赞颂牛,清官百姓们通过身体力行来赞颂牛。其实赞颂牛,正是在赞颂像牛一样具有典型优秀品质的人。胡启立为厉有为的画册《孺子牛》作序说:我们所称颂的牛的种种美德,不正是对勤劳善良质朴的中国劳动人民的讴歌和赞颂吗?不正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和赞颂吗?[3]是的。诸多中国人都在学习牛的憨厚倔强、奋力向前、无私奉献地精神,并用这种牛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向前,努力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振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他们的身边,常常伴随着不同形式的牛的作品,他们在欣赏“牛文化”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在享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奋发自己的斗志,鞭策自己的行动。中国的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正是因为有那些老黄牛、孺子牛、拓荒牛们的无私贡献;明天中国的更大发展,需要更多的老黄牛、孺子牛、拓荒牛。

三、现代牛文化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牛文化”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其正面积极文化特征仍占主导地位。比如有这样一则和牛有关的小幽默:猪向牛抱怨说它不受人们的欢迎:“人们经常提及你的善良和你那仁慈的目光,确实,你给了人们牛奶和奶油,但我给予人类的更多,我奉献给人类熏肉和火腿,但是,人们还是不喜欢我,为什么?”牛想了一会说:“也许是因为我是在生前奉献的”。这则幽默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在现代,牛的正面积极文化特征还是普遍受到人们认可的。但是由于农耕文化的衰落,牛的正面文化特征在“牛文化”中所占的比重正在下降,反面文化特征在“牛文化”中所占比重正在逐步上升。比如,现在汉语中少用“老黄牛”、“孺子牛”来比喻那些勤勤恳恳为大家服务的人,而多用“公仆”来指称。牛的正面的文化内涵在降低,反面的文化内涵在上升,今称企图非分,信口开河,投机取巧的不法分子为“黄牛”。[2]任何文化事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牛文化”也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从我们最平常的语言生活中就能发现。

四、牛文化未来发展利用

(一)发展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斗牛文化

学者何彦霓及其团队成员从国家和政府的需要出发,为贵州黔东南策划了“2009黔东南国际蚩尤文化节”。期望把斗牛与中华始祖之一的蚩尤与炎帝连接起来,把斗牛文化与黔东南“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原生态美连接起来,把农民的

养牛热情和斗牛激情燃烧起来,进一步打造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他们建议全国大型牛品生产企业可以到黔东南投资牛文化产业。据何彦霓学者调查研究,黔东南最大斗牛蕴藏量可以达到13000头,而目前能够卖观赏斗牛门票的只有凯里和下司两个地方,最大容量为五千人,达不到产业规模的要求。[4]要使产业做大,必须广泛吸纳政府、企业和社会闲散资金,建设一至两个可容纳二万至三万个座位的现代化斗牛场,以股份参与的形式,加大软硬件投入,通过一至三年的培育,无疑可以做成一个斗牛品牌。

当然,发展中国传统斗牛文化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企业的发展,比如:大型斗牛馆,牛文化博物馆,牛文化风情街,居民宾馆群,民族餐馆,运动式游乐场,风味小吃街,烧烤场,养殖场等。还可以带动以牛文化为题材的民族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比如:民族服饰、剪纸、蜡染、刺绣产品、牛文化纪念品、牛角银饰的装饰品和壁挂、牛头大雕、石牛、陶牛、牛角酒杯、牛角梳、牛角雕饰品、牛角号、牛腿琴等等。[5]

此外,全国应该成立一个斗牛协会,指导和规范全国各地的斗牛活动,让中国斗牛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与我国各种传统节庆文化联姻,斗牛可以让城乡人们的节庆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斗牛除了本身可以做成一个大的产业和产业群外,牛还可以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承载着牛企业的文化和产品,穿行于农村与城市;承载着牛产业的发展理念和先进思想,为牛产业带来无尽的财富。通过牛文化传播,可以帮助与牛文化相关的企业做大、做强,并回馈社会。

(二)举办牛文化艺术节

可以结合公益活动,举办地方牛文化艺术节和全国牛文化艺术节。牛文化艺术活动的主题因时而异,可以紧密配合当前社会和企业的热点、焦点、难点、重点问题,使古老的牛文化永远具有非凡的活力。成功的牛文化艺术活动,可以整合各种资源、汇聚各种力量,可以启动和促进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招商引资、商贸洽谈、营销推广和开发拓展。

(三)通过牛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牛文化产业纵深发展

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价值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最具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朝阳产业。[4]我国有许多流传很广的中药配方,其中牛皮、牛筋等在多个药方中出现,这些中药具有防治多种顽疾的功效。牛文化既古老又神秘,它能催生一大批各种各样的牛文化创意企业,特别是与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牛文化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中非常具有创作空间的产业。

五、结语

我国牛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了诸多生动的牛文化艺术作品外,牛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特质也正契合了中国人传统的理想美德,因此中国牛文化具有很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而牛文化的发展也势必促进牛产业的进步,继而带来多方效益,它既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获取强大的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同时又可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可观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陈萍.“牛”的文化解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6):57-59

[2]侯冬梅.“牛文化”的源流与变迁.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4):156-158

[3]吴乃华.牛文化与中华民族的生命理想.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51-56

[4]何彦霓.发展牛文化事业,促进牛产业发展.中国畜牧杂志,2009,(增刊):376-379

[5]缪士毅.牛年趣品牛文化.养生月刊,2009,(4):283-2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