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公民教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平教育
德国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点是“和平教育”。
这与德国的政治局势有关。联邦德国的青年对“军 队一体化”问题缺乏兴趣,他们拒绝服兵役,导致 联邦国防军兵力不足。
二、西德著名教育家的公民教育思想
1、凯欣斯泰(纳) 2、斯普朗格
1、凯欣斯泰(纳)
(1)凯欣斯泰(纳)(1854—1932)被称为德国“职业教 育之父”,德国教育家。曾任慕尼黑市政府教育局督学。 后在科隆任学校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创立了职业学校。 (2)主要贡献:
主义、和生存空间论。如:青年学生到中学毕业就 可,大幅削减学习知识的课程增加体育锻炼和政治学 习的时间,强调德国历史上的种族斗争和生存斗争等。
谢谢!
德国的公民教育
胡静
主要参考文献:
1、佟斐 .浅析德国政治教育的目的、属性与绩效.全 球视野理论月刊.2008.4 2、任平.德国学校公民教育一瞥.环球长镜头 3、傅安洲.联邦德国政治教育中心述评
4、彭正梅.《博特斯巴赫共识》研究.外国中小学教 育.2010.5
5、何亚娟.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启示.华中农业大 学学报.2007.6 6、范捷平.德国教育思想研究
•政治认知—参与理论
即政治认知—政治认同—政治参与理论,这是当代德 国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认知:指的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的各种任 务、事件、活动及其规律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认同:“人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 和意识上的归属感”。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 表达自己与政府活动的相关的政治行为。
在威廉二世掌权之后,要求学校要服务与反对
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斗争,要以多种方式维护帝国
的统治。
魏玛共和国时期——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 1919年《魏玛宪法》中规定“所有学校都要追 求道德教育、公民意识、德意志民主性和民族和解 精神的目标,共和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展以‘公民 意识’、‘德意志民族精神’、‘民族和解思想’ 以及对待不同宗教或政治见解者的宽容感为基本思 想和主题的政治教育活动”。
德国政治教育《大纲》规定要求,公民应当具备与德国现 代民主政治及其发展相适应的政治认识能力。
•政治认同 20世纪80年代,德意志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将“加强对自 由和多元化民主的认同;了解民主主义的制度,熟悉民主选
举程序,培养政治认同感”,作为政治教育的目标。
阿尔蒙德:“能够成功地利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作为推 动力的政府,就有可能降低在实施政策时所花的代价,同时 还能使生产力水平保持在一个很高的层面”。
1945年以后,德国教育界已达成一种共识: 中小学的公民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同时又是 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公民教育
二战后德国公民教育思想的转变,为什么曾经令世人畏惧 和不安的民族在二战后会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
德国一向具有公民教育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二战后 德国和议会更是把公民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 部分。 如:构建了学校政治教育、校外政治教育、强有力的舆 论导向和各种社会运作手段在内的政治教育体系。
•政治能力 德国的政治教育非常重视政治能力目标,主要含三种能力 1、观察和描述能力 2、解释、评价、整理、运用能力 3、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国公民教育的内容
民主政治知识教育
政治参与技能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 和平教育
•民主政治知识教育
1、国家体制、宪法与民主政治理论
2、国家与公民 3、民主的敌人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建立标志着独立自主的公民教育 (政治教育)工作在德国正式启动。
联邦德国建立初期,根据纳粹独裁统治的历史及联邦政府 和社会需要履行的任务—促进民主、宽容和多元化为基础 的政治觉悟的发展。基于此,西德政府在1952年建立了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 目的:“为了在德国人民中强化、传播民主和欧洲思想” 工作目标:“通过尽可能宽泛的信息传播,促进民众对政 治事事件的认识,强化民主意识,增强参与政治合作的准 备。
德国的公民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公民教育
著名教育家的公民教育思想 德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战后不同时期的公民教育理论的变化
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
公民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希腊城邦,雅典的 “公民大会”早已名垂青史,公民教育的起源可以 上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柏拉图的《国家篇》、 《法律篇》中都有对公民教育的阐述。 在德国,公民教育也被理解为政治教育,是一 门有关政治科学的公民学科。泛指教学、熏陶、修 养。
能够把职业与公民教育的含义作正确的解释,主张把
