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初二(上册)语文 18+阿西莫短文两篇教学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课时:3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可见注1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为什么放在一起呢?这是因为这两篇文章都跟恐龙有关。
这点大家可读导读部分一遍,可有所感知。
读不过这两篇文章虽然都跟恐龙有关,但却不是谈恐龙的事物说明文。
而是通过恐龙从不同的角度谈“大陆飘移”的假说(板块构造理论)和被压扁的沙子——二氧化硅高压下形成的斯石英,以此来佐证外星的撞击导致恐龙的灭绝。
因此这两篇短文都是事理说明文。
二、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学习本文要完成三个学习任务1、(练一)2、理解不同领域科学的发现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练三)3、理解在说明文的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文字的补充说明的作用。
(练二)三、本文应掌握的字词,读一读,写一写四、学习《恐龙无处不在》1、标注15个自然段2、解题,见题目上笔记3、我们还是来先理一理自然段的段意(见书黑笔处)4、分析:事实上本文的结构很简单,就是分为两大部分来写的,1——提出观点:科学领城之间是可相互启发的。
关系密切。
2——15,以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推出大陆飘移假说,即板块结构理论来证明第一部分提出的观点。
我们来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就好理解了。
笔记记在课题最上面。
5、这篇短文提到的观点:科学领城之间可相互启发,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可来做一下练习三。
学完第二篇短文可再一次证明。
第二课时五、学习《被压扁的沙子》1、标自然段172、解题标题“被压扁的沙子”即为本文的说明对象,也就是说本文是以说明对象为题的。
从这里大家可以学到说明论文的拟题方法:说明对象。
被压扁的沙子指的是sio2处在超高压下形成的“斯石英”。
全文通过探究被压扁的沙子的成因、性质特点来证明恐龙的灭绝原因在于外星的撞击。
3、我们依然以理自然段的方式熟悉课文内容。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本,发展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科学素养。
(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培养全球视野。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阿西莫夫的短文《膨胀的宇宙》和《黄金年代》。
2.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宇宙和科技的发展,激发学习兴趣。
(2)介绍阿西莫夫的背景和成就,引发对科学家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两篇短文,理解主要内容。
(2)学生通过笔记或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和解析。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5. 实践活动:(1)让学生选择一篇短文,进行角色扮演或朗读。
(2)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6.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合作探讨能力的评估: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
3. 学生表达能力的评估: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阿西莫夫的短文《膨胀的宇宙》和《黄金年代》。
2. 相关背景资料和科技发展资料。
3. 思维导图工具和朗读设备。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篇1 【自读要求】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重点】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特点: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2、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1、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word文档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确两篇文章的说明内容,学习快速提取、概括信息的方法。
2.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3.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默读,圈点勾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象,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概括、筛选信息,明确两篇文章各自的说明内容,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质疑、思考、实证的科学态度,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在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两篇文章却从不同角度说明问题、介绍相关知识的创作思路。
2.提取关键信息并按要求表达。
三、教学策略本课不建议做过多的形式上的花哨处理,建议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和科学精神。
另外,这两篇短文在原文中编排在一起,内容上也有一定关联,说明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互相参照阅读。
建议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通过圈点勾画静心读文,同时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关键处和难点教师要给予及时点拨。
结束本课的课文学习后,教师可以适度给一些与此有关的现今的研究成果等,进行适度的扩展,目的还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实证的力量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恐龙的突然灭绝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为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
这一课体现的就是与此有关的两则短文,下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
【设计意图】提出这两篇课文共同关注的问题──恐龙灭绝,聚焦在这个视野后,可以自然地引出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
2.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1.两篇文章都提到了“恐龙灭绝”,速读两文,请谈谈你得到哪些与此有关的知识?恐龙大概在公元6500万年以前灭绝;恐龙灭绝前曾经遍布世界各地;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小行星或彗星等撞击地球的结果;2.这两篇文章虽然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是它们要说明的主要问题完全不同。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发展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阿西莫夫的生平介绍及其作品特点。
2. 短文一:《奇妙的》(或《会梦见电子羊吗?》)。
3. 短文二:《时间的价值》(或《相对论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阿西莫夫短文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
2. 教学难点:对阿西莫夫作品中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阿西莫夫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短文,理解文章内容,思考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短文中的科学概念和思想内涵,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实践与应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总结阿西莫夫短文的主要内容,阐述自己的学习体会。
2. 选取一篇阿西莫夫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析其科学思想和文学特点。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阿西莫夫作品中科学发展的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合作探讨: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协作精神等。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和理解阿西莫夫作品中的科学思想。
3. 差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⑶了解两篇文章的思维方式。
2、能力目标:⑴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⑵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⑶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3、德育目标:学习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1.抓住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补充说明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
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
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
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
