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复合型教师素质特征
美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启示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第13卷第4期2013年12月V ol.13No.4Dec.2013美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启示潘春胜,刘聃(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督导室,浙江杭州310018)摘要:当前,全球进入经济转型期,经济产业、行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
作为头号世界强国,美国高等教育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其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关注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复合技能等特点,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美国;复合型人才培养;特征;启示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105(2013)04-0005-04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s of pound Talents Training PatternPAN Chun-sheng,LIU Dan(Supervision OFFice,Zhejiang Economic &Trade Polytechnic,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Abstract:As the whole world has been entered into an economic transition period at present,economic industry and its structure have undergone a fundamental pound talents is in an increasing demand in society.As the number one world power,America walks in the forefro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and its compound talents training pattern possesses various valuable for us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learn from it,such as its emphasis on general education,flexible curriculum,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and cultivating compound skills of students.Key words :USA;compound talent;characteristics;inspiration收稿日期:2013-11-08作者简介:潘春胜(1962—),男,浙江浦江人,督导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学管理,教学督导;刘聃(1982—),男,湖南长沙人,督导干事,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比较教育,高职教学管理。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复合型教师素质特征
【 作者简介】 魏斌( 8一。 1 5) 9 河北唐山 , 人 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20 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究方向: 09 研 创新人才管理。
一
9 — 4
魏
斌: 复合型人 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复合型教师素质特征
工种、 新行 业不 断 涌现 , 岗位 职业 越 来越 不稳 定 , 学科相 互 交叉与渗 透 , 断 向综合化 、 不 整体 化方 向发展 , 因此 , 专
上专业(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人 才。复合型人才不是一种简单的“+ = ”而是在更高起 1 12 ,
点上的质的飞跃 ;复合型人才不仅是学习并掌握两个或 两个以上专业(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 、 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
【 收稿 日期】 0 11—6 21—22
二、 复合型人才呼唤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校教师 。
一
人才的复合型更重要的表现是 ,两个或两个以上专 业(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 、 基本技能 和基本素质的高度融 合。如果只具有多专业松散的知识、 能力 , 没有进行很好 地相互交叉 、 融合 , 则人才就不能适应更高的社会要求 , 与单一人才比较也没有明显优势。知识和能力的专业融
专 的专业融合 知识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 , 国际竞争 日益激烈 , 经 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
迫切。复合型人才必将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 趋势与战略选择。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和创新 活动最为活跃的大学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与期待,复合 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人才 培养 , 教师先行。 全球性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对教育改革和 发展提出了更高、 更严的要求 , 这就需要造就一支高素质 的教师队伍。 只有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 才能培养出高素 质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办学的主体和发展的核心因素, 高 校教师被寄予更多厚望,复合型人才培养呼唤复合型高
论当代高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论文]
论当代高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本文从当代高校人才培养出发,介绍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专业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为主线,阐述了对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高校人才培养专业型复合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社会发展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革的今天,高校承载着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的重任,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逐步聚焦于高等教育公平、质量和多样化发展,将满足个人的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根据学生的需要实施多样化教育。
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人才。
当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时,社会便会“持币观望”,高校的作用和影响就会逐步下降,无法彰显其足够的张力。
高校应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否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数量的增长无助于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例如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人才培养存在同质化倾向,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因此,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历史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去适应服务社会,是高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院校专业型人才培养发展背景及问题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最大特征是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所以大学教育的核心特征可表述为“专业教育”,高学历毕业生就更是专业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到大众化过度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大量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岗位,而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量人才无法得到满足,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
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校的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质量,也就是进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在社会经济体系中进行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教育培养。
随着各高校专业调整、针对适应社会需求的热点专业人才培养重视力度不断加大,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也随之引发,同一专业设置数量过多,专业培养规模急剧膨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趋同”,专业复制严重,专业设置模式雷同现象愈演愈烈,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旨在培养具备多领域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人才,该模式具有培养周期长、培养内容繁杂、培养过程需要多方合作等特点。
近年来,我国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招生方面开始尝试多元化的选拔方式,注重综合素质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从传统的学科专业教育过渡到跨学科、综合型的教育模式。
一些高校实施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设置和融合课程,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我国还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行了双学士学位制度,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外部合作,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跨学科教师的参与和合作,但我国目前教师的学科专业化程度较高,跨学科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尚不足够。
这导致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存在困难。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仍然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对跨学科能力的评价较少,这使得学生在跨学科研究和综合能力发展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支持。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环节、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仍需加强,以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加强跨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具备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
