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篇一: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及数据、答案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一、实验目的⒈通过对空气—水蒸气光滑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1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
⒉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纹管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m中常数b、m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装置本实验设备由两组黄铜管(其中一组为光滑管,另一组为波纹管)组成平行的两组套管换热器,内管为紫铜材质,外管为不锈钢管,两端用不锈钢法兰固定。
空气由旋涡气泵吹出,由旁路调节阀调节,经孔板流量计,由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换热器。
管程蒸汽由加热釜发生后自然上升,经支路控制阀选择逆流进入换热器壳程,其冷凝放出热量通过黄铜管壁被传递到管内流动的空气,达到逆流换热的效果。
饱和蒸汽由配套的电加热蒸汽发生器产生。
该实验流程图如图1所示,其主要参数见表1。
表1实验装置结构参数12蒸汽压力空气压力图1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1—光滑套管换热器;2—螺纹管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4—旋涡气泵;3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8、9—空气支路控制阀;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12、13—蒸汽放空口;15—放水口;14—液位计;16—加水口;三、实验内容1、光滑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光滑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ARem 中常数A、m的值。
2、波纹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波纹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bRem 中常数b、m的值。
四、实验原理1.准数关联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很多,根据因次分析得到的对流传热的准数关联为:nu=cRemprngrl式中c、m、n、l为待定参数。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Ⅰ指导老师:成绩:实验名称: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空气在传热管内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了解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2.把测得的数据整理成nNu形式的准数方程,并与公认式进行比较。
ARe=3.了解温度、加热功率、空气流量的自动控制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装置与流程本实验流程图如下图1、2所示,实验装置由蒸汽发生器、孔板流量计(变送器)、变频器、套管换热器(强化管和普通管)及温度传感器、智能显示仪表等构成。
空气-水蒸气换热流程:来自蒸汽发生器的水蒸气进入套管换热器的壳程,与被风机抽进的空气进行换热交换,不凝气或未冷凝蒸汽通过阀门(F3和F4)排出,冷凝水经排出阀(F5和F6)排入盛水杯。
空气由风机提供,流量通过变频器改变风机转速达到自动控制,空气经孔板流量计进入套管换热器的管程,热交换后从风机出口排出。
注意:普通管和强化管的选取:在实验装置上是通过阀门(F1和F2)进行切换,仪表柜上通过旋钮进行切换,电脑界面上通过鼠标选取,三者必须统一。
图1 横管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装置流程图图2 竖管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装置流程图图中符号说明见下表所示三、实验内容和原理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情况下,采用间壁式换热方式进行换热。
所谓间壁式换热,就是冷、热两种流体之间有一固体壁面,两流体分别在固体壁面的两侧流动,两流体不直接接触,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热量交换。
本装置主要研究汽—气综合换热,包括普通管和加强管。
其中,水蒸汽和空气通过紫铜管间接换热,空气走紫铜管内,水蒸汽走紫铜管外,采用逆流换热。
所谓加强管,是在紫铜管内加了弹簧,增大了绝对粗糙度,进而增大了空气流动的湍流程度,使换热效果更明显。
3.1 间壁式传热基本原理如图3所示,间壁式传热过程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1.7854
0.7059
-0.1513
14
35.5606
32137.33
4.5070
121.7381
72.4171
1.8598
0.7059
-0.1512
15
41.8077
37579.85
4.5750
176.1398
104.5268
2.0192
0.7060
-0.1512
lgRe
lgNu
3.9152
5、顺时针方向缓慢旋转电压调节电位器,使电压表的示值为180V,待水沸腾,水蒸气进入玻璃套管。
6、加热约10分钟后,启动鼓风机,待空气入口温度稳定后开始测试。
7、调节空气流量旁路阀的开度,使压差计的读数为所需的空气流量值(注意旁路阀全开时,空气流量为最小值,全关时为最大值)。
8、待玻璃套管中充满蒸汽并有适量冷凝液时算起,约5分钟后可读取数值。
30.8006
1.4886
0.7057
-0.1514
3
14.7282
13622.79
4.1343
59.0845
35.5059
1.5503
0.7057
-0.1514
4
16.7864
15487.25
4.1900
66.4355
39.8797
1.6008
0.7058
-0.1513
5
18.4296
16951.27
2、启动风机时,空气流量旁路阀不能关上,否则会把U型压差计中的液体冲出。
附:实验装置流量与温度校正数据
空气流量公式: ,R单位为mm .
