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

合集下载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新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新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新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涌现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还为各行各业注入了新的生机。

特别是在安全生产方面,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安全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新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为广大企业和员工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生产环境。

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作为一个国家,要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科技创新是关键。

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于人才,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团队,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持。

同时,要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打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

抽象地来说,创新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人才能力,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

2.完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环境,创新政策和资源供给方式,提高创新投入和效率。

3.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

二、推进新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新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对于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列举几个新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1.智能监测系统目前,各种智能监测系统的开发已经达到了一种高水平。

其中包括了多种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监测到安全生产现场的各种变量,并及时向操作员提供反馈。

例如,某种传感器可以监测到环境中气体的含量,对环境中温度、湿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指标加以分析,以及监测物体的位置和速度。

智能监测系统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工业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生产安全的质量和效率。

2.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真实的场景虚拟出来。

在工业生产领域,可以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工业生产的全景图,以便员工更加直观地了解环境的特点和潜在危险。

同时,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让员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操作,模拟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进行纠正,从而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选修5第4章第2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学案

选修5第4章第2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学案

选修5第4章第2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学案课前温故知新【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学习目标】1、了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通讯信息技术、减灾工程质量探测技术、先进的防灾建筑技术等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了解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在防灾减灾中将要发挥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1、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

【学习难点】1、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当中应用的原理。

2、对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应用前景的设想。

【学习流程】课前:1、回顾旧知,预习新课2、课前朗读,订正学案课堂:1、新课导入,明确目标(5min)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min)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10min)4、相互评价,归纳总结(15min)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10min)【自主学习】一、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1、遥感技术与减灾(1)遥感技术在减灾工作中的主要作用有:第一是__________;第二是进行灾害跟踪监视,以便及时发出警报;第三是__________;第四是__________。

(2)我国遥感技术应用:①对__________发生的预测;②对__________发生的预测;③对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预报;④对__________的预报。

2、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减灾: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及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减灾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1、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1)应用变化: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灾害监测、__________、预报与灾害信息管理。

防灾减灾论文

防灾减灾论文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摘要:近40年,中国共发生4次大地震,分别是唐山、澜沧(耿马)、汶川以及刚发生不久的雅安地震。

共造成30多万人死亡,56万人受伤,经济损失百亿。

地震给国家、人民带来不尽的损失和伤痛。

所以防震减灾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地震损失防震减灾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有时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常常会作用于我们人类社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构成了所谓的灾害。

灾害,尤其是自然灾害往往是不可预知、不可避免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应该怎么面对?是勇敢的战胜它还是回避呢?我们同学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要想战胜这些自然灾害,把损失降到最少,就必须要了解它,掌握它们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的来监测和预防。

地震,是我所认为的最大的灾难,我见过的地震虽然只有汶川和雅安大地震,虽然只在电视上看过,但那触目惊心的画面让我动容,是什么力量摧毁了那么对房屋建筑,是什么力量带走了那么多人的生命,在学过防灾与减灾课程后,我了解到了灾难的可怕性,也了解到防灾与减灾的重要性!地震定义:地球,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及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中国地震灾害及构造中国大陆强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最显著特征是西强东弱,有历史记载以来,以东经107度为界,西部共发生7级以上强震91次,东部只发生27次(台湾省和东北深震除外)。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上海高中地理教材上海高中地理教材篇一:高中地理教材目录沪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教科书《地理》目录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演化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海洋和海岸带第二章海洋开发第三章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第四章海洋权益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三章城乡规划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 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篇二:高中地理教材章节目录结构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行星的分类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四、寻找外星生命的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生物量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三、昼夜交替和时差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六、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五带七、地球和地球仪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二、热力环流三、大气的水平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1 :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案例 2 :台风及其危害;寒潮及其危害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案例 3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案例 1 :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三、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水资源及其分布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活动:沙漠中的奇迹―― 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三、合理利用水资源案例 2 :咸海的忧虑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案例 1 :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二、外力作用三、岩石圈物质循环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案例 2 :日本的富士山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案例 3 :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案例 1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活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二、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三、地理要素具有统一演化过程案例 2 :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活动:湖泊的演化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活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种植灌木,哪种主张比较合理,说明理由。

发挥空间技术优势 服务新时代防灾减灾事业——专访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主任魏振宽

发挥空间技术优势 服务新时代防灾减灾事业——专访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主任魏振宽

