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其诊断Enteroviruses

合集下载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有效推进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制定本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同时废止。

一、病原学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xx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

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

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二)传播途径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xx、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一)发病机制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EV-A71和CV-A16的主要病毒受体为人类xx受体B2 (Human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2,SCAR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等。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有效推进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制定本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同时废止。

一、病原学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

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

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二)传播途径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一)发病机制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EV-A71和CV-A16的主要病毒受体为人类清道夫受体B2 (Human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2,SCAR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等。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与防控策略研究综述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与防控策略研究综述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与防控策略研究综述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由Enterovirus 71(EV71)和Coxsackievirus A16(CA16)等病毒引起。

本文将综述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以及目前已知的防控策略。

一、病原学特征1. EV71病毒EV71病毒属于肠道病毒属,是手足口病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

该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尤其是儿童。

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3-7天,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喉咙痛、口腔溃疡和皮疹等,严重病例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死亡。

2. CA16病毒CA16病毒也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与EV71病毒相比,引起的疾病症状轻微。

一般感染后潜伏期为约2-5天,患者可出现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症状,一般情况下1周内会自愈。

二、防控策略目前,手足口病的防控主要包括病毒监测与预警、健康教育与宣传、环境卫生改善、个人防护以及疫苗接种等方面。

1. 病毒监测与预警建立手足口病病毒监测系统,定期对各地区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通过对病毒的分型和基因序列分析等,可以追踪病原体的变化和流行趋势。

2. 健康教育与宣传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与宣传,提高大众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媒体宣传、健康知识讲座和宣传册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手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及避免接触感染源的重要性。

3. 环境卫生改善改善学校、幼儿园和儿童活动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状况,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空气流通,并配备适当的消毒用品。

此外,加强儿童玩具和餐具等物品的清洁和消毒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4. 个人防护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勤洗手、勤通风、勤晒太阳,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疫情高发期或密集接触病例时,可适当佩戴口罩,避免与病毒直接接触。

5. 疫苗接种目前,已有相应手足口病疫苗问世,疫苗接种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疫苗接种可以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几率。

手足口病病原学及其诊断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病原学及其诊断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病原学及其诊断研究进展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该病播散快、流行性强,可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规模流行,严重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

2008年5月2日,我国卫生部正式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很多种,并且不同病毒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疾病过程不同,早期发现手足口病尤其是重症病例,并给予积极综合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快速、特异的病原学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对手足口病病原组成及病原学诊断方法等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标签:手足口病;肠道病毒;病原学诊断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4倍升高,可为实验室诊断病例[26]。

但病毒颗粒的完整性、抗血清滴度的强弱、宿主细胞的敏感性等各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其结果的准确性,而且整个实验需早期感染血清和恢复期血清判断实验结果,所需时间较长,故不适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同时对检测人员技术要求较高,不适用于临床检测,多用于流行病学研究。

ELISA是利用酶标记抗体后仍能与相应的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的原理,经底物显色后可观察结果,包括间接法、双抗体夹心法、双抗原夹心法、捕获法和生物素亲和素法、膜酶免疫试验和微孔腊免疫试验、竞争性抑制等多种方法。

利用ELISA捕捉法或间接法检测早期患者血清中的IgM和IgG抗体,是常用的手段。

ELISA法相对而言简便、快速,不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且对实验室的要求也不高,但是ELISA法的敏感性低于PCR 法。

2.3分子生物学方法2.3.1病原学诊断2.3.1.1核酸杂交技术核酸杂交分为原位杂交(insitu hybridization)、斑点杂交(dot blot)、转印杂交(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等。

该技术是将同位素或生物素标记的探针与患者标本中提取的病毒RNA进行杂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该技术的敏感性较高。

指南规范I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解读(一)病原学

指南规范I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解读(一)病原学

指南规范I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解读:(一)病原学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其中我国发病人数约占95%。

手足口病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行,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防控难度大,易出现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

近年来,每年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数约200万例,其发病率、病死率居于法定丙类传染病首位,给我国儿童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同时也给患儿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针对手足口病的高流行态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于2008年和2010年分别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和《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2011年又印发了《肠道病毒71型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作为补充,这对指导医疗卫生机构落实科学的手足口病诊疗方案,尤其是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手足口病的临床救治水平和科学防控水平逐渐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手足口病的重症率和病死率逐年下降。