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册)1doc初中语文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册)1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了解讲明的内容,理清讲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咨询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明白得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备学生: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讲明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摸索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师:制作课件。
«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意图。
预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步骤激趣导入(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大伙儿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动。
那么你们明白恐龙那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什么缘故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隐秘呢?请看美国闻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讲家阿西莫夫是如何样为我们掀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整体感知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喻探究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奇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讲明对象是否确实是恐龙呢?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
(小组讨论)咨询题提得正确不正确这篇短文讲明的要紧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讲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课文的讲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要紧运用了什么讲明方法?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确两篇文章的说明内容,学习快速提取、概括信息的方法。
2.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3.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默读,圈点勾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象,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概括、筛选信息,明确两篇文章各自的说明内容,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质疑、思考、实证的科学态度,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在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两篇文章却从不同角度说明问题、介绍相关知识的创作思路。
2.提取关键信息并按要求表达。
三、教学策略本课不建议做过多的形式上的花哨处理,建议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和科学精神。
另外,这两篇短文在原文中编排在一起,内容上也有一定关联,说明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互相参照阅读。
建议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通过圈点勾画静心读文,同时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关键处和难点教师要给予及时点拨。
结束本课的课文学习后,教师可以适度给一些与此有关的现今的研究成果等,进行适度的扩展,目的还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实证的力量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恐龙的突然灭绝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为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
这一课体现的就是与此有关的两则短文,下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
【设计意图】提出这两篇课文共同关注的问题──恐龙灭绝,聚焦在这个视野后,可以自然地引出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
2.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1.两篇文章都提到了“恐龙灭绝”,速读两文,请谈谈你得到哪些与此有关的知识?恐龙大概在公元6500万年以前灭绝;恐龙灭绝前曾经遍布世界各地;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小行星或彗星等撞击地球的结果;2.这两篇文章虽然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是它们要说明的主要问题完全不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课堂教学实录导入: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他写这些文章一是回顾科学近期的进展,一是评价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过程。
这两篇文章的突出特点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
板书教学目标: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
师:请谈谈对课文题目《恐龙无处不在》的理解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师:南极也有?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师:它为何飞到南极?生2:恐龙耐寒,皮和脂肪很厚,与熊一样。
生3:南极有很多恐龙爱吃的东西。
南极当时不冷。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
恐龙迁移而去。
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生:是大陆在漂移。
把恐龙带走的。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师:朗读课文。
要求:1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思维方法的句子。
2 用自己的话口述“板块构造”理论。
师:找找文中表明作者思维方法的一句话。
学生找了两个设问句后,然后找准了那句话。
齐读:“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师: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方法?生1:世上许多事物互相联系的观点。
生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方法教师补充完善教学目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方法)投影大陆漂移示意图。
师:请根据这张图口述板块构造理论。
(略)师:再读课文6——11自然段对此理论的介绍。
对同学的口述点评。
(略)师:下面四人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逻辑思路,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在小组指导。
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投影: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师:这篇科普文章重在说明事理,采用逻辑顺序,层层解剖,作者正是把化石和南极联系起来思考,才会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生存?如何越过大洋?善于联系是研究发现的必要前提,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精读课文,体会简练、逻辑性强、生动的语言,并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2.了解说明的内容和顺序,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思考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4.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师:制作课件:《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意图。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大家刚才欣赏的是《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
在自贡市和我们犍为文庙里都有恐龙的化石标本,而且犍为也有恐龙的主食桫椤树. 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2.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明确:这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3.研读探究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一)、明确目标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的1.积累相关词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1.积累相关词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