发挥空间技术优势 服务新时代防灾减灾事业—专访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主任魏振宽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防灾减灾历来是全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预防、监测和应对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的危害、灾后评估损失等重大问题,特别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

我国的国家减灾规划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推动实用科学技术和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在减灾领域的广泛应用。

空间技术与其他观测手段相比,具有全天候、全覆盖、多分辨率、多尺度等优点,在自然灾害管理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随着我国北斗、高分、通信系列卫星的相继发射,卫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宽广,卫星数据源日益丰富,为灾害风险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国家减灾中心近年来积极推进应急卫星立项论证与研制,逐步拓展并强化空间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业务应用,充分发挥多源遥感卫星动态监测优势,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迎来新任务、新要求,同时也对空间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卫星应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尤为重视,提出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定位、新理念、新要求,采取了诸多举措推动防灾减灾救灾支撑能力的提升,并于2018年成立了应急管理部。

国家减灾中心作为应急管理部的一个技术支撑单位,几年来在加强空间技术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的思路和措施是怎样的?魏振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唐山期间发表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重要论述。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切实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并部署了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

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迎来新任务、新要求,同时也对空间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提升空间技术支撑能力,我们着力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着力增强风险监测能力。

加快水利科技创新步伐 为水利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在全国水利科技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3月31日)

加快水利科技创新步伐 为水利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在全国水利科技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3月31日)
络技术 得到 广泛应用 ,实现 了基础数据的 自动化全天候实 时
时期 水利科技工作具有十分 重要的指导 意义 , 我们 要认真学
习, 深刻领会 , 全面贯彻 , 狠抓落实 。 去年 , 我部授予 崔政权 同志 “ 出水 利科技专 家” 杰 荣誉称
号。今天 , 又授予 l 名青年科技工作者 “ O 水利青 年科技英才” 荣誉称号. 了 6 个水利科技工作 先进集体和 10名先进 表彰 O 2 个人 , 了 4 项 大禹水利科学 技术 奖。 颁发 4 在此 , 我代 表水 利部 向受 到表 彰的水利科技工作先 进集体 、 先进个人及 大禹水利
究取得 重大进 展。水功能 区划与水资源保护理论 、河 流生态 修 复技术方 法、节水农业等应用技术得到广泛运用 。三峡工

水利科技工作 取得 了显著成 效
近年来 , 在党 中央 、 国务 院的高度 重视和社会各界 的大力 支持下 , 各级水 利部 门深人 贯彻 科学 发展观 , 面落 实 中央 全
渗加固 、 隐患探测的新技术 , 实现 了工程建设质的飞跃。在水
资源节约和保护 方面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和 应
用, 水权水市场理论的确立和实践 , 新型节水技术及设 备的开
发和推广 , 推动 了节水型Leabharlann 会建设 。在农村水利方 面, 通过改
分认 识加快水利科技发展 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 , 实增强水利 切
科技创新 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深化水利科技改革 , 强水利科 加 技创新 , 力争在 重要领域 和关键环节取得新 突破 , 促进 经济社 会又好又快发展 。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讲话 ,对我们做好新
造传统灌溉 技术 和设 备 , 优化灌区水资源配置 , 开展全 国水 土 保 持监 测网络和信 息系统 建设 , 推广应用农 村水 电新技术 、 新 产品, 加快 了农村水利的现代化进 程。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 , 采用全断面岩石掘进 机施 工技术 、 盾构技术 、 超大型预冷强制 式 混凝 土拌 和楼 等先进技术和装备 ,极大地提升了水 利工程 施 工的现代化水 平。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 ,计 算机通信 网

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区一等奖)

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区一等奖)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以台风灾害为例》教学设计台州一中宋城城【教材分析】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V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是在第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必修Ⅲ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内容的延伸。

由于本节课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难点,因此锻炼学生应用本节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信发展高新科学技术是防灾减灾的必由之路,是课堂教学的主线。

【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2.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课标解读:①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依据台风监测实例,说明R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的特点和应用环节;②基于大麦屿街道的台风救援案例,说明RS、GIS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是提高减灾效益的基本途径。

③通过台风案例学习,学生学会从文字、图片等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会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④经小组讨论,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教学目标:①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害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②了解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前景。

③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分析某一灾害的灾情。

教学重点: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和前景教学难点:理解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工作原理以及对前景的设想【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学习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考虑到本节内容的知识性较强,有一定的科普教育成分,想真正理解有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上选取学生较熟知的台风灾害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给予辅助,以地理图表为载体,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结论,由结论解释现象。

