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汽车维修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型本科汽车维修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汽车维修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在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现状和汽车维修人才培养
存在的问题,运用供应链理论,分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采用改革教学方式如建立汽车构造、汽车电器讲练室、根据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链接到专业课体系、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等方式构建以工程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的数字显示: 2009年产量为1379.10/1364.48万辆,均跃居世界首位,同比增长超过了48.3%,突破了年产汽车愈1000万辆的大关。2010年产量为
1826.48/1806.19万辆;2011年产量为1841.89/1850.51万辆。我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这意味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和私家车占有量的不断攀升,未来汽车维修业的人才需求潜力巨大。
1 汽车维修人才现状
1.1 我国汽车维修人才现状
中国的汽车维修行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化的、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新兴行业。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汽车维修业户
为26.1万家,一类汽车维修企业1.0万多家,汽修从业人员240
多万,年产值近300亿元人民币。
然而,我国相关人才储备和供应与行业需求相比相去甚远,仅汽车维修人才的缺口在“十一五”期间就达80万;并且现有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还不到15%,而发达国家这一数据为30%。数量少,素质低已成为制约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汽车技术的高度现代化集成,要求汽车维修行业拥有一批工程能力强,综合掌握机械、计算机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液力传动技术等现代专业技术,并且既懂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这种需求量伴随着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而激增。
我国汽车维修人才严重匮乏,现有维修业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缺乏领军人才,尤其是既懂现代汽车技术,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又懂现代管理的人才;二是缺乏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我国汽车维修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就更少。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对部分一、二类维修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在从事技术管理的工作人员中,有26.2%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在一线的技术工人中有38.5%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而二、三类汽车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工,城市普通中学毕业生,转岗择业的工人。这些人员普遍表现出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匮乏,服务意识不强。
1.2 国外汽车维修人才现状
在日本,汽车维修行业中合格的技术工人占70%以上,在20万通过资格认证的人员中,有40%为技术员。在美国,汽车维修企业中诊断工人的比例约占80%。对于现代车辆的维修工作更多需要的是能够熟练地使用现代高科技仪器设备,对汽车故障进行正确的判断的人才。然而,我国真正具备判断汽车故障能力的技术人员不超过30%,大多数仅停留在由他人判断故障,而自己只会“换件”的水平上。
除了综合素质普遍有待提高外,汽车维修人才的缺口巨大,已成为突出的难题。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秘书处副主任汤海山提供的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50万,维修人才缺口80万。许多学生愿意做车辆设计制造工作,不愿意做汽车维修工作。所以,未来5年汽车维修人才将更加紧缺。
2 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汽车维修人才成为汽车业发展瓶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当,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汽车维修业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汽车维修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混乱,尚没有探索出一种能满足我国汽车维修行业需求和汽车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现行培养模式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
在我国,汽车制造商支持、参与汽车维修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在进行专业定位、岗位资质要求研究、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环节上缺乏企业的前沿技
术、先进理念,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而高校培养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就业的出口主要是4s店和各种售后服务中心,而这些企业的经营模式和技术主导来自于汽车制造商。如此,造成了学校与企业的供应链产生分离或断裂,使得高校有限的资源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得以充分利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目前,我国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很盲目,没有针对性。培养模式几经变革,从面向专业、面向岗位到面向领域,还没能探索出适合于我国情况的有效模式。学生接受的知识、技能严重滞后,培养的人才素质与工程要求不对接,难以达到岗位的要求和标准,造成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
欧、美、日等汽车产业发达的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且行之有效的汽车维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日本丰田公司的“t-tep”、美国通用公司的“asep”等。这种培养模式的重点在于实施企业与院校联合办学培养汽车维修人才,从而使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更紧密地结合。
3 研究供应链管理理论,分析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
基于应用型本科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生源、高校、企业是构造成高校人才供应链的三个节点,其中学校和企业是关键节点,由此构成的产学合作教育供应链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借鉴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1]。
我们对22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企业进行调查,对本校2010届、2011届、2012届毕业生进行回访。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汽车检测、汽车诊断维修、汽车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评估、汽车生产管理、汽车专用车设计、汽车零部件设计、汽车制造工艺设计、汽车相关产品检验等技术与管理工作。调查和回访的结果表明: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是多元的,包括:工程计算基本能力;机械工程设计基本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基本能力;汽车检测、故障诊断、维修等技术应用能力;汽车营销、理赔定损、评估能力;汽车生产管理能力、专用车及汽车零配件设计能力。其中,作为重中之重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学生能熟练进行发动机、变速器等总成的拆装,能利用专用仪器设备,如解码器、尾气分析仪等对现代汽车进行检测,对汽车的故障做出准确、快速的诊断,并能以最佳的维修工艺流程进行修复和故障排除;同时具备汽车保险、理赔、营销、二手车评估等汽车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
4 构建以工程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1 建立汽车构造、汽车电器讲练室,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汽车专业理论课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往往使学生觉得繁难、枯燥。很难有学习兴趣,从而导致了不少学生由原来的盼学、愿学到怕学、厌学。传统的汽车类专业课教学形式单一,一般是先完成理论性教学,然后在学期末再组织学生集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