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高发区武威市胃癌发病因素探讨
胃癌的基因突变

胃癌的基因突变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较高。
胃癌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其中基因突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介绍胃癌的基因突变及其对胃癌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一、胃癌的基因突变概述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缺失、倒位等多种类型。
在胃癌中,基因突变是导致胃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胃癌相关的基因突变,其中包括 TP53、CDH1、ERBB2、PIK3CA、KRAS、BRAF 等。
二、TP53 基因突变与胃癌TP53 基因是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 p53 在细胞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TP53 基因突变是导致多种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包括胃癌。
研究表明,TP53 基因突变在胃癌中的发生率较高,可以达到 50% 以上。
TP53 基因突变可以导致 p53 蛋白质的功能丧失,从而导致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失衡,促进胃癌的发生和发展。
三、CDH1 基因突变与胃癌CDH1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E-cadherin 是一种细胞间粘附分子,对于细胞的黏附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CDH1 基因突变是导致家族性弥漫性胃癌(HDGC)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CDH1 基因突变可以导致 E-cadherin 蛋白质的功能丧失,从而导致细胞的黏附和稳定性下降,促进胃癌的发生和发展。
四、ERBB2 基因突变与胃癌ERBB2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HER2 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对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ERBB2 基因突变是导致 HER2 阳性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ERBB2 基因突变可以导致 HER2 蛋白质的功能异常激活,从而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胃癌的发生和发展。
五、PIK3CA 基因突变与胃癌PIK3CA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PI3K 是一种磷脂酰肌醇 3 激酶,对于细胞的增殖和存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PIK3CA 基因突变是导致多种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包括胃癌。
哪些因素可以引起胃癌

(1)遗传因素:胃癌有家族性聚集的倾向。
研究发现,胃癌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很高,胃癌患者亲属的患病率比对照组高4倍。
天津、福建在对胃癌发病病因研究中亦发现,与一般人群的发病率比较,胃癌患者亲属的胃癌显然比一般人群更为常见。
(2)环境因素:胃癌在世界性地理分布有明显差异。
近年有人调查,在胃癌的高发区,人体对硒的摄入量明显低于低发区。
均说明地理、环境因素在胃癌的病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饮食因素:饮食因素是胃癌发病中最主要因素。
而新鲜蔬菜、水果、豆类食品的摄入对胃癌有防御作用,因新鲜蔬菜含有维生素C、A、E或酚类,前者具有抑制胃肠道肿瘤作用,后者有抗癌性。
此类食品摄入愈少,患胃癌的危险性愈大。
(4)胃部疾患:胃癌的一部分患者是由原有胃部病变恶化而致,与胃癌关系密切的胃病有以下几种:
①萎缩性胃炎;
②胃溃疡;
③胃息肉;
④幽门螺旋菌感染。
(实习编辑:古茜文)
击溃癌细胞的中药配方:
本药方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增殖,防止癌细胞生长、扩散,调节细胞免疫,增强体内体液免疫功能,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癌症的效果,让癌细胞死亡。
中药配方:
黄芪15克、党参15克、印雨草10克、白花蛇草10克、茯苓皮10克、正心子10克、黄药子10克、双花10克、半枝莲10克、铁树叶10克、甘草6克。
预防可每年服用一次,每次服用三付。
一天一付、水煎服、饭后喝三次。
发现癌细胞(患有各种癌症的)连服用10付---30付,每天1付,水煎服、一天三次饭后喝。
约翰霍普金斯已将这篇研究报告用新闻稿方式发布,同时Walter Reed 陆军医学中心亦将这药方传播。
胃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胃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
它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过程。
其中,遗传因素被认为是胃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有些人携带特定的基因突变,使他们更容易患上胃癌。
例如,CDH1基因突变与家族性弥漫性胃癌有关。
这种突变导致了细胞粘附分子的缺失,增加了胃癌的风险。
此外,其他与胃癌相关的基因突变还包括TP53、BRCA1和BRCA2等。
环境因素也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久腐殖质毒素的长期暴露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这些毒素主要存在于吃腌制食品和烟熏食品中。
大量的研究表明,吃过多的腌制食品和烟熏食品会增加胃癌的风险。
此外,烟草和酒精的长期滥用也是导致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吸烟者和酗酒者患胃癌的风险比非吸烟者和非酗酒者要高。
生活方式也是导致胃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营养不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体力活动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膳食中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过多地摄入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食物,不仅会增加体重和肥胖的风险,还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
另外,缺乏体力活动也会导致肥胖和代谢紊乱,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