【教法学法】①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质疑探究法,针对地理教学的特点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力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积极的思维过程达成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第3章防灾与减灾章末归纳提升中图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3章防灾与减灾章末归纳提升中图版选修5

第3章防灾与减灾备选答案①自然灾害监测系统②防灾减灾对策③地震灾害防避④台风灾害防避⑤地理信息技术与防灾减灾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防御防御方法地质灾害地震3.开展宣传教育,提高防震意识滑坡、泥石流3.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等措施气象灾害台风2.及时发布台风预报、警报或紧急警报暴雨洪涝2.防洪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预报系统;拟定撤离方案与对策;实施防洪保险等干旱4.开展农田根本建立,营造防护林,改良耕作制度等寒潮1.发布准确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只能及时返航2.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风沙 2.退耕还林、还草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中央气象台2012年11月11日18时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与暴雪橙色预警,预计11日20时至12日20时,内蒙古东南部与东北部、辽宁北部、吉林大部、黑龙江大部有大雪。

其中,吉林中东部、黑龙江中部与南部等地局部地区有暴雪,局地有20到30毫米大暴雪。

(1)北方冷冻灾害多发生于秋季与春季,南方冷冻灾害多发生于冬季,试分析其原因。

(2)在灾害救援中,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环节是________。

(3)为了减轻寒潮、暴风雪灾害所造成损失,如果你是我国北方牧民,你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解析】第(1)题,北方春秋季节农作物仍处于生长期,当气温降低较多时,造成危害较大;南方冬季有一定农业生产活动,当遇低温时,造成危害较大。

第(2)题,交通应急能力是救灾中最关键一环,涉及救灾物资与救灾人员能否及时顺利到达。

第(3)题,当寒潮、暴风雪发生时,应从防守保暖防止圈舍倒塌,保证草料、燃料供应角度去分析。

【答案】(1)北方冬季时农作物停顿生长或生长进入休眠期(北方冬季农闲),故造成危害较小;春秋季节农作物仍处于生长期,故造成危害较大。

南方冬季有一定农业生产活动,故冷冻灾害危害较大,春秋季节气温相对较高,且冬季风影响相对较弱,气温下降幅度较小。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1.04•【字号】川府发〔2021〕28号•【施行日期】2021.11.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21〕28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精神,推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以构建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产业、扩大创新开放、优化创新生态为抓手,着力提高高新区创新力和亩产效益,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推动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围绕全省重点发展的现代产业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产品,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建成国家高新区10个,省级高新区25个,打造营业收入超万亿元高新区1个、超千亿元高新区15个以上,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6%、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65%、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省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达51%,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达15%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二、优化高新区建设布局(三)完善高新区规划。

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城市产业功能区建设。

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现状、挑战与对策

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现状、挑战与对策

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现状、挑战与对策中国是世界上受到自然灾害威胁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自然灾害分布地域广、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自大禹治水以来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始终贯穿着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与斗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于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有着更高的企盼。

改革完善自然灾害应对制度、创新发展自然灾害应对体系,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一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的基本情况新中国自然灾害应对制度与人民共和国相伴而生。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

《指示》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组织生产救灾委员会,包括内政、财政、工业、农业、贸易、合作、卫生等部门及人民团体代表,由各级人民政府首长直接领导”。

1950年2月,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

当时的《中央救灾委员会组织简则》规定:日常救灾工作由内务部负责,也具体规定了灾害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党政统一领导、政府综合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自然灾害应对体系。

该体系的主要构成如下。

(一)自然灾害应对管理系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是应对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的行政领导机构。

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级政府成立的减灾委员会成为防灾减灾和抗灾救灾的综合协调机构。

其中,国家减灾委通常由一名国务院领导担任主任,34个国务院部门、军队以及红十字会等组织机构参加。

国家减灾委的职责包括:①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②协调开展重大防灾减灾活动;③指导地方开展防灾减灾工作;④推进防灾减灾交流与合作;⑤组织和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

国家减灾委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

除了减灾委这样的综合性机构,各级政府的水利、农业、林业、国土、地震、海洋气象等部门则依据相关规定负责某一类型或某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应对工作。