公民教育与职业训练合而为一,不再使他们成为对立的两 种教育工作。认为:“公民教育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训练青 年,使其成为独立的、自由的、道德的人格,并能够有高 度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自愿地为国家而尽力工作。”
(3)凯欣斯泰(纳)认为,每一个具有国家公民身 份的人,必须完成三各重要的课题: A、有固定的职业 B、在福利方面享有权利,也必须负有义务 C、在文化里求得心灵生活,在工作场所中有丰富的
禁止灌输原则
保持争论原则 分析能力/学生个体利益原则
1、德国的公民教育理论
政治修养理论 德国的政治修养理论亦称“政治养成理论”源自德国的 古典修养观,对当代德国的政治教育思想有理论奠基意义。 其基本内涵主要有: 人本思想:赫尔德认为:“人的修养就是发展人的天赋, 个性的养 成和人的自身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 体。” 主体性思想:指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教育要以人的 自主发展为宗旨。 价值论思想:指的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达到一种目的,即从知识的获得到概念的形成,从受教
导到内在心灵的形成,这些都是公民教育的重点。 公民教育的内含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 A、国民道德 B、个人道德 C、个人责任
三、德国公民教育的发展进程
1、封建君主专制时期——驯服的臣民教育
2、魏玛共和国时期——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 3、纳粹时期——国家至上的政治教化 4、二战后联邦德国——民主政治教育
•政治社会化理论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治 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与 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
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德国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社会化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一 下两点:
第一、政治社会化是学习和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
4、政治—极端主义
5、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的德国
•政治参与技能教育 1、智力的技能(描述表达、分析解释、评价判读)
2、行动的技能(沟通与合作、意愿表达、民主监督)
•民族精神教育 指的是弘扬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的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主要有:(1)对现实存在 的纷争、矛盾、问题尽心分析;(2)学习历史识, 认清历史,重视历史;(3)学习基本的社会信息等。
纳粹时期——国家至上的政治教化
希特勒上台后,把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运用到
政治领域,提出由“民族精英”施行统治的领袖原则。
这一时期的政治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几乎完 全决裂于西方教育的传统、决裂于政治教育以往的历史 和发展。
排挤在有思想的教师,扼杀学校自由探讨的学
术氛围,教育的内容充斥着法西斯的种族理论、反犹
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组成
管理部门 计划和原则问题处 五个工作组 大众媒体工作组
时事评论工作组
校外政治教育工作组 学校政治教育工作组 内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工作组
东—西方论坛
《博特斯巴赫共识》 《博特斯巴赫共识》作为德国公民教育的里程卑,被 誉为德国公民教育的”圣经“。 1976年,针对各联邦政治教育的目标不一致,存在 着巨大的分歧,在巴符州政治教育中心主任的邀请 下,德国政治教育家齐聚于小镇博特斯巴赫。在那 里达成了共识—德国政治教育的最低共识,也就是 政治教育的三个原则:
封建君主专制时期——驯服的臣民教育
在整个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的近代德国,其政治教育 始终是以培养“驯服的臣民”为最高目标。 在普鲁士崛起时期,从大候选到弗里德里希—威廉一
世,再到弗里德里希二世,整个普鲁士精神的象征都是
“尚舞精神和军国主义”这种高度井然有序的机械式的效 率同政治服从以及“国家利益至上”的臣仆观念结合在一 起,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目标。
经验。
实施这三个课题的教育顺序为:职业教育,公民 教育,普通主人教育。
认为:国家的公民教育强调的是国家公民的道 德,因此教育的基础应该建立在义务、工作与故乡
三个范围上。
义务 — 责任感的唤醒 工作 — 了解道德的应用 故乡 — 培养对故乡的爱进而扩大到对国家、社会的爱。
2、斯普朗格
(1)斯普朗格(1882—1963)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主要 代表人物,德国现代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既是教育理 论家又是教育实践家。 (2)他认为,国民教育不能只是视为一种技术,而是要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形成政治态度与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2、德国公民教育的目标
政治认知
1968年,德国联邦议员的有关规定中,就对政治教育目 标做了如下规定:能对有关政治进程的事实和情况给予真 实客观的评价;培养人民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判断能力; 使公民可以在社会中认清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引导人们了 解并认识民主制度的价值;培养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让 公民了解政治制度的性质,和实行民主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