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赋

范鹏飞

莽莽苍苍兮,群山巍峨;酉水潺潺兮,顾盼流波;凤飞翙翙兮,祲兆仁和。襟川湖肘腋,扼滇黔咽喉,田野纵横,云烟叠嶂。明元清季,书院林立。弘仁横渠【1】,郁郁乎文,正谊宗铭【2】,史载零星,流年辗转,桂林存迹【3】,人文荟萃,于斯为盛。

民国廿七【4】,烽烟骤起,山河破碎,举国同戚。是年,择宗祠之旧址,设庠序于乡邑,假民宅以讲舍,诵先哲之圣言。良师毕至,化育有方,结草为庐,枵腹讲学,凡七余载【5】。及至烟硝尘绝,宇内廓清,文坛整肃,踵事增华。薄脩躬耕,使命不辱,薪火相传,文脉为续。土苗英才辈出,声名远播寰宇,定昌为之题词【6】,民族教育明珠。

葳蕤明珠,桑梓嘉庠。一朝两仪,四时万象。初春之岁,玉兰亭亭,应风披靡,芬芳沤郁。盛夏之晨,朝阳旭旭,栀香撩鼻,晻薆咇茀【7】。浅秋之夕,蓉桂烨烨,白杨缜纷,夸条直畅。隆冬之夜,万籁寂寂,素月流天,清质澄辉。巍巍学府,新颜怡人,春秋代序,草木丛倚,群芳吐艳,错杂莳之,浓淡疏密,俱有情致。书声琅琅,凤鸣长空,宜教宜学,俊采星驰,芝兰玉树,不愧此志。

张文襄公曰【8】: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致才兴邦,系于教育。奕奕一中,栉风沐雨,弦歌不辍,佑启乡邦,立德树人,经时济世。政府重教,迁址新校【9】,藉县校合办之东风【10】,扬武陵教育之新帆。宏图既展,时运助澜。励学敦行,格

物致新,服膺思贤,修德向善,教化从容,懿欤勉旃。

注释

【1】弘仁横渠:嘉靖二十九年(1550),邑名士张舜典在陈村创立弘仁书院,后改名鸡山书院;万历四十五年(1617),凤翔知府沈自彰邀张载14世嫡孙张文选来凤翔主持横渠书院。

【2】正谊宗铭:光绪十二年(1886),凤翔人周鼎创立“正谊书院”,同年,凤翔王锡桂、刘源森,岐山武文炳等捐资创建宗铭书院。

【3】桂林:如今仅乾隆五十年(1785年)创办的桂林书院存迹于来凤县百福司镇民族中学内。

【4】民国廿七:1838年10月,武汉会战后,湖北省会西迁恩施,来凤形势危急。1938年9月13日,宜昌中学初中部与荆门初中合并,成立“湖北省立中等联合学校来凤初中分校”。11月24日,学校在城郊三光坪吴、何、刘氏宗祠祠堂挂牌开办。1939年7月,因日寇飞机不断轰炸县城,学校迁至离县城7.5公里的黄毛嘴,借用向氏民宅为校舍。

【5】凡七余载: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4月,学校迁至城东朝阳书院(原名岐阳书院,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嘉庆二年(1797年)迁往老一中校址所在地,更名为朝阳书院,1984年拆毁。)

【6】定昌为之题词:1994年10月25日,时任湖北省教委副主任朱定昌视察来凤一中,在了解到办学成绩后欣然题词:民族教育的一颗明珠。

【7】晻薆咇茀:形容香气浓郁,出自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

【8】张文襄:清张之洞,谥文襄。

【9】迁址新校:2015年2月8日,乔迁教育城新校。

【10】县校合办:2014年8月24日,来凤县人民政府正式与华中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按照“两权分离,分权负责”的要求,对来凤一中进行为期

10年的教育托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