(二)自然灾害应急准备应急预案方面,我国自上而下制定了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后作业提升十八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后作业提升十八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课后作业提升十八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利用气象卫星对台风进行实时监测是预报台风和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该现代化技术手段属于( )A.遥感技术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 D.雷达技术解析:利用气象卫星对台风进行实时监测的技术手段是遥感技术。

答案:A2.中央电视台每天天气预报中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系统③全球定位系统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①②③解析:卫星云图制作的过程是先利用卫星在高空获取大气中云层的分布状况图,然后将其作为信息源输入地理信息系统。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将来的24小时或48小时云系的移动和发展作出预测,最后根据其影响的地区作出天气预报。

答案:A下图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A.遥感(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C.全球定位系统(GPS) D.北斗导航系统(BDS)4.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拔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C.乙>丁>丙>甲 D.乙>丙>甲>丁3~4.解析:第3题,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需要对影像图进行分析,需要模拟堰塞湖决口可能会淹没的范围。

遥感的主要功能是获取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系统和北斗导航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定位和导航;只有地理信息系统能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第4题,图中乙处位于堰塞体滑坡的源头处,其海拔应最高;丙在堰塞体上,海拔高于湖面上的甲,丁在堰塞湖下游河道上,海拔最低。

答案:3.B 4.D5.GPS技术在减灾防灾领域应用广泛,下列不是其应用领域的是( )A.绘制地图 B.人员救生C.地震监测 D.淹没分析解析:淹没分析主要是借助RS技术和GIS技术。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高中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高中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高中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高中选修一第一章宇宙探索第一节认识宇宙的历程第二节不同的宇宙观第三节宇宙大爆炸假说第四节恒星的演化第二章认识星空第一节恒星天空第二节星座第三节认识星空第三章天体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星系第二节太阳系第三节太阳概况第四节九大行星第五节月球第四章地球的演化第一节地球的年龄第二节地球的内部结构第三节大地构造假说第四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高中选修二第一节海水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的相互作用第二章海底形态和构造第一节海底形态第二节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第三章海岸和海岸带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平面变化和海岸带第四节我国海岸带的开发第四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第四节海洋动力资源第五节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和海洋旅游业第五章海洋灾害与海洋资源环境问题第一节海洋灾害第二节海洋污染第三节海洋污染的防治与环境保护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我国的海洋第三节我国的海洋权益第四节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高中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高中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城市化第三节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一节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第二节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第三节区域城镇体系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概述第二节城乡规划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第三节城镇整体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第一节人居环境第二节商业布局与居民生活第三节城市交通与居民生活第四节城市文化设施布局与居民生活高中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点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高中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第三节中国环境法规体系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高中选修七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一节地理信息与地理学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构成与功能第二章地图与遥感(RS)第一节地图投影与地图特点第二节遥感工作原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第四节遥感应用第三章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GIS概述第二节GIS基本操作第三节地图数字化第四节GIS查询与分析第五节专题制图与地图输出第六节GIS展望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GPS的产生第二节GPS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第三节GPS接收机第四节GPS的应用第五章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第二节数字地球。

【管理资料】灾害种类防灾减灾措施汇编

【管理资料】灾害种类防灾减灾措施汇编
灾害种类防灾减灾措施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
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 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将更广泛地应用于灾害监测、评估、预报
与灾害信息管理,使灾害监测实现综合监测化,并实现监测—评估— 预测—预警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大大提高灾害管理水平和防 灾减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有:人工防雹、人工增雨、人工消雾、人工消云、 人工抑制闪电、人工削弱台风等技术。 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将对保护资源与环境、有效防 治灾害发挥巨大作用。
减少自 然灾害
造成的
损失
改变自
目的
然灾害 系统,
达到减
灾目的
主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 主要气象灾害
灾害种类
防灾减灾措施
台风
a.加强监测、预报;b.植树造林;c.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 固堤防;d.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寒潮
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
干旱
a.农牧林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 b.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c.跨流域调水;d.循环用水,节约
(2)图中滑坡带来的危害是: 摧毁房屋,加剧人员伤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诱发洪涝、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对救灾工作的影响是: 阻碍交通,增加救援难度,延长救援时间
(3)你知道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哪些自然灾害吗?(至少列举5种以上)
台风、寒潮、暴雨、雪灾、洪涝、沙尘暴、海冰、森林火灾、赤潮、蝗灾、 泥石流、海啸等。
就地择物躲藏,切忌夺路乱逃
不可迅速下车 避开高大建筑物
读2008年5月16日上午10时位于地震重灾区绵竹 市天池乡的绵远河(31°28′58″N,104°09′02″E)的滑坡阻 断河道影像图。 (1)该影像图像的获得,充分利用了__遥__感___技术。 该技术与传统监测手段相比有何特点?

