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中医与武术的关系
中华武术与传统医学的关联及作用
中华武术与传统医学的关联及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华武术和传统医学都被视为珍贵的宝藏。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传承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中华武术作为中国独有的武术形式,不仅具有强大的武力作用,更融合了人体运动学、生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与传统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中华武术的练习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
武术强调“练气、练神、练体魄”,强调综合发展人的身体、意志和精神。
练武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改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对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积极的作用。
传统医学强调“治未病”,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津液等功能,使人体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以防病于未然。
中华武术的锻炼方式,例如太极拳的缓慢起落、呼吸控制,都能促进人体的经络畅通、气血和谐,有助于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其次,中华武术与传统医学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
中华武术是中国古代智慧和传统哲学的结晶,内含着众多的道家、儒家、佛家思想。
武术修身养性、陶冶意志,注重内心修养和精神提升,强调以柔克刚、变化无穷、坚韧不拔的理念。
传统医学也尊崇中医传统文化,注重人体的整体观念,重视疾病的本质、根源,强调与自然地球的协调,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两者都强调“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使身体、心灵、自然和谐共生。
此外,中华武术在医学领域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武术中的运动学和身体结构理论对现代医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华武术拳法的套路可以锻炼人体的运动系统、经络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使身体更加协调、灵活、有力。
许多武术功夫中含有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起到舒筋活血、暖肌通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柔术、气功等武术形式对心理健康的维护、情绪平衡、压力释放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与传统医学的心理疗法、精神疗法有着互补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与传统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共同传承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都以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注重个体的整体发展和和谐。
试论武术与中医的关系_张传龙
2. 2 阴阳学说与武术 中 医 中 用 阴 阳 学 说 划 分 人 体 这 一 有 机 整 体 的 阴 阳 ,又 根 据 其 所 在 的 部 位 、机 能 特 点 划 分 其 阴 阳 属 性 。如《 素 问·
3 . 1 . 5 陕 西 省 高 校 体 育 教 师 后 续 教 育 力 度 欠 缺 。陕 西 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后续教育形式相对比较多样,但职 业技术学院和民办高校对体育教师的后续教育力度欠 缺 ,反 映 出 陕 西 省 高 校 体 育 教 师 后 续 教 育 的 不 均 衡 性 。
3.2 建议 3.2.1 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共中央文件,中发 [2007]7 号《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 指出,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 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5]。陕西省高校体育 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也表明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各高校体 育教师队伍配备建设,尤其要较强民办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 建设。 3.2.2 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水 平。 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队伍结构不合理,可以通过创造 良好的环境不断完善。各高校应该鼓励体育教师在职学习, 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学历水平,促进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得到改 善。 3.2.3 开展体育教学评估活动,促进高校体育师资队伍 整体水平的提高。陕西省各高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 同 ,尤 其 以 民 办 高 校 对 体 育 工 作 的 重 视 最 低 ,导 致 各 高 校 体 育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可以通过建立长效的评估机制,对 体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体育教学工作评估指标可涵盖体育 教 学 工 作 的 方 方 面 面 ,确 保《 学 校 体 育 工 作 条 例 》的 全 面 落 实 ,达 到 以“ 评 ”促“ 建 ”的 目 的 ,促 进 各 类 高 校 体 育 师 资 队 伍的均衡发展。 3.2.4 加大骨干体育教师的培养力度。陕西省高校体育 教师表现为年轻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各高 校 可 通 过 助 课 、示 范 课 、对 外 交 流 以 及 建 立 青 年 教 师 导 师 培 养制度等方式不断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让青年教
论武术与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关系
论武术与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关系 1.少林、武术、伤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表现者从武术内容看,武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里进展、完善,因此,武术也必然充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这与中医的产生和形成道理一样,中医也具有并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