然而,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病原谱构成有所变化,不同病原所致的临床表现亦有所差异,特别是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和10型(CV-A10)的出现带来不同的流行趋势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同时,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和手足口病临床诊疗经验的不断积累,手足口病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技术和方案不断涌现,EV-A71疫苗的接种逐渐覆盖适龄儿童,这些变化对手足口病规范防治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因此,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重症率和病死率,科学推进手足口病规范诊疗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特组织国内感染性疾病、疾病预防控制、儿科、院感控制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历时十月余完成《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的制定工作,并于2018年5月21日正式发布。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有效推进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制定本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同时废止。

一、病原学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

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

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二)传播途径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一)发病机制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EV-A71和CV-A16的主要病毒受体为人类清道夫受体B2 (Human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2,SCAR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等。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与防控策略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与防控策略研究进展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与防控策略研究进展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婴幼儿及儿童,但也可在成人中发病。

近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公众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防控手足口病,科研人员对其病原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控策略。

本文将就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与防控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病原学特征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是肠道病毒,主要包括肠道病毒A组(Coxsackievirus A,CVA)和肠道病毒B组(Coxsackievirus B,CVB),其中以肠道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EV71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以口腔、咽喉等黏膜为主要感染门户,随后进入全身,引起发热、皮疹等症状。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食源性传播和物品污染传播。

婴幼儿及儿童更容易感染手足口病,这主要是因为婴幼儿及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免疫力较弱。

二、防控策略针对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科研人员们提出了一系列防控策略,以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1. 强化卫生教育:通过加强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个人卫生意识,特别是婴幼儿及儿童的保健工作。

同时,加强对公共场所、食品加工企业等单位的卫生监管,确保环境卫生安全。

2. 提高免疫水平:开展手足口病的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

目前,中国已经开展了手足口病病毒EV71亚单位疫苗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防控效果。

3. 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的手足口病疫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提高预警和监测能力。

对疫情高发地区要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原学特征以及传播途径,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4. 加强医疗救治:提高对手足口病的诊疗水平,加强对重型病例的救治工作。

同时,加强对患者和疑似患者的隔离措施,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5. 强化环境清洁:加强公共场所和学校的环境清洁工作,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与防控策略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与防控策略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与防控策略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简称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

本文将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以及有效的防控策略。

一、病原学特征1. 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肠道病毒分为四个属,分别是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病毒性胰腺炎病毒属(Hepatovirus),柯萨奇病毒属(Kobuvirus)和糞傳腺病毒属(Parechovirus)。

其中,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

2. 病毒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是病毒的主要传播源。

当患病者咳嗽、打喷嚏或排便时,病毒会被散布到空气中,他人吸入后易感染病毒。

此外,与感染者接触后,未及时洗手,再触摸口鼻或食物等,也容易传播病毒。

二、防控策略1. 加强环境和个人卫生手足口病的传播与不洁环境和个人卫生水平密切相关。

因此,及时做好环境清洁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妥善处理垃圾和污水等能有效减少病毒的存活和传播。

另外,个人卫生也至关重要。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剪指甲、避免与患病儿童亲密接触等。

2. 提高病毒检测与监测水平及时发现感染者是防控手足口病的重要环节。

鼓励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及时报告相应的卫生部门。

同时,医疗机构应提升检测和监测水平,通过实验室检测手段来快速准确地诊断手足口病,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强化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可采取一些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来减少病例的发生。

比如,幼儿园和学校等公共场所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加大通风换气力度,及时清洁和消毒公共设施。

在发现感染者后,要做好隔离工作,避免人群聚集,减少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其诊断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其诊断

