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复合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多种技能和知识的综合型人才,他们在多个领域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并做出积极的贡献。
培养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探讨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进展。
我们来谈一谈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教育体系主要侧重于培养专业型人才,即使是综合人才也只是在一个领域内有所了解。
这种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因为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往的局限。
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教育资源的单一化、学科边界的固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与教育界开始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开始逐步推行“双一流”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这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条件。
学校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不再只是在学术上的合作,还包括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学科交叉的合作。
这些措施都为我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创新创业政策也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
创新创业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这也促使我国高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跨学科、跨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这也有利于我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互联网的智能化教学、在线学习、跨国合作等都为多元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种学科和行业的知识,同时还可以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这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国家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以及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我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取得进展。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摘要】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的角度出发,系统探讨了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并介绍了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同时论述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实践中的关键环节,重点关注实践效果的评估。
结论部分阐述了创新模式的可行性,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为今后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效果评估、可行性、未来发展、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是当今高职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迅速进步,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模式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有效的指导,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培养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旨在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研究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分析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探讨创新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高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本研究旨在提出一套系统完整的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具体实施方案和经验总结,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一、背景与意义1. 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定义2. 当前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3. 实施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性二、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构建1. 教育体制与课程设置2. 校企合作与实习实践3. 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能力强化三、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1.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2. 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3. 企业用人需求的匹配度提高四、对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思考与展望1. 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对学校及企业的启示2. 未来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发展方向3. 个人观点与理解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专业技能,而是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构建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在构建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时,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是关键的一环。
传统的分科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和交叉学科的学习成为了重要的教育方式。
校企合作与实习实践也是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环境,提升实践能力。
另外,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和科研机会,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实施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不再是单一专业的人才,而是具备了跨学科的知识和综合能力。
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各类创新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了提升。
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后,企业用人的需求也得到了更好的匹配,招聘难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在对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思考和展望中,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培养计划不仅对学校和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未来,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应该朝着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和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人才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各国都在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对人才的需求更是持续增长,因此我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现状与进展。
一、现状1. 传统教育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2. 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兴起近年来,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逐步从改革教育体制、课程、考试评价等方面推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跨学科教育”等新概念相继提出,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举措。
3.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开始积极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引入企业实践和科研成果,将实际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中。
这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的高校中得到了拓展和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二、进展1. 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部门正在逐步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包括对课程设置、学分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这种改革对于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跨学科教育的推广和实践跨学科教育是一种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实施跨学科教育,引入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项目实践,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出更具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人才。
3. 创新创业教育的加强和推进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正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从小开始接触创新创业的培训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精神。