事实上,武术与中医息息相通,互为渗透,武术中伤科,确实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份。
中医里的了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等思想,一样贯穿在武术体系中。
因此,不管从拳理,到具体动作,乃至名称,都很容易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比如太极拳、八卦拳,其拳理确实是从阴阳八卦思想中直接生发出来。
事实上,中国所有武术都讲究阴阳转变。
故拳家常说:能动能静,拳道之圣。
所谓“能动能静”,讲的确实是阴阳转变。
比如大伙儿都熟知的少林功夫大体特点:进退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非曲非直,刚柔相济。
讲究的都是阴阳转变,乃至在“一条线”里求转变,在“卧牛之地”求转变。
此刻一提及阴阳转变,大伙儿便以为是道家专利,这是误解。
阴阳转变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大体思想,不仅道家讲,儒家也讲,佛教也讲;禅宗的曹洞宗,就讲“偏正互回”,“君臣五位”,不仅吸收了阴阳思想,还结合了五行八卦。
固然,少林功夫作为空门方便,更有自身独特的地方,包括着丰硕深奥的佛教思想。
其它武术追求的最高境遇是炉火纯青,转变莫测,为所欲为;但少林功夫是以禅入武,身心两修,追求的悟道摆脱,成绩的是“不动心”。
内心摆脱了,就什么都不怕了,连死都不怕了,武术就不在话下了。
故少林拳谱上说:“盖之外功之修练,乃肉体筋骨之事;而内功之修练,实性命精神所皈依。
离而二之,那么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那么为神功极致。
”从以上简单的列举,咱们已不难看到武术所包括的丰硕的文化内容。
中国武术号称博大精深,确实是因为中国武术包括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思想。
2.从医学的进展史上来看,伤与武密不可分从医学进展史来看,自古以来伤与武术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
武术与中医
武术与中医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武医的融合是体医融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等理论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古谚有云“未练功,先学药”。
传统武术与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两项国粹,虽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脉络,但在具体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关系。
阴阳五行同源传统武术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
攻防含义是传统武术的本质特征,有攻为阳,守为阴的说法。
由阴阳含义衍生的如“避实击虚”“以快制慢”“以柔克刚”等技击原则在武术中随处可见。
如太极拳中就讲究避实就虚,引进落空,后发制人。
顺人之势,借人之力,这便是一种避实就虚的体现,也是阴阳学说在传统武术中的反映。
同时,阴阳五行学说也是传统中医的指导思想,渗透于传统中医体系的各个层面。
在人体组织结构上:“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而不泄,故为阴……。
”传统中医也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人体病理变化,认为人体内阴阳平衡失调的过程即便是人体病理变化的过程。
另外,《形意母拳》阐述:“五拳者,劈、崩、钻、炮、横也,其源生于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也。
……劈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横拳能生劈拳。
”以五行理论为根基创建拳法,在练拳顺序上也讲究五行生克理论,即为崩、炮、横、劈、钻之生之顺序,利于修炼拳法,在五行相生循环中为一整体,促进人体功力发展与健康。
传统中医借助五行学说将人体脏腑分为五脏六腑,除此之外还有五窍、五华、五志、五液等,分别以五行对应各种部位。
如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即为肝、心、脾、肺、肾。
传统中医再以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而五行学说在传统武术中的体现最明显的要属形意拳之五行拳了。
徐世熙 中医养生与武术的密切关系
徐世熙中医养生与武术的密切关系来源:中国EMBA网日期:2010-03-08 16:23【字体:大中小】气功大师徐世熙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和我们那代人不太一样,国家对于武术的宣传和对于养生的宣传作为一个重点。
但是今天,我要实事求是地跟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的传统武术与养生。
从中国传统武术来讲,到现在分成两个派,传统武术与现在的学院派的武术形成了两个派别。
传统武术现在可以这么说,真正懂传统武术的人已经非常少了,因为基本上是学院派的表演和健身。
但是,这里面真正达到健身的目的,跟传统的武术确实有很大的区别。
因为我从13岁开始练习武术,到现在已经55年,我基本上从来没有间断过,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安排工作,每天练习8个小时,包括练习和研究,还包括了中医,那么我总体结合起来。
我是一个中医世家,所以我对于中医也有一个继承。
这样,让它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中医与武术养生的结合。
中医的养生与武术有密切的关系,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因为武术界有了火药,就是所谓的热兵器和冷兵器的互相抵消。
那么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口号,就是益寿延年不老春,所以传统的武术打得再好、功夫再强,你不如人家一枪把你打了。
所以,后来武术基本上是在养生这方面发展,在技击的方面就很少了,主要是作为保安和公司内的保卫工作,但是是以热兵器为主了。
所以,主要的养生就是与中医结合,因为在那个时代医学没有这么发达,基本上我们看电视都是叫郎中。
所以,我讲的中医养生和电视台所播的,电视台讲的1%都没有,它只是讲一些医学的知识和医学治疗的过程,但是你并没有讲真正怎么样养生,自我做到养生。
所以,我们真正传统的中医的养生,与武术结合,有几个方面,下面我给大家说一下。
首先,中国传统的吐纳术,其实这和六字诀也有很大的关系,与心肝脾胃肾,经过呼吸达到养生。
另外,我们气功里面的养生13式,就是与气功相结合,以这个动作来达到一个健身的目的。
你练完了以后,就会马上产生效果,这才叫养生。
武术与中医
武术与中医在中国悠久文化发展史中,传统拳术与传统医学很早就有着共同理论渊源,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
中医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是: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人体生理机能的整体性;精神活动与物质功能的统一等。
根据上述中医整体观和综合观理论,古代医家进一步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并认为三者一体,相互依存。
这些理论与观点在几千年医疗及养生实践中显示了广泛的有效性。
几千年来,中医与武术密切相关,它们有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有同属人体文化的性质,并在长期互补、共同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将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和综合观理论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形成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