埃可病毒:1951年在一名无症状的儿童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在细胞培养上可以造成致细胞病变,但对乳鼠和灵长类动物不致病。
新肠道病毒:后来,新发现的病毒被按照序号命名(69~71),最近,已经命名至102型
1
2
3
4
人肠道病毒发现的历史
人肠道病毒传播方式
> 粪-口途径传播: 唾液与粪便 > 呼吸道传播: 空气飞沫 接触传 播:
越南
2005
采集病人发病7日内的粪便标本,用于病原检测。粪便标本采集量5~8g/份,采集后立即放入无菌采便管内,4℃暂存立即(12h内)送达实验室,-20℃以下低温冷冻保藏,需长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冰箱。
采集急性期(发病0~5天)和恢复期(发病14~30天)双份配对血清用于抗体检测。检测IgM时,采集 (发病7~20天)血。静脉采集3~5ml全血,置于真空无菌采血管中,自凝后,分离血清,将血清置于-20℃以下冰箱中冷冻保存。
(五)疱疹液
(四)咽拭子标本
采集病人发病3日内的咽拭子标本,用于病原检测。用专用采样棉签,适度用力拭抹咽后壁和两侧扁桃体部位,应避免触及舌部;迅速将棉签放入装有3~5ml保存液(细胞维持液)的采样管中,在靠近顶端处折断棉签杆,旋紧管盖并密封,4℃暂存立即(12h内)送达实验室,-20℃以下低温冷冻保藏,需长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冰箱。
~30nm
二十面体对称
无包膜 Courtesy of Linda M. Stannard
1
2
3
人肠道病毒的毒粒结构
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将标本接种至猴子体内,1909年首次鉴定出该病毒,1949年,利用细胞培养的方法增殖病毒,为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柯萨奇病毒:1948年在美国纽约Coxsackie镇,将两名麻痹患儿的标本接种至乳鼠体内,分离出来的一组病毒定名为柯萨奇病毒。根据它们在乳鼠上产生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在细胞培养上的能力,分为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

手足口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断和治疗指南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

HFMD为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病死率为6.46/10万~51.00/10万。

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HFMD隐性感染率高。

EV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2.传播途径:密切接触是HFMD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

3.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二、临床表现1.潜伏期:多为2~10d,平均3~5d。

2.临床症状体征: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HFMD分期、分型为:第1期(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

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Q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

某些型别EV如CV-A6和CV-AlO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

此期属于HFMD普通型,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l~5d,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

此期属于HFMD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d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Q此期属于HFMD重症病例危重型。

手足口的诊疗

手足口的诊疗
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PIP 20 -30cmH2O,PEEP 4-8cmH2O, f 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左右。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 呼吸机参数。适当给予镇静、镇痛。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应增加 PEEP,不宜进行频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压力的护理操作。 ●
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 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八)普通病例诊疗
●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口腔和皮肤护理。 ●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 肺脾湿热证 ● 主症: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咽红、流
2.属微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单链RNA
(二)病原和流行病学
3. 传染源:人类是已知的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均为传染源
4.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5. 易感人群: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 6. 流行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不同地区流行季节不同
●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 血压升高或下降。
(四)辅助检查
➢ 血常规 ➢ 血生化 ➢ 血气分析 ➢ 脑脊液检查 ➢ 病原学检查 ➢ 血清学检查
➢ 胸片 ➢ 磁共振 ➢ 脑电图
(四)辅助检查
(七)临床分型
1. 普通病例 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2. 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 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 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2008年5月2日,正式被纳入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临床症状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

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一、病原学人肠道病毒(human enterovirus, HEV)归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传统上分为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PV)、埃柯病毒(Echovirus, Echo)、柯萨奇病毒A、B组(CoxsackievirusA、B, CVA、B)及新型人肠道病毒[1-4]。

自1999起,根据分子分型方法,将人肠道病毒分为肠道病毒A、B、C及D等四个组。

至今已报道的人肠道病毒血清型超过百种。

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人肠道病毒,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

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

肠道病毒为无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长7.4-7.5kb。

基因组仅含一个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两端为保守的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5'UTR 共价结合1个小分子蛋白VPg,3'UTR的末端含有一个多聚腺苷酸尾poly(A)。