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渐显露出许多不足和局限性,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界、政府以及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环境。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构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将从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分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核心要素分析、实施路径探讨以及案例分析,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人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亟需构建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不仅仅是教育领域内的一场变革,更是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战略问题。
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将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案,有助于针对性地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本研究的意义还在于为推动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潮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研究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意义重大且深远。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明确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内在逻辑,探究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1. 引言1.1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需要更加全面、综合的培养模式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1.2 现阶段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可以说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各高校纷纷加强多元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提倡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些高校还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培养机会。
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复合型人才培养,包括设立相关奖励机制、资助项目等。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的单一学科教育模式依然存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能力培养还不够充分。
学院之间、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还有待加强,尚未形成良好的整体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企业对实习生的培养计划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改进机制,推动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向更加完善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和特点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不同领域和行业要求的人才。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和培训方式,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适应多样化职业要求的能力。
1.多元化教育:不局限于传统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2.跨学科培养: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3.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新意识培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开展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进而创造新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
最后,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优势:首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不断思考和探索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亲自实践,学生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
第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最后,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其综合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
在实施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确保学生既能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又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合作机会,培养其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最后,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创新性,通过开展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开展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并增强综合素养。
因此,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际价值。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首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这种教学模
式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
掌握学科知识的应用。
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能够将其应用于
实际情况中,并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通
过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在实践中不
仅要进行现有知识的应用,还要提出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出具
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践项目中,学生们需要组成团队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
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相互激发、相互学习,形成合作共赢的氛围。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
目和实践活动,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其运用于实际
生活和工作中。
这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实
际挑战的能力,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在实施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时,教师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充当引导
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同时,教师还要提供
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通过这种教
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够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
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合作日益深入发展,知识经济和人才经济时代的到来,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推进与建设,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两步走”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强烈的复合型、创新性和高技能化的特点。
因此,在当前中国的人才培养中,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目前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对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进行探讨。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多种学科及领域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其在复杂情境中进行交流、整合和应用的人才。
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指在高等教育中,将以知识为核心,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在启发与引导下,通过通过有机整合、跨学科协同的方式,使学生具有知识面广、技能水平高、综合能力强、开放、创新能力强等特性的一种高效化、精准化、人格化、终身化的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和深入,取得了一些成效。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模式多样化。
现在,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不断加强,各类本科文凭、硕士和博士文凭等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迎合不同类别、不同背景的学生,实现向复合型人才的批量转变。
2.课程体系优化。
现如今,高等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开始强调跨学科整合,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的界限,重视课程之间的学科融合,不再走单一学科的教育道路,意在使学生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体系。
3. 实践教育重视。
现在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课程外的实践环节丰富了他们的技能,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在就业和研究生进修等方面具有优势。
4. 注重职业教育。