蒸汽侧壁温与测温热电偶电势关系:T=(22.2E-0.6),E单位为mv
北京理工大学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陶虹 1120112863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传热系数a 准数关联系的测定,掌握实验方法,加深对流传热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 0.4 中常数A 、m 的值。
3、加深对由实验确定经验公式的量纲分析法的理解4、得出得出单一流体下的总传热系数K 。
二、实验的基本原理1、对流传热系数a i 的测定以蒸汽为加热介质走外管,空气为冷却介质走内管。
对流传热系数a I 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通过用实验来测定。
由牛顿冷却定律:)(M W i T T S Q a -=式中:ai ——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2.℃);Q —传热速率,W;S —内管传热面积,㎡;Tw ——壁面平均温度,℃;Tm ——定性温度,℃。
传热面积计算公式:S=πdL 定性温度:221T T T M += 上式中:d —管内径,m;L —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T1,T2——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
传热速率)(21,T T C V Q P M M S -=ρ式中:M S V ,—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3/s;M ρ—冷流体的密度,kg/m3;P C —冷流体的定压比热容,J/(kg.℃)。
2、对流传热系数ai 准数关联式的确定流体在管内做强制湍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Nu=ARemPrn在本实验条件下在管内被加热的空气,普兰特数Pr 变化不大,可近似为常数,则关联式的形式可简化为:Nu=A ’Rem所以仅有A ’,m 两个参数。
则两边取对数得:'lg Re lg lg A m Nu +=显然,上式中是一个线性方程,通过实验测定并计算得出一系列的Nu 和Re,即可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描绘出Nu —Re 直线,然后进行线性回归即可得出m,lgA ’,继而确定准数关联式 雷诺数:μπρμρπμρd V V ddu 4d 4Re 2=== 则努塞尔数:λad Nu =上式中λμ,分别为空气的粘度、流体的热导率(在定性温度Tm 下查出)三、实验装置图附图: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1、普通套管换热器;2、内插有螺旋线圈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4、旋涡气泵;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风机出口温度(冷流体入口温度)测试点;8、9空气支路控制阀;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12、13、蒸汽放空口;14、蒸汽上升主管路;15、加水口;16、放水口;17、液位计;18、冷凝液回流口四、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检查工作(1)向电加热釜中加水至液位计上端显示安全水位之上。
实验五 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5 对流给热系数测定5.1 实验目的(1) 测定水蒸汽在圆直水平管外冷凝给热系数α0及冷流体(空气或水)在圆直水平管内的强制对流给热系数αi 。
(2) 观察水蒸汽在圆直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状况(膜状冷凝和滴状冷凝)。
5.2实验原理5.2.1.串联传热过程冷流体(空气和水)与热流体水蒸汽通过套管换热器的内管管壁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可分为三步:○1套管环隙内的水蒸汽通过冷凝给热将热量传给圆直水平管的外壁面(A 0); ○2热量从圆直水平管的外壁面以热传导的方式传至内壁面(A i ); ○3内壁面通过对流给热的方式将热量传给冷流体(V c )。
在实验中, 水蒸汽走套管换热器的环隙通道, 冷流体走套管换热器的内管管内, 当冷、热流体间的传热达到稳定状态后, 根据传热的三个过程、牛顿冷却定律及冷流体得到的热量, 可以计算出冷热流体的给热系数(以上是实验原理)。
(以下是计算方法)传热计算公式如下:Q=α0A 0( T –T w )m = αi A i ( t w –t)m =V c ρc C pc (t 2-t 1) (1)由(1)式可得:m w pc c c T T A t t C V )()(0120--=ρα (2)m w i pc c c i t t A t t C V )()(12--=ρα (3)式(2)中, ( T –Tw)为水蒸汽温度与内管外壁面温度之差, 式(3)中, ( tw –t)为内管内壁面温度与冷流体温度之差。
由于热流体温度T 、内管外壁温Tw 、冷流体温度t 及内管内壁温tw 均沿内管管长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 温差( T –Tw) 和( tw –t)也随管长发生变化, 在用牛顿冷却定律算传热速率Q 时, 温差应分别取进口(1)与出口(2)处两端温差的对数平均值( T –Tw)m 和( tw –t)m, 方法如下:22112211ln )()()(w W W w w T T T T T T T T T T -----=- (4) 22112211ln )()()(t t t t t t t t t t w w w w m w -----=- (5)当套管换热器的内管壁较薄且管壁导热性能优良(即λ值较大)时, 管壁热阻可以忽略不计, 可近似认为管壁内、外表面温度相等, 即Tw1=tw1, Tw2=tw2。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指导书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指导书1 训练目的:1.1熟悉换热装置中的各种设备及名称、各类测量仪表及名称、控制阀门的作用、冷热流体进出口位置等。
1.2了解换热器的结构,掌握对装置的试压、试漏等操作技能。
1.3掌握传热系统的流程和开、停车步骤及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1.4学会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1.5测定空气在圆形直管内(或螺旋槽管内)的强制对流传热系数,并把数据整理成准数关系式。
1.6了解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2.实验内容:测定不同空气流量下空气和水蒸汽在套管换热器中的进出口温度,求得空气在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
3 基本原理3.1准数关系式对流传热系数是研究传过程及换热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间壁式换热装置来达到物料的冷却和加热目的,这种传热过程是冷热流体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的热量交换,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流传热所组成。