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也是导致胃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引起持久性的胃黏膜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胃癌的发生。
此外,一些慢性胃病也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和胃肠反流等都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这些疾病会对胃黏膜造成持久性刺激和损伤,增加胃癌的风险。
总结起来,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都是导致胃癌的重要原因。
遗传因素使某些人更容易患上胃癌,环境因素如久腐殖质的暴露、烟草和酒精滥用等加重了胃癌的风险,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一些慢性胃病的存在也增加了胃癌的发病风险。
癌症好发的地域(中国)

癌症好发的地域(中国)癌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癌症在中国各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地区是癌症的高发区,这些区域一般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环境污染、饮食结构等等。
下面本文将就中国癌症高发区的地域分布进行分析。
中国北方地区是癌症的高发区之一。
这个区域相对而言经济水平较低,工业污染重,所以环境污染造成的癌症患者较多。
北方地区的饮食结构也有一定的原因。
据统计,北方地区的人们普遍偏爱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
这使得一些肠胃癌等肿瘤的发病率较高。
特别是农村地区,一些农村居民由于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原因,患癌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在日常饮食中,他们较少摄取蔬菜水果及粗粮,而过量食用肉类和油脂,使得体内的致癌物质的积累增加。
中国西南地区也是癌症的高发区。
西南地区地貌复杂,地势险峻,农业发达,饮食偏重口味重、辣等,且当地气候多变,环境变化大,居住人口相对密集。
这些因素都成为癌症高发的因素。
西南地区也是我国的癌症重点防治区之一,其中胃癌、食道癌和肝癌的发病率较高。
人们普遍认为,西南地区的辣椒和烟熏食品摄入会增加胃癌和食道癌的风险。
西南地区的气候湿热,是致热发病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与各类癌症相关的致癌源广泛存在于西南地区,比如毒菌、毒草以及一些植物中的毒素等。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是癌症的高发区。
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高,但也伴随着环境污染大,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据统计,东部沿海地区许多地方的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沿海地区市民的生活节奏较快,进食速度快,容易吃出肠胃癌。
渔民吃海鲜容易导致肝癌。
而对于农村地区的居民来说,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饮食结构单一,多数人对农兽药残留饮食中毒事故烂而不在乎,严重者导致癌症的发病率较高。
中国西部地区也是癌症的高发区之一。
尽管该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却存在着大量的资源开采活动,这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剧。
尤其是某些矿藏区,在资源开采过程中往往较多的化学污染物,这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
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文章目录*一、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二、胃癌发生的前兆*三、如何预防胃癌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1、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之饮食因素世界范围的流行病资料认为在环境因素中,饮食因素是胃癌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通过大量人群的回顾性调查并对许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发现胃癌与多吃腌酸菜、咸鱼、咸肉及烟熏食物有密切关系。
相反,牛乳、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C以及冷藏食物却能降低发生胃癌的危险陛。
过多摄人食盐也可能与胃癌发病有关,流行区调查示患者每日摄人量大多超过10g。
2、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之亚硝胺动物实验已证明该物质确可致胃癌。
亚硝酸是从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而成。
硝酸盐与亚销酸盐广泛存在于食物中,特别是咸菜、咸鱼、咸肉等。
有病人的胃液中也证明有高浓度亚硝酸盐的存在。
3、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之免疫因素近年来发现,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胃癌发病率较高。
从而表明机体的免疫机能障碍,对癌肿的免疫监督作用降低,是发生癌肿的因素之一。
4、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我国胃癌高发区成人Hp感染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幽门螺杆菌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畸变致癌;幽门螺杆菌的毒性产物CagA、VacA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患者中抗CagA抗体检出率较一般人群明显为高。
5、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之癌前病变胃疾病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这些病变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过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有可能转变为癌。
癌前病变系指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是从良性上皮组织转变成癌过程中的交界性病理变化。
胃癌发生的前兆1、上腹部出现饱胀不适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闷胀感,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明确的诱因,在患者安静的时候出现,在活动以及精神分散的时候一般会消失,通过饮食调节一般也不会有明显改善作用。
胃癌高发区男性Hp感染自然人群胃镜多点活检分析

10. 0
中国医学创新 2 1 年 l 月 01 1
鲞 至
!
o n ! f a
!0 : 2
1 .