现在注重职业教育、实用性,学生们的实务能力得到提升,专业技能得到加强,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等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在理念、课程、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知识结构、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更新升级。
在当前的时代,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质量和价值,强化育人导向和创新能力培养,对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
复合型人才指的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跨学科、跨文化、跨领域能力的人才。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我国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就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进展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1. 传统教育模式限制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加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分科教学和专业化培养,而忽略了跨学科、跨文化、跨领域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上虽然有所突出,但在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上却相对薄弱。
这也使得我国的大学生在跨学科应用和创新创业等方面存在不足。
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扶持,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提出了“双一流”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等政策,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还出台了一系列的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和项目,鼓励学生通过跨学科选修、创新创业实践等方式培养综合能力。
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这也促使高校和科研机构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推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计划等举措,促进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跨学科、跨文化实践机会。
二、进展分析1. 跨学科教育模式逐渐兴起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跨学科教育模式逐渐兴起。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积极探索跨学科学科建设和跨学科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这种模式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培养了他们更全面的能力。
2. 创新创业教育受到重视在我国的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并且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真实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去。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具备多种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目前,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已经有了显著的进展。
各高校纷纷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革。
传统的专业分科教学逐渐转变为以专业为基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些高校开设了“科技与传媒融合”、“文学与艺术交叉创作”等跨学科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资源和设施的改善也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各高校不断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科研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
一些高校还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社会招聘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各种新兴行业和新兴职业的涌现,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些都促使高等教育机构转变教育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难以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目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定义和标准还不够明确,不同高校和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存在差异,给人才培养带来了困扰。
一些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仍然存在面向应试教育的倾向,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各高校应加强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深入了解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并据此调整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
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实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背景下,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
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就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教学内容滞后、教育模式单一、学生综合素质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急需探索出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对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高职教育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职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引入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单一专业培养模式上,缺乏跨学科的整合与创新。
这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的缺乏综合能力和跨界思维,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针对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提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跨学科整合和创新,培养出具有多方面能力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这也是我们本次研究的核心问题所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主要目标是探讨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为高职教育培养更适应市场需求、具有较强专业技能与跨学科能力的人才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通过对现有高职教育体系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模式提供有效建议。
结合实践经验分享和案例分析,探讨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效果评估指标,从而验证该模式的实际可行性和效果。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它将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培养具备多方面能力的人才,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
我国的高校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提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课程,帮助学生在多个领域进行学习与发展。
高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展。
我国的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需要更多具备综合能力的员工来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和挑战。
企业开始重视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一方面,企业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机会,帮助员工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并培养潜力。
企业在招聘时也更加注重候选人的综合能力,而非仅仅看重专业技能。
这一趋势为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展。
一方面,政府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高校课程改革、实践教育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发展,以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
虽然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专业化与综合化之间的平衡仍然是个难题。
虽然我们需要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但也不能忽视他们在某个具体领域的专业能力。
如何实现专业与综合之间的平衡,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需要关注新兴技术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摘要】目前,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现状、进展情况、特点、问题与挑战以及发展趋势,探讨了该模式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完善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创新能力不足等。
未来,我国应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建议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实践性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技能,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和需求。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划与实施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有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现状、进展、特点、问题、挑战、发展趋势、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建设建议。