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建立包括学科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和跨学科能力在内的全方位评价体系。
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项目,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外部合作,促进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关于构建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甘肃科技纵横2008年(第37卷)第1期论坛随着高等教育的在快速发展,社会对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由于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成长远远落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人才短缺的现实难题。
因此,在新阶段培养大批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内涵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
其主要特征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知识运用能力强,素质全面,具有科学创新精神。
复合型的实质是打破学科专业之间严格的界限,使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
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专业知识的宽泛性和学科知识的多样性,主要着重于各类知识的交融和综合。
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
应用性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包括经验技术、理论技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职业岗位群能力、综合能力、创造性技能。
应用性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应用性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二、关于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原则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知识结构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
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
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过程必须加强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
由此,高校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应当根据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及自身实际情况,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和服务方向,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构建各具特色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好能力教育、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合作日益深入发展,知识经济和人才经济时代的到来,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推进与建设,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两步走”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强烈的复合型、创新性和高技能化的特点。
因此,在当前中国的人才培养中,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目前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对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进行探讨。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多种学科及领域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其在复杂情境中进行交流、整合和应用的人才。
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指在高等教育中,将以知识为核心,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在启发与引导下,通过通过有机整合、跨学科协同的方式,使学生具有知识面广、技能水平高、综合能力强、开放、创新能力强等特性的一种高效化、精准化、人格化、终身化的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和深入,取得了一些成效。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模式多样化。
现在,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不断加强,各类本科文凭、硕士和博士文凭等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迎合不同类别、不同背景的学生,实现向复合型人才的批量转变。
2.课程体系优化。
现如今,高等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开始强调跨学科整合,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的界限,重视课程之间的学科融合,不再走单一学科的教育道路,意在使学生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体系。
3. 实践教育重视。
现在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课程外的实践环节丰富了他们的技能,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在就业和研究生进修等方面具有优势。
4. 注重职业教育。
现在注重职业教育、实用性,学生们的实务能力得到提升,专业技能得到加强,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等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在理念、课程、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知识结构、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更新升级。
在当前的时代,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质量和价值,强化育人导向和创新能力培养,对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分析我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
一、现状1.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我国实行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人才的模式相应也具有多种选择。
除了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还包括短期培训、高职教育和专科教育等。
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不同角度渗透并完善着整个教育系统。
2.强调实践与知识的结合我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校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的训练,还有许多机会亲身参与实践和实际操作。
例如,在职业院校中,学生需要在习得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各种实际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其实践能力。
3.推崇综合素质教育我国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日益完善,除了学科知识的传授,教育部还在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各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进展1.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在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逐渐确立了面向创新驱动、产业重心和对外开放的全国三位一体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即,全面培养博雅人才、专业人才、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培养一批能够担负国家重大工程的卓越工程师,使他们成为技术领域中的科技领袖,并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该计划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3.实习制度的实施我国各高校逐渐引入实习制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习活动,培养实践技能。
此外,学校还会邀请各大企业前来校园招聘并开展实习生招聘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进而对未来自己发展的方向有更明确的认识。
总的来说,我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不断完善中。
通过加强各种体系的协调和整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操作技能、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将会有更多更好的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
医学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拓展国际合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医学教育也将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通过与国 际知名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 资源,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强化产学研结合
未来,医学教育将更加注重产学研结合,通过与产业界和科研机构的紧 密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 撑。
案例二
某医科大学与生物医药企业合作,共 同研发新药。学生在参与研发过程中 ,可以了解新药研发流程、技术要求 和市场需求,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素 养。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深化校企合作
未来,医学教育将更加注重与企业合作,通过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互派
师资、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02 03
设计原则
多元化、针对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实施效果
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增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复合型人 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高学校的整体竞 争力分析