由单位传热速率议程式知,单位时间、单位传热面积所传递的热量为q=K(T-t)而对流传热所传递的热量,对于冷热流体可由牛顿定律表示q=a h·(T-T wl)或q=a·(t w2-t)式中q—传热量,W/℃;a—给热系数,W/㎡;T—热流体温度,℃;t—冷液体温度,℃;T w1、t w2—热冷液体的壁温,℃;下标:c—冷侧面h—热侧由于对流传热过程十分复杂,影响因素极多,目前尚不能通过解析法得到对流传热系数的关系式,它必须由实验加以测定获得各种因素下对流传热系数的定量关系。
为了减少实验工作量,采用因次分析法将有关的影响因素无因次化处理后组成若干个无因次数群,从而获得描述对流传热过程的无因次方块字程。
在此基础上组织实验,并经过数据处理得到相应的关系式,如流体在圆形(光滑)直管中做强制对流传热时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可用如下准数关联式表示N u=CR e m P r n=ad/λR e=duρ/µ=dw/AμNμ—努塞尔特准数;Re—雷诺准数;P r—普兰特准数;w—空气的质量流量,㎏/s;d—热管内径,m;A—换热管截面积,㎡;μ—定性温度下空气的粘度,P a·S;λ—定性温度下空气的导热系数,W/(m·℃);a—对流传热系数,W/(㎡·℃);当流体被加热时,n=0.4;被冷却时,n=0.3。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篇一: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及数据、答案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一、实验目的⒈通过对空气—水蒸气光滑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1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
⒉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纹管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m中常数b、m的值和强化比nu/nu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装置本实验设备由两组黄铜管(其中一组为光滑管,另一组为波纹管)组成平行的两组套管换热器,内管为紫铜材质,外管为不锈钢管,两端用不锈钢法兰固定。
空气由旋涡气泵吹出,由旁路调节阀调节,经孔板流量计,由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换热器。
管程蒸汽由加热釜发生后自然上升,经支路控制阀选择逆流进入换热器壳程,其冷凝放出热量通过黄铜管壁被传递到管内流动的空气,达到逆流换热的效果。
饱和蒸汽由配套的电加热蒸汽发生器产生。
该实验流程图如图1所示,其主要参数见表1。
表1实验装置结构参数12蒸汽压力空气压力图1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1—光滑套管换热器;2—螺纹管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4—旋涡气泵;3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8、9—空气支路控制阀;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12、13—蒸汽放空口;15—放水口;14—液位计;16—加水口;三、实验内容1、光滑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光滑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ARem 中常数A、m的值。
2、波纹管①测定6~8个不同流速下波纹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1。
②对α1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bRem 中常数b、m的值。
四、实验原理1.准数关联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很多,根据因次分析得到的对流传热的准数关联为:nu=cRemprngrl式中c、m、n、l为待定参数。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doc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doc实验目的:1.测定水在圆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
2.熟悉实验过程和方法,掌握实验技能。
实验原理:对流传热是指在流体内部,由于温度差而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负责传热的机构是流体内的对流,它能有效地加快热量的传递。
圆管内加热相当于给液体部分加热,液体受热变得稀薄,流动影响整个管道,使得流体相对速度增加,对流热传导增强,同时散热增大。
对流传热系数,以水作为样品,可得公式如下:V=λ(ρ 2-ρ1)gL^3/μQ其中:V 水流速λ 对流传热系数ρ1 密度ρ2 受热稀薄液体的密度g 重力加速度L 热交换区段的长度μ 动力粘度系数Q 加热量测量方法:以恒流供热方式加热,用热电偶及温度计测量流体进入和流出处的温度,并通过流量表测量流体流量。
最后,利用以上数据及传热计算公式计算对流传热系数。
实验过程:1.组装好实验装置。
2.调节水流量,打开恒温水浴,调节温度至稳定后,进一步调节流量,直到流量稳定。
3.测量流体进入和流出处的温度,测量流体流量,并记录数据。
实验记录:表一流体进出口温度及温度差(数据保留两位小数)进口温度45.20°C 流量计温度差 6.95°C表二流量及所用时间流量(L/min)时间(s)0.50 55.110.60 48.781.10 23.61采用已有数据计算出对流传热系数的值如下:ρ1 998kg/m³μ 1.004×10^{-3}N/s·m²Q 0.293WL 0.15mλ 195.44W/(m²·K)实验结果:本次实验得到了水在圆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λ=195.44W/(m²·K)。
实验五对流传热系数
• 2.待蒸汽发生器内温度接近设定温度时,打开蒸汽阀 门至最大,阀门14;使蒸汽进入套管环隙。(空气走 管内,空气不易产生污垢,以清洁;水蒸气走管间, 易排除不凝气体和清洁)
• 3.打开放气阀排除不凝性气体,打开放气阀7; • 4.微开排液阀,以便冷凝水及时排除。一直保持打开
2020/4/9
4
二、基本原理
从上式推倒出管内空气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式
i
WC p (t出 t进 ) Stm
Vs C p (t出 t进 )
Stm
所以当传热达到稳定后,用蒸汽温度可计算出
tm,利用仪器测出各数据,就能计算出实测 值i。
2020/4/9
5
二、基本原理
2.准数关联式 对流传热系数是研究传热过程及换热器 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这种传热过 程是冷热流体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 进行的热量交换,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 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 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2020/4/9
6
二、基本原理
• 由传热速率方程式知,单位时间、单位传热面 所传递的热量为
•
Q=K(T-t)
• 而对流传热所传递的热量,对于冷热流体可由 牛顿定律表示
• Q=h·(T-Tw 不能通过解析法得到对流传热系数的关系式,
它必须由实验加以测定获得。
2020/4/9
实验五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 一、实验目的 • 1.学会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换热器的