1. 引言1.1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人才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对国家的发展和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国家拥有优秀的人才,将能够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优秀的人才能够推动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才的培养是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不断培养和输送各类专业人才,国家才能够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和挑战。
1.2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传统的专业知识培养与跨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相结合,以培养具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交叉能力。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机构需要重新审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是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1. 引言1.1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学生具备多方面技能和知识,能够适应多种工作环境和需求的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些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滞后,跟不上社会需求和发展速度,导致学生毕业后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一些高校开始尝试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完善。
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只有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目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可以说是处于一个转变期。
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许多高校和企业开始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主张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结合起来进行培养,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精神。
要将这种理论转化为实践并不容易,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思维模式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是因为教育资源和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我国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正在逐步朝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发展。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始倾向于招聘多能多专的跨专业人才,这就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高职院校需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复合型人才特质的学生。
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探讨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创新课程设置。
传统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通常是按照专业来划分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是单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而现在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地是跨学科的,需要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高职院校需要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将不同专业的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出一些具有跨学科特点的课程,让学生在培养自己专业技能的也能接触到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为主,学生接受的是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难以跨专业思考和解决问题。
高职院校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实践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接触到跨学科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创新实习实践环节。
实习实践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传统的实习实践往往局限于学生所学专业的领域,很少有机会让学生接触到其他领域的实际工作。
高职院校需要创新实习实践环节,加强专业间的交叉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领域进行实习,提高他们的综合适应能力和跨学科交流能力。
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需要在学校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落实。
一是完善管理体制。
要实现高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需要学校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和目标,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摘要:针对目前社会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低现象并存,深入思考造成这些矛盾现象的原因。
同时针对这些原因,寻求适应市场需求,突出办学特色,确立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在分析目前普遍存在的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现状分析当前,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人才,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
普遍存在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低现象并存。
要深入思考造成这些矛盾现象的原因。
有的学校传统学科、长线学科、就业率低的学科得不到有效控制,没有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有的高职院校缺少突出的办学特色,虽定位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可毕业生却没有过硬的实践能力,上岗难以动手,甚至一些高职院校还在盲目地为升本奔波;有些本科院校也存在缺少特色、优势的通病。
需要大批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依据企业需求和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比重较大的教学计划,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探索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构想,发现新规律,培养大胆实践、勇于开创的复合型人才。
二、存在问题(一)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以理论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是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大障碍,高职高专教育,其根本点在于它所培养出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与本科教育所培养的研究性学科型人才和中职教育培养的普通技术工人有着明显的类型上的差异,学校培养的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是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为标准,其培养目标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复合型人才两个最基本特征。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进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教育的深入推进,我国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直在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且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将从现状和进展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跨专业、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将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培养出具备多领域知识和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该模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某些大学开设的“大类招生”,允许学生在本科阶段跨专业学习,培养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还有一些专业强调跨学科的培养,如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等。
这种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经验和技能。
目前,不少高校和职业学院开始推行此种模式,如在实习、实训、校园企业、学生社团等方面,提供广泛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且有具体目标的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实践能力。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依托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和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例如学生交换项目、境外教学项目、国际合作办学、校际合作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和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该模式是将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有机融合,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掌握更为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在我国,有些大学已经开始探索此类课程,如清华大学开设的“未来教育”课程,以及各种跨学科的人文课程。
