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解析知识分享
文言文《郑伯克段于鄢》古文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古文赏析【作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开篇的第一则故事,除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外还讲说了兄弟的悌,以及后面颍考叔劝君,庄公掘地见母表现出的孝及君臣之义,是孝悌故事中的经典。
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
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故事概要】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
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
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
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原文】《郑伯克段于鄢》出处:《左传》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完整版)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1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1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1.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省略句2.制,岩邑也。
判断句3.郑武公娶于申。
状语后置句4.亟请于武公。
状语后置句5.有献于公。
状语后置句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满足?7.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四)成语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成: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
您姑且等着吧。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成: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势力雄厚也将要垮台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成: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译成: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郑伯克段于鄢注解
郑伯克段于鄢注解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郑国内部发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涉及到了权力斗争和家族纷争。
这一事件的详细情况主要记录在《左传》中,其中包含了对郑庄公、其母姜氏以及其弟共叔段之间复杂关系的描述。
以下是该事件的一些注解和赏析要点:
1.背景:郑武公娶申国之女武姜为妻,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两兄弟。
由于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得姜氏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情,反而偏爱共叔段,并希望他能够继承王位。
2.人物特点:郑庄公被描述为一个狡诈且阴险的君主,他对自己的母
亲和弟弟的行为心知肚明,但却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
姜氏则因为对庄公的厌恶而偏袒共叔段,而共叔段本身则是个贪得无厌、愚钝蛮横的人。
3.事件经过:共叔段在姜氏的支持下,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并试图
挑战郑庄公的地位。
最终,在鄢地发生了决定性的冲突,郑庄公击败了共叔段,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4.历史意义:这一事件不仅是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反映了春秋时
期诸侯国间的纷争和家族内部的矛盾。
它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复杂性以及个人性格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综上所述,郑伯克段于鄢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教训的历史故事,它揭示了权力、欲望、家族纠葛等多重主题,对后世的政治和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伯克段于鄢》注释、分析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
《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7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比《春秋》增多二十七年。
约成书于战国之初。
《左传》散文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主要特点是简洁生动,工巧严谨。
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不少出色的艺术手法,使其叙事文约事丰,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但历来对此多有异说。
现在看来,《左传》作者实难确指。
它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但既以“左氏”为名,应与“左氏”有某种关系。
说其中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大概比较可信。
左丘明,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
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初①,郑武公②娶于申③,曰武姜④,生庄公及共叔段⑤。
庄公寤生⑥,惊⑦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⑧。
爱⑨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⑩,公弗许⑪。
及庄公即位⑫,为之请制⑬。
公曰:“制,岩邑⑭也,虢⑮叔死焉。
佗邑唯命⑯。
”请京⑰,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⑱。
祭仲⑲曰:“都城过百雉⑳,国之害也㉑。
先王㉒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㉓,中五之一㉔,小九之一㉕。
今京不度㉖,非制也㉗,君将不堪㉘。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㉙?”对曰:“姜氏何厌之有㉚!不如早为之所㉛,无使滋蔓㉜,蔓难图㉝也。
蔓草犹不可除㉞,况㉟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㊱,子姑㊲待之。
”既而㊳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㊴。
公子吕㊵曰:“国不堪㊶贰,君将若之何㊷?欲与大叔㊸,臣请事之㊹;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㊺。
”公曰:“无庸㊻,将自及㊼。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㊽,至于廪延㊾。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㊿。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51。
”大叔完聚○52,缮甲兵○53,具卒乘○54,将袭○55郑。
夫人将启之○56。
公闻其期○57,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58以伐京。
京叛○59大叔段,段入○60于鄢,公伐诸鄢○61。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赏析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赏析《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郑伯克段于鄢赏析
郑伯克段:春秋时期权力斗争的缩影《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描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国内的一次政治斗争。
文章以“克段”命名,一方面是因为段是郑国的公子,是郑伯的弟弟,同时也是一位有野心和实力的政治家。
另一方面,文章通过描述郑伯和段之间的斗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复杂性。
文章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场景。
在文章开头,作者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让读者对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着,文章通过描述郑伯和段的矛盾和斗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郑伯和段之间的斗争,不仅仅是兄弟之间的私仇,更是代表着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在人物塑造方面,文章通过描绘郑伯和段的性格和行为,展现了他们的政治才能和人格魅力。
郑伯是一位有远见、有胆略的政治家,他能够看清形势,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而段则是一位有野心、有实力的公子,他渴望掌握更多权力,对于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有着强烈的追求。
两人在斗争中各展所长,展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在情节安排方面,文章通过合理的铺垫和转折,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
作者先是通过描述段的崛起和扩张,为后文的冲突埋下伏笔。