中国安全减灾的未来方略设计——兼论重组安全减灾科学技术学科体系

中国安全减灾的未来方略设计——兼论重组安全减灾科学技术学科体系

中国安全减灾的未来方略设计——兼论重组安全减灾科学技术学科体系摘要:基于对20世纪中国灾害事故连续性的认识及对新世纪灾害态势的分析,从科学与文化交叉的新视角,研究了以管理、科技、文化、学科建设等为主题的新世纪方略。

关键词:安全减灾交叉科学学科体系重组DesignforNewStrategyofSafetyandDisasterReductionintheNewCentury——AndDiscussiononReadjustingtheDisciplinarySystemofSafetyandDisasterReductionJinLei(BeijingInstituteofArtbitectureDesign&Research)XuDeshu(CSSTLP)Abstract:Basedontherecognitionofthedisasterregulantyin pastdecadesandthepredictiveanalysisofdisastersituationinthenewcentury,fromthenewviewpointofintersectionofscienceandculture,anewstrategy,takingthemanagement,scienceandtechnology,cultureanddisciplineconstructionas mainsubjects,wasstudied.Keywords:Safetyanddisasterreduction Intersectingdiscipline DisciplinarysystemReadjustment▲1 前言在20世纪即成历史,五百年之交跨入新世纪之时,作为科技工作者应关注减灾的科学理性及管理哲学思想思想,有责任向政府机构及决策者进言,以期创造一个大力推进21世纪科技减灾的科学知识及文化氛围。

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上的应用

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上的应用

高新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上的应用摘要:本文简要地概述了雷达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3S’’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上的应用。

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有害生物灾变预警和植保宏观决策水平。

同时探讨了我国与先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以及今后如何缩小这方面的差距。

关键词:高新技术;病虫害;预测预报;遥感;网络1雷达在测报上的应用疫蝗和蜜蜂进行了详细的雷达研究。

我雷达自“二战”期间诞生以来,主要应用于军翼,以后又开始应用于气象学和鸟类学研究。

自Schaefer教授(1968)利用雷达首次对昆虫迁飞的观测后,雷达技术在昆虫中的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昆虫迁飞研究中一种无可替代的重要工具。

[1-5]雷达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无线电波从目标反射回来的能量来推断目标的位置。

常用于观测昆虫的雷达是脉冲雷达。

这些雷达的主要种类有:扫描雷达、垂直波束雷达、机载雷达、毫米波雷达、谐波雷达和跟踪雷达。

对于具有大区域迁飞性、爆发性和灾害性的害虫,一般都是采用常规的监测手段,即根据田间的虫量和灯下的诱虫量来进行预测,这冲方法往往不能及时地、准确地进行预测,如果遇到迁飞虫量太大时,当田间和灯下见到虫量时,可能已形成了落地成灾的现实,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对迁飞性昆虫的起飞、降落、一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和昆虫密度进行监测。

因此,雷达技术是一种可以预测迁飞性害虫的有效监测工具。

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对迁飞性夜蛾、沙漠飞蝗、褐飞虱、澳大利亚国最早进行昆虫雷达研究是在1983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中国第一台昆虫雷达—公主岭昆虫雷达。

1984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利用雷达对草地螟、粘虫的迁飞规律进行了研究,以后,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利用雷达对褐飞虱进行了迁飞规律的研究。

迄今,我国的昆虫雷达主要是用于研究,还没有广泛应用于迁飞性害虫的预测预报中。

[6]2计算机在测报上的应用2.1 建立病虫害数据库数据库技术具有“处理速度快、安全可靠、节约空间、操作简单、利于维护、便于修改、易实现数据共享与长久保存”等优点,是有害生物集中管理的有效途径。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科学研究与科技项目【发文字号】国科发计[2012]693号【失效依据】科技部关于对部分规章和文件予以废止的决定【发布部门】科学技术部【发布日期】2012.05.24【实施日期】2012.05.24【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E0303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计〔2012〕6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导“十二五”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科技部组织编制了《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附件: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科学技术部二O一二年五月二十四日附件: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为全面提高国家防灾减灾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确保防灾减灾国家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规划。