始于5'UTR的开放读码框依次排列编码区P1、P2、P3,P1区编码结构蛋白VP1-4,其中VP1-VP3暴露在病毒粒子表面,VP4在病毒内部。

P2区及P3区分别编码非结构蛋白2A、2B、2C及3A、3B、3C、3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文档演模板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其诊断 Enteroviruses
中国HFMD的流行
• 1981年,我国在上海首次报道了HFMD病例
• 1987年在中国分离到CVA16
• 1995年以来,我国陆续在武汉、深圳、上海、重庆、 山东和安徽等地的HFMD患者中分离到EV71病毒。
• 2007年,山东发生了手足口病爆发流行,累计报告 HFMD病例39,606例,其中14例病例死亡。实验室检 测发现EV71是引起山东临沂HFMD的主要病原,同时 还检测到Echo3 和/或 CVA16。
组病毒定名为柯萨奇病毒。根据它们在乳鼠上产生
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在细胞培养上的能力,分为柯 萨奇病毒A组和B组。
• 埃可病毒:1951年在一名无症状的儿童的粪便标本
中分离到,在细胞培养上可以造成致细胞病变,但 对乳鼠和灵长类动物不致病。
• 新肠道病毒:后来,新发现的病毒被按照序号命名 (69~71),最近,已经命名至102型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其诊断 Enteroviruses
• 2008.05.02
手足口病
第38种需上报的传染性疾病
•5
PPT文档演模板
•1 •2
•3
•4
•手足口病皮疹分布 • 1. 颊粘膜和手指; 2. 手掌 • 3. 足底 4. 唇粘手膜足口5病.咽的病峡原炎学及其诊断
Enteroviruses
2008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报告人数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其 诊断-Enteroviruses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9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其诊断 Enteroviruses
“阜阳13例不明原因肺炎死亡病例”
•“疫情概况”
• 病例高度散发 • 不具有传染性,可能为感染性疾病 • 没有疹子或疹子不典型 • 以“重症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 • 病情进展迅速,大部分入院几小时-2天死亡 • 病因不明
需长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冰箱。
• (三)血清标本
• 采集急性期(发病0~5天)和恢复期(发病14~30天)双份配
对血清用于抗体检测。检测IgM时,采集 (发病7~20天)血。
静脉采集3~5ml全血,置于真空无菌采血管中,自凝后,分
离血清,将血清置于-20℃以下冰箱中冷手冻足口保病的存病原。学及其诊断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
•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A组肠道病毒。
•1972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1974年Schmidt等首次发表
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0例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
1969~1973年)中分离到EV71。
•随后,世界上众多国家都有EV71流行的报道。
一般为3-7天。
•感染EV71后,患者发病1~2周内可自咽部排出病毒,从粪便中
排毒可持续至发病后3~5周。
•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疱疹破溃后病毒排出。
PPT文档演模板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其诊断
Enteroviruses
•虽然EV71最初分离于具神经系统症状患者,曾在澳大利亚、 欧洲、亚洲和美国引起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而近年来, EV71则多与HFMD的暴发相关,并在暴发中引起患者神经 系统症状,甚至死亡。
最早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 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 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 ➢ 1959年提出HFMD命名,HFMD在全球广泛流行, 无明显的地域分布。 ➢ 之后世界各地均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 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 – 发热, 不适, 咽喉肿痛, 口腔、手、脚侧面及掌心、
• EV71感染中枢 神经系统引起的 心肺衰竭
PPT文档演模板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其诊断 Enteroviruses
阜阳<不明原因肺炎>死亡病原学鉴 定
•4月18,中国CDC组织专家组
•流行病学
•分析判定病原和实验室检测方向为=HEV71
•实验室检测
•临床资料
•证实4月23日
PPT文档演模板
•EV71是此次疾病的主要致病原
屁股出现小泡
• 传染性极高
• 病程约1周
PPT文档演模板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其诊断 Enteroviruses
HFMD的病原
手足口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所引起,其中包括 CoxA5,A10, A16, A19, EV71,以及部分埃可病毒和柯萨 奇B组病毒, 以CoxA16 和 EV71最为常见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 唾液与粪便; 呼吸道传播: 空气飞沫; 接触传播 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疱疹破溃后病毒排出。 HFMD为全球性传染病,在全球广泛分布,无明显的地域分布, 但