性能参数,决定换热器的尺寸) • 2.测定空气在圆形直管内(或螺旋槽管内)的强
制对流传热系数,并把数据整理成准数关联式, 以检验通用的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 • 3.了解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 途径。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引言:热传导是物质内部传递热量的方式之一,而对流传热则是指通过流体介质传递热量的过程。
对流传热系数是描述该过程的重要参数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实验方法,确定对流传热系数,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实验装置和方法:实验装置主要包括一个加热器、一个冷却器、一个测温仪和一根试管。
首先,将试管一端与加热器相连,另一端与冷却器相连。
然后,在试管内部加入一定量的流体介质,如水。
接下来,将加热器加热至一定温度,同时使用测温仪测量试管内部和外部的温度。
通过记录试管内外温度的变化,可以计算出对流传热系数。
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一组温度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出了对流传热系数。
然后,我们将对流传热系数与其他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探讨了流体介质的影响。
我们使用了不同流体介质进行实验,并比较了它们的对流传热系数。
结果表明,不同流体介质的传热性能存在差异。
例如,水的对流传热系数要大于油的对流传热系数。
这是因为水的热导率较高,能够更快地传递热量。
而油的热导率较低,传热速度较慢。
其次,我们研究了流体流速的影响。
我们调节了流体流速,并测量了对流传热系数的变化。
结果显示,随着流速的增加,对流传热系数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流体流速的增加会增加流体与试管壁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传热效率。
此外,我们还考察了试管的材料对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
我们使用了不同材料的试管进行实验,并比较了它们的对流传热系数。
结果显示,不同材料的试管对对流传热系数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金属试管的对流传热系数要大于玻璃试管的对流传热系数。
这是因为金属具有较高的热导率,能够更好地传递热量。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测定了对流传热系数,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流体介质、流体流速和试管材料都会对对流传热系数产生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流体介质、控制流速和选择合适的材料,以提高传热效率。
实验三+蒸汽─空气对流传热传热系数的测定
实验三 蒸汽─空气对流传热传热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测定套管式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K ;2. 测定圆形直管内传热膜系数α,并学会用实验方法将流体在管内对流及强制对流 时的实验数据整理成包括传热膜系数α的准数方程式;3. 了解并掌握热电偶和电位差计的使用及其温度测量。
二、基本原理1.测定传热系数K根据传热速率方程式:m T KA ∆=φ (1)mT A K ∆=φ(2)式中: φ传热速率,W ; K 总传热系数,W/(m 2·℃);A 传热面积; m T ∆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
实验时,若能测定或确定φ、A 和,则可测定K 。
m T ∆⑴ 实验是测定蒸汽加热空气时的对流传热总传热系数,其中蒸汽通加套管环隙加热内管的空气,具体的流程如下:在不考虑热损失的条件下,有)(122211T T c q r q p −==m m φ (3)式中: q m1— 蒸汽冷凝液的质量,kg/s ; r 1 — 蒸汽冷凝潜热,J/kg ;q m2— 空气的质量流量,kg/s ; c p2 — 空气的定压比热,J/(kg ·K);T 1、T 2— 空气的进出口温度,℃; T W1、T W2— 内管外壁温度与内壁温度,℃。
实验中传热速率φ按空气的吸热速率计算。
其中空气的质量流量由孔板流量计测量其 体积流量后转化为质量流量。
即:q m =t ρq V (4)式中:t ρ—为空气进出口平均温度下的密度,kg/m 3。
q V — 为空气的体积流量,m 3/s 。
本实验中,空气的体积流量由孔板流量计测量并通过压力传感器将其差压数字在显示仪表上显示出。
20℃ 下空气流量由公式(5)计算。
6203.000)(p C q t ∆×=V (5)其中, — 20℃ 下的体积流量,m 0t q V 3/h ;C 0— 孔板流量系数,本实验装置中其值为22.696。
p ∆—孔板两端压差,kPa 。
则实验条件下的空气流量q V (m 3/h)则需按下式计算:2732730t Tq q t t ++×=V V式中:t q V —实验条件(管内平均温度)下的空气流量,m 3/h 。
强制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第二套 tw2 23.5714 Et 4.8571
第三套 tw3 24.0Et 3.1
第四套 tw4 23.7429Et 3.8943
式中:
t
为壁温(
w
℃),
Et为输出热电势(mV)。
2、实验流程:
设 备
流 程
符 号
符号说明
1.压差计
2.流量调节阀
3.转子流量计
4.备用阀
★ 外套管由五段法兰联接的钢管制成,这 是为了便于安装铠装热电偶。管外包有聚氨 酯泡沫塑料保温。
四、 操作要点
㈠. 在实验开始前,必须掌握UJ—63电位差计的使 用方法。 ㈡. 实验开始时,先通空气。再通加热蒸汽。并打 开放气咀8,待空气排净后再关小,但在整个实验过 程中,它始终微开(以冒少量蒸汽为宜),以便不 凝性气体能连续排除。
★ 套管换热器所需蒸汽压强由蒸汽阀门10 控制,由弹簧管压强计9测量。蒸汽温度则用 铠装热电偶11测定。 ★ 加热蒸汽放热冷凝,由疏水器20排出。
为了排除套管环隙中积存的不凝性气体(如
空气)。热交换器一端装有放气咀8。
★ 热交换器入口有一定长度的稳定段,以 消除端效应。
★ 为了测定内管管壁的温度,在内管壁上 等距焊有四对热电偶,热电偶热端用铜焊在 内管(黄铜管)上预先铣好的凹槽中。热电 偶材料为镍铬——镍铝。 ★ 热电偶由法兰中间引出后,经冷端至转换 开关,17和UJ—36电位差计18。热电偶冷端置 于冰瓶16中。
压计测出。
◆ T2由进口温度计测出。
三、装置和流程
1. 设备及测量仪表: 见图
◆本试验装置共四套,内管均为黄铜管,管
内径为20[mm]有效长度均为1.975[m]。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对华理设备)
实验指导教师:曾明荣
对流传热概述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凡是存在温度差的地方就 会发生热量传递,并导致热量自发地从高温处向低温 处传递,这一过程称为热量传递过程,简称传热。
热量传递过程分为稳态过程与非稳态过程两大类。
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对流和热辐 射。
在化工生产中传热的应用主要是两个方面:
实验原理
根据传热基本方程、牛顿冷却定律 以及圆筒壁的热传导方程,已知传热设 备的结构尺寸,只要测得传热速率Q以 及各有关温度,即可算出K和α等。
间壁式换热装置
对于间壁式传热过程,可以 将其看成是由下述三个传热子过 程串联而成:
(1)热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对 流传热过程;
(2)热量通过固体壁面的热传导 过程;
1
d
0.7
l
式中:α为采用上式计算的对流传热系数; α/为流体流经短管的平均对流传热系数。
流体在圆形直管内 呈过渡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管内流动处于过渡流状态,即在2300<Re<104的范 围内,其传热情况比较复杂。在此情况下的对流传热 系数可先用湍流时的经验关联式计算,然后将计算所 得到的对流传热系数再乘以小于1的修正系数,即
3.蓄热式传热。(图例)
影响换热器传热速率的参数有:传热面积、平 均温度和传热系数。
对流传热的概念
不同温度的流体各部分之间,或流体与固体 壁面之间作整体相对位移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 程,称为对流传热。
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
(1)流体的相态变化; (2)引起流动的原因(强制对流传热和自然对流传热); (3)流体的流动型态(层流和湍流); (4)流体的物理性质(包括流体的比热容、导热系数、密 度和黏度等); (5)传热面的几何因素(传热面的形状、大小等)。
空气蒸汽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空气蒸汽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测定空气中的蒸汽对流传热系数,了解其在热传导过程中的特性和规律。
实验原理:空气中的热传导有两个主要的途径,即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
在大气压力下,空气中的蒸汽通常以微小的水滴或颗粒的形式存在。
当热量传递给空气蒸汽颗粒时,其会通过对流传热的方式将热量散发到周围的空气中。
对流传热系数(h)是描述对流传热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测量传热流量和温度差,可以计算出空气蒸汽对流传热系数。
实验器材:1. 空气蒸汽发生器:用于产生空气中的蒸汽。
2. 传热试样: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的金属试样。
3. 温度测量仪器:如温度计或热电偶,用于测量传热试样和周围环境的温度。
4. 流量计:用于测量蒸汽的流量。
5. 电源和电表:用于供电和测量电能消耗。
实验步骤:1. 将空气蒸汽发生器连接到传热试样,并保持一定的温度差。
2. 打开空气蒸汽发生器和流量计,开始生成空气中的蒸汽,并调整蒸汽流量至稳定。
3. 同时开启温度测量仪器,分别测量传热试样的表面温度和周围环境的温度。
4. 根据传热试样表面温度和周围环境温度的差值,计算出传热速率,即传热流量。
5. 根据蒸汽流量和传热流量,计算得到空气蒸汽的对流传热系数。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记录传热试样表面温度和周围环境温度的数值。
2. 根据所测得的温度差值,计算出传热速率。
3. 根据蒸汽流量和传热速率的比值,计算得到空气蒸汽的对流传热系数。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计算出空气蒸汽的对流传热系数,并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对流传热系数差异,探究影响因素与对流传热系数的关系。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测定并计算得到了空气蒸汽的对流传热系数,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实验结果可以为热传导以及相关工程问题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引言热传导是物质内部热量传递的一种方式,而对流传热是物质表面与流体之间热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对流传热系数是衡量对流传热能力的重要参数,它与流体性质、流动状态、表面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流体在不同流动状态下的对流传热系数,探究其变化规律。
二、实验装置和方法实验装置主要包括热传导仪、热电偶、温度计、流量计等。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水和空气作为流体介质,分别进行了静止状态和流动状态下的测定。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静止状态下的测定首先,我们将热传导仪放入水中,使其温度稳定在一定值。
然后,通过热电偶和温度计测定水的表面温度和流体温度。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计算得到了水的对流传热系数。
接着,我们将热传导仪放入空气中,同样进行了温度测定。
通过对比水和空气的对流传热系数,我们发现空气的对流传热系数要远小于水的对流传热系数。
这是因为水的导热性能较好,能够更有效地传递热量。
2. 流动状态下的测定接下来,我们改变了实验装置,使流体产生流动。
通过调节流量计和阀门,我们控制了水的流速,并进行了温度测定。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计算得到了不同流速下的对流传热系数。
通过对比不同流速下的对流传热系数,我们发现随着流速的增加,对流传热系数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流速的增加会增加流体与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热量传递的效率。
四、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由于设备精度和操作技巧等因素的限制,可能会引入一定的误差。
例如,温度测量时由于热电偶的位置不准确或者温度计的示数偏差,都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实验中还存在着一些难以控制的因素,比如流体的湍流程度、表面粗糙度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也会对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测定,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对流传热系数与流体介质的性质密切相关,导热性能较好的介质对流传热系数较大。
2. 对流传热系数与流体流动状态有关,流速的增加会使对流传热系数增加。
对流给热系数的测定实验
对流给热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观察水蒸气在换热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并判断冷凝类型;2、测定空气(或水)在圆直管内强制对流给热系数i α;3、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4、掌握热电阻测温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在套管换热器中,环隙通以水蒸气,内管管内通以空气或水,水蒸气冷凝放热以加热空气或水,在传热过程达到稳定后,有如下关系式:V ρC P (t 2-t 1)=αi A i (t w -t)m (1-1)式中: V ——被加热流体体积流量,m3/s ; Ρ——被加热流体密度,kg/m3; C P ——被加热流体平均比热,J/(kg ·℃);αi ——流体对内管内壁的对流给热系数,W/(m2·℃); t 1、t 2——被加热流体进、出口温度,℃;A i ——内管的外壁、内壁的传热面积,m2;(T -T W )m ——水蒸气与外壁间的对数平均温度差,℃; 22112211ln )()()(w w w w m T T T T T T T T Tw T -----=- (1-2)(t w -t)m ——内壁与流体间的对数平均温度差,℃;22112211ln )()()(t t t t t t t t t t w w w w m w -----=-(1-3)式中:T 1、T 2——蒸汽进、出口温度,℃;T w1、T w2、t w1、t w2——外壁和内壁上进、出口温度,℃。
