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诗歌-雨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雨巷
三、课文的艺术特点
1、朦胧含蓄的意象美。诗中最突出的意象是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既带着“芬芳” 又露出“忧愁”、向“我”“走近”又很快地“飘过”远去……这位可望而不可及的丁香姑娘,正是诗 人心目中那美好而又难以追求到的理想的象征。而“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也正是当时黑暗阴沉、 令人压抑、看不到出路的社会现实的写照。这些意象都不是单纯地反映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中的场景,而 是有着浓厚的象征色彩,同时又无法完全排除诗人感情生活体验的影子,因而该诗显得朦胧含蓄,耐人 回味。 2、格调清新的古典美。这首诗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技法,以“丁香”与“愁”联系 起来,正是古人诗词中常用的写法。如李商隐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 璟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语。除了“丁香”,还有“油纸伞”、“雨巷”、 “篱墙”等均构成为典型的诗意化的江南雨中景致,烘托出含蓄、深沉的情感氛围,使诗歌无论从形式 还是内容上都体现出一种古典美的魅力。这在当时的新诗创作中还是很少见的,所以特别能够给人以清 新之感。 3、韵律和谐的音乐美。全诗采用自由体形式,押韵灵活,有的行行押韵,有的隔行押韵,有的押韵 在句末的韵脚上,有的则又在句中隐含用韵。这和古典诗歌的传统用韵方式不同,很大程度上受法国象 征派诗人魏尔仑的影响。加之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大量运用,在结构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产生出和谐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对于该诗音乐美的特征,叶圣陶先生在当时就曾给予过高度评价,称 赞《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的通缉,诗人被迫离开上海,住在江苏松江。正是在当时革命形
势处于低潮、国家前途堪忧、个人出路难觅的情况下,诗人陷入 忧郁彷徨的苦闷中。《雨巷》一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写出的。
诗人借“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从“我身旁飘过”,
委婉地抒发了因理想美好却只是匆匆闪现难再寻求而产生的哀怨、 彷徨、惆怅、迷茫等复杂感受。
十七、雨巷
正因为采用了以上三种艺术手段,《雨巷》就像一个抒情意味极浓的叙事短片, 抒情主人公“我”与“丁香一般的姑娘”的交替出现或同时出场,构成一个完整的 抒情性事件:第一节是期待,通过抒情主人公“我”在悠长、寂寥的雨巷期待逢着 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行动”,营造了一种典型的情境氛围,为“姑娘”的 出场充分铺垫。第二节是描写,作者把镜头牢牢地对准这个“姑娘”,通过描写的 手法,点出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第三、四、五节“姑娘”走近和远 去,这个“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姑娘彷徨在雨巷,当她走近的时候,特写“太 息一般的眼光”,而当她远去的时候,特写“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第六节是消 散,不仅是姑娘的消散,更是“丁香”的消散。第七节是失落和新的期待,“结着 愁怨的姑娘”飘过之后,“我”失落,而“我”在失落中又希望“飘过”“一个丁 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尽管在这首诗中,“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 娘”反复出现,但因为融入了叙事因素,使得每一次出现,都在事件的不同进程中, 显示出既有整体感而又相对独立的意义,不仅没有重复拖沓之感,反而加深了诗的 抒情意味,取得一咏三叹、余味无尽的艺术效果。(选自《语文建设》2005年第6 期)
他们的诗,用的语言是白话,形式是自由诗体,但精神还是中国旧诗。戴望舒这首《雨巷》,还是继承了
这个传统,不过他把“雨”和“丁香”用象征(隐喻)手法来表现,显得有点儿洋气。 在三十年代初期,望舒已不满意他这一种创作方法。不满意的理由,就是卞之琳所说的,“显得浅易、 浮泛。”从此以后,望舒的诗作中,不再出现《雨巷》这样的音调和低徊情绪。在《望舒草》中删掉了这
舒把原词中隐蔽的、含蓄的间接隐喻,转换为显在的直接明喻,于是,在原诗中仅
仅出现一次的“丁香”,在《雨巷》中反复出现,并与抒情对象形成明朗的修饰关 系,变成“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这样一来,诗意更加流畅,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可 以让读者很快地进入诗意空间,伴随着诗意的情感流程,和抒情主人公一起忧郁、 彷徨、愁怨,分享诗意的纯情与伤感,深切地体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十七、雨巷