.2 3
・
影 像 与 检 验
・
胃癌 高发 区男 性 H p感染 自然 人 群 胃镜 多 点 活 检分 析
朱阳春 华召来 崔桂平 王锦芳 夏林 王喜 王杰军
重。 活动性炎
【 关键词 】 胃癌 ; 男性 ; 内镜普查 ; 病理 ; H p
An e o c pc mutpe bip is a ay i fm ae Hp ifc 0 n tr p lto n i h g src  ̄ c r icd nc nd s o i l l o se n lsso l n ef n au a po ua n i h g a ti . e n i e e i i l i t  ̄l
【 bt c】 O jcv T po e noc i pt l i l ie ne btent r t u a r adLs r A s at r b t e oe let ds p a o g ad r cs e e e e ecr t e n es ei x r he o c h oc f e w h G ar vu e
c r a u e o a ti o y i ih i cd n eo n e td g src c n e au a l ep p l o eho Ch s i J h i — u v t r f src b d n h g n i e c fHp if c e a t a c rn t r ma o u min M t ds g i l o esx h n g cd n e g s r a c rv l g s 0 t 9 a e g o p p p lto o h t d . 1 C u e r a h t s mt n l1 3 p st e i e c a t c c n e i a e ,3 o 5 g r u o u a in frt e su y 3 r a b e t e t i l i f ,a d a 0 o i v l 4 i c s s we e p rii a e n o c p x mi a in a d i h a t c mu o a eg t st s fr p t oo i a d Hp e a n t n a e r a t p td e d s o y e a n t n n t e g sr c s i h i o a h l gc l a x mi ai . c o i e n o
关于胃癌与家族遗传因素的联系及其预后研究

关于胃癌与家族遗传因素的联系及其预后研究摘要:胃癌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一种恶性疾病,是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一道难题,全球胃癌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位于所有恶性肿瘤的前列。
而胃癌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以及一些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也可发展成胃癌,文章主要从胃癌的家族性遗传因素来进行分析该病,并且比较分析该病的预后状况。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其患胃癌的风险要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并且家族性胃癌的预后较散发性胃癌差。
关键词:胃癌;家族性遗传;预后前言胃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该病起病不易察觉,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达晚期,因此预后较不理想,其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在胃癌发展中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胃癌是世界高发恶性肿瘤,尽管目前世界胃癌发病率呈现降低的趋势,但是其发病率与致死率依旧位于所有恶性肿瘤的前列。
目前,人们对于胃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该病的发展较为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
而经过研究发现,家族性遗传因素是胃癌发病中一个绝不可忽视的因素,拥有家族性遗传因素的人群,其胃黏膜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癌前病变的发病率都会高于正常人群[1]。
本文旨在研究探讨家族性遗传因素对癌症发病率及预后的影响。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1.幽门螺杆菌对胃癌的影响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随着近年深入的研究,逐渐发现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胃癌的发生经历了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过程,且该过程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经碳-14尿素呼吸实验发现,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20%、50%、62.5%、71.43%,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黏膜炎症性病变到胃癌这一演变过程中具有类似“启动因子”的作用[2]。
2.胃癌患者直系亲属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根据许得饶[3]等人对139例胃癌患者直系亲属得研究,男性有66例,女性73例,年龄8~74岁,平均年龄43岁。
胃癌高发区居民胃癌前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0 2年 4月
华 中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医学 版 )
Ac a M e t d Uni c c n lH u z n vS i Te h o a ho g
Vo. 1 No 2 P 4 14 . .24
Ap . 2 2 r O1
1 8 5 9 和 Hp感 染 ( R一 1. 4 ,5 C :.0  ̄7 . 6 ) 因素 会 增 加 胃癌 前 疾 病 的患 病 风 险 , 经 常 进食 新 鲜 果 蔬 3.6) 0 2 1 5 9 I1 9 4 74 4 等 而
( R一0 0 2 9 C :. 0  ̄ 0 4 5 、 便 后 洗 手 的 卫 生 习惯 ( R一0 0 9 9 C :. 1 ~0 21 则 能 降 低 患 病 风 险 。 O . 1 ,5 I0 0 0 . 3 ) 有 O . 4 ,5 I 0 0 1 . 2 ) 结论 饮 食 因素 、 活 习 惯 、 神 心 理 状 况 及 Hp感 染 可 能 是 影 响 安塞 县 居 民 胃癌前 疾病 发 病 的 重 要 因 素 。对 上 述 因 素 生 精
摘要 : 目的
探 讨影 响 陕 西 省 安 塞 县 居 民 胃 癌 前 疾 病 的 相 关 因 素 , 胃 癌 的 一 级 预 防 提 供 依 据 。方 法 2 1 为 0 0年 5
月 至 6月 间 通 过 胃镜 联 合 胃黏 膜 活 检 的方 法 筛 查 出 胃癌 前 疾 病 患 者 4 5例 , 同一 地 区 随 机 选 择 8 2名 非 消 化 系 统 疾 1 在 0
。
厂一
、
。 一。 一、
/
:调 查 研 究 ;
‘
胃癌 高 发 区居 民 胃癌前 疾 病 的影 响 因素分 析
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

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一、本文概述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胃癌流行病学现状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胃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发病率、死亡率、流行趋势、地域分布、影响因素等,以期为胃癌的防控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中国胃癌的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分析其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胃癌的流行趋势,包括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人群之间的差异。
文章还将关注胃癌的地域分布特征,分析不同地区胃癌发病率的差异及其可能原因。
在影响因素方面,本文将重点讨论胃癌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保护因素则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营养素的均衡摄入等。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对胃癌发病的影响,可以为胃癌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将对未来胃癌流行病学研究的方向和挑战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中国胃癌防控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全面了解中国胃癌的流行病学现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的本质,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胃癌作为一种严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中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流行病学挑战。