一、国家战略需求(一)我国自然灾害形势依然严峻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

特别是近年来地震、干旱、滑坡、泥石流、洪涝、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接连发生,如2008年初南方部分地区严重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2009和2010年冬春西南特大旱灾、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等,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9年精选人教版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知识点练习第三十七篇

2019年精选人教版地理选修5第三章 防灾与减灾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知识点练习第三十七篇

2019年精选人教版地理选修5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知识点练习第三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同一次灾害中,能缩小灾情的行为是A、迁入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B、到有肥沃的火山灰土地的活火山附近种田居住C、在洪水的高风险区开垦荒地D、尽快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2009年7月11日16时左右,一支由重庆“驴友空间”网站组织的自助旅游团队,在穿越万州与云阳交界的潭獐峡区域时突遭山洪袭击,35名队员大部分被洪水卷走。

共造成7人遇难,12人失踪。

回答: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有关高科技在减灾防灾中的利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配合,可以得到有关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的更为准确的信息B、通过生物技术转变农作物的基因,可以增强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C、喷洒剧毒农药,扑灭害虫D、通过人工增雨,缓解旱灾多发地区的旱情【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

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 )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③修建“西气东输”管道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⑤兴建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⑥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⑥C、①②③⑥D、②③④⑤【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 )A、完善预警系统B、围海造田C、修筑沿海堤坝D、建防护林【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读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回答:洞庭湖“4350工程”的含义是( )A、将洞庭湖的湖泊容积扩大到4350立方米B、将洞庭湖湖泊面积扩大4350平方千米C、退田还湖面积4350平方千米D、将洞庭湖的湖泊面积恢复到4350平方千米【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地理必修五 湘教版 高新科技与防灾减灾