所谓“拳起于依据,理成于医”之说,即是这种吸收运用的概括。
一、整体观传统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三宝”,也是人与自然界达到高度统一和谐的存在方式。
张景岳著《类经》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于此。
”因此,精、气、神是先天具有的,与生俱来,保持先天状态,达到人与自然界的高度统一和谐,这是传统中医整体观理论的体现。
武术理论将传统医学的精、气、神学说运用到自己的体系之中。
《易筋经》曰:“精气神乃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
”所以,通过筋骨肉等“有形之身”的锻炼来达到培精、调气、正神的“内外兼修”,几乎是中国武术所有拳种流派共同遵循的要旨。
太极拳理论主张,打拳以“神”(神明穴)为帅,主导任督二脉,统领诸经,进行全身的螺旋运动。
《形意无极歌》说:“混沦一气内外修,泾渭不分至道由,空洞自然凝神静,化虚还元此中求。
”主张内外兼修,以经络真气运动来实现身体内外的运动联系。
北拳要求练习的基本技法是:“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
武术和中医的神秘联系
武术和中医的神秘联系武术与中医:一场神秘的融合近年来,武术和中医备受关注,它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拥有千年的历史,更有着神秘的联系。
武术和中医不仅是两个独立的学科,更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关系。
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场神秘的连接之谜。
一、身心和谐的理念无论是武术还是中医,它们的核心理念都注重身心和谐。
武术追求的是通过身体的训练和锻炼,达到心灵与身体的平衡。
而中医强调的是通过调理身体的内部环境,使人体达到健康的状态。
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和谐,而这正是它们之间连接的第一步。
二、气的概念在武术和中医中,都存在着对气的重视。
武术家注重修炼内功,通过呼吸调控和内力的培养,使自身的气得到增长和调和。
同样地,中医也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息息相关,通过调理气血,达到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气作为连接武术和中医的纽带,将二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三、功法的传承武术中的拳法、剑法、刀法等功法,是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
同样地,中医中的经方、针灸等疗法,也是源自古代医术的传承。
无论是武术还是中医,都需要借助师承制度,通过正统的传承方式传授给后人。
这种传承的方式不仅延续了古代智慧,也使得武术和中医的互补性得以发挥。
四、武术和中医的治疗效果不可否认的是,武术和中医都有着卓越的治疗效果。
武术通过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和身体的抵抗力,同时也能调节心理状态,缓解压力和焦虑。
而中医在调理身体的过程中,凭借中草药、针灸等疗法,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和慢性病。
这些治疗效果不仅对身体有益,也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武术和中医相辅相成,共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武术和中医之间存在着神秘的联系。
无论是身心的和谐理念、气的重视、功法的传承还是治疗效果的显著,都使得这两个领域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武术和中医的结合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珍惜这场神秘的融合,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医的关系到底如何
武术与中医的关系到底如何武术和中医,这两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相互交织,彼此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术与中医共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安全保驾护航。
从起源上看,武术和中医都扎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武术的理念深受道家、儒家等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追求身心的和谐统一。
中医同样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这种共同的哲学根基,为武术和中医的相互融合奠定了基础。
在实践层面,武术与中医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武术的训练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支撑,而中医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为武术训练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中医强调通过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节来保持身体健康,这对于武术训练者预防伤病、提高训练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武术训练者需要根据自身的体质和训练强度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遵循中医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恢复体力和精力;通过调节情志,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因情绪波动影响训练和身体健康。
其次,中医的经络学说在武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连接着脏腑和体表。
武术中的许多招式和功法,都是基于对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调节来发挥作用的。
例如,太极拳中的“云手”动作,通过手臂的旋转和身体的转动,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一些武术中的点穴功夫,更是直接针对人体的穴位进行攻击或治疗,体现了对经络穴位的精准把握。
再者,中医的骨伤科治疗技术对于武术习练者来说至关重要。
在武术训练和实战中,受伤是难免的。
中医的正骨、推拿、针灸等疗法,能够有效地治疗各种骨伤和软组织损伤,帮助武术习练者尽快恢复健康。
许多武术门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疗伤秘方和治疗手法,这些都是中医在武术领域的具体应用。
不仅如此,武术和中医在健康理念上也有相通之处。
武术强调通过锻炼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注重内外兼修,不仅追求身体的强壮,更注重精神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医武同源
医武同源中国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在这个自成一统的文化体系中,中医与武术并驾齐驱,互相影响。
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精气神学说、传统中医经络学说、中医辨证施治、整体施治原则、伤科等对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武术把医学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来。