意义
校企合作是一种将学校与企业资源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医学人才。
跨学科课程设置原则和方法
强化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
01
在医学教育课程中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
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引入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相关课程
02
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引入
医学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开设跨学科综合实验课程
03
设计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变革。
新时代对人才要求更加多样化,需要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构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注重跨学科融合,突破学科壁垒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往往会按照学科分类进行教学和培养。
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深耕,很少有机会接触其他学科知识,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跨学科问题缺乏解决能力。
而在新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推动。
构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跨学科融合,突破学科壁垒,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在实际操作上,学校可以设置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组织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时代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一点比以往更加重要。
构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的开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设置实习课程、毕业实习等,让学生在实际岗位上接触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让他们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上,学校可以通过搭建自主学习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组织创新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学校及时调整教学和培养模式,注重跨学科融合,突破学科壁垒;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长春理工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例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长春理工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例张肃;王含【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以及学科间知识复合趋势的增强,我国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和需求越来越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也成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有必要首先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及特点等理论问题进行阐述,接着以长春理工大学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实验区建设为例,通过阐释实验区培养人才的目标、基本思路及培养成果等内容来探究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从而得出实验区对我国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和启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5页(P153-157)【关键词】金融工程;实验区;复合型人才【作者】张肃;王含【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11(一)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复合型人才指的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跨学科知识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人才,其复合的内容可以是知识方面的复合,也可以指能力或思维方面的复合。
复合型人才既较好地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深入学习,又对另一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有较高水平的涉猎,并能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加以综合运用。
因此他们的知识领域较广,知识结构层次较多,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及对知识技能融会贯通的能力较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和经济技术发展需要,相比其他类型人才有较大的优势。
(二)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复合型人才指的是那些拥有跨学科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知识结构合理,知识广度和深度都较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素质较全面的高级人才,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学科复合性复合型人才除了较完备地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外,对其他一门或几门的学科知识也都理解和把握的很到位,知识广度和理论结构都较完善。
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培养模式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当前环境下,高校应该构建一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了解如何培养这些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什么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在知识面广度、专业深度、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强的素养,可以胜任多个职业领域工作的人才。
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知识,使他们更具有适应性,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工作环境的变化。
高校的传统培养模式传统上,高校只注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知识,而没有注重学生的一些综合能力。
高校的教育质量也就局限在了专业知识方面。
同时,它们忽视了对课程内容和授课方法的改进,建立和改进学生实践能力等问题的研究。
这导致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对学生的影响缺乏真正的创新。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崭新的工作环境需要符合其所需的学生培养且具有全面发展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课题解决能力,这就是高校应该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特征。
复合型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学科知识面广度和专业深度:高校应该培养学生在各个领域深度和广度的素质,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战经验。
2、综合性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在大学校园内,学校应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创新和创业能力是未来的社会发展和市场要素之一,同时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意识和方法也应被重视。
3、社会关键问题的视野和解决能力:高校应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大事,了解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4、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大学毕业后,学生将在各个行业中伙伴或领导许多人。
因此,高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行业环境。
如何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1、改变培养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应该将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从实际需求出发,让学生成为完全融入社会的人才。
2、改变教学模式:高校可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以实践为主,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方法,开设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
04
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 实践
实践案例一: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
01
总结词
02
详细描述
03
1. 校企合作
04
2. 校研合作
05
3. 实践教学
产学研结合模式是高职院 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 实践方式之一。通过学校 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 补,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 需求的紧密结合。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 式多样化
针对不同专业和市场需求,应采 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如双专业、 跨专业、产学研合作等。
师资队伍是关键
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教师具备跨 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 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
缺乏实践环节
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相 对薄弱,应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 和深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 能力。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需要紧跟市场需求,积极培养具备多 种技能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具备多种技能和能力的复 合型人才,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并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 具备复合型技能的优秀员工,推动企业的发展。