近年来,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其仍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据统计,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前列。
尤其是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饮食习惯不良的地区,胃癌的发病率更是高居不下。
与此同时,由于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这无疑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患者的死亡率。
在流行病学特征方面,中国胃癌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海鲜、腌制食品等饮食习惯的影响,胃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则由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因素,胃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肿瘤学:肿瘤流行病学-复旦精品课程

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 回顾性研究(Retrospective study)
过去
现在
收集过去
选择病例
暴露史 病例对照调查 对照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 回顾性研究(Retrospective study)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表1 全球不同地区癌症发病率(1/105)比较
地区
南非 西非 南美 北美 东亚 东南亚 西亚 东欧 北欧 西欧 澳大利亚/新西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全球***
年龄标化率(ASR) 0-64岁癌症患病风险(%)
男
女
男
女
217.5
153.7
9.4
8.7
81.2
94.1
4.8
intervention studies) ❖ 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ies)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描述性研究
通过回顾和登记报告来描述肿瘤在人群中 的时间、空间和人群间分布的研究,是肿 瘤研究的基础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描述流研究常用指标
❖ 发病率(Incidence rate) 一年内某种肿瘤新发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
❖病死率(fatality rate) 患某病死亡数 / 患该病的总人数
❖标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 用来衡量某病的死亡率是否高于标准人群的指标 实际死亡数 / 期望死亡数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描述性研究常用指标
❖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
胃癌开题报告论文

胃癌开题报告论文胃癌开题报告论文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
虽然近年来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手段的改善使得胃癌的治愈率有所提高,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胃癌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胃癌的研究有所贡献。
一、胃癌的病因胃癌的病因十分复杂,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幽门螺杆菌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最终可能导致胃癌的发生。
此外,吸烟、饮酒、高盐饮食、亚硝酸盐等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二、胃癌的发病机制胃癌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和遗传变异。
研究发现,胃癌患者常常存在肿瘤抑制基因(如TP53、CDKN2A等)的突变和失活,以及癌基因(如HER2、EGFR等)的异常激活。
此外,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变化也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三、胃癌的诊断胃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胃癌诊断方法包括内镜检查、组织活检、血液标志物检测等。
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异常变化,并进行组织活检以确定病变性质。
血液标志物检测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特定蛋白或基因表达水平来判断胃癌的存在和发展程度。
四、胃癌的治疗胃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
手术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可以通过全胃切除或部分胃切除来去除肿瘤。
放疗和化疗常常与手术联合使用,以杀灭残留的癌细胞或预防复发转移。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通过针对特定的癌细胞信号通路或分子靶点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五、展望虽然目前对于胃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如何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其次,如何应对胃癌的复发和转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胃癌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胃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
胃癌调研报告

胃癌调研报告胃癌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胃癌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人口中的重要健康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胃癌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份有效问卷。
二、调研结果1. 发病人群分布:调查结果显示,胃癌患者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其中60岁以上的人群占比最高。
2. 发病原因:调查结果显示,胃癌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与遗传因素、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不良饮食习惯。
3. 预防措施:大多数参与调查的人对于胃癌的预防意识不强,只有少数人定期进行体检并注意饮食健康。
因此,需要加大对于胃癌预防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在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引导。
4. 治疗方法: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胃癌患者在发现病情时已处于中晚期,因此治疗效果较差。
同时,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存在心理压力大、经济负担重等问题,需要提供更多的心理及经济支持。
三、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对胃癌知识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对胃癌的认知水平和预防意识,推动人们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2. 提供早期筛查:建立完善的早期筛查机制,开展胃癌高风险人群的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胃癌。
3. 提供心理及经济支持:建立胃癌患者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同时,探索建立患者经济援助机制,帮助患者解决经济困难。
4. 加强科研合作:加强国内外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胃癌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新药研发,为胃癌的防治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手段。