第三,在整体抒情结构中,有机地融入了叙事因素,通过人物在典型情境中的 “行动”,强化了“伤春”的抒情意味,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达到“一 咏三叹”、内敛隽永的艺术效果。《摊破浣溪沙》是在古典艺术思维和文人阅读习 惯的语境下写出的抒情作品,它追求在有限的字数内表现尽可能丰富的情感内涵, 因而意象比较拥挤,需要读者细细地品味,才能领略其中的意蕴。而到了现代社会, 人们的文学阅读习惯与古典文人的阅读习惯完全不同,由于信息量的扩大,人们不 太愿意,也没有时间反复地咀嚼品味,而且白话语言本身并不适合深藏诗意的表达 方式,于是,就给现代诗人的写作,尤其是像戴望舒这样喜欢化古典诗词意境来表 达现代情感的诗人,带来了双重困难:如果完全按照白话的习惯再现古典诗词的意 境,则显得太露,诗意直白而缺乏余味(如胡适的《尝试集》);而如果套用西方 现代主义的手法改造古典诗词的意境,则显得太“藏”,诗意艰涩,给读者造成过 大的阅读障碍(像李金发的诗)。《雨巷》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借用、化用古典诗词 的意境,关键在于戴望舒运用了“稀释”的方法,通过在整体抒情结构中融入叙事 因素,运用叙事艺术的技巧,尤其“描写”的作用,“稀释”了原词的意象“浓 度”,延缓了原词的情感节奏,不仅更符合现代诗的抒情方式,而且减轻了现代读 者的阅读障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
十七、雨巷
一、采薇 二、山鬼 十三、南吕· 一枝花· 杭州景 十四、咏史 十五、炉中煤 十六、再别康桥 十七、雨巷 十八、北方
第一单元 诗 歌
三、饮马长城窟行 四、移居(其一)
五、春江花月夜 六、行路难(其一)
七、咏怀古迹(其一) 十九、七律•答友人 二十、吐鲁番情歌 八、长恨歌 九、安定城楼 十、永遇乐 十一、水龙吟 十二、摸鱼儿
二十一、致橡树 二十二、致大海
二十三、西风颂 二十四、吉檀迦利(节选)
十七、雨巷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 中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说明该诗的意象美 和古典美。 3、反复朗读该诗,具体感 受诗中的音乐美。
十七、雨巷
一、课文的写作背景
1926年,戴望舒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投身于国民革命
的浪潮中,从事革命宣传工作。1927年,曾因宣传革命被上海法 租界当局拘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躲避国民党政府
十七、雨巷
第二,改变了原词隐喻抒情的方式,强化了“丁香”和“姑娘”之间的联系。 在李璟的词中,“丁香空结雨中愁”是一种隐喻的抒情方式,“丁香”和抒情主人 公之间的关系是隐蔽的、含蓄的、委婉的,是一种间接关系,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常 用的艺术手法,是与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相适应的,是中国诗词艺术追求“余 味”“余韵”的具体体现。尽管现代诗也追求含蓄委婉,但这种含蓄和古代诗词艺 术中的含蓄有所不同,在追求整体诗意含蓄的同时,要符合白话的语言特点。戴望
十七、雨巷
叶圣陶先生……称许……《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杜衡《<望舒草>序》)
《雨巷》时期,主要受魏尔仑的影响,追求诗的音乐美和形象的流动性、主题的朦胧性。(阙国虬《试论
戴望舒诗歌的外来影响与独创性》) 《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能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一种回荡的旋 律和一种流畅的节奏,确乎在每节六行,各行长短不一,大体在一定间隔重复一个韵的七节诗里,贯彻始
十七、雨巷 古典意境的现代性转换 ──戴望舒《雨巷》解析
南志刚
戴望舒具有典型的江南诗人气质,为人 诚挚敏感,感情细腻深沉,既对中国古典诗 词艺术有着厚博的学养和深深的眷恋,也对 西方现代诗歌特别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情有 独钟,他善于利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来表现自 己的情感,常把中国古典诗性美和法国象征 主义诗歌创作手法结合起来,熔铸为具有现 代意味的诗情。《雨巷》正是他熔铸古典诗 词艺术和现代诗歌手法的代表作,“替新诗 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十七、雨巷
二、课文的思想内容
该诗通过“我”在“寂寞的雨巷”中独自彷徨的诗意描绘,通过与
丁香姑娘从期盼、相遇、到远去后思念的整个过程描述,形象地表达了 一种凄清寂寞、哀怨惆怅、凄婉迷茫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感情,反映出 当时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真实的心理状态。 按照情感的发展变化来看,全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2节), 写期盼着丁香姑娘的出现(“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 姑娘”);第二层(3-5节),写丁香姑娘静默地走近,又如梦般地飘 过(“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走尽这雨 巷”);第三层(6-7节),写丁香姑娘走后带给诗人的无限思念与惆 怅(“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终。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浮泛。(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