接着,通过描述郑伯对于段的限制和打压,使得两兄弟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
最后,通过描述两人在战场上的决斗,将故事推向高潮。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合理,让读者充满了紧张感和期待感。
在艺术手法方面,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作者通过描绘自然环境、社会背景等细节,为读者营造出了一个真实的时代背景。
同时,文章通过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形象。
总的来说,《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章。
它不仅描绘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记载了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
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75年。
以下是我对郑伯克段于鄢事件的知识点归纳:1.事件发生背景:郑国内部权力斗争激烈,郑武公因为信任鄢人而连续任用鄢人,引起了郑国内部其他大臣的不满。
2.伯克段的身份:伯克段是郑国大夫的称号,是贵族间官职的一种。
伯克段是郑武公的庶兄,也是郑国的重要大臣之一3.鄢国:鄢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一带。
郑武公因为喜欢鄢国人,任用了很多来自鄢国的官员。
4.郑伯克段的政治野心:伯克段在郑国内部力量斗争中展示了他的政治野心,他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6.伯克段的行动:伯克段通过收买郑国内一些大臣,影响郑武公的决策,并通过掌握军队的力量来威胁其他的贵族。
7.鄢国的争议:伯克段大量任用来自鄢国的官员,这引发了其他贵族的不满。
其他官员认为鄢国人没有忠诚于郑国,他们的任用只会削弱郑国的实力。
8.郑庄公的出现:鄢国的统治者鄢庄公闻讯后,前来郑国探望郑庄公,并向他诉说了鄢国人在郑国的困境。
9.鄢国官员被贬:在郑庄公的指示下,郑国将很多来自鄢国的官员贬到了轻官职位或直接免职,削弱了伯克段的势力。
10.改变权力格局:由于这一事件,郑国内部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
伯克段的势力受到了削弱,其他贵族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11.郑庄公的派系:郑庄公在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派系取得了胜利。
郑庄公最终结束了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12.影响: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对郑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一事件,贵族们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利益应该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个人的政治野心和私心。
总结: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斗争事件,它揭示了权力之争背后的利益纠葛和政治动机。
这个事件也表明,贵族统治下的国家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纷争和权力斗争,也凸显了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 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 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 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 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 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 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 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10. 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1. 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12. 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13. 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1. 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 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 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 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义。
5. 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 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进献的东西。
7. 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 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省略句、判断句1. 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2. 制,岩邑也。
蔓,难图也。
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颍考叔,纯孝也。
(四)状语后置句1. 郑武公娶于申。
2. 亟请于武公。
“于武公”为后置状语(五)宾语前置句1. 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2. 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3.对曰:“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患”的宾语,前置4. 其是之谓乎!“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其谓是乎”(六)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七)重点翻译句1.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3. 不义不暱,厚将崩。
4.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5.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6.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赏析“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开篇的第一则故事,除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外还讲说了兄弟的悌,以及后面颍考叔劝君,庄公掘地见母表现出的孝及君臣之义,是孝悌故事中的经典。
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表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
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故事概要】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
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
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
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
【原文】出处:《左传》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郑伯克段于鄢》鉴赏及译文注释
《郑伯克段于鄢》鉴赏及译文注释《郑伯克段于鄢》是由左丘明所创作的,这是一个流传甚广、十分典型的兄弟相争的故事。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郑伯克段于鄢》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郑伯克段于鄢》春秋战国|:左丘明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解析ppt课件
申:申国。申国的国姓是姜姓,而郑国的国姓 与周天子相同,是姬姓,按照当时的风俗,同 姓不婚,所以郑国的国君一定要娶异姓国的女 子为妻。
曰武姜:娶的妻子叫武姜。“武”是她丈夫的 谥号,“姜”是她娘家的姓,合在一起作她的 名。
翻译: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
14
2.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 “生”的主语承上省略,应该是“姜氏生”。
岩:险峻,险要。 邑:人群聚居的地方,大 小不定。(依据孙诒让说)
20
“制,岩邑也”,是一个很典型判断句。 虢叔:是东虢国的国君,东虢封国始于
虢仲,虢仲死后虢叔继位,《国语·郑 语》:“虢叔恃势。”韦昭注:“势, 地势。”《史记》里也记载说虢叔依仗 制这个地方地势险要,傲威不驯,郑武 公的父亲郑桓公就率领军队将他消灭了。 死焉:死在那里。
翻译:按照先王立下的制度,大城邑的城墙不能 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的城墙不能超 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 都的九分之一。
29
6.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法度,标准。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合乎
法度,合乎标准。“不度”是说不合乎法度。
非制也:不是先王的制度,即违反了先王制定 的制度。实际上,祭仲的意思是说,共叔段不 按照先王规定的标准行事,而是擅自扩建京邑 的城墙。作者没有直接写共叔段在京邑的所作 所为,而是通过祭仲之口说明共叔段在京邑扩 充实力,已经对庄公的统治造成威胁。
17