四、总结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胃癌的预防与治疗,必须从改善生活方式、加强宣传教育、提供早期筛查和心理经济支持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
只有在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减少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胃癌饮食习惯与发病风险

胃癌饮食习惯与发病风险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可能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胃癌与饮食的关系,以及如何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
一、胃癌的高发因素胃癌患者的饮食习惯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
一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与胃癌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可能增加胃癌发病风险的饮食习惯:1. 高盐饮食:高盐饮食是导致胃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摄入过量的盐分会损害胃黏膜,从而增加罹患胃癌的风险。
2. 高脂肪饮食:长期高脂肪饮食会导致肥胖,而肥胖是胃癌发生的风险因素之一。
3. 不吃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有助于预防癌症。
长期不吃蔬菜和水果会增加罹患胃癌的风险。
4. 高温食物:过高温度的食物会刺激胃粘膜,损伤胃黏膜,从而增加罹患胃癌的风险。
二、降低胃癌发病风险的饮食建议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降低罹患胃癌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减少盐的摄入量: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减少食用加工食品和咸菜。
可以通过选择低钠盐或使用香料和草药来减少盐的摄入量。
2. 控制脂肪的摄入量:避免食用高脂肪的肉类和乳制品,选择低脂肪的蛋白质来源,如鱼类和豆制品。
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补充富含纤维的食物。
3. 多吃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富含抗氧化剂,有助于清除自由基,预防癌症发生。
建议每天摄入5份蔬菜和水果,多样化选择各种颜色的蔬菜和水果。
4. 合理烹饪:避免食用过热的食物,烹饪时控制温度,尽量选择蒸、煮、炖等健康的烹饪方式。
5. 健康饮食习惯:均衡饮食,多样化摄入各种食物。
定期进食,避免长时间空腹或暴饮暴食。
三、其他预防措施除了调整饮食习惯,还有一些其他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1. 不吸烟:吸烟与胃癌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所以,戒烟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措施之一。
2. 限制饮酒:大量饮酒会增加胃癌的风险。
建议男性每天饮酒量不超过两杯,女性不超过一杯。
3. 保持身体健康:保持合理的体重,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治疗慢性胃病等疾病。
关于胃癌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关于胃癌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发生和发展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导致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处于晚期,所以胃癌的预后较差。
本文将从胃癌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方面进行阐述,以提供更全面的了解。
胃癌的发展现状:1. 发病率和死亡率:胃癌是全球第五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是高发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一百万人被诊断为胃癌,其中超过700,000人死于该病。
在中国,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发病例约为40万,死亡病例约为30万。
2. 年龄分布:胃癌患者的年龄分布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原本认为胃癌多数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群,但近几年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胃癌患者,其中包括20岁以下的青少年。
3. 高危人群:一些人群患胃癌的风险更高,如长期吸烟、饮酒、饮食不健康(高盐、高脂肪)、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等。
此外,感染幽门螺杆菌、某些癌基因突变、胃息肉等也是胃癌高危因素。
4. 发展阶段:胃癌的发展一般经过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内瘤变和癌前病变等阶段。
早期胃癌通常无明显症状,难以察觉,多数在晚期被发现。
胃癌的发展趋势:1. 预防和早期诊断:由于晚期胃癌的预后较差,预防和早期诊断是降低胃癌死亡率的重要策略。
目前,细胞学、组织学、基因检测等都可以用于早期胃癌的筛查。
此外,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减少饮食中的烟熏、腌制食品等致癌物以及主动接种幽门螺杆菌疫苗等也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措施。
2. 多学科治疗模式:随着医学的发展,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在胃癌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此模式涵盖了外科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法,以提高胃癌治疗的效果。
3.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目前胃癌治疗的前沿技术之一。
该技术基于对癌细胞内特定分子的识别和干预,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实现对癌细胞的精确治疗。
例如,HER2阳性胃癌可以采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Trastuzumab靶向治疗。
胃癌的家族遗传因素

胃癌的家族遗传因素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
尽管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被广泛认为对胃癌发生具有重要作用,但家族遗传也被证明是胃癌发病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详细探讨胃癌的家族遗传因素,并阐述遗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 家族胃癌聚集现象的发现早期的研究揭示了胃癌在家族中的聚集性。
一些家族的成员比一般人群患有胃癌的风险更高,这表明存在有胃癌的家族遗传因素。
然而,这种聚集性与家族共同的环境因素一样也需要加以考虑。
2. 胃癌的家族遗传模式研究发现胃癌的遗传模式多样且复杂,包括家族性胃癌综合征、非家族性胃癌的遗传易感性等。
家族性胃癌综合征通常表现为多个近亲之间存在高发胃癌的情况,可能由特定基因变异引起。
而非家族性胃癌的遗传易感性则与多个基因的复杂相互作用有关。
3. 定位到与胃癌相关的基因通过对家族胃癌患者的遗传分析和基因测序,已经发现了一些与胃癌相关的基因变异。
其中,CDH1基因被认为是致病性突变所编码的蛋白质与家族性弥漫性胃癌的相关性最为显著。
此外,其他基因如STK11、TP53等也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4. 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胃癌的发生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显示,某些基因与特定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进一步提高患胃癌的风险。
例如,饮食习惯中高盐摄入与某些基因的共同作用被认为是胃癌高发地区胃癌发病率升高的原因之一。
5. 家族遗传与胃癌的预防策略对于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家族遗传因素的存在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及早的筛查和预防对于这部分人群尤为重要。
常见的预防策略包括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和治疗、健康饮食等。
结论胃癌的家族遗传因素是胃癌发病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族性胃癌综合征和非家族性胃癌的遗传易感性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虽然家族遗传在胃癌中起到重要作用,但遗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容忽视。