随着人才培养理念的逐步转变,我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以下是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展:1.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我国已经开始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经验,如美国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英国的实践式教学和从业人员回流机制等。
这些先进经验能够帮助我国高校更好地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一、培养方式上的创新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新能力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在培养方式上进行创新。
首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项目实训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要强调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通过听课和考试来获取知识,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比如实习、实训、科研项目等,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需要注重个性化教学。
通过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课程设置上的创新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课为主,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创新。
首先,要增加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使学生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
其次,要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
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设实践性课程,如实验课程、实习课程等,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注重跨学科课程的开设。
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强调专业课程,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因此,我们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加强跨学科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能够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评价制度上的创新传统的评价制度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引言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就需要拥有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的人才团队。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角度,探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全面考虑企业长期目标和战略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它强调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以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竞争优势。
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意义复合型人才是具备多领域知识和技能,并能在不同岗位上灵活应变的人才。
培养复合型人才能够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多个方面:1. 促进跨部门协作复合型人才具备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理解不同岗位的需求和挑战,从而更好地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和互相支持。
2.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复合型人才不仅仅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出色表现,还能够跨领域思考问题并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他们具备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应对复杂的商业挑战。
3. 驱动创新发展复合型人才具备跨界思维和创新意识,他们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融合,并通过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他们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
三、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并达到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法:1. 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和人才需求,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
该计划应包括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方法和时间表,以及评估和激励机制。
2. 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包括跨部门培训、专业技能培训、领导力培训等。
通过这些培训和发展机会,员工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个人与企业共同成长。
3. 建立激励机制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吸引和激励复合型人才的加入和留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 资 源
复合 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佳木 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维刚 宋继华 王宁
课题来 源: 1佳木斯 大学教 学研 究重点项 目 ( . ( 地方 高校经管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的研究与 实践 》部 分研 究成果 (Y 2 1 8) . 目名称 商务谈判 课程教 学 中模拟谈判 实践的探 索 J A 卜0 ;2 项 0 7 项 目来 源于佳木斯 大学高教研 究室 ( Y 2 l 2 J C 卜0 8) O
现 状 分 析 当 前 , 一 方 面 社 会 需 要 大 量 的 人 才 , 一 方 面 毕 业 生 就 业 难 。普 遍 存 在 有 岗 无 人 和 有 人 无 岗现 象 并 存 ;无 业 可 就 和 仃 业 不就并存 ;高级蓝 领奇缺和 高职毕业 生就业率低 现象并 。要 深 入 思 考 造 成 这 些 矛 盾 现 象 的 原 因 。有 的 学 校 传 统 学 科 、 长 线 学 科 、 就 业 率 低 的 学 科 得 不 到 有 效 控 制 , 没 有 主 动 适 应 市 场 的 需 求 ; 有 的 高 职 院校 缺 少 突 出 的 办 学 特 色 , 虽 定 位 在 培 养 应 用 型 、技能型人 才 ,可 毕业生却没 有过硬 的实践能力 ,上 岗难 以 动 手 , 甚 至 一 些 高 职 院 校 还 在 盲 目地 为 升 本 奔 波 ;有 些 本 科 院 校也存 在缺少特 色 、优 势的通病 。需要大批在 生产 、建设 、管 理和服 务第一线 “ 下得 去、 留得住 、用得上 ”实践能力 强、素 质高 的高技能人才 ,这就要 求高职 高专教育 改革传统 的人 才培 养 模式 ,实行 多样 、灵活 、开放 的人才 培养模式 ,加强 实践能 力 、 创 新 能 力 和 就 业 能 力 的 培 养 。加 强 与 行 业 、 企 业 、科 研 和 技 术 推 广 单 位 的合 作 , 依 据 企 业 需 求 和 职 业 岗位 ( ) 人 才 知 群 对 识 、 能 力 、 素 质 结 构 的 要 求 制 定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 制 定 以 应 用 能 力 为 主 线 的 、 实 践 教 学 比 重 较 大 的 教 学 计 划 , 推 广 “ 单 订 式 ” 、 “ 块 式 ”培 养 ,探 索 针 对 岗位 群 需 要 的 , 以 能 力 为 本 模 位 的 教 学 模 式 。 探 索 新 领 域 ,解 决 新 问题 , 提 出 新 构 想 , 发 现 新 规 律 ,培 养 大 胆 实 践 、 勇 于 开 创 的 复 合 型 人 才 。
践。
( )缺 乏 创 新 勇 气 和 氛 围 三
很 多人 生 觉 得 “ 新 ”就 足 大 发 明 , 人 创 造 , 足 发 明家 创 的 工 作 , 与 我 们 的 现 实 活 _ 关 。 事 灾 I 新 离 我 们 并 不 遥 尢 : 创 远 。 各 人 高 校 普 遍 丌 的 “ 战 杯 ” “ 业 竞 赛 ” “ 计 大 挑 创 设 赛 ”等 均 是 创 新 的 体 现 。从 获 奖 的 同学 身 卜 射 出 的正 是 当 代 折 诸 多 大 学 生 梦 寐 以 求 的 创 新 光 彩 。 当 代 中 国 的 学 校 一 面 打 着 “ 质 教 育 ” 的 旗 帜 ,一 新 人 力 强 调 学 生 的应 试 能 力 。面 对 这 素 样 的 大 环 境 , 学 生 们 思 考 最 多 的 问题 就 是 “ 何 学 得 更 多 ,接 如 受 得 更 多 ” 而 不 足 “ 何 想 得 更 多 , 理 论 联 系 实 际 , 有 所 创 如 新 ” 。 缺 乏 创 新 氛 的 校 冈 成 为 影 响 学 生 创 新 潜 能 充 分 发 挥 的
刎
。 ㈡ 。 。 心 潞 ≈ 嚣 鸬 蹦 | # %
身 嬲
do 036/ sn10—1621 i:1 99 jis.0484 027
捋 疆 蜉嚣描静g 辩 挣 澎 学捌搿 簿 舞 秘 瓣 捧 黪 瓣 瓣 穗 掰 镬 # 黢 秘 蓐 辩 搿 貉 《 掰 #
一
、
磨 殆 尽 了 , )惯 了 固 定 的 思 维模 式 , 习惯 了规 规 矩 矩 地 做 事 、 J 答 题 , 甚 至 出现 了 不 敢 贸 然 作 答 的 谨 慎 心 理 , 想 象 能 力 严 重 受 限 , 不 敢 贸 然 进 行 大 胆 尝 试 , 更 无 法 将 创 造 性 的 想 象 付 诸 实
重 要 因素 。
三 ,对 策 ( )确 立 以 市场 为导 向 的学 科 专 业 设 置 一 1 、专 业 学 科 课 程 体 系 设 置 突 出 重 点
H 二、 存 在 问 题 ( )缺 乏 必 要 的 引导 机 制 一
以 理论 为 中心 的培养 模 式 是举 办 高职 高 专教 育 的 最大 障 碍 , 高 职 高 专 教 育 , 其 根 本 点 在 于 它 所 培 养 出 的 高 级 技 术 应 用 型 人 才 , 与 本 科 教 育 所 培 养 的研 究 性 学 科 型 人 才 和 中 职 教 育 培 养 的普通 技术工人有着 明显的类型 上的差异 , 学校培养 的人才 的规 格 和 质 量 是 以生 产 、 管 理 、 服 务 第 一 线 的 需 要 为 标 准 ,其 培 养 目标 具 有 职 业 导 向 性 和 复 合 型 人 才 两 个 最 基 本 特 征 。 现 行 的 教 育 制 度 不 利 于 创 新 人 才 的培 养 , 传 统 的应 试 教 育 使 得 考 分 已经 成 为 衡 量 学 生 “ 秀 ” 的 核 心 标 准 , 导致 学 生 的 实 践 创 新 优 能力不 强 ,定位 的不正确 ,忽视 了对 学生实践 能力 的锻 炼和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 教 学 机 制 及 教 师 自身 的 综 合 素 质模式受 限 二