武术流派及各门派的点穴、针灸、按摩、推拿、救死扶伤等都是中医在武术中的发展运用。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这句武林谚语,应该是对这种影响的恰当的概括。
武术与养生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然而,一个只会治病的医生也只是个医术不全面的医生。
古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高明的医生要“治未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预防疾病”。
预防疾病最积极的办法就是锻炼身体,修身养性。
一谈到养生无不让人想到中国的传统健身术,比如五禽戏(华佗则在《淮南子》六种动物动作基础上整理出“五禽戏”,其目的是使人延年益寿)、八段锦、十二段锦(明·吴谦《类修要诀》)、二十二势易筋经(清·郑官应《中外卫生要旨》)、二十四节气坐势健身图(宋·陈希夷)、太极内功、内功拳等。
南北朝时陶弘景辑录了六朝以前的养生经验而成《养性延命录》(其中有不少古代气功的方法与理论),并创“六字诀”。
武术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健身文化,同时它也是东方体育健身的一大派系。
武术的健身锻炼方便,所需器材场地都可因人而异,俗称“拳打卧牛之地”,且投入也少。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传统的医学和武术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同时吸引了不少国外专家学者和武术团体来华学习中医、交流切磋武艺。
朝阳晨露、午后余辉中,公园中大群中老年人乐此不倦地打着太极的场面已不为鲜事。
武术与中医伤科武术与中医伤科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远至古代,不说士卒在交战时金属利器、钝器等造成的创伤,就习武练拳活动过程及平时各种各样的损伤,包括伤及气血、内脏的经络闭塞等内伤,以及扭伤、跌伤、撞伤、脱臼、骨折及皮肉筋骨的外伤,都成为兵家、武术家及医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武术与中医伤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武术与中国传统医药搭配
武术与中国传统医药搭配武术和中国传统医药是中国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两大瑰宝,二者相辅相成,在中国古代一直被视为健康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将武术与中国传统医药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还可以起到预防疾病、调理身心的作用。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之一,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武术强调调节呼吸、增强体质、提高技能,并且重视锻炼肌肉、筋骨和经络,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素质与抵抗力。
通过练习武术,可以使全身得到锻炼,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协调性与灵活性,从而有效预防和减轻许多慢性病的发生。
而中国传统医药是中国悠久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中药等多种治疗方式。
中医注重调理身体、强调整体观念,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调理人体阴阳失调和气血不畅,帮助人体恢复生机与健康。
中药则是运用天然的植物、矿物等天然材料治病保健,对慢性病、亚健康状况等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将武术和中国传统医药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练武术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而中医中药则可以帮助调理身体构造、强化脏腑功能。
通过练习武术,使体内经络畅通,气血得以顺畅运行,与中医的“调整体质”、“平衡阴阳”等思路是一致的。
武术可以促进中药的吸收、运输与代谢,提高中药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利用率,从而加快康复速度。
此外,武术和中国传统医药都注重养生和预防,既注重治病也注重强身健体。
通过武术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而通过中医调理身体,可以促进机体自我修复和恢复能力,使得身体更具抵抗力和免疫力。
因此,结合武术和传统医药,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一系列现代人的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武术与中国传统医药的搭配不仅可以实现身体的强健与养生,还可以调理身心、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
这两者结合得当,可以产生互补的效果,为现代人提供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因此,我们鼓励更多的人将武术与中国传统医药结合起来,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武术与中医经络理论
武术与中医经络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和中医一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身体训练方式,古代武术家对人体各部位的运动和力量运用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与中医经络理论有着一定的关联。
中医经络理论强调人体内部的气血流动,经络是气与血的通道,传导着生命的能量。
而武术练习中的动作与呼吸配合,也正是在强调人体内部能量的流动与调节。
武术中的各种招式和动作往往包含着对人体经络的认识和运用。
比如,武术术家在练习中往往会注重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协调和连贯性,这样才能在实战中做到身体的灵活和顺畅。
这种协调和连贯性可以理解为武术练习中对经络的运用,通过动作的训练可以打通经络,调节气血的流动,使身体的能量更加充盈和均衡。
另外,在武术的训练中,呼吸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武术流派有着不同的呼吸方法,但无一例外的是都有严格的呼吸训练。
呼吸作为人体气血的操纵者,在武术练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武术家通过深呼吸、长呼吸等方式来调节身体内部的气血流动,以达到提高身体素质和战斗力的目的。
在中医经络理论中,经络是连接人体各部位的通道,贯穿于全身。
这些经络与脏腑、肢体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也是武术家在练习中所要求的协调性和连贯性。
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可以加强身体的气血循环,调整经络的通畅,从而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
总的来说,武术和中医经络理论之间的联系是紧密而深刻的。
武术作为一种身体训练方式,强调的是身体的协调性、力量和耐力,这与中医经络理论所强调的气血流动、经络通畅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武术和中医理论的结合,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身体的运行规律,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实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武医何以同源?
