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第1篇】《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语文 - 《将相和》。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根据课文的特点。
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
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爆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
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
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
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
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
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将相和》教学反思4篇
《将相和》教学反思《将相和》教学反思精选4篇(一)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以找到问题,并且提出改进的方案,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将相和》教学的反思: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对于诗词的意境和含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进行了口语练习和读诗比赛,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词的美妙之处。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学生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的情况下,我没有设立足够的语文基础讲解环节,导致有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其次,由于时间的限制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有些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练习机会。
为了改进教学,我应该在讲解课文时,加强对于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于古代文化背景和修辞手法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口语表达方面,我应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表达和分享,同时也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相互讨论和改进口语表达的能力。
总之,通过对《将相和》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我会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
《将相和》教学反思精选4篇(二)《尊严》是一部很有启发性的故事,通过讲述女主角瓦伦蒂娜从一个被社会所歧视的职业模特儿逐渐找回自尊和尊严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对他人尊严的漠视和践踏,以及个体如何在重拾尊严的同时影响和改变整个社会的现象。
本次教学中,我选择了这个故事来引导学生们思考尊严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到营造尊严的氛围中,通过反思教学效果,我发现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分工不够清晰。
在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但是在分组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导致有些小组讨论效果不佳。
下次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分组,使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情境模拟
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 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课堂 趣味性。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 习,共同探讨问题,培养 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 神。
教学内容的调整
深入挖掘课文内涵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将相 和》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 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 能力。
增加背景知识介绍
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历史背 景、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 文。
THANK YOU
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注重字词、语法等基础知 识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 生的语文基础水平。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持续学习与研究
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 法,关注教育动态,提升自身教
学水平。
反思与总结
及时反思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策略 。
参加教学交流活动
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教育交流活动, 与同行分享教学心得,共同成长。
学生对老师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希望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增加 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希 望老师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资源,以便学生更好地进 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
05
教学改进计划
教学方法的改进
010203 Nhomakorabea互动式教学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 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提 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 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阅读、分析和写作,培养学 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
力。
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提高学生 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将相和》教学案例与反思
授课教师:
2023-12-30
目
CONTENCT
录
• 教学内容概述 • 教学方法和手段 • 教学过程反思 • 学生反馈与表现 • 教学改进建议 • 教学案例总结
01
教学内容概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将相和》的故事梗概,了解文中主 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 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改进建议
教学内容调整建议
调整教学重点
将教学重点从传统的知识点传授 转向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 批判性思维,加强对文本的深入
分析和解读。
增加背景知识介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可以增加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背 景、文化背景和人物关系的介绍
。
强化德育教育
通过《将相和》的故事,强调团 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 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互动式教学
02
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效促进
了课堂互动。
多媒体辅助
03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
内容。
不足之处总结
时间安排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内容讲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参与度
部分学生仍较为被动,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方法
。
教学方法优化建议
采用启发式教学
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组织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观点,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个性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教学 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将相和》教学案例与反思
将相和教学案例与反思一、引言《将相和》是一首经典的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诗歌,通过对将相和两者关系的描绘,传达了合作、团结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取这首诗歌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读诗意,理解将相和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本文通过教学案例与反思,探讨如何利用《将相和》进行课堂教学,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二、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的背景和意义;2.分析《将相和》的诗意和表达方式;3.探讨将相和的实际意义与现实应用;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古代将军和丞相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将相和的背景和起源,引起学生对于这个话题的兴趣。
步骤二:分析《将相和》诗歌1.通过朗读《将相和》全诗,让学生对整首诗有初步的感知;2.分组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含义,碰撞出不同的理解角度;3.学生结合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从字词、意境和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诗意和表达方式。
步骤三:分享与讨论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分享自己对《将相和》的理解,观点多样化,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辨析不同观点,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通过互动提问和讨论进一步加深理解。
步骤四:将相和的实际应用1.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团队合作案例,如企业团队、体育运动、军事行动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案例理解将相和的实际应用;2.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形成属于自己的具体理解。
步骤五:团队合作任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团队合作任务,要求各个小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互相协作,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教学反思本教学案例通过将相和的诗歌分析、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团队合作任务的设置,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得以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引导学生的思考,让他们通过自我发现和互动交流深入理解《将相和》的内涵。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的品质,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品质。
2.教学难点:领悟联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讲述一个历史故事,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将相和》的了解。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精读课文
(1)分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品质。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4.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品质。
(2)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5.书写指导
(1)观察“召、臣”等字的结构和笔画。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故事导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在领悟联系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拓展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历史故事。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一、教学背景在进行《将相和》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我以历史故事为基础,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意义,并从中汲取启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故事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将相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并将启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将相和》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述:详细讲述《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3. 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廉颇、蔺相如等,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品质和价值观。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从故事中汲取的启示,如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等。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将相和”的意义。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完成《将相和》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觉得在讲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我应该更加生动形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我在讨论环节可以更加开放,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以激发他们的思考。
七、学生反馈根据我对学生的观察和他们的反馈,他们对《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较高的兴趣。
他们认为通过这个故事,他们学到了团结协作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他们也表示喜欢在讨论环节分享自己的观点,觉得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八、教学改进九、教学评价我认为,《将相和》这一章节的教学总体上是成功的。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因其父亲长期在外征战,母亲又去世,无人教导,以致他长大后果断、勇敢,但却缺乏谋略,最终在长平之战中,因只会纸上谈兵,不顾实际情况,导致赵国军队大败,自己也被秦军所杀。
故事通过赵括的事迹,告诫人们不能只凭一时的勇敢和冲动行事,而要具备深谋远虑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
但对于古代历史背景和用词,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勇敢”和“谋略”的理解可能较为表面,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赵括的故事,理解“勇敢”和“谋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赵括的故事,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勇敢而不具备谋略是不可取的,要勇敢且有智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理解“勇敢”和“谋略”的含义;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得到启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主人公赵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第【1】篇〗将相和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壁、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感受人物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通过交流搜集到的历史人物故事,激发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2.了解历史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3.知道“将”、“相”指的是谁,理解课题的意思。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2.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有七个比较强的国家,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就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
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上的措施,就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时期的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3.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时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介绍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了解历史背景。
齐读课题。
理解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概括能力。
2.读准字音:诸、诺、怯3.识记字形:璧(壁)、秦(奏)4.理解部分词义。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3.分析第一个故事。