当内管材料导热性能很好,即λ值很大,且管壁厚度很薄时,可认为T w1=t w1,T w2=t w2,即为所测得的该点的壁温。
由式(1-3)可得:m w P i t t A t t C V )()(012--=ρα (1-4)若能测得被加热流体的V 、t 1、t 2,内管的换热面积A i ,以及水蒸气温度T ,壁温T w1、T w2,则可通过式(1-4)算得实测的流体在管内的(平均)对流给热系数αi 。
实验指导-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一. 实验目的1. 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2. 学习确定对流传热关联式中系数A 和指数的方法; 3. 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结构; 4. 学习测温热电偶的使用方法。
二. 实验内容1. 测定空气在套管换热器内管中作强制对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2. 利用图解法确定准数关联式中的常数A 和。
三. 实验原理对流传热系数是研究传热过程和换热器性能的重要参数。
本实验以空气为冷流体流过套管换热器的内管,饱和水蒸汽作为热流体流过环隙,故以下仅就空气在圆形直管内作强制湍流流动时的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进行讨论。
空气在管内被加热,据牛顿冷却定律有: 式中, 传热量Q ,W ;A: 空气在管的内表面积,m 2 T: 传热管内表面的平均温度, ℃ t: 空气的平均温度, ℃t 1: 空气进口温度,℃ t 2: 空气出口温度,℃。
因传热管为紫铜管,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可认为近似于传热管外壁表面的平均温度。
对于强制对流,准数Gr 可忽略,故 式中系数A 和指数可用图解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确定。
本实验采用图解法。
用图解法对多变量方程进行关联时,要对不同变量和分别回归。
为便于掌握此关联方法,可取你=0.4(因实验中空气被加热),这样就把多变量方程简化为单变量方程了。
即或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得一直线方程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以为 纵坐标, 为横坐标,对实验数据进行标绘时,所得直线的斜率即为方程式中的指数。
系数A 可由截距求出。
()Q T t Aα=⋅-⋅ t 12t +t =2Re m nNu A Pr =⋅⋅0.4Re m Nu A Pr =⋅⋅0.4RemNu A Pr =⋅0.4ln ln ln ReNu A m Pr=+⋅0.4ln NuPrln Re四. 设备主要技术数据2.空气流量计(1) 由孔板与压力传感器及数字显示仪表组成空气流量计。
空气流量由公式[1]计算。
(第1套)6203.00)(113.18P V t ∆⨯= (1)其中,0t V - 20℃ 下的体积流量,m 3/h ;P∆-孔板两端压差,Kpa1tρ-空气入口温度(及流量计处温度)下密度,kg/m 3。
[详细讲解]实验6空气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实验6 空气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测定空气在圆直管中强制对流时对流传热系数。
2.通过使实验掌握并确定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中的系数;3.通过实验提高对准数的理解,并分析影响对流系数的因素,了解强化传热的措施;4.掌握强制对流传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5.了解热电偶和电位差计的使用和仪表测温方法。
二、实验原理1.本实验装置为套管式换热器,空气走管内水蒸汽走管间,两流体在换热器内进行热量交换,其传热基本方程式:Q=KA ∆t m其中:Q=Wc p (t 进-t 出)∆t m =(T-t 进)-(T-t 出)/Ln(T-t 进)/(T-t 出)当测取Q 、A 后便可得到K 值。
ii m O O A 1A b A 1KA 1α+λ+α= 分析可知蒸汽的对流传热热阻、金属导热热阻都远小于空气对流热阻,则上式可近似写成ii A 1KA 1α= 又 KA=O O i i A K A K =当传热面积A i (内管内壁面积)时,由上述内容可得:mi i i t A QK ∆==α (1)2.若从实验中通过热过热电偶,测取内管的外壁温度,由于金属管热阻很小可忽略其内外壁间的温差,于是αi 也可由牛顿冷却定律(对流传热速率方程)得出:mi i t A Q∆=α (2)(2)式与(1)式比较只是∆'t m 与∆t m 略有区别,∆'t m 是以壁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的平均值。
从热阻观点看(1)式忽略了蒸汽对流传热热阻和金属管壁导热热阻。
而(2)式只忽略了金属导热热阻,因此用(2)得到的αi 应更好些。
如用(1)计算αi 可认为用代替蒸汽温度,使αi 更接近真实。
3、空气在圆直管中强制对流传热时,对流传热系数的准数关联式可写成如下形式:np Pr Re c Nu =在一定范围C 、P 、n 内为代定系数,其中在这里为已知系数,被加热时取n =0.4由实验可测得数据并整理出各准数系列数据。
4、准数关联式中把Re 与Nu 看成相关量,二者成幂函数关系,若用4.0r u P /N 与Re 为对应变量,在双对数座标上进行标绘,应得到一条直线,由此可以确定,待定系数p 和c 值,并进一步确定准数关联式的具体形式。
空气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空气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掌握空气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牛顿冷却定律,并分析其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性。
4. 掌握传热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对流传热是流体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流体各部分之间存在温差而引起的热量传递。
在空气对流传热过程中,热量通过流体运动传递给物体表面,使物体表面温度升高。
牛顿冷却定律是描述对流传热的一种基本定律,其表达式为:\[ Q = hA\Delta T \]其中,\( Q \) 为传热量,\( h \) 为对流传热系数,\( A \) 为传热面积,\( \Delta T \) 为流体与物体表面的温差。
本实验采用牛顿冷却定律法,通过测量空气与物体表面之间的温差,以及空气的流速和温度,计算对流传热系数。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套管加热器2. 温度计3. 流量计4. 计算器5. 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将套管加热器固定在实验台上,连接好温度计、流量计和电源。
2. 调节流量计,使空气流速稳定。
3. 打开电源,加热套管加热器,使物体表面温度升高。
4. 记录物体表面温度、空气温度和空气流速。
5. 重复步骤3和4,改变空气流速,记录相应的温度和流速数据。