武医何以同源?武术,同中国古代哲学、军事、艺术各方面有着种种联系,而与医学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密。
首先,从武术的发展情况看武与中医之间的关系。
武术与中医是华夏民族文化中的两颗明珠。
它们都是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在相同的哲学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武术的拳种主要是由搏击格斗的实战要求而在长期社会发展中演变而来的。
每一个拳种的形成、发展,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医学的影响,从而具有很高的健身医疗价值。
如少林拳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克服坐禅而导致的身体委靡,“少林伤科医术”成为“少林七十二艺”之一。
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华佗创“五禽戏”之说。
这种主要医疗体育范畴的五禽戏,虽然不是武术,却给后世武术中的仿生象形拳以一定影响。
其次,从武术理论的形成看武术与中医之间的关系。
武术界有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拳起于易,理成于医。
”它高度概括了武术理论与中医之间紧密关系,说明武术理论的形成直接源于中医学。
主要是体现在如下几点:(1)“天人合一”思想:中医理论强调人的生命活动和宇宙自然是休戚相关的,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
《灵枢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中医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儿,人离开了“天地”所供给的环境条件是一刻也不能生存下去的。
中医称这个提法为“天人合一”。
在武术中也可以发现这一思想,武术的健身活动,不管是哪种门派,都强调练功要结合“天地”所给的条件。
“闻鸡起舞”清晨练功就有吸收大自然的清新空气的意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就是依照时间运转规律,选最艰难的季节来练功。
此外,武术中的一些内功训练也有直接引用中医的“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理论原理。
这些练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把时辰变化和人体本身变化结合起来。
在武术拳论中,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都有引用“天人合一”的思想。
(2)“阴阳辨证”思想:“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万物皆以负阴抱阳而生”。
中医学中的阴阳思想,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各个方面。
中医学属于武术文化思想
中医学属于武术文化思想中国武术与传统中医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医武同源于易,同根同源,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武术与中医的背后蕴藏着高深的理论和完整的系统。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它是阐释人体阴阳、虚寒、病理等基础理论问题和防治疾病;而武术是从健身、养生、训练和技击等方面进行实践,二者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中医的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机、治则、养生等理论和思想,广泛被后世武术大家作为健身、养生、训练、技击等人身运动生理理论的基础依据。
中华文化肇于《易经》,医易同源,《黄帝内经》的经络理论及气化学说、筋经学说等都是在《易经》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也是武术中训练和修习的重要理论指导;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的中医经典在中国武术发展历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武术与中医同根同源,都源自于《易经》理论和思想,是同一种文化下的两个分支,共同成为中华国粹的重要组织部分。
儒、释、道、医、兵、武等多家文化数千年来各自发展、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建构起中华文明的深厚文化,在这样包容性、独特的文明熏陶中,中国人形成自己独特的修炼方式和丰富的修养内容。
习武者可以在武术锻炼中增长传统文化知识,启迪人生生存智慧,提高防身自卫技能,涵养志意,充实精神,修身养性,从传统武术文化特别是中医的实践中,悟养生长寿之道。
武术与中医同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武术在提高健身强体、技击技能的同时,也注重人的教育和其它各项能力的增强;它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方式,长期锻炼可以提升高贵气质、修炼身心,可提高人们对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适应的能力,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树立自信心,塑造强大的心灵,使人得到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武术可以培养武术精神和武侠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很重要的精神。
武术和中医的神秘联系
武术和中医的神秘联系武术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方式各自发展,并在许多方面有着神秘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武术和中医之间的关系,揭示两者在身体健康、能量运动和内外调和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身体健康的共同追求无论是武术还是中医,身体健康都是其共同追求。
武术注重锻炼身体素质,通过练习各种拳法、刀剑等器械动作来强身健体。
而中医则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保持体内“气血”流通的良好状态。
在武术练习中,强调身体的力量、柔韧性和耐力。
这些要素与中医理论中的“肝藏血、心主血脉、肺主气、脾主运化”等相对应。
通过认真练习武术,可以使人们的肌肉、韧带和内脏器官得到适度的锻炼,进而提高身体素质以及防范一些常见病症。
另一方面,中医注重调整人体“气血”的平衡。
在武术练习过程中,人们会通过深呼吸、运动技巧等方式调整自己呼吸规律,增加气血循环。