更深入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胃癌的遗传机制,并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防治提供更好的策略。
宁夏208例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宁夏208例胃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高瑞萍1,杨力2(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银川750021;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银川750004)摘要:目的探讨宁夏地区胃癌高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找出可以干预的一些相关因素。
方法以2008年5月至2008年10月经胃镜检出并经病理确诊的胃癌2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1ʒ2频数匹配原则选取同性别、年龄(相差ʃ5岁)、同一民族、同一居住地的慢性浅表性胃炎416例,进行问卷调查,进行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
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宁夏地区胃癌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OR =4.454,95%CI =2.763 7.180)、胃癌家族史(OR =3.574,95%CI =1.909 6.689)、食用腌渍食品(OR =2.485,95%CI =1.574 3.922)和饮井水或窖水(OR =1.914,95%CI =1.216 3.014)密切相关。
结论宁夏地区胃癌高发危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家族史、经常食用腌渍食品、饮井水或窖水,因此改善饮水条件、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及进行健康宣教对降低胃癌的发生至关重要。
关键词:胃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1-06-29作者简介:高瑞萍,女,主治医师,硕士,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工作。
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常见消化道肿瘤之一,病死率高,目前病因未明。
对其危险因素报道不一,许多研究认为,胃癌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环境、饮食、遗传因素及生物行为因素。
宁夏系胃癌高发区,为探讨我区胃癌高发的原因,我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前来行胃镜检查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的选择(1)病例组:对2008年5月至2008年10月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胃镜检查的连续病例,根据症状体征、胃镜表现、病理学等条件确诊胃癌208例,其中男168例,女40例,年龄18 82岁,平均(59.4ʃ12.8)岁。
胃癌高发区判断标准

胃癌高发区判断标准
胃癌的高发区判断标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以下是常见的胃癌高发区判断标准及其相关内容:
1. 流行病学数据:通过观察特定地区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来评估是否为胃癌高发区。
通常,高发区的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2. 地理分布:胃癌的地理分布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特定县市或乡镇可能存在着较高的胃癌发病率,从而被定义为胃癌高发区。
3. 胃癌风险因素:高发区通常与特定的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
例如,吸烟、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被认为是胃癌的风险因素。
如果一个地区普遍存在这些风险因素,可能会增加胃癌的发病率。
4. 家族聚集:在某些地区,胃癌可能呈现家族聚集的特点,即同一个家庭或亲属之间出现多例胃癌病例。
这种情况下,该地区可能被定义为胃癌高发区。
5. 医疗资源:胃癌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设施的可及性和覆盖范围也会影响高发区的判断。
如果一个地区缺乏相关医疗资源,可能导致胃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不足,从而使胃癌发病率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胃癌高发区的判断标准可能因国家、地区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评估胃癌高发区时,通常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参考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如果您对胃癌的相关知识或其他问题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问。
胃癌发病的趋势

胃癌发病的趋势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是全球排名第五的常见癌症,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胃癌的发病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活方式、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
一、发病率的趋势胃癌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胃癌的发病率普遍呈现下降趋势。
这主要归因于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从传统的高盐、高腌制食品向高纤维、低脂肪、低盐和新鲜食品的转变。
另外,胃癌的发病率也受到感染幽门螺杆菌以及吸烟、酒精和肥胖等因素的影响。
二、地域差异胃癌在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
亚洲国家是胃癌的高发区,尤其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
这些地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与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发病率较低,这可能与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
三、年龄分布胃癌通常是一种老年人的疾病,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胃癌的患病率也在逐渐增加。
此外,年轻人的胃癌发病率也有所上升,这可能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饮食结构的不良有关。
四、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胃癌。
这可能与男性更多地暴露于致癌物质和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关。
男性的吸烟和酗酒率普遍较高,而吸烟和酗酒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五、遗传因素胃癌的发病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一些家族性的遗传性胃癌综合征,如Hereditary Diffuse Gastric Cancer(HDGC)和Lynch综合征,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这些遗传突变会增加患胃癌的患病率,但在总体上对胃癌的发病率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胃癌的发病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活方式、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胃癌的发病率普遍呈现下降趋势。
然而,胃癌仍然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需要加大预防和治疗力度,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减少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甘肃武威地区农村出院胃癌患者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首 都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J u n lo a i lMe ia ies y o r a fC pt dc l a Unv ri t
0c .201 t 1
第3 2卷 第 5期
V0 . 2 No 5 13 .