2.理解《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恐龙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0.66亿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时,正值恐龙生态系统较脆弱时期,遭遇小行星碰撞所致的环境巨变,“糟糕运气”的恐龙走向灭绝。
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
早在发现恐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发现了恐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却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人类如果不借助于化石,对恐龙这一神秘的物种就会一无所知。
所以对恐龙的研究,也就是对恐龙化石的研究。
恐龙化石大致可分为骨骼化石和生痕化石两种,主要保存在中生代时期形成的沉积岩中。
恐龙化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漫长而又神秘的过程,它牵涉到恐龙的死亡和灭绝,也与地球亿万年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而它的发现和挖掘也同样不易。
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寻找恐龙化石的蛛丝马迹,并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复原化石和研究恐龙。
通过他们的工作,我们渐渐了解了恐龙的外形及生活习性,而来自世界各地关于恐龙的新发现以及新看法,一再修正我们原先认定的恐龙形象,使之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相传晋朝时代的我国,某某省某某市就发现过恐龙化石。
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
语文:4.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
4.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语言的准确、平实、生动。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知识链接】1、课题解读阿西莫夫在《新疆域》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因此,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成为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形成原因之后,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
两篇短文,运用科学发现来为某种理论做佐证,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2、关于恐龙的灭绝。
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
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安闲地生活了1亿多年。
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静静地在地球上灭绝了。
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预测: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冷死往;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不及逃脱而死去。
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3、走近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美籍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上汉字。
领yù( ) 骨gé( ) 鸟臀目( ) 地壳( ) zhě( )皱xié( )带悲cǎn( ) 尘āi( ) 潮汐( ) jié( )难二氧化硅( ) 陨( )石péng( )胀追sù( ) 衍( )射天衣无fèng( )2.解释词语或加线的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恐龙无处不在》激趣导入(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整体感知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
(小组讨论)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3、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4、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
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5、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有什么作用?◆“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6、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
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拓展延伸说说学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明确: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结合具体的实例说说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理解。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word教案(3)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⑵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这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课作为单元中的引领课尤其重要。
3.中招考点“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阅读现代文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具体如何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太好。
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能默写重点字词。
2、通过整体感知短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了解作者,能默写重点字词。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二)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阿西莫夫,出生在苏联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彼得罗维奇小镇。
他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5岁时写就过一篇科幻小说,同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
18岁那年,即1938年,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
二次大战后,阿西莫夫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49年获博士学位。
1955年阿西莫夫升任波士顿大学副教授。
1958年阿西莫夫辞去了波士顿大学的教职,成了职业作家。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2、.给加粗的字注音。
遗骸()褶皱()()追溯()鸟臀目()两栖动物()(四)当堂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携带(xié) 褶皱(zhě) 潮汐(xī) 遗骸(hé)B.蟾蜍(chú) 岛屿(yǔ) 鸟臀(tuén) 硅化(ɡuī)C.两栖(qī) 劫难(nàn) 衍射(yǎn) 彗星(huì)D.陨落(yǔn) 地壳(ké) 追溯(sù) 铱(yī)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教学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采用比较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在一、导入新课。
⑴同学们知道地球上有几大洲吗?⑵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庞大的动物是?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进入阿西莫夫的文章中,共同学习课文的知识。
二、导学。
1.运用跳读法,解决生字词(用一分钟去找,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骨骼.ɡé鸟臀.tún 地壳.qiào 驮tuó天衣无缝.fèng 褶皱.. zhě zhòu 两栖.qī(学生看课文下的注释。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快速默读全文,思考:文章是向我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探索的精神继续学习课文——过渡衔接)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语速和语调。
思考并讨论:文章既然不是向我们讲述恐龙,那是讲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讨论明确: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板书:一个科学领域→另一个科学领域,作者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安排
:原意是逆流而上。
现常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恐龙无处不在”,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从而说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现象。
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
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
撞击。
.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
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
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