课程设置
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
国际化视野
个性化培养
根据行业需求和职业标 准,优化课程设置,增 加交叉学科和综合性课 程,注重实践能力和创 新能力培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 进具有行业经验和学术 背景的优秀教师,鼓励 教师参加职业培训和行 业实践,提高教师的专 业素养和行业洞察力。
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 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 实践教学基地和行业导 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 握实际操作技能和行业 知识。
高等院校1+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等院校1+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结合高等院校教学实际,探索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促进院校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课题,而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高等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仅要培养尖端人才,还肩负着大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素质较高专门人才的使命。
因此,改革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一、探索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21世纪,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
当代大学生要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加速培养、提高个人的素质。
佳木斯大学作为偏远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生源质量不高,尤其是三表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低,就业竞争力不强,高学历低素质矛盾突出,面对这些学生,如何将其培养成为符合现实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否则,高等教育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客观需要,难以充分发挥其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佳木斯大学复合型人才职业培训项目,目的是为了弥补目前教育体制与人才市场需求的脱节状态,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力,培养符合企业人才需求大潮的复合型人才,使学员走上高起点的职业生涯。
此项目对应届毕业生有很强的针对性,即使对于有工作经验的社会学员也能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高等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正是结合我校实际而开展的研究。
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以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高等院校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蓝图,其中人才培养计划占据着主体地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更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摘要】目前,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现状、进展情况、特点、问题与挑战以及发展趋势,探讨了该模式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完善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创新能力不足等。
未来,我国应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建议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实践性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技能,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和需求。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划与实施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有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现状、进展、特点、问题、挑战、发展趋势、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建设建议。
1. 引言1.1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人才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对国家的发展和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国家拥有优秀的人才,将能够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优秀的人才能够推动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才的培养是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不断培养和输送各类专业人才,国家才能够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和挑战。
1.2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传统的专业知识培养与跨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相结合,以培养具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交叉能力。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机构需要重新审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是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复合型教师培养研究
复合型教师培养研究
王换芳;张书宁;林一钢
【期刊名称】《教学与管理》
【年(卷),期】2022()6
【摘要】培养复合型教师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众多创新举措之一,它的提出是顺应当前社会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时代之举。
那么,究竟什么是复合型教师以及如何培养复合型教师?这是当下改革者和研究者较为关心的问题。
文章尝试提出复合型教师的含义以及其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理念三方面的素质结构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创新职前教育模式和健全职后成长机制两条路径,以此推进复合型教师的培养与塑造。
【总页数】5页(P39-43)
【作者】王换芳;张书宁;林一钢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复合型教师素质特征
2.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复合型教师素质特征
3.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下教师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
4.新文科背景下英汉语言课程复合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5.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下称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专注于IT领域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涵盖了计算机和通信当今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为信息产业和科研院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人才。
自2006年5fl起,中科院研究生院聘请信息产业部奚国华副部长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研究
北京大学综合素质评价
北京大学综合素质评价从思想道德、学业成 绩、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特长才艺等多个 方面对在校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以引导和激 励学生全面发展。
浙江大学“五星学子”综 合素质评价
浙江大学“五星学子”综合素质评价从学术 科研、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创新创业、国 际交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旨在培 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
需要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
虽然已初步建立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但 仍需根据实际效果和学生反馈进一步优化培养方 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和行业发展。
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确保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包括政策支持、资金保障 、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推动复合型人 才培养工作的长期稳定发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
03
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将更加注重个性
化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
生的潜力。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要点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僵化,缺乏 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能满足复合型人 才培养的需求。建议高校加强课程设 置改革,增加跨学科课程和前沿领域 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THANKS
感谢观看
特点
03
04
05
强调综合素质培养:注 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 素质的全面发展,而非 单一的专业技能培养。
跨学科性:强调跨学科 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 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 人才。
多元化教育手段:采用 多种教育手段和方式, 如课程设计、实践项目 、科研训练等,以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带一路”战略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策略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策略研究“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的战略性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在欧亚大陆的国际交流合作,建设更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价值网络,推动和谐繁荣的世界经济。