此外,像太极拳这样的武术形式也在强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通过身体运动与冥想相结合,让思维与呼吸保持一致,进而促进气血流畅。
因此,不难看出武术和中医在追求身体健康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动静结合的能量运动动静结合是武术和中医之间神秘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武术注重通过五禽戏、太极拳等缓慢而舒展的动作,以及注重调整呼吸节奏与运动协调一致。
这些动作能够引导身体的能量流动,并促进内在能量(气)从丹田发出,并沿着“经络”(经穴之间的通道)流动。
而根据中医理论,“经络”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人体机能正常运作。
经络系统负责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并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因此,在武术练习过程中注重引导气血流动,不仅可以增加力量、灵敏性和耐力等方面的素质,还可以保持经络畅通。
这种动静结合的能量运动有助于增强人体对外界因素的适应能力,并且通过探索身体潜能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内外调和与自我治疗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关系。
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被视为一种“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运行身体内部的能量来促进健康。
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结合研究
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结合研究中华武术和中国传统医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宝藏,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身体健康和内心修养的关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讨中华武术和中国传统医学之间的联系与结合,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寻求更深入的探索。
首先,中华武术和中国传统医学在根源上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古代,武术与医学处于同一体系之中,武医相互融合,共同服务于人们健康。
武术强调身体锻炼、气血调和,而医学注重疾病的防治和调理。
两者共同秉承“以治未病”、“以病从人”的理念,强调身心平衡,从而在源头上保障人的健康。
其次,中华武术和中国传统医学在实践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武术的练习能够增强人体的肌肉、筋骨、气血等各方面的功能,增强体质,提高人的免疫力。
而中国传统医学的针灸、推拿、草药疗法等则可以治愈人体各类疾病,调和阴阳,恢复身体的平衡。
结合两者,可以在武术练习中加入一些传统医学的按摩、理疗等手法,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效果,也可以在治疗疾病时结合武术的调理,加快康复进程。
此外,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中华武术和中国传统医学的结合对人体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武术练习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人体适应能力,而传统医学的疗法则可以调和身体的阴阳,疏通经络,促进治疗。
两者的结合,可以协同作用,形成“以武養身、以醫療人”的健康理念。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等健康问题,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结合研究有望为人们提供一种综合而又有效的健康保障方式。
通过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更好地挖掘出中华武术和中国传统医学的结合之道,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结合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紧密的实践联系和科学的理论支持。
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投身于这一领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武术与中医养生保健
武术与中医养生保健武术和中医养生保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均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两者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练习武术和遵循中医养生原则,可以有效地增强身体素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意志力和毅力。
通过练习武术,可以锻炼肌肉、提高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强体质,增加耐力和抗打击能力。
武术还能够培养人的独立和自律性格,让人更加坚忍不拔,勇敢坚强,具有不服输的精神。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人们普遍缺乏锻炼,导致患病率逐渐增加。
而通过练习武术,可以有效地预防多种疾病,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保持身心健康。
其次,中医养生保健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治未病”和“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要维持身体健康,就必须保持人体的平衡。
中医养生注重平时调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中医养生推崇中和平衡的饮食原则,强调五谷杂粮、少油少盐,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清淡。
同时,中医养生还倡导适当的运动,注重调养五脏,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发生。
武术和中医养生保健有着密切的关联,二者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练习武术可以增加体能,培养意志力,同时提高身体的自我调节和恢复功能,配合中医养生保健原则,可以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原则也能为武术练习者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养护身体,避免因过度运动而导致的伤害。