以上第一段。 叙述“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着重写
姜氏对两个儿子的爱恶之偏。正是母亲 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 相残的悲剧。 “遂恶之”的“遂”,把姜氏的任性偏 执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18
第二段: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及:等到。 即位:就位,指开始做国君。 为(wèi):介词,替,给。 之:指代共叔段。 制:地名,在今河南省汜(si)水县西,又名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赏析《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郑伯克段于鄢》文言文赏析篇1【原文】《郑伯克段于鄢》出处:《左传》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 ,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注释及解析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②。
生庄公及共叔段③。
庄公寤生④。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⑤。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⑥。
及庄公即位⑦,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
佗邑唯命(11)”。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2)。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13)。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14);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15)。
君将不堪(16)。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7)?”对曰:“姜氏何厌之有(18)?不如早为之所(19),无使滋蔓(20),蔓,难图也(2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2),子姑待之(23)。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4)。
公子吕曰(25):“国不堪贰(26),君将若之何(27)?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28);若弗与,则请除之(29)。
无生民心(30)。
”公曰:“无庸,将自及(31)。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32),至于廪延(33)。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34)。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35)。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36),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7)。
公闻其期(38),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9)。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40)。
五月辛丑(41),大叔出奔共(42)。
……遂置姜氏于城颍(43),而誓之曰(44):“不及黄泉,无相见也(45)!”既而悔之(46)。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47),闻之,有献于公(48)。
公赐之食。
食舍肉(49)。
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50),未尝君之羹(51)。
请以遗之(52)。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53)!”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54)?”公语之故(55),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56)?若阙地及泉(57),隧而相见(58),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学习总结要点归纳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省略句、判断句.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2.制,岩邑也。
(四)状语后置句.郑武公娶于申。
2.亟请于武公。
3.有献于公。
(五)宾语前置句.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2.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六)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七)重点翻译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7.段不弟,故不言弟。
(八)多义词.于(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
介词,向。
(3)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在。
(4)段入于鄢。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2.焉(1)虢叔死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
(2)姜氏欲之,焉辟害。
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原文译文赏析
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原文|译文|赏析《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先秦:左丘明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知识学习】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高二语文《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省略句、判断句.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2.制,岩邑也。
(四)状语后置句.郑武公娶于申。
2.亟请于武公。
3.有献于公。
(五)宾语前置句.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2.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六)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七)重点翻译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7.段不弟,故不言弟。
(八)多义词.于(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从。
(2)亟请于武公。
介词,向。
(3)遂寘姜氏于城颖。
介词,在。
(4)段入于鄢。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2.焉(1)虢叔死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
(2)姜氏欲之,焉辟害。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10.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1.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13.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1.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道义。
5.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恭敬地送给。
7.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特殊句式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省略句2.制,岩邑也。
判断句3.郑武公娶于申。
状语后置句4.亟请于武公。
状语后置句5.有献于公。
状语后置句6.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姜氏有什么满足?7.敢问何谓也?宾语前置句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四)成语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坏事干多了,必定自取灭亡。
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成: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垮台。
您姑且等着吧。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译成: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于自己。
3.不义不暱,厚将崩。
译成: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势力雄厚也将要垮台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成: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译成: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快乐呀多畅快!”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郑伯克段于鄢解析
郑伯克段于鄢解析
郑伯克段于鄢是指古代中国春秋时期郑国的伯爵郑伯克段被放逐到鄢城的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是春秋时期各国纷争的一个典型案例,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政治、人情、道义的思考。
郑伯克段是郑国的族弟,他与族兄晋国叔相争夺继承郑国君位的权力。