为了支持这一战略的实施,必须创新培养模式,提升高素质人才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
本文将探讨“一带一路”战略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特点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指高等教育以应对现代化、国际化、资讯化的新挑战,特别是对于“一带一路”战略和全球化趋势之下所需求的具备综合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开放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复合型人才的核心要素包括:语言、文化、学科、专业技能、跨文化沟通、国际交流、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优势。
复合型人才需要掌握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这些特点增加了复合型人才的价值。
1.建设跨文化交流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强化学生在专业技能、人际沟通、文化适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学习资源,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建立跨教育学科的课程设置。
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跨越教育学科的限制,打破学科壁垒,建设具有全球视野、哲学思维、开放性、快速适应性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打造全球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平台。
以跨国实习、交流、研修为载体,整合全球人才培养资源,促进教学资源的贡献、整合和共享,打造一个全球性的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增强国际化人才引进和人才输出。
4.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和跨文化教育的培训。
培养“国际化、专业化、创新化”的复合型人才,重点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跨文化课堂教学能力,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5.加强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专业课程国际化、教育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吸引优秀的海外人才来中国发展。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及其培养途径研究报告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培养途径研究杨宗仁(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复合型人才是指通过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富有跨学科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人力资本专用性理论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论基础。
目前,已探索出以第二学士学位生和辅修/双学位本科教育为代表的多元化培养途径。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多元智能人力资本专用性“复合”的本意是“合在一起;结合起来”。
其主要特征是:第一,复合是两个(两种)或两个(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结合在一起,不是相同事物不同部分的结合;第二,从复合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复合是一种化学变化。
因为复合不是不同事物的简单迭加,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事物复合在一起,往往会生产出具有不同特性的新的事物(复合体)。
据“复合”之本意,复合型人才是指通过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富有跨学科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根据复合型人才智能结构的复合程度,一般可将其分成三种类型:一是跨一级学科复合型人才,二是跨二级学科复合型人才,三是在同一学科内,以一个专业为主、兼有多个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下文将在分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上,对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作一探讨。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1.哲学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而提出的。
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虽然社会在整体上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但对于个人来说,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导致了“每一个人都只隶属于某一个生产部门,受它束缚听它剥削”,导致了“智力的荒废”和“工人生产力的贫乏”,这就是资本主义分工过程中“人的自我丧失”。
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综述摘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适应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及时代发展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国内外高等学校纷纷构建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
本文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及中国高校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简述了各种培养模式的特点。
关键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07-02一、引言复合型人才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能从事本学科或与本学科相关的邻近专业和边缘学科的人才。
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宽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富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使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学校的共识。
国内外各综合性大学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主线,纷纷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典型综合性大学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各种培养模式的特点。
二、国外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一)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最早起源于通识教育领域,哈佛大学是最早提出通识教育的高校。
2004年哈佛大学提出“哈佛学院课程”,主要通过整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在精读、写作、口头表达、量化推理等方面的批判性技能。
2006年初,哈佛大学为了加强跨学科教学与研究,成立了教学和研究委员会,并提出建立跨学院、跨系科的专门委员会和教学、研究项目,通过招聘更多的跨学科、跨系科人才,促进科学和工程学科的多样化。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仿照哈佛大学成立本科学院,对全校本科教学进行认真研究,设立多学科综合的本科签名课程等。
麻省理工学院强调在课程设置上文理结合。
理科学生必须修完科学、数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同等比例的核心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复合型教师素质特征魏斌(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天津300134)[摘要]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复合型的职业素质。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教师在素质培养目标上的要求是既高尚又全面的。
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复合型的职业素质结构,即具有良好的内在职业特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复合型教师必须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力求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培养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塑造良好的师表风范,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寻求知与智的最佳结合,构建美而慧的人格修养,努力使其具备一个优秀复合型人才的素质。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复合型教师;素质[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1-12-26[作者简介]魏斌(1985-),河北唐山人,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2009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创新人才管理。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复合型人才必将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趋势与战略选择。
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和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大学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与期待,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人才培养,教师先行。
全球性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这就需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只有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办学的主体和发展的核心因素,高校教师被寄予更多厚望,复合型人才培养呼唤复合型高校教师。
一、复合型人才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国内很多学者对复合型人才概念进行了研究及界定。
吴向明等认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宽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富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朱砚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
孟庆研认为,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有科学创新精神、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即一专多能的人。
本文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并且能融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人才。
复合型人才不是一种简单的“1+1=2”,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质的飞跃;复合型人才不仅是学习并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人才,更是将所学进行很好的整合应用的人才。