教学重点:1、解决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分清第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感知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文中一些特定的词语的意思和战国的历史。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3、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五、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机智)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
(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故事情节,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2)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将相和”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课文朗读示范。
2. 生字词卡片:用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 PPT:展示课文内容、生字词、人物形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
(2)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2. 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
(2)解释生字词的含义,让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内容(1)引导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4. 学习“将相和”的含义(1)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2)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将相和”的道理。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精神。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解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Part.02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读快,可以达到,但一边读快,一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需教师给予方法指导。
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人物特点,也需教师予以点拨。
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
教学时,在上一课学到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的基础上,连词成句地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再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把握人物形象。
Part.0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1.记下自己阅读课文的时间,和同学交流课文内容和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2.通过事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Part.04重点难点重点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难点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资料。
2课时第一课时Part.05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理清文章的脉络。
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难点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Part.06教学流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战国时期七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的)战国时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片段: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
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反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
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
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篇2)《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
*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本课前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了解词语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教学中先在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个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1)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和)你会给“和”字组什么词?人与人之间讲究“和为贵”,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
(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1)检查读四字词语(2)聊课文内容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二、学习新课板块一: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
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板块二: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文,找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2、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
)(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一、教学背景与目标1. 教学背景《将相和》是一篇讲述战国时期名将廉颇与相国蔺相如的故事,展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不同品质和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故事,并从中汲取智慧。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掌握相关历史背景,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品质,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1. 教学内容(1)故事梗概: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冲突,以及后来两人的和解。
(2)人物形象:廉颇英勇善战,蔺相如智勇双全,为国家利益着想。
(3)历史背景: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赵国的政治状况。
2. 教学重难点(1)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故事中展现的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故事梗概,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品质。
(3)情境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氛围。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历史背景等相关资料。
(2)历史地图:展示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与环节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廉颇与蔺相如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果,了解故事梗概。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品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
4. 情境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情节,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的人物品质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与拓展1.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故事情节。
2. 拓展活动(1)组织历史知识竞赛,让学生了解更多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2024年《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2024年《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篇1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探究1、同学们,“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
板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二、合作交流1、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2、自由读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小组学习。
三、品读体验(一)1、读课后问题二,知道本课由三个故事组成。
2、带着课后问题二默读课文,找找这三个故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3、学生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找出能归纳小标题的语句,指导归纳。
如:A、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小标题《完璧归赵》。
B、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小标题《渑池会见》。
C、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小标题《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二)、默读《完璧归赵》,思考:你认为蔺相如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出来?1、学生默读思考。
2、同位交流。
3、学生汇报:评价: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重点句段体会:(1)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巧妙夺回和氏璧)(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将相和》的故事内容。
(2)能够分析并概括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及其品质。
(3)能够理解并阐述故事中所体现的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将相和》的故事内涵。
(2)学会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团结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将相和》的故事内容。
(2)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及其品质。
(3)领悟故事中所体现的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道理。
2. 教学难点:(1)对比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故事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 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将相和》的故事内容,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历史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将相和》的故事,了解故事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廉颇与蔺相如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将相和》,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难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人物形象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及其品质。
(2)阐述故事中所体现的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道理。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及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 共三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都能顾全大局。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结合具体示例说一说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四、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我们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说教法学法《将相和》这篇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不是难点,结合课文实际,我确定了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
难点定为理解三个小故事各自的起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快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点: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讲授本课时我尝试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40分钟内高效紧张地学习。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最新3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最新3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一、解题1.介绍时代背景(略)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1)注意: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2)组词秦璧击协渑泰璧缶胁淹(3)解词: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五、质疑问难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二、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1、学习完璧归赵(1)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与人相处,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回顾《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相关历史背景:了解廉颇、蔺相如的生活年代,了解战国时期的纷争。
3. 德育教育: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与人相处,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所蕴含的德育教育意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廉颇、蔺相如的行事作风,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廉颇、蔺相如的生活年代,引发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兴趣。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分析廉颇、蔺相如的行事作风,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方法: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3. 教学效果:评估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八、教学调整1. 针对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
1.简介历史背景。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3.速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那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同学们请想一想,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
(2)男生读,指名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质疑你是否也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3.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4.讨论、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3.让我们跟随蔺相如一起来到秦国,亲眼见证他的非凡才能吧
二、继续研讨
1.一起走进故事“完璧归赵”课件出示:(1)“蔺相如看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有那些过人之处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我指给您看”难道和氏璧上真的有毛病吗蔺相如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有谋的表现)“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他真的要装撞吗(这是有勇的表现)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哪些出色表现,赵王就封他为上卿?课件出示:“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预设:“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
”──不畏权势
二、角色体验
1.导入:有一天,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学生齐读:“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老师想让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3、角色表演三、总结提升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同学们,一位功勋卓着,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三、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
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
命运呢?
《将相和》教学反思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结合“思考·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
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
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回顾本节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
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