6. 根据牛顿冷却定律,计算不同空气流速下的对流传热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空气流速与对流传热系数的关系曲线。
结果表明,对流传热系数随空气流速的增加而增大,符合牛顿冷却定律。
六、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牛顿冷却定律在实验条件下适用,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流体流动状态复杂,可能存在误差。
2. 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有:流体流速、流体温度、物体表面粗糙度等。
3.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测量精度,避免误差。
七、结论1. 通过实验验证了牛顿冷却定律在空气对流传热过程中的适用性。
2. 掌握了空气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3. 了解了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八、实验改进建议1. 采用更精确的测量仪器,提高实验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学院董女青1120102745一、实验目的1、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测定空气在圆形直管内的强制对流传热系数, 验证准数关联式。
2、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结构及操作,掌握强化传热的途径。
3、学习热电偶测量温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冷热流体在间壁两侧换热时,传热基本方程及热衡算方程为:Q = KAAtm = m^Cp (t入一t出)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可表示为:1 1 b 1—------- 1 ---- 1 ----K a :入a 0 式中:Q—换热量,J/sK—总传热系数,J/(m' s)A—换热面积,m:At m-平均温度差,°CCp—比热,J/ (kg • K)nu—质量流量,kg/sb—换热器壁厚,ma i、a o—内、外流体对流传热系数,J/(m? • s)依据牛顿冷却定律,管外蒸汽冷凝,管内空气被加热,换热最亦可表示为:Q = a jAj(t w - t) = a 0A0 (T — T w)式中:t w.凡一管内(冷侧)、管外(热侧)壁温,t、T-管内(冷侧)、管外(热侧)流体温度测定空气流量、进出口温度、套管换热面积,并测定蒸汽侧套管壁温,由于管壁导热系数较大且管壁较薄,管内壁温与外壁温近似柑等,根据上述数据即可得到管内对流传热系数,由丁•换热器总传热系数近似等丁•关内对流传热系数,所以亦可得到套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
流体在圆形直管强制对流时满足下述准数关联式:Nu = O.O237?e°-8Pr0-33式中:Nu-努塞尔特准数,Nu=^,无因次Re—雷诺准数,Re = ^,无因次P L普兰特准数,Pr =耳,无因次测定不冋流速条件下的对流传热系数,在双对数坐标屮标绘加he关系得到一条直线,直线斜率应为0. &三、实验内容1、测定不同空气流星下空气和水蒸汽在套管换热器换热时内管空气的对流传热系数,推算总传热系数。
2、在双对数坐标中标绘M L R決糸,验证准数关联式。
四、实验装置与流程1、实验装置流程图图3-3传热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1 一蒸汽发生器2—水位指示管3—风机4一风量调节阀5—孔板6—U型管7—空气进口温度计8—空气出口温度计9一热电偶测量系统10—冷凝回水管11 —外管12—内管2、流程简介如图3-3所示,鼓风机将空气送入换热器内管,风量由阀门4进行调节,并采用孔板流量计5计星流量,进出换热器的温度分别由进出口的温度计7、8读出蒸汽发生器1将产生的蒸汽送入套管,套管壁温采用热电偶温度测量系统进行测量。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1、向电加热釜加水至接近液位计上端红线。
2、向保温瓶屮加入适量的冰水,并将冷端补偿热电偶插入其屮。
3、将空气流量旁路调节阀4全开,电压调节电位器旋至最小值(逆时针方向)。
4、检査数字电床表的测量讯号线是否接好,接通电源,至少预热5分钟。
5、顺时针方向缓慢旋转电压调节电位器,使电压表的示值为180V,待水沸腾,水蒸气进入玻璃套管。
6、加热约10分钟后,启动鼓风机,待空气入口温度稳定后开始测试。
7、调节空气流量旁路阀的开度,使压差计的读数为所需的空气流量值(注意旁路阀全开时,空气流量为最小值,全关时为最大值)。
8、待玻璃套管中充满蒸汽并有适量冷凝液时算起,约5分钟后可读取数值。
9、重复步骤7、8,分别取10个以上空气流量值(应包括最大和最小流量值)。
10、测试结束后,将加热电压调节电位器旋至最左端(逆时针方向),使电斥表、电流表的示值为零;约5分钟后关闭鼓风机,并将旁路阀全开,切断总电源,停止实验。
六、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蒸汽发生器中的水位不能低于液位计下端的红线,否则螺旋形电热管将被烧坏;液位亦不能过高,否则会使水溢入套管。
2、启动风机时,空气流量旁路阀不能关上,否则会把U型床差计中的液体冲出。
附:实验装置流量与温度校正数据空气流量公式:V = 2.472R°-472m3/h,斤单位为mm .蒸汽侧壁温与测温热电偶电势关系:T=(22. 2E-0. 6),疋单位为mv空气进出口温度校正:At= [(t2-t1)+2.5]注:实验装置上所给数据与教材中所给数据略有不同,以实验装置上所给的数据为准计算。
实验装置流量与温度校正数据空气流量公式:V = 2.352R°•⑹uF/h,水单位为mm・蒸汽侧壁温与测温热电偶电势关系:T=(22. 2E-0. 6),位为mv 空气进出口温度校正:At =[(12-1!)+ 1.5]七、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记录序号 A R(cm) t进t出热电偶电势E (°C) (°C) (mV)1 1. 1 35.0 76.5 4. 342 2.2 37.0 76. 0 4. 373 3.2 39. 1 76. 0 4. 384 4.2 40.0 76.0 4. 385 5. 1 41. 1 76.0 4. 396 6. 1 42.0 76. 0 4. 38*7 7. 1 42. 0 76. 0 4. 398 8.0 43.0 76.0 4. 399 9. 1 44.0 76.0 4. 4010 10. 0 44.5 76. 0 4. 4011 11. 0 44.5 75.0 4. 4012 12.0 45.3 76.0 4. 4013 13.0 45.8 76.0 4. 4014 20. 0 47.5 76. 0 4. 4015 28. 0 49. 0 76. 5 4. 10换热器内管尺寸:内径:^=17. 3mm 外径:cl=22mm测量段管长度:1二1150mm 故内侧管面积为:A =77 dj=3. 14X0. 0173X1. 15=0. O625nf2、传热系数的计算以第一组数据为例进行计算,如下:当t吒=35.0"C, t l(i = 76.5°C时,平均温度为t半=55. 75°C;查附录六可知(内插法计算),在55.75°C下,空气的物性为:密度p =1. 0732kg/m3,定压热容为Cp=l・ 017kJ/(kg ・ °C), 导热系数入=2.866 X 10"2W/(m- °C),黏度|J = 1.985 X 10"5Pa s; 故冇At = [(t出一t进)+ 1.5] = 43°C空气流量V = 2.352R0481 = 2.352 X II0481 = 7.453m3/h 空气质最流最n】s = p V = 1.0732 X 7.453 = 7.9986kg/h 蒸汽侧壁温度Tv = (22.2E 一0.6) = 22.2 X 4.34 一0.6 = 95.748°C 由方程组Q = njCp (t入一t出)Q = a iAi(t w -t)可得a iAj (t w — t) = ni s Cp (t 入—t 出)乂由于管壁导热系数较大且管壁较薄,管内壁温与外壁温近似相等,即 t w =Tw=95. 