2003 1986~2005
1995~2002 1997、2003 1998~2007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其诊断 Enteroviruses
•标本采集种类、运输和保藏-HFMD
• (一)粪便标本
• 采集病人发病7日内的粪便标本,用于病原检测。粪便标本
采集量5~8g/份,采集后立即放入无菌采便管内,4℃暂存
•EV71感染可引起HFMD、疱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炎、脑膜炎
和脊髓灰质炎样麻痹,但更多情况下是产生隐性感染。同脊灰病
毒相似,EV71对脊髓前角细胞具有一定的组织嗜性,是最常见
的引起急性迟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的非
脊灰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EV71潜伏期
•1975年保加利亚44个婴幼儿死于HFMD
•20世纪90年代后期,EV 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 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 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 龄1.5岁。 •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 峡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 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 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 肺出血、急性迟缓性麻痹和心肌炎等。
•人肠道病毒简介和分类
• 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成员,主要 在肠道内复制, 但可感染各个系统和器官。
• 单正链的无包膜RNA病毒,RNA有感染性。
• 小球形病毒(~ 30 nm), 20面体对称结构。
• 衣壳有VP1-VP4四种蛋白,VP1-VP3分布在表面, VP4与内部RNA结合。
立即(12h内)送达实验室,-20℃以下低温冷冻保藏,需长
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冰箱。
• (二)脑脊液标本
• 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例,要采集脑脊液标本,进行病原
和抗体检测。采集时间为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3日内,采集量
为1.0~2.0ml。采集后立即装入无菌带垫圈的冻存管中,
4℃暂存立即(12h内)送达实验室,-20℃以下低温冷冻保藏,
PPT文档演模板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其诊断 Enteroviruses
人肠道病毒传播方式
•> 粪-口途径传播: 唾液与粪便 •> 呼吸道传播: 空气飞沫 ➢接触传 ➢播:
PPT文档演模板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其诊断 Enteroviruses
环境因素影响经水传播的病原体
•针对 脊灰病毒、NPEV、
•水
PPT文档演模板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其诊断 Enteroviruses
•手足口病病例标本采集要求
病人类型 标本类型 采集时间 样本量
• 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HFMD, 新西兰Seddon于1957年最早加以 描述,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 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16, 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 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
• 1959年提出HFMD命名,之后世界 各地均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 可病毒等引起的手足口病
PPT文档演模板
Enteroviruses
• (四)咽拭子标本 • 采集病人发病3日内的咽拭子标本,用于病原检测。用专 用采样棉签,适度用力拭抹咽后壁和两侧扁桃体部位,应 避免触及舌部;迅速将棉签放入装有3~5ml保存液(细胞 维持液)的采样管中,在靠近顶端处折断棉签杆,旋紧管 盖并密封,4℃暂存立即(12h内)送达实验室,-20℃以下 低温冷冻保藏,需长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冰箱。
•传染病疫情网络数据库统计分析
• 总 共 报 告 489073 例 病 例 , 发 病 率 为 37.01/100,000
– 严重病例1165例 ,占报告病例数的 0.24 % – 死亡126例,死亡率为0.0095/100,000,死亡病
例占总病例 0.26‰
PPT文档演模板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其诊断 Enteroviruses
美国
美国、澳大利亚、中国 台湾、匈牙利、保加利
亚、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澳大利亚、 新加坡
马来西亚、新加坡、中 国台湾、日本 马来西亚
美国、澳大利亚、马来 西亚、新加坡、越南、
泰国、日本 美国、澳大利亚、日本
、中国台湾、 中国、韩国
中国、越南、日本、中
1970 1972~1987 1981~1987 1997~1999 1997~2002
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其诊断 Enteroviruses
•致病特点
•①隐性感染多见,很少引起腹泻,婴幼儿、 免疫力低下的成人易感。 •②病毒在机体肠道中增殖,很少引起肠道 症状,是以消化道为原发灶的全身感染。 •③不同人肠道病毒可引起相同症状,同 一种人肠道病毒可引起不同临床表现。 •④感染过程中形成病毒血症。
• 2008年全国出现HFMD爆发流行,以HEV71为优 势,CVA16还有其它EV共循环引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