在争夺中,郑伯克段败给了晋国叔,被放逐到鄢城。
这个事件暴露了当时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明争暗斗的较量。
首先,郑伯克段于鄢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政治斗争。
各国国君和贵族之间往往存在权力权威的争夺,而争夺的结果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在这个事件中,郑伯克段失去了继承郑国君位的机会,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园,这是一个政治斗争的结局。
其次,郑伯克段于鄢事件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郑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却因为统治权的争夺而受到其他国家的排挤和干涉。
放逐的结果使得郑伯克段成为了无国籍的人,也暴露了当时各国之间政治利益的博弈。
此外,郑伯克段于鄢事件还引发了人情与道义的思考。
郑伯克段是被放逐到鄢城的,他失去了在故乡的一切,也面临着生活的困境和无奈。
这样的情况下,他也让人们思考关于人情与道义的问题,比如他应该如何处理与当地人民的关系,如何应对不公正的待遇等等。
郑伯克段于鄢事件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它从政治、外交、人情和道义等多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
通过这个事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政治斗争、外交关系以及人情和道义的重要性。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应该从中汲取一些启示,加强对政治伦理、国际交往和社会道义的思考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词类活用: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度,名词活用
为动词,合乎法度
(4)特殊句式 省略宾语:欲与大叔,臣请事之。(“与”字
通假字:寤:通“牾”,倒着的意思,即“难 词类活用:产”惊:使(姜氏)受惊,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亟,屡次。 请,动词,请求;于,介词, 向。)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了 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
要是想把国家让给太叔,我就请求去侍奉 他,如果不想给,那就请除掉他,不要使老 百姓生二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为己邑, 至于廪延。
庄公说:“不用,他会自己垮的。”太叔又 收取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一直到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 不暱,厚将崩。”
公子吕说:“可以啦!领土再扩大,将会得 到民众。”庄公说:“对君不义,对兄不亲, 这样的叛臣逆弟,领土再扩大也会垮的。”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 立之。
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起名叫“寤生”, 于是(姜氏)很厌恶他。喜爱共叔段,想立他 (为太子) ,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姜氏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
(一)
不礼 姜氏对两个儿子分别采取了什么样 不 的态度?反映出姜氏怎样的性格? 慈 恶之(郑庄公) (欲废之) 爱共叔段 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
重 视 长 幼 尊 卑 之 别 , 同 时
, 强 调 等 级 秩 序 与 宗 法 伦
德 倾 向 。 其 观 念 较 接 近 于
。 《 左Leabharlann 传 》 有 鲜 明 的 政 治,
也 是 一 个 礼 崩 乐 坏 的
战 国 是 个 战 火 纷 飞 的
左 传 》 思 想
,
《春秋》三传是哪三传呢?
左丘明《左传》(重叙
提示:可根据传统记叙文的划分方法— —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
第一部分:(1)姜氏厌郑庄公爱其弟。。 第二部分(2-5)共叔段不断扩张势力, 而郑庄公欲擒故纵,暗藏杀机。
第三部分(6-7)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 第四部分(8-9)庄公悔置姜氏,颍考 叔助母子和好。
精读课文,讨论鉴赏
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疑难点,疏理 文言知识。
事)
重义理
公羊高《公羊传》 说明
谷梁赤《谷梁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左传》等相关文化知识; 掌握文言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的“春秋笔法”; 2、研读课文,鉴赏本文以个性化语言刻画人 性格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用现代意识评价历史人物、评论作者 的写作意图; 2、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18、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左传》简介
“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左传》, 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 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解说《春秋》 的一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 体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 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 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
姜氏:任性,偏心
小结:故事的起因,母子矛 盾引发以后的兄弟战争。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 邑也,
等到庄公继承了君位,(姜氏)替共叔 段请求制地作为封邑,庄公说:“制,是 个险要的城邑,
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
过去虢叔就死在那里,(因此不便分封 给他),其他的地方一切听你吩咐。” (姜氏)请求京地,庄公让共叔段住在那 里,百姓称他“京城太叔”。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 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 己垮台。您姑且等着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两个边邑两属
于自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有两属(两个
君主)的情况,您将对他怎么办?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佗:通“他”。大:通“太”。辟:通“避”。
无:通“毋”,是个副词,不要的意思。庸:通 “用”。暱:通“昵”,亲。
(2)古今义: 京:古义地名,今河南荥阳;今义指京城。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 一:“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应该分别是 “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五之一” 和“九之一”也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分数表示法, 意思是五分之一和九分之一。
现在京城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您 将无法忍受。”庄公说:“姜氏想这样,怎能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
之
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
安排他一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
蔓延了,就难对付了。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 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现战 历 也 也 理 儒 与 时 年 春
在国 史 是 表 , 家 道 代 代 秋
《
看 来 有 一 定 的 局 限 性 。
时 代 一 种 重 要 的 思 想 进 步
资 料 。 可 以 看 出 这 是 春 秋
研 究 先 秦 儒 家 思 想 的 重 要
现 出 “ 民 本 ” 思 想 , 因 此
解题
郑伯克段于鄢
主人公
事件
地点
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
克,战胜, 段,指下文的共叔段, 即郑庄公的弟弟。
于鄢,介词结构。鄢,地名,其地在今河 南省鄢陵县境内。题目结构为介词结构后 置句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 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
跟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面两道题
1、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2、理清文章的结构,给文章划分层次 (此文有多种划分方法)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大夫祭仲说:“都邑城墙超过三百
丈,就是国家的祸害了。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 九之一。
先王的制度,大的都邑的城墙不得超过国都 的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 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 欲之,焉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