地理必修五  湘教版   高新科技与防灾减灾

1.遥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使灾害监测实现综合监测化,并实现监测-评 估-预测-预警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提高 灾害的管理水平,提高减灾防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2.生物工程技术 如营造防护林、增强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3.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如清洁能源技术 4.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缓解高温、旱情
1.我国地震台准确地预报了1975年的海城大地 震,而一年后的唐山大地震却没能预报出来。 这一事实表明 A.地震活动无规律可循,致使地震预报具有 很强的偶然性 B.地震预防的准确程度与天气预报水平相当 C.预报地震的基础工作是观察地震的前兆 D.人类对地震的形成、发展与成灾规律的认 识不足
2.重大自然灾害空间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
第四章
防灾与减灾
第二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
岷江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公元前3世纪,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有什么作用吗?
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 世界第一台地动仪。据 记载,地动仪所指示的 方向和地震实际发生的 方向大体相同。
现代科学家复原的地动仪
上述事例说明什么问题? 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防灾减灾
遥感技术
地球夜景卫片
航 拍 金 字 塔
阅读p86页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东北部干旱监测合成图象
1、气象遥感卫星在天气预报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图中重旱、中旱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
3、为什么这些地区会出现严重旱情?
1、气象遥感卫星在天气预报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气象卫星是一种探测和监视全球大气、地面和海洋气 象状况的卫星,能够获得气象和地表覆盖动态信息, 包括气象云图、海洋风暴、大气锋面、海洋湍流、陆 地植被覆盖等信息,为气象预报服务。 2、图中重旱、中旱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 重旱:甘肃、内蒙古、宁夏东部等地区 中旱: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区 3、为什么这些地区会出现严重旱情? 原因: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偏少是长期原 因,夏季风影响较弱,植被破坏,工农业用水量增多, 水资源浪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技术
地球夜景卫片
航 拍 金 字 塔
阅读p86“遥感技术与减灾”,小组讨论:
我国东北部干旱监测合成图象
1、气象遥感卫星在天气预报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图中重旱、中旱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 3、为什么这些地区会出现严重旱情?
1、气象遥感卫星在天气预报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气象卫星是一种探测和监视全球大气、地面和海洋气 象状况的卫星,能够获得气象和地表覆盖动态信息, 包括气象云图、海洋风暴、大气锋面、海洋湍流、陆 地植被覆盖等信息,为气象预报服务。 2、图中重旱、中旱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 重旱:甘肃、内蒙古、宁夏东部等地区 中旱: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区 3、为什么这些地区会出现严重旱情? 原因: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偏少是长期原 因,又由于当年夏季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东、 偏南,是夏季风影响较弱
二、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
遥感技术 计算机技术
天气预报
清洁能源技术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能力提升
1.我国地震台准确地预报了1975年的海城大 地震,而一年后的唐山大地震却没能预报出 来。这一事实表明 A.地震活动无规律可循,致使地震预报具有 很强的偶然性 B.地震预防的准确程度与天气预报水平相当 C.预报地震的基础工作是观察地震的前兆 D.人类对地震的形成、发展与成灾规律的认 识不足
目前,利用传统的科学技术, 仍然可以有效防灾减灾吗?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防灾减灾 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近些年各类灾 害的增多,规模的扩大,其预警和监测水平 还不能满足当前人类防灾减灾的需要。
发展高新科学技术防灾减灾是必由之路
基础梳理,形成体系 一、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阅读课本86页主要内容,独立找到主要技术: 遥感技术(飞机、卫星)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全球定位技术 通讯信息技术减灾工程质量探测技术 先进的防灾建筑技术等
4.人工增雨是用人为的方法,增加云中的冰晶或 使云中的冰晶和水滴增大而形成降水。下列不属于 目前人工增雨所用方式的是 C.高炮 D.火箭 A.卫星 B.飞机
清洁能源技术
太 阳 能 发 电
清洁能源:风力发电
地热能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增雨火箭
发射车
你的家乡进行过人工增雨吗?简单描述一下增雨效果。
独立思考上述两事例说明什么问题? 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防灾减灾
阅读课本85页“海城地震”独立思考, 然后自我鉴定
1、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自上而下、上下结合;专群结合;长期、中期短期和
临震预报逐步开展。
2、为什么海城地震能够准确预报?
成功进行短临预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
有效组织抗震救灾,进一步减轻了地震灾害损失
第二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
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
独立思考:
岷江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什么作用? 防洪、灌溉
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 世界第一台地动仪。据 记载,地动仪所指示的 方向和地震实际发生的 方向大体相同。
现代科学家复原的地动仪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减灾
二、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
阅读课本89-91页,了解以下4方面内容 1.遥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点拨:使灾害监测实现综合监测化,并实现监测-评 估-预测-预警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提高灾害的 管理水平,提高减灾防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2.生物工程技术 如营造防护林、增强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3.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如清洁能源技术 4.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2、结合l998年嫩江地区水情监测合成卫星图像,说 一说遥感技术对洪水灾害的预报作用。 遥感技术能清晰地区分洪灾地区的居民点与水体, 而且通过黑白度对比,能区分正常水体和淹没范围, 通过计算机处理,淹没区的分布及各部分的范围一目 了然,并能按要求进行快捷且较为准确的统计。
2011年5月1日:12位北京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内 蒙古库布齐沙漠进行徒步穿越时被困,虽然探 险人员通过随身携带的GPS及时、准确地向救 援人员报告了遇险地点的经纬度坐标,但当救 援队赶至遇险地点时,其中的一名女队员由于 过度缺水而遇难,所幸的是救援人员的最终到 达使得剩余11人成功获救,而未导致更大的灾 难发生。从此次探险队员的遇险至被救,我们 可以看出GPS在其中所扮演的巨大角色。 GPS同样用于汶川、舟曲等灾害中 灾难,让GPS成为高科技的天使。
阅读:我国遥感技术应用于减灾举例 在课本上标记出遥感可用于哪类减灾。
地质灾害、火灾 病虫害、洪水
地质灾害预报
重难探究、案例教学
嫩江地区水情监测图
阅读88页4-13,小组讨论完成课本上的两个问题:
1、据图4—13,比较1998年7月30日、8月27日、9月 1日的水体面积变化,说一说嫩江地区的水情特征。 8月27日较7月30 日水体面积明显增大,说明水 位增高,从齐齐哈尔至吉林江段出现险情;9月l日较8 月27 日水体面积有所扩大,灾害加重,但是齐齐哈尔 附近洪水面积缩小,吉林境内、哈尔滨附近、齐齐哈 尔东北部和大庆周围水体面积增大。
2.重大自然灾害空间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
B.遥感技术 D.计算机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人工影响天气是指利用云层的不稳定性,通过人为 采取不同技术方法改变其微结构,进而达到改变天 气现象发生过程的目的。据此完成3~4题。 3.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不包括 A.人工防雹 B.人工增雨 C.在地面精确测量云层中水汽饱和度 D.人工削弱台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