比如,在练习武术后,中医推荐进行适当的按摩和调理,以促进气血顺畅,消除疲劳,保持身体的平衡。
综上所述,武术和中医养生保健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珍贵的财富,通过二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将武术和中医养生保健融入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健康、快乐的生活。
愿大家都能通过练习武术和遵循中医养生保健原则,享受健康长寿的人生。
武术和传统医药学关系
武术和传统医药学关系武术和传统医药学是两个在中国历史中千百年来不可分割的文化体系。
武术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历代皇帝和武术大师都非常重视武术的发展和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传统医药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几千年来,中草药和针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而且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
武术和传统医药学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两个文化体系都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
武术强调的是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训练,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抗击疾病和提高免疫力。
传统医药学则强调的是草本药物和针灸能够治愈疾病,可以达到对人体调节和保健。
武术和传统医药学在历史上常常是密不可分的。
武术大师们经常使用传统草药来恢复力量,提高内功和运动能力。
在古代的传说中,武术大师可以远离疾病的威胁,并能通过针灸和中草药加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传统医药学也常常使用武术的一些基本原理,来调节局部的身体机能。
例如,太极拳可以通过平衡体内的阴阳两极来平衡身体机能,针灸和中草药也可以通过调节气和血液的流动来促进身体健康和免疫力。
武术和传统医药学两个文化体系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
它们促进人体的自我平衡,能够达到调节健康和增强体质的目的。
因此,在现代生活中,强调健康和自我平衡的人,越来越注重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应用。
通过学习武术,人们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增强身体能力。
而通过应用传统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人们也可以控制自身的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远离疾病威胁,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总之,武术和传统医药学在中国历史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的结合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通过学习和应用,有益于身体的健康和增强体质。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黄石屏转载]趣谈中医与武术的关系
黄石屏转载]趣谈中医与武术的关系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二者融会贯通,互补互促,交相辉映,联系密切。
中医与武术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多交融的地方。
比如,武术家在修炼武功的过程中,他运输精气神的路径,实质上就是中医的经络体系,大周天就是十二正经的循行,小周天就是任督二脉的循行,而作为武术“三宝”的精气神,根本上就是中医名词。
下面小编详细地阐述一下中医与武术之间的联系。
一、大医学家往往也是大武术家大医学家往往也是大武术家,医武兼修之人,最早可上溯到东汉名医华佗。
众所周知,华佗发明了中华武术的鼻祖“五禽戏”。
唐代孙思邈,民间盛传其亦精通武术,曾运功以一指点穴法治愈大将尉迟敬德的肩痹风。
到了南宋末年,更有全真教全真七子,其中又以丹阳子马钰与长春子丘处机最为突出,针灸学上著名的“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即为丹阳子马钰所撰;长春子丘处机后来还担任成吉思汗的医疗健康顾问。
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先生还根据这段史料写出经典名著《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在这两部小说中,他们的武功与医术更是相得益彰,出神入化。
到了清朝时期,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既是大医学家又是大武术家的人物。
随园老人袁枚的《小仓山房诗文集》与《随园诗话》中,就记载了两位这样的人物:徐灵胎与薛生白,但对他们的武术事迹记载得比较简略,仅仅是叙述到“以至舞刀夺槊,勾卒赢越之法,靡不宣究”。
倒是有一本叫做《虞初广志》的书,对薛生白的武术事迹记载得倒颇为详尽。
而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明末清初的大医学家兼大武术家傅山先生。
据史料记载,先生精技技,擅剑术,尤长于醉拳,著有《傅氏拳谱》。
梁羽生对傅山先生更是推崇备至,在他的《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等小说中,都将傅山浓墨重彩,极尽渲染,民间还流传有“傅青主飞笔点太原”的典故。
二、中医伤科、针灸与武术关系最大在整个中医学的范畴中,中医伤科、中医针灸与武术关系最大,联系也最为紧密。
为了说明这个命题,笔者举黄飞鸿与黄石屏二位大师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谈中医与武术的关系2010-09-26 来源:中国中医编辑:晶晶评论(0) 阅读(201) 字号:小中大
热点关注:风湿湿疣疱疹脂肪肝子宫癌卵巢囊肿宫颈癌牛皮癣尖锐湿疣荨麻疹[导语]中医博大精深,武术源远流长,中医与武术融汇贯通,交相辉映,联系密切。
本文主要阐述中医与武术的关系,谈一谈与中医有关的趣闻。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二者融会贯通,互补互促,交相辉映,联系密切。
中医与武术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多交融的地方。
