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复兴,打造慈城品牌城市(2009-12-1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藝復興,打造慈城品牌城市——

連結手藝人、生產網絡、以及地方產業的創意產業園區

(Branding CiCheng for Crafts Renaissance:

A Creative Industrial Park for the Links among Craftsperson,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Local Industries)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2009年12月

一、前言——慈城是什麼地方?

慈城,是杭州灣南邊寧波這一帶區域文化所孕育出來的一個地方。從唐朝開元26年(西元738年),房玄齡孫房琯在此設立縣治,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根據地方政府提出的主張,慈城是目前江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縣城,也因此有“江南第一古縣城”的美譽,更在2005年9月,被中國政府公佈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慈城作為寧波老市區內惟一的古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當前的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具有特殊地位。

慈城位於長三角都會區域南緣,寧波市的西北,距杭州約一個小時車程,而經由2008年甫興建完成的杭州灣跨海大橋至長三角都會區域的全球城市上海,僅需兩個半鐘頭,目前是寧波市區通往上海的西北門戶,也成為寧波與上海陸路溝通的重要節點。

慈城目前分為古城區與新城區兩個部分,古城區東、西、北三面環山,南臨慈江,全城有護城河環繞,北邊有唐代即開挖的人工湖--慈湖,整個古城區佔地約2平方公里,擁有約60萬平米的明清時期古建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

家及文保點60餘處。慈城古城的特色是棋盤格子式的街巷佈局,以及水系與路網共同形成的雙棋盤半街半水格局。基本上半街半水是大概的空間佈局原則,有些地方水道比馬路寬,有些馬路比水面寬,有些河道一米多一點,人可以跨過去,有些河道則有十幾米寬,是從前慈城的交通線。過去,慈城的水道是仰賴潮汐進行循環流動,因1970年代修築閘門,阻絕潮汐,維護農業生產,潮汐因此不再,水道逐漸淪為一灘死水。之後,為求符合現代生活需求,河道幾乎全數被覆蓋成道路了。而新規劃的新城區,則位於古城區南側、慈江以南,沿官山河兩岸,規劃面積5.2平方公里,預計容納4.5萬居民,現今戶籍在慈城的人口約16,000人,再加上2,000至3,000的流動人口。2001年,為保護慈城古城區和行政區域的外遷,同時對古城進行開發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江北區政府、慈城鎮政府、寧波市城投公司聯合慈開公司,推動古城開發與新城建設之任務。

本構想的主要焦點在於如何能在長三角都會區域形構天工(女紅)1之城?它的要害何在?也就是說,設計它的主要元素與過程為何 (elements and

1“女紅”與“女工”諧音,“紅”為“工”的異體,顏師古注曰︰“紅亦工也。”凡婦女以手工制作的傳統技藝、如紡織、編織、縫紉、刺繡、貼布、剪花、手繪、漿染等等,均稱為“女紅”,在傳統社會女紅所體現的物質載體有衣、帽、鞋、雲肩、肚兜、眉勒、荷包、護書、挽袖、扇袋、隨身小配飾等多項品種。“女紅”又稱婦功,《考工記》卷上“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功”,就是指女子針線活之類的工作,被視為女子閨中之德、賢淑品行、修養學識的外化表現,是婦女“容、言、功、德”四德中的一德。它從古至今都是以一種母女、婆媳世代傳襲的模式而傳承,因此也稱之為“母親的藝術”。當“女工”一詞異體為“女紅”時,它本身由于具有文化意義與藝術價值的轉型而獲得了重生,在閑操針線中借萬物漫寄所思,托親情愛情、友情于絲縷之上。引自:潘健華(2009),《女紅——中國女性閨房藝術》,北京:中國人民美術出版社。

process)?

圖一、慈城古城區(褐色)與新城區(彩色)區位圖

以下,以手藝復興,連結創意產業,打造慈城品牌城市做為目標,研擬創意產業園區的策略與執行過程:

二、營造手藝塾(crafts teaching institute)——這裡是手藝人修行、展

演、傳承、復興的地方

1.漢聲雜誌社負責安排與組織資深老手藝人,首期列出廿人。

在漢聲雜誌從事中國民俗調查所建立的的網絡之上,詳列20項手藝,其中以女紅為核心,說明手藝類型與特徵,如剪紙、泥塑、編結、縫紉、漿染、紡織、刺繡、吃食、紙藝、風箏、童玩、陶瓷、木工、補缸、獨輪車、製鎖、版畫、捕魚、樹皮、古琴等。這些手藝人與其身上的技藝,在漢聲雜誌長期的工作成果中已經積累出對手藝技能與過程的紀錄、整理、分類,甚至確認競爭對手特色,等等基本資料,這些是慈城營造手藝塾,傳承與復興的基礎。

在慈城,這些老手藝人需各自承擔著不同手藝傳承的使命工作,有了手藝傳承的成功基礎,才能進一步討論手工藝的復興,手藝的傳承是工藝復興的必須,沒有手藝的傳承,就沒有機會在日趨激烈的商品競爭新世界裡自創品牌。特別是文化創意產業,這個部分的工作十分艱難,然而,因為慈城是大規模的長三角都會區域裡,因杭州灣跨海大橋的興建而貼近上海,卻規模很小的古鎮,地方政府態度十分積極,所以又比較具備可以執行的希望。

2.漢聲雜誌社長,也是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退休教授級專業教師,黃永松,

必須特別要關注要害,如何協助聯繫起失落的連結(link the missing

links),關注主客體間的微妙互動,有似人劍合一的狀態與環節。

在漢聲雜誌社編輯蠟染一書時,走過黔東南到黔西、北,在這個過程中,曾有過一段動人的插曲,這段插曲展現了蠟染的主人與蠟染的作品之間微妙的關係與特殊的情感,可清楚看見主體與客體間的特殊關係與情感,將其節錄如下:

青平村繞家多長壽老人,其中有一位曹汝講老太太,今年一百零二歲,她的曾孫龍幫平和她住一起。老人至今耳聰目明,雖然佝僂著腰,可身手敏捷,不需年輕人照顧。她翻箱倒櫃找自己的蠟染作品給我們開開眼界的,是件揹扇,九十歲時的點蠟之作。畫面以螺絲花為主紋樣,四周配置狗牙板。螺絲花宛轉流暢,左顧右盼;她又在中心花頭上略加三刀,形象似花似鳥。鳥鳴花香,滿福春光,就是這位滿臉寫盡滄桑的百歲老人內心世界嗎?她的曾孫子和她商量同意轉讓了一件揹扇給我們之後,戲劇性的情節就出現在此時,我突然看見她佝僂著腰,嘴裡嘰哩咕嚕著直衝過來。她雖然顫顫巍巍,目標卻是鎖定了我,因為我的手上正拿著那件揹扇!我不明所以,只有後退。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她的曾孫一個箭步衝到她身旁,嘴裡同樣說著什麼,一邊用力把她扯過身去。我們急忙轉身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