பைடு நூலகம்
[ i1 3 9.s 1 67 . 1 0.6 d :0 9 /i .0-9 2 150 ] o . 6 js 0 7 5 0 . 1 n
【 关键词】 胃癌患者; 生命质量; 影响因素; 农村 【 中图分类号】 R 112 . 8
The q a iy o ie a t n ue ta a t r m o g dic a g d pa in swih a ti u lt flf nd isi f n ilf co sa l n s h r e te t t g src c n e n r a r a.W uwe ,Ga u a c r i ur la e i ns
・基 础 研 究 ・
甘 肃 武 威 地 区农 村 出 院 胃癌 患者 生命 质 量 及 其 影 响 因素 研 究
林晨 曦 叶延程 张志镒 王 军 贤 梁晓云 刘玉琴。 罗冰 芝 邹 垢 王 涛
( .北京 大学公 共卫生学 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系 , 1 北京 10 9 ; .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 , 0 11 2 武威 73 0 ;.甘肃省肿瘤 医院流 30 0 3
( .D p r etfE ie o g n ittts Sho ul el , ei n sy B rn 0 1 1 h a 2 ,nuW w i 1 ea m n pdmioyadBo aii , colfP bcH a h Pkn U  ̄rt, eig10 9 ,C i ; .C s u e t o l s sc o i t g i n a
胃癌高发区早期筛查人群HP感染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胃癌高发区早期筛查人群HP感染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研究朱阳春;华召来;夏林;崔桂平【期刊名称】《系统医学》【年(卷),期】2018(003)014【摘要】目的探讨胃癌高发区早期筛查人群HP感染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2014年8月―2016年9月5290名扬中市兴隆、油坊两镇早筛人群进行C13-UBT检测,同时按筛查路径做胃镜及病理检查,按HP阳性与阴性分组,分别观察两组的病理结果,并分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290名村民接受筛查,其中C13-UBT阳性者3397例(占64.22%),阴性者1893例(占35.78%);HP阳性组,检出重度胃炎3264例(占96.08%)、肠上皮化生1796例(占52.87%)、胃粘膜上皮内瘤变13例(占0.38%)、胃分化性腺癌8例(占0.23%);HP阴性组,检出重度胃炎768例(占40.57%),肠上皮化生232例(占12.25%),胃粘膜上皮内瘤变9例(占0.47%),胃分化性腺癌3例(占0.15%).两组之间比较,Hp感染与重度胃炎、肠上皮化生有明显相关性,与胃粘膜上皮内瘤变、胃分化性腺癌相关性较低(RR=2.37、4.75、0.8、1.49).结论 HP感染与胃腺癌的启动阶段,即胃炎-萎缩-肠化相关,当病理发展到胃粘膜肠化阶段时,能否引发胃粘膜上皮内瘤变或胃腺癌,则是内外多因素长期反复作用的结果,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发生前根除HP,阻断胃腺癌发生的基础环节无疑是正确的.【总页数】3页(P13-15)【作者】朱阳春;华召来;夏林;崔桂平【作者单位】扬中市人民医院,江苏扬中 212200;扬中市人民医院,江苏扬中212200;扬中市人民医院,江苏扬中 212200;扬中市人民医院,江苏扬中 212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相关文献】1.胃癌和胃癌前病变COX-2表达与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J], 凌和水2.胃癌高发区男性Hp感染自然人群胃镜多点活检分析 [J], 朱阳春;华召来;崔桂平;王锦芳;夏林;王喜;王杰军3.肿瘤高发区人群幽门螺杆菌分布规律及贲门癌相关性研究 [J], 施斌;朱阳春;崔桂平4.磁县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体质指数与食管癌的相关性研究 [J], 李学民;杨晓峰;贾琪;张云杰;赵海雷;暴志芹;杨文清5.胃癌高发区早期筛查人群HP感染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J], 朱阳春; 华召来; 夏林; 崔桂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胃癌发病资料
Hp检测
胃癌发病资料来自武威市1996年1月1日~ 2000年12月31日肿瘤登记报告。人口资料由武 威市公安、统计部门提供。统计指标均按《中国肿瘤 登记工作指导手册》…介绍的方法进行。中国人口 调整率按1982年全国人口调整。
1.2胃癌病例-对照研究
C:its intrinsic factors include infection of Hp.atrophic gastritis
susceptibility
(especially atypical hyperplasia),and heritage 甘肃省武威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流行病学研究室. 甘肃武威733000 KEYWORDS:
1.3萎缩性胃炎随访观察 对1978年5月、1982年6月胃癌普查时检出
胃粘膜组织。
1.8统计学方法
采用Li—Mantel—Cart法进行胃癌分离比(P)估 算。遗传度估计按Falconer回归法计算。采用xz检 验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
2
2.1
结
果
胃癌发病率
1996~2000年胃癌发病顺位男女均居第一位。 分别占恶性肿瘤发病的44.37%及28.77%。其胃癌 粗发病率为55.96/10万(男82.45/10万,女28.06/ 10万);中国人口调整率为68.04/10万(男98.91/ 10万,女34.32/10万);世界人口调整率为90.45/
of
nitrosamine and 14 kinds of cancerigenic fungi were detected frOm reside!Rts'
meal Total content of vitamin C in serum of the 293 healthy adults in summer was(5.74+2.79)mg/L.Positive rate of Hp in gastric mucosa of the residents was
收稿日期: 2004—07.13 修回日期:
2004—10—18
文章编号:1000—467X(2005)05—0563—04
万 方数据
564
罗好曾,等.胃癌高发区武威市胃癌发病因素探讨