比如,武术家在修炼武功的过程中,他运输精气神的路径,实质上就是中医的经络体系,大周天就是十二正经的循行,小周天就是任督二脉的循行,而作为武术“三宝”的精气神,根本上就是中医名词。
下面小编详细地阐述一下中医与武术之间的联系。
一、大医学家往往也是大武术家
大医学家往往也是大武术家,医武兼修之人,最早可上溯到东汉名医华佗。
众所周知,华佗发明了中华武术的鼻祖“五禽戏”。
唐代孙思邈,民间盛传其亦精通武术,曾运功以一指点穴法治愈大将尉迟敬德的肩痹风。
到了南宋末年,更有全真教全真七子,其中又以丹阳子马钰与长春子丘处机最为突出,针灸学上著名的“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即为丹阳子马钰所撰;长春子丘处机后来还担任成吉思汗的医疗健康顾问。
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先生还根据这段史料写出经典名著《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在这两部小说中,他们的武功与医术更是相得益彰,出神入化。
到了清朝时期,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既是大医学家又是大武术家的人物。
随园老人袁枚的《小仓山房诗文集》与《随园诗话》中,就记载了两位这样的人物:徐灵胎与薛生白,但对他们的武术事迹记载得比较简略,仅仅是叙述到“以至舞刀夺槊,勾卒赢越之法,靡不宣究”。
倒是有一本叫做《虞初广志》的书,对薛生白的武术事迹记载得倒颇为详尽。
而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明末清初的大医学家兼大武术家傅山先生。
据史料记载,先生精技技,擅剑术,尤长于醉拳,著有《傅氏拳谱》。
梁羽生对傅山先生更是推崇备至,在他的《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等小说中,都将傅山浓墨重彩,极尽渲染,民间还流传有“傅青主飞笔点太原”的典故。
二、中医伤科、针灸与武术关系最大
在整个中医学的范畴中,中医伤科、中医针灸与武术关系最大,联系也最为紧密。
为了说明这个命题,笔者举黄飞鸿与黄石屏二位大师为例。
大家认识黄飞鸿,是从香港电影《黄飞鸿》系列开始,事实上,黄飞鸿确有其人。
黄飞鸿从小就随其父采药行医,习武练功,成年后接管其父“宝芝林”药铺。
因为大多数武术家所练拳法都为外家拳,刚猛强劲,极易受伤,故而,武术家在练武交手的实战中,也总结出了一整套中医骨伤科学的治疗与诊疗方法,二者互为因果,互为促进。
一方面,武术活动中的受伤,为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创新制造了大量的临床契机,比如金创药、续命丹、接骨膏等等一系列伤科药品的发明;另一方面,中医药的一些保健治疗方法,也为武术家日常的锻炼和受伤后肌体的恢复提供了保障,比如练功后的药浴与针灸,就可以舒经活血,解除疲劳,消除炎症,从而增加功力等等。
黄飞鸿的医术武功,尽出于福建九莲山南少林寺,而少林伤科,更是天下闻名;现今在浙江绍兴地区广为盛行的“三六九”伤科,原系“下方寺西里房伤科”,也是身出寺僧,源于少林,医术武功并蓄,针灸推拿并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术与中医伤科的关系最大。
三、武术大师黄石屏金针度人
说到武术与针灸,就不能不说到一代宗师黄石屏先生。
大家也许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曾经有一部轰动全球的介绍中国针灸的电影《魔针》,里面的主人公就是黄石屏。
既然号称“魔针”,那他究竟“魔”在何处呢?电影里,“窃国大盗”袁世凯苦患头风,诸医束手,得清状元、实业家张謇引荐,金针黄石屏往诊,至则先索银元两万方为诊治,袁虽怒却无策,只得应承。
只见一针甫下,头痛立止。
袁大喜过望,题以“一指回春”匾额相赠,又奉银元四万谢为诊金,而石屏将此钱悉数赠与张謇用于创办实业,振兴民族,亦足显名医风范仁爱也!此案在黄石屏弟子合肥方慎庵所著《金针秘传》中有所记载。
而张謇之体,亦为病疾苦扰多年(一说阳痿,一说风瘫,一说腿痹,虽莫衷一是,但神奇皆然),也是得黄石屏金针度治,方为痊愈。
此外,黄石屏还用金针治愈了德国妇女黛利丝腰间碗大的赘疣,更有甚者,还说其治愈过慈禧太后的腰病。
黄公之平生事迹,民间流传甚广,文献记载亦丰,恐绝非妄语虚言也。
那黄公针术,缘何如此神奇?秘密就在于,黄公之身,除针灸学家以外,同时还是一个大武术家、大气功师,将武术、气功结合运用于针灸之中,自然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公名灿,江西樟树市人。
其祖父、父亲皆为武林高手,石屏从小即随祖父习武,关于习练的方法,石屏的侄孙黄岁松在其所撰《黄氏家传针灸》一书手稿中有着详尽的记载:“先于烈日或月亮之下,脱去衣服,倒提两脚乱抖,轰松全身骨节,然后摸擦周身皮肉,并用药水洗澡,以健肤体。
稍长,教以内外少林气功,继而授以十八般武器,直至擎千斤于一指,捻砖石而成泥。
”又令其练习投掷鸡毛,十岁时便可投掷一丈开外;又练指功,以手击墙,墙砖成洞。
黄公之父黄良楷,中道光武举,与御医聂厚生交善,而聂尤专针灸,遂由聂授予石屏针灸之术。
而黄石屏的针灸医术能够突飞猛进,更上层楼,得以质的提升飞跃,并最终能够做到针灸与武术气功的结合运用,成就为一代针灸武术大家,全在于他遇上了一位绝世异人——高僧圆觉。
此事在已故著名针灸学家叶心清的生平传略和平江不肖生的小说传奇中都有叙述与记载。
平江不肖生与黄石屏是同乡,又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叶心清的老师是魏庭南(承淡安氏谓魏廷兰,当为一人),而魏庭南的老师就是黄石屏,据此二言,足可实证此点毋庸置疑了。
而平江不肖生则对金针修炼的法门记述得比较详细:“黄石屏受艺于山东蓬莱县千佛寺的圆觉大师,先习内家功夫,以增强体力;三年后,圆觉才用银朱在墙壁上画出无数红圈,教黄石屏拿竹签向红圈正中戳去,每日戳若干次——到每戳必中之后,便将红圈渐渐缩小,又如前一般地戳了若干日;再将红圈改为芝麻般小点,竹签改为钢针。
仍能每戳必中。
最后方拿出一张铜人图来,每一穴道上有一个绣花针孔大小的红点……待黄石屏能用钢针随手即戳中红点之后,便改用质地极软的金针,依法勤习不辍。
经过如此这般的训练,黄石屏的目力大进,认穴奇准;运气于腕、指,可将金针刺进一寸多深的粉墙而针却不曲不断。
至此,针法初成,方开始学习用针治病之术。
”
除此之外,承淡安先生的一段话亦可作为佐证:“神针黄石屏衣钵弟子魏廷兰与我神交多年。
他的弟子叶心清在重庆,曾一针治愈某人的胃病,名噪一时。
1938年,我在成都,以患背脊痛请叶君来针,欣闻其师即为魏廷兰君。
承叶君告以魏君每天练拳术与气功,及以针钻捻泥壁,历久不断,修练相当艰苦,成效也很巨大。
”
据黄岁松《黄氏家传针灸》一书介绍,石屏针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必须精通少林拳术和内外气功,才能将全身精、气、神三宝运于二指之上,施于患者患处,而有不可思议之妙。
他在回忆黄石屏治病时的情景说:“必先临证切脉,沉吟良久,立眉目,生杀气,将左右两手握拳运力,只闻手指骨喇喇作晌。
然后操针在手,擦磨数次,将针缠于手指上,复将伸直者数次,衔于口内,手如握虎,势如擒龙,聚精会神,先以左手大指在患者身上按穴,右手持针在按定穴位处于点数处,将针慢慢以阴劲送入肌肉内,病者有觉痛苦,直达病所,而疾霍然。
”可见,黄石屏正是做到了针灸与武术气功的结合运用,才针神效奇,名震四海,成为中国针灸学的一代大家与一代宗师。
本文转载于中国中医: -原文链接:/zywh/zyqw/6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