所以复合型人才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基础宽厚,知识面广,技能多样复合型人才基本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宽厚的基础、多样化的专业技能,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知识和能力的专业融合人才的复合型更重要的表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高度融合。
如果只具有多专业松散的知识、能力,没有进行很好地相互交叉、融合,则人才就不能适应更高的社会要求,与单一人才比较也没有明显优势。
知识和能力的专业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三)综合竞争能力特征复合型人才将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交融形成综合竞争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
这种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人才的高度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复合型人才适合更多的工作要求,尤其适合创新型交叉领域的工作岗位。
人才的实践能力是社会所看重的,是迫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必须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将自己具有的丰富知识、能力交融形成综合能力,尤其表现为很强的实践能力。
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
二、复合型人才呼唤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21世纪呼唤高素质人才的出现,当今社会新技术、新第2012年第3期(总第393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3,2012Total No.393[文章编号]1009-6043(2012)03-0094-0394--工种、新行业不断涌现,岗位职业越来越不稳定,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因此,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愈来愈不合时宜,社会迫切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宽厚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富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目前的高等教育很难适应经济社会的这一客观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突出的矛盾就是高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低的人才素质现实之间矛盾。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钱学森那句震聋发聩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适应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高等学校必须建构科学有效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温总理的感叹”、“钱学森之问”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这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深思和破解。
同样,面对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的高校是否也应该深入地进行实际的思考,如何进行教育改革以满足这一现实需要。
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培养大批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还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其问题的瓶颈恰恰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科教兴国,教育是本;教育之计,教师是本。
师资队伍水平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决定人才的好坏。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绝对离不开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要求高校教师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智能、潜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广博与专精结合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既是通才又是专才的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要,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高校要把建立一支思想稳定、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放在重要的位置。
学校要制定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鼓励教师自修和进修,不断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实践技能,为教师向复合发展创造条件,积极推进教师复合一体化的进程。
三、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特征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师首先应当是人才。
一般说来,职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才的成就高低,职业素质越高的人才,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复合型的职业素质。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群体,复合型教师应当具有其独特的素质结构。
复合型教师必备的素养应当包括:良好的内在职业特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一)良好的内在职业特质教师是一种特殊的工作,具有鲜明的内在职业特质。
教师的内在职业特质指的是教师人格特质、人格品质和其他综合的教育素质。
从人格特质看,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感受能力,情绪稳定,注意力强,善于内省,乐于人际交往。
就人格品质而言,教师应当公正、宽厚、仁爱、自信、有责任感、有事业心。
另外,教师还应具有其他综合的教育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人文素质、审美素质、身心素质等等。
其中,师德是教师诸多素养的灵魂,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师德的基本要求。
因为教师不仅是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高尚道德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体现者。
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职能的发挥。
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的过程中,个人的思想情操、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以及敬业奉献精神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育和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志向、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合格人才。
(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思想支配行动,教育思想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
复合型教师要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唯有这样,才会激发其高昂的教育热情,才会有开拓、改革、创新、进取的精神,并最终付诸于良好的行动。
教育思想,包括教育观念、教育信仰、教育理想等。
对于复合型教师来说,教育思想既把握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又为其提供动力来源。
特别是在面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急切需要的情况下,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一个新的角色学习、角色规范、角色适应和角色创造的问题,他们都必须积极地进行教育思想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要有效实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坚持以复合型人才发展为本,做到“一切为复合型人才发展,为一切复合型人才发展”;其次,要树立社会需求导向观,尊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现实,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要树立复合型创新观念,拓展多项思维,善于质疑,打破权威,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与创新技法;第四,要树立由传统的“静态单一型”教育观向“动态复合型”教育观转变,强化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综合培养。
(三)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复合型人才的特征要求高校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复合技能,复合型教师至少要具有三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理论、学科理论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二要掌握宽广的跨学科知识,把握本学科与有关学科的交叉、互动;三要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以及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方法。
另外,复合型教师要将上述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形成复合型综合能力。
1.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复合型教师的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指教师从事某门学科教学所特有的专业魏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复合型教师素质特征95--知识和技能。
主要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技能素养、学科架构、发展脉络、学科理念和学科特色等,这是教师教书育人必备的业务素质,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保证。
复合型教师应具备本专业丰厚扎实的学科功底,力求全面而娴熟地掌握所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做到学识渊博,专业精深,对本专业相关学科知识有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掌握和运用,唯有如此,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2.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知识进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的总量大为增加,知识的更新周期大为缩短,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交叉、互动也愈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