胃癌是由多种因素长期作用所致的消化道癌 症。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致癌因素、促癌因 素和保护因素可能有所不同,形成发病率明显差异 的地区分布。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其流行因素涉 及居民的生活习惯、进食霉变食品和腌制酸菜、营 养失衡、微量元素缺乏以及遗传等因素。为探讨这 些因素在我国西北部胃癌高发区——武威市的普 遍性,给胃癌一级预防提供病因线索,我们自1978 年起开展了胃癌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工作。从 家族史、遗传、居民食品真菌污染情况、健康居民血 清维生素c含量、居民嗜食的两种自制酸菜挥发 性N.亚硝基化合物含量以及居民胃粘膜幽门螺杆
2.2
采集武威市居民1985年10月中旬的浆水酸 菜(老法加面汤)26份及清水酸菜(新法,不加面 汤)31份,由北京市肿瘤研究所用气相色谱、热能
胃癌家族史的病例一对照调查结果
251例胃癌现病患者有1例及以上胃癌家族 史者51例.占20.32%,251例对照有胃癌家族史者
万 方数据
罗好曾,等.胃癌高发区武威市胃癌发病凶素探讨
565
20例,占7.97%,经统计学检验x2=15.99,P<0.01。 家族性胃癌的相对危险性一级亲属病例组为对照 的1.91倍,二级亲属为对照的1.47倍。病例、对照 一级亲属现患率经统计学检验)(L1
《癌症》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05,24(5):563—566
563
基础研究・
胃癌高发区武威市胃癌发病因素探讨
罗好曾, 米登海,
景天忠,
许
青,
杨旺胜,
杨国泉,
an
王淑珍,
刘功汉,
苏诚玉
Risk Factors of Gastric Cancer in Gastric Cancer
胃癌先证者(病例)均为武威市肿瘤医院内、外 科2003年1月1日~2003年4月30 13收治的武 威籍住院病人,如果一个家系内有2例或2例以上 的胃癌患者,以最近发病病例为先证者,并由此确 定核心家系。同时选择与先证者无血缘关系的近 邻作为对照核心家系。用特制的调查表,有专门培 训的医师以先证者和对照核心家系为核心面访.详 细调查其三级(一、二、三级)、二系(父系、母系)、 四代(上两代、同代和下一代)亲属。一级亲属包括: 父母、同胞、子女;二级亲属包括;'1-/祖父母、叔、伯、 姑、舅、姨;三级亲属包括堂兄妹、表兄妹。调查内容 包括一般情况,胃癌病史等。
and volatility N—nitrosate compounds in residents’meal. №licobacter pylon (Hp)in gastric mucosa.and tetal content Of vitamin C in 293 healthy adults’
serum were detected by culture,authentication。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RESULTS:In Wuwei City,the separating ratio Of gastric
67%.
CONCLUSION:The major extrinsic factors of gastric
various strong carcinogens existing in
cancer
in
Wuwei City include
Iack of vitamin
residents’meaI and
the heredity degree year in person
cancer
was 0.077;
of first—degree relatives was 22.91%:cancerization rate of atrophic gastritis crowd
was
of
1.09%
Eight
kinds
用Warhin—Starry嗜银染色法和1%次甲基蓝染 色检测Hp。检测标本均为2001年2月~2004年1 月间内窥镜下取材的胃粘膜组织,取胃窦、胃角和
幽门管的粘膜组织3~5块。标本经10%中性甲醛
固定。进行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和连续切片6 张,进行病理诊断、Hp检测。癌旁组织指距癌组织
边缘3 em以外,5 cm内的并经病理证实不是癌的
cancer
were
calculated with Chronic
gastritis
Li-.Mantel--Cart
patients were
method and Falconer’S
regression
method.
followed—up by home—visit,gastroscopy,and pathology.Cancerigenic fungi
500
份,分别接种于Czapek培养基置于27。(2恒温箱内
采用二阶段抽样方法。于1984年6~8月采集 武威市城镇健康成人血清293份。用上海分析仪器 厂产751型分光光度计比色。用双蒸水做空白对 照,用i斗g/ml抗坏血酸做标准管,绘制标准曲线。 血清总维生素c含量按《应用营养学》[21标准进行 评价,即血清总维生素c含量>5.00 mg/L者视为 充裕。≤5.00 mg/L者视为不足,≤2 mg/L者视为 严重不足。
10万(男131.87/10万,女45.11/10万);35~64岁
的164例萎缩性胃炎患者每年进行一次家访,并每 隔2~4年分别进行一次胃镜加胃粘膜病理检查。
1.4居民两种自制酸菜中挥发性N-亚硝基化合 物测定
世界人口截缩调整率为205.19/10万(男290.74/
10万,女108.22/10万):0~74岁累积率为11.43% (男16.82%,女5.58%)。
印idemiology
Laboratory,
Tumor尸kvention and Cure Research Institute
of Wuwei City,
Wuwei,Gansu,733000,
P.R.China
通讯作者:罗好曾
Correspondence to:LUO Hao—Zeng Tel:86—935—331349l Fax:86—935—2268166 E—mail:ygq@zlyy.COB
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分析仪测定挥发性N.亚硝基化合物。 1.5居民食品真菌培养鉴定 于1978年3月~1981年9月采集当地居民食 用的小麦43份、面粉254份、小米318份、馍馍 313份、酸菜333份及醋239份等6种食品共1
培养,于5~7天开始涂片镜检,鉴定菌种。 1.6居民血清维生素C测定
Wuwei City
Endemic Region of
LUO Hao—Zeng,MI Deng—Hal,JING Tian—Zhong,XU Qing,YANG Wang—Sheng, YANG Guo.Quan,WANG Shu—Zhen,LIU Gong—Han,SU Cheng—Yu
『ABSTRACT]
was to explore
universalities of these factors ln Wuwei.
cancer.
China with hicjh incidence of gastric
and
a city in northwest provide evidences for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