这首诗,发表在二十年代的《小说月报》上,当时编者叶圣陶(绍钧)先生极为赞赏,读者的反应也极好。 但是,望舒在编他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的时候,却把这首诗删掉了,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说明了这首诗的时代性,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印出了他的《尝试集》, 是一种形式解放了的旧诗,北京一群新诗人,如俞平伯、周作人、刘半农、康白情,还有上海的刘大白,
首诗,标志着诗人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施蛰存《谈戴望舒〈雨巷〉》)
wenku.baidu.com七、雨巷
一、该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不满、失望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绪,反映 出当时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真实的心理状态。 二、诗中的“姑娘”形象,是诗人心目中那美好而又难以追求到的理想的象 征。她既带着“芬芳”又露出“忧愁”、向“我”“走近”又很快地“飘过”远 去……透过丁香姑娘这一可望而不可及的象征性形象,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在 大革命失败后充满失望的哀怨与迷惘的复杂情绪。 三、戴望舒的诗歌明显受到中国古典诗词和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追求朦 胧的意象,强调情感表达的含蓄。《雨巷》一诗正突出体现了这一抒情特点。如 姑娘的形象便有着浓厚的象征色彩,同时又可作为生活中实指的人物来理解,因 而使诗的内容朦胧含蓄,耐人回味。 四、全诗采用自由体形式,押韵灵活,有的行行押韵,有的隔行押韵,有的 押韵在句末的韵脚上,有的则又在句中隐含用韵。这和古典诗歌的传统用韵方式 不同,很大程度上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加之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大量运 用,在结构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产生出和谐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 使诗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美。
十七、雨巷
这首诗充分利用了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一词的意境,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表现的是古人的“伤春”的情绪,而《雨巷》则表现的是现代人的寂寥、忧郁、彷 徨和感伤。李璟词云:“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 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戴望舒对 这首词的意象进行了现代式的诠释和扩充,其中“雨”被扩充成“撑着油 纸伞……/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构成了本诗的典型情境,而“丁香”和 原词中的抒情主人公结合起来,变成了“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特 别是原词中的“愁”“春恨”等情感意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充,诗中出 现了“愁怨”“哀怨”“冷漠”“凄婉”“惆怅”等字眼,使原词中的情感变 得更加具体、深沉、细腻。当然,戴望舒是一位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的现代诗人, 是处于中国现代社会的抒情歌手,他不仅善于利用古典诗词的意境,而且善于把这 种古典意境转化为现代诗情,表现现代人的情感世界。一般认为这首词现代性转化 的主要标志就在于诗歌的音乐性:“它回荡的旋律、流畅的节奏、音色交错的美感, 魏尔伦、兰波等主张诗对音乐性的追求在戴望舒这首诗里得到了刻意的响应。”
十七、雨巷
的确,对现代诗歌音乐性的追求是戴望舒诗歌艺术的重要特点,也是这首诗最 明显的地方,但是,笔者以为这首诗能够把古典意境转化为现代诗情,不仅在于音 乐性,更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戴望舒成功地对原词的抒情主人公进行了现代转换。在原词中,抒情主 人公是一个“依前春恨锁重楼”的“伤春”女性,而戴望舒的《雨巷》把抒情主人 公转换为“我”── 一个忧郁、彷徨的现代青年,而把原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转换 为抒情对象,原词仅仅表达一个情感层次─—抒情主人公的伤春之情,到了《雨巷》 则变成了三个情感层次:“我”的期待与失落,“姑娘”的愁怨、惆怅、凄婉, “我”和“姑娘”的关系所表现出的情感共鸣(冷漠、凄婉、惆怅)。这样一来, 就可以“在真切与真挚的抒情中展现两个心灵的追寻、吸引、沟通、碰撞”,细腻 地表现诗意的纯情和伤感。这一转换,不仅使得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而且更加 突出了“我”的形象,既传达了五四文学强调个性、强调自我的时代精神,也符合 西方现代诗歌以“我”为抒情主体的发展趋势。从戴望舒的全部诗歌创作来看,以 “我”为抒情主人公的占绝大多数,这正是现代诗人区别于古代诗人的一个重要方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