748*C 故得m s C p At7.9986 X 1017 X 43 7=A t (t w - t) = 3600 X 0.0625 x (95.748 - 55.75) = 38 867iy /(ra * K)由于换热器总传热系数近似等于关内对流传热系数,所以亦可得到套管换热 器的总传热系数K=a t =38. 867W/轻 K) 各组计算数据如下表:①用内插法计算得到的物性参数:序 号 A R(cm)MC) t M°C)t f .( °C)P Cpp X105 入 X102(kg • m s)kJ/(kg-°C) (Pa • s )1 1.1 35.0 76.5 55. 75 1. 0732 1. 017 1. 9888 2. 8663 2 2. 2 37.0 76.0 56. 50 1. 0716 1. 017 1. 9925 2. 8715 3 3.2 39. 1 76.0 57. 55 1. 0681 1.017 1. 9978 2. 87894 4.2 40.0 76.0 58. 00 1. 0666 1.017 2. 0000 2. 88205 5. 1 41. 1 76. 0 58. 55 1. 0648 1. 017 2. 0028 2. 88596 6. 1 42.0 76. 0 59. 00 1. 0633 1. 017 2. 0050 2. 8890 r 1 7. 1 42.0 76.0 59. 00 1. 0633 1.017 2. 0050 2. 88908 8.0 43.0 76.0 59. 50 1. 0617 1.017 2. 0075 2. 89259 9. 1 44.0 76. 0 60. 00 1. 0600 1. 017 2. 0100 2. 8960 10 10. 0 44.5 76. 0 60. 25 1. 0592 1. 017 2. 0113 2. 8978 11 11. 0 44.5 75.0 59. 75 1. 0608 1. 017 2. 0088 2. 8943 12 12.0 45.3 76. 0 60. 65 1. 0580 1.017 2. 0133 2. 9006 13 13. 0 45.8 76.0 60. 90 1. 0572 1. 017 2. 0145 2. 9023 14 20.0 47.5 76.0 61.75 1. 0546 1.017 2. 0188 2. 9083 1528.049.0 76.562. 751. 05151. 0172. 02382. 9153②其他各组数据计算结果如下表:(见下一页)Nu-Re 关系的求算 空气在管内的流速为4V4X 7.453=顾=3.14 X 0.01732 X 3600 = Q8118m /S雷诺准数IgRe = 3.9152dup0.0173 X 8.8118 X 1.07321.98875 X 10"5=8226.4262IgNu = 1.3703Cpy 1.017 X IO 3 X 1.98875 X IO"5 .Pr = ^-= ------------- ——~—3 ------------------ = 0.7056 A 2.86625 X 10"^同理可得其他各组数据如下表: 序 号 A Rt (cm) a (°C) t lh ('C) E (mV) t 平(°C) p xio p (kg • m) 入xioV(m/h)11.1 35.0 76.5 4. 34 55. 75 1. 9888 1.07322. 8663 7. 4533 2 2. 2 37.0 76. 0 4. 37 56. 50 1. 9925 1.0716 2. 8715 10. 4026 33.2 39. 1 76.04. 38 57. 55 1. 9978 1. 0681 2. 8789 12. 4570 4 4.2 40.0 76.0 4. 38 58. 00 2. 0000 1. 0666 2. 8820 14. 1978 55. 1 41. 1 76.0 4. 39 58. 55 2. 0028 1. 0648 2. 8859 15. 5876 6 6. 1 42.0 76.0 4. 38 59. 00 2. 0050 1. 0633 2. 8890 16. 9895 •7. 1 42.0 76.0 4. 39 59. 00 2. 0050 1.0633 2. 8890 18. 2765 8 8.0 43.0 76.0 4. 39 59. 50 2. 0075 1.0617 2. 8925 19. 3564 9 9. 1 44.0 76.0 4. 40 60. 00 2. 0100 1. 0600 2. 8960 20. 5938 10 10. 0 44.5 76.0 4. 40 60. 25 2. 0113 1. 0592 2. 8978 21. 5495 11 11. 0 44. 5 75.0 4. 40 59. 75 2. 0088 1. 0608 2. 8943 22. 5604 12 12.0 45.3 76.0 4. 40 60. 65 2. 0133 1.0580 2. 9006 23. 5247 13 13. 0 45.8 76.0 4. 40 60. 90 2. 0145 1. 0572 2. 9023 24. 4480 14 20. 0 47.5 76. 0 4. 40 61.75 2. 0188 1. 0546 2. 9083 30. 0769 1528.049.076.54. 10 62. 75 2. 0238 1.0515 2. 9153 35. 3607 续表序号 u (m/s) RelgRe a i J/ (m • s) Nu IgNuPrlgPr 1 8. 8122 8226. 80 3. 9152 38. 8685 23. 4601 1. 3703 0. 7056 -0. 1514 2 12. 2992 11442. 94 4. 0585 51. 1237 30. 8006 1. 4886 0. 7057 -0. 1514 3 14. 7282 13622. 79 4. 1343 59. 0845 35. 5059 1. 5503 0. 7057 -0.1514 4 16. 7864 15487. 25 4. 1900 66. 4355 39. 8797 1. 6008 0. 7058 -0.1513 5 18. 4296 16951 .27 4. 2292 71.2849 42. 7336 1. 6308 0. 7058 -0. 1513 620. 0871 18429. 09 4. 2655 77. 0193 46. 1209 1. 6639 0. 7058 -0.151321. 6087 19825. 14 4. 2972 82. 3679 49. 3238 1. 6931 0. 7058 -0.1513 8 22. 8855 20938. 84 4. 3210 85. 7828 51. 3066 1.7102 0. 7058 -0.1513 9 24. 3485 22214. 06 4. 3466 89. 1427 53. 2517 1. 7263 0. 7059 -0. 1513 10 25. 4784 23212. 98 4. 3657 92. 4413 55. 1888 1.7419 0. 7059 -0.1513 11 26. 6736 24368. 91 4. 3868 92. 7280 55. 4269 1. 7437 0. 7058 -0.1513 12 27. 8138 25286. 80 4. 4029 99. 4363 59. 3076 1.7731 0. 7059 -0.1513 13 28. 9054 26243. 34 4.4190 102. 3608 61. 0151 1.7854 0. 7059 -0. 1513 14 35. 5606 32137. 33 4. 5070 121.7381 72.4171 1. 8598 0. 7059 -0.1512 1541. 807737579. 854. 5750176. 1398104. 52682. 0192 0. 7060-0.1512Nu =a t d38.8685 X 0.01732.86625 X 10-2=23.46作IgNu-lgRe曲线曲线方程IgNu = 0.82071gRe 一1.8406斜率:0